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肛管排气法技术操作规范

肛管排气法技术操作规范

肛管排气法技术操作规范

肛管排气法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

排除肠腔积气,减轻腹胀。

【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放弯盘、肛管(24~26号)、玻璃接管、橡胶管、小口瓶子(内盛水3/4)、润滑剂、棉签、胶布、别针、卫生纸,并备好屏风。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携用物至病人床旁,向病人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用屏风遮挡病人,协助病人侧卧位或平卧位。

2.将盛水瓶系于床沿,橡胶管一端连接玻璃接管和肛管,另一端插入瓶中水面以下。

3.润滑肛管前端,自肛门插入15~18cm,胶布固定肛管于一侧肛门旁,别针固定橡胶管于大单上。

4.观察排气情况。如排气不畅,可在病人腹部按结肠的解剖位置做离心按摩或帮助病人转换体位,以助气体排出。

5.保留肛管约20min。腹胀减轻,拔出肛管,清洁肛门,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观察排气情况,保留肛管时间不宜超过20min。必要时可隔几小时后重复插管排气。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艾灸 2018年01月

前言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作用和适应范围 3.1作用 3.2适应范围 4 注意事项 5操作方法 5.1基本操作顺序 5.2常见操作方法 6禁忌症 6.1禁灸部位 6.2禁忌病证 6.3禁忌体质 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7.1不良反应

7.2处理措施 前言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艾灸是主要在人体相应部位施行相应灸法的一种治疗和养生方法,它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并借助于现代医学理论知识,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艾灸同时也适合健康人群的保健。艾灸主要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作用。艾灸具有如下特点:1以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体现了脏腑经络理论在临证治疗中的应用。②艾灸疗法多样,疗效显著。③适应症广泛,但是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④辨病施法,辨证调治,有的放矢。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艾灸的术语和定义、作用和适应范围、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禁忌症、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艾灸moxibustion

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 moxa-cone 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艾条 moxa-stick 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直接灸 direct moxibustion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间接灸 indirect moxibustion 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晕灸 fainting during moxibustion 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新生儿肛管排气操作规范及标准

新生儿肛管排气操作规范 【评估】 1、评估引起患儿腹部胀气的原因及腹胀程度; 2、评估患儿有无直肠肛门相关病史及臀部皮肤情况; 3、评估患儿的日龄及体重; 4、评估患儿家属对肛管排气的了解程度及合作程度; 【准备】 1、护士准备:护士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物品准备:治疗碗(内盛清水),20ml注射器2个,一次性吸痰管2根;弯盘,石蜡油,胶带,薄膜手套,手消液,一次性尿垫;干净纸尿裤,纸巾,护臀膏;笔,记录本。 3、环境准备:环境清洁、安静、光线适宜或有足够照明,关闭门窗,屏风遮挡。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腕带上的姓名、住院号及医嘱要求,再次解释操作目的、程序及配合方法,并确认患儿的腹胀程度及臀部皮肤情况。 2、协助患儿取左侧卧位或仰卧位,一次性尿垫置于臀下,置弯盘于方便取用处,打开纸尿裤,准备石蜡油棉球、胶带及纸巾。 3、戴手套,检查注射器,将吸痰管尾端连接在注射器上,检查其是否通畅,用石蜡油棉球润滑前端。 4、再次核对患儿姓名、住院号及医嘱内容。 5、左手分开患儿肛门,右手持吸痰管轻轻插入肛门5-7cm,用胶带固定其于臀部,另一端置于盛水的治疗碗中,观察排气及排便情况,并观察患儿反应,若排气受阻,可轻轻转动吸痰管、调整深浅度或放低尾端,配合腹部按摩或改变体位。 6、保留时间不超过20分钟,术毕,反折末端轻轻拔出,用纸巾清洁肛门。 7、脱手套,垃圾分类处理,洗手,观察腹部情况,评估排气情况,涂擦护臀膏,更换纸尿裤,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 8、核对患儿姓名、住院号及医嘱要求,记录操作的时间、排气量、气味及腹胀是否缓解并签字,交待患儿家属注意事项,有异常时告知医护人员,再次观察后离开。 【注意事项】 1、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儿肠粘膜,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2、排气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反应,发生病情变化立即通知医生; 3、若患儿无排气或排气不畅,可调整肛管位置、放低尾端、腹部按摩或改变体位,必要时换管; 4、注意肛门及臀部皮肤护理。 【结果评价】 1、患儿:腹胀缓解,无哭闹,皮肤完整; 2、符合无菌原则,爱伤观念强。 【参考文献】 1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4):655-663. 2 王卫平主编. 儿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5):333-338.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管理制度

