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成本管理方案(ABC成本法)

成本管理方案(ABC成本法)

成本管理方案(ABC成本法)
成本管理方案(ABC成本法)

上海瓦锡兰齐耀柴油机有限公司

U8-ERP管理信息系统

业务需求解决方案

WQDC U8-ERP Implementation

Business requirement blue print

项目名称:上海瓦锡兰齐耀柴油机有限公司ERP项目

Project Name.WQDC ERP Implementation

建立日期:2005-11-18

Date: 2005-11-18

项目编号:U861-WXL-2006

Project No.U861-WXL-2006

文档编号:SHSS-U861-WXL-03-007

Document No. SHSS-U861-WXL-03-007

客户项目经理:

W?rtsil? Project Manager.

日期:

DATE.

用友项目经理:

UFIDA Project Manager.

日期:

DATE.

1. 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1.1. 参数设置Parameter setup

成本核算方法:品种法

Cost account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ype

直接人工分配率:按实际工时

Actual labor distribution rate: according to actual labor time

制造费用分配率:按实际工时

Distribution rate of manufacturing fee: according to actual labor time

在产品成本分配率:不计算在产品成本

Cost distribution of WIP:

主要参数:

存货数据来源于存货系统,记入直接材料费用的出库类别是材料领用和半成品领用,记入入库数量的是产成品入库和半成品入库;

人工费用来源于总账系统;

制造费用明细来源于总账系统;

折旧费来源于总账系统;

其他费用明细来源于手工录入,没有明细。

启用“生产制造”数据来源,核算到工序成本,金额型数据保留4位小数,数量型数据保留4位小数

Main parameter: inventory data from inventory system; the outbound inventory type input in direct material cost is material and semi-finished product picking up; input in inbound inventory amount is product and semi-finished product; labor cost is from general ledger; manufacture cost is from general ledger; depreciation cost is from general ledger; other cost is input manually without details. If we start use manufacture data resource, cost will be calculated to operation cost, and the amount and sum number will have four decimal fractions.

1.1.1. 具体计算方法

成本中心定义方法:

分配方法:

Direct material ?FIFO First in and first out

1.1.

2. 成本核算作业步骤Cost accounting process

定义费用项目Define expense item

建账期初余额(没有余额)记账---在产品期初余额录入、记账

Accounts opening balance (no balance) keeping: input in product initial balance

从存货核算系统取材料及外购半成品耗用数据

Get using data of material and purchased semi-finished material from inventory accounting system

(1)进入取数画面Data adopt interface

(2)从存货系统取材料及外购半成品耗用数据Adopt using data of material and purchased semi-finished material from inventory system

(3)从存货核算系统取出的当月材料及外购半成品耗用数据Adopt using data of material and purchased semi-finished material from inventory accounting system

录入成本中心人工费用表

Input labor cost in cost center

录入成本中心折旧费用Input depreciation cost in cost center

录入成本中心制造费用表Input manufacturing cost in cost center

录入完工产品日报表Input daily report of finished products

(1)完工产品日报表Daily report of finished products

(2)录入生产订单完工产品数量Input finished product amount of the sales order

A)本表用于录入各产品的实际完工数量统计数据。用户可以按天录入或一次录入,系统最后会汇总所有日期的完工数量之和;This report is used to input the actual finished products amount. The user can do it once or by days, and the system will gather the finished amount sum in all dates

B)本表数据为计算成本所必须,如果未录入完工数量则无法进行计算;

The data in this report is necessary for cost calculation. If it is not completed, then cost calculation can not be done.

C)净产量=完工数量-废品数量。

net yield=finished amount-waster amount

8、录入完工产品处理表(读取成本中心当月完工产品数据)Input finished products transaction report(adopt data from finished products in cost center)

(1)进入完工产成处理表画面Finished products transaction report

(2)录入完工产品处理表数据(读取存货系统中当期成本中心所有产品入库数据)Input finished product transaction data(adopt data from product into inventory cost center in inventory system)

A)从存货取数时的成本系统检查产成品入库单上的项目(启用生产制造数据来源):部门+期间+入库类别+生产订单信息;

When adopting data from inventory, the cost system will check the items on slip in inventory documents (start using manufacturing data resource): department+period+slip in inventory type+production order

B)本表实质上是数据录入后的平衡校验表,用于验证确认已录入的完工、在产、领用的数量逻辑关系的正确性;

Naturally this report is a balance checking report after data input. It is used to confirm the logic accuracy of the finish, in production and pick up quantity.

C)系统自动计算的栏目为"差异总额",计算方法为:将本会计期间的"完工产品日报表"按成本中心进行汇总,得出本期完工产品汇总表,本期完工产品汇总表中的"产量净值"加上相应产品的上月末"在产品盘点表"中的"完工数量",减去本月末"在产品盘点表"中"完工数量",再减去"产品耗用日报表"中该产品被其他产品领用数量的汇总数据,得出的结果就是"差异总额”

The column system automatically calculates is “Difference in total”. The ca lculation method is: collect all “finished product daily report” according to cost center, and then we can get finished product consolidation report. The net yield in this report plus finished amount in ““WIP count table” in last month, then subtract the finished amount in ““WIP count table” in this month, and then subtract the amount of this product being used by other product in “product consuming daily report”, then the result is “Difference in total”.

