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参考题目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参考题目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参考题目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参考题目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参考题目

1. 近代中国从改革到革命的历史发展逻辑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3.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

4?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的关系

5.评价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6?“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过程综述

7. 试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

8. 试论“长征精神”(或论“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9.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10. 论在铭记历史中坚持“三个选择”

论文写作要求

1.在教师给的参考题目中任选一题。

2.独立完成论文写作,禁止抄袭他人文章。

3.论文应理论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创新。

4.论文所引资料的出处必须 --- 注明,论文后应附参考文献。

5.论文正文要求在1000字左右,必须用钢笔或签字笔书写。

6.格式包括:标题、内容摘要(100字左右)、关键词:3-5 个,正

文,参考文献。

试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原因

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背景),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人物),于

1936年12月12日(时间),发动"兵谏",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经过).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意义).

和平解决原因:①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特别是华北事变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

利益,蒋介石集团有转向抗日的可能。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迫切任务。③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

了逼蒋抗日。④事变发生后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力图置蒋于死地,夺取政治权,扩

大内战,有利于日本侵略

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中共抗日主张作用说,持此说者主要有李新等

李新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面作用的,对于西安事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为,事变关系十分重大,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根本利益和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我党的方针”,由于我党当时“已经是一个政治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能够从复杂的事变中看到无产

阶级长远的利益所在,而不为一切晢时的因素所动撼”,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

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中”,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

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 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战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的各党派各界所竭诚拥护并为之实现的。”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关头,如果杀掉了蒋介石,那么,我就给南京政府的讨伐派即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就必然爆

发,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事业必将蒙受极大的损失”。中共中央认为,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就应当“采取联合各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保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地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西安处理

事变。”经过中共多方面的努力,zhongyu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国民党内部矛盾决定说。持此说者有姬天舒等。姬天舒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从

发动西安事变的当事人来说,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因此,他们是坚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的。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英、美派是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行等人,是能够看到清大局的,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主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国民党内部,尽管有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利用西安事变来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主要矛盾中的将要方面,不占主导地位。“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民党内部矛盾斗争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一果多因,合力作用说持此观点的主要是候雄飞,杨拯民,李淑等

候雄飞认为,要科学地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必须按照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一果多因,合力作用的原理,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各种社会政力量,

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索。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是当时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间 “相 互作用,交错牵制,形成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其表现是: 一,张杨二将军在和平解决事变的主体作用,他们在事变和平解决的全过程中, 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从张杨二将军发动事变的初衷看,他们: 是从民族的利益出发,要求蒋介石结束内战,领导全民抗日,他们实行兵谏,是 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逼使蒋介石接受建议的一种方式,在事变的部署中, 张学良严令执行捉蒋任务的孙铭久, 不准伤害, 并绝对保障蒋的安全。 在事变发 生后,张杨还多次电邀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协商解决事变, 与此同时, 他们也先后 致电各地方实力派 共同协商政治解决事变。 尽管蒋介石已成为阶下办, 但 张学良还是以部下礼节, 向蒋介石陈述自己的良苦用心, 盼其纳谏, 蒋介石虽顽 固不化,但张学良的至诚行为, 对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张学良分析了当时 的形势,认为,只要蒋介石基本上答应 了他们的主张,就尽早将其释放,在事 变十分严重的紧急关头, 张学良果断决定立即放蒋, 并说服了杨虎诚将军。 这就 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跨出了决定性一步, 张学良不仅决定立即放蒋, 还亲自送蒋 回南京, 这有利用最终实现量变的和平解决, 当张学良在南京被扣时, 西安事变 的形势骤然紧张, 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张学良不计较个人身处逆境, 以民族 利益为重, 本着和平解决事变的初衷, 对杨虎诚和东北军将领进行劝解, 使可能 爆发的战争得以制止。

,蒋介石被迫反省,客观 上配合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 的蒋介石,虽然成为张,杨的阶下囚, 他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并没有损伤 , 因而他具有一般囚徒所不能起的特殊 作用,他的行为对事变的结局产生了重 大 影响,事变之初,蒋介石不相信张,杨的真实用心,确实抱有一死之念,但 经 过端纳,宋美龄等的戏说和蒋介石的 实际观察, 终于改变了以死来对抗事变 的 态度,接受了张的要求,派蒋鼎文持手谕令南京停止轰炸,从而暂时制止了 何

