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对海洋领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起初叫做“海底地质学”

(SubmarineGeology),后来一般均称为“海洋地质学”(MarineGeology)海洋地质学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洋底。它也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

2.海洋地质学调查手段有哪些?

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

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

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

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2.从DSDP到ODP到IODP,深海钻探计划对海洋地质学的推动作用?

深海钻探(DSDP)(1968-1983)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钻探(ODP)(1985-2003)创立了古海洋学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2013-2023)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

3.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地质学面临什么新的任务和挑战?

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向空间发展、观测精度不断提高,从而使海洋地质科学的调查研究朝"领域广、精度高、研究深"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缺陷是什么?

主要内容: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今天的太平洋。

主要内容: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来自日月引力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缺陷:1、魏格纳进行古地理重建(拼合大陆)时,依据的几何特征不够精确;2、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3、地球已有几十亿年的历史,大陆的分裂为何始于中生代,联合古陆为何能在地球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得以生存,未解释中生代以前地球演化历史?4、日月引力引起的潮汐摩擦力和离极力都太小,不足以引起大陆漂移;(关键是关于大陆漂移的驱动机制)5.大陆如何拼接的一些具体问题未能妥善解决。

2.海底扩张的主要内容及证据

主要内容: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

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

启。

证据:一、古地磁学的论证

1、条带状海底磁异常瓦因—马修斯假说:“若海底发生扩张,则

磁化方向正反交替的岩石就会由中脊轴部向外推移,并平行于洋脊顶峰延伸”。

2、海底沉积物的磁性磁性测量表明:正向磁化与反向磁化段在岩

芯中交替出现。

二、深海钻探成果

1、DSDP明确了大洋地壳的年龄不但非常年轻(<170Ma),而且对

称于大洋中脊分布,这完全符合海底扩张模式。

2、DSDP揭示了洋底沉积物的厚度和层序是对应于中脊轴分布的。

在年轻的中脊顶部,沉积物的厚度较薄;向两侧,则随着洋底年龄变老,沉积层逐渐加厚。

三、转换断层

3.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内容)?

1)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并非统一的整体,而被活动断裂带分割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球面块体,即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

2)板块是刚性的和相对稳定的,并按球面运动规律不断改变着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

3)板块边界为大陆裂谷、洋中脊、岛弧—海沟系和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因而具有强烈的活动性,全球的地震、火山主要沿板块边界分布;

4)板块在离散边界处扩张增生,而在汇聚边界处俯冲消减,二者相互补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

5)地幔中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4.板块边界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和典型实例?

根据板块边界的性质、特征和板块间相对运动方式,可将板块边界划分为三种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也称生长边界。特点是两板块做背离运动,向两

侧分离、散开,由于它的应力状态是拉张的,故又称拉张型板块边界。正因为应力拉张,所以边界线常呈锯齿状。离散型边界发生于大陆岩石圈之间者称大陆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带,是索马里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离散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也称消亡边界,相当于海沟和活动造山带,所伴随的是洋壳消亡和大陆碰撞。由于汇聚应力是挤压的,故又称挤压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碰撞,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厚度大、密度小、位置高的大陆板块之下。俯冲边界又包括:①岛弧—海沟系(日本岛——日本海沟;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岛弧远离大陆,发育于洋壳之上,沿着岛弧,一大洋板块俯冲于另一大洋板块之下。②山弧-海沟系(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

碰撞边界:陆-陆碰撞也称地缝合线,是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开始碰撞时的边界,表现为活动造山带。两陆块碰撞导致地壳压缩增厚,地面大幅度抬升,形成宏伟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便是始新世以来板块碰撞边界的典型实例。

3.转换型板块边界也称平移型边界或剪切型边界,是相互剪切、滑动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其边界线即转换断层线。沿这种边界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减,但伴有频繁的浅震活动。转换型板块边界的代表是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它是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一段边界。

5.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平移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两侧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平移断层,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

转换断层,虽然中脊轴两侧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的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却未必增大。

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这两段中脊轴之间的BC段,在该段以外的断裂带上,断层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方向相同,其间没有相互错动。

转换断层中BC段的错动方向,恰好与平移断层中把中脊错开的方向相反。

6.贝尼奥夫带

大洋板块俯冲带及其伴生的地震震源面都是从洋向陆倾斜,并逐渐加深. 7.板块构造的驱动力?

8.与岛弧体系相关的火山岩分布规律

9.典型的弧盆体系组成单元

第三章大陆边缘及地质构造

1.大陆边缘的类型,特征及典型实例

一、根据大陆边缘地壳活动性的强弱,可分为:

稳定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型大陆边缘,和拖曳大陆边缘:具有宽阔、平坦的大陆架,外接坡折明显的大陆坡和平缓的大陆裾,整个大陆边缘没有火山和地震,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海域。

活动大陆边缘:又称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收敛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体系”,其边缘环绕以火山岛弧,岛弧边坡陡峭,外侧边坡直落至深邃的海沟底部,岛弧和海沟地形高差悬殊,有频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动以及较强烈的构造运动。

活动型大陆边缘的构造带具有明显的单向特征:

1.太平洋构造带通常分为内外两带:外带位于大陆侧,主要是中生代构

造带;内带位于洋侧,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带。其构造活动性具有自陆向海向洋迁移的趋势,西太平洋边缘尤其突出。

2.重力场的变化规律一般是海沟带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为负,岛弧继弧后盆

地的自由空间异常为正。

3.地热流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沿海沟低热流量带,过海沟轴(陆侧)

达到最低,向岛弧过渡到高热流带,在弧后盆地再次出现高热流带。低热流带与冷的大洋岩石圈俯冲活动大陆边缘是最强的火山活动带。

4.从洋到陆依次出现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系列、碱性系列。

两种亚型:岛弧亚型—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特点。

(西太平洋岛弧)

安第斯亚型—中美-南美陆缘大陆架和大陆坡狭窄,大陆隆被海沟取代(秘鲁-智利、安第斯山)

二、据板块构造机理分为三类:

1、发散型大陆边缘发散型大陆边缘是大西洋、印度洋周边普遍存在的类型。由

宽阔的大陆架、平缓的大陆坡(1-3度)和分布广泛的大陆裾三个单元组成。它是海底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2、聚敛型大陆边缘又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他由大陆架、陡峭的大陆坡(2-3

度)和深海沟三个单元构成。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以分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种。

3、转换断层型大陆边缘转换型大陆边缘是由转换断层所圈定的大陆边缘,它是

由板块之间的水平剪切作用而不是岩石圈裂开的裂谷作用形成的。其特点是裂陷作用和火山活动均比较微弱,甚至缺失,常伴有浅震活动,也不像非火山型边缘那样出现宽阔的地壳变薄作用。从而陆坡较陡峭,陆隆发育较差。如北美太平洋侧加利福利亚湾的大陆边缘,由圣安德烈斯平移断层和阿拉斯加湾东南的费尔韦瑟平移断层参与塑造。加利福利亚半岛以裂离半岛形成出现,兼蓄发散与平移性质;阿拉斯加湾外有阿留申岛弧与海沟存在,兼蓄发散与平移性质

2.边缘海(弧后盆地)的定义,特征及形成机制

(1)边缘海盆地是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沟-弧-盆地的组成部分,故又称为弧后盆地,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边缘,而在印度洋、大西洋仅出现于局部边缘。

(2)边缘海盆地的基本特征

大多数边缘盆地的地壳结构与标准洋壳结构相同或相近。

边缘盆地的年龄相当轻,大多数比被岛弧分隔的相邻洋盆小得多。DSDP和ODP的成果也证明,边缘盆地的海底(残留型边缘海盆地除外)都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