D)此处计算出的"差异总额"一般应是产品的完工入库数量,因此应录入"入库数量"栏目(该数据也可以从存货系统的入库单读取),如果还存在数据差异,则有可能是前面各表的数据录入有误,或确实有盘盈、盘亏的情况出现,由用户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损溢数量=差异总额-入库数量,结果如果为正数则为损失;结果是负数为盘盈。

The “Difference in total” calculated here is the slip in inventory amount, so we should input slip in inventory amount column (this data also can be adopted from inventory system). If there is still error, then maybe there is some problems in the previous data or there is the checking profit and loss situation. You can handle it by yourself. Profit and loss

amount=error amount-slip in inventory amount. If the result is positive, it means loss, otherwise it means profit.

成本核算前检查:找出问题并分析解决

Please check before cost accounting; find the problem and solve it

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核算检查无误后,成会进行成本核算作业

Cost accounting: after checking that there is no error, the cost accountant can do cost accounting

(1)打开核算画面Open cost accounting interface

(2)点击“开始计算”,执行成本计算。

click “start calculation”, then execute cost calculation点击

(3)成本计算完成,在凭证与报表中查询结果

After finishing cost calculation, you can query the result in voucher and report.

成本结果报表查询:核算 我的报表

Cost result report: accounting—my report

凭证处理:先定义好凭证(结转制造费用、结转辅助费用、结转盘点损失、结转产品耗用、结转直接人工费用),具体业务规则如下:

Voucher transaction: first defined the voucher (carry forward manufacture cost, auxiliary cost, loss accounting, product usage and direct labor cost), the operation rules are as following

(1)结转制造费用:系统提供的数据是成本计算分配后,各产品或辅助服务应负担的制造费用数据,一般应做分录如下:

Carry forward manufacture expense: the data system providing is the manufacture expense of each product and auxiliary material after cost distribution. Normally it can be input as 借:生产成本-(明细)Debit: Production cost (details)

贷:制造费用-(明细)Loan: Manufacture expense (details)

(2)结转辅助费用:系统提供的数据是成本计算分配后,各产品、管理部门、或辅助服务应负担的辅助费用数据,一般应做分录如下:(如果未设置辅助部门,则本处无数据)

Carry forward auxiliary expense: The data system providing is the auxiliary expense of each product, management department or auxiliary service after cost distribution. It can be input as: (if you do not set auxiliary department, then there is no data here)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明细)Debit:Production cost-basic production cost (details)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明细)Loan: Production cost-auxiliary production cost (details) 借:管理费用-(明细)Debit: Management expense (details)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明细)Loan: Production cost-auxiliary production cost (details)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服务明细1 Debit: Production cost-auxiliary production cost (service details 1)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服务明细2 Loan: Production cost-auxiliary production cost (service details 2)

(3)结转盘点损失:系统提供的数据是成本计算后,完工产品处理表录入的"记入待处理损溢"栏目中,盘赢、盘亏产量应负担的成本数据,正数表示盘赢,负数表示盘亏。一般应做分录如下:(如果无盘赢、盘亏情况,则本处无数据,或如果有数据,但是否处理本业务凭证有用户灵活控制,并不影响成本系统数据。)

Carry forward loss checking: the data system providing is the cost data of loss and profit which is filled in column” profit and loss to be dealt with” in finished product transaction report after cost distribution. It can be input as: (if there is no profit or loss, there is no data here; or there is data but whether to deal with it can be decided by the user)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明细)Debit: Profit and loss to be dealt with (details)

贷:生产成本-(明细)Loan: Production cost (details)

(4)结转产品耗用:系统提供的数据是成本计算后,产品间通过"产品耗用日报表"相互领用的半成品,应结转的成本费用数据,一般应做分录如下:(如果无产品间通过"产品耗用日报表"相互领用的情况,本处无数据,或如果有领用数据,但总帐的生产成本科目未按产品设置明细,则也可以不处理本业务凭证。)

carry forward product usage: The data system providing is the cost data of semi-finished product used between products by “product consuming daily report” after the cost distribution. It can be input as: (if there is no semi-finished product consuming, then there is no data here; or if there is data here but you do not set details in production cost subject in general ledger, then you may not deal with it)

借:生产成本-A产品Debit: Production cost-product A

贷:生产成本-B产品Loan: Production cost-product B

(5)结转直接人工费用:提供了直接人工费用的分摊凭证设置后,可以在工资系统中做如下凭证

Carry forward direct labor expense: after set the distribution voucher of the direct labor expense, you can make the following voucher in salary management system

借:基本生产-工资分摊(自定义末级结转科目)Debit: Basic production-salary distribution 贷:应付工资Loan: Salary payable

然后在成本系统取工资数据进行计算,计算结果生成分部门、按产品品种显示的直接人工费用的分摊凭证,此时可以做如下凭证:

Then you can calculate it in cost center using salary data. The result is the distribution voucher of direct labor expense is made which displayed according to department and product type. Then you can make the following voucher:

借:基本生产--A产品Debit: Basic production-product A

借:基本生产---B产品Debit: Basic production-product B

贷:基本生产-工资分摊Loan: basic production-salary distribution

凭证处理→自动生成凭证:

Voucher transaction—create voucher automatically

存货核算→业务核算→产成品成本分配:取出成本管理系统中的成本,填入入库单。Inventory accounting—business accounting—product cost distribution: fill in slip in inventory document with the cost in cost center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The operation flow is as followings:

ABC成本法

ABC成本法又称作业成本分析法、作业成本计算法,作业成本核算法,是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系统。 ABC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杰出的会计大师、美国人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科勒教授在1952年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了作业、作业帐户、作业会计等概念。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 Output Accounting)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 这是理论上研究作业会计的第一部宝贵著作。但是,当时作业成本法却未能在理论界和实业界引起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MRP、CAD、CAM、MIS的广泛应用,以及MRPII、FMS和CIMS的兴起,使得美国实业界普遍感到产品成本住处与现实脱节,成本扭曲普通存在,且扭曲程度令人吃惊。美国哈佛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Robin Cooper)和教授卡普兰(Robert S Kaplan)注意到这种情况,在对美国公司调查研究之后,发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1988)(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法)。作业成本法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扩展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并研发出相应的软件。 ABC成本法引人了许多新概念,下图显示了作业成本计算中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分配到作业的资源构成该作业的成本要素(图中的黑点),多个成本要素构成作业成本池(中间的小方框),多个作业构成作业中心(中间的椭圆)。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别是将资源和作业成本进行分配的依据。 ABC分析法的作用

ABC成本的优缺点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Systems Manivannan Senthil Velmurugan Faculty of Business and Law Multimedia University Melaka, Malaysia velmurugan@https://www.sodocs.net/doc/5311481752.html,.my 3 Multimedia University Melaka, Malaysia Phone: +606252-3740 Fax: +606-2318869 E-mail: velmurugan@https://www.sodocs.net/doc/5311481752.html,.my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Systems (ABC) implementation. Despite its perceived technical validity, ABC has not been widely adopted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 1980s. For those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adopted ABC, the majority of them are using it tentatively. The perceived 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complexities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rejection of ABC. While ABC model is feasible for initial pilot studies, it is difficult and costly to scale to company-wide applications. Success or failure of ABC is found to be heavily influenced by a number of behavior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these behavior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o success of ABC is different at different stages of ABC implement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BC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pproach to implement ABC should be tailored to specific cultural context. Introduction Considerable effort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sophisticated costing system.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roduct costing information was driven by changes in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as well as increased global competition (Cooper 1988). The new competitive conditions challenged the validity of conventional costing systems. Cost accounting had traditionally allocated overhead to products or services using only one volume-sensitive driver, typically direct labor. For organization with high overhead and a mix of products or services, using a single cost driver may distort cost estimate (Cooper and Kaplan 1988).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ers have devoted considerable effort to addressing these limitations. Almost all of the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studying activity based costing (ABC) systems. These systems emerged as the generic solution to product costing distortions and consequently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more informed pricing and product mix decisions (Kaplan 1994).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activity-base costing (ABC) can provide improved information for strategic decisions involving product planning and cost management (Cooper 1988; Swenson 1995).

Cost-关于ABC成本法的理论背景

ABC成本法 关于ABC成本法的理论背景 ABC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例如,在先进制造环境下,许多人工已被机器取代,因此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固定制造费用大比例上升。70年前的间接费用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而今天大多数公司的间接费用为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往直接人工成本占产品成本的40~50%,而今天不到10%,甚至仅占产品成本的3~5%。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ABC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ABC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ABC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ABC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即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ABC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ABC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 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