解决,在宋美龄到西安后,与张杨等就 并达成了协议, 蒋介石作了一定的反省 , ,尽管蒋是为形势所迫并为其切身利益 着 和平解决的, 后来蒋介石被释放, 这是 实 和平,还需要蒋介石本人言必行, 行必 果, 不对西安进行报复性的军

事讨伐。 蒋介石虽然未放弃军事手段, 但并不

是 重新

发动内战,张学良被扣留南京后, 双

方对峙,形势十分危险,但从蒋介石 到张学良,刘峙,顾祝同,于学忠,胡 宗南的函电中可以看出, 内战的爆发, 蒋介石既允许杨虎诚在 样就有可能在两军之间发生冲突, 了措施,由此可见,蒋介石对今天以 上是实行了的, 蒋介石被释放后 销西北剿匪司令部, 改设西安行营, 安时所答应的经济上可经张手接济, 谈判,把实行三民主义,不作赤化宣 传

作为政治原则,关于红军改编后的编

五届三中全会的宣言和决议中, 还在

也应该承认, 蒋介石对和平解放事变 经张杨二将军作出了最大的牺牲而产

应钦的军事进攻,有利于事变的和平 西

安方面提出的六项主张时行了谈判, 并

对谈判条件作了一定的保证和允诺 想,

但所达到的客观效果都是有利于 现和平

解决的第一步, ,但最后实现 否真有反省之意和实行诺言的重要标 他是在尽量避 免 西安城内驻兵, 又令中央军进入西安, 这 蒋 介石考虑到了这一点, 并为避免冲突采 取 后发生内战,我负责的诺言,在一定程 度 对 共产党和红军的态度改变与, 是判断蒋 是 志,蒋介石回南京后, 由国民政府下令 撤 同时蒋介石同意发给红军军费, 实现在 西 的诺言, 蒋介石还在政治上准备与共产 党 制,蒋介石也有了较大的松动, 在国民 党 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八项主张的精神, 当 然 的作用是被迫产生的。 他的主要作用又 是 生的,然后从全局和中国当时的历史环 境

来看,内战没有爆发,中国人没有因 此而再自相残杀,这无疑是进步的, 三,中国共产党的协助和调解促成 西安 事变的各科解决,事变发生后,中共 中

央经过冷静,严肃的分拆,首先肯定了 张杨发动事变是为了实现其抗日救国的

要求,接着对事变发展前途作了内战和 平两种估计,中国共产党力争实现和平 前途,提出了和平解决事变的主要,中 共代表周恩来等抵西安后,立即和张,杨 进行长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中共 打赌到达,更加坚定了张学良和平解决 事 变的主张,这是他们在事变

后,首先 得到的最有强有力的支持,当时在东北 军, 西北军的军官中,许多感情冲动的少壮军人要处死蒋介石,由于中共过去 的特殊地位,与蒋介石有血海深仇的历 史,中共代表做少壮派工作所收到的效 果,是张杨的命令所不能达到的,另外,中共不仅在政治上给张,杨以有效的 协 助,而且在军事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宋子文,宋美龄到达西安后,周恩 来等参与谈判,使谈判获得成功,蒋介 石 被释后,为防止发生内战,使事变和 解决彻底实现,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又做 了 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四。孔祥熙,宋美龄,宋子文,等对事变和平解决的 促进作用,如孔祥熙在国 民党中常委会 和政治会议上,力主和平解决,并与何 应钦展开了激烈争论,为 了稳定局势,孔以代行政院长的身份,首先向全国各省军政长官,地方实力派 致电安抚,以 免造成动乱,影响事变和平解决,宋美

龄极力反对处罚张学良和派兵进攻西安,她斥责主张军事进攻的人实现炸死蒋 介石取而代之,这就使何应钦等人不敢 执行讨伐西安的计划,对主战派的行为 起了有力的抑制作用,宋美龄请端纳到