再大部分边缘盆地都发现有与大洋底类似的磁异常条带,但磁异常强度偏低。

边缘盆地的热流值一般较高,活动的或较年轻的边缘海盆平均热流值可高于洋中脊。

边缘盆地的布格重力异常比两侧的大陆和岛弧高,大都在200mGal以上,是地壳减薄、地幔抬升的表现;有些正活动的海盆,自由空间重力异常为30~80mGal。

(3)边缘海盆地的形成机制

、主动扩张机制——认为边缘海盆的扩张是由上涌的地幔物质引起的,强调地幔物质上涌的主动性,大致有热底辟和次生对流两种模式。热底辟模式、次生对流模式。

、被动扩张机制——认为地幔物质上涌是被动的,受板块之间运动方式的控制。如果上覆板块与岛弧—海沟体系之间为分离运动,这就是为弧后扩张提供了空间。可以促使地幔物质上涌,从而引起边缘海盆的扩张。如果有俯冲带与大陆板块相向运动,大陆板块推掩于俯冲带之上,则形成安第斯陆缘而不会形成边缘海盆。

3.沟-弧-盆体系形成机制

4.(1)地槽理论对沟-弧-盆体系形成机制的认识:地槽概念中,海沟时沉降

带,岛弧是拱起的地背斜,边缘海盆则是山间坳陷。地槽在其发展过程中。

还够、海盆不断接收陆源碎屑物质堆积,最终引起地槽回返,以造山运动的形式借宿地槽生命,形成稳定的褶皱带,并拼贴于相邻大陆上,使大陆增生,沟-弧-盆又在新的条件下,开始新的发展旋回。

(2)板块构造理论对沟-弧-盆体系形成机制的认识:卡格里模式由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面俯冲,两板块摩擦生热,地幔(软流圈)物质以底辟形式上涌,导致地幔对流,形成岛弧(火山岛),又由于对流的拉张作用,形成弧后边缘海盆。后补充:俯冲的大洋板块可把一部分低黏度的软流圈物质拖下去,直接发生对流,同样可以因对流产生拉张作用形成海沟和弧后盆地。

5.双变质带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在接触地带因温度和压力条件不同而产生高压低温和高温低压两种变质带。

6.蛇绿岩套的定义及主要岩石组合

蛇绿岩套ophioliticsuite又称奥菲奥岩套或蛇绿岩系,代表一套以超基性、基性岩石为主体的复杂的岩石组合,它代表上地幔物质。常把蛇绿岩套的出现认为是古代岩石圈板块消亡的位置。1972年美国地质协会确立了蛇绿岩的完整层序(自上而下):基性火山岩(通常具有枕状构造)、基性席状岩墙群、奥长花岗岩、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长岩、橄榄岩、斜方辉石橄榄岩

以上完整的蛇绿岩套层序并不多见,一般地区通常缺乏部分层序。

或答: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辉长岩、橄榄岩、蛇纹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对于它的成因:一般认为是上地幔物质上涌或上侵到地表表面,或是大洋地壳或上地幔推覆体构造侵位的结果。现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蛇绿岩套沿俯冲的大洋板块一侧分布,由一条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和深海沉积物组成的一套复杂岩体。

现代完整的蛇绿岩套由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岩墙杂岩和枕状熔岩组成,其上被含放射虫、有孔虫等深海沉积物覆盖,与俯冲带伴生。

7.混杂堆积

第四章大洋构造

1.大洋地壳的分层和特征

第一层,沉积层,地震纵波速度1.5—3.0km/s。具有间断分布的性质。在近大陆坡麓处厚度最大,可达1—2.5km;在洋中脊斜坡上较薄,约200m;在中脊顶部100—200km宽的地带,沉积层极薄或缺失。

第二层,火山岩层(基底层),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夹有固结的沉积岩混合成。Vp为4.5—5.5km/s,地震反射探测显示这层表面极其不平坦,厚度变化大,平均1.5km。岩性为大洋拉斑玄武岩。

第三层,大洋层,是大洋地壳的主体层。在大西洋,这层速度值的80%落在6.5—7.1km/s之间,其平均厚度为5km左右。岩性可能是辉长岩或角闪岩及蛇纹岩化橄榄岩等。

第四层,上地幔层,莫氏面一下的层位,非大洋地壳的组成。Vp为

7.7-8.3km/s,平均8.0km/s。

2.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人们通常把较薄的大陆地壳叫做次大陆地壳,把较厚的大洋地壳叫做次大洋型地壳,二者也统称过渡型地壳。

大洋型地壳区别于大陆型地壳的要点,在于薄而重,同时缺失大陆型地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硅铝层”。

大陆型地壳不仅具有“花岗岩层”,而且“玄武岩层”也比大洋型地壳大大增厚。这样一般大陆地壳就比大洋地壳厚达4—6倍。

3.洋盆的演化阶段及威尔逊旋回

威尔逊旋回:从板块构造观点综合归纳出的主要阐述大洋从开裂到闭合碰撞造山演化过程的发展模式。

第五章河口及三角洲

1.影响三角洲发育的因素

1.河流的泥沙来源

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的大小

3.口外海滨区的水深及地势

4.沉积环境是否稳定

(河流流量、沉积物的供应量、近岸的破浪和潮汐、受水盆地地形及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等)

2.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分为哪几个部分,其特征是什么

三角洲体系的组成(河控三角洲为例)

分为三个亚相:

(一)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的陆上部分,相当于顶积层的水上部分。其界限在向陆一侧

从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始,与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相接,向海一侧以

水边线与三角洲前缘相接。

三角洲平原相的沉积物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和泻湖等多做类型,

以粗粒物质为主,含油少量海陆过度相生物。

(二)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的水下部分,相当于顶积层的水下部分和前积层的上部。海

平面与浪基面之间。呈环带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向海一侧边缘。

这里是河水与海水混合,泥沙大量堆积的地带。河流物质经海洋作

用改造和再分配,形成分选性好,成分纯净的砂质沉积物集中带。

沉积物颗粒较粗,泥质与有机质极少,微体生物具有海陆过渡相的

特征。

在三角洲前缘,总的趋势是粗砂沉积在分流河口,而较细的沉积物

则被搬运到更远的盆地,沉积在滨外的深水环境中。沉积作用构成

了一个缓缓向海倾斜的剖面,其倾角一般小于2°,沉积物向盆地方

向逐渐变细。由于沉积物不断供应,三角洲前缘逐渐向滨外推进,

结果原先为滨外的地方最后被滨线沉积所覆盖。

因此,与三角洲前缘向海变细相应的是,在剖面上形成一个较大型

的向上变粗的层序,它反映了河口海水盆地的充填作用。

(三)前三角洲

位于三角洲前缘外侧的向海地带,相当于前积层下部与底积层。由

河流输送来的悬浮物质和胶体溶液再沉积形成。

沉积物是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物质,暗色,具细纹理,含水量80%以上,

是良好的生油层。

含海相生物化石,完全属于海相。

3.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类型

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下沉而堆积成水下浅滩。

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新月形河口砂坝,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会出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向海延伸的多叉道河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随之形成。

分支河道不断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缓,河床淤高。坡度减小至一定程度泄流不畅,洪水季节洪流冲决天然堤,呈散流倾泻于滨海平原或叉道间海湾,流速骤减,沉积物逐渐淤积而成决口扇滩,从而使三角洲在横向上逐渐扩大。

河水冲决天然堤后,取道于较大坡度的新河床入海。旧河道淤塞,泥砂供应断绝,加之海浪的改造和侵蚀,使原来的三角洲废弃,而在其旁侧新河道入海处,新的三角洲开始发育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角洲的废弃和发育相互转化,交替出现,结果各三角洲彼此连接和部分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

主要类型:鸟足状三角洲又称为舌形或长形三角洲、朵状三角洲、鸟嘴状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

4.三角洲层序的特征

在三角洲层序中,自下而上依次出现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和三角洲平原相。

沉积特征,自下而上:

(1)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再变细;

(2)沉积物分选性由差变好,再变差;

(3)沉积物构造由水平层理向上渐变为波状层理和各种类型的交错层理,再上变为水平层理为主;

(4)沉积物中黏土矿物、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逐渐减小,但在三角洲平原相,特别是湖沼沉积中,含量又增多;

(5)沉积物的颜色由暗变淡,由青灰色转为灰色,上层为黄褐色;