大余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技术操作规 毫针刺法 [诊疗技术名称] 毫针刺法 [简介]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 适用于、外、妇、儿科等各种常见疾病。 [禁忌症] 1.具有严重脏疾病患者。 2.患者疲劳、饥饿或精神高度紧时; 3.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4.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 5、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 6、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通经活络的腧穴,禁止针刺 [操作规] 一、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

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 (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此外还有:舒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以及不同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基本手法

进针后再施以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称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转法。 3.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4.治神与得气 (1)治神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2)得气就是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5.留针与出针 (3)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一般病症只需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就可出针,或酌予留置10~20分钟。 (4)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两指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艾灸法操作流程

艾灸法操作流程 我现在进行的操作是艾灸法,首先用物的准备:棉签,沙快,酒精灯,灭火的小瓶,还有艾条,打火机,一个小枕,治疗巾,洗手液,温开水,下面是医疗垃圾桶和生活垃圾桶。 我刚才接到的医嘱是为901床小李进行艾灸法。患者主述是胃脘痛,遵医嘱予足三里的艾灸 已经为病人进行了评估,901床小李,女,35岁,主诉是胃脘痛,患者足三里部位皮肤干燥清洁无破损,患者为初次艾灸,已将艾灸的方法,目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患者表示明白,患者不在月经期,没有操作的禁忌症。已嘱患者排二便,现在可以经行操作。 回到治疗室洗手,带口罩,准备用物到床前,对床号姓名 小李,你好,我是你的主管护士小陈,请你说出你的名字,好吗?那请问一下现在可以进行操作了吗

打开垃圾桶盖,洗手 摆体位,卷裤到大腿,弯曲一侧下肢,取足三里,定位:这个位置胀吗?翻开垃圾桶盖,洗手,垫小枕,铺治疗巾,放弯盘,点着艾条,给患者做饮食,艾灸的目的,注意事项的宣教。 用拇指或用两只手指旁开感受患者热感,告知患者太烫要告知护士 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外一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温和灸:距离皮肤2-3厘米经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一般每穴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 度。对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者,操 作者要将食指、中指分开后置于施 灸部位两侧,通过操作者的手指来 测量患者局部的受热温度,以利随 时调节施灸的距离,掌握施灸的时

间,防止灼伤。 特点:温度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主要用于局部疼痛的艾疗。例如:痔疮 雀啄灸:艾条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 般,一上一下。用左手托住右手, 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 灸5min。 特点: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穴位和经络 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适用于 艾治远端的疼痛和内脏疾病。 例如膝骨性关节炎,术后腹胀回旋灸:艾条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就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 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救转动艾 条弹灰右三圈,左三圈,一般灸 20-30min。 特点:温度程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 部疼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 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 促进作用,故对艾点远端的病痛

中医操作技能规程及评分标准

中医技能操作告知规程 1、艾灸法: 操作前评估: 护士: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现在我跟您核对一下您的名字与年龄,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少岁了? 病人:马丽,36岁。 护士:马丽,您好,因为您腹胀,现在根据医嘱给您进行足三里(合谷)穴的穴位艾灸,希望您能配合。请问您以前做过这个治疗吗? 病人:做过 护士:艾条燃烧时有异味,这是属于正常的。您这样睡着舒服吗?我能看一下您艾灸部位的皮肤吗?因为操作需要一点时间,请问您需要我协助您上洗手间吗? 病人:这样睡着可以,我已经上了洗手间了。 护士:(艾灸部位的皮肤完好,无破损,环境符合操作要求)我现在去准备用物,请您稍等一下。 操作后评估: 护士:马丽,您好,我现在已经给您做完穴位艾灸的治疗了,请问您这样躺着舒服吗?您艾灸部位的皮肤无水泡,没有烫伤。如果艾灸部位的皮肤出现小水泡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请您不用担心,床头铃我放在床旁,如您有任何不适,请随时按铃,我也会经常过来看你的,谢谢您的配合。(患者经过艾灸后,自觉症状缓解,无特殊不适,艾灸部位的皮肤无水泡,没有烫伤,用后物品处置符合消毒技术规范。) 2、穴位按摩法 操作前评估: 护士:您好,我是当班护士XX,现在我跟您核对一下您的名字与年龄,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少岁了? 病人:马丽,36岁。 护士:马丽,您好,因为您呕吐剧烈,现遵医嘱给您合谷穴的穴位按摩,以减轻您的呕吐症状,希望您能配合。请问您以前做过这个治疗吗? 病人:做过 护士:请问您这样睡着舒服吗?我能看一下您按摩部位的皮肤吗?因为操作需要一点时间,请问您需要我协助您上洗手间吗? 病人:这样睡着可以,我已经上了洗手间了。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是指应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采用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调整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评估 1.核对患者,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要适当 2.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精神状态,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 相关因素,心理状况及配合程度 3.局部皮肤情况,有无出血倾向 二、准备 1.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 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 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 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 要时屏风遮挡 三、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再次核对,解释操作的方法,请患者配合 2.取适当体位,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3. 定位:拇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 4.消毒:局部皮肤消毒,术者消毒手指 5.进针:选用型号适当的毫针,检查针柄、针体是否有质量问题。根据部位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 6.行针:运用提插或捻转等手法使用者产生酸、麻、重、胀感并向远端扩散,即为“得气”,并根据病情运用补泻手法,达最佳针感后留针10~20分钟 7.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折针以及有无血肿、气胸等,并给予及时处理 8.起针:先用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微捻针,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切不可强行拔出,否则会造成出血或痛感。出针后要核对腧穴和针数,以防遗漏