西安,端纳之行,为和平解决事变带来 了希望,后来宋美龄和宋子文飞往西安 , 使和平解决的步伐大大加快,

五,各 地实力派的牵制作用有利于事变的和平 解决,在广西,事变发生后,李, 白通 电反对内战,建议和平解决事变,整个 西南除广东被亲蒋势力控制外,其

他主要实力派都反对南京武力解决西安的, 政治 妥协解决,并要求由中央召集在职人员 策,在国民政府组织讨叛军时,李济深通电 地方 实力派的存在和向背,对事变和平解决 解决 过程表明,尽管他们先后通电拥护中央 变,反对军事进攻,这对主战派 是一个牵 会代 表团等十八个团体联合通电全国,表示 仅坚 定了张杨实现八项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的 信心,也扩大了张,杨正义之举在 社

会 上的影响,并且对那些诬蔑张,杨,拥 护南京讨伐西安的舆论给予了有力 的回 应,另一方面,许多人因不明张,杨的 意图而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了愤恨, 并支 持南京处置张,杨,这些反对,谴责和 声讨张,杨的舆论,曾给张,杨带 来了 一定的压力,使张,杨进一步认识到合 平解决事变责任十分重大,并决定 以自己的行动回答这些人,七,国际反映事 变和平解决的间接作用,英国为保 护在 华利益,不希望中国内战,给日本以可 乘之机,希望事变和平解决,这种 态度 直接影响到南京亲英美派的行动,英,美派对孔宋主张和平解决事变给了 一定 的支持,苏联虽然指责张学良,但又坚 决主张迅速和平解决,苏联的态度 直接影响中共中央的决策,而中共中央的决 定又对和平解决起了重大推动作

用,可 以说,苏联对事变的反应间接地促进了 事变的和平解决,总之,在中国 社会存 在着各种不同政治派别,军事实力和舆 论工具,都被卷入到事变中来, 他们的 主张和行动,直接作用于当事人张, 杨 和蒋介石,他们之间又相互作用, 交错 牵制,形成了一种合力,导致了事变的 和平解决。

4,张杨主要作用说,张学君认为,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 是由各方面因素促 成的,有在北平方面,宋哲元主张事变以求 ,在野名流,妥善办法合谋万全之 南京,要求收回成命,由此可见, 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事变的 ,但都坚决主张用政治手段解决事 制,对事变发生的当天,全国救国

拥护张,杨的主张,这些行动,不

张学良,杨虎诚,有共产党的作用,也有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作用,但张,杨的作用是主要的,张学良不仅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倡导者,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张又是主要决策人,主要根据是一,张学良是,逼蒋抗日方针的倡导者,张学良不但是西安事变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而且最早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促使蒋介石联共

抗日,是从1936 下半年,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张学良一直坚持奉行的方针,和平解决西安事业的方针,是张学良本人的决策,不是来自别人的说服,二,张学良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所处的地位与我党代表团不同,他是西安事变的领导者,既有决策权,又有行使权,在当时,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捷外与的矛盾,中央嫡系与地方实务派的矛盾,剿共与联共的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张学良是矛盾的焦点,这是因为,我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必须通过张学良才能实现,国民党中亲英美派想解救蒋介石,也须满足张学良的条件,一些主张自办蒋介石的人要达到目的,也必须取得张学良的同意,总之,整个事件上,究竟是和平解决还是其他,主要取决于张学良,张杨的举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和平商谈中,张学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和平商谈的内容来看,是张杨提出的八项主张基本吻合,释放蒋介石,这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据史料记载,此事也是由张自己决定的,这就是说,主张扣蒋的就是他,主张放蒋的也是他,是后送蒋的还是他,在解放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张起了决策人的作用,事实证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放,张学良起了主要的作用国。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936年12月,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将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统领的西北军调到陕甘一带攻打红军。张、杨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其反共内战政策,拒绝接受张、杨多次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的建议。12 月初,蒋介石再度到西安督战,逼迫张、杨加紧“剿共”。

张、杨出于爱国热情和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激愤,在“哭谏”无效后,毅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于12 日清晨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囚禁了十几名国民党军政大员,并随即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企图取蒋而代之,进一步扩大内战。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调停。周恩来等向各方面耐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同蒋介石进行谈判,12月24 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条件。