(6)海相生物减少,陆相生物则逐渐增多;

(7)层序下不常见生物洞穴,顶部出现植物根系。

5.浪基面:1/2波长的水深称为浪基面

6.河口湾的分段及水动力特征

潮流界、潮区界、近口段、河口段、

口外海滨段、口门

1、径流——径流除搬运相当数量的

沉积物至河口湾外,还影响到湾内

咸、淡水混合程度。

2、潮汐——是河口湾最重要的动力

因素。1964年Davies按潮差的大

小,把河口湾划分为弱潮型(潮差

<2m)、中潮型(潮差2~4米)和强

潮型(潮差>4m)。潮汐一是影响河

口湾内咸淡水的混合程度及环流类

型,二是可使底质再悬浮,并向陆

或海搬运悬浮体。

3、波浪——能侵蚀海岸,使沉积物

再悬浮以及影响沉积过程。

第六章大陆边缘沉积

1.影响大陆架沉积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哪些

大陆架是海底沉积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带,其沉积类型和特征受环境因素制约:

1、海平面变动影响水深和自然地理环境

2、沉积物的补给物质来源主要是由河流、冰川等从陆地上搬运来的陆源物

质。

3、气候决定了大陆上岩石的风化、侵蚀的类型和速度,海洋中的海流体系,

海岸生物生产力和海水的化学性质。

4、陆架水动力状况—包括洋流、潮流、密度流、和气象流四种,是陆架沉

积物侵蚀、搬运、沉积及海底地貌塑造的主要营力。

5、生物作用底栖生物的许多形式和生理的适应性与底质沉积物的物理性质

有关,两者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在不同类型沉积物底质上,生活着不同种群组合的生物群落;另一方面,沉积物表面的生物活动又

可改变沉积物表面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到沉积过程.

6、化学因素陆架区海水的化学性质,一方面控制着某些自生矿物的形成;

另一方面,化学沉积作用也会引起沉积物胶结和粘结,这对于增加底质

稳定性、减少侵蚀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7、碎屑物粒度;8)大陆架地形;9)海域敝敞程度;10)周边陆地区域地

质特征;11)构造背景;

2.何谓海底峡谷,主要成因是什么?(百度答案)

大陆坡上最显着的特征是有许多两岸陡峭甚至直立、高差很大的凹槽横切其上,有的甚至切穿大陆架于现代河口相连。这种切割很深,外形呈V字形(少数为U字型)的凹槽(或谷地)犹如陆地上的峡谷

(或答:是海底横剖面呈V字形(少数为U字型)的一种地形。)成因:第一种说法:河流切割形成海底的峡谷和陆地上被河流侵蚀而形成的河谷很相似,但是注入大海的河水,没有那么大的力度,可以切割海底陆地,因此海底的峡谷是被淹没的陆地的河谷。这些峡谷在陆地上时,被河流切割而成,后来地壳受力下沉,海平面上升,淹没了河谷,成为海底峡谷,第二种说法:构造成因或是浊流的侵蚀作用(浊流说)形成的。河水流人海洋时,携带着大量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和海里的水流汇合后,形成强烈的池流,对海底进行冲击,从而形成了海底峡谷。

3.大陆架沉积模式(2,4种)

对大陆架沉积模式的认识,经历了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约翰逊(1919)认为,大陆架沉积物粒度的分布呈近岸(水浅)者粗,远岸者(水深)细的趋势。

第二种模式:Shepard(1932),Emery(1968)认为陆架沉积物分为六种主要类型残留沉积物、火山沉积物、自生沉积物、残余沉积物、生物成因沉积物、现代碎屑沉积物

第三种模式:海侵-海退模式。Swift(1971),Stanleyetal.(1972,1976)将前二种模式结合起来,认为既要考虑更新世末期依赖的海平面上升,也要注意大陆表面随海侵尔出现的现代动力作用过程,并指出大陆架上主要有三种沉积相:

1)大陆架留砂表层相

2)近滨现代砂柱相

3)现代大陆架泥表层相

同时把真正的残留沉积与经受现代海洋动力加工和改造过的变于沉积区别开来。

第四种模式:水动力模式。沈锡昌(1991)认为,现代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物类型、特征、分布反应了大陆架自更新世以来的历史过程。

4.何谓残留沉积/变余沉积和现代沉积

现代沉积物:由正在起作用的现代营力带入的沉积物,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一致

残留沉积物:与现代截然不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较老的沉积物

变余沉积物:经过海侵后受到现代海洋动力作用加工和改造的残留沉积物,其性质介于现代沉积与残留沉积之间

第七章大洋沉积

1.大洋沉积作用

大洋沉积物是水深大于2000m的沉积物。

2.浊流,等深流概念,有什么特征

浊流是由沉积物与水混合组成密度高于周围水体的、短暂的、强大的重力驱动流。浊流的运动由内部湍流所支撑。

特征:1、浊流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头,身,尾三部分。头部含泥沙量高,粒度粗,流速大,具有很强的侵蚀破坏能力;浊流底部的粗颗粒也有牵引作用;身部为泥沙的载体,涡动力可以把泥沙悬起,在流速较大时,沿途还会席卷底部的泥沙;尾部含泥沙少,颗粒细。2、浊流一旦形成,其运动的驱动力是惯性力和重力在斜坡上的斜向分力,随着坡度减缓和惯性减小浊流流动的动能逐渐衰减而发生沉积。3、浊流的形成一般崩塌、滑坡等共生。4、浊流运动具有突发性和间歇性,流动时间短。

等深流又称等高流、水平流、平流,发育在深水环境,是大洋盆地中沿等深线作水平流动的一种大洋底流,主要分布在2000-5000m深的海底,某些海湾的外陆架也有分布。(等深流,指在科氏力和水体密度梯度作用下,顺同一深度形成的密度底流,主要形成在大陆隆区,可以形成等深流蓆活沉积脊堆积,宽度十公里至数百公里。等深流形成的沉积岩层称为等积岩。)流速缓慢、流动持久、流程很远的底层流。

3.大洋沉积物的来源分类

4.陆源大洋沉积物

指陆地上的物质通过各种重力流、风,以及某些高纬度地区的冰运等过程搬运到大洋里的沉积物。成因类型有:浊流沉积、半远洋沉积、深海沉积、风成沉积物、火山成因沉积物、冰川沉积物、地外源沉积物。

5.影响深海钙质软泥发育的因素

(1)海水肥力和生命周期对海域介壳产量控制

近岸海域或上升流为高肥力区,生物生产率高,硅藻特别发育,多分布硅藻软泥;远洋为低肥力区,但颗石藻对肥力的灵敏度低,故其相对较高。

(2)深度溶解效应及差异溶解效应、CCRD、溶跃面、CCD

(3)稀释作用对深海生物源沉积物形成的制约

在两个介壳产量相等,溶解效应相同的海区,于同一时期形成的沉积物中,虽然生物碎屑的绝对含量相同,但其相对含量却可因两个海区由于其他环境因素决定的非生物碎屑量的多寡而不同。在稀释作用弱的海区,因陆源碎屑或火山碎屑少,可形成生物源沉积,反之,不能形成生物源沉积。

6.溶跃面,CCD,CCRD

CCD(calcitecompensationdepth):把碳酸盐开始从表层沉积物中消失的深度成为“雪线”,通常称之为方解石补偿深度

Kolla等人把碳酸盐含量小于10%的深度叫做碳酸盐临界深度(CCRD)

溶跃面:钙质软泥溶解速率梯度急剧增加的界面

7.深海沉积物的分带性

一、气候地带性

1、冰带—广布着冰川—海洋沉积。

2、温带—在温带以硅质软泥占优势,该带南部边界是南极辐聚带,北部是

太平洋环流的上升辐射带。

3、干燥带—以钙质软泥和深部粘土为主。

4、赤道带—广布放射虫、有孔虫和颗石藻软泥。

二、环陆地带性

在环绕陆地的洋缘地带,广泛发育了陆源沉积;

