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加成反应介绍(DOC)

加成反应介绍(DOC)

加成反应介绍(DOC)
加成反应介绍(DOC)

加成反应 (addition reaction)

?定义

烯烃或炔烃分子中存在 键, 键键能较小,容易断裂形成两个 键。即能在含双键或三键的两个碳原子上各加上一个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即为加成反应(多为放热,是烯烃和炔烃的特征反应)。不稳定的环烷烃的开环反应也属于加成反应。

(1)催化加氢

在Pt、Pd、Ni等催化剂存在下,烯烃和炔烃与氢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烷烃,并放出热量,称为氢化热(heat of hydrogenation,1mol不饱和烃氢化时放出的热量)

?催化加氢的机理(改变反应途径,降低活化能)

吸附在催化剂上的氢分子生成活泼的氢原子与被催化剂削弱了 键的烯、炔加成。

?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

乙烯丙烯 1-丁烯顺-2-丁烯反-2-丁烯

氢化热/kJ?mol-1 -137.2 -125.9 -126.8 -119.7 -115.5

(1)双键碳原子上烷基越多,氢化热越低,烯烃越稳定:

R2C=CR2 > R2C=CHR > R2C=CH2 > RCH=CH2 > CH2=CH2

(2)反式异构体比顺式稳定:

(3)乙炔氢化热为-313.8kJ?mol-1,比乙烯的两倍(-274.4kJ?mol-1)大,故乙炔稳定性小于乙烯。

?炔烃加氢的控制

——使用活性较低的催化剂,可使炔烃加氢停留在烯烃阶段。

——使用不同的催化剂和条件,可控制烯烃的构型:

如使钯/碳酸钙催化剂被少量醋酸铅或喹啉钝化,即得林德拉(Lindlar)催化剂,它催化炔烃加氢成为顺式烯烃;炔烃在液氨中用金属钠或锂还原,能得到反式烯烃:

?炔烃催化加氢的意义:

——定向制备顺式或反式烯烃,从而达到定向合成的目的;

——提高烷烃(由粗汽油变为加氢汽油)或烯烃的含量和质量。

?环烷烃的催化加氢

环烷烃催化加氢后生成烷烃,比较加氢条件知,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环己烷开环难度依次增加,环的稳定性依次增大。

(2)与卤化氢加成

(a)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进行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

卤化氢的活性次序:HI HBr HCl

(b)不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不对称烯烃和炔烃与卤化氢加成,可能生成两种产物。(Ⅰ)为主要产物。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Markovnikov’s rule) (马式规则)

不对称烯烃、炔烃与卤化氢等极性试剂加成时,氢原子或带部分正电荷的基团总是加到含氢较多的重键碳原子上,卤原子或带部分负电荷的基团加到含氢较少或不含氢的重键碳原子上:

——烯烃加卤化氢的活性次序不同于加氢:

R2C=CR2 >R2C > CHR > R2C=CH2 > RCH=CH2>CH2=CH2

——在低温或有催化剂存在下,炔烃与卤化氢的加成反应可以停留在烯烃阶段:

(c)亲电加成反应(electrophilic addition reaction)机理

例:烯烃与卤化氢加成——离子型反应而非自由基反应

烯、炔烃分子双键有供电性能,易受带正电荷亲电质点的攻击。具有亲电性能的试剂称亲电试剂E+ 。由亲电试剂的作用引起的加成反应称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加成是烯烃和炔烃的特征反应。

(d)诱电子效应 (inductive effect)

?定义

由于分子内原子或基团电负性(包括原子的杂化状态)不同,引起成键电子云沿着原子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极化现象,简称I效应。

?吸电子和供电子诱导效应

以氢原子为标准,吸电子的是-I效应,供电子的是+I效应。I效应随距离的增加迅速减少,一般传递三个化学键:

?常见原子或基团的吸电子顺序(已按徐光宪P315加过)

NR3

+> NH3+ > NO2 > CN > COOH > F > Br > Cl > I > OAr > COR > OCH3 > OH > C6H5> CH2 =CH > H > CH3 > C2H5 > CH(CH3)2 > C(CH3)3 > CO2-> O-

氢前面-I效应,氢后面+I效应。

(e) -p超共轭效应 (hyperconjugation effect)

?定义

(0)

?回复

?1楼

?2006-09-09 23:09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

?

?

?雷酸

?

?

六年级

?

9

?

?

乙基正碳离子的形成过程中,一个碳原子由sp2杂化转变为sp3杂化,另一个带正电碳原子仍是sp2杂化,它缺电子,有一个空的p轨道。该未杂化的空p轨道与相邻甲基上C-H键几乎平行,空p轨道与C-H键有一定程度的相互重叠,这就是 -p超共轭效应

?超共轭效应的后果

使碳正离子的正电荷分散到相邻的烷基上,增加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碳正离子相邻碳原子上烷基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强,碳正离子越稳定。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次序:叔碳正离子(3 R+)>仲碳正离子(2 R+)>伯碳正离子(1 R+)>甲基碳正离子(CH3+)。