25 日,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它对推动

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和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作用。西安事变成了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人民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修订说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开篇的话) 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中编第四章第二节) 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AB)的导向。 A.行为B.观念C.条件D.文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BCD ) A规制功能 B.导向功能C.调控功能 D.分配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ABC )。 A.核心主体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政党 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ABCDE)1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

能力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7.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ABCD )等子系统。 A. 信息 B. 智囊 C. 决断 D. 监控 8.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ACD)等组成。 A.人民群众 B.政党 C.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ABCD)。 A.选择政策方案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计政策方案 D.界定政策问题 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ABCD)。 A.目标具体明确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ABCD)。 A.多方案原则 B.排斥性原则 C.多要素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ABC)。 A.交换 B.说服 C.强制 D.妥协 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ABCD) A.回溯分析 B.非零起点 C.双重优化 D.心理效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间概念的划分,如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注: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 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政治: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其社会结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法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专制。 世界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的基础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不统一。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2)、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出现。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五四运动前达到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受压迫重——革命性最强;集中——容易形成战斗力;来源于农民——容易形成工农联盟。 (3)、中国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成。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的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名词解释 鸦片战争:为了改变贸易逆差,英国将大量的鸦片输入到中国,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英国以此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 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益受到严重 的破坏。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 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这一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的理想和农民起义的特色,成为 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到天京主持政务,他向洪秀全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在政治 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事业;在改良社会方面发展近代 文化卫生福利事业;在法律方面提出善待轻犯、改革刑罚制度等。《资政新篇》是 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由于社会历史条件限制,未能实施。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者内部一部分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他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开办军事工业以自强,兴 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创办近代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洋务运动虽 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具有爱国思想的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令。由 于后党发动政变,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失败了,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 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是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是建立为一 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言论、结社、集会、著作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临时约法具有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专制、愚昧和旧道德旧文 学等封建复古思想。新文化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促使人们 追求民主科学和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试题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 D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3.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5.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 模反攻的文章是( D )A、《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7.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D ) A、1948年10月 B、1949年10月 C、1950年10月 D、1951年10月 8.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 C、反受贿、反贪污、反自由主义 D、反浪费、反行贿、反形式主义 9.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B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美国订立的条约是 ( B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瑗珲条约》 1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B ) A、俄国 B、美国 C、英国

公共政策论文

“三农”问题的剖析与政策及其几点建议 徐文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近几年来,随着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好转,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果断出台一揽子计划,及时采取加强“三农”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政策;建议 Abstract: The so-called "three rural" issue refers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on these issues. In recent years, with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to achieve sound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providing important support,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In 2009, in response to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maintain steady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ate Council, the overall situ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decisively put the package in a timely manner to strengthen the "three rural" a major step. Keywords: Country ;Agriculture; Farmer; “T hree rural issue”; Policy ;Suggestion 一、浅析“三农”问题 (一)农业问题 主要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问题。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波动之中。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产—购—销一体化的体制不顺畅是现代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某些政策倾向和外部环境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农民就会采用减少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满,由此导致减产。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二)农村问题 关于农村问题所涉及得面实在是太宽了,包括农业和农民问题也都属于该范畴,因此它所存在的问题也是诸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从04年至08年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解决的方针及措施。从环境保护层面上,明确了加强水利、林业、草木建设,促进生态修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从基础政权层面上,明确了发展基层民主,深化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完善政务、村务的公开,实现基层群众自治;从收入分配层面上,明确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从社会保障层面上,明确了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和生活保障制度;等等还有许多问题及其对策。 (三)农民问题 关于农民的问题也比较多,最突出的也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农民的文化素质通常是指其所具备的文化知识水平,反映农民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程度和掌握文化知识量的多少、质的高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状况,一般是用全体

全国2009年01月自学考试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

全国2009年1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B) 1-3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C) 1-15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1-6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4.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D) 1-11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B ) 1-19 A.经济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装备落后 6.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1-20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7.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2-26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8.太平天国在1853年冬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 2-25 A.《天朝田亩制度》 B.《十款天条》 C.《原道醒世训》 D.《原道觉世训》 9.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 ) 2-31 A.江南制造总局 B.马尾船政局 C.天津机器局 D.湖北枪炮厂 10.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A) 2-32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1.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D) 2-35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义》 C.《日本变政考》 D.《仁学》 12.严复将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章翻译为( A) 1-21 A.《天演论》 B.《穆勒名学》 C.《原富》 D.《法意》 13.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C ) 4-57 A.《孔乙己》 B.《药》 C.《狂人日记》 D.《阿Q正传》 14.《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是( C) 4-61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陈望道 D.毛泽东 15.1925年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 C ) 4-70 A.国民军 B.东征军