在远离陆地的远洋地带,则沉积了深海粘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等远洋沉积物。

三、垂直地带性

碳酸盐沉积物最严格地服从于垂直地带性,它见于水深小于碳酸盐补偿深度的海域;相反,深海粘土总分布在深水区。

四、构造地带性

大洋沉积作用是在板块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的,沉积层的厚度随距洋中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加。

第八章海洋资源

第九章全球变化与海平面变化

1.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

1、洋盆容积变化:大陆的分离和聚合;海底扩张速度的变化

2、海水体积的变化:冰川的形成和溶化(冰期和间冰期)

3、海水物理性质的变化:当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受热膨胀将引起海面上升,当水温降低,海水冷缩降造成海面下降。

4、海水盐度的变化

5、天文因素效应: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会引起海水向赤道运动,形成赤道海

面上升,旋转速度变慢则引起海水向极地流动,形成两极海面升高。

6、地球物理因素的变化:冰川均衡作用可使海面发生变化。冰期,陆地冰

川负荷加大,引起地表沉陷,冰盖层熔化接触重压,导致地壳均衡回跳上升。

大气压力变化也降影响海面升降。海面大气每增加1.005mbar,海面将下降1cm。地球重力变化,每毫伽变化使海面形变约3.3m,地壳水准面形变1.7m,总变化值达5m。

7、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地面沉降,海面相对上升

大量修筑水库,减少入海水流量,是近来世界海面上升速度低于理论计算值的原因之一。

2.海水进退的沉积层序特征

瓦尔特(1894)相率指出在整合垂直层序中的产物,是在横向相邻的环境中形成的。这个原则被广泛用于解释沉积层序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海进和海退形成的沉积层序的不同特征。

当海面上升速度超过沉积速率时,海岸线向陆移动,发生海进。波浪基面以上为高能环境下沉积的砂层,以下系低能环境沉积的粉砂和粘土,陆相层、砂层和页岩属于同期异相沉积,垂直层序自下而上为陆相层、滨海砂岩和浅海页岩。

当海面上升速度小于沉积速率时,情况正好相反,海相页岩、滨海砂岩和陆相层依次退覆叠置在等时线上,垂直剖面自上而下为海相层、滨海相层和陆相层。

3.研究全球变化的科学目标

描述和解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它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人类未来对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1)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人们认为60亿吨碳中,有近一半留在大气中,另外约30亿吨则全部被海洋吸收(20亿吨大洋吸收,10亿吨被陆架边缘浅海吸收)。

2)调节气候的作用

海流的变化,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3)海面升降

海进、海退

第十章海岸带的现代过程

1.海岸带的定义,组成及分类、

在海边的海、陆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带——称海岸带。

海岸带包括海岸线两侧的路上和水下两部分,可以进一步把海滩分为后滨和前滨,水下岸坡分为近滨和滨外。现代海岸带包括水下岸坡与海滩两部分,两者也低潮线为界。

1、李希霍芬的海岸分类

形态分类:根据海岸的横剖面形态分为(1)陡峻的海岸;(2)有平坦海滨并有海蚀崖的海岸;(3)具有宽广滨岸平原和古海蚀崖的海岸;(4)低海岸。构造分类:根据构造运动与海岸的关系分为(1)纵海岸;(2)横海岸和斜交海岸;(3)下沉盆地的凹岸;(4)桌状或块状地区的中性岸;(5)堆积岸。切割性质分类:根据海岸的切割性质和成因分为(1)海侵岸;(2)与大陆基岩相连的堆积岸;(3)切割决定地方因素的海岸(如火山海岸,珊瑚礁海岸)。

2.约翰逊的海岸分类

约翰逊(1919)把海岸构造运动的方向作为分类的标准,划分为上升海岸、下沉海岸、中性海岸和复式海岸。

3.谢帕德的海岸分类

把以地壳运动和陆地营力为主塑造的海岸和以海洋营力作用为主塑造的海岸划分为原生海岸和次生海岸两大类。

4.列昂杰夫分类

把海岸分为原生海岸、堆积海岸和其它海岸三大类型。

这种分类与谢帕德分类相似,同样未考虑各类海岸之间的成因联系和发展顺序。

5.其他分类

因曼(1971)等提出了新的海岸分类。这一分类根据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把海岸分为以下3类:

I.板块前缘碰撞海岸:位于大陆和岛弧的碰撞和俯冲带的边缘。Ⅱ.板块后缘拖曳海岸:位于随扩张而离开洋中脊的大陆和岛屿的边缘。

Ⅲ.陆缘海海岸:位于受岛屿保护的一侧。

6.金(1963,1972)提出以物质组成进行分类,分为砾质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

7.戴维斯(1964)提出从

海岸动力因素划分海

岸,即根据波浪类型和

强度,分出风浪环境和

涌浪环境,涌浪环境又

进一步分为大洋西岸和

东岸涌浪环境

8.王颖等在研究中国海

岸时,根据成因把中国

海岸分为两个最基本的

类型,即基岩港湾海岸

和平原海岸,

9.沈锡昌等按自然动力把全球海岸分为外动力海岸和内动力海岸,其特征和演变过程均有明显不同。

外动力海岸:水动力海岸(又按岩性和成因细分)、生物海岸(分珊瑚礁和红树林海岸)、冰冻海岸(冰岸、热力海蚀、岛礁、峡礁海岸)、

内动力海岸:断层海岸、火山海岸、地震海岸、

分段:海岸带包括水下岸坡与海滩两部分,两者也低潮线为界。

根据海岸带的环境特征,可以进一步把海滩分为后滨和前滨,水下岸坡分为近滨和滨外。

1.后滨:高潮线以上的狭窄的陆上部分,向陆直至最大波浪作

用所能到达的地方,相当于潮上带。

2.前滨:从低潮线至高潮时波浪上冲流达到的界限,相当于潮

间带。

3.近滨:又称临滨或内滨。自波浪破碎带至低潮线,相当于潮

下带。近滨是水下岸坡的上部,其水深相对较浅,是破坏活动频繁的地带。

4.滨外:又称外滨,是水下岸坡的下部。它自波浪传入浅海开

始发生变形从而对海底产生作用处(波基面,二分之一波长水深处)到波浪破碎带的前沿,水深相对较大。

2.中立线的概念,影响中立线的因素

中立线:当波浪进入海岸带时,在波浪大小及方向不变的条件下,一定大小的泥沙颗粒,在水下岸坡有一个一定深度的位置,大于这个深度,它净向海运移,小于这个深度,它净向岸运移,而在这一点上,泥沙颗粒仅作等距离的往返运动,净位移为零,称为中立点,中立点的连线,称为中立线。它是解释海岸带发育过程的较为系统的理论。

影响因素:水下岸坡坡度、泥沙组成成分和粒径、海岸带的波浪情况

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的塑造过程有何影响

海平面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海岸线的进退和海岸的发育演变。

海面变动引起海岸线向陆或向海迁移,而陆源碎屑物的沉积引起海面变动引起海岸线向陆或向海迁移,而陆源碎屑物的沉积引起海岸线向海推进,因此海岸线的迁移还取决于沉积速率。

若海面上升速率超过沉积速率,海岸线位置向陆迁移,发生海进;反之海岸线向海推进,发生海退;若二者相当,则海岸线可以保持稳定。海面下降时,一般都发生海退,海岸线向海迁移。海岸线的迁移将导致在新的位置重新塑造海岸带剖面。

海面相对上升,相当于海岸下沉,原来水下岸坡的水深变大,波浪发生变形和破碎的界线向陆靠近,波能在原来位置的消耗减小,波浪抵岸时能量相应增大,增强了海岸的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改造原有堆积地貌(海滩),被侵蚀的海岸碎屑物质向岸外移动并在水下岸坡下部堆积

第十一章古海洋学

1.古海洋学定义,研究内容、方法与特点

利用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配合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生物海洋学等研究结果,研究历史上海洋体系状况及其演化与受控因素的一门学科。