9.协助患者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10.终末处理 11.洗手记录 四、评价 1.患者和家属理解针刺的目的,并主动配合 2.患者体位舒适,注意保暖 3.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进针后患者有“得气”的感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 1.遵医嘱执行,仅在四肢部针刺。 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刺前要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的感受和注意要点,以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取得患者的配合。 3.选择质量好的针具,有硬弯、锈蚀、带钩等不符合要求的针具,应剔除不用。 4.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去合适体位,既使患者感觉舒适,又便于操作。并应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5.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取穴准确,正确运用进针方法,掌握好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针1|4,以防折针。年老体弱的患者,手法宜轻。 6.针刺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询问患者感觉,若患者出现晕针等反应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并通知医生行紧急处理。 7.起针后要核对针刺腧穴机针数,以免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8.使用过的针具,应消毒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再次消毒灭菌后备用。 一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doc

文件编号TCMTSOP 01.10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中医诊疗基本技术操作规程文件 批准实施日期20061027 修订者吴荣华文件分发部门 审定者熊宁宁医生办公室,护理部,科技处,医务处版本02 版本日期20061020 复审本规程 2 年复审 1 次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 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 3 cm 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 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 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 5 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 3 cm 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 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 及有无体位不适。 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 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 染。 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01.10-1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艾条灸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禁忌症】 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拔罐法操作规程 【适应范围】 多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腕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刺血拔罐用于急性扭伤有瘀血者、疮疡和丹毒、神经性皮炎及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物品准备】 治疗盘、95%酒精棉球、直血管钳、火罐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操作方法】 一、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l、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木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3、投火法:是用易燃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二、拔罐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项七针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项七针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项七针”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项七针”疗法的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献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 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医疗垃圾管理办法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675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和《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项七针,是“项七针疗法”的简称,指采用一定针刺手法针刺项部4个腧穴(风府及双侧的天柱、风池、完骨),共7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 4.1 施术前准备 4.1.1 针具准备 选择1寸(0.25×25mm)或1.5寸(0.30×40mm)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毫针,建议使用一次性针具。 4.1.2 针具检查 针具检查符合《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4.1.3及附录B的规定。 4.1.3 腧穴定位 腧穴定位符合《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的规定。 天柱: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说明:本文档为word版,版面已排好,可编辑或者直接使用) 一、中药薰洗(中药足浴) 适用于消渴痹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 二、穴位注射 适用于消渴痹、腰痛、萎证等。主要选取足三里穴进行药物穴位注射。 三、艾条灸、隔姜灸 适用于消渴引起的胃痛、腹泻、呃逆、呕吐和便秘等之脾胃虚寒者,主要穴位有神阙、中脘、天枢。 中药熏洗(中药足浴) 中药足浴疗法是指选择适当的药物、水煎后兑入温水,然后进行足药浴,让药液离子在水的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下通过粘膜吸收和皮肤渗透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进而输布到人体的全身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用物准备 足浴盆、足浴椅、足浴保健药材的选择, 2.操作方法 移动足疗机,把足疗机推到足浴椅前部位置;患者脚部放进足疗仓;.将调配好的药浴浸泡脚部和小腿部;足浴时,水的温度一般保持在40度左右,太高太低都不好。浴足时间不要少于30分钟,40分钟较适宜, 3.操作规范要点 (1)遵循节力、安全的原则。 (2)告知患者做好准备。评估患者的病情、足部皮肤情况。 (3)按需要准备用物及环境、水温适宜。 (4)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若有不适告知护士。 (5)操作过程中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感受及需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尊重患者的个人习惯,必要时涂润肤乳。 (7)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4.临床应用

