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民俗文化伴我行

民俗文化伴我行

民俗文化伴我行
民俗文化伴我行

民俗文化伴我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不过我最喜欢春节。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大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贴着“倒福”,对联。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穿上节日盛装,脸上个个都带着笑容,走亲串邻去拜年,一片详和的景象。大家见面第一句话都是恭喜恭喜。“当当当。。。。。。”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烟花和爆竹便鸣起来。烟花一声巨响升到了半空中,一瞬间爆炸了,那爆炸的烟花,像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笑脸,又像无数的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得格外美丽。那场面,被笑声,鞭炮声,乐曲声合成美妙的旋律包围着人间,真是热闹极了。

“春节”也是小朋友们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大家既可以得到长辈祝愿的红包---压岁钱,又可以尽情地玩。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一家团团圆圆,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欢乐。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民俗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推荐:大师谈语文教育教学之书籍 以下书籍皆可到卓越网上订到: 1.《跟大师学语文:文章讲话》,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2.《跟大师学语文:文话七十二讲》,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3.《跟大师学语文:语文随笔》,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4.《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5.《文心》,叶圣陶、夏丏尊著,三联书店出版。 6.《国文百八课》,夏丏尊、叶绍均著,三联书店出版。 7.《经典常谈》,朱自清著,三联书店出版。 8.《语文杂记》,吕叔湘著,三联书店出版。 9.《语文常谈》,吕叔湘著,三联书店出版。 10.《语文闲谈》,周有光著,三联书店出版。 11.《文章修养》,唐弢著,三联书店出版。 12.《作文入门》,梁启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3.《文章作法》,夏丏尊、刘熏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4.《季羡林说写作》,季羡林著,中国书店出版。 15.《文章例话》,周振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6.《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朱自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7.《叶圣陶教育名篇》,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8.《夏丏尊教育名篇》,夏丏尊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作文杂谈》,张中行著,中华书局出版。 20.《文言津逮》,张中行著,中华书局出版。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 2、《文心》 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 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 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 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 ——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美术《民俗文化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民俗与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民间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从总体上来看,它包括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民间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总体表现。使它的学科意义不仅是对象上的,亦是方法上的。民间美术则是民间固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的创造,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而且是民间文化的体现,是民间文化心理和文化面貌的标志。 如果研究民间美术,将它从整体的民间文化中抽出,仅仅进行单一的视角的研究,则视野必然会变得狭窄,只有把民间美术放入民间文化的范畴进行总体研究,才能进入深层,扩展新领域,才能充分显现其意义与价值。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美术已经成为美术创新的一个重要范本。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2、过程与方法: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了解民俗文化的多元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等。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地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演变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地方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的重要标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对民俗文化进行科学保护,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化财富,是实现农村稳定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全省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实施美丽乡村改造工程,为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做出不懈努力。但是,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维持原有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如何正确处理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调研组就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传承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民俗文化影响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在这二十字方针中主要体现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乡风文明中的乡风则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也应该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但是,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现实情况

来看,许多不利的因素不断浮出水面,有的甚至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1、传统建筑破坏严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古村落的整体景观不协调,建设性破坏严重。许多古建筑周围的历史空间环境已被所谓的“现代建筑”空间所取代,以往古老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荡然无存;在许多古村落的老祠堂、老民居之间,都夹杂着一些新的建筑物;有些农民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把古栈道的路面毁坏铺成水泥路,这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 2、民俗实物严重流失 民俗文化的很多内容是依附在传统的民俗实物之中的,但是,在美丽乡村改建、新建中,许多传统木制房屋的构件买卖、交易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商人看中了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价值,出钱收购这些古民居后迁建别处进行旅游开发。如在嘉兴的西塘古镇、桐乡的乌镇,许多古民居的构件被出售、被偷盗。还有一些外国人不惜出巨资收购古建筑,拆卸其材料后动用飞机运回国内按原型复建。还有些地方商贩在利益驱使下,受雇于外国人向各地古村落的村民收购民俗文化古器具,有的甚至将古民居木制房屋构件一件件拆下来,化整为零的出售。 3、原生态环境遭破坏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研究课题名称: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设计者姓名所在学校所教年级高二研究学科语文联系电话电 子邮件课题组参与成员指导老师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2、过程与方法:(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流失。(2)增

