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单位:永和中学

姓名:王庚文

日期:2011、10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姓名____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抽象思维的培养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 猜想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课本p49图3-2、图3-3可以证明。) 二、分子的性质 问题探究: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4.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分子的性质之一:________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 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呈__色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 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 溶液呈__色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4)。观察几分钟烧杯A 溶液呈__色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 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 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说明 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烧杯B 溶液呈__色 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三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参考课时:2课时)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③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①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②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2 教学难点 ①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②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2.3教学易考点 ①分子的性质特点? ②分子和原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③利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情境——进行实验——思考练习 5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三个50ml烧杯,一个200ml烧杯,胶头滴管,量筒,温度计,玻璃棒。 实验样品:浓氨水溶液,酚酞溶液、酒精溶液、品红溶液。 6 教学过程 6.1 第一课时 在上课之前,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开始本堂课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例如:1.把一瓶香水带进教室,放在讲台上,打开瓶塞,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香味? 2.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3.衣柜中的樟脑片为什么不翼而飞了?4. 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 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向盛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 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分析: 1、教材容: 本节课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①本节课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 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认识分子;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

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法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勇于探索的精神。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容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本溪市第十中学 2019年9月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4)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糖块溶于水为何不见了?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3、为何能闻到远处的花香?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板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1、学生进行猜想、讨论 2、学生从实例中逐渐感知到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观粒子构成的。从日常的现象感知微观世界,建立微观粒子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一、分子[提出问题]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情景感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板书] (一)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探究活动一] 分子是运动的吗?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试液,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板书]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思考问题2] 烧杯与烧杯B 哪些条件相同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 酞溶液变红的过程。[板书](2)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氨水 酞溶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浓氨水酚酞溶液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黄草中学廖书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敢于探索的探究精神 【重难点】 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组配乐画,让学生欣赏,设问引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1: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物理所学,预习加自主阅读,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分工:第1-4小组汇报第1题答案,第5-8小组汇报第2题答案)【小结】小结自学成果。 活动2:探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师演示】实验3-1,品红扩散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图片展示】图3-2和图3-3

【小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3:探究“分子性质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显示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 一滴水中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也都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得完 【提问】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测出分子有什么特征? 【小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4: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分子的另两个性质 【学生实验】按表格内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写在相应的表格内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相互交流】互相讲解自己的实验成果 【小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间有间隔(通常情况: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 【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我们生活实际,举出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哪些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四)学以致用 解答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呼应开头。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和困惑。 (六)练一练,我最棒 抢答,习题见课件。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20201018133752)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学习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 原子 (2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问题情景】投影三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 味。 【引入课题】以上三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一.物质的构成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一一分子、原子构成的。 【设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投影】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照片 1、苯分子的照片2 、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二、分子 (1)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执教: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葛治刚 指导:赵保乡第一初级中学李扶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烧杯(250毫升)、水、品红。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师生互动] 师:桂花能够“飘香”,但是我们却看不到桂花“飘香”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花香粒子很小,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师:虽然我们看不见花香粒子,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构成花中具有香味的物质的微小粒子。而实际上,科学进步早已证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讲授]分子、原子虽然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直接的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分子由哪些特性。 第二步: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师生互动] 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杯水,我们都能够真实地看到它的存在,科学上也早已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 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 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 物。 过程与 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 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 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 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备课笔记 课堂延伸: 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 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 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 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 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 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 化学变化的基础。

分子和原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一、化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1: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 核心素养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的认识,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抽象思维。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讨论 四、学习方法: 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演绎推理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来到美丽的北中,花香鸟语,感觉很好,可为什么没看到花,却闻到花香? 糖溶于水时,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这又怎样解释? 展示一组由远及近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微观的世界: 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同学们可能要问,这些微粒是什么?他们是什么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分子和原子。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投影]不同物质放大后的图像,强调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我们能清晰看到分子的结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分子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以水分子为例来说明。 板书:分子的性质-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观察与思考]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虽然很小,但都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质量体积这么小,还有其他性质吗? 猜想:分子可能是不断运动的; 【教师展示一】 向盛有40毫升酚酞溶液的D烧杯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将D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 改进实验:铁树开花,描述现象。 学生解释现象,为什么棉花会变成红色? [思考问题1] 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动画模拟] 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镇海中学陈志海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2>.过程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闭上眼睛,闻到花露水味道的同学举手并观察你周围同学的情况(教师从教师前排洒花露水) 花露水是你使劲用鼻子从前排吸去的吗?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一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2.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计算,需要80年才能计算完; 【视频演示】显微镜下的一粒花粉微粒为什么会动 【问题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在一条滤纸上间隔滴加三滴酚酞放入大试管中,将一团棉花一面滴加浓氨水,并将有氨水的一面塞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当三滴酚酞溶液均变红,将滤纸取出一会,在观察滤纸。【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从学习熟悉的典 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 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体现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接受、理解和确立。后续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 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生 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并且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 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 特殊性质。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 观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策略 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没有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是突出的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时,表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尤其易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因此要用现象明显的实验、用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来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本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我校采用班班通 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 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特点。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 子。 (3)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 处理加工信息。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例题】(2016?成都)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能装入容积为40L 的钢瓶中,其主要原因是()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加压时分子体积变小 D.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结论 小结:气体间的分子间隔较大,液体的分子间隔较小,固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最小。 【答案】D 梳理整合 诊断练习1.(2016?泰州)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2.(2016?济宁)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 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5.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A. B. C. D. 实验 现象 用隧道显微镜获 得的苯分子图像 品红加入水中后整 个液体变为红色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 下的运动情况 50ml水和50ml酒精 合后的体积小于100 基本性质 原子 物质 分子 两小(质量和体积) 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 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小。 分子间有间隔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广德县四合中学梅元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以后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 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4)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重点、难点 (1)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特征,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2)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启发诱导,探究分子的特征【探究活动】氨分子扩散实验: 现象:酚酞遇浓氨水变红了 现象: A 烧杯中的酚酞变红色 [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什么特 征 引导讨论:用什么方法能让分子运 动的快些 [思考]这个实验又说明了分子什么 特征 [迁移运用一] 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观察实验,讨论、分析、 归纳、交流实验现象。认 识分子运动的客观真实 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 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 分子在不断运动 讨论:用什么方法能让分 子运动的快些 [分组实验] 品红在不同 温度的水中扩散实验。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思考举例完成学案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习 推向深入,使 “分子不断运 动”的抽象、 枯燥知识化为 生动形象的画 面,使深奥的 知识变得浅显 而易于理解。 感悟化学源于 生活用于生活 启发诱导,探究分子的特征 【探究活动】 [分组实验] 水和酒精的混合实验 [思考引导]如果是等体积西瓜和 芝麻混合呢 [思考]这个实验又说明了分子什么 特征 问题讨论:用所提供的仪器,你还 能设计出怎样的简单实验来证明上 述结论 引导分组实验 [思考]这个实验又说明了分子什么 特征 问题讨论:为什么气体容易压缩, 固体、液体不容易压缩呢 展示三态粒子间的间隔变化。 [迁移运用二] 列举生活中证明分子有 分组实验,发现问题:1 +1≠2,芝麻钻到西瓜空 隙中获得启发,理解分子 间有空隙。 分子间有空隔。 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液态物 质,较难压缩,分子间间 隔较小;气态物质,易被 压缩,分子间间隔较大。 把所学知识迁 移运用解释一 些相关的现象 和问题,培养 学生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 力。引导学生 通过实验与观 察、思考与讨 论自主探究式 的学习,在掌 握知识的同 时,提高学生 的思维能力和 探究能力。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 水 空气 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