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雍正的事迹

雍正的事迹

雍正的事迹
雍正的事迹

雍正的事迹

篇一:【清朝皇帝的故事】雍正皇帝的故事(1)

雍正皇帝的故事(1)

吕四娘谋刺雍正?

雍正在位的13年,政绩卓然。但是,就在他执政已见成效之时,却突然去世。

胤禛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在圆明园猝然去世。据《清世宗实录》和《张廷玉年谱》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大学士张廷玉每日进见,未尝间断。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御榻之侧,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恶化,太医抢救。二十三日子时,进药无效,龙驭上宾。前后三天,可算急症。胤禛突然而死,官书不载原因。于是,胤禛死因之谜,朝野众说纷纭。

传说,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稗官野史如《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都有雍正遇刺身亡之文。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一日,乘机砍掉雍正脑袋。或说,吕四

娘的师傅,原是雍正的剑客,后离去,培养了女徒吕四娘。这个民间传说,流传200多年。到1981年,曾发掘雍正泰陵地宫,未打开,即作罢。但民间传言雍正棺材已经打开,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尸首,想以此证明胤禛之头是被吕四娘砍掉的。这些传说,都是无中生有,纯属野史逸闻。学者认为,吕留良之案,吕氏一门,男女老幼,俱已严禁,不能逃逸。就连吕留良父子坟墓,都加以监视,吕女不可能逃脱。所以,吕四娘行刺雍正说,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

雍正皇帝死因,是个历史之谜。

雍正大兴文字狱

雍正终于当上了皇帝,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兴文字狱。严政雍正当上皇帝几年之内,就将皇权归于一身,不容外戚勋臣染指,加上密折制度使他在管理臣民方面更是游刃有余,一扫康熙皇帝时的“宽仁”政治,而是实行自己的“严猛”统治。

对于雍正的严猛,有他本人的话为证。雍正在批奏折时写道:“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合。”虽然他也讲了“宽”,但归根结底是要“严”。雍正即位之初就在养心殿西暖

阁写了一副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这就是他君权至上思想的表露,这才是他真正的思想。而制造文字狱则是他对反对派极端报复的首选手段。雍正六年发生的曾静授书案,最终导致了耸人听闻的吕留良文字狱。

案发曾静,湖南秀才,经过仔细地思考,他觉得汉人出身的川陕总督

大清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他对有碍于皇权的反对势力大加挞伐,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雍正帝皇帝胤禛 雍正皇帝名爱新觉罗. 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是康熙皇帝35个儿子当中的第11个儿子。康熙皇帝35个儿子有24个排序的,胤禛排皇四子。胤禛45岁当了皇帝。在45岁之前,胤禛是做皇子时期。下面我就来说说胤禛做皇子的时候。 一、皇子生活 胤禛7岁时到上书房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学习满族的骑马射箭、学习书法。胤禛在书法上的造诣是很高的。胤禛14岁时结婚,19岁时随着皇父康熙大帝远征葛尔丹,胜利归来。 胤禛友爱兄弟、孝敬皇父,别的皇子们是明争储位,自己是暗争储位,不漏生色。在别的皇子们为夺嫡忙得不可开交时,胤禛在参禅礼佛,吟诗作赋。 胤禛深得皇父康熙的喜爱,在康熙登极六十年庆典得到时候,派胤禛代替自己到盛京(今沈阳)三大陵祭祀,可见康熙皇帝对胤禛的喜爱程度。实际上胤禛的性格是喜怒不定的,但在皇父康熙帝面前却表现出了诚孝。既然康熙皇帝这么喜爱皇四子胤禛,因该把皇位传给他,但是雍正皇帝的继位到底是正常继位还是篡位,至今史学界争论不休。下面就来说说雍正皇帝继位的疑案。 二、继位疑案 关于雍正皇帝的继位,主要有"遗诏继位说"和"改诏篡位说"。看到了这两种说法我们要问了,这两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 1、"遗诏继位说"。康熙皇帝的遗诏明确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康熙皇帝的遗诏不可能是假的,所以雍正皇帝胤禛是按照遗诏继位的。(据《清圣祖实录》记载) 2、"改诏篡位说"。康熙皇帝的遗诏是这样写的"传位十四子"。雍正皇帝把"十"字加一横一点,改成了"于"子。这种说法民间流传很广,但史学界里无人认同。那么为什么? 一、当时是繁体字"於"不是现在的简体字"于",这是改不了的。 二、清朝皇帝的遗诏有满文也有汉文,就算是汉文改了,那么满文是改不了的。 还有点学者认为康熙皇帝的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是假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康熙皇帝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病逝的,而康熙皇帝的遗诏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公元1722年12月23日)拿出来的。这些学者只是从时间上推测而已,拿不出任何证据。拿不出来证据的说法我们能信吗?就算遗诏是假的,也不能说雍正是篡位阿。什么是"篡"呢?就是康熙皇帝指定了皇位继承人,胤禛从他手中把皇位抢过来了,这是"篡"。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当上皇帝的。可是康熙皇帝自从第二次废了胤礽之后在也没有立过太子,怎么能说雍正是篡位呢? 还有一点旁证能够证明雍正是"遗诏继位"的。就是康熙登极六十年庆典得到时候,派胤禛代替自己到盛京三大陵祭祀。在康熙皇帝去世前三天康熙皇帝还派胤禛去祭天,这些事情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去做,别人是没有资格的。可是康熙皇帝派胤禛代替自己去祭天难道不是在暗示皇位继承?因此我自己的观点是雍正皇帝正常继位。

