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禅修要诀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2013-03-26来源:慧灯之光九

一、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行当中的“舍”是不一样的。八行当中的舍,是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三、六力

(一)闻力。也即听闻的力量。

(二)思力。也即思考的力量。

如果不听闻、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禅定的过患,也不知道修禅定的好处,更不知道修禅定的方法。就像盲人一样茫然无措、一头雾水,其他力量都谈不上。所以,首先听闻、思维非常重要。(三)正念力。

(四)正知力。

(五)精进力。

(六)串习力。串习就是修行。

这些内容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大家基本上应该知道。

四、四作意

四作意,也即禅修的四个过程。

(一)力励运转作意,这是佛教标准词汇。刚开始修禅的时候,修行人心静不下来,很痛苦,这时候需要费很大的劲,所以叫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在此阶段中,即使中间会间断,如果用心、用功,采取措施对治,还是可以继续禅修。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这已经是很高的禅定境界了,此时无论任何障碍,都不能间断我们的禅定,所以叫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这是更高的禅定境界了。之前的三个阶段都需要用功才不间断,但此阶段根本不需要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安住在禅定当中,根本不会间断。

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方法,而只是禅修的阶段。此处最高的无功用运转作意,都没有到四禅八定的第一禅。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获得很明显的轻安以后,才修到四禅的第一禅。我们经常说四禅八定。大家似乎都觉得四禅八定很简单,其实四禅八定不是那么容易抵达的。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无功用运转作意,也叫欲界一境心。欲界是三界当中最低的层次,而四禅却是位于欲界之上的色界之心。欲界一境心只是欲界当中比较好的状态而已,还没有进入四禅的第一禅,更没有进入无色界的禅定。

五、五种验相

(一)陡山水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一刹那都不能停下来,平时没有的杂念,这时候都会纷然出现,比不修行的时候还厉害。所以,此时的内心,就像陡坡上流下来的水一样,故称为陡山水。

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第一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超越。有些修行人在这个阶段就被打败了,最后连看到自己修行的地方都会生起厌烦心。因为缺乏勇气,过不了这个关,反说自己没有福报,和这个法没有缘分等等。其实这不是福报不够,也不是和这个法没有缘,这是心的自然规律,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就没有调伏过自己的心。就像运动员在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时候,如果怕苦怕累,就不可能成功一样。在遇到修行障碍时,也要有足够的勇猛和信心,决不能轻言放弃。

(二)峡谷水

虽然峡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较,还是好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稍稍平静了一点。

(三)大江河

虽然大江河的水在流动,但远没有峡谷水那么湍急,已经缓和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平静了很多。

(四)离涛大海

远看大海,似乎一动不动,没有什么海浪,但到近处一看,它一直都在动摇。此时的心,也像看似没有波涛的大海一样,但已经比前面几个阶段平静多了。

(五)须弥山王

须弥山王,是佛经所讲的一座很大、很高、如如不动的山。虽然此时的心已经非常稳定,所有的思维都放下来,身体像融入了虚空一样。出定的时候,身体就像从虚空当中突然间产生了一样,但这种境界也只是欲界一境心而已。修四禅八定的外道苦修者,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如果在此基础上,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那就很不错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是山王一样稳定,就可能和解脱根本没有关系。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心静下来就很了不起。虽然这个境界和证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却不是证悟。

六、九住心

禅宗会用“十牛图”,来形容普通人的散乱之心慢慢得以驯服,最终趋于平静的过程。藏传佛教的密宗,会用一幅来自于印度的“大象和猴子图”,来形容这个过程——从大象的全身都是黑色,然后逐一部位慢慢变白,最后通体纯白。

(一)安住心

以修空性为例:在通过中观的方法修空性时,首先用中观推理的方式去推理,从而断定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当对空性有了很强烈的感受以后,心就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离开、不散乱,这叫做安住。

修无常等等也是一样,当深深体会到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时候,心就安住在觉悟变化无常的境界当中,这就叫安住心。或心里什么都不想,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当中,不去扰乱,让它保持,这也叫安住心。

这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念头,随即这些念头又消失无踪,像闪电一样一刹那都停不下来。此阶段,需要用六力中的第二力——思力。

我们要去思考:虽然我现在安住有这么多的困难,但这是我必须经过的阶段,所有修行人都是如此,我一定要突破、超越这个阶段,要度过这个难关,否则生生世世都没有希望。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自己每天除了晚上深度睡眠以外,都在思维贪、嗔、痴。贪、嗔、痴的结果,就是地狱、旁生、饿鬼。所有的机会、所有的时间都浪费了,这是多么可怕啊!之后进一步去思考修禅定的利益:就像治病也要承受动手术、针灸的痛苦一样,修行虽然有点枯燥,但是还是要忍受,因为暂时的枯燥、痛苦,可以换来以后的解脱。

