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武昌起义总过程

武昌起义总过程

武昌起义总过程
武昌起义总过程

武昌起义总过程

前夕策动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武昌起义一呼百应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大计。

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同日,南湖炮队党人暴动未果。炮队事件后,清湖北当局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当局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28日,湖南党人焦达峰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临时决定

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

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星夜起义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 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的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同盟会员),与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立即将军校学生组织行动起来,第一时间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武汉光复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

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电影《辛亥革命》概述

电影《辛亥革命》概述 一、电影概述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出来的是新水。其主张为“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https://www.sodocs.net/doc/5314578697.html, 历史也是如此。恢复和再现历史有无数的方式方法,要想绝对地复制历史那将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然而历史的真实可以被尽可能虚幻地还原,电影《辛亥革命》就为观众在银幕上集结了这样最大限度的虚幻真实。 2011年9月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由成龙作总导演、张黎作导演拍摄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讲述的历史时间大约处在1911~1912年初。其演员阵容强大,有成龙、李冰冰、赵文暄、陈冲、姜武、房祖名等近70人组成,可说是群星小聚,阵容不必赘述。具体剧情是以“灭清”为主线贯穿整个影片,将“黄花岗起义”“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和“建立共和”这四大史实串联起来,成就了一部具有史诗意味的伟大历史巨作。回顾清末民初的历史,国人都会深恶痛绝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但电影《辛亥革命》并没有因此人为地把其简单概念化,而是立足于一个客观的角度,客观地看待那段历史。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政治腐败,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地位很低,更无任何的信用可言,清政府妄图依靠向四国银行借款来维持自己将死的躯壳,只能用物质去交换——如影片中提到的铁路,而出于自身利益的取舍和政治的获利,导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这是历史的真实。正如电影里某银行家所说:“我是要维护我国家利益的”。电影《辛亥革命》的拍摄尊重了这一点历史史实。 二、影片结构设计 由于影片所要涵盖的历史事件较多,因此该片的结构设计难点在于,这部电影不仅仅需要还原那一段遥远时期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精神面貌,而且更要进一步把握如何结合现代审美理念,进行适度的夸张,以及对于高科技技术,如何合理应用。影片恰当地把握了这些关键问题,使得影片在短的放映时间内,从看似平淡的历史复原过程中,达到了有旋律、有节奏、有起伏的高潮等艺术效果。能够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充分表现出那段复杂的历史事件本身就是一次挑战性突破,对照60集的电视剧《辛亥革命》,我们更能感觉到电影在时间压缩上所取得的突破。从整体来说,《辛亥革命》结合了《建国大业》分块架构和《建党伟业》的分段落架构的方式,尽量把时间都浓缩在辛亥革命里,使得人们在观看相对注重史实的枯燥影片时被大的构架和细微精彩镜头所抓住,这一点无疑是在历史电影上的突破。具体的表现尤其体现在影片对各个战事并没有都采取顺序的手法,而是将战事镜头与其他镜头进行情节穿插表现,一方面压缩了影片结构,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情节的紧张感,如对广州起义这一段的描写,就将战争镜头与孙中山在旧金山筹饷演讲的镜头更替出现,而中间又进行了一部分介绍各位义士的倒叙镜头,又如袁世凯对汉口进行反击时的战争场面,同样也使用了这种穿插式手法,将战争镜头与袁世凯谋划战争的镜头切换表现。这些表现手法都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情节紧凑、情感上起伏跌宕的感觉。 三、影片特效处理 《辛亥革命》在特效的艺术处理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共涉及500多个特效镜头,曾参与《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集结号》《孤岛惊魂》等特效制作的视点特艺(北京)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同样也为《辛亥革命》的后期特效立下汗马功劳,许多镜头都是在后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整和重塑,才使得电影最终以完美的形象面对观众,同时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视觉效果和现场感受。在制作期间团队还独立开发了人群软件,为影片的制作完成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本片为历史政治题材,所以特效制作完全忠于历史,真实呈现历史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试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分析及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随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般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等。笔者认为这些认识不够深刻,在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些原因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革命党人缺乏正确的群众观,没有走群众路线。 一、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是因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在当时,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上,赋税沉重。田主之下,另有征税之人,佃民于输租田主外,必兼有所酬,则所谓十分取五者,但是田主之正税已耳。征税之人所私取,又必五分而取二。则是农民终岁勤动,仍无以赡养其身家也。①在政治上,地主及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也极为的残