雍正年间的畿辅水利营田

保密级别:内部 学位级别:历史学硕士 论文提交日期:1999年12月28日 论文答辩日期:2000年1月11日 论文中文题名:雍正年间的畿辅水利营田 论文英文题名:The water conservancy in JiFu area during yongzheng's period 作者及所在单位:李成燕历史系 指导教师及所在单位:梁希哲历史系 分类标识:F129 中文主题标识:雍正年间畿辅水利营田 英文主题标识:Y ong Zheng's period , JiFu , the water conser vancy in Jifu area 总页数:34页 开本:16开 是否有图表:有图:1、雍正初年直隶水系图 2、雍正年间的畿辅水利营田成绩示意图

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1 一、元、明及清代顺康时期发展畿辅水利营田的议论和尝试‥‥‥‥‥1 二、雍正年间对直隶河道的治理‥‥‥‥‥‥‥‥‥‥‥‥‥‥‥‥‥5 (一)直隶水系‥‥‥‥‥‥‥‥‥‥‥‥‥‥‥‥‥‥‥‥‥‥5(二)清初畿辅地区的水利状况‥‥‥‥‥‥‥‥‥‥‥‥‥‥‥7(三)时人的“畿辅水利议”‥‥‥‥‥‥‥‥‥‥‥‥‥‥‥‥8(四)雍正年间允祥等对直隶河道的治理‥‥‥‥‥‥‥‥‥‥‥8三、雍正年间在畿辅营治水田的活动‥‥‥‥‥‥‥‥‥‥‥‥‥‥‥11 (一)营田四局之设及其营田活动‥‥‥‥‥‥‥‥‥‥‥‥‥‥12 1、京东局‥‥‥‥‥‥‥‥‥‥‥‥‥‥‥‥‥‥‥‥‥‥13 2、京西局‥‥‥‥‥‥‥‥‥‥‥‥‥‥‥‥‥‥‥‥‥‥15 3、京南局‥‥‥‥‥‥‥‥‥‥‥‥‥‥‥‥‥‥‥‥‥‥17 4、天津局‥‥‥‥‥‥‥‥‥‥‥‥‥‥‥‥‥‥‥‥‥‥19 (二)雍正年间畿辅水利营田的特点及效果‥‥‥‥‥‥‥‥‥‥20四、雍正年间畿辅水利营田的衰败及其原因‥‥‥‥‥‥‥‥‥‥‥‥21结束语‥‥‥‥‥‥‥‥‥‥‥‥‥‥‥‥‥‥‥‥‥‥‥‥‥‥‥23注释‥‥‥‥‥‥‥‥‥‥‥‥‥‥‥‥‥‥‥‥‥‥‥‥‥‥‥‥24主要参考书目‥‥‥‥‥‥‥‥‥‥‥‥‥‥‥‥‥‥‥‥‥‥‥‥26主要参考文献‥‥‥‥‥‥‥‥‥‥‥‥‥‥‥‥‥‥‥‥‥‥‥‥26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雍正年间珐琅彩六方尊赏析(图文)