2.白垩纪-第三纪生物灭绝事件(白垩纪末,世界上共有生物2868个属,第三

纪初期,只剩下1502个属,大约有1/2的属灭绝了(Rusell,1977),这一现象一般称为生物灭绝事件)的研究方法与结果什么

结果:围绕白垩纪-第三纪的生物灭绝事件,人们提出了各种假说,主要分地内和地外两种,较多学者倾向于陨星撞击地球说。

该假说的主要论据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太阳和陨石的铂族元素(包括Ir)含量远远大于地球(地壳和地幔),界面粘土层中Ir巨增势陨星碎屑的混入所致。

2、界面粘土层中的石英分子结构特征证明曾受过高压作用(星体撞击)。

3、陨星撞击地球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4、小行星撞击地球,可扬起大量尘埃,散布于大气圈内数月不散,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引起食物链的崩解,危及一系列生物。

5、陨星撞击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足以使大洋表层50m深的海水以及大气圈对流层下部温度上升5~10度;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 CH1 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 研究海底形态、空间分布及成因为主要内容。大洋地貌的研究对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做出过重要贡献。 2)海洋地球物理学; 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是支撑海洋地质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包括海洋重力、海底地磁场、海底地震学、海洋地电学和海洋地热学等。 3)海底构造地质学 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发展中最辉煌的领域,板块构造模式不只是海洋构造,而且建立了全球构造体系。 4)海洋沉积学; 研究海洋沉积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形成和演变机制为主要内容。海洋沉积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沉积学的内容并革新了传统沉积学的理论。海洋沉积学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很广的学科领域,例如海洋沉积矿物学、海洋沉积地球化学、海洋沉积动力学、碳酸盐沉积学、构造沉积学等。 5)海洋地层学; 是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重建地质历史和解释历史是它的主要任务。由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深海钻探计划和浅海钻探的开展,在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和年代地层划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6)古海洋学; 它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产物,以探索海洋环境和海水物理学、化学特征演变历史及研究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生物的宏观演化为目的,它的主要研究材料是海洋沉积物,发展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高分辨地质信息的一切现代手段。古海洋学已成为大洋钻探计划(ODP)、全球变化研究等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重要内容,是20世纪末地球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也是21世纪通过气圈/水圈/地圈探索地球历史的重要领域。 7)海底矿产地质学 它是研究赋存于海底的矿物资源和有机物矿产的形成、富集规律及矿产资源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条件的科学。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及浅海固体砂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结壳、磷块岩、块状硫化物矿和多金属软泥等热液矿产及天然气水合物等。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 学时数48 学分3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工工艺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结合精细化工发展的重点及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重点讲述了表面活性剂、合成材料助剂等系列产品的合成原理、原料消耗、工艺过程、主要操作技术和产品的性能用途,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和新品种的开发奠定必要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学时3)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精细化工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精细化工发展的重点和动向。 难点:精细化工定义及其应用 第一章精细化工工艺学基础知识(学时3)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精细化工工艺学基础。2、精细化工工艺计算内容:物料、热量衡算和设备选型计算。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精细化工的技术开发和发展策略。 难点:精细化工工艺学基础及物料衡算。 第二章表面活性剂(学时18)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表面活性与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其物化性质。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概况,羧酸盐型、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路线及工艺路线;磺酸盐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及工艺路线。4、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种类之胺盐型表面活性剂的生产路线和工艺路线;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6、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2、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介绍。5、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方法及工艺路线。7、磷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及工艺路线。 难点:表面活性剂结构特点及其物化性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路线及工艺路线。 第三章合成材料助剂(学时12)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合成材料助剂的定义、类别。3、增塑剂的定义、分类、增塑机理、增塑剂的性能要求、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生产工艺路线。4、阻燃剂、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类别及生产工艺介绍。5、热稳定剂、发泡剂、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及合成生产工艺路线。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2、合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及发展概况。6、增塑剂的主要品种特点。7、阻燃剂、抗氧化剂的应用。8、热稳定剂、发泡剂、抗静电剂的分类、应用。 难点:增塑剂的增塑机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生产工艺路线。阻燃剂、抗氧化剂、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模板

.. 特种作业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嘉兴市万隆工程机械技能培训中心 二○一一年九月

..

.. 目录 特种作业专业教学计划............................................................................... 挖掘机操作教学大纲................................................................................... 厂内机动车驾驶教学大纲 ...........................................................................

.. 挖掘机培训计划 培训目标: 通过系统化培训,使学员熟练掌握挖掘机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施工中的操作、方法;了解挖掘机的机械工作原理,液压传动、油路、电路等知识,能够对挖掘机常见故障分析、排除。 学习内容: 学习挖掘机的操作与保养知识。 1、操作知识:挖掘机机械的工作原理、保养及操作技巧,学习独立完成土石方计算、挖方、挖沟、挖壕、甩方、平地、装车、爬坡过桥、破碎、过路、拆楼、上下拖板车、旋转定位、挖地基等操作技术。 2、保养维护:学习挖掘机的保养,易损件的更换和日常维护;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培训时间 脱产培训45天, 教学理念: 1.实现培训与实际操作零距离; 2.学员与教师零距离互动探讨; 3.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的教学计划; 4.保持与企业沟通;

.. 5.全面推进使用多媒体教学; 就业方向: 1、路桥建设公司:从事修路、架桥、开挖隧道、大型桥梁建设 2、市政建设公司:从事铺设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排污管道、管网老城改造、新城开发、高层建筑、农村建设与改造 3、能源冶金,水电站建设、煤炭矿山开发建材以及石油天然气管道铺设等工程. 4、水利建设、挖污清淤、围堰填污、人工挖湖 5、挖掘机售后维修站从事挖掘机整机的检测、故障的分析、判断与排除,零部件的拆装与更换工作. 6、从事挖掘机配件的采购、仓储、供应、销售与管理等工作. 7、从事挖掘机生产企业的整机装配、生产流水线各种工序的操作.

《砼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砼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441023 课程英文名称: Concrete Technology 课程总学时:48 讲课:48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砼工艺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讲述水泥与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水泥与混凝土的性能检测,水泥与混凝土的生产工艺,以及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防范。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硅酸盐水泥的组成以及特性; 2.掌握工程中水泥选用的方法; 3.掌握普通混凝土的组成及组成材料选用方法; 4. 具备配置普通混凝土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水泥与混凝土的组成,生产工艺和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初步进行生产工艺和施工工艺的设计,并能根据水泥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产品问题,进行弊病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硅酸盐水泥的基本组成,基本生产配方设计,掌握硅酸盐水泥的基本性能检测与后期性能调配;掌握普通混凝土的基本组成,组成材料的性能要求及特点,新拌混凝土的基本工作性能,硬化后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和混凝土耐久性的指标,以及如何通过施工工艺进行三方面性能的调整;掌握普通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设计和施工现场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并能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掌握普通混凝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3.基本技能:具备初步进行水泥生产工艺设计和混凝土生产工艺设计的能力;具有利用本课程基本知识进行工程应用初步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水泥基本性能检测、混凝土配制。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以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应用及结果分析为主线,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重讲解。由于本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授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好重点与难点,将各种测试方法的实际应用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和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等。本课程将为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灾害地质学》试题库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如何分类分级的? 2、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及分布规律是什么? 3、人类活动可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4、三峡建设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 5、省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6、降水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 7、中国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规律呢? 8、灾害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9、地质灾害评估目的、类型及容? 10、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和防治工程评价的要素和容? 11、什么叫防灾效益?什么叫保值效益? 12、什么是受灾体价值损失率?什么是灾害敏感度? 13、地质灾害评估围,级别与技术要什么?如何进行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工程场地选址的地质问题如何评价? 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围及等级如何确定? 15、如何理解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与效益? 16、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意义?什么是“国际 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 17、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

18、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危害及防治措施? 19、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具备哪些相关性? 20、滑坡是怎样形成的?需怎样监测和防治滑坡? 21、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育规律? 22、崩塌与滑坡产生的征兆及区别 23、什么是岩溶?岩溶有哪些形态特征? 24、岩溶的发生条件有哪些?岩溶的哪些发育和分布规律?岩溶地区 有哪些工程地质问题?如何进行防治? 25、什么是滑坡?滑坡有哪些重要标志?滑坡如何进行分类? 26、滑坡如何进行野外识别?滑坡的监测容有哪些? 27、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如何分类?泥石流流量流速如何计算? 泥石流有哪些防治措施? 28、采空区有哪些地表变形特征?如何分类?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 有哪些?采空区如何进行调查和监测?采空区地面建筑适宜 性如何评价?有哪些处理措施? 29、地面沉降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其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哪 些? 30、如何预测地面沉降?具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31、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3、喀什特地区地面塌陷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受哪些方面的 . .