(f)马氏规则的理论解释例:丙烯与HX亲电加成

?用诱导效应解释

甲基有+I效应,使双键 电子云向C1偏移,C1比C2有较高电子云密度带负电荷,亲电试剂H+首先进攻C1,生成主要产物2-卤丙烷。

?用共轭较应解释

亲电试剂H+进攻双键上两个碳原子,分别生成CH3CH2CH2+和(CH3)2CH+。(CH3)2CH+稳定性大于CH3CH2CH2+(2 R+>1 R+),故主要产物是2-卤丙烷。

3)与卤素的加成

?反应类型离子型反应,中间体是环状溴鎓离子,产物是反式邻二或邻四卤代烃。同时含有双键和三键时,双键首先溴加成。原因:sp杂化更靠近原子核,难于给出电子。

?应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消失,用于含碳碳重键的鉴定(炔反应较慢)。

?活性次序氟>氯>溴>碘。氟加成过于剧烈,碘加成较困难。

?环烷烃的加成

?注意:加成与取代的机理不同

(4)与H2SO4的加成

?反应烯烃与硫酸加成生成硫酸氢酯(也称烷基硫酸),经酸性水解得到醇。不对称烯烃与硫酸的加成,也符合马氏规则:

?应用

——工业制备醇的一种方法,称烯烃的间接水合法制醇(或硫酸法)。注意:仅乙烯可得伯醇,其余得仲、叔醇。

——除去烷烃中少量的烯烃,提高石油产品的质量(硫酸氢酯溶于硫酸,烷烃不溶)。

注:由上式还可见,第二式较易进行

(5)与水的加成

?烯烃加成及应用

磷酸作催化剂,不对称烯与水加成服从马氏规则:

工业制醇的另一种方法——直接水合法。与间接水合法相比,可减少硫酸对设备的腐蚀。注意:仅乙烯可得伯醇,其余得仲、叔醇。

?炔烃加成及构造异构

硫酸汞的硫酸溶液作催化剂,生成中间产物烯醇(羟基与双键碳原子直接相连),它很快重排成醛或酮,例如:

(6)与次卤酸的加成

烯烃与次卤酸加成生成-卤代醇,次卤酸常用氯水或溴水代替。不对称烯烃与次卤酸的加成也服从马氏规则:

说明

?次卤酸HOCl不稳定,故常用氯和水代之

?氯乙醇是制备环氧乙烷的重要原料。

(7)硼氢化反应

?氢的电负性(2.1)大于硼(2.0),B—H键中硼带正电。

?烯烃的硼氢化反应

不对称烯烃与乙硼烷(甲硼烷BH3不单独存在)的加成,硼加到双键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从空间位阻考虑也如此),得到烷基硼。烷基硼在碱性溶液中用H2O2氧化,最终产物醇——硼氢化-氧化的主要用途之一:

?注意

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到的醇与水合法得到的醇不同。凡是-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均得到的伯醇,而水合法得到的是仲醇。

?炔烃的硼氢化反应

炔烃经硼氢化-氧化得到烯醇,立即互变为酮或醛:

8)溴化氢的自由基加成

?概况

溴化氢与烯烃的加成反应在有无过氧化物存在时,加成的方向恰好相反,这是由于机理不同。

在无过氧化物时,按离子型的亲电加成机理;在过氧化物存在下,则按自由基加成机理。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加成得到反马氏规则产物。

利用过氧化物效应由 -烯烃与溴化氢反应是制备1-溴代烷的方法:

?反应机理

链引发:

链传递:

链终止:

?原因:(1)自由基加成中首先进攻的不是氢,而是溴自由基。加成生成的仲碳自由基比伯碳自由基更稳定。 (2)溴加到双键端位的亚甲基上比加到双键的次甲基上的空间位阻小。

?在氧或过氧化物存在下,炔烃与溴化氢的加成也是反马式规则:

9)炔烃的亲核加成反应 (nucleophilic addition reaction)

?亲核加成反应

由负离子或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的进攻而进行的加成反应。进攻的试剂称为亲核试剂。

?炔烃的亲核加成

炔烃比烯烃不易进行亲电加成反应,但与含活泼氢的亲核试剂(如ROH、HCN、RCOOH 等)比烯烃易进行亲核加成:

?反应机理

反应是在碱的催化下,甲醇生成甲氧负离子,后者进攻三键碳原子生成乙烯型碳负离子中间体,再与甲醇分子中的质子反应生成产物。

?应用

乙基乙烯基醚和醋酸乙烯酯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来制造粘合剂、涂料、增塑剂等。上述反应的结果是在醇和酸中引入一个乙烯基,此类反应称乙烯基化反应,乙炔是重要的乙烯基化试剂。

补充

当卤烃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β碳原子时,卤烃的消除反应产物就不只一种。如2-卤丁烷在碱性条件下的消除反应就可能生成两种烯烃:1-丁烯和2-丁烯

实验证明,2-丁烯为主要产物。1875年俄国化学家扎依采夫(A?3айцеъ)观察了许多这种类型的反应后得出一个经验规则。即:当有不同的消除取向时,形成的烯烃是氢从含氢较少的碳上消除。这就是扎依采夫规则。扎依采夫规则用来预测消除反应的生成物很有用处。这个规则的理论解释有两个要点:一是过渡态的活化能E活化,二是生成烯烃的稳定性。