雍正年间珐琅彩六方尊赏析(图文) 时间:2014-11-18 15:19:28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导读】珐琅彩,也叫瓷胎画,而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其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胎骨密坚,瓷质细腻,画法精湛,画面色泽艳丽,画工逼真写实,富有质感。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种装饰工艺。 珐琅彩瓷器一直以来在收藏界价格很高,它的美无与伦比,早已被收藏家们认知。珐琅彩瓷中使用最多的是“佳丽”句首印,有美好之意;与之搭配的主要有“金成”、“旭映”等。“金”为“秋天”,“成”为“茂盛”,“金成”即指秋天植物茂盛的样子。珐琅彩是财富的代言词,它的美丽无法超越、它的工艺之精湛无与伦比。珐琅彩的诞生,是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的结晶和彩瓷灵魂呈现的创意之举。所以,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说珐琅彩瓷器价格应该也必须是瓷器中的魁首。 此款清雍正珐琅彩六方尊,高44.5cm,口径18.5cm,底径 17.3cm,此珐琅彩青瓷器六方形喇叭口设计,色釉华丽,釉质如脂如玉,奢华富贵,宫廷风韵十足。纵观此件珐琅彩瓷瓶,上中下多层显示方形神韵,面面精雕细琢,内外通体施釉,外壁纹饰华丽,细节刻画栩栩如生。整瓷胎质细腻,造型独特,工艺复杂,且无论器形、釉色,均极具雍正釉色之风韵,一笔一画如述说故事,娓娓道来,底部

年制落款清晰可见,实属难得一见的珍品。此珐琅瓷六方尊,凭借色 泽艳丽、层次分明、画工率意颇得收藏家的青睐,欣赏之余让人回味 无穷,具有极高的投资和收藏价值! 在收藏界有句不成文的行话,那就是“一方顶十圆”。这就是针对瓷器的造型经过长期研究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可见方形青瓷的价值。 在古代最早的手工制作时期,一件好的瓷器要经过瓷土的陈腐、陶冶、拉坯、修整、入窑等等七十二道之多的制瓷工序,任何一道工序的失误,都可能前功尽弃。这也是珐琅彩特别出彩因素之一。(来源:互联网)

雍正官窑瓷器鉴赏(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29071214.html, 雍正官窑瓷器鉴赏(上) 作者:刘丽文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第09期 清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雍正瓷器形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形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雍正官窑瓷都有很高的标准。尤其是在色釉瓷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集中国古代色釉瓷之大成,创烧出数十种具有宫廷风格的色釉瓷器,釉色纯正高雅,超凡脱俗,代表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近百件,有青花、五彩、斗彩以及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新创的釉色品种,仿古水平极高。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瓷器作一介绍: 青花: 早期雍正青花瓷器风格与康熙晚期相似,中期以后出现模仿明永宣青花瓷,以较浓的青料在纹饰上点染,达到永宣时青料所形成的疵斑。如青花缠枝纹贯耳瓶,高54.5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8.2厘米(图1)。长颈,颈部设一对贯耳,折肩,下腹内收,浅圈足。整器绘缠枝花卉纹,底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胎体精细,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厚薄均匀。釉面光亮莹润,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是少见的仿永宣青花大器。 青花器除了仿明永宣色调浓艳之外,还有仿明成化色调淡雅。如青花缠枝牡丹纹碗,圆唇,深弧腹,圈足。内底、外腹绘缠枝牡丹纹。足内双圈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6.6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4.6厘米(图2)。青花色调淡雅,图案纹饰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 五彩: 五彩盛极于康熙时期,而雍正时期的五彩有其独特的面貌,色彩一变前期的浓艳为淡雅,纹饰纤细疏朗。如五彩海石榴纹碗,高6.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4.4厘米(图3)。敛口,深腹,下腹内收,圈足。碗内心与外壁绘五彩海石榴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海石榴系从伊朗传人,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 斗彩: 斗彩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构图的纹饰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于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完成彩色图案,复人彩炉低温二次烧成。此时斗彩多为仿明成化斗彩品种,有瓶、杯、碗、盘等。如白地斗彩瓜楞直口瓶,直颈,溜肩,瓜楞腹,浅圈足。颈部绘穿花龙纹,腹部为松竹梅等花卉纹。红彩油