《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人:门勇教学团队审核人:门勇开课学院审核人:饶品华 课程名称:化工专业英语/ Special English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代码:040341 适用层次(本/专科):本科 学时:32 学分:2 讲课学时:32 上机/实验等学时:0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 教材:胡鸣刘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 董坚,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选修课,是在本科生公共外语学习基础上,围绕化学工业、化工工艺、化学工程以及化工前沿领域等专业知识,着重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英语的表达、写作和翻译技巧。在学习中,特别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表达方式的掌握和理解。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化工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一定的听说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化工专业科学研究所需信息。能阅读本专业的英语科技资料,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分为“化学工业”、“化工工艺简介”、“化学工程”和“化工前沿领域”四大部分。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一)化学工业(Chemical industry)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化学工业的起源、发展历史和包含的内容。通过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和语法现象,一些常用术语的英语表述方法,初步熟悉专业英语的翻译方法,了解化学工业发展历程。 重点和难点:英语专业词汇,相近词义的辨析,英译汉方法,长句的分析和理解。 工业催化剂概述 (二)化工工艺简介(Chemical Technology)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化工工艺概论,结合典型化工工艺过程,介绍有机和无化学品的原料来源及生产工艺方法,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和语法现象及一些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述方法,。 重点和难点:英语专业词汇,特殊的句子和语法现象,英译汉方法。 (三)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化学工程的定义、历史,化工单元操作,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模板1

特种作业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嘉兴市万隆工程机械技能培训中心

二○一一年九月

目录 特种作业专业教学计划....................................................................................... 挖掘机操作教学大纲........................................................................................... 厂内机动车驾驶教学大纲...................................................................................

挖掘机培训计划 培训目标: 通过系统化培训,使学员熟练掌握挖掘机的安全操作规程及施工中的操作、方法;了解挖掘机的机械工作原理,液压传动、油路、电路等知识,能够对挖掘机常见故障分析、排除。 学习内容: 学习挖掘机的操作与保养知识。 1、操作知识:挖掘机机械的工作原理、保养及操作技巧,学习独立完成土石方计算、挖方、挖沟、挖壕、甩方、平地、装车、爬坡过桥、破碎、过路、拆楼、上下拖板车、旋转定位、挖地基等操作技术。 2、保养维护:学习挖掘机的保养,易损件的更换和日常维护;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培训时间 脱产培训45天, 教学理念: 1.实现培训与实际操作零距离; 2.学员与教师零距离互动探讨; 3.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的教学计划; 4.保持与企业沟通; 5.全面推进使用多媒体教学;

普通地质学试卷1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100题,179.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名词解释(32小题,共64.0分) (2分)[1]硅华 (2分)[2]硬度 (2分)[3]钙华 (2分)[4]火山弹 (2分)[5]喷出作用 (2分)[6]玄武岩 (2分)[7]摩氏硬度计 (2分)[8]溢流玄武岩 (2分)[9]条痕 (2分)[10]透明度 (2分)[11]矿物集合体 (2分)[12]类质同像 (2分)[13]晶面 (2分)[14]矿物 (2分)[15]放射性同位素 (2分)[16]斑状结构 (2分)[17]缝合线 (2分)[18]泥裂 (2分)[19]新矿物生长作用 (2分)[20]胶结作用 (2分)[21]水圈 (2分)[22]破火山口 (2分)[23]气孔构造 (2分)[24]生物碎屑 (2分)[25]非晶质结构 (2分)[26]岩基 (2分)[27]岩盆 (2分)[28]鲍温反应序列 (2分)[29]同化-混染作用 (2分)[30]浅成侵入 (2分)[31]侵入岩 (2分)[32]常温层 二、问答题(10小题,共50.0分) (5分)[1]何谓碎屑灰岩?其碎屑成因有那些? (5分)[2]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有那些? (5分)[3]地质作用何谓科里奥利效应?它在外力作用中有何意义?(5分)[4]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5分)[5]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那些,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5分)[6]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那些? (5分)[7]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多像,举例? (5分)[8]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5分)[9]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那些:什么叫克拉克值?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 海洋自然地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 第二章海洋自然地理 1.试述标准洋壳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它与陆壳有哪些主要区别? 标准洋壳结构主要指大洋盆地的理想地壳结构,有3层组成: 第一层为沉积层(简称层1),速度与厚度的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 km/s,厚度为0~2 km,平均厚度约0.4 km;海床表面物质主要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组成。这些深海沉积物经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 km。 第二层为基底层(简称层2),亦叫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并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Vp多为3.4~6.2 km/s。该层表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 之间,平均约1.4 km。上部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主要是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往下沉积层越少,以至消失。下部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单支岩墙只有远离洋中脊的一边具有冷凝边。 第三层为大洋层(简称层3),是海洋型地壳的主体。Vp为6.4~7.0 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及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其厚度也有变化,平均厚约5.0 km。 ΓypeBиЧ等(1987)根据太平洋700多处深地震探测资料得出,层3分为3A(Vp=6.5~ 6.8 km/s)、3B(Vp= 7.0~7.7 km/s)两个亚层。综合各种研究资料(以地震探测结果和 所采样品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实验室测量结果为依据推测),层3A由变粗玄武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层3B可能由辉长岩或辉长岩和蛇纹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

初级电工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初级维修电工教学计划 一、培训目标 1.总体目标 培养具有以下条件的人员:掌握电工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电工基本技能独立完成电气元件及电气设备维修及安装等工作。 2.理论知识培训目标 依据《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初级电工的理论知识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电工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电器元件的应用及工具的基本使用;熟知行业规范等相关知识。 3.操作技能培训目标 依据《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初级电工的操作技能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掌握初级维修电工的基本能力以及使用相关仪表测量的能力并达到独立上岗操作的水平。 二、教学要求 1、理论知识要求 (1)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 (2)遵章守纪、安全生产。 (3)尊师爱徒、团结互助。 (4)勤俭节约、关心企业。 (5)钻研技术、勇于创新。 2.电工基础知识 (1)职业道德与安全技术

(2)电工与电子基础知识 (3)电Array机及其 控制线 路 (4)仪表、照明、工具、材料 (5)安全防护技术与电气设备安装 3.操作技能要求 (1)动力部分 (2)照明及仪表部分 (3)工具部分 (4)安全部分 三、教学计划安排 总课时168课时 理论知识授课,复习80课时 操作技能授课,练习88课时 维修电工初级工技能培训教学课时分配表

备注: 1、本教学时数仅适用于农民工培训班使用。 2、实操时可据学员人数及设备工位数分别采用大班教学或分组教学。 四、教材: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维修电工》(初级技能)中国劳动社

会保障出版社 维修电工初级工技能培训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为贯彻落实银川市劳动保障局《关于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广泛开展对农民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此,在本工种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教学大纲。 本大纲制订的主要依据是参照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并参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理论课程的有关要求,结合银川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关于特种作业人员考证培训的有关要求而制订。它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培训学员获得电工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拓宽学员的知识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为学员将来的就业和学习奠定了一个重要基础。 学员通过培训后,可以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初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分理论教学(应知的知识)和实训教学(应会的技能)两部分。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 第一章电工与电子基础知识

