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翻译家张友松研究综述

翻译家张友松研究综述

翻译家张友松研究综述
翻译家张友松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218093240.html,

翻译家张友松研究综述

作者:王璐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7年第11期

【摘要】张友松是我国一位著名的职业翻译家,译有多部作品,影响最深远的译作是其对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作品的译介,其译本经典传神,畅销多年,为外国文学尤其是马克·吐温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文章对翻译家张友松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期为后续从事有关张友松的翻译研究奠定基础。

【关鍵词】张友松;翻译;现状

一、引言

张友松(1903-1995),著名翻译家,一生命途多舛,期间遭遇了“文革”的迫害,侥幸存活,晚年生活困窘,只能靠北京政协和女儿的接济惨淡度日。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在了其所热爱的翻译事业上,翻译作品数量之多,可谓译著等身,然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文革”后虽然得到了平反,张友松却没能恢复之前的名声和待遇,仍然在艰苦的环境中从事翻译工作,直到1995年在成都病逝。

二、张友松翻译研究现状

张友松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翻译界曾与曹靖华、傅雷、汝龙等齐名,但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历史原因,张友松的翻译活动鲜少有人问津。笔者在中国知网搜集到的相关文献也只有11篇左右,其中有研究张友松本人及其翻译活动的文献(如张立莲,1995;曾伯炎,1998;翟广顺,2013;李平、何三宁,2015),也有对其译作进行研究的文献(如魏先军,2008;胡晓晓,2011;张雅琴,2013;黄玉霞,2014;等)。本文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张友松本人及翻译活动研究

有关张友松本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为张友松的女儿张立莲在其逝世后的同一年发表的《怀念我的父亲张友松》(1995)一文,讲述了她父亲一生的经历和对翻译工作的坚持不懈,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哀悼。另一篇是摘自1998年4月8日的《羊城晚报》,是曾伯炎写的《文人生前生后文》中的一篇,名为《翻译家张友松穷死成都》,爆出了老翻译家张友松生活困窘,晚年病逝于成都一间旧屋的消息,令人倍感惋惜与震惊。

有关张友松翻译活动的文章,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只搜到两篇。一篇是翟广顺的《张友松在青岛的教学及世界名著翻译活动——纪念张友松诞辰110周年》(2013),文章介绍了张友松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内容

研讨五语料库翻译学 1. 什么是语料库翻译学? 2. 语料库翻译学的理论基础? 3. 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内容? 4. 什么是翻译共性? 根据研究课题的来源,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 第一类源自传统译学研究,包括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翻译史、翻译教学、翻译实 践、机器翻译和口译等领域的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翻译研究以文学翻译作品的文本分析为基础, 研究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这些课题具体为:1)意象和人物形象的再现与变形,2)文学风格的再现与 重构,3)文学翻译的创造性,4)译者风格,5)文学作品空白和未定性的翻译,6)文化负 载词的翻译,7)误译和漏译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史研究利用历时性平行语料库对名家译作进行文本分析, 揭示翻译家在翻译策略应用、翻译风格和翻译语言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遵循的翻译规范。 目前,翻译史研究大多将翻译家的观点或言论视为客观现实,满足于翻译事实的罗列,对于 翻译规范和历史语境关注不够。事实上,翻译家的所做与所言往往不一致,翻译家所言并不能反映其翻译作品的特征。此外,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行为,受特定规范的制约。这些规范因时代或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利用语料库分析翻译文本的具体特征,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规范,可以阐明翻译家的所作所为,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另外,该领域的研究还通过提取语料库的篇头信息,对于具体某一历史时期的翻译活动进行客观描述。这些信息包括出版商、出版时间、作品主题、译者姓名和性别等内容。应当指出,语料库翻译学与翻译史均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描写,重视还原语境方法(con textualizatio n)的应用。这些共性为语料库在翻译史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作为空间。 以上研究均属语料库翻译学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机 器翻译研究都是应用层面的研究。前者侧重于探讨语料库在翻译评估、翻译教材编写和翻译 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后者主要关注双语词汇和句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应用 等问题。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研究是指利用语料库的核心技术,建设具有海量信息的知识库,以满足机助翻译或自动翻译的需求。 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侧重于分析口译语料词汇、句法和语篇等层面的特征,研究口译语言特征、口译规范、口译策略和方法等。该领域的研究是综合性研究,既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有实践层面的分析。 第二类研究领域源自描写性译学研究,涵盖翻译共性、翻译规范和批评译学等领域的 研究。 翻译共性是指由于翻译过程而形成的翻译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原创文本的特征, 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差异无关,具体表现为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等。翻译规范是“译者在具体 时间或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做出的规律性或习惯性选择”。“翻译规范是关于翻译作品和翻译过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J OU RNAL OF RENMIN UNIV ERSIT Y OF CHINA No15 2007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李 洁 [摘要] 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立足于中国传统译论,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吸收西方译论的研究和论证方法,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研究学派,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翻译美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体现着中国译学的发展和创新,有利于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译论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翻译美学;翻译理论;传统译论 [作者简介] 李洁: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 当前,在大量引进西方翻译理论加强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本土视角观念,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使中国译论走向世界。许渊冲、刘宓庆等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翻译学要不要有中国特色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价值观取向的问题。”[1](Pvii)“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完全不必步西方后尘,东西方可以各有千秋,相互借鉴。”[2](Pxiv)翻译美学在当前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它使中国的翻译理论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文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发展做回顾和梳理,旨在理清脉络,总结得失,发现问题,对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典》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3] 为什么说翻译美学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呢? 第一,中国的传统译论几乎都具有哲学—美学渊源。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到严复的“信达雅”,马建忠的“神似”,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理论,等等,可以说,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指体现在中国传统诗论、文论、书论和画论中的古典文艺美学思想)。无论是翻译理论的术语,还是翻译研究的方法都受美学的影响,体现着美学的特点。可见,翻译理论与美学联姻是我们的传统和特色,而当代的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是对我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 9 3 1 —