对于E1反应,尽管反应速率决定于正碳离子的生成这一步,但第二步却是决定反应取向的。过渡态的能量越低,反应越容易进行。在由过渡态发展为烯烃时,形成的烯烃越稳定,E活化就越小。对于E2反应,新键的形成和碳氢键的断裂是同时发生的。同样,过渡态的活化能越小,越有利于双键的形成。无论是E1或E2反应,形成的烯烃的稳定性决定了消除反应的方向。越是稳定的烯烃越容易形成。形成的双键上取代基越多,烯烃越稳定。从超共轭效应也可解释。在上述例子中,1-丁烯只有2个σ,π-超共轭使双键趋于稳定,而2-丁烯却有6个σ,π-超共轭。因此,形成的2-丁烯占有绝对优势。如2-碘丁烷在二甲亚砜溶剂条件下用乙醇钠反应,生成83%的2-丁烯,而仅有17的1-丁烯生成。

偏差管理

1、目的: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方案得到批准和实施。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规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GM和SOP执行的所有偏差。 3、定义; 3.1偏差;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检/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药品有关的法规、法律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3.2偏差分级; 3.2.1严重;违反GMP质量政策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颢响,以至产品整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3.2.2重大; 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颢响,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严重违反GMP及SOP事件。 3.2.3次要;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3.3偏差的种类; 3.3.1检/化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化验结果超标。 3.3.2IPO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3.3.3混淆;两种不同产品/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号而不同包装/不同包装材料的产品混在一起。 3.3.4(有形)异物;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3.3.5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理、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3.3.6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过校验期的设备。 3.3.7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水、汽气)导致流程中断。 3.3.8环境;与药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等偏差。 3.3.9校验/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在校验过和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末能按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健部位问题颢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3.3.10包装缺陷;包装设计缺陷。 3.3.11客记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诉。 3.3.12文革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3.3.13末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程序,生产指令。 3.3.14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统录入错误等。 3.3.15旧版包装材料、零散物料;零散物料指生产过程中发现零散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每月结产日进行集中处理的物料。 3.3.16其它;末列入以上的偏差。 3.4偏差根本原因类别; 人员/实施;违反SOP、MD/PKD进行操作、末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及记录因污染损失需要更换等导致偏差发生。 设备/设施;由于生产/实验室设备和设施,如动力运行故障,设备、仪器故障,对设备/设施/系统的监测末参如期执行或监测结果超标等导致偏差发生。 产品/物料;原辅料/包装材料检验不合格,或虽检验合格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导致偏差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GMP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定,以规范偏差的处理,在对偏差作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处理。 3.职责:质量管理部、生产计划部、设备工程部、物流管理部、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相对于已生效的GMP文件的偏离。其中GMP文件包括: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4.2.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类。 4.2.1.微小偏差是指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符且未进行进一步生产既采取退库;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2.2.一般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即在偏差出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合格等。 4.2.3.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偏差出现后,已明显对产品质量产生了影响,需对其重新处理或销毁处理等或者当时没有发现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重点留样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到质量标准或超过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3.偏差的处理方式: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偏差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 4.3.1.微小偏差的处理方式:微小偏差主要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和现场QA,工艺员(现场管理员)负责对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并对产生原因进行调查、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现场QA对偏差的原因调查、处理措施和预防措施进行评估。偏差发现部门经理和质量部经理对处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审核。 4.3.2.一般偏差、重大偏差及现场QA无法确定的偏差的处理方式:由发现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应急措施并汇报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和现场QA,工艺员(现场管理员)对现场应急措施进行复核和提出补充意见。现场QA对现象初步分析,不能确定是微小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目的】 规偏差处理流程,当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偏差时,正确报告、调查并处理,减少因偏差造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实验室异常结果除外。 【职责】 1质量保证部 1.1为偏差的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偏差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偏差进行分类、调查、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整改后的效果进行跟踪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1.2质量保证部主管负责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除重大偏差之外的偏差。 2偏差发生部门 及时、如实向质量保证部报告偏差,初步评估偏差对生产批次和相关批次带来的质量风险,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偏差调查及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 3其他相关部门 配合质量保证部对偏差进行调查和评估,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落实,并将重大偏差告知各自职责围的相关客户。 4各部门责任人 应当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且出现偏差后必须按程序上报。 5质量管理负责人 确保所有偏差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处理,批准重大偏差。 【容】 1定义 1.1偏差:是对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是指非计划的、不符合已建立的SOP、

工艺规程、法律法规文件、验证体系和测试法或其他标准的事件,该事件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产品的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贮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1.2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2偏差的围 当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举例但不仅限于以下容),可认为出现偏

偏差管理制度 新版GMP

偏差管理制度 1 目的 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规定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强对偏差的反馈处理,促进生产和经营工作正常进行,制定本制度。 2 范围 适用于产品生产、转运、取样、储存等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系统等方面出现的任何不符合性;影响到设施、设备、过程,用于生产及检验系统和程序等方面的任何不符合性;不可接受的产品的缺陷是显著的且必须以不符合性报告来记录。这些缺陷包括生产线上错误的产品或标签等。 3 责任 质管部具体负责偏差管理,建立“偏差登记表”,按分类登记,以便于偏差的汇总,处理解决的跟踪和偏差的统计分析及其他的管理工作。 各部门应对偏差定期进行汇总,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将相关规程进一步完善,并作为员工培训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内容 4.1任何偏差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根据偏差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将偏差分类(如重大、次要偏差),对重大偏差的评估还应当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当对涉及重大偏差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4.2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当有记录,并立即报告质管部。重大偏差由质管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并有调查报告。偏差调查报告由质管部经理审核并签字。 4.3分类:根据偏差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重大偏差 4.4职责