中国传统文化展活动策划书

中国传统文化展活动策划书 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人们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下来的文化模式可谓是数不胜数,这种文化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民俗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越来越进步,地球的范围越来越小,中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亲密,“全盘西化”、“拿来主义”在当代中国不可谓没有,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的已濒临绝种,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在现伟大的民俗风景,谱写华传学子的风情,促进新闻传播学院学子团结协作、相互交流。2011届广电、摄影、汉语、传播策划将在三月举办首届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会”。 春风拂面,欣欣向荣;夏季到来,万物繁盛…… 这个三月,请您关注来自文明古国的民族风情; 这个三月,请您支持我们学生自己的展会; 这个三月,请您光临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民俗; 这个三月,请您欣赏令人震撼的古朴纯美; 这个三月,请您感受内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莘莘学子的一份激情…… 一、展会名称:新闻传播学院文化艺术节首届中国传统文化展 二、活动主题:舞动的中国传统文化 展会主题:年—再现民俗文化,谱写学子风情 三、展会标志:中国结 四、展会时间:2012年3月15日 五、展会地点:行政楼二楼大厅 六、主办单位:广电、摄影、汉语、传播班委 七、运筹资金:人民币3000元整 八、展品范围:1、饮食文化 2、建筑文化 3、服饰文化 4、民俗风情 5、民俗工艺品 展会形式则以:实物、图片、文字说明及现场书法展示为主 九、专业指导老师:黄鹏 项目总策划:广电、摄影、汉语、传播班委 十、办展目的:通过模拟整个专业展会的全部运作流程,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 知识,丰富校园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适应当今社会会展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进一步扩大新闻传播学院的影响力,打出传媒专业的知名度。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17庖丁解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庖丁解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导: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 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 【答案】B(导:顺着,循着,有导入之意)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吾属今为.之虏矣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 C.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D(A.介词,给,替/介词,被。B.介词,从/介词,比。C.连词,可是/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D.均为介词,用)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然B.技盖至此乎 C.技经肯綮之未尝D.善刀而藏之 【答案】C(A.“向”通“响”。B.“盖”通“盍”。D.“善”通“缮”)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迟 A.视为止,行为 .. ,每至于族 B.虽然 .. C.依乎天理 ,批大郤,导大窾 .. 见全牛也 D.三年之后,未尝 .. 【答案】D(A.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古义:即使

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古义:本来的样子,文中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二、文本阅读 阅读《庖丁解牛》全文,完成后面的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庖丁释. 刀对曰 释:拭擦 B .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C .彼节者有间. 间:间隙 D .每至于族.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答案】A(释:放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进乎.技矣依乎.天理 B.?????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 吾见其难为.斩木为.兵 D.????? 因.其固然因.地制宜 【答案】C(A.均为介词,相当于“于”。B.均为连词,但,却。C.动词,做/介词,作为,当作。D.均为介词,依照)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农村民俗节日集锦

农村民俗节日集锦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三、二月二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四、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

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六、七夕节 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上西湖所在的杭州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即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至今西湖周边地区还遗留着大量这两个时期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显著的都

《古代的衣食住行》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肉食是古人副食的主体,一方面在于游牧生活的习惯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不会很快消失,另一方面是由于蔬菜的栽培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野生者多,家种者少。富贵之家以一些菜蔬为配料,贫贱者以野蔬充饥。蔬菜在副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这不但反映着菜圃技术的提高,而且也与烹饪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相适应。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最为重要。 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饲养也不及羊、猪迅速,所以《王制》上规定:“诸侯无故 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郑玄注:“‘故’谓祭享。”但是这只是书面文章,实际上从来没有被历代统治者遵守。《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秦师袭郑,郑国商人 弦高路遇秦师,于是“以牛十二犒师”。几万人的军队只送去十二头牛,未免太少了,但由于牛的珍贵,因此这份犒劳也不算轻。而军队吃牛肉,这就透露出《王制》所说并非实际情况。又如《史记·冯唐列传》:“魏尚出私养钱,五日一椎(击杀)牛,享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这一方面说明杀牛是任意的,另一方面军吏等人五天吃一顿 牛肉就为魏尚效命,边塞得以保全,也足见牛的“力量”之大了。 羊是较普通的肉食。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劳动)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杨恽虽然曾被封侯,广有产业,但此时已被废为庶人,自称“戮力耕桑”,他这里说的大体是一般有产者的生活。《汉书·卢绾传》:“绾亲(指父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以羊、酒相贺,既是“里中”的习惯,也符合刘、卢两家当时的身份地位。 猪也较普遍。《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豕又称彘,豚是小猪,又写作豘。孟子列数家畜时,一句话中两次说到猪,足见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肥豚与酒,即所谓美食,都是丧葬之礼所不容,阮籍葬母而大吃,此其所以为放诞。又:“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谢。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半,乃还之。后为吏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破格提拔),不知所由。问母,母告之。于是赍牛、酒诣道真。道真曰:‘去,去!无可复用相报。’”刘宝一顿就吃了一只半豚,可见豚之小,其肥嫩可知;豚乃美味,足见老妪之情,所以他做官后设法相报;老妪之子进以牛、酒,是因为刘宝地位变了,礼需与人相称,又可见牛高于豚。《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豚。”权势显赫的阳货送给著名学者豚,并想借对方回拜的机会见面,这说明按当时的标准看,一只豚已经不是很轻的礼了。 ——摘选自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5.下列关于“古人肉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入农业社会后残留有游牧生活的习惯,是古人以肉食为主食的原因之一。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 案 1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篇一: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俗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本活动为期一个月,从“五一”劳动节放假回校开始持续到端午节,在此期间展开关于名俗文化的各项活动。 活动流程 第一周: 1、关于名俗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布置。 2、主题班会的开展。 第二周: 1、手抄报的评比。