库存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是储存管理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也是经济工作中伪一种基本工作和认识方法。ABC分析的应用,在储存管理中比较容易地取得以下成效:第一,压缩了总库存量;第二,解放了被占压的资金;第三,使库存结构合理化;第四,节约了管理力量。 1.ABC分析的理论基础。社会上任何复杂事物,都存在着“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这样一种规律。事物越是复杂,这一规律便越是显著。这个认识和辩证法中关于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合拍的。 “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是彼彼皆是。例如:在社会结构上,少数人领导多数人;在一个集体中,少数人起左右局势的作用;在市场上,少数人进行大量购买,几百种商品中,少数商品是大量生产的;在销售活动中,少数销售人员销售量占绝大部分,成千上万种商品中少数几种取得大部分利润;在工厂方面,少数品种占生产量的大部分;成千上万种库存物资中,少数几种库存量占大部分,少数几种占用了大部分资金;在影响质量的许多原因中,少数几个原因带来大的损失;在成本方面,少数因素占成本的大部分;在研究机关中,少数科研人员取得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在人事方面,德、智、体诸方面都拔尖的只是少数。 可以做出这样归纳,一个系统中,少数事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相反,其余的绝大部分事物却不太有影响。很明显,如果将有限的力量主要(重点)用于解决这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少数事物上,和将有限力量平均分摊在全部事物上。两者比较,当然是前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而后者成效较差。ABC分析便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将“关键的少数”找出来,并确定与之适应的管理方法,这便形成了要进行重点管理的A类事物。这就能够以“一倍的努力取得7—8倍的效果”。 但是,ABC分析和哲学中抓主要矛盾的理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ABC分析用数量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出“关键的少数”,这就使这种分析手段更容易排除假象而认识到事物本质,更容易排除主观随意性而客观地认识问题。由于采用了数量的研究方法,才使干百年来人们头脑中“主要、次要”、“关键、一般”、“纲、目”等认识,转变成了具有较强科学性的现代管理方法。 2.ABC分析的一般步骤。此处仅以库存的ABC分析及重点管理方法为例。一般说来,企业的库存反映着企业的水平,调查企业的库存,可以大体搞清该企业的经营状况。虽然ABC 分析法已经形成了企业中的基础管理方法,有广泛的适用性,但目前应用较广的,还是在库存分析中。 ABC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 (1)收集数据。按分析对象和分析内容,收集有关数据。例如,打算分析产品成本,则应收集产品成本因素、产品成本构成等方面的数据;打算分析针对某一系统搞价值工程,则应收集系统中各局部功能、各局部成本等数据。 本例拟对库存物品的平均资金占用额进行分析,以了解哪些物品占用资金多,以便实行重点管理。应收集的数据为:每种库存物资的平均库存量、每种物资的单价等。 (2)处理数据。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按要求计算和汇总。本例以平均库存乘以单价,求算各种物品的平均资金占用额。 (3)制ABC分析表。ABC分析表栏目构成如下:第一栏物品名称;第二栏品目数累计,即每一种物品皆为一个品目数,品目数累计实际就是序号;第三栏品目数累计百分数,即累计品目数对总品目数的百分比;第四栏物品单价;第五栏平均库存;第六栏是第四栏单价乘以第五栏平均库存,为各种物品平均资金占用额;第七栏为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第八栏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第九栏为分类结果。 制表按下述步骤进行:将第2步已求算出的平均资金占用额,以大排队方式,由高至低填入表中第六栏。以此栏为准,将相当物品名称填入第一栏、物品单价填入第四栏、平均库存填

ABC分类法的具体步骤

ABC分类法的具体步骤 1、收集数据 按分析对象和分析内容,收集有关数据。例如,打算分析产品成本,则应收集产品成本因素、产品成本构成等方面的数据;打算分析针对某一系统搞价值工程,则应收集系统中各局部功能、各局部成本等数据。 2、处理数据 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按要求计算和汇总。 3、制ABC分析表 ABC分析表栏目构成如下:第一栏物品名称;第二栏品目数累计,即每一种物品皆为一个品目数,品目数累计实际就是序号;第三栏品目数累计百分数,即累计品目数对总品目数的百分比;第四栏物品单价;第五栏平均库存;第六栏是第四栏单价乘以第五栏平均库存,为各种物品平均资金占用额;第七栏为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第八栏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第九栏为分类结果。制表按下述步骤进行:将第2步已求算出的平均资金占用额,以大排队方式,由高至低填入表中第六栏。以此栏为准,将相当物品名称填入第一栏、物品单价填入第四栏、平均库存填入第五栏、在第二栏中按1、2、3、4...... 编号,则为品目累计。此后,计算品目数累计百分数、填入第三栏;计算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填入第七栏;计算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填人第八栏。 4、根据ABC分析表确定分类 按ABC分析表,观察第三栏累计品目百分数和第八栏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将累计品目百分数为5一15%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为60一80%左右的前几个物品,确定为A类;将累计品目百分数为20一30%,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也为20一30%的物品,确定为B类;其余为C类,C类情况正和A类相反,其累计品目百分数为60一80%,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仅为5—15%。 5、绘ABC分析图 以累计品目百分数为横坐标,以累计资金占用额百分数为纵坐标,按ABC分析表第三栏和第八栏所提供的数据,在坐标图上取点,并联结各点曲线,则绘成ABC曲线。 按ABC分析曲线对应的数据,按ABC分析表确定A、B、C三个类别的方法,在图上标明A、B、C三类,则制成ABC分析图