新闻英语翻译研究文献综述复习进程

新闻英语翻译研究文献综述 新闻英语,即“新闻报道文章中所使用的英语,具有新闻特性、适合新闻报道要求、适应新闻信息传播需要的语言”(张建,2004),成为了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新闻翻译这一领域的关注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逐渐多元化,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新闻本身的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原则等方面。 1 新闻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的研究文献综述 徐泉、王婷(2001)总结出新闻文体的如下特点:1.用词新颖,精巧别致;2.句式多样富于弹性;3.巧用时态,布局呼应;4.频繁使用被动语态,重点突出;5.结构合理层次分明;6.善用修辞,讲求效果。就语法层面的翻译而言,李侠(2004)分析了英语新闻句子的四大特点:1.信息量大;2.结构简单; 3.语法手段丰富;4.名词修饰语前置。李认为在翻译英语新闻时,必须遵循汉英两种语言的规律和使用习惯,努力增强译作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并提出了英语新闻句子汉译的3种方法: 1.化长为短; 2.调整句子中各部分的顺序与敢减敢删;3.使用四字格结构。曾尼(2010)从新闻英语的标题、词汇和时态及语态的角度,论述了新闻英语的一些文体特征。比如,由于报刊篇幅有限,新闻事件在语法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句型的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句式简短精练,语言简洁是受人们称赞并为人们所追求的风格。郑连勋、郑堃(2011)认为新闻英语的问题与其他形式的新闻问题相同,拥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在理解其用词特点的基础上面,代词、复合词、外来词等应用方式,也是新闻英语用词方面的关键,从英语新闻报道展开分析,以借代词、引申词、复合词、外来词、小词语缩略词、临时造词等方面为例探讨了英语新闻当中的用词特点。 不少学者就这些文体特点的翻译进行了单项阐述。王治江(2001)提出了新闻外来词语音译中应注意的原则,即人名和地名中翻译要统一,不仅要译出指称意义,还要译出联想意义,但要避免产生贬义联想。范晓航(2003)