清朝时期雍正年间

清朝时期雍正年间 1723年(雍正元年) 1月17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署理宁古塔将军巴赛授为宁古塔将军。 1月18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古今图书集成》编撰者陈梦雷流徙尚阳堡10余年后,曾以金赎还。是日,再次将陈梦雷父子流徙吉林地方。 7月14日:(六月二日)因郭尔罗斯缺粮,令以伯都讷仓贮粮2万石运往接济,拨正项库银3万两购买牲畜,发给无牲畜之户。 是年,设值年钦差吉林巡察御史。由都察院选派满汉各一员巡察吉林等处。迈柱任吉林满巡察御史,赵殿最任吉林汉巡察御史。 1724年(雍正二年) 2月26日:(二月三日)宁古塔将军巴赛奉调进京,正白旗汉军副都统哈达任宁古塔将军。宁古塔副都统马齐因年老退休,一等侍卫阿岱任宁古塔副都统。 5月1日:(四月九日)向例、吉林等地凡私采人参者,不论得参与否,一律解送盛京,俟各部差员前往审理。是日,定捕获私采人参案犯交宁古塔、吉林等处就近审理,各部停派官员,尽快结案,年终汇总上报。

5月10日:(四月十八日)下五旗包衣佐领等人因事犯罪均发往该旗所属打牲乌拉地方,数年之后,该旗王即私令人犯回京。是日,决定凡因事治罪发遣者,不再发往该旗所属打牲乌拉地方。 9月10日:(七月二十三日)办理吉林事务给事中,汉巡察御史赵殿最奏请建立文庙、学堂,令满汉子弟应试。清廷以有碍满洲人崇尚骑射予以驳回。令晓谕宁古塔等地官员,务守满洲旧习,不得荒于武事。 1725年(雍正三年) 5月5日:(三月二十二日)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再增添笔帖式3员,由总管衙门内自行拣放。 6月,复设吉林副都统衙门,委色任吉林副都统。 12月,费雅思图任伯都讷副都统,原副都统马喀那卒。 是年,设拉林协领衙门,置协领1人,副协领1人。 1726年(雍正四年) 1月20日:(雍正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因文字狱案,汪景祺被处斩。其妻子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兄弟亲姪发往宁古塔。 7月,乌察拉任吉林副都统,原副都统委色内召进京。 是年,于伯都讷城南门内文庙西修建伯都讷左右翼官学,委教习

论《红楼梦》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清朝雍正时代

论《红楼梦》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清朝雍正时代 论《红楼梦》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清朝雍正时代 古石 本文以《红楼梦》前八十回脂本系统为研究对象。假定:作者自己在文本中声称红楼梦故事是根据自己亲历亲闻的经历而撰写石头记为真。 一、对《红楼梦》文本中故事的时代背景总体考证 (一)《红楼梦》故事描述的“官爵”前面加美称是清代的“特定标志”我们可以肯定《红楼梦》是清代的作品。从文本的内容我们很容易考定《红楼梦》是清代的作品,绝不是明代以前的,也不是清代以后的。红楼梦中故事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判定它在清朝。第一、从文本的官制来看,反映皇家爵位的“亲王”加了美称----义忠老亲王、忠顺亲王-,亲王、郡王,威烈将军等官职面前加美称,是清代官爵特有的标志。(见《红楼梦鉴赏辞典》官制礼仪《王》条)。这是我们把《红楼梦》中的故事背景定清朝最为有说服力的鉴定标志。第二、文本演出的剧目来判定,有很多剧目是清初剧作家的戏剧:《豪宴》是清初作家李玉的《一捧雪》,《乞巧》出自清初作家洪升的《长生殿》。《满床笏》是清初范希哲的作品。还有《西楼记》《混元盒》等都是清代的剧作。第三、53回“凡这屏上所绣花卉,皆仿的是唐宋元明各家的折枝花卉。。。。”仿前人的提到了明代,说明故事的时代背景就是清代了。因为作者声称《红楼梦》是根据自己亲历亲闻得精而写成的故事,那么,根据官制、戏曲等内容的“独特特征”,我们有充分理由来判定《红楼梦》故事的时代背景无疑就是历史上最晚的那个封建王朝-------清朝时代。 (二)《红楼梦》的版本我们可与断定文本的时代背景下限在大约乾隆九年以前从红楼梦的版本看,脂本系统最早的底本是乾隆十九年甲戌,到乾隆二十五年,明义提到了红楼梦已经在社会上开始流传。脂砚斋在甲戌本当中提到了是再评,那末红楼梦的成书年代还应该再早。大约在乾隆十七年左右。(有人怀疑甲戌本是作伪,本人认为缺乏足够的证据,不予采信)红楼梦的时代背景至少在乾隆十九年甲戌以前了,如果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为真。那么,红楼梦的创作年代就应该在乾隆九年左右。如果“披阅十载”是个约略数,最早应该在乾隆七年,(按:冷自兴演说荣国府,说到贾琏现捐了一个同知,在清代雍正年间还不准捐纳,到了乾隆七年乾隆才批准捐纳同知这一官职。这是在清代乾隆七年以后可以捐纳的最高官衔。所以创作《红楼梦》时间最早不会超过乾隆七年。参阅《红楼梦鉴赏辞典》“同知”条。“捐官”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一般都有,它不是历史上的“唯一事件”,所以,本文没有把清代乾隆七年“捐官”作为《红楼梦》时代背景的参照时间点。而是把“捐官同知”按最晚的封建王朝即清代乾隆七年开始批准的时间作为《红楼梦》开始创作的或者说“披阅增删”的时间参照物。)实际上,客观分析一下,完成前八十回,大概用不了十年的时间,把红楼梦的创作年代定在乾隆九年左右,谅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红楼梦》中故事的时代背景将只能在大约乾隆九年以前了。因为作家只能以发生的事件为故事的时代背景。也就是他只能写已经发生的事,尽管作者故意模糊朝代纪年,但它不可能写到成书年代以后的事,况且,作者声称自己亲