糖尿病患者足浴可以借助药力和热力,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祛除邪毒的目的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环。水的温热作用,可扩张足部血管,增高皮肤温度,每天坚持“热水足浴”30-40分钟,可调节和平衡人体分泌、舒展紧张神经、防治神经衰弱,改善失眠 5.中药足浴的禁忌 1、不适合足浴的人群:严重心脏病患者;脑溢血未治愈者;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妊娠及月经期中的妇女,外伤或皮肤烫伤者;出血性疾病,败血病等患者;对温度感应失去知觉者;严重血栓患者;心脏病患者,对温度感应迟钝者(应控制好温度,避免烫伤),就不适合足浴。 2、饭后半小时不宜泡脚。吃完饭后,人体内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导致营养缺乏。因此,最好吃完饭过1小时后再泡脚。 6.预期目标 (1)患者和家属能够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足部清洁并达到一定疗效,增加舒适感。 (3)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护士处理及时。 穴位注射 概念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使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一、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经常规消毒即可使用。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 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局部常规消毒,用无痛进针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三、使用穴位注射法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物。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适应证】 针刺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都可应用,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对于疼痛性病症?功能失调性病症及某些急性病症,可视为首选疗法? 1、毫针刺法 【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

艾条灸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流程之艾条灸 人民医院 三、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患者的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1.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2.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 2.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3、禁忌症 3.1凡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3.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告知 4.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4.2艾绒点燃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4.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4.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6.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烫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6.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6.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 ↓ → ↓ 评估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艾条施 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 受程度、心理状况等 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 风等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能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基本操作方法 ?消毒 ?进针 ?行针 ?留针 ?出针 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参考邱茂良主编《针灸学》的相关章节)。 进针法 ?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右手持针,靠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爪切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夹持进针法。 进针方法 ?1、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行针与得气 ?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行针手法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留针与出针 ?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 分钟。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常见疾病的毫针刺法 ?(一)中风病 ?(二)头痛 ?(三)面瘫病 ?(四)肩凝症 ?(五)腰痛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 ?临床按病位深浅以及病情轻重,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危重;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 ?本病的形成,主要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以劳累、房劳等因,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恣食厚味,脾虚痰热内盛,化火动风,风火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本病相当于西医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中风病(中经络) ?1、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均刺病侧,也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健侧袁泻患侧”的治法。 取穴:百会、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第三节-灌肠及肛管排气法

第三节灌肠及肛管排技术操作 、灌肠法 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排便、排气也可借输入的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进行治疗的目的。 (一)不保留灌肠法 1.量不保留灌肠 (1)目的①软化和清除粪便,排除肠内积气。②清洁肠道,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2)用物治疗盘内备灌肠筒一套(橡胶管和玻璃接管全长120cm),肛管(图15-12),弯盘,止血钳,石蜡油,棉签,手纸,水温计,调剂棒,橡胶布和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布),便盆、输液架,屏风。 (3)常用溶液生理盐水,1%肥皂水。 (4)液量及温度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ml , 老年人用量为500-800ml,小儿用量为200-500ml。液体温

度39-41℃,降温用温度28-32℃,中暑病人可用4℃等渗冰盐水。 (5)操作方法①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向其说明目的,消除顾虑,以取得合作,嘱其排尿,大病室用屏风遮挡病人。②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根据肠道解剖位置,借助重力作用使溶液顺利流入肠腔),脱裤至膝部,右腿屈膝,左腿自然伸直,臀部移至床边,将橡胶布和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布)垫于臀下,弯盘置臀边。如病人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可取仰卧位,臀下置便盆,勿暴露病人下肢,盖好被子。③挂灌肠筒于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40-60cm,润滑肛管端,将肛管与灌肠筒上的玻璃接管相接,放出少量液 体,排出管内气体,用止血钳夹紧橡胶管,左手持手纸分开病人臀部,显露肛门,嘱其张口呼吸,使肛门括约肌放松,按解剖特点插管,即先向前,再右后,轻轻插入直肠10-1 5cm,松开止血钳,固定肛管,使溶液缓缓流入(图15-1 3)。④观察内液面下情况,如溶液流入受阻,可稍移动肛管,必要时检查有无粪块阻塞。若病人有便意,应将灌肠筒适当放低,减慢流速,并嘱病人深呼吸,减轻腹压。⑤待溶液将流尽时,夹住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拔出放入弯盘内,擦净肛门。嘱病人平卧尽可能保留5-10分钟后排便,以利粪便软化。⑥不能下床的病人,给予便盆,将卫生纸放在病人易取处。⑦便毕,协助虚弱病人揩净肛门,取出便盆、