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_1993_2012_宋庆伟(DOC)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2013 No. 2 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 1993—2012) 宋庆伟匡华吴建平(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61) (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本文以中国知网( CNKI) 1993-2012年外语核心期刊中关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学术论文为样本,从翻译语言特征、译者风格和应用研究等六个方面对国内近20年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历史进行钩沉,梳理其主要研究脉络和现状,总结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成就、问题与趋势,以期能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全景式的概况。作者认为,当前研究还存在诸如研究内容与视角比较狭窄,跨学科性研究不足,定量研究层次不高和语料库( 特别是口译语料库) 建设和研究相对滞后等问 题,亟待有针对性的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学; 翻译共性; 译者风格; 口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9358( 2013) 02-0025-06 1 引言到翻译研究当中,使语料库翻译研究迅速发展,逐步 近几年,语料库翻译学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描成为描述翻译研究中的一种新范式( Laviosa,1998: 写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融合迅速成长起来。从发展历474; 2002: 22)。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为翻译学提供程来看,她还非常年轻,从1993年Mona Baker发表了新的方法和思路,现在学界形成的共识是利用语语料库翻译学的开山之作《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料库进行翻译研究是一种不可或缺且可靠的手段。究: 启示和应用》至2012年,刚刚走过了短短的20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语料库翻译学即语料库语言学年。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几乎与国外同步,肇始于和描写性翻译研究的相加,二者的结合可以说是相1993 年,代表作为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器翻得益彰,在当今翻译研究注重描写和实证的趋势下,译》一文。如今,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已初具规模,语料库翻译学应运而生。语料库翻译学以翻译本体在翻译共性、译者风格和语料库建设等诸方面都取为研究对象,从大规模翻译文本或翻译语言整体入得了可喜的进步,Tymoczko( 1998: 652) 曾大胆预言手,采用语内对比与语际对比相结合的模式,对翻译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将是翻译研究的重中之重。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探索翻译的本质。( 王克非、近20年,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一大批语料库翻译学黄立波,2008: 9-14) 的专著和论文,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 金对该领域的研究也进行了倾斜。鉴于此,笔者认 3 数据采集 为极有必要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近几年,国内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发展迅速,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以中国知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发表文章数量逐年( CNKI) 近20年来外语核心期刊中收录的有关语料增加。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趋势,笔者统计了近20 库翻译学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借以梳理其研究现状、年( 1993-2012) 中国知网收录的外语核心期刊中关分析成就和问题并展望发展趋势。于语料库翻译学的文章,该统计涉及2012-2013年 版CSSCI外语类来源期刊( 包括扩展版) 共15种,2 语料库翻译学基本原理收集有关文章共97篇,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Mona Baker( 1993)开创性地把语料库方法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是上海市科委课题“英汉双语平行句对应语料库建设”( 编号: 08dz1501100) 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秦洪武 教授的悉心指点,谨致谢忱! [收稿日期]2013-02-20 [作者简介]宋庆伟,厦门大学博士生,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语料库翻译学、双语词典编纂与翻译; 匡华,山东大学外 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吴建平,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翻译学与双语词典学。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 一、引言 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 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

机器翻译研究综述

机器翻译综述 1.引言 1.1机器翻译的历史 现代机器翻译的研究应该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但是早在这以前很多人已经提出了相应的想法,甚至是远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提出要用机器来进行语言翻译的想法。 在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科学家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与此同时,英国工程师同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副总裁韦弗在讨论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时,就提出了利用计算机实现语言的自动翻译的想法。在1949年,韦弗发表了一份名为《翻译》的备忘录,正式提出了机器翻译问题。他提出了两个主要观点: 第一,他认为翻译类似于解读密码的过程。 第二,他认为原文与译文“说的是同样的事情”,因此,当把语言A翻译为语言B时,就意味着从语言A出发,经过某一“通用语言”或“中 间语言”,可以假定是全人类共同的。 在这一段时间由于学者的热心倡导,实业界的大力支持,美国的机器翻译研究一时兴盛起来。 1964年,美国科学院成立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调查机器翻译的研究情况,给出了“在目前给机器翻译以大力支持还没有多少理由”的结论,随后机器翻译的研究就陷入了低潮期。直到70年代以后机器翻译的研究才重新进入了一个复苏期,随后机器翻译的发展又迎来了繁荣期 1.2机器翻译的主要内容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机器翻译领域中出现了很多的研究方法,总结如下:●直接翻译方法 ●句法转换方法 ●中间语言方法 ●基于规则的方法 ●基于语料库的方法 基于实例的方法(含模板、翻译记忆方法) 基于统计的方法 在当前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基于统计的方法进行的,因为基于统计的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并且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学知识作为支撑,可以让更多的计算机科学家投入到实用系统的研究中,极大的促进了统计机器翻译的发展。 下面对各个方法逐一的进行介绍。