4.4.1偏差处理解决的部门职责: 4.4.1.1由于设备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工程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1.2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本部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1.3由于物料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物流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1.4由于工艺因素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1.5由于质量检验导致生产过程出现偏差的,由质管部负责组织处理解决。 4.4.1.6由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由市场支持部门组织处理解决。 4.4.1.7上述各部门在组织处理解决偏差过程中,质管部要始终跟踪了解情况,监督“三不放过”的具体贯彻落实情况。对较重大的偏差由质管部牵头,会同责任部门共同组织处理解决,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助调查偏差原因。 4.4.2偏差处理过程中,偏差发生部门和处理责任部门应对此偏差进行追踪检查,直至使偏差回归到正常范围内,从管理工作上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为止。 4.4.3偏差处理结束后,各责任部门应将从偏差发生、报告、责任,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等全过程资料整理汇总,并进行趋势分析,形成偏差处理报告,由质量总监批准签字后,完成文件修订、人员培训等后续工作。 4.5发生偏差时应及时报告、调查并处理;要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偏差的再次发生,最终目的是确保产品的质量和 GMP 的符合. 4.6偏差处理流程

偏差介绍及管理

偏差介绍及管理 2014-08-30网络蒲公英 一、概述 偏差:是指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是指产品检验,生产、包装或贮存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非参数非计划性差异。偏差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的纯度、强度、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储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即根据现场、现物、现实、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通过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验---处理来进行改进的盒创新。从而促进组织的整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建立偏差调查管理程序有利于产生偏差批次产品经过调查后得出正确的处理,及时纠正产生偏差的原因,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 偏差分析是通过审核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现场考察、人员询问等方式,研究发生偏差的原因,随之展开实验室调查、生产过程调查和相关批次的质量追朔,进行偏差性质的分析和质量造成影响的评估并决定放行与否,同时探索更优化的工艺条件、生产、质量管理流程的过程。 严差确认是指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程序,对偏差有效性进行确认的过程。在实验室偏差中即确认为OOS或是OOE,在全面偏差调查中即确认为生产工艺偏差或是非生产工艺偏差。 偏差评估是指偏差经过确认后进人调查阶段,调查必须是完全的、及时的,不带有任何偏见,记录是完整和规范的。 偏差管理作为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对提升质量管理理念、提高质量改进的执行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偏差管理 (一)偏差管理的目的

偏差标准管理规程

目的:为偏差的处理提供规范程序,使所有的偏差得到有效的调查和评估,适当的行动方案得到批准并实施。 应用范围:适用于与原料、产品、工艺过程、程序、标准、厂房设施、环境控制、计量校准,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涉及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所有偏差。 责任人:质量部、生产部、储运部 内容 1定义 1.1 偏差:任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产品化验结果超标、产品储存异常、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环境监测结果超标、客户投诉等;以及与器械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指令不相符的意外/偏差事件。 1.2 偏差的分级:分为轻微偏差、主要偏差、重大偏差。 1.2.1 重大偏差: 违反质量方针或国家法规,危及产品安全及产品形象,导致或可能导致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以致产品整批报废或成品收回等后果。 1.2.2 主要偏差: 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内/外在质量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造成返工、回制等后果; 1.2.3 轻微偏差: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或临时性调整。 1.3 偏差的种类: 1.3.1 检验结果超标:原料、中间品、成品过程检验/检验结果超出标准。 1.3.2 IPC缺陷:中控项目检查超出标准要求。 1.3.3 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不同版本/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1.3.4 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1.3.5 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1.3.6 过期的物料/设备:中间体/半成品超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出校验期的设备。

1.3.7 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汽、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1.3.8 环境:与器械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它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环控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偏差事事件。 1.3.9 校验/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位问题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1.3.10 包装缺陷:包装设计缺陷。 1.3.11 客户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诉。 1.3.12 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1.3.13 未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程序,生产指令。 1.3.14 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1.3.15 旧版包材、零散物料:零散物料指生产过程中发现零散不合格的包装材料,每月结产日进行集中处理的物料。 1.3.16 其他:未列入以上的偏差。 1.4. 偏差根本原因类别 1.4.1 人员/行为:违反SOP进行操作,未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及记录因污染、损坏需要更换等,导致偏差的发生。 1.4.2 设备/设施:由于生产/实验室设备和实施,如动力运行故障、设备、仪器故障;或对设备/设施/系统的监测未能如期执行或监测结果超标等,导致的偏差发生。 1.4.3 产品/物料:原辅料/包装材料检验不合格,或虽检验合格,但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现异常,导致的偏差。 1.4.4 文件/记录:现有的SOP、质量标准、批档案等存在缺陷,导致的偏差。 1.4.5 环境:因外界环境导致的偏差。 1.4.6 其它。 2 职责 2.1 偏差报告人员/部门:负责及时、如实报告偏差;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协助调查偏差原因;执行纠正及预防措施的实施。