ABC分析法在零售中应用

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ABC-Analysis)作为库存管理的技法从1951年由GE公司的迪基开发出来以后,在各企业迅速普及,运用于各类实务上,成效卓著。 1、ABC分析法的概念 ABC分析是依据"对应价值大小的投入努力"来获得非常有效的管理分析法。ABC分析的基础可溯自巴雷特分析(Parteo Analysis)。巴雷特在1897年研究社会财富分配时,收集多个国家的收入统计资料,得出收入与人口的规律,即占人口经重不大(20%)的少数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大部分(80%),而大多数人(80%)的收入只占收入的很小部分(20%),所得分布不平等,他提出了所谓的"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大数"的关系,用来表示这种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现象的统计图表称为巴雷特曲线分布图。以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迪基经过对该公司所属某厂的库存物品经过调查后发现,上述原理适用于存储管理,将库存物品按所占资金也可分成三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和采购、存储策略,尤其是对重点物品施行ABC分析的重点管理的原则。ABC分析在原理上与巴雷特分析相同,但是,在适当区分对象、改变管理重点的论点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ABC(A类品占金额高重点管理,B类品点金额中等次重点管理,C类品点金额最低一般管理)分析不仅只用于库存管理,其对采购管理也适用,利用ABC分析法根据不同类的商品采取不同的方法,尤其在采购手续、采购方式的选择、供应商的选择等方面实施ABC分类的重点管理,将为企业的采购部门带来更高的效率。 或许其他经营方式的企业可以由销售部门同时承担采购职能,采用购销一体制,但连锁营企业必须集中统一采购,这是由连锁经营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连锁经营作为一种依靠标准化经营、标准化店铺展开的发展类型,标准化是其生命力所在。标准化除了店铺设计、布局安排、销售服务方式等方面外,标准化的商品是核心部分。而商品的获得由采购来实现。试想如果由各分店自行采购,自行决定商品结构、种类、品质和价格,连锁分店和传统的单店企业还有什么差别?统一的经营战略安排从何谈起?另外连锁企业多店铺、广地域经营方式对采购配送形成子不同于单店经营的特色要求,需要由统一规划安排的采购、加工、配送体系,即满足各分店在地区上、品质上、数量上的不同要求,又能做到经济合理地运筹进货、运输、加工、保管、配送业务,比起单店企业,在商品从采购到销售过程中职能分化和协调的程度要深,所需组织管理水平也要高得多。 因此,连锁企业在管理分工安排上,采购工作应由专职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负责,对商品经营计划和总的商品经营结构,企业主要负责人要过问和把关。为了防止出现总部的集权及采购部门的一次性无重点采购,专职采购部门必须针对商品的不同分类施行不同的采购手续。,对于A类重点商品的采购应先做重点预测,并在采购前提出采购申请,由最高管理者决定,对于B类商品的品种、结构的调整及采购权应由采购部门的中层管理者决定,而C类商品的采购权限则属于中层管理者以下或者专职采购人员。这样从整体来讲,配合各阶层的管理能力与管理重要度,分别按责任放权限施行采购分权制,能提高管理的效率。 2、ABC分析在采购方式上的应用

ABC成本分析

One.ABc核心:作业分析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传统的成本计算是采用分批法归集产品的制造成本。每件产品的成 本,是直接材料实际的成本、间接成本的总和。如计算某公司A、B、C三种产品的成本,简单地说,传统的吩批归集"中,除了算入消耗的直接材料成本之外,就是将间接费用平均分摊,即尽管A、B、C三种产品的复杂程度、制造工艺都不相同,却仍然是生产A、B、C三种产品消耗的整体生产能力平均分配,而不是按照三种产品的区分,单独计算每种产品的间接费用比例。 传统成本法割裂和模糊了成本与其产生原因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失效。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作业成本法(ABC)正是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利用财务方法和IT工具,大大提高了?兀二分丄旳用/圧和:C应。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不仅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还可依据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满足经营控制的需要。掌握一,进行作业分析和二,成 本动因理论,是成功实施ABC的关键

一,作业成本法运用关键:作业分析 作业成本法是以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不同的观点看待产品的制造成本,特别对于I司接费用的分摊,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而不是基于"产品"。也就是说,将典型的作业单元进行划分,然后按照每种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比例,分配间接费用。这样的话,归集到每 种产品的成本,就取决于它所包含的"成本动因”,即直接构成产品的、若干个消耗成本的作业单元的组合。 作业是指在一个组织内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耗费资源的工作。作业分析是通过对作业的识别与计量,资源费用的归集与确认,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确认与计量,成本费用的归集等步骤和方法,分析评价 作业的有效性和增值性,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出价值的一种分析方法。作业分析从分析层次上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分析、作业动因分析和作业综合分析三部分。 1,资源动因分析:评价作业有效性 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消耗的方式和原因,资源动因分析的程序可以分为:调查产品从设计、试制、生产、储备、销售、运输到用户使用的全过程,在熟悉产品生命周期流程的基础上识别、计量作业,并

ABC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ABC法 一、ABC的发展 ABC是Activity-Based Costing的英文缩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作业成本法。 它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动态 反映,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促 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 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当时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 业会计"(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而最早从 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作业会计的是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科勒教授曾任教于美国的西北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并担任《会计评论》主编达15年之久。1941年,科勒教授在<<会计论坛 >>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对作业、作业账户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 每项作业都设置一个账户"。科勒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 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项规划以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 所做出的贡献"。第二位研究"作业会计"的是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在他撰写的会计文献中,Activity Accounting和Activity Costing经常 混用。他坚持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目 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明确"作业"、"成本"和"会计目标?-决 策有用性"三个概念。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具有重大影响的<<作 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阐述。80年代初、中期,大批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对传统的 成本会计系统进行全面的反思。先进制造系统的推广普及,准时制(JIT)由日 本而起转而对整个西方公司经营管理思想的冲击,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技 术的巨大变革,促使大批西方会计学者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进行了重新审视,作业成本法成为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首先对ABC给于明确解释的是哈佛大学的青年学者罗宾?库珀(Robin Cooper) 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1988年,库珀在夏季号《成本管理》 杂志上发表了《一论ABC的兴起:什么是ABC系统?》。库珀认为:产品成本 就是制造和运送产品所需全部作业的成本的总和,成本计算的最基本对象是作业。ABC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接着,库珀又 连续发表了《二论ABC的兴起:何时需要ABC系统?》、《三论ABC的兴起: 需要多少成本动因并如何选择?》和《四论ABC的兴起:ABC系统看起来到底 象什么?》。库珀还与卡普兰合作在1988年九、十月号《哈佛商业评论》上发 表了《计量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论文。这几篇著名的论文,对 ABC的现实意义、运作程序、成本动因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重要问题进行了 全面深入的分析,奠定了ABC研究的基石。此后在英美的《管理会计》等期刊 上发表了数百篇研究ABC的文章,ABC理论已日趋完善。 除了在有关杂志上发表论文外,学者们也撰写了许多关于ABC的著作。其中比 较有代表性的是:

ABC分析法简明教程

关于ABC 分析法的一些体会 一、ABC 分析法的起源

ABC分析法是1879年由意大利数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维尔雷多·巴累托提出的,又称巴累托分析法、ABC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等。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以有区别地实施管理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称为ABC分析法。 二、ABC分析的理论基础 社会上任何复杂事物,都存在着“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这样一种规律。事物越是复杂,这一规律便越是显著。这个认识和辩证法中关于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合拍的。 “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是社会普遍存在的”。 例如:在社会结构上,少数人领导多数人;在一个集体中,少数人起左右局势的作用;在市场上,少数人进行大量购买,几百种商品中,少数商品是大量生产的;在销售活动中,少数销售人员销售量占绝大部分,成千上万种商品中少数几种取得大部分利润;在工厂方面,少数品种占生产量的大部分;成千上万种库存物资中,少数几种库存量占大部分,少数几种占用了大部分资金;在影响质量的许多原因中,少数几个原因带来大的损失;在成本方面,少数因素占成本的大部分;在研究机关中,少数科研人员取得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在人事方面,德、智、体诸方面都拔尖的只是少数。 可以做出这样归纳,一个系统中,少数事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相反,其余的绝大部分事物却不太有影响。很明显,如果将有限的力量主要(重点)用于解决这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少数事物上,和将有限力量平均分摊在全部事物上。两者比较,当然是前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而后者成效较差。ABC分析便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将“关键的少数”找出来,并确定与之适应的管理方法,这便形成了要进行重点管理的A类事物。这就能够以“一倍的努力取得7~8倍的效果” 。 但是,ABC分析和哲学中抓主要矛盾的理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ABC分析用数量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出“关键的少数” ,这就使这种分析手段更容易排除假象而认识到事物本质,更容易排除主观随意性而客观地认识问题。由于采用了数量的研究方法,才使干百年来人们头脑中“主要、次要” 、“ 关键、一般” 、“纲、目” 等认识,转变成了具有较强科学性的现代管理方法。 三、ABC分析的一般步骤 ①收集数据 按分析对象和分析内容,收集有关数据。例如,打算分析产品成本,则应收集产品成本因素、产品成本构成等方面的数据;打算分析针对某一系统搞价值工程,则应收集系统中各局部功能、各局部成本 等数据。

采购成本控制:ABC成本分析方法

采购成本控制:ABC成本分析方法 1.定义 传统的成本计算系统对间接成本的分配是以直接的人工和原材料为基础的。作业成本计算(ABC方法)对产品或服务的成本的分配是根据与特定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相关的特殊作业进行的。对分配到特定产品的成本进行仔细分析时可能会发现,有些供应 商的工程间接费用被分配到工程所不需要的已经到期的产品上。 2.ABC成本法组成 (1)作业 作业是指需要进行操作并因此消耗资源的流程或程序。比如给供应商打电话订购就是一个作业。 (2)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工作的直接原因。成本动因反映了产品或其他成本对象对作业的需求。 如果作业是交付货物,成本动因就是将要被交付的货物的数量。成本动因应该与度量单位联系起来,并且容易度量。它们之间的联系会对作业和交易成本的关系产生影响,即作业是否会影响交易成本。简易的度量可以很容易度量出作业成本的多少、作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使用情况。采购作业的一般成本动因包括申请所要求的货物数量、零件规格的数量、进度表变动的数量、供应商的数量和延迟交付的数量。 (3)成本对象 需要考核绩效的实体,比如产品、顾客、市场、分销渠道和项目。 (4)作业清单 产品或其他的成本对象所需要的作业及其相关成本的清单。 3.ABC成本法实例 表1中,有两种产品L和S,产品L有1500个单位,产品S有150个单位。每种产品都需要进行2次生产转换,估计每次转换所需的成本是900美元。生产1单位的产品L需要2美元,生产1单位的产品S需要3美元。 使用常规成本计算方法,生产转换的总成本是3600美元(900×4=3600),总的原材料直接成本是3450美元(1500×2+150×3=3450),那么每美元原材料所分配的转换成本就是1. 04美元。产品L的常规间接费用就是2.08美元(1. 04×2=2.08),产品S的常规间接费用就是3. 12美元。采用这种方法,产品L分摊了产品S的变动成本,因为产品L虽然只负责1800美元的转换成本,但是它却分摊了3120美元(1500×2.08=3120) 的生产转换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方法识别的成本动因是生产转换的数量,并用它来分配单位成本。产品L 的分摊额是每单位1. 20美元(2×900÷1500 =1. 20)。产品S的分摊额是每单位12美元 (2×900÷150 =12)。这样与每个产品生产相关的成本就被分摊了。 表2提供了另一个成本计算方案。假设产品L和S都有1500个单位,但是产品L 需要2次生产转换,产品S需要10次生产转换。产品L使用2美元的直接原材料,产品S需要3美元的直接原材料。采用常规成本计算,生产转换的总成本10800美元(12×900)将被分摊到价值7500美元(2×1500+3×1500)的原材料总成本上。分摊结果是每单位的产品L是2. 88美元