浅析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浅析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摘要】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在当今已进入一个全新模式,多种语料库被开发应用在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等实践领域当中。本文对语料库的概念以及某些种类语料库在翻译活动中具体实用情况做出分析,揭示语料库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语料库;翻译;双语语料库;平行/对应语料库 An Analy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orpus to Translating Research CHEN Dan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 Liaoning 118000,China) 【Abstract】Translating research based on corpus has stepped into a new mode today,and many kinds of corpora are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practical fields of manual translation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oncept corpu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corpora in translating,which exemplify the significance of corpus to translating research. 【Key words】Corpus;Translating;bilingual corpus;Parallel corpus “语料库”的英语单词corpus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body,有“全集”的含义,即“语料的集合”。有的学者认为语料库是基于形式和目的的存储于电子数据库中的文本集合,是描述自然发生语言的集合;也有人认为它是按照明确的语言学标准选择并排序的语言运用材料的汇集,旨在用作语言的样本。国内语料库学者杨惠中对语料库的定义做了较为详细的界定。他指出,“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 语料库所收集的语料是真实、自然的语言。不同于普通的文本数据库,它的设计和建设是以系统的理论语言学原则为依据,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语料库的结构严格依照既定程序设定,以一定研究目的为基础,按学科或语篇类型分类存储。语料库中的语料必须符合科学的语言研究,语料可以随机抽取或按统计学方法采集。 语料库的类型和分类标准很多。按用途分,语料库可分为通用语料库(general corpus)和专用语料库(specialized corpus);按语料选取时间,语料库可分为历时语料库(diachronic corpus)和共时语料库(synchronic corpus);按不同结构,语料库可分为平衡语料库(balanced corpus)和自然随机结构语料库(random structure corpus);按语料库的性质,语料库可分为原始语料库(raw corpus)和标注语料库(annotated corpus);按语言种类,语料库可分为单语语料库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课程名称:翻译概论 学号: 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成绩: 任课教师: 2015年12月30日

目录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1) (一)、佛经翻译 (1) (二)、西学翻译 (2) (三)、五四时期的翻译 (2) (四)、抗战建国以来的翻译 (3) 二、西方翻译理论概述 (3) (一)、翻译学科的创立 (3) (二)、翻译三原则 (4) (三)、归化异化翻译理论 (4) (四)、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4) (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5) (六)、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5) (七)、功能翻译理论 (6) (八)、多元系统理论 (6) (九)、翻译规范理论 (7) (十)、改写理论 (7) 三、重要翻译理论对比 (8) (一)、鲁迅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比较 (8) (二)、严复与泰特勒翻译理论比较 (8) (三)、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比较 (8) (四)、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比较 (8) 四、总结 (9)

翻译概论课程综述 摘要:本文以课程内容、翻译理论原作以及相关研究文献为依据,综述了课程中涉及到的国内外重要的翻译理论,并对其中几个翻译家及其翻译理论进行了比较。关键字:翻译理论综述比较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urse content, some original works about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 this thesis sums up the major translation theor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involved in the contend of the cours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 ranslation”, and makes comparisons between several translators as well as their translation theories. Keywords: translation theories, summarization, comparisons 一、我国翻译理论概述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中华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正是得益于翻译,才保证了河水没有枯竭。“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我国的翻译历史按时间顺序和译著类别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到清的科技翻译,清朝到民国的西学翻译,五四时期的翻译及建国以来的翻译。 其中佛经翻译就是从“印度来的水”,西学翻译就是从“西方来的水”,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到了补充和促进的作用。 (一)、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又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安士高和支谦。安士高于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也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人。支谦在《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支谦“翻译不易”的观点在翻译历史上具有史论价值。 第二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安和鸠摩罗什。道安提出“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主张直译。同时,他的“五失本,三不译”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史上具有译论价值。所谓“五失本”是指1、经文乃外语,其词序由汉人看来是颠倒