偏差管理及表格学习资料

1.目的:确保所有的偏差都得到适当的调查或合理的解释,并采取措施以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保证产品质量。 2.依据:《GMP》(1998年修订)第61、75条;《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7515; 《原料药的优良制造规范GMP指南》(ICH Q7a)2.16和2.22条款4; ICH Q7a专家问答section2。 3.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原料药生产过程中所有违背或偏离规定标准或已批准指令的偏差的管 理。 4.责任人:QA经理、发生偏差的部门经理、所有参与偏差调查与处理的人员。 5.发放部门:QA、QC、生产一部、生产二部、仓库、工程部、供应部 6.程序: 6.1 偏差定义:原料药生产过程中与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 6.2 在公司原料药生产过程中,所有与规定标准或已批准指令偏离的情况都应按本程序进行处理, 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6.2.1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例如:工艺参数不在规定的范围内,物料投料量错误,没有按规定程序操作,发酵过程染菌等。其中由于染菌导致的偏差,必须按关键偏差进行管理,其偏差原因调查同时需要依据32*050《发酵染菌的调查程序》,调查的记录按偏差调查记录管理。 6.2.2 检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例如:检验仪器发生故障,人员操作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在取样或检验过程样品被污染、检测结果与标准不符等。其中当检验出现OOS时,QC在调查前应及时通知QA,OOS调查程序依据25*261《QC检验结果超标调查管理规程》、25*245《中间体检验结果偏差调查程序》,调查记录可用25*261的附件,记录表格应附在偏差档案中。 6.2.3 所有设备、仪器、仪表、衡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例如:仪器、仪表不在校验有效期内,设备损坏,仪器、仪表、衡器校验(日校和周期性校验)时发现不合格,检验仪器发生故障,仪表示数明显与实际不符等。 6.2.4 公用系统,如空气净化系统、水系统、动力系统出现的偏差。例如:监测数据超出规定范围或监测结果相对于以往检测数据有较大的波动。 6.2.5 在仓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例如:称量错误,物料收发不平衡,记录与实物不一致,人员实际操作程序与规程不相符(如自动灌装系统的操作、物料的分装操作)等。 6.2.6其它与规定标准或已批准指令相违背的偏差。6.3 根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将偏差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关键偏差三类。 6.3.1微小偏差:生产中出现偏离规定、标准的情况,但明显不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比如:运转中的设备配件松动、极短暂的停电(但未影响到控制参数的变化)等; 6.3.2 关键偏差:任何违背或偏离关键工艺参数所引起的偏差、影响(造成产品/中间产品不合格,导致产品/中间产品报废、返工甚至再加工的偏差)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比如:终产品的杂质含量超标、发酵染菌等;以及对一般工艺参数的严重背离而引起的偏差。 6.3.3 一般偏差:除微小偏差、关键偏差范围以外违背操作程序或者标准的情况,不会对产品/中间产品质量造成明显影响的偏差。

偏差管理规程

一、简介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差异、难以解释的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缺陷,采取慎重而可靠的处理是GMP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建立生产偏差的管理制度,对发生的偏差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处理,并对结论和改进措施进行记录和跟踪。该规程描述了发生偏差的处理流程、调查、结果评价等,适用于公司生产、质量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二、人员职责 生产主管负责报告与生产相关的偏差;当检测结果超出限定范围时,QC负责人负责提出差异报告;当计量仪器校准不合格或维护超出时间限制时,工程部主管负责提出差异报告;由工程、生产、QA负责人共同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影响。生产部经理负责确认是否涉及注册内容,是否同意生产主管已采取的措施及需要追加的措施;质量部经理负责给出评估,负责给出是否需要采取更进一步措施;当偏差与其他部门有关时,相应部门负责人应提出处理意见。生产部门经理、质量管理部经理和相关部门经理对本制度实施负责。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对出现偏差产品的作出是否放行的决定。 三、偏差分级 1.定义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建立的、某个范围、标准的偏离。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发现的任何与产品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产品贮存、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化验结果超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事件,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OOS另行规定。 2. 生产偏差的种类 2.1.过程控制偏差:批记录中要求的过程控制项目经测试超出设定标准要求。 2.2.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过程中发现

的异物。 2.3.潜在的污染:如果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2.4.包装/包材缺陷:包装设计缺陷、文字印刷问题、包材质量问题引起的缺陷,与正常产品有差异。 2.5.校验/维护保养: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监测仪器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年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件问题,这些因素会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2.6.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或同种而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2.7.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2.8.超标检验结果(经《检验偏差(OOS)调查程序》Q00D060确认为非检验、取样偏差):任何单个值不符合已批准的可接受标准要求的事件。 2.9.外观缺陷:产品在制备、包装过程发现的超出预定的可接受标准。 2.10.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2.11.设备异常:无法正常使用;运行不稳定;关键参数达不到规定要求。 2.12.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监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不符合事件。 2.1 3.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2.14.一批产品内设备连续停止超过1小时,一批内设备同一故障停止超过3次的。 2.15 其他重大事件和结果。 3.生产偏差的分级 3级偏差:对GMP或程序的偏离,不会对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的偏差。2级偏差:对于批准的规程或工艺的偏差,通常需要立刻采取或建立纠

(整理)偏差处理管理程序.