暴。另一方面,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霸占路、矿,开设工厂。帝国主义还加强了政治控制和宗教渗透,所以反帝爱国运动,反洋教运动以及一些对帝国主义的抗爆运动此起彼伏。但是,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幻想获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 革命党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就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更没有意识到推翻封建主义就务必打倒帝国主义。他们既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也没有坚决的反帝行为,而是以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来乞求换得支持。他们虽然也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但地主的土地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农民没有可分的土地,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句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制定革命纲领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没有思考基层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二、辛亥革命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能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活水源泉,是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革命党人对工农人民群众存在偏见。革命党人认为下等社会是无知的,如果没有他们这类中等社会的代表的提挈,那就只会盲目破坏。而一旦清朝覆亡之势已定,他们就觉得下等社会的使命即算完成,此后的一切只须依照他们的意愿有秩序地开展就行了。因此各省革命党人发布的文告中,不是号召工农群众向地主豪绅、向帝国主义开展斗争,而是要求各人照旧做事,各人要守本分②。 其次,革命党人与工农关系恶化。武昌起义后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一些州县的贫苦农民起而抗租拒债,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根基。在各反正省区,个性是立宪派、旧官僚控制的省区,却先后出现了军政府镇压工农群众事件。湖南都督谭廷闿对地主豪绅宛如菩萨,对工农群众则是屠夫。对于各地城乡劳动群众广泛开展的抗租斗争和其他形式的反剥削、反压迫斗争,反正各省的革命党人却感如芒在背,镇压也最力。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如同鲁迅在《阿q正传》中所描述的不准革命闹剧,民众被排除在革命之外。革命党人对地主土绅实行保护主义,甚至依靠地主土绅来维持秩序。而往日同一条战线的盟友工农群众和会党,却成了防范和镇压的对象,导致革命党人和工农关系不断恶化。 总之,革命党人不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关键是没能正确地认识和相信人民群众以及其强大的力量。革命党人不是用心地组织和引导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而是运用武装力量去镇压起来革命的人民群众,严重阻碍了人民大众革命力量的发挥,加之对工农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减弱了人民大众革命的用心性。正如毛泽东所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背景 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经过 前夕策动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武昌起义一呼百应,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并决定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试题: 有哪些? 答案: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个性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分析及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随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般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等。笔者认为这些认识不够深刻,在导致辛亥革

命失败的这些原因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革命党人缺乏正确的群众观,没有走群众路线。 一、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是因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在当时,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上,赋税沉重。“田主之下,另有征税之人,佃民于输租田主外,必兼有所酬,则所谓十分取五者,但是田主之正税已耳。征税之人所私取,又必五分而取二。则是农民终岁勤动,仍无以赡养其身家也”。①在政治上,地主及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也极为的残暴。另一方面,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霸占路、矿,开设工厂。帝国主义还加强了政治控制和宗教渗透,所以反帝爱国运动,反洋教运动以及一些对帝国主义的抗爆运动此起彼伏。但是,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幻想获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 革命党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就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更没有意识到推翻封建主义就务必打倒帝国主义。他们既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也没有坚决的反帝行为,而是以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来乞求换得支持。他们虽然也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但地主的土地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农民没有可分的土地,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句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制定革命纲领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没有思考基层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二、辛亥革命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能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活水源泉,是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革命党人对工农人民群众存在偏见。革命党人认为“下等社会”是无知的,如果没有他们这类“中等社会”的代表的“提挈”,那就只会盲目破坏。而一旦清朝覆亡之势已定,他们就觉得“下等社会”的使命即算完成,此后的一切只须依照他们的意愿“有秩序”地开展就行了。因此各省革命党人发布的文告中,不是号召工农群众向地主豪绅、向帝国主义开展斗争,