翻译美学刘宓庆

Free land 无主土地不能翻译为自由土地 Continuous recession 不断蚕食 Non-African experts 欧美史学家 New food crops were introduced mainly from Indian ocean 亚洲国家 审美意识两种状态:自觉性审美意识和非自觉性审美意识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审美意识都处于非自觉性状态,有时候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陶醉地步都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审美。 选择就是艺术(art is selection) 翻译审美(translate aesthetically, aesthetic translation) 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中国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仁义为美”(《孟子》) 云想衣裳花想容(SVO+SVO)云和花都是话题主语,都是话题topic。这种句子在汉语中占优势。主语话题化topicalization 是汉语重意念,句子以意念为轴展开而使句法隐含化的极重要机制。汉语宾语的某些特征也是意念主轴的表现。 黑格尔(,1770-1821)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的“自由存在性”。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产物,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是“研究绝对精神的艺术阶段的科学”。康德(,1724-1804)的美学思想也是以人是理性判断力为核心,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西方美学

长期执着于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研究,实际上将美当做一种外在性超验的预设假定,其结果必然侧重静态内容的考察,并经常限于形而上学的空泛思辨,被认定为“认识论美学”。中国美学思想的重主体具有完全不同的视界和形态。中国美学关注的是主体性审美实践,简称“主体实践”,关心的重点是审美经验。 中国近代美学王国维的意境论(境界论)蔡元培的人格美育论朱光潜的审美态度论李泽厚的社会实践论都是对美的内在性动态考察,被认为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 鲍姆嘉登(1714-1762)在1750年正式使用的“美学”命名,其研究对象是“感官感觉到的美,”美的定义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整化”,美学则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鲍姆嘉登认为感觉是审美能力(“美的感应力”)的基础,其次是想象(称为“想象的美”,是“感觉的美”的提升),最后是判断(康德称为“反思判断力”,即基于主观态度的情感性判断)。可见“感性”是基本,基础,离开感性就谈不上美学了。 理性主义审美观始于古罗马时代的普洛提诺(Plotinus,204-270),渊源已久,基本上是西方美学的主流。 18世纪末柏克(,1727-1797)对理性主义美学的质疑。费希纳第一个揭起了反对西方传统美学“以思辨论证本体”的叛逆之旗,而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先驱之一。到19世纪中期鲍桑葵(,1848-1923)已经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应该注重人的情感表现

新闻英语翻译研究文献综述新闻英语

新闻英语翻译研究文献综述新闻英语,即“新闻报道文章中所使用的英语 ,具有新闻特性、适合新闻报道要求、适应新闻信息传播需要的语言” (张建,2004),成为了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新闻翻译这一领域的关注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逐渐多元化,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新闻本身的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原则等方面。 1 新闻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的研究文献综述徐泉、王婷(2001)总结出新闻文体的如下特点:1.用词新颖,精巧别致;2.句式多样富于弹性;3.巧用时态,布局呼应;4.频繁使用被动语态,重点突出;5.结构合理层次分明;6.善用修辞,讲求效果。就语法层面的翻译而言,李侠(2004)分析了英语新闻句子的四大特点:1.信息量大;2.结构简单; 3.语法手段丰富; 4.名词修饰语前置。李认为在翻译英语新闻时, 必须遵循汉英两种语言的规律和使用习惯,努力增强译作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并提出了英语新闻句子汉译的 3 种方法: 1.化长为短; 2.调整句子中各部分的顺序与敢减敢删;3.使用四字格结构。曾尼(2010)从新闻英语的标题、词汇和时态及语态的角度,论述了新闻英语的一些文体特征。比如,由于报刊篇幅有限,新闻事件在语法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句型的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句式简短精练,语言简洁是受人们称赞并为人们所追求的风格。郑连勋、郑?(2011)认为新闻英语的问题与其他形式的新闻问题相同,拥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在理解其用词特点的基础上面,代词、复合词、外来词等应用方式,也是新闻英语用词方面的关键,从英语新闻报道展开分析,以借代词、引申词、复合词、外来词、小词语缩略词、临时造词等方面为例探讨了英语新闻当中的用词特点。不少学者就这些文体特点的翻译进行了单项阐述。王治江(2001)提出了新闻外来词语音译中应注意的原则,即人名和地名中翻译要统一,不仅要译出指称意义,还要译出联想意义,但要避免产生贬义联想。范晓航(2003)认为在外文报刊翻译中运用短小精悍的汉语四字格可使译文笔墨经济,以少胜多,也可使译文整齐匀称、韵律感强。肖爱萍( 2004)分析了英文报刊中复合词的特点并提供了直译、意译和重组三种翻译方法。龙江华(2005)采用随机抽样及处理得出了新闻英语文体中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在各类文体中最高的结论。认为被动语态同时具有缓和语气、强调动作承受者,使语篇话语衔接和连贯的作用。他较系统地归纳出了依据具体语境对新闻英语中被动语态进行翻译的方法:1.译成汉语中的被字句;2.译成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运用“受、挨、遭、给、由、让、加以、予以、得到、受到、是”的对等词来代替“被”字;3.译成无标志的被动句;4.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还有学者从新闻英语修辞手法角度进行研究。田传茂、许明武(2001)对报刊科技英语中积极修辞(隐喻、移就、夸张、拟人)的作用和翻译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胡光(2004)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的喻体形象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闻英语汉译时对喻体现象的处理方法:1.保留喻体二2. 替换喻体;3.省略喻体。此外,在新闻写作中,标点符号有其独特功能。但在报刊新闻英语翻译中,人们往往忽略标点符号在行文表意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马芜、田小勇(2003)探讨了新闻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3 种标点符号即逗号、冒号和破折号的正确理解与翻译。在英语新闻中,标题被视作全文的缩写。为了吸引读者,编辑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力争使新闻标题更具吸引力。这为英语新闻翻译带来挑战。鉴于此,有关新闻标题翻译的文章占了 20%的高额比例。唐见端(2005)认为为了把原标题的意义和风格以汉语形式再现出来 ,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取以下翻译方法:1.直译或基本直译新闻标题;2.翻译中添