最新ABC作业成本法汇总

A B C作业成本法

1、ABC的发展 ABC是Activity-Based Costing的英文缩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作业成本法。它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动态反映,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当时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业会计”(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或Activity Accounting)。而最早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作业会计的是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 Kohler)教授。科勒教授曾任教于美国的西北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并担任《会计评论》主编达15年之久。1941年,科勒教授在<<会计论坛>>杂志发表论文首次对作业、作业账户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每项作业都设置一个账户”。科勒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项规划以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做出的贡献”。第二位研究“作业会计”的是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教授。在他撰写的会计文献中,Activity Accounting 和Activity Costing经常混用。他坚持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明确“作业”、“成本”和“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三个概念。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阐述。80年代初、中期,大批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进行全面的反思。先进制造系统的推广普及,准时制(JIT)由日本而起转而对整个西方公司经营管理思想的冲击,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技术的巨大变革,促使大批西方会计学者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进行了重新审视,作业成本法成为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首先对ABC给于明确解释的是哈佛大学的青年学者罗宾·库珀 (Robin 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1988年,库珀在夏季号《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一论ABC的兴起:什么是ABC系统?》。库珀认为:产品成本就是制造和

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 分析法简介 基本原理 基本程序 具体步骤 分析评价 分析法简介 ABC分析法又称巴累托分析法、ABC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等。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以有区别地实施管理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称为ABC 分析法。 ABC分析法是1879年由意大利数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维尔雷多·巴累托提出。 1879年,巴雷托在研究个人的分布状态时,发现少数人的收入占全部人口收入的大部分,而多数人的收入却只占一小部分,他将这一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是著名的巴雷托图,该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后来巴雷托法被不断应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1951年-1956年,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1963年,德鲁克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全部社会现象,使ABC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 基本原理 可概括为“区别主次,分类管理”。它将管理对象分为A、B、C三类,以A类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其关键在于区别一般的多数和极其重要的少数。 基本程序 1.开展分析。这是“区别主次”的过程。它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数据。即确定构成某一管理问题的因素,收集相应的特征数据。以库存控制涉及的各种物资为例,如拟对库存物品的销售额进行分析,则应收集年销售量、物品单价等数据。

(2)计算整理。即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并按要求进行计算,包括计算特征数值,特征数值占总计特征数值的百分数,累计百分数;因素数目及其占总因素数目的百分数,累计百分数。 (3)根据一定分类标准,进行ABC分类,列出ABC分析表。各类因素的划分标准,并无严格规定。习惯上常把主要特征值的累计百分数达70%~80%的若干因素称为A 类,累计百分数在10%~20%区间的若干因素称为B类,累计百分数在10%左右的若干因素称C类。 (4)绘制ABC分析图。以累计因素百分数为横坐标,累计主要特征值百分数为纵坐标,按ABC分析表所列示的对应关系,在坐标图上取点,并联结各点成曲线,即绘制成ABC分析图。除利用直角坐标绘制曲线图外,也可绘制成直方图。 2.实施对策。这是“分类管理”的过程。根据ABC分类结果,权衡管理力量和经济效果,制定ABC分类管理标准表,对三类对象进行有区别的管理。 具体步骤 1.收集数据。按分析对象和分析内容,收集有关数据。例如,打算分析产品成本,则应收集产品成本因素、产品成本构成等方面的数据;打算分析针对某一系统搞价值工程,则应收集系统中各局部功能、各局部成本等数据。 2.处理数据。对收集来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按要求计算和汇总。 3.制ABC分析表。ABC分析表栏目构成如下:第一栏物品名称;第二栏品目数累计,即每一种物品皆为一个品目数,品目数累计实际就是序号;第三栏品目数累计百分数,即累计品目数对总品目数的百分比;第四栏物品单价;第五栏平均库存;第六栏是第四栏单价乘以第五栏平均库存,为各种物品平均资金占用额;第七栏为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第八栏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第九栏为分类结果。 制表按下述步骤进行:将第2步已求算出的平均资金占用额,以大排队方式,由高至低填入表中第六栏。以此栏为准,将相当物品名称填入第一栏、物品单价填入第四栏、平均库存填入第五栏、在第二栏中按1、2、3、4......编号,则为品目累计。此后,计算品目数累计百分数、填入第三栏;计算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填入第七栏;计算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填人第八栏。 4.根据ABC分析表确定分类。按ABC分析表,观察第三栏累计品目百分数和第八栏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将累计品目百分数为5一15%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为60一80%左右的前几个物品,确定为A类;将累计品目百分数为20一3 0%,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也为20一30%的物品,确定为B类;其余为C 类,C类情况正和A类相反,其累计品目百分数为60一80%,而平均资金占用额累计百分数仅为5—15%。 5.绘ABC分析图。以累计品目百分数为横坐标,以累计资金占用额百分数为纵坐标,按ABC分析表第三栏和第八栏所提供的数据,在坐标图上取点,并联结各点曲线,则绘成ABC曲线。