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 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究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义前期准备。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国民民智开启,先进的革命党人深入基层的宣传,传播了先进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亦正是这一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洋务运动后期著名代表人物张之洞,从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后,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还创办了两湖书院。近代工商业和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阶级和新的知识阶层,建立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湖北新军”,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湖北地区的两个革命团体文学

社和共进会在革命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门户之见,成功地实现了联合,使武汉地区的革命力量得以统一。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新军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革命士兵们在起义中发挥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奠定了起义成功的组织基础。 2、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功地选择了起义的时机和突破口。湖北有较好的社会基础。武汉是列强入侵较早的地区,受到深重的压迫,人民反抗意识很强。1911年9、10月间,全国革命形势趋于成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利用部分湖北新军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之机,果断决定选择革命力量雄厚的华中重镇武昌作为突破口,坚决发动起义。事实证明,这一选择完全正确; 3、四川保路运动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为武昌起义的胜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鄂军西调,武汉空虚,又给武汉的革命党人造成了一个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这是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比较容易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 二、起义战斗过程 起义发动后,革命党人不失时机地向督署和镇司令部等敌之关键部位发动进攻,使敌人没有喘息的机会。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 在革命战争发动时,军队间的博弈往往是左右战争结果的关键因素。辛亥革命时期,就有这样一支受人瞩目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军队;;新军。何为新军?新军从何而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简介,希望你喜欢。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背景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编制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

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3棚。另有军乐一队。各兵种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全镇拥有军官及司事人员748人,弁目10436人,兵卒夫役1328人,共12512人。 辛亥革命中的军队成立经过新军最早可以追溯到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邀请上海租界的洋人军事教官训练淮军,围剿太平天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初为马厂)用西法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经“督办军务处”推荐,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后改为洋务局)。 之后,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卫右军,跟随袁世凯到山东去镇压义和团运动。在那里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改编,命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令武卫右军扩大至两万余人。 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步兵、炮兵、马兵、

近代史复习题 第三章(含答案)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A兴中会成立 B 1895年广州起义 C三民主义的提出 D华兴会的成立 2.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是()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3.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新政”只是骗局,从来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之名增加税收,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4.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5.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6.武昌起义成功后,建立的政权是( ) A湖北军政府 B湖北咨议局 C中华民国政府 D南京临时政府 7.三民主义的核心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创立民国 8.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破坏 B南京临时政府的涣散和软弱 C袁世凯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 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9.武昌起义爆发后,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的是() A革命党人 B北洋军阀和旧官僚 C袁世凯的亲信 D立宪派和旧官僚 10.使孙中山对军阀势力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得出“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的结论是在()事件之后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反张勋复辟 D护法运动 11.下列条约中,涉及即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3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为它() A成立时间早 B实现了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和组织

《武昌起义》浮雕赏析

《武昌起义》浮雕赏析 在“百年风云?壮志丹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展”上,《武昌起义》浮雕被列为此次展览策划的灵魂作品。这块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上的浮雕被誉为中国美术界的开篇大作之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体现了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在开国之初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评价。纪念碑的正面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由周恩来总理题写。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租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纪念碑下层须弥座上的

十块浮雕以十个典型的历史场景表现了1840年以来的八大历史节点。位于纪念碑南面东边的这块《武昌起义》浮雕再现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斗争过程。由傅天仇先生创作的这块《武昌起义》浮雕运用写实与寓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十四个人物的塑造,描绘出起义军攻打湖广总督府的典型场面,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地表现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力量和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集体创作的产物,纪念碑的浮雕也是以刘开渠为首的雕塑家群体的共同创作。这个群体的工作机制是:集体讨论研究,分工负责塑造,集体评价得失,个人负责修改完善。这是一个历时数年的主题不断调整深化、构图不断变化修改、人物不时增减、动态反复调整、形象深入推敲的创作过程。