“安住心”阶段,也是“四个作意”当中的“力励运转作意”阶段。此时在五种过患当中,对我们影响最严重的是懈怠。八个对治力当中,我们最需要的,是信、渴望、精进三者。“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思力。

(二)摄住心

虽然一开始心很散乱,一秒钟都不能停歇,但一定要设法采取措施,把心摄收回来,让修行的心持续不断,就是摄住心。此时还不会有什么修行结果,还是杂念纷纭,很难维持平静的状态,哪怕能有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已经很不错了。此阶段,属于力励运转作意阶段。

(三)解住心

就像修筑渠道,把河流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一样,通过思维正知、正念,就能让心停留在目标上,这叫做解住心。

此时需要正念、正知与作思。以修空性为例,心一直不离开空性,一直专注于空性,就叫做“有正念”。假如空性的观念在心中消失,被遗忘了,就是失去正念。正念消失的时候,如果没有意识到,就叫没有“正知”。若能及时察觉,就叫做具备正知。察觉以后,就要“作思”。当心比较平静,但观修的感受

已经不存在了,就像发呆的状态一样时,要立即采取措施,重新思维、恢复刚才的境界,这个过程叫做作思。本来发呆是比较平静的,也可以算是一种寂止。但因为其中既没有证悟空性的体会,也没有观想佛像等所缘境,更没有思考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菩提心、慈悲心等主题,没有胜观,就不叫真正的禅定。

在前三个阶段,修行的力度非常微弱,而杂念却强壮有力。我们的心就像被风吹在空中的一张纸,根本没有自由。风往哪里吹,就往哪里飘,即使一个小小的念头,都可能会摧毁我们的禅定,所以一定要用功,要像修筑堤坝抗洪一样,去奋力抵抗、调服各种各样的杂念。此三阶段,也属于五个验相当中的“陡山水”。

在前面这三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是解住心。因为安住心只是刚刚开始安住,摄住心只是坚持而已,而解住心却是将散乱的心收回来。此时除了需要正念以外,还需要八行当中的舍与勤。所谓“舍”,即在心稍稍停留之际,不要去扰乱它。还要“勤”,勤奋、精进,三者缺一不可。对修行最容易生起厌烦,最容易放弃修行的时候,就是在这三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突破这几个关卡,突破以后,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四)转住心

心稍稍可以平静下来,没有那么大的困难,也就不太痛苦,反而有一点点尝到禅定的甜头,自然而然对禅定有了一定的兴趣、信心。此阶段正念非常重要,此时的正念力,也会比前三住心的时候强一些。修行引导书中讲过一个比喻,就像秃鹫等大型鸟类在看到食物的时候,不会立即去吃食物,但也不会放弃食物,而是一直在空中盘旋。同样,此阶段修行的时候,内心始终能保持一个比较模糊的目标或所缘境,虽然不是很清晰,却一直存在。不像前三个阶段,有些时候目标会从内心彻底消失。因为此阶段比前面三个住心稍微得到了一点点禅定功夫,可以一直抓住所缘境,始终都能保持观修的状态,不让它彻底消失。

怎样提高正念力度呢?就是专注于所修的所缘境——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等等,反复串习、反复观修、反复思维、反复回忆。

(五)伏住心

此时正念的力度更是有所提高,禅定的状态比前面更加稳固。不但心比较平静,有些时候还可以很清晰、很稳定,没有杂念。只是这种稳固、清晰的状态极其短暂,不会维持很久。就像采蜜的蜜蜂,虽然会在一朵花上停留,却不会很久,吮吸花精以后,又会飞到另一朵花上,但无论如何,终究可以在一朵花上停留一会儿了。同样,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可以专注在所修的菩提心或空性境界当中,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动不动。这样自然而然会对禅定生起一些兴趣,开始享受到禅悦的滋味。

第四和第五住心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属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峡谷水。相对来说,心比较平静,但一些细微的念头根本没有停止,只是一些粗大的念头停止了而已,而且仍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

(六)息住心

念头开始平息,内心比较平静。比如,若想专注于出离心,就不会离开出离心,出离心的感觉也比较清楚。若是修空性,也会直至最后出坐为止,一直都停留在空性的境界中。无论修出离心、菩提心、禅定,还是修密宗的生起次第,都不会离开所缘境。就像箱子里的蜜蜂,虽然会在箱子里飞来飞去、时高时低,但始终不会离开封闭的箱子。