东财在线《公共政策分析》离线作业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论文(案例)考核 课程名称 作者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

一、论述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 答: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

德国民法通论期末论文

《德国民法通论》期末读书报告 宋华劼036953 引言: 欲研读一书之理论精髓,对作者生平及思想的解读是决少不了得。对于《德国民法通论》一书来说,不得不提到的还有《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因为这些都是此书理论阐述的根基,如果缺少了对这些根基的了解,读者往往就会陷入理解上的“泥沼”,有碍于很好的“会通”作者的思想精髓,吸取精神上的养分。贝克出版社显然在这方面很有经验,想读者所想,不仅于书附录的最后一部分提供了作者卡尔.拉伦茨先生的生平,而且于全书导论的第二节对《德国民法典》形成历史和变迁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由于本文是对全书的读书心得,故本文也首先对《德国民法典》的形成和变迁做一介绍。然后就笔者在本书阅读中的一些感悟结合拉氏的生平、思想发而为文。凭心而论,要想全部领悟《通论》一书的理论精髓及拉氏的思想,只草草通读一遍是望尘莫及的。但一个学期,每周一次课给我们的时间实在不多,又限于本人法学根基之浅薄,所以,文中评述不当之处,万望韩老师“海谅”,并指出,以期学生今后更好的研读领悟。 一、《德国民法典》的形成及变迁 在德国历史上,制定统一民法典的思想产生于1814年。从那时起,至1896年法典公布,德国民法典的制定历时近一个世纪。如我们所知,“一时代一民族有一时代一民族之生活样法,即其判断与评价,而蔚成一时代一民族之世道人心;一时代一民族必有一时代一民族之人生理想与人生态度其源于一时代一民族求生存之事实,集中行诸对于人性之预期和欲设,而落实为对于合理并惬意的人世生活之追求与向往;一时代一民族必有一时代一民族之问题与困惑,而求一时代一民族之特定解决与安顿!”1德国民法的形成与确立亦不能例外。 在政治及社会方面,民法典起草之前,德国仍处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割据状态,法律因而也没有统一,罗马法与日耳曼法并存,缺少统一的立法机构,莱茵河地区还曾经一度被法军占领而被迫适用《拿破仑法典》;思想方面,以蒂博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和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存在着是否应该随时代之 1许章润著《说法活法立法》中国法制出版社第1—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课程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专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导言(2学时)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通过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概述,使学生了解由于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40—1919年的中国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二、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重点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完整word版)答案版2009年01月自学考试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09年0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答案)章节-页 更多自考资料请百度搜自考一点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B ) 1-1-3 A.美国B.英国 C.日本D.俄国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1-2-14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1-2-6 A.日本侵略军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4.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D ) 1-2-11 A.《中国丛报》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D.《万国公报》 第 1 页

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B ) 1-3-19 A.经济技术落后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D.军事装备落后 6.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1-3-20 A.林则徐B.魏源 C.龚自珍D.王韬 7.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2-1-26 A.洪秀全B.杨秀清 C.洪仁玕D.石达开 8.太平天国在1853年冬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 2-1-25 A.《天朝田亩制度》B.《十款天条》 C.《原道醒世训》D.《原道觉世训》 9.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 ) 2-2-31 A.江南制造总局B.马尾船政局 C.天津机器局D.湖北枪炮厂 10.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2-2-32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11.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D ) 2-3-35 A.《新学伪经考》B.《变法通义》 C.《日本变政考》D.《仁学》 12.严复将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章翻译为( A ) 1-3-21 A.《天演论》B.《穆勒名学》 C.《原富》D.《法意》 13.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C ) 4-1-57 A.《孔乙己》B.《药》 C.《狂人日记》D.《阿Q正传》 14.《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是( C ) 4-2-61 A.李大钊B.陈独秀 第 2 页

房产论文(公共政策分析)