仅就《武昌起义》而言。根据原始档案,最初叫做“辛亥组”,位置位于纪念碑的北面,后来随着纪念碑主立面从南面调换到北面,它也随之调到了南面。参与创作的有雕塑家滑田友及邹佩珠,油画家董希文及张文新,而最终的浮雕完成者并被文献记载的署名作者是傅天仇。我们看到由油画家董希文保存的两张画稿和由雕塑家邹佩珠保存的线描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最终完成的泥塑稿既以该稿为蓝本呈现在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又与上述画稿有很大不同。 傅天仇先生在谈到《武昌起义》浮雕的创作体会时曾说过,原来《武昌起义》的创作构图曾是“一”字 平线,“这种布局形式使人感到冲击力量单薄,对于辛亥革命的困难和艰苦的实质,没有为构图形式所体现”。“做定稿时又重新布局,取消了‘一’字形的构图,增加 了浮雕后部的层次,同时加强了构图的‘攻击’形式,在

武昌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简介 这是中国大地上又一处红楼。红墙红瓦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建成,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阅马厂,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如今复原后的军政府大门、会堂、孙中山会见湖北军政各界人员处、黄兴召开军事会议室、黎元洪住房和会客室等处,以及门前两侧斜插的两面代表当时十八省的“十八星旗”,不由令人回想起革命先行者慷慨赴死、血溅中华的民国初创年代。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敢为天下先,勇敢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站在鄂军都督府旧址门前,感慨的是武昌首义的偶然性。 要知道孙中山他们原本的革命策源地是在广州,但是广州起义失败了。武昌起义也不顺当,原来的起义领袖被捕、被杀、受伤或逃匿,群龙无首。就在起义前天中午,武昌起义组织者之一、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秘密机关赶制炸弹,不料失事爆炸,孙武虽然

走脱,可是俄国巡捕已闻讯赶来,当场查获所藏手枪、旗帜、名册、文告等重要物件,交江汉关道齐耀珊,齐立即向两江总督瑞澂报告,瑞澂立即出动军警搜捕革命党人。 次日(九日)早晨,武昌起义另一组织者、文学社的领导人蒋翊武刚从岳阳赶到武昌,他原认为起义时机没有成熟,准备推迟起义;但一听到孙武出事,才于武昌小朝街八十五号总指挥部与彭楚藩、刘复基、张适辅、邓玉麟等人决定提前于当晚十二时起义。蒋翊武还以起义军总司令身份拟定并签暑了起义命令,由负责联络工作的邓玉麟到工程第八营和南湖炮队等处,分别传达起义命令。只等号炮一响,全城发动,这时正是1911年10月9日下午五点钟。 蒋翊武、刘复基、彭楚藩等都守在武昌小朝街总指挥部楼上,等候作为起义信号的炮声。为了避免反动军警的怀疑,他们特备了一桌酒菜,并且还弄了一架留声机,放些唱片,装作饮酒取乐的模样。此时已是半夜十一点半了,他们心情都是万分兴奋而又焦急。哪里知道,就在这紧要关头,清军跟踪而至,闯入小朝街总指挥部。刘复基立刻扔出炸弹,掩护蒋翊武和彭楚藩逃跑。不料炸弹扔在楼梯扶手杆上,反弹回来,把自己给炸伤了,当场倒在地上。 乘着军警惊恐和稍许后退的机会,蒋翊武和彭楚藩越过后墙,爬上邻近屋顶,可是由于梁木塌陷,两人都掉了下来,让清军抓住了。只有蒋翊武穿着一件枣红马褂,拖着一条长辨子,土头土脑的,活象个老学究,军警对他不甚注意,他便乘人不备,翻墙逃走了。 彭、刘被捕后,以为不用多久,邓玉麟把命令一送到南湖炮营,号炮一响,全城响应,问题就全部迎刃而解。但他们不知道,就在这一晚,武汉三镇紧急戒严,军营、兵校都是一概禁止出入,新军士兵甚至连厕所也不准去。在这种情况下,邓玉麟到处碰壁,根本无法把总指挥的命令及时送到各营去。而分散在各个驻地的革命党人,通宵焦急地等候起义信号,直到第二天黎明,始终没有动静。此时的瑞澂却满心指望能把革命党人一网打尽,决定连夜公开审问。因此这天半夜三更,制台衙门外还是人山人海。 首先受审的是彭楚藩,十八岁投笔从戎,先投身新军,后考入宪兵营,早年参加日知会,以后又参加文学社,他昂着头走进大厅,淡然一笑,回答说:“我就是革命党!我既然从事革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要杀快杀吧!”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言词,把清朝官员弄得无可奈何,恼羞成怒,立刻命令捆起来斩首。彭一面走,一面高呼“民国万岁!黄帝万岁!”临刑时直立不跪,威武不屈,死时才二十七岁。 接着受审的是刘复基,曾参加当地华兴会在湖南的起义活动,以后到日本参加同盟会。一九0六年奉命回国,虽然受了重伤,躺在敌人的法庭上,却依然神色自若,骂不绝口,临行时高呼:“同胞们快起来!”“还我河山!”等壮烈口号。死年也只有二十八岁。 最后出庭的是杨洪胜,八日那天,汉口总机关被破坏,他奉命赶紧向各营转送炸弹,由于来往奔跑收付,疲劳过度,当他送炸弹到工程营时,不幸被军警发现了,掷弹拒捕受伤被捉。在法庭上高呼:“孙中山和未死的同志万岁!”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极为鲜明的英雄形象,死时