这时需要八对治行当中的舍,也即比较强调平等。专注的时候,不要去扰乱这个状态,也即无沉掉时行对治。另外还需要强调正知,要始终不离开正知——保持侧面的监视。监视自心的状态,监视自己的禅定。谁去监视呢?就是我们的意识。因为意识是自知自明的,它本身就具备这样的特殊功能,既可以思维,同时也能感觉到自己在想什么。如果没有正知,在产生掉举、昏沉的时候,根本发现不了,就会让后面的禅定变成胡思乱想。如果有正知,一产生杂念,立即就能发现,并采取措施对治,之后又可以继续修空性、菩提心等法。同时正念也很重要,也即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所修的所缘境。

如果正念从内心当中彻底消失,心里就没有可修的内容了。如果已经产生了掉举、散乱和昏沉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作思。作思也即采取措施。作思完了以后,心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禅修状态。

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对治力。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相应的对治工具,就是好的修行人,这种修行人也一定会有进步。

(七)灭住心

很多的烦恼、杂念已经熄灭,二十个随烦恼也开始消失。

烦恼有两种:根本烦恼与随烦恼。贪嗔痴等非常严重的烦恼,叫做根本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叫做随烦恼。比如说,当一个嗔恨心产生的时候,嗔恨心是根本烦恼,随之而生的仇恨、抱怨、不满,就叫做随烦恼。

因为没有这些随烦恼,心更加平静,所以叫做灭住心。当然,如果修的是世间禅定,此处所谓的息灭烦恼,就只能是控制,而不是断除。我们必须知道,虽然只修禅定也可以减少烦恼,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就只能降低烦恼,而不能断除烦恼。

譬如,修四禅八定的时候,必须要超越欲界,才能进入四禅的第一禅。

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消灭欲界的粗大烦恼。但这只是暂时的消灭,而不是彻底的断除。要断除烦恼,必须在禅定的基础上有证悟的境界。

息住心与灭住心的境界,对应于五种验相当中的大江河。虽然有一些细微的念头,却不会有太粗的杂念。此时必须要用功,如果不用功精进,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甚至还会退转。

从解住心到灭住心,属于有间缺运转作意。如果不用功,就会有一些烦恼或杂念来破坏禅定的状态,甚至可以让禅定完全停止,但如果用功,就能继续保持禅定。所以此阶段精进力非常重要,以精进的力量,就能让禅定的力量提高、发展、成长、壮大,后期将出现五个验相中离涛大海的境界,以进入后面的无间运转作意。

(八)性住心

在前面的基础上用功、精进,就开始进入无间运转作意的状态——任何杂念烦恼,都不会完全摧毁、破坏、间断禅定状态。此阶段,属于离涛大海的境界。

(九)持住心

进一步用功,就是持住心。此时已经进入无功用运转作意阶段,不需要用功,心自然而然都能保持很平静的状态,就像色界的众生。

《俱舍论》中讲过,色界的众生不能思考,只要一思考,就会立即进入禅定的境界当中。而欲界众生就可以闻思修。色界众生只有闻,相互之间可以用语言来沟通,却没有思。欲界有些偏于寂止修法的人,也常会在思考的时候,立即进入无记的状态当中。

虽然此阶段心很平静,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但若没有证悟的智慧,就不能解脱,而只能叫做欲界一境心。一境,即专注在一个对境当中。此对境有可能是空性,也有可能是出离心、菩提心等等。但没有智慧的禅定,就只是寂止,还不能超越欲界的范围。

此时进一步去修,就能获得山王的验相。当然,这并不能说只有在此阶段才有山王的验相,而是在此阶段,山王的验相开始出现。在六力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串习力。八对治行当中的轻安,会在此阶段出现。禅定越修越适应,整个身心进入禅定境界的时候,会感到很舒服。很多外道修行人,就会耽执于这种禅定的喜悦。但如果太执着,这种禅悦反而会影响心的平静。

七、四禅定

继续再修,这个感受会慢慢淡化,最后淡化到一定程度,找到一个平衡点之后,就超越了欲界,进入四禅的第一禅。虽然人还是欲界的人,身体还是欲界的身体,但精神状态已经超越欲界,进入色界。按照显宗的说法,整个身体无法转化,但身体的某些部分,比如五种感官,就会因禅定的力量而发生改变,继而产生神通。比如,眼根转化以后,肉眼周围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眼球结构。《俱舍论》中讲,这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光或微尘,也叫做天眼。有了天眼以后,就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东西,或细胞、细菌、原子、分子等细微物质的结构,或能像X光一样,穿透墙壁、山脉等有碍之物,看到人的内脏与其他肉眼不可见的东西。