艾灸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灸法操作规程 灸法就是用艾绒做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熏灸,借助温热性和药物作 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燥湿祛寒,回阳救逆,消肿散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护理上常用的有艾条灸、艾柱灸及隔姜灸,隔蒜灸等。 1、艾条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必要时备艾灸盒。 (2)操作方法: ①点燃艾条一端,燃端距应灸穴位或局部2?4cm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以不感烧灼为度。 ②每次灸15?30 分钟,使局部皮肤红润、灼热。 ③中途艾绒烧灰较多时,应将绒灰置于弯盘中,避免脱落在病人身上。 ④腹部、背部较平坦处行艾灸时,可用艾灸盒。即病人取平卧或俯卧位, 将点燃之艾条放于盒内纱隔层上,灸盒放在应灸穴位的部位,加盖后可使其自行燃烧艾条,达到艾灸的目的。 2、艾柱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 (2)操作方法: ①将艾绒放入艾柱器内,根据病情,制成大小适宜之艾柱。 ②将艾柱置于应灸穴位上,点燃艾柱顶端。 ③等艾柱燃至病人感发烫时,即用镊子取下放入弯盘,另换一艾柱,继续点燃。 ④一般每次灸3?5 壮(每个艾柱谓一壮)。 3 、隔姜灸、隔蒜灸 (1)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绒、艾柱器、火柴、镊子、弯盘,根据需要准备 切成?0.3cm厘米薄,直径约2cm的鲜姜片或鲜大蒜头 横切成片数片(或用大蒜捣泥,取0.3cm厚的大蒜泥敷于穴位皮肤) (2)操作方法: ①暴露应灸部位。

②取鲜姜片或蒜片(或蒜泥),放于穴位,上置艾柱。 ③点燃后待病人感灼热时即更换艾柱,连灸3?5壮。 ④脐部也可敷食盐后,置艾柱灸之,称隔盐灸,或在穴位放其它药物如附子片等,统称间接灸法。 4 、艾灸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2)艾条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时,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3)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不须处理或涂龙胆紫,较大水泡应消素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 (4)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之艾条套入玻璃试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 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 5 )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证,一般不宜 艾灸。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毫针,是针体微小而细,针尖锋利的一种针具,是《内经》“九针”中的第七种针具。古代九针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某些针具逐渐弃置不用,而毫针逐渐成为针刺的主体,一直流传至今。当今我们临床上讲的针灸,其中针刺主要指毫针。 毫针因其针体微小而细,《内经》中又称之为“微针”、“小针”;民间俗称“银针”。 当使用毫针在周身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针刺时,称为“体针”;当使用毫针在耳穴、头穴线等某一特定部位针刺时,又叫“耳针”、“头针”。前者属于大针灸系统,后者属于微针系统。 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每一种刺法,都有它的操作规程和具体要求,必须刻苦学习,勤奋实践,才能掌握。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一、毫针的构成 (一)制针材料 大家知道,最早的金属针具是青铜针、铁针,因其容易生锈,弹性与韧性较差,容易断针,逐渐为金针、银针取代。金针、银针虽然传热、导电性能好,但强度、韧性较差,容易弯针,而且价格昂贵,于是,又研制出不锈钢针。 不锈钢针特点:

1.强度高,韧性与弹性好:不容易弯针、断针。 2.针体挺直光滑:容易进针与操作。 3.耐高温,防锈蚀:可用来温针、烧针,不容易腐蚀生锈而断针。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但也有采用金针、银针者。(二)毫针结构(图2-1) 针尖:针身的尖端锐利部分。是刺入穴位的关键部位。(针芒) 针身:针尖与针柄间的主体部分。是刺入穴位的主要部分。(针体) 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刺深度与提插幅度的标志。 针柄:针根至针尾部分。是持针、行针、温针的操作部位。 针尾:针柄的末端部分。是观察捻转角度的标志。(针顶)结构

中医常见操作规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金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13、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4、多功能脉冲调制中频电疗机操作规程 15、低频脉冲治疗仪操作规程 16、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操作规程 17、中药熏蒸疗法操作规程 18、超声波治疗操作规程 、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图1-1 指切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 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 2.进针角度和深度

中医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

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