1911年武昌起义习题精选

★知识链接: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卖国本质被认清。 2、经过:(1)辛亥革命的兴起:①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建立;②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它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辛亥革命的高潮:①1911年武昌起义;②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3)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辛亥革命的意义:(1)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政治近代化)。(2)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3)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经济近代化)(4)辛亥革命促使中国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强令剪辫子、禁止缠足、改穿新式服装。人们在礼仪和称呼上也发生了变化。) 4、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失败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没有依靠和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7、孙中山的主要活动: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创立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他领导革命的旗帜;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黄埔军校。 8、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能够发扬光大辛亥革命精神,鼓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命题预测: 本主题涉及的知识点多,考查角度多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角度一:从中国近代化(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角度,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进行考查。 角度二: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结合国共两次合作、台湾问题进行考查。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材料中提到的“先生”是( ) A、谭嗣同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 2.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读报纸,见致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里所述“万恶之政府”指的是( ) A、清朝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伪国民政府 D、国民党政府 3.在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的历程中,以武装起义为主要斗争手段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是对下列哪一内容的阐述( ) A、民族独立 B、民权自由 C、民生幸福 D、民主和谐 5.有人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使中国近代历史发生第一次剧变”,主要原因是( ) ①提出了指导革命的指导思想②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备课讲稿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背景及过程介绍 背景 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1911年荣县

武昌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简介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背景 思想条件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

论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探究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及其意义,即是我们今天的讨论题目。 【一、辛亥革命经过简述】 在探寻这段历史背后的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过程。 【1、立宪运动】 1905年,出于对当时内忧外患并存的时局考虑,中国清朝政府开始推行立 宪运动,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但清政府一再拖延国会召开时间,并在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于是逐渐同情、倾向革命。而辛亥革命,也于该年爆发。 【2、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于武昌率先发难。11日上午,武昌光复,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随即在武昌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10月12日,汉阳汉口接连光复。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 【3、袁世凯出山】 即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于是清政府再用袁世凯,先于10月14日任其为湖广总督,又于10 月27日任命其为内阁总理大臣。统率北洋军向武汉进攻。 11月2日,在攻下 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议和。 【4、中华民国成立】 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选出孙文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 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民国成立,孙文就任。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 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朝 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与继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二、辛亥革命的成功及其意义】 辛亥革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成功的。 【1.推翻封建统治】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 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打击帝国主义】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4.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前一课时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通过自主学习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及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 2.通过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关系,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措施和过程,从而认清袁世凯丑恶嘴脸。 3.查找有关材料,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 2.难点:辛亥革命的 三、教学策略 采用合作探究和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 四、教学过程