偏差处理管理程序 分发:生产部质保部质检部设备部物资部工艺部销售部

1.目的 本文件规定了产品生产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中出现偏差的处理程序及要求,以加强对偏差的反馈处理,促进生产和经营工作正常进行。 2.范围及职责 本文件适用于产品生产检验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经营工作系统出现的偏差。在出现偏差时各部门应严格按此文件执行,本文件正式执行前由各部门经理负责培训本部门员工。 3.定义 偏差:在生产、经营工作中不论什么原因所发生的偏离标准(包括物料标准、质量标准、工作标准等);违反各项规程、规定的一切不正常现象,均为偏差。如:生产操作、产品检验、设备运行、产品销售、物资采购等各方面。根据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发生偏差的现象,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3.1物品管理工作中的偏差,如:物料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领用发放,包括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半成品、成品,检验用试剂,留样等各类物品的管理。 3.2仪器、设备、公用系统使用,操作运行中的偏差,如:各部门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空调制水系统的运行,作业环境洁净度、温湿度控制等。 3.3产品生产、检验中的偏差,如:工艺规程、工艺参数、检验规程的制定、执行,产品质量、收率偏离标准的现象等。 3.4业务工作中的偏差,如:工作差错、失误以及违反管理制度规定的工作现象。 4. 处理程序 出现偏差应立即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处理程

序。 4.1物品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4.1.1物资部库管员在到货验收时发现不合格,及经质量检 定部门判定不合格时,按照《不合格物料的管理办法及 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4.1.2 各物品使用管理部门的库管员,对其所管理的物品同 样要做好入库物品品名、规格、数量等验收,记录 等工作,如发现不符有权拒绝入库。 4.1.3由于仓库贮存条件达不到物料的贮存条件或发生突然 变化时,库管员应及时通知本部门领导和设备部、质保 部,由质保部组织分析原因,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解决措 施,设备部负责具体的处理解决工作。对库存物品需 进行复检的,由质检部负责物品检验。 4.1.4各物品库管员应经常检查所保管物品情况,如:发现 物品数量、质量等方面发生偏差,应及时报告本部门 领导和质保部。质保部和本部门领导要及时组织、分 析原因和解决措施,对物品质量可能发生变化的应进 行检验。 4.2设备操作、公用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偏差 4.2.1生产作业检验等工作中,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者在操 作中出现偏差时,操作者应及时报告本部门领导,同 时根据该设备操作维护保养规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予以处理;对自己无法处理的情况应及时通知设备检 修人员,设备检修人员应及时到达现场,了解故障情 况、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做好相关记录。 4.2.2对于生产过程出现象设备故障,导致停止生产作业等 较重大故障,操作者除按上述报告之外,应及时报告 质保部,质保部按规定程序组织处理。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完整版

标题
制定人
制定日期
生效日期
修 替代文件 订 标题 情 依据 况 摘要
偏差处理规程
编号 审核人 审核日期 颁发部门
SMP-10QA037-00 第 1 页共 9 页 批准人 批准日期
替代文件 编号
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范,以规范偏差
的处理,在对偏差做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处理。
3.职责:质量保证部、生产技术部、设备工程部、物控部、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
施负责。
4.内容:
4.1.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对于已生效的 GMP 文件的偏离。其中 GMP 文件包括:
生产工艺规程、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4.2.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类。
4.2.1.微小偏差:是指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
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
符且未进行下一步生产即采取退库;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2.2.一般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即在偏
差出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
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
合格等。
4.2.3.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偏差出现后,已明显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需对其重新处理或销毁处理等或者当时没
有发现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
重点留样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
到质量标准或超出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3.偏差的处理方式: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偏差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标题
偏差处理规程
编号 SMP-10QA037-00
第 2 页 共9 页

偏差管理及纠正和预防措施试题

偏差管理及纠正和预防措施培训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各部门负责人应当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发生。 2、企业应当建立偏差处理的操作规程,规定偏差的报告、记录、调查、处理以及采取的纠正措施,并有相应的记录。 3、任何偏差都应当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的潜在影响。企业可以根据偏差的性质、范围、对产品质量潜在影响的程度将偏差分类(如重大、次要偏差),对重大偏差的评估还应当考虑是否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检验以及对产品有效期的影响,必要时,应当对设计重大偏差的产品进行稳定性考察 4、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的情况均应当有记录,并立即报告主管人员及质量管理部门,应当有清楚的说明,重大偏差应当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其他部门进行彻底调查,并有调查报告。偏差调查报告应当由质量管理部门的指定人员审核并签字。企业还应当采取预防措施有效防止类似偏差的再次发生。 5、质量管理部门应该负责偏差的分类,保存偏差调查、处理的文件和记录。 6、出现偏差的可能来源:人员、设备/设施、物料、方法、环境、监测。 7、偏差分类有利于系统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我企业规定偏差发生后,一个工作日内将偏差信息报告质量保证部,偏差调查和处理时限通常不超过30天,特殊情况应充分说明。 8、企业应当建立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系统,对投诉、调查、偏差、自检或外部检查结果、工艺性能和质量监测趋势等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调查的深度和形式应当与风险的级别相适应。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系统应当能够增进对产品和工艺的理解,改进产品和工艺。 9、企业应当建立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操作规程,内容至少包括:(一)对投诉、召回、偏差、自检或外部检查结果、工艺性能和质量监测趋势以及其他来源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已有和潜在的质量问题。必要时,应当采取适当的统计学