科学七级科学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期末考试 科学试卷 第Ⅰ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全卷共五道大题,49道小题,共8页,总分8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2.请将第Ⅰ卷(第一、二、三大题,即1—44小题)的答案填在第Ⅱ卷指定位置,写在其它地方不能得分。 3.考试完毕只交第Ⅱ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5分) 1.你见过香蕉的种子吗?当你切开香蕉时,里面的黑点就是香蕉种子,不过这些种子已经退化。因此人们常用香蕉地下茎上长出的芽来培育幼苗,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孢子繁殖 2.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耳道 3.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地球 B、金星 C、月亮 D、太阳 时期d时期c时期b时期a 4.据右图可知,人在一生中快速生长体 死亡 的时期分别是()。重 和ba时期和、时期A03181365年龄cb时期B、时期和人类的生长曲线图dc、C 时期时期和ca时期和D、时期1 / 13 5.下列属于电磁波的是() A、超声波 B、水面波 C、可见光 D、次声波 6.小明很喜欢吃绿豆芽。可是绿豆芽是如何长出来的呢?他特意向菜市场里卖豆芽的老伯伯咨询。老伯伯告诉他,要想得到又长又白的豆芽需要将绿豆种子放在底部有孔的塑料桶内,上面再盖一层布。要经常向桶内浇水,但又不能将绿豆泡在水中。不浇水时可将桶盖好,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不多久就会长出豆芽。由此看来,下列哪项不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A、水分 B、空气 C、阳光 D、适宜温度 7.教室里的电风扇在转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是() A、机械能 B、电能 C、化学能 D、声能 8.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乘船远眺,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他深有感触,写下了动人的词句:“满眼风

舟山南沙实习报告

浙江海洋学院13级南沙认识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邵伟增等 学生姓名:张锋 学号:130105109 班级:A13海科1班 学院名称: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习日期:2015年5月9号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摘要】2015年5月9日,星期六,我们在学院邵伟增等老师的带领下,到南沙进行了专业认识实习。9日上午8:00,A13海科1班、A 13海科2班全体同学在学校门口集合,与带队的各位老师一起乘坐学校的大巴前往南沙,抵达南沙后,邵伟增老师召集所有同学,对本次实习的具体流程安排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之后同学们在胡佳臣,梁娟老师的带领下,结合南沙的实际情况,对海浪海流,海岸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进行了回顾。之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了地物光谱实验仪,对南沙进行了一组测绘。并加以分析,可以提高同学们对海洋探测和研究的兴趣,有利于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另外通过实地近距离接触海洋和梁娟老师的讲解,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现象加以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对近海的一些海洋地质的认识。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践实习,给同学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海的机会,走出课本,走近海洋。培养同学我们积极主动实践的意识,学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实习时间:2015年5月9日 实习地点:朱家尖南沙 29°52′40N 122°24′1E

29°52′37N 122°24′1E 三、实习内容 1.使用地物光谱辐射仪 SI921VF系列连续谱野外光谱辐射计为地物波谱仪,具有便携,低廉,软件功能强等特点. 可应用于遥感测量,矿物勘察测量,测量地表植被、农作物、土壤、岩石、水体等地物光谱的光电仪器, 农作物监测,水体海洋光谱测量。地物波谱仪是,一般为四通道,也可装配更多通道。体型小巧轻便,野外工作可装在三角架上,也可手持进行测量。量测的物理内容有亮度、照度反射率、分光反射率、光谱分布等项目。ISI921VF 型野外地物光谱辐射仪作为野外光谱采集仪器,对各种地物,如植被、建筑物表面、水体、岩石等进行光谱数据采集。同时也能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光谱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原数据等。其光谱仪波长范围为383~1058nm,波长精度为0.1nm。它且具有较高的抽样间隔和光谱分辨率,采样速度快,操作简单。 在胡佳臣老师的指导下,在南沙沙滩上选则了6个测量点测了一组数据,6个点测量的物体分别为白板,沙子,水泥地,绿叶,灰板和海水。在尽量保证其他条件均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分别在6个点进行了测量,并记录下了时间、地点、光谱序号。

《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设计是工程技术的起点,设计是工程师的基本技能。只有运用先进设计工具的工程师才能实施先进的工程设计,从而孕育出先进的工程技术成果。 本课程是学科工程技能训练课程,学生通过面向设计项目的实践学习过程,学习现代(化工专业)设计方法与工具,了解化工设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设计文档编制方法,从整体上实践学习化工设计的全过程,并初步掌握一种通用和一种化工专业CAD工具软件,以及基本的化工CAD方法,培养综合运用化学、热力学、单元操作、化学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机与设备、仪表与自控等化工专业基础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 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面向模拟设计项目,以围绕完成项目进行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学习手段; 2、通过系列专题讲座对同学的实践过程进行宏观指导; 3、通过分组和个别辅导对同学的实践过程进行微观指导; 4、举行阶段性设计成果报告会,培养交流能力,督导教学过程有序进行; 5、采取项目组合作承担项目的工作方式,培养团队工作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 6、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在校网范围内实行网上无纸教学过程; 7、考试采用上机实作的方式进行。 三、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平均每周课堂讲授2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 主要内容: 绪论(课堂讲授学时:1) –课程的意义、内容、性质、任务、目标 –教学模式与方法、考核、实施计划 第1章化工设计概论 (课堂讲授学时:4,实践教学学时:8) 1.1化工设计的类别和任务 1.1.1化工过程设计与化工厂设计 1.1.2化工设计阶段的划分 1.2化工设计的内容和工作程序 1.2.1项目可行性研究 1.2.2化工过程概念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及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共8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4学时,考试课。 动物营养与饲料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一方面以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发展而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动物营养与饲料》将动物与饲料作为统一研究对象,将营养需要与营养源作为统一的研究中心,将动物生产性能与饲料生产效益作为统一的研究目的,并且通过对动物生长、繁殖和生产全过程的营养需要和营养源利用的测定,确定了动物的营养需要量和饲料的营养价值,将动物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饲养实践,从而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研究饲料中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转化规律的基础上,掌握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动物营养需要的关系,为动物生产者提供理论根据和实际指南,以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达到以最少的饲料、最短的时间为人类提供量多质优且安全的动物产品。本课程培养学生识别常见饲料、测定饲料营养成分的能力;能根据具体饲料条件灵活设计日粮配方。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饲料的营养物质及其主要功能。 2、了解生长、繁殖、泌乳、育肥、产毛、产蛋等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 3、掌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及主要相互关系。 4、掌握运用反刍家畜、单胃家畜与家禽体内三大有机物质消化代谢特点,合理确定蛋白质、氨基酸、氨化物、粗纤维、脂肪等主要营养物质的供给。 5、在提供分析仪器设备等基本条件下,独立掌握按规程完成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方法。 6、熟练掌握各种饲料因素对动物产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西湖凹陷问题集 第一章绪论 (2) 重点内容 (2) 填空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名词解释 (2) 海洋地质学 (2) 简答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了解内容 (2) 名词解释 (2)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2) 简答题 (2)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2)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2)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2)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2)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2)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2) 论述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化工工艺学课程简介

化工工艺学课程简介 《化工工艺学》是化工及相关专业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化工工艺学》课程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化工工艺为主线,突出“宽、精、新、用”思想,即强调口径宽阔、简明精练、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型实用化,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教学容更加合理化,便于学生熟悉和掌握生产第一线生产技术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煤化工、石油加工、生物化工等各方面理论和知识有机统一,形成完整的大化工系统知识体系,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完整性、充实性,奠定现代化工工艺技术基础,满足企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个人简介 景崮,男,1949年7月生,中共党员,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师大学化学系,82年起在师学院化学系工作至今,一直致力于从事化学教育和教学研究,主讲课程有:《化工基础》、《化工原理》、《绿色化学与化学工业》、《化工工艺学》。研究方向:化学工程及化学工艺。近年来撰写论文20余篇,并从事了化工生产的科技实践。