语料库和知识库的研究现状

语料库和知识库研究现状 2015-12-9

摘要:语料库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资源,也是经验主义语言研究方法的主要资源,它与自然语言处理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用统计语言模型的方法处理自然语言的基础资源。知识库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机器问答系统、自动文摘、文本分类等领域,为进行大规模的真实性文本的语义分析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它也成为自然语言处理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由于语料库和知识库的广泛应用,如今国内外对语料库和知识库的研究给与高度的重视,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各国在语料库和知识库的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通过对语料库与知识库相关文献资料的搜索整理,重点介绍目前国内外在语料库和知识库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语料库;知识库;研究现状 1前言 语料库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文本或者说话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规模电子文本库[1]。而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使用,全面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片集合。语料库和知识库在传统语言研究、词典编纂、语言教学、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有重要作用,所以自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语料库——美国布朗语料库(Brown Corpus)诞生开始,大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致力于语料库和知识库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语料库知识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形成了规模不一的各种语料库和知识库,并且涌现了众多有关语料库和知识库的专着、论文等。对于语料库和知识库发展现状的总结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清楚的了解语料库和知识库当前发展的形势,对今后语料库知识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应用语料库知识库发展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机器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

机器翻译是建立在语言学、数学、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多边缘学科。现代理论语言学的发展、计算机科学的进步以及概率统计学的引入, 对机器翻译的理论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Weaver机器翻译思想的提出, 开始了机器翻译的研究热潮。Chomsky在50年代后期提出的短语结构语法, 给出了“从规则生成句子”的原则。由于短语结构语法采用单一标记的短语结构来描述句子的构成, 描述粒度过粗, 因此存在约束能力弱、生成能力过强问题, 人们逐渐意识到仅依靠单一的短语结构信息, 不能充分判别短语类型和确认短语边界, 于是, 复杂特征集和词汇主义被引入自然语言语法系统, 广义短语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也相应地产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基于规则方法一直是机器翻译研究的主流。 在基于规则的方法中, 语言规则的产生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大量的语言规则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另外,规则方法在保证规则的完备性和适应性方面也存在着不足。而此时, 统计学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的语音识别领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于是,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应运而生。随着双语语料的大量增加、计算机性能的提高, 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方法被提出,并由此泛化产生了基于模板的机器翻译方法。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几种典型的机器翻译方法: (1)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法