除了天眼,耳、鼻、舌、身都可以更新、升级、提升,并产生一些特殊功能:既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也能够听到以前听不见的声音等等。

很多外道为了获得这些神通,会专门去修禅定。佛教不会追求神通,不会特意去修这些神通,但也不会拒绝。佛经上也讲过,对凡夫来说,神通的说服力远远超过了理论的说服力。很多人都不会去思考深奥的理论,却很容易相信神通。有了这些神通以后,也可以将其作为弘法利生、度化众生的一种工具与方便。

但我们也不要过分迷信、追求神通,很多时候,有神通也不一定是好事。

有些普通人在被鬼神加持以后,也会临时产生一些神通。这些神通,就会变成修行的障碍。

曾有一群人在藏地的某个地方闭关修行,其中有个人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特异功能。他的眼睛可以看到七八公里乃至十几公里以外的东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人到闭关处来了,哪些人给闭关者供斋来了,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等等。因为有了这个神通,他的心就再也静不下来了,所以影响了修行。

当他将此情况告诉上师以后,上师趁他不备,猛然间把自己的念珠挂在了他的脖子上。两三天以后,这个人的神通就没有了。这种神通,就不是通过禅定产生的,而是被鬼神加持的。鬼神为什么要这样加持?这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人在修行的时候,一定会有障碍出现。有了神通,就会产生傲慢心,认为自己了不起。如果没有上师在身边时时提携,就意识不到自己的过失。长此以往,修行就会受影响。这样的神通,就是修行的障碍与恶魔。

甚至,神通还会成为堕落的帮凶。譬如,如果提婆达多没有神通,就不会造两个五无间罪。所以,神通既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造作恶业。但在四禅基础上修出来的神通,是不会去做坏事的。因为修到四禅的人,已经控制了贪欲心,控制了欲界的烦恼,所以不会利用神通来做坏事。被鬼神加持而产生的神通,就说不清楚了。所以,对真实的神通,我们既不追求、羡艳,也不打击、拒绝。当然,被鬼神加持的神通,就要严加防备了。

第四禅的状态,比一禅、二禅、三禅细微,又比无色界的八定粗大,加之也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在四禅的基础上,可以修很多禅定:可以修他心通,也可以预知未来、回忆前世。大乘佛教的见道,就是在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

在四禅上面,即是无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当中,不会有任何神通,因为它太细微了,基本上没有意识的波动,所以在此上面也不能证悟。

就像大乘有见道一样,小乘也有见道。多数小乘行人的见道,是在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另外,尽管在欲界一境心上面也可以证悟,但这种证悟不会有神通。从证悟的角度,断除烦恼的角度而言,欲界一境心上证悟的阿罗汉和其他的阿罗汉完全一样,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神通。比如,有些阿罗汉会在森林当中迷路,有些阿罗汉托钵化缘的时候,会不小心踩到毒蛇,这些情况,都是禅定功夫不到家的表现。

但大乘佛法的佛菩萨,却没有这样的分别。佛陀具备所有的功德,不可能分成没有神通的佛和有神通的佛。

八、禅定与证悟

当然,要达到第四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功夫。

但即使没有修到四禅也没问题,大乘佛法从不会讲没有修到四禅就不能证悟。即使野蛮粗暴的欲界众生,也能够证悟。大圆满、大手印等密宗修法,就更没有太多对禅定的要求,如果其他条件具备,根基比较成熟,即使没有禅定基础,也可以证悟。若能证悟,之后就修寂止和胜观结合的止观双运,这样就成为非常完整的解脱道了。

在欲界一境心阶段,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会感觉整个人的身体完全消失在空中,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在七天中保持这样的境界,不起任何念头。从无念的境界中出来的时候,会感觉仿佛整个人是从无到有,突然从空中诞生的。无念的状态和禅宗的不可思、不可言,大圆满的很多名词所描述的状态非常接近。所以有的人仅仅停留于此,就以为自己开悟了。其实,无色界的天人一直都在这种状态当中,不是七天、一年、两年,而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但仍然没有证悟,最后还是会堕落,甚至有可能会堕落到地狱、旁生道,所以,四禅八定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境界,甚至有可能与解脱没有一点点关系。

从大圆满的角度来讲,四禅八定和证悟,阿赖耶识和法身,意识与智慧之间虽然相似,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大圆满的上师们,会根据弟子的描述,予以相应的指点。