如何用ABC分析法做好仓库管理

如何用ABC分析法做好仓库管理,ABC分析的一般步 骤 1.ABC分析的理论基础。 “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是彼彼皆是。例如:在社会结构上,少数人领导多数人;在一个集体中,少数人起左右局势的作用;在市场上,少数人进行大量购买,几百种商品中,少数商品是大量生产的;在销售活动中,少数销售人员销售量占绝大部分,成千上万种商品中少数几种取得大部分利润;在工厂方面,少数品种占生产量的大部分;成千上万种库存物资中,少数几种库存量占大部分,少数几种占用了大部分资金;在影响质量的许多原因中,少数几个原因带来大的损失;在成本方面,少数因素占成本的大部分;在研究机关中,少数科研人员取得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在人事方面,德、智、体诸方面都拔尖的只是少数。 可以做出这样归纳,一个系统中,少数事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相反,其余的绝大部分事物却不太有影响。很明显,如果将有限的力量主要(重点)用于解决这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少数事物上,和将有限力量平均分摊在全部事物上。两者比较,当然是前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而后者成效较差。ABC分析便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将“关键的少数”找出来,并确定与之适应的管理方法,这便形成了要进行重点管理的A类事物。这就能够以“一倍的努力取得7—8倍的效果”。 但是,ABC分析和哲学中抓主要矛盾的理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ABC分析用数量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出“关键的少数”,这就使这种分析手段更容易排除假象而认识到事物本质,更容易排除主观随意性而客观地认识问题。由于采用了数量的研究方法,才使干百年来人们头脑中“主要、次要”、“关键、一般”、“纲、目”等认识,转变成了具有较强科学性的现代管理方法。 2.ABC分析的一般步骤。 一般说来,企业的库存反映着企业的水平,调查企业的库存,可以大体搞清该企业的经营状况。虽然ABC分析法已经形成了企业中的基础管理方法,有广泛的适用性,但目前应用较广的,还是在库存分析中。ABC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

ABC分析法简明教程

关于ABC分析法的一些体会 一、ABC分析法的起源 ABC分析法是1879年由意大利数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维尔雷多·巴累托提出的,又称巴累托分析法、ABC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等。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以有区别地实施管理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称为ABC分析法。 二、ABC分析的理论基础 社会上任何复杂事物,都存在着“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这样一种规律。事物越是复杂,这一规律便越是显著。这个认识和辩证法中关于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合拍的。 “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是社会普遍存在的”。 例如:在社会结构上,少数人领导多数人;在一个集体中,少数人起左右局势的作用;在市场上,少数人进行大量购买,几百种商品中,少数商品是大量生产的;在销售活动中,少数销售人员销售量占绝大部分,成千上万种商品中少数几种取得大部分利润;在工厂方面,少数品种占生产量的大部分;成千上万种库存物资中,少数几种库存量占大部分,少数几种占用了大部分资金;在影响质量的许多原因中,少数几个原因带来大的损失;在成本方面,少数因素占成本的大部分;在研究机关中,少数科研人员取得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在人事方面,德、智、体诸方面都拔尖的只是少数。 可以做出这样归纳,一个系统中,少数事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相反,其余的绝大部分事物却不太有影响。很明显,如果将有限的力量主要(重点)用于解决这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少数事物上,和将有限力量平均分摊在全部事物上。两者比较,当然是前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而后者成效较差。ABC分析便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将“关键的少数”找出来,并确定与之适应的管理方法,这便形成了要进行重点管理的A类事物。这就能够以“一倍的努力取得7~8倍的效果” 。 但是,ABC分析和哲学中抓主要矛盾的理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ABC分析用数量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出“关键的少数” ,这就使这种分析手段更容易排除假象而认识到事物本质,更容易排除主观随意性而客观地认识问题。由于采用了数量的研究方法,才使干百年来人们头脑中“主要、次要” 、“ 关键、一般” 、“纲、目” 等认识,转变成了具有较强科学性的现代管理方法。 三、ABC分析的一般步骤 ①收集数据 按分析对象和分析内容,收集有关数据。例如,打算分析产品成本,则应收集产品成本因素、产品成本构成等方面的数据;打算分析针对某一系统搞价值工程,则应收集系统中各局部功能、各局部成本 等数据。

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是1879年由意大利数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维尔雷多·巴累托提出的,又称巴累托分析法、ABC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等。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以有区别地实施管理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称为ABC 分析法。 1879年,巴雷托在研究个人的分布状态时,发现少数人的收入占全部人口收入的大部分,而多数人的收入却只占一小部分,他将这一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是著名的巴雷托图,该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后来巴雷托法被不断应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1951年-1956年,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1963年,德鲁克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全部社会现象,使ABC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 基本原理 可概括为“区别主次,分类管理”。它将管理对象分为A、B、C三类,以A类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其关键在于区别一般的多数和极其重要的少数。基本程序 1.开展分析。这是“区别主次”的过程。它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数据。即确定构成某一管理问题的因素,收集相应的特征数据。以库存控制涉及的各种物资为例,如拟对库存物品的销售额进行分析,则应收集年销售量、物品单价等数据。 (2)计算整理。即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并按要求进行计算,包括计算特征数值,特征数值占总计特征数值的百分数,累计百分数;因素数目及其占总因素数目的百分数,累计百分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