从公共政策体制及运行看城市住房问题 以社会政策的视角看问题,在社会领域老白姓拥有六项基本权利一一生存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其中两项一一居住权和资产拥有权,都与住房问题直接相关。对国人来说,居住权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但另一项基本权利,亦即资产拥有权,也许更重要。古人曰“安居乐业”,“安居”是排在“乐业”之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因为只有当大多数(譬如60%以上)老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坛坛罐罐”,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构建和谐社会就有了物质基础。 而近年来,随着无处不在的房地产宣传,在“主流意:识”中,“房地产政策” 儿乎等同于了“城市住房政策”。而实际上,住房政策属于社会政策的范畴,不同于属于经济政策的房地产政策,特别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更需要社会政策。 回看我国二十年的住房发展,最主要的变化是从租赁型向购买型房地产的转变。我国住房从1984年开始实施货币化,到现在25年了,进程比较快。人均的居住面积从原来的6. 7平米到了如今的近30平米,不仅面积增加了,功能和条件也都改善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深化城市住房改革,我国的房地产业也随之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为解决白姓安居乐业、城市面貌的改善和带动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业在投资当中占20%-30%的份额,对拉动GDP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住房公共政策方面,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要建立与完善住房公共制度,再加上后来出台的廉租房管理办法,应该说现在已经明确地规划了以住房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住房公共政策的发展方向。 一个综合的住房战略是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乂与之息息相关。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呢?是监管者,还是促进者,还是提供者呢?这是政府接入的范圉,从低中收入的家庭以及公共租赁住房,住房拥有权、所有权汁划。我国口询已初步建立起住房制度的法规框架,对住房及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进行相应的规范。而全国性住房政策的制定涉及国务院多个部委,如自2003年以来,建设部联合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相

公序良俗原则论文

导言 2001年多发生在四川的“张学英诉蒋伦芳遗嘱继承案”,法院以违反公序良俗原则驳回原告送请求,此案一出,立刻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被称为“公序良俗第一案”。公序良俗因此重新引发学界的思考,伦理与法律如何平衡,公序良俗又应当如何界定? 公序良俗原则不仅是民法的基本原则,还涉及法理、宪法、经济、哲学等学科,不仅涉及法律问题的实质,还涉及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法律与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公序良俗原则在我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含义不明,界限不清,还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制与解释,在适用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地区差异严重。公序良俗原则对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法律公正,维护当事人利益等方面有着巨大作用,有学者称之为现代民法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引用:郑玉波:《民法总论》三民书局1979年版,338页) 为此,笔者拟从定义、功能、识别、具体判定、限制、困境、案例等几个方面对公序良俗进行浅显的说明。因公序良俗原则博大精深,真正深入的研究力所不能及,错误疏漏之处万望方家指正。 浅论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的诞生源自于为对契约自由的限制,作为一项民法的基本原则,公序良俗逐渐被各国所承认。随着罗马法的发展、沉寂、复兴,在世界各地传播,在现代社会仍然而且必将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理论界往往并未给予公序良俗一个明确而规范的定义。科学的定义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防止难以掌握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效果,保证法律正确适用,体现法律的秩序价值。 一、定义 公序良俗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中,所谓公序,即国家安全,市民的根本利益;良俗,即市民的一般道德总则,两者含义广泛,且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并非一成不变(引用: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计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通说公序良俗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公共秩序,一般与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相联系,理解较为统一。善良风俗,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史尚宽认为,善良风俗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的一般道德;黄茂荣认为是为社会所尊重的起码伦理要求;拉伦茨认为善良风俗不仅包括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行为标准,而且包括法制本身内在的伦理性道德价值和原则(引用: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更有些学者定义为伦理道德和地区风俗习惯,受地域时差价值的影响(引用:罗芳《浅析公序良俗原则在我国民事司法适用中的问题》,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3月第十卷第一期)。总而言之,公共秩序可以理解为民事活动不违背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善良风俗则为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和一般伦理。 二、确定公序良俗原则的必要性和功能 1、克服成文法局限、弥补法律漏洞 成文法作为明确而具体的行为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指引作用,其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从立法上难以穷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行文字句也难免疏漏,即使在某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法律因其滞后性也不可能立刻更新。所以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总是或多或少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生活万象,当司法实践中遇到某些案件甚至较为多数案件的案件,法官难以在法条中找到适用依据,这无疑给审判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也难以保证当事人的利益。公序良俗原则,其内涵十分模糊,外延的范围也具有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特征,其可以作为弥补法律漏洞、进行价值补充的工具。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根据利益均衡方式,引入道德伦理,对此原则进行价值补充,将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准则,道德观念作为司法实践的参考甚至依据,与成文法共同构建较为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答案(完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但独立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能正常发展,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 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参考例文