清代雍正皇帝的财政改革

清代雍正皇帝的财政改革 内容提要:清代雍正时期,为了矫正康熙末年的各种财经弊病,雍正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严查财政亏空,促使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实施“摊丁入亩”,使土地成为单一征税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状况,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行“耗羡归公”,规范了地方官员的财政行为,使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这些改革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对今天也有重要启示意义。 大家都知道清朝出现了一个“康乾盛世”,人们通常所说的主要指康熙、乾隆年间的景象,雍正时期则是过渡。雍正在位仅13年,却以极大的热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财政改革与整顿,矫正了康熙末年各种财政经济弊病,为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奠定了基础。 一、严查亏空:整顿国库弊病 康熙中期以后,政治比较稳定,经济日益繁荣,各级官员开始利用财经制度的漏洞和康熙皇帝的“宽仁”,有 恃无恐地贪污挪用,结果财政亏空案件堆积如山。有些亏空案例具有上下勾结、通同作弊的特征。大小官员既侵占钱粮、工饷,又贪冒军饷、侵蚀库银,贪劣之举到了无所顾忌的程度。更令人惊异的是,许多皇子也肆意侵吞国库,给国家财政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 面对这种局面,雍正即位后,以宏大的政治气魄,严令稽查钱粮亏空,矛头明确指向各级贪官。雍正的态度十分强硬:各省督抚必须将所载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三年之内必须如数补足,如限满未能补足,从重治罪;三 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从严治罪。亏空的钱粮,属于贪污情况的,一经查明,即行正法。如果地方督抚包庇隐瞒,一并从重治罪。可以说,雍正在治理财政亏空问题上使用了“赶尽杀绝”的严厉手段。严查亏空的具体措施为: 第一,两地抄家。不仅在当地官衙抄,而且在官员原籍老家同时抄,以防被抄之人将财产“隐匿寄顿”。第二,不但抄家而且罢官。第三,亏空钱粮不准代赔。以往官员亏空,有的由当地士绅民众代为清偿, 雍正对此一律不准。第四,亏空钱粮官员的宗亲戚友连带赔补。 使用上述办法,清查了三年,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省清偿了部分亏空。但雍正并不满足,他深知有些封疆大吏没有很好地执行政策,审理亏空案件时有从宽开脱的情况,为此下令再展限三年,如果届期再不能完成清查任务,地方督抚从严治罪。为了收到实效,雍正派员到清查不力的地方督办审理。在“严”、“猛”手段的打击下,财政亏空的情况基本得到治理,财政收入也开始稳定增长。 二、摊丁入亩:纠正分配不均的局面 赋役不均,是清朝入关以后长期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及发展的严重问题。清初的赋役制度沿袭明代,继续实行将人丁摊入地亩,并一律折征银两的“一条鞭法”。但经过明末社会动乱,各地的人口生死、迁徙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清政府为此对“一条鞭法”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重新编审户籍人口,并规定了增审人丁的考成办法,以尽量增加在册人丁数额和赋役收入。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官吏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追求增审人丁,结果出现了税额与现有人丁数严重不实的问题,户丁的编审也成为贫困农民的一项沉重负担。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士绅为了逃避编审丁役,与地方官员勾结,把负担转嫁给普通百姓,赋役的摊派不均使大 批贫困农民无力承担繁重的丁银,被迫逃亡异乡。据统计,当时不少地区出现了人丁“逃亡过半”的情况,个别地方甚至“逃亡者十之九”。 雍正元年,山东巡抚黄炳、直隶巡抚李维钧先后奏请按地亩摊丁,以纾民困。经过详细规划,雍正下令自次年开始将丁银均摊到地亩之内,造册征收,在全国推行单一赋役标准的“摊丁入亩”。此后,福建、山东、河南、浙江、陕西、甘肃、云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西等省陆续实行了摊丁入亩。摊丁入亩的方法各地不一,有的以全省为单位,有的以州县为单位。总之是将丁银总额(即康熙五十年的丁银额)平均摊入地亩或田赋征收,从此田赋又称“地丁”、“丁粮”、“钱粮”。摊丁入亩是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双重征税标准,变为以土地作为单一征税标准的重大赋役改革,它简化了税收的原则和手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情况,增加了地主的赋役,减轻了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减少了户口隐漏,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发展,使国家的财政收入有了保证,改善了财政状况。同时,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大量剩余劳力可以流