从Chomsky提出转换生成文法后,基于规则的方法一直是机器翻译研究的主流,Chomsky认为一种语言无限的句子可以由有限的规则推导出来。 早期的机器翻译系统, 从体系结构上可以分为直译式、转换式和中间语言式,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源语言分析的深度, 它们的相同点是都需要大规模的双语词典、大量的源语言推导规则、语言转换规则和目标语言生成规则。其中, 转换式的基于规则方法对源语言分析得比较深, 它涉及到词汇结构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 并完成词汇、语法、语义三层结构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 而且转换式的方法又充分考虑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特征联系, 它比中间语言方法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翻译结果。因此, 转换式的方法更多地被应用在早期的机器翻译系统中, 整个翻译过程被分为, 源语言分析部分, 转换部分和目标语生成部分。而早期的系统, 如德国西门子的METAL系统、美国的SYSTRAN系统、日本日立公司的ATHENE系统以及中国中软公司的HY-1汉英系统, 都是基于转换的机器翻译系统。 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的优点在于, 规则可以很准确地描述出一种语言的语法构成, 并且可以很直观地表示出来。机器可以按照一组规则来理解它面对的自然语言, 这组规则包含了不同语言层次的规则, 包括用以对源语言进行描述的源语言分析规则、用以对源语言/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则以及用于生成目标语的生成规则。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主体研究(1)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审美主体研究 ——以《生命礼赞》为例 摘要:翻译美学研究的是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意识活动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审美客体即翻译的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审美主体即译者。审美主体不仅要进行语言的解码和编码,还要成功地再现美学效果,审美主体在整个美学效果再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美主体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美学视角下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美学效果;翻译美学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根据研究,“美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他的《美学》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美学”的诞生。”[1]美学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也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像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哲学家都对“美”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最初发展起来的美学与人的感性,与艺术有密切的联系。美学发展到今天,研究范围已经扩大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美学家韦尔施评论:“美学必须超越艺术问题,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以及审美和反审美体验的矛盾。” 随着人们对翻译这门学科研究的深入,翻译学科已经和很多领域进行了结合,为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成果。在所有的翻译实践中,文学翻译,尤其是诗学翻译,是最富挑战性,也是最富有争议性、最艰难任务。“文艺文体不仅‘样式’或‘体裁’很多,言语等级也是最多,文艺作品辞藻婉雅、丰富乃到诡异、驳杂,风格因人而异,莫可穷极。”[2] 翻译和美学的联姻绝非最近才兴起,早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中,就已经和美学以及哲学相联系了。翻译是对原文语言进行解码以及对目标语言进行编码的过程。我们将翻译和美学相结合,或者用美学理论来研究翻译过程,这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翻译美学。所以,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所要表达的意境都是一种美的体现。如何让原文作品中的美在译文作品中再现,这就是审美主体的任务。本文基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以朗费罗的《生命礼赞》为例阐述了审美主体如何在译本中再现“美”。 一英语语言中“美”的体现 语言的功能和作用一直是学者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韩里德曾经在早期的作品中提出了语言运用的七大功能,胡壮麟在韩里德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这七种功能,虽然没有正式把语言的审美功能列入其中,但是他也提到语言的审美功能的确不能忽视。”[3] 《生命礼赞》是朗费罗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它是一首训教诗,用词口语化,琅琅上口,易于让普通读者阅读并引发他们的共鸣。因此,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广为传诵,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而且本诗也是第一首被译为汉语的欧美诗歌。在这一章中,我以这首诗为蓝本对英语语言到底美在何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 (一)音韵美 英语语言之美首先体现在音韵上,而音韵之美又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Alliteration(头韵)上。头韵是指两个以上的词的词首辅音相同,而且,头韵是英语所特有的,这种修辞主要表现在诗歌,成语以及散文上。头韵的使用使文字富有音乐感,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读者记忆和背诵,因此,头韵给语言增添了一种音韵美。在《生命礼赞》这首诗中第三行、第六行、第八行与第十七行中的soul and slumbers,grave and goal,spoken and soul,broad and battle等都是典型的头韵。这些头韵的使用使整首诗歌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元韵(Assonance)是指谐音或发音相似,尤指词中元音相似。和头韵一样,元韵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元韵可以使一个句子前后连贯,增加语言的音乐感,能够充分发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国外翻译规范研究述评 摘要: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大体上可分为3 个方面: 传统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学派。前两种规范研究是规定性的, 注重制定一定的语言学规范和文本类型样板; 从翻译研究角度进行的规范研究是描述性的,旨在通过析出和描述规范来揭示翻译的本质和规律。