公共政策学毕业论文参考例文 浅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民族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从中国现实国情 出发,作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少出生了4亿多人,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 了有利的人口环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减少以及生育观念的 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对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以期实现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符合现实国情的英明决策 建国后,由于人民翻身做主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由最初的5亿左右增长到70年初的7亿左右,人口的高增长与社会物质财富的低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经济发展 滞后,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工程远远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特别是城镇就业压力迫使我 们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 一计划生育政策是根据当时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建国之初,我 国仍保持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处于世界上出生率,婴儿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基本保证,卫生与 受教育水平也有提高,人口再生产迅速进入高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存在着社会经济发展 战略和方针及人口政策的失误,致使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我国人口 基数大和增速快导致社会发展进程缓慢,经济建设步伐放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资源储量有限而消耗较大,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 须把人口数量控制在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根本措施,也是唯一的办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人口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经济,人口的发展又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同时,经济社会的主体是人口,经济发展的 水平与结构受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直接影响。70年代以来,我们实施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有效控制人口的数量,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 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出生率降低,人口年龄结构得以调整,人口 负担降低,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可用于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加大资本的积累。其次,解决了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虽然我国国土辽阔,但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粮 食的供应一直是我们的亟待解决的难题,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较大的降低了粮食供应带 来的压力。再次,控制人口数量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环上的自然资源是

杨匡公共政策分析论文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08行政管理 学号:200810301096 姓名:杨匡 对政府在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行为分析 摘要: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方面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得到滋润。经济发展了,医疗卫生条件应该得到发展。但是不然,在飞速发展的经济背后,却是我国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医疗环境的恶化。这是由于我国政府在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上的行为不当造成的,主要包括过度强调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政府失去对医疗资源配置的主导等。本文将就政府在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上的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公共医疗资源配置行为失当 正文: 医疗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一大民生问题,是人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拥有的基本权利。当一个国家的医疗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那么这个社会将会面临严重的社会动荡。改革开放以前,尽管中国经济的底子很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在公共医疗领域,却可以得到国民的普遍承认。7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度奇迹,科学技术等都取得了大大的进步。在这个一片大好的经济形势和背景之下,公共医疗理应得到的是同样飞速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结果却是让大家失望的。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评估,中国是世界上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 究竟是为什么呢?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科技发展了为什么医疗问题却是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一,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和原因 首先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偏低,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国家对卫生投入不足,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筹资机制,约占世界20%的人口,仅享受了世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2%;政府财政支出中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降低,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2004年的4.5%。其占科教文卫事业费的比例,从1990年的13.44%降到了2003年的8.81%。这个比例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2004年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在公共医疗的投入方面,政府没有达到必须的比率,催生了医疗费用高,乱收费等的情况医疗成本更多的由百姓来负担,导致很多人没有钱看病。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挂念,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医疗的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导致对其的投入也不足。一直强调的发展就是硬道理已经被理解为经济增长就是硬道理,普遍的认为经济发展了,医疗也自然的好了,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精选

关于公共政策论文的精选 新建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 教育部文件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 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计划。《形 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政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 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国内 外形势,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 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其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 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 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 第二,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 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 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四,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 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平衡性,把从事思政教学的师资主 要投入到《中国近代史》、《毛邓三》等课程上,而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交由各 班主任辅导员来教学,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学 生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各种行政事务,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是主要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两者不能很好地把主要精力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大 多不是思政专业,对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水平有待提高。因此,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重视不够。高校大学生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以备将来考研和就业,而对于《形 势与政策》课程无论对考研和就业似乎帮助不大,因此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 认识不清,不感兴趣。另外,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可以广泛借助于网络、手机等媒介获 取国内外的重大信息,大多数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能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