2、周五班级板报的评比。 3、诗文朗诵比赛。 第三周: 1、“名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评比,展览。 第四周: 1、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周五下午开展的关于端午节的校园传统小游戏。如包粽子,用雄黄酒在孩子脑门写“王”,插艾叶,做香囊、编蛋带,撞蛋等。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此期间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性强。 2.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3)建立班级名俗文化学习园地,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及民族精神教育 1.加强各种民俗节日的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2.将民俗文化与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

幼儿园民俗文化教案

幼儿园民俗文化教案 【篇一:节日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 节日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本土文化教育资 源的一笔宝贵财富。笔者就家乡的节日民俗如何融入到幼儿园的教 学中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主要从区角环境、亲子活动、 社会实践和自我创作等四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节日民俗;区角环境;亲子活动;社会实践;自我创作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 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 们的家乡震泽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其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本土文化 教育资源,有着丰富的民俗节日,如:端午节的赛龙舟、舞龙舞狮 活动;元宵节的赏灯、猜灯谜、大型踩街等。基于以上的原因,我 们结合本园的课题研究,尝试让家乡的民俗节日引进我们的园本课程,引导幼儿感受节日活动,使孩子个性得到陶冶,传统得到延续。 一、把节日搬进幼儿的游戏,节日民俗在区角环境中的再现 1.创设富有园本特色的区角,让幼儿体验传统节日活动 ①“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的成立,为节日民俗活动拉开体验的序幕。“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是指专门介绍震泽节日民俗的特定区域,是“震泽节日一条街”序幕,其中主要包括震泽各种节日民俗的描述、 图片及相关的节日代表典型物。“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建立的主要 功用是幼儿了解我们家乡节日文化的窗口,也是幼儿游戏“震泽一日游”的起点站。 ②“震泽节日一条街”的创设,为节日民俗活动打开深入的通道。 “震泽节日一条街”的创设是“震泽节日民俗”文化馆的延伸,主要是 各个节日的细化和凸显,目的是给予幼儿操作的机会,将自己对某 个节日的理解,通过具体的操作得以升华和创造。对于幼儿来言, 这些节日民俗的教学,如果只通过初步的感知,那么,幼儿所获取 的知识就是表面的,初浅的。因为节日民俗本身就是动手、动脑、 动身的艺术,节日就是与提取一定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艺术。 2.开展富有园本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我们从儿童自身出发,根据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了 分层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递进性、层次性。