雍正朝密折制度研究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圣祖康熙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雍正在位仅一十三年,但却在君臣之间建立起一套完整而成功的密折上奏制度,并留下所谓“天下第一痛快之书”——《朱批谕旨》。虽身居大内,却能通过密折了解下情,于地方官场民情了如指掌。不能不说,密折制度的功能在雍正时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是雍正推行新政,加强君主专制的有力措施。 一、密折的产生与内容 1.产生时间 需要辨明的是,奏折与奏本、题本并非同一概念。题本与奏本是清初沿袭前明旧制而来,官员弹劾、禀报钱粮、兵马等用题本,须附“贴黄”(即摘要),由通政司转送内阁,然后上呈皇帝;官员到任、升转及本身私事等用奏本,也须经通政司上呈。与题本奏本相比,奏折快捷便利、保密性强。 唐武则天时期已有告密制度,明朝也已出现与密折相类似的“密奏”,不过正式使用“密折”这一称呼却是始于清代。密折是清代一种特有的上行官文书,是各级官吏上呈给皇帝的秘密奏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文书皆由臣僚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 密折中之“密”字,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密折由臣下直接上呈给皇帝个人,不经通政司等衙门;二是由于某些原因,上疏内容具有机密性,不可外泄。 关于密折产生的时间,至今未有定论。杨启樵先生在《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中推测,清代密折“肇端于顺治,推行于康熙,至雍正而大盛”。还有学者认为奏折始用于康熙,因为现存最早的奏折是康熙朝的。学者黄培则认为“密奏雏形”产生于关外。至于密折出现的具体年代,则众说纷纭。但密折制度在康熙晚年已大体形成,在雍正时期完备盛行,这一点毋庸置疑。 2.密折内容 早期密折内容无甚机密性,多为雨泽、米麦、请赐、题补之类。康熙中期以后江南多事,奏报江南事务的内容增加。至雍正时期,密折内容已十分广泛,形式和种类也多种多样。有向皇帝请安折问候的“请安折”,有上奏庆贺的“贺折”,也有官员上奏谢恩的“谢恩折”。但奏折中数量最多、最常见的还是“陈事折”,陈事折内容繁复,可分为天候、粮价、养廉、水利等数十类,凡天下有关吏治、民生、兴除、劝惩各事,无需真凭实据,风闻即可入告。除此之外,密折中还涉及到日常生活琐事,如雍正曾朱批劝诫李卫注意身体健康:“闻汝因过劳吐血,此则大谬。嗣后慎勿复尔,诸凡量力而为,不可勉强!” 二、格式及规章 1书写格式 清代早期的奏折大多是私人信件的性质,所以在书写上较为自由。至雍正朝,密折在书写格式上就有了严格的规定,在行文用语、组织结构、书写款式等方面都有限制。例如,臣下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不可假手于人;不同种类的奏折需用不同纸张书写请安折用黄纸,陈事折用素色纸等;奏折共13版半,第1版为掩首,封时向后折转,第2版为面,下中写“奏”字,第3至12版为奏折正文处,第13版不写字,最后半版为折首,封时向后转;奏折写完后结尾处要写上“伏乞皇上圣鉴”等套语;再如奏折书写过程中的抬头制度:遇“盛京”等地理名词要抬头,遇“朝”、“皇帝”、“宫殿”等字样要抬头,遇“怡亲王”等王号则不能抬头等等。 2.保密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