打个比方,有个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去参观动物园。到了大门口,老师告诉学生,你们自己去看,我在门口等着。你们每个人回来以后,都给我讲讲自己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来汇报以后,老师就能根据他们的描述,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老虎、狮子等等。修大圆满也是如此,在上师教了修行方法以后,就靠弟子自己去修,然后将修行的境界告知上师,上师就能知道弟子修到了什么程度,该得到什么样的指点。

过去很多经验丰富的上师还说,修行好不好,主要在于是否有正知正念。

时时刻刻都要监视自己的心,一旦发现问题,首先调整。调整以后,还要对自己发誓:决不能再走神!虽然这仅仅是向自己发誓,但这也是一种自律、自我约束,也会对自己的修行有所帮助。

另外,对初学者而言,在刚开始有了修行感觉的时候,时间不要停留太长,要在最好的时候间断,然后又去观察,再停留,这样就能一直保持比较好的状态。内心的自然规律都是这样,任何念头和境界都不会停留很久。比如,当有人谩骂、侮辱我们的时候,我们刚开始会很生气,但嗔恨心也会慢慢淡化消失;同时,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这样,刚开始爱不释手,然后开始趋于平淡,最后甚至会产生反感。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也有类似的结论,只是没有佛讲的这么透彻而已。

以上介绍的禅定修法,包括了八对治、六力、四作意、九住心、五验相等很广的内容。如果再略一点,则有了对禅定的信心,以及八对治当中的“勤”,就可以进入禅定。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正念、正知、舍、安住,这样一共有六个条件。更简单的要求,是一开始,需要对禅定的信心。正式修禅的时候,则需要勤、正知、舍三者,这样一共有四个条件。如果再略,那就包含在两个条件当中: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安住。最最简单的要求,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安住!只要能安住就可以了,其它都是为安住而立的。若能将上述内容铭刻在心,就随时都可以修禅定了。

对利根的人讲禅定,只需介绍安住;对钝根的人讲禅定,那就得讲八对治,六力,四作意等等一系列的要求。自己是利根还是钝根,不需要问别人,自己静下来观察自心,不超过五分钟,就能对自己的根基了如指掌。如果一分钟都静不下来,更没有证悟空性,却妄谈自己是利根。那就让人无话可说了。当然,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暂时可以安住一会儿,就飘飘然、欣欣然起来。有些动物冬眠的时候,可以三四个月不吃、不喝、不思维,这也并不能代表解脱。

释迦牟尼佛也说过:我把修行的道路、方法、理论已经和盘托出,能不能解脱,都要靠你们自己。佛再怎么样慈悲,都没有办法强制性地让我们获得解脱。修行需要踏踏实实的态度,我们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要妄自菲薄。

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慢慢过滤掉那些非常糟糕的念头,保留下最纯洁的光明智慧。我们既不能对一开始的失败悲观失望,同时对自己也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即使上师说你是利根,也可能只是为了鼓励你,所以不要高兴得太早。

另外,虽然证悟以后,一小时修行的效果将远远超过证悟前修行一年或几个月的效果。但初步的证悟,也只是相当于到了高速路口的收费站,之后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抵达目的地。

修行是一个长远的问题,并不是二天三天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要有耐心。

很多人喜欢打禅七,这虽然很好,但我们不要妄想在十天半个月内,就可以修出四禅八定。六七天的训练,也许可以让心平静一点,但如果只坐一个星期,马上又回到世俗红尘当中,或许只要两三天,就会从根本上毁掉之前的“战果”。所以,恒常不懈的坚持尤为重要。

这是麦彭仁波切传下来的一个禅修诀窍,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大乘阿毗达摩》和小乘的《俱舍论》解释当中,会讲得这么具体。这是真正的成就者,把佛经的意思加上自己的修行经验,总结而成的一个非常具体的修行方法。要知道,前辈上师的窍诀非常重要。印度的很多成就者说过:“远离上师窍诀的中观,是中等的中观。”为什么只是中等?这只是想告诉我们:离开了上师的窍诀,任何理论都没有意义!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闲事!望各自珍重!