偏差管理培训试题及答案1

偏差管理知识培训试卷 考试时间;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90分) 1.偏差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规定的标准的。是指在产品、、或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参数的非计划性差异。 2.常见的偏差纠正行动包括、、、 等。 3.质保部及质量管理负责人负责审核批准相关部门或偏差调查小组所建议的。必要时应对所建议的纠正行动进行,以充分保证药品的。 4.常见的纠正预防措施包括、、等。 5.偏差产生的范围及种类包括:文件的制定及执行方面、物料接收、取样、储存、发放方面、生产、检验过程的控制方面、、仪器设备校验、、、生产过程数据处理方面、验证方面等。6.任何人均可以是偏差发现人;偏差发现人发现偏差后应报告部门负责人和QA人员并进行。 7.重大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可能导致。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查明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预防性措施。 8.主要偏差属较重大的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进行整改。 9.基于根本原因调查和偏差影响评估的结论,各相关部门应提出具体的纠正行动以消除偏差的影响。这些措施应明确相关的和。 10.偏差影响评估通常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对的影响和对 的影响。 二、简答题(10分) 常见的紧急措施有哪些?

偏差管理知识培训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90分) 1.偏离;检验;生产;包装;存放 2.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 3.纠正行动;补充或修订;安全性和有效性 4.修改程序文件、重新培训、改进相关的系统 5.环境控制方面;设备/设施方面;清洁方面 6.立即;偏差记录 7.产品的报废;深入的调查;长期的 8.实际或潜在的;纠正措施 9.责任人;执行期限 10.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 二、简答题(10分) 常见的紧急措施包括:暂停生产;物料或产品隔离;物料或产品分小批;设备暂停使用;紧急避险等。

偏差管理规程

偏差管理规程 一、简介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差异、难以解释的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缺陷,采取慎重而可靠的处理是GMP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建立生产偏差的管理制度,对发生的偏差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处理,并对结论和改进措施进行记录和跟踪。该规程描述了发生偏差的处理流程、调查、结果评价等,适用于公司生产、质量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二、人员职责 生产主管负责报告与生产相关的偏差;当检测结果超出限定范围时,QC负责人负责提出差异报告;当计量仪器校准不合格或维护超出时间限制时,工程部主管负责提出差异报告;由工程、生产、QA负责人共同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的影响。生产部经理负责确认是否涉及注册内容,是否同意生产主管已采取的措施及需要追加的措施;质量部经理负责给出评估,负责给出是否需要采取更进一步措施;当偏差与其他部门有关时,相应部门负责人应提出处理意见。生产部门经理、质量管理部经理和相关部门经理对本制度实施负责。质量管理部负责人对出现偏差产品的作出是否放行的决定。 三、偏差分级 1.定义 偏差是指对批准的程序、指令或建立的、某个范围、标准的偏离。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发现的任何与产品有关的异常情况,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产品贮存、设备故障、校验结果超标、化验结果超标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不符合事件,以及与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或已批准的标准、程序不相符的事件。OOS另行规定。

2. 生产偏差的种类 2.1.过程控制偏差:批记录中要求的过程控制项目经测试超出设定标准要求。 2.2.外来异物(有形):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异物。 2.3.潜在的污染:如果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2.4.包装,包材缺陷:包装设计缺陷、文字印刷问题、包材质量问题引起的缺陷,与正常产品有差异。 2.5.校验,维护保养: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监测仪器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年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件问题,这些因素会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2.6.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或同种而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同批而用不同的包材的产品混在一起。 2.7.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未能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2.8.超标检验结果(经《检验偏差(OOS)调查程序》Q00D060确认为非检验、取样偏差):任何单个值不符合已批准的可接受标准要求的事件。 2.9.外观缺陷:产品在制备、包装过程发现的超出预定的可接受标准。 2.10.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 2.11.设备异常:无法正常使用;运行不稳定;关键参数达不到规定要求。 2.12.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监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气、地面、 墙面环境监测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压差超限等不符合事件。 2.1 3.物料平衡超出收率的合格范围。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完整版

哈药集团黑龙江同泰药业有限公司
标题 制定人 制定日期 生效日期 修 订 情 况 替代文件 标题 依据 摘要 偏差处理规程 编号 审核人 审核日期 颁发部门 替代文件 编号 SMP-10QA037-00 第 1 页共 9 页 批准人 批准日期
1.目的:建立一个偏差处理的管理规程。建立生产过程偏差处理规范,以规范偏差 的处理,在对偏差做出正确处理的前提下,保证产品质量。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处理。 3.职责:质量保证部、生产技术部、设备工程部、物控部、销售部等对本规程的实 施负责。 4.内容: 4.1.偏差定义:偏差是指任何对于已生效的 GMP 文件的偏离。其中 GMP 文件包括: 生产工艺规程、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4.2.偏差分类: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微小偏差、一般偏差和重大偏差三类。 4.2.1.微小偏差:是指发现后可以采取措施立即予以纠正,现场整改,无需深入调查 即可确认对产品质量无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例如:生产前发现所领物料与生产不 符且未进行下一步生产即采取退库; 生产中由于设备不稳定, 调试导致的物料补领等。 4.2.2.一般偏差:是指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即在偏 差出现后,需对产生的原因调查清楚,采取恰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才能继续生产,并 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且无潜在质量风险。例如:设备故障,损坏,清场不 合格等。 4.2.3.重大偏差:指已经或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实际和潜在影响的偏差。 偏差出现后,已明显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需对其重新处理或销毁处理等或者当时没 有发现产品的质量发生变化,但产品质量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存在隐患,对该产品进行 重点留样及稳定性考察并可能采取产品召回等。例如:关键参数偏离、测试结果未达 到质量标准或超出警戒水平、混药、混批、包装材料混淆等。 4.3.偏差的处理方式:根据偏差的严重程度不同,偏差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偏差管理培训试题及答案