各抒己见 探索影响 1.课堂探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 取,是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 了?说看法,讲理由?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读 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P16最后一 段) 3.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 曙色。”进行小结 1.学生各抒己见 (各自说出理由) 2.结合史实分析辛亥 革命的积极意义 3.辛亥革命过去了一 百多年。回首往昔,有 许多借鉴的地方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明确论从史出的方法 了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 义 提升小结。前后呼应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成功补充了史料。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德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讲话等史料。通过史学资料(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教学较为成功。 (2)媒体辅助,创设情境。本课导入环节,在教授《武昌起义》时播放了视频,也是十分有效的。最后总结同样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前后呼应。 2.不足之处 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本想采用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但视频内容较长,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原因 素材 北师大版

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原因 〔摘要〕武昌起义有其客观条件,甚至对武昌起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革命党人在极短时间内纷纷举行起义响应武汉光复是主导原因,但立宪党人与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抛弃及寻找新代理人也是十分重要因素,袁世凯伺机夺权,未对武汉三镇真正进攻是起义成功的不可忽视因素。 〔关键词〕武昌起义胜利客观原因革命党人响应立宪党人袁世凯夺权帝国主义对华政策 新版中学历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对武昌起义叙述得较为简练,特别是在较深层次分析中只涉及了其爆发原因,而对其之所以取胜原因未能叙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困难,且出现了一些同学将较早发生原因与取得胜利原因混淆;也有一些教师与同学对此进行一些分析,但常常局限于从主观上分析(20世纪80至90年代教科书即是如此分析),对其客观原因强调不够。而事实上,武昌起义除了主观条件外,其客观条件也极为重要,甚至说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本文主要对其客观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教师与学生有些微启迪。 各地革命党人在极短时间内纷纷举行起义响应武汉光复是其取得胜利的主导客观因素。武昌起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散布在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与会党起义响应,各地群众自发性起义也风起云涌激荡中华大地。10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发动新军与会党起义,有力地巩固了湖北后方,并且派遣了军队赴武汉;陕西革命党人景梅九等起义,攻入山西,切断了北方清军南下之途及清政府与西北地区的联系。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军起义,解除了长江下游清军对武汉的威胁。29日,山西起义,11月3日上海起义,4日杭州、贵州起义,5日安徽起义,9日福州、广东起义。短短一个月内全国有13个省宣布起义或光复。同时,革命影响下的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走向高潮:江苏苏南部分地区的农民武装暴动竖起了“革命大都督”的旗号,广东地区农民组成各路民军围攻官署衙门和豪绅住宅,四川农民反抗清军斗争发展至全省的大部分地区。当时少数民族地区也发生了响应共和的起义。应该说,革命在全国各地的积极策动响应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大大分散了清政府镇压革命的力量,使得处于风尖浪口的武汉有了一个相对有利的政治军事环境。设若没有这些短期内风起云涌般的起义,清政府是完全有能力全国军队,开赴武汉镇压起义军,以当时武汉三镇之新军起义力量,是根本无力取胜的。 立宪党人、旧官僚等人在武昌起义后采取的墙倒众人推的态度是起义胜利的重要条件。立宪派与部分旧官僚是主张实行立宪的,他们不想革命,也不希望革命的发生。但是,第一,在新政和立宪中有所转变并具有一定能量的他们,急切希望在全国政治上有发言权,在政府中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第二,他们虽然不革命,但对满族贵族垄断政权核心的状况不满,就是说,他们也有反满情绪,虽然这种情绪远远不能与革命派相比。他们尤其不满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去世以后少壮亲贵把持政权的局面,他们不相信这些纨绔子弟能够带领国家走出危机,走向富强。能够完成这样的艰难任务的,只有他们自己。清政府中的当权者们不会意识到这些既没有枪也没有炮的立宪派人士能够对清王朝的生存造成威胁。所以,当清政府不肯立即开国会之时,当皇族内阁成立之时,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有限支持也就宣告终结了。立宪派离心倾向的加剧以及最后对清政府的绝望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武昌起义爆发后,由于立宪派加入革命阵营,使革命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立宪派人在地方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但是对民众的,也包括对相当多的地方官员。武昌首义后,北京人心浮动,清政府中一些官员即采取将家属走避天津租界的办法,甚至当时裕隆太后还有出走热河的准备,一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也举棋不定乃至坐视清廷崩溃。立宪党人对此时局势发展虽有不同认识,但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