动中禅修行问题汇总答疑

动中禅问题回答 ---- 岩松 1. 在练习手部动作时,需要觉知手臂的整个移动过程吗? 答:不需要。不需要从每个动作的起始位置连续地觉知到结束位置为止。那样会很累的,也是不符合原则的。只要在肢体的每个移动过程中知道肢体有在“动”就可以了。要一次一次动,一次一次地觉知。 2. 练习时情绪一会平静。一会变得很焦躁。这些正常吗? 答: 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身心现象。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都不要认同它,不要和它在一起。用觉知肢体的动和停来离开这些身心现象。慢慢地,那些现象就会自己消失。 3. 不在8-12步来回的经行,沿着马路一直散步可以吗? 答:如果妄念不多的话,是可以的。但是无论如何不如在8-12步间来回的经行效果好。在8-12步间来回经行的目的,是为了在转弯处打断妄念的链条。这样禅修的效率才会提高。 很多人认为在8-12步间来回经行容易招人耳目,怕周围的人说三道四。其实如果你自己坦坦荡荡地如此经行,别人也就认为没什么。反之,你自己认为不正常,别人也一定会如此看。 我本人在家的附近,都是在8-12步间来回经行,自己坦坦荡荡的走,从不觉得自己异样,周围的人也从没有投来异样的眼光。 请各位大胆地试试看。 4. 问:我练习了二十来天的动中禅,现在有一些觉性的感觉---也就是站着能知道自己站着,坐着能知道自己坐着的那种感觉。但是,在做动作时(行经或者手部动作),觉性的感觉就

不太明显。我的疑惑是1:我现在应该努力在做动作时去体会(或者说寻找)觉性的感觉呢,还是,只管去感知动作,不要太介意觉性是否明显? 答: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觉性,而不是为了找觉性。培养觉性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肢体移动时知道动,停止时,知道停止。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5. 请问,在禅修中会不断“冒”出一些法理,明白很多道理,是否在修行中要中断这种念头,回到动作上,还是继续明白下去呢? 答:“冒”出的这些法理,实际上是一些妄念。“继续明白下去”意味着继续跟随妄念。 6. 南传佛教有没有六道之说? 答:佛法上所说的六道是指心的六种状态。例如:当我们愤怒时,那就是处在地狱中。因此,涅槃在心中,六道也在心中。 7. 一个人修动中禅,如果在今世没觉悟,那下一世还会继续修吗? 答:动中禅只谈当下,不谈来生。如果能活在当下,一定有一个好的来生。 8. 看到名色的标志是什么? 答:看到名色后自然就会知道名色的标志是什么。如果事前知道,那将会变成修行的障碍的。 9. 练习时,心里总有一种声音出现,如何把它去掉? 答:不要试图去掉它。带着这种声音去练习,不要干涉它的存在,不久它就会自动消失的。 10. 练习时的用心和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答:同样是作手部动作,第一种心法是每个动作都从起始位置连续地觉知到结束为止,第二种心法是动一次,知道一次;一次一次的动,一次一次地知道。第一种心法的结果是修舍摩它。第二种心法的结果是修毗婆舍那。修毗婆舍那能灭苦并生起智慧。而修舍摩它只能带来不究竟的宁静。因此,心法不同,结果不同。

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瑜伽,作为一种健身方式,现在已风靡世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瑜伽也从欧美或我国港台地区传入中国大陆,在各大城市中广为流行。许多青年朋友,尤其是女性青年,纷纷加入练习瑜伽的行列,以求健美体型、调养身心。瑜伽到底起源于何处,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许多人未必很清楚。为了解释这些问题,本文拟对瑜伽的起源、发展、目的、种类和功法等作一简略的介绍。 一、何谓瑜伽 瑜伽术原产于古印度。它最初本是古代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为了实现解脱而采用的一种修持方式,后来这种方式也被佛教和耆那教所吸纳,故成为印度宗教特有的产物。 “瑜伽”一词,来自于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yoga”的音译。此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500年的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吠陀》中。在《梨俱吠陀》中,“瑜伽”的意思是指“轭”或“伽”(牛、马拉车时架在脖子上的器具),具有用轭或伽把“马与车连结在一起”的含义。后来,它的词义逐渐扩大,引申出两种事物相互“连接”、“结合”、“合一”、“化一”等义。最早把“瑜伽”一词与宗教的解脱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每个人的灵魂称之为“自我”,把宇宙的最高本体称为“梵”或“大我”,他们认为只要使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可实现人的解脱,而使两者结合的手段就是“瑜伽”。婆罗门教的经典《薄伽梵歌》对此做了明确的解释:“瑜伽就是促使个人灵魂(小我)与宇宙灵魂(梵或大我)结合化一的手段”。因此,“瑜伽”就成为婆罗门教的专有名词,特指使个人灵魂与梵或神相互结合的手段,即实现解脱的一种修行方式。 二、