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而现阶段已经式微; 翻译研究学派的规范研究意义显着,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 翻译规范; 传统语言学; 篇章语言学; 翻译研究学派 Abstract : Since 1950s foreign studies of translation norms have been conducted mainly from three approache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textlinguistics ,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Highly prescriptive ,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formulating linguistic norms orgenre profiles for translators , whereas the third approach , which is largely descriptive , aims at revealing the nature an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and describing translation norm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irst two approach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ird. Key words : translation norms ;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 text linguistics ; translation studies 什么是规范(norm) ? 如何看待规范? 目前翻译理论领域中的“规范”尚没有普遍接受的定义, 较具代表性的有以下3 种: (1) 巴切(Bartsch , 1987)认为“规范是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现实”; (2) 图瑞(Toury , 1980) 把“规范”定义为“对翻译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个范畴, 即某一译语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 如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什么是适当的, 什么是不适当的, 转化成在特定情况下正确的适当的翻译行为原则”; ( 3) 赫曼斯(Hermans , 1996) 认为“规范是心理和社会实体, 是人们互动交际中重要的构成因素, 属于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 规范涵盖常规与法令之间的全部领域。”本文综合以上3 种定义, 采取“规范”一词的广义定义, 把法令、规则和常规统统纳入到“规范”的范畴之内。 第一个把“规范” (norm) 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领域的是吉瑞·列维(Jiri Levy) , 他于1963 年把“规范”与翻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Toury , 1999) 然而,对翻译规范的研究此前早已开始, 只不过人们当时并未使用“规范”一词, 而使用的是“规则”(rule) 。综观20 世纪50 年代以来的国外翻译规范研究, 大致可分为3 个方面: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 从篇章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3) 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 1. 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 20 世纪后半叶, 随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对翻译较有系统的研究开始了。翻译研究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言学派典型的代表人物卡特福德(Catford , 1965) 把翻译界定为: 用一种语言(译语) 中相等值的文本材料来替代另一种语言(原语) 。原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归因于两种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异。翻译的任务是找出两种语言在内容、风格、效果等方面完全一致之处。语言学派对具体的语言现象做比较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都建立在对两种语言中被视为正确的语言单位和语法结构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他们往往从原语中的具体结构和现象出发, 找出相对应的翻译方法, 用来指导译者。在这方面很有影响的有: 前苏联译论者创立的翻译转换法、法国人维纳(Vinay) 和达尔贝勒纳(Darbelnet) 1958 年提出的7 种翻译方法, 以及英国人纽马克(Newmark , 1988) 总结的翻译的十多个步骤, 等等。 在西方翻译理论界, 最早且较为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研究应属于语言学范围的, 是前苏联的费道罗夫。他早在1953 年就明确指出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 因此在翻译中, 语言问题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在费达罗夫之后, 前苏联译论界开始注重语言比较研究, 列茨克尔等一批译论者总结出一整套翻译转换法———操作规范, 包括词汇转换法、语法转换法和修辞转换法。法国人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受费道罗夫影响, 在1958 年出版了着作《法英比较修辞》。他们认为必须把翻译列入语言学的范围, 提出“翻译是一个真正的学科, 具有自身特殊的技巧和问题,”值得在语言学分析手段的启示下进行系统研究。他们列举了7 种翻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美学视角 白爽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辽宁省沈阳市邮编110034) [摘要]: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注定要成为翻译研究的一种方向。把美学分析运用到翻译中去,有助于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美学特征的等值。本文在回顾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翻译美学家和他们的翻译美学理论做回顾和梳理,旨在为翻译美学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翻译理论;美学研究;翻译美学 翻译是讲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追溯翻译的渊源,也可上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翻译与族际交往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尽管翻译源远流长,但翻译理论的研究缺大大落后与翻译实践活动。最近几十年,国外翻译界开始利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有益的探索,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人文科学发展使得某些学科间的界限已日渐模糊了,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也必将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趋势。在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变得越来越有必要。译学探索与美学联姻,是我国译论的突出特色。事实上,中国传统译论中所散发出来的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以美学为切入点对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发展作回顾和梳理。 一、翻译与美学 1、译学的美学渊源 当代哲学和美学对语言问题空前关注,当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及由于当代美学思潮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文学现象,使得当代美学思潮与翻译理论的交织成为必然。[1]虽然翻译美学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有别于西方翻译理论模式的翻译理论学派”[2],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西方译论的双重角度论证美学和翻译具有颇深的渊源。 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哲学——美学渊源。中国传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