共同的节奏_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解析_王炎松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TU242.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文章编号 1003-739X(2012)12-0053-04摘 要 摘 要 该文通过对以“建筑与文化”为主题的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展览馆设计过程的解析,明确了文化主题、基地环境、形体空间、功能流线等因素在设计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及各个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通过解析学生的设计实践过程,详细阐述了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协调各个因素使其形成共同的节奏,从而使设计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由建筑形体空间所谱写的美妙乐章。关键词关键词 文化主题 基地环境 形体空间 功能流线 共同的节奏 Abstract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local-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design with the theme of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in junior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the essay explains the speci ? c position of culture theme site environment form and space function and circulation as well as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 the design process. Additionally, by presenting students' design process in details, the essay explains how the four elements integrate into a common rhythm as to create a good design with soul. Key words Key words Culture theme Site environment Form and space Function and circulation The common rhythm 建筑实践Architectural Practice 共同的节奏 ——建筑学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解析The Common Rhythm: Analysis of the Local-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Design in Junior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s Wang Yansong Zhang Ying 王炎松张 莹 以梁思成先生“建筑师,其最本质的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为指导思想,基于武汉大学建筑学三年级“建筑与文化”的设计主题,三年级第一个设计选定湖北主要少数民族——土家族为其特殊文化背景,意图让学生体悟建筑设计与人文知识、传统文化的彼此交融与 渗透。 下面即以武汉大学建筑学专业三年级乡土民俗文化展览馆的设计过程为例,进一步阐述对建筑设计中共同节奏的思考及把握。设计位于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拟在土家族最具代表的古村落彭家寨西面兴建土家族民俗文化展览馆。如何在特定空间环境、特定文化环境背景下以土家文化主题为 指导,有机协调建筑形体、空间、功能、流线,以形成共同的节奏,再现传统建筑空间氛围,表现传统文化意境是本次设计的重中之重。 1 设计要素 1.1 文化主题——目标与灵魂 贝聿铭先生曾说:“建筑是有生命的, 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对于以“建筑与文化”为主题的该展览馆设计而言,文化不仅是建筑所要体现的主体同时更是该建筑之所以独特的灵魂之所在。 设计源于理念,要使得该民俗展览馆具有灵魂,就应该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一个基于 土家文化内涵及个人体悟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理念就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它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帮助我们理解、组织、安排设计的各个方面。建筑不是所谓的空间划分再加上装饰材料的包装,它需要一个指导思想,就像人的灵魂一样,向建筑整体灌输设计者内心的情感。事实上这个指导思想并不虚幻,那些触动创作的元素也不要求太精确太理想。就像菲利普?巴格比在《文化:历史的投影》一书中说到的“……文化包含了思维模式,情感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点使设计者有所触动的文化因子都可以成为整个设计的灵魂,重要的是去思考如何将一定的(个人选择的)文化思想(或者甚至是某种意

中国传统民俗与中国农村文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b2650977.html, 中国传统民俗与中国农村文化建设 作者:王立华 来源:《神州》2012年第25期 摘要:中国传统民俗作为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功能。民俗是民间约定俗称的一种传承于世的风俗习惯,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性,也因此中国传统民俗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民俗的同时,消除传统民俗中存在着的一些消极因素及影响,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新的民俗风尚。 关键词:传统民俗农村文化传承性 前言: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文化,它是在我国特有的社会政治结构、经济方式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下而孕育出来的文化形式,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当代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新民俗风尚,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民俗。 1.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当前,在农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中,文化消费所占比例不多且并不重要。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大多是以现代化的文化形式为主,而且由于受制于各种文化形式的便利性、经济型和可获取性,广大农村居民对于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的兴趣也在逐渐降低甚至丧失。目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普及率最高的设备就是电视机,并且随着电视机在广大农村中的普及,以及国家广播电视在农村的快速推进,使得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更加普遍的应用。 而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日常文化资源的获取途径与渠道较为传统,网络在农民了解国家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广大农户对于互联网的应用还比较陌生,人们了解国家政策和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得到改变,人们依靠的还是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大众传媒方式来获取资讯,从而使得所获取的信息不可避免与时事的发展存在一些时间上的误差,早成较大的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2.1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结构性特点及发展态势 当前,我国政府所供给的民俗文化活动与农民所需要的文化活动大体一直,但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农村文化在整个城乡结构上具有严重的边缘性和滞后性。改革开放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的歌谣 识记: 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 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理解: 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 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 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 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①创世神话 《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 ②自然灾害神话 《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 ③战争神话 《山海经》:阪泉大战 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 这个主题; 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 1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概述 1.1民俗文化概述 从旅游学上说,现在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的统一,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4)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并且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更进一步来说,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民俗文化”上面。 本章将“民俗文化”解释为民间民众的民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的、共享、传承的民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纪》一书中就有“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换句话说,每个乡镇、每个乡村都可能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因此,梳理民俗文化,打造民俗文化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2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 民俗文化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游客从整体上学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将民俗文化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底蕴,无疑会使此类产品的档次和品位大大提高。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鲜活性是乡村旅游产品推陈出新的源泉,民俗文化的大众性和传统性是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竞争的动力。 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举办全国舞蹈节发展民俗旅游;突10 / 1. 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 尼斯凭借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近几年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以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各地旅游部门都在大力挖掘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民俗风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发展迅速,如陕西袁家村“关中印象”、查干湖冬捕、云南丽江古城等。 1.3发展类型 民俗文化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近日的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及巫术、婚丧嫁娶。民俗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是将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同时还体味着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风土人情,来到乡村的旅游者以发现的眼光去寻觅传统的文化和古老的习俗。当然,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找到合理的模式,如同男女处对象一般,需要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