“瑜伽”的思想和实践在印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印度河文明。据考古发现,当时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就已开始从事瑜伽实践活动。在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的考古遗址上,曾出土一些石雕和印章,这些石雕和印章就刻有人进行瑜伽冥思和各种瑜伽坐法的图案。这说明,大约在5000年之前印度的先民就已有瑜伽活动了。为什么在印度会产生瑜伽呢?有人分析,这跟印度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印度那种高温炎热的气候下,人们在森林里通过瑜伽静心冥思、修心养性,对抵御酷暑湿热是绝对有益的。正如中国人所说的“心静自然凉”,这种方法深受印度古人喜爱是不难理解的。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原来居住在高加索和南欧草原一带的雅利安人开始南下,途径伊朗和阿富汗,侵入印度河流域并征服当地民族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原是游牧民族,侵占印度河流域后定居下来,他们一方面学习农耕知识,另一方面也大量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其中,他们把达罗毗荼人的瑜伽活动也吸收过来,作为实现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种补充。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信仰的婆罗门教已经形成,当时出现的《梨俱吠陀》就是婆罗门教产生的标志。有关瑜伽的最早文字记载,已出现在《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虽然是一部赞美神灵的诗歌集,但其中有一首诗,专门描述了人通过瑜伽所获得的神奇智慧和力量。 公元前7世纪以后,婆罗门教又涌现出一批探讨宇宙起源、人的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经典,统称奥义书。在奥义书中,婆罗门教的先哲们进一步发展瑜伽思想,并对瑜伽实践作了具体阐述。例如,《石氏奥义书》把瑜伽解释为“统制心和各种器官的活动”。《白驴奥义书》论

密集禅修规约

四念处内观密集禅修规约 1、禅修者需每天依据密集禅修时间表,进行正式的坐禅及行禅。 2、禅修者的穿着需适当。请以宽松、素色为佳。 3、禅修者应保持独来独往并遵守沉默,社交活动是完全不鼓励的。 4、禅修者要避免谈话,包括眼神的交流和肢体的接触。 5、禅修期间,除小参外,全程禁语。 禅修者要避免闲聊、阅读或讨论各自的禅修经验或心得。 6、禅修者在任何时段,一旦进入禅堂范围,要绝对保持安静及止语。 自觉维护禅法的神圣和庄严。 7、水杯、书、本子、纸笔、各种包、袋等禁止带入禅堂。 巴利早晚课诵经本除外,开示时间如有需要可带本子和笔。 8、禅修者应保持最低限度的阅读和书写。 9、在家禅修者需小心持守八戒,抽烟是不被允许的。 男、女出家众需严格遵守各自的出家戒律。 10、禅修者在禅修期间应严格遵守禅师指示,不可依其它禅修方法修行。 严禁在营地谈论其它法门和理论。 11、密集禅修者需按照禅修时间表精进修行,不迟到、早退。 禅修者不可介入与密集禅修不相关的任何活动。 12、禅修者在课程期间,决不可以离开营地。如有违背,将取消禅修资格。 13、禅修期间,禅修者不得以任何理由互串寮房。 所有生活方面的问题,必须找指定的法工接洽、处理。 14、男女禅修者必须在指定的范围内行禅,不准越界,干扰异性学员。 15、禅修者必须在规定的时段内进行沐浴、洗衣等内务活动。 16、禅修者要守护六根门,行如瞎子、聋子、哑巴、病人及死人。 有正念,缓慢的操作所有活动。 17、正念观照一切日常活动,如用膳、走路、洗碗碟、更换姿势等。 保持观照的持续,不被干扰与中断。 18、禅修者需以诚恳、认真、努力、直率、踏实、勇猛、精进、耐心与毅力。 维持持续刹那至刹那的正念,从起床到睡觉前一刻。 19、禅修者要认真培养“保持正念,活在当下,如实观照”的正确修行态度。 不要浪费时间去思索、反省、研究、推测、分析、想像或解释。 20、密集禅修适合一般心理正常稳定的人。倘若无法遵守严格纪律, 且不能有良好的密集禅修状况,那他/她就不具备禅修者资格。 21、身为密集禅修者,请务必遵守上述规约。 降服心确实是了不起的心的匆促是难以驯服的 它夺取任何它所执着喜爱的法 一颗驯服的心,带来快乐 ---法句经---

隆波帕默《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在日常生活之中开发觉性 隆波帕默尊者 著 在线文字:https://www.sodocs.net/doc/533481847.html,/tgcxzc 隆波帕默尊者简介 隆波帕默尊者是目前泰国最具影响力的禅修大师! 隆波帕默尊者在开示之中曾经笑着说: 当今的泰国,很难找到既没有看过他的书, 又没有听过其讲法的音频或视频的人。 ——译者注