偏差管理知识培训试卷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90分) 1.偏差是指对批准的指令(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标准操作规程等)或规定的标准的。是指在产品、、或过程中发生的任何偏离批准的规程、处方、质量标准、趋势、设备或参数的非计划性差异。 2.常见的偏差纠正行动包括、、、 等。 3.质保部及质量管理负责人负责审核批准相关部门或偏差调查小组所建议的。必要时应对所建议的纠正行动进行,以充分保证药品的。 4.常见的纠正预防措施包括、、等。 5.偏差产生的范围及种类包括:文件的制定及执行方面、物料接收、取样、储存、发放方面、生产、检验过程的控制方面、、仪器设备校验、、、生产过程数据处理方面、验证方面等。6.任何人均可以是偏差发现人;偏差发现人发现偏差后应报告部门负责人和QA人员并进行。 7.重大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可能导致。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查明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预防性措施。 8.主要偏差属较重大的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原因,采取进行整改。 9.基于根本原因调查和偏差影响评估的结论,各相关部门应提出具体的纠正行动以消除偏差的影响。这些措施应明确相关的和。 10.偏差影响评估通常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对的影响和对 的影响。 二、简答题(10分) 1.出现偏差的纠正措施

偏差管理知识培训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90分) 1.偏离;检验;生产;包装;存放 2.降级、返工、销毁、重新包装、重新贴签 3.纠正行动;补充或修订;安全性和有效性 4.修改程序文件、重新培训、改进相关的系统 5.环境控制方面;设备/设施方面;清洁方面 6.立即;偏差记录 7.产品的报废;深入的调查;长期的 8.实际或潜在的;纠正措施 9.责任人;执行期限 10.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影响 二、简答题(10分)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目的】 规范偏差处理流程,当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偏差时,正确报告、调查并处理,减少因偏差造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实验室异常结果除外。 【职责】 1质量保证部 1.1为偏差的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偏差的管理工作。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偏差进行分类、调查、批准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整改后的效果进行跟踪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1.2质量保证部主管负责对偏差进行审核,批准除重大偏差之外的偏差。 2偏差发生部门 及时、如实向质量保证部报告偏差,初步评估偏差对生产批次和相关批次带来的质量风险,采取应急处理措施,配合质量保证部进行偏差调查及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实施。3其他相关部门 配合质量保证部对偏差进行调查和评估,制订纠正预防措施并落实,并将重大偏差告知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客户。 4各部门责任人 应当确保所有人员正确执行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防止偏差的产生,且出现偏差后必须按程序上报。 5质量管理负责人 确保所有偏差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处理,批准重大偏差。 【内容】 1定义 1.1偏差:是对批准的指令或规定的标准的偏离。是指非计划的、不符合已建立的SOP、

工艺规程、法律法规文件、验证体系和测试方法或其他标准的事件,该事件可能会影响生产物料/产品的质量、功效或安全性,也可能会影响用于生产、贮藏、产品分发,及法律法规符合性的、已验证的设备或工艺。 1.2偏差管理:是指对生产或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或怀疑存在的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的偏差的处理程序。 2偏差的范围 当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举例但不仅限于以下内容),可认为出现偏差: 偏差范围编号示例 过程缺陷01 生产过程中发生超出规定工艺控制参数或物料平衡限度;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混淆02 两种或多种不同产品、不同批号、不同包材等发生混淆。 异物03 原辅料、包材、中间产品和成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发现异物等异常情况。 过期的物料/产品 /设备04 物料、中间产品、成品超出正常的储存期限,使用了超 出校准周期的仪器仪表等。 设备故障/ 过程中断05 因设备、动力发生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或潜在威胁, 生产中断。 环境06 与药品相关的水系统、空调系统、厂房设施、防尘捕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故障及检测数据超限等。 校准/预防维护07 仪器的校准和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不能按计划执行或校准结果超标、维修过程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位问题影响已生产产品质量。 文件记录缺陷08 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文件丢失,未按照批准文件或指令执行等。 人员失误09 人员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 其它10 未列入以上的偏差。 3偏差根本原因类别 3.1人员/操作:例如违反SOP操作,未经批准修改工艺参数,记录填写/修改不规范及记录因污染、损坏需要更换等导致偏差的发生。 3.2设备/设施:例如由于生产设备和设施,如动力运行故障、设备、仪器故障;或对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