《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Chemical Technology) 课程编号: 学时数:32 学分数:2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学习的专业课。本课程从化工生产的工艺角度出发,运用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阐明化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介绍典型产品的生产方法与工艺原理、典型流程与关键设备、工艺条件与节能降耗分析。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当今化学工业概貌极其发展方向;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工艺过程的方法、原理、流程及工艺条件;了解化工生产中的设备材质、安全生产、三废治理等问题。以便学生在以后的生产与开发研究工作中开拓思路、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重点放在分析和讨论生产工艺中反应、分离部分的工艺原理、影响因素、确定工艺条件的依据、反应设备的结构特点、流程的组织等。同时,对工艺路线、流程的经济技术指标、能量回收利用、副产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废物处理作一定的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高技)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高技) 一、培养目标 (一)总体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电子商务应用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三年的案例教学、实验室操作、顶岗实习、互动式教学、以赛促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以适应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整体需求。主要培养电子商务应用型、技能型和执行型专门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可组织考取营销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因特网应用(高级)、计算机办公软件(中级)等资格证书。毕业生可从事商务网站的网络营销和服务人员、电子商务服务商相关岗位、能独立从事电子商务应用的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 二、人才培养规格 1.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系统分析问题并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大局观。

2.系统掌握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勤于思考,专以学业,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熟悉国家有关法规和方针政策,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了解经济法、劳动法、刑法等基本内容,熟悉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 4.具有电子商务方面的研究能力,能系统分析和解决电子商务中所出现的问题,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运用计算机技术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熟悉相关专业书籍和主要期刊,熟悉电子商务业内的主流观点和知名专家的情况,能自如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完成预习以及自学课程。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踏实做事的理念,较好的亲和力,广博的知识面,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坚强、自信。 三、学制与授予证书 (一)学制 标准学制3年。 (二)授予证书 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并取得及格者,准予毕业,并可授予中技毕业证书。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1、大洋中脊有哪些特征? 洋脊侧翼区,是地势崎岖的斜坡区,悬崖陡壁耸立;大洋中脊并不是连冠不断的,而是被众多的转换断层分割成一段一段,两段中轴错开甚远;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局部露出水面称为岛屿,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和中央裂谷,构成中脊地震带;洋脊斜坡或脊顶上的沉积物很薄或完全缺失,洋脊附近沉积物很年轻,多为新第三纪或第四纪;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热地幔物质沿中脊不断上升并形成新洋壳 2、无震海岭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主要是什么? 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成因:固定的地幔热点喷发的火山在板块拖曳移动的海底上逐步形成。其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 3试述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 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和一个广阔的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产生多个碎块,即为现在的各大洲,并逐步漂移到目前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则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 4、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主要是什么? 两种大陆漂移驱动力:一是向西漂移的力,它来自日、月引力导生的潮汐摩

擦力,尤其在地表最明显,致使地球表层或各大陆相对于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有滞后趋势,宏观表现为大陆缓慢向西漂移;二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魏格纳认为,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原是以南极大陆为中心联结在一起,后经分裂而离开极地,必然有一种离开极地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离极力其来源主要是地球的离心力,除两极和赤道外,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都是指向赤道。 5.试述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大洋两侧扩展推移。 6.试述海底扩张的两种表现形式。 1) 扩张洋底把与其相连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 2) 海底向陆地下俯冲潜没。 7.何谓瓦因-马修斯假说。 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于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部不断形成新的海底。 8.何谓Wilson旋回? 即洋盆生命旋回,记录在大陆岩石圈中的复杂大洋的开闭,即起始于大陆裂谷,生长成为一大洋然后缩小,并最后完全关闭。 9.简述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 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挤压运动,以致老洋壳在这里俯冲和消减。由于遭受强烈的挤压运动,引发了强烈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形以及相关的变质作用。俯冲边界发生在大洋壳与大陆壳相互汇聚的地区;碰撞边界则是大陆壳与大陆壳相互碰撞的地方。

1101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深水港开发涉海关键技术问题

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深水港开发 涉海关键技术问题 李孟国,杨树森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泥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6) 摘要:江苏如东西太阳沙和烂沙洋海域水下地形和水动力泥沙条件非常复杂。针对该海域深水港开发建设,进行 了水动力泥沙系统研究。文中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包括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的主要科研工作、技术创新和研究结论。为深水港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辐射沙洲;西太阳沙;烂沙洋;波浪;潮流;泥沙中图分类号:P7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688(2011)01-0001-04 Marine Key Techniq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epwater Port in Xitaiyangsha and Lanshayang Sea Area LI Meng-guo ,YANG Shu-sen (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 ,Key Laboratory of Engineering Sediment of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 ,Tianjin 300456,China ) Abstract :ThetopographyandhydrodynamicsedimentconditionsinXitaiyangshaandLanshayangseaareaofRudongCountyareverycomplex.Inallusiontothedevelopmentofdeepwaterportinthisseaarea,thecomprehensiveandsystematicstudiesonhydrodynamicsedimentproblemswerecarriedout.Thispaperintroducestheresearchresults,includingkeytechniquestobesolved,themainresearchworkstobecarriedout,technicalinnovationsandresearchconclusions,andprovidesthedeepwaterportdevelopmentwithscientificbasis. Key words :radialsandbanks;Xitaiyangsha;Lanshayang;wave;tidalcurrent;sediment 收稿日期:2010-09-06 作者简介:李孟国(1964—),男,天津市人,博士,研究员,港口航 道工程专业。 中国港湾建设 China Harbour Engineering 2011年2月第1期总第172期 Feb.,2011Total172,No.1 图1辐射沙洲全貌图 1概述 江苏省的射阳河口至长江口北岸近岸浅水区的地貌形 态为以弶港为中心的辐射沙洲形态(图1)。辐射沙洲是一种为世所罕见的独特的海岸地貌形态,南北延伸200km ,东西横跨90km ,共有70多条水下沙脊,各条沙脊高低不等,形态各异,沙脊之间有深槽相隔,深槽坡陡水深。该辐射沙洲是全世界最特殊的海底沙脊群,被称为“海上迷宫”,在海岸学和海洋地质学上均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在如此长的海岸线上至今尚没有一个5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港口[1]。 该辐射沙洲处于山东半岛南部的旋转潮波系统与自东海进入黄海的前进潮波系统相交汇的地方。由于潮波辐聚,波能集中,使得该区潮差大、潮流强,为强潮区。辐 射沙洲海域潮汐以正规半日潮为主,潮流为半日强潮流,且大致以弶港为顶点作辐射状的辐聚、辐散运动。辐射沙 黄沙洋 烂沙洋 弶港

《物理化学》(专)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专)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核心课程 学分数:4学分(其中理论课程3学分) 学时数:64学时(其中理论课程48学时) 要求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化学 教材:《物理化学》(第五版),胡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参考书: 1. 教材中所列参考书 2.《物理化学教学与学习指南》黑恩成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个学科,是整个化学科学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 pVT 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物质微观结构的关系。为后继专业课程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学习物理化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并为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二是学习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获得知识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1章 物质的pVT 关系和热性质(7学时):1.理解pVT 关系和热性质是物质的两类基本的宏观平衡性质。它们是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在宏观上的反映。2.掌握系统、环境、状态、平衡态、状态函数、强度性质、广延性质等基本概念。3.对于pVT 关系的实验规律:要求掌握流体的pV 图的特点和压缩因子的概念,气液相变和气液临界现象的特征,以及饱和蒸气压、沸点的物理意义。要求掌握水的相图的特点以及三相点的意义。4.对于pVT 关系,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容定律,及范德华方程的建立、形式及各修正项的物理含义。5.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功、热、热力学能、焓等的定义和相互关系,理解Q U V =?、Q H p =?的适用条件和应用,及热力学标准状态的概念和意义。6.对于各类热性质。掌握标准摩尔定容热容、标准摩尔定压热容、标准摩尔相变焓、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和标准熵的定义和应用。掌握利用状态函数的特征设计过程的技巧。7.了解一些热性质的实验测定原理和方法。 第2章 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8学时):1.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过程。理解熵及熵增原理。理解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的定义及引入的意义。2.掌握在克劳修斯不等式基础上得出的恒温恒压和只做体积功及恒温恒容和只做体积功条件下的可逆性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