1952年出生于泰国首都曼谷市。 本科及硕士学位就读于泰国第一大高等学府“朱拉隆功大学”政治系。 1975年-2001年在泰国政府机关工作。 7岁时在父亲带领下,跟随泰国著名禅修大师隆波李学习观呼吸与念佛陀的修行方法,从此开始持续的修行之路。三十岁时,他开始接受多位上座部禅修大师的修行指导,包括隆布敦、隆波蒲、隆布特,以及隆布辛、隆布布詹、隆布苏瓦等等。 第一次剃度是在大学期间,剃度师为泰国著名的隆波般亚尊者。 第二次2001年6月30日,苏里省的菩提寺剃度出家。 出家的前五个结夏安居,安居在甘扎纳布日省的菩提阳园。 第六个结夏安居至今,隆波帕默尊者在泰国的春布理省的斯里拉查市的素安散提旦寺。 尊者的著作有:《禅修入门》、《在日常生活之中发展觉性》、《觉悟之路》、《看见真相》、《佛法之光》等等。

译者序 2014年3月13日,众多因缘的推动让我来搭建一座中国人面对面跟随隆波帕默尊者学习禅修的桥。尊者本人同意我翻译他的法宝,以供养和护持中国的修行人。 尊者的法谈,道出佛法的核心与修行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法门! 他的每一个法语音符都像一把犀利的刀直取要害,心里只有震惊与感叹! 2014年4月24日下午3点20,在最后与一位同修谈到网络发布确定稿的时候,我说:“我希望所有修行人可以更早的看到这篇法宝,因为我们都苦了太久太久!找了太久太久了!”我的眼泪自己脱眶而出,给朋友回了一句短信“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这样的法宝!”之后嚎啕大哭,但心却是出奇的宁静与温馨! 感恩隆波帕默尊者的慈悲!并对尊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恩翻译本书过程之中,所有无私付出的好心人们!尤其是偲程的校对与文字编辑、胡健的网络编辑、阿紫的校对等等!还有那些泰国的无数好心人,包括阿姜给、阿姜巴山等等,常常撼动我那颗不柔软的心! 由于个人原因可能导致法宝的偏差,深表惭愧与歉意!同时接受各方面的批评与指正,以便更快、更早的纠正。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佛法僧三宝!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我的父母!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帮助过我的所有好心的人们! 愿所有功德回向给所有生命! 愿佛法久住! 瑞阳居士合十 2014年4月于泰国春不理双八寺

瑜伽八支分法

瑜伽八支分法 瑜伽有八支,犹如莲花之八瓣,顺次向修行者展现八支包括:外持戒,内遵行、调身、调息、摄感、止心、禅定、与三摩地,此八瓣共同构成美丽的瑜伽之莲花。 为了实现“对心的控制”,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提出了瑜伽修行所必须的八个阶段的修法,称为“八支分法”。这些功法是: 1、外持戒(yam) :指必须遵守的戒律,包括不杀生、诚实、不盗、不淫、不贪等。《瑜伽经》认为,在作瑜伽功之前,一个人必须要有充分的道德修养,否则的话,他的心是不会平静的。 2、内遵行(niyam):指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包括(1)清净(对身体和食物的清净,为“外净”;对内心污浊的清净,为“内净”)、(2)知足(不求自己份外之物)、(3)苦行(忍受饥、渴、寒、暑、坐、立等痛苦,遵守斋食、巡礼、苦行等等誓戒)、(4)读诵(学习经典、念诵圣音——唵“Om”)、(5)敬神(敬信自在天大神,为神奉献一切)等。 3、调身(体位)(asan):指保持身体平稳、轻松自如、精神放松。包括莲花坐、勇士坐、吉祥坐、狮子坐、孔雀坐等等。 4、调息(pranayam):指调整和控制呼吸。《瑜伽经》指出,调息时首先要注意呼吸的三种作用:向内吸气的作用、向外吐气的作用、不吐不吸长长将气储于胸腹之中的作用。此外,还要注意

四件事:(1)“处”,指气息吸入后,气息在胸腹之内所到达的范围;气息吐出以后,气息在宇宙中达到什么地方。(2)“时”,指呼吸的时间。要求在呼气吐气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速度适中、间隔和节奏合宜。(3)“数”,指呼吸的次数。要求出气入气一定要徐缓而轻长,切忌短促、粗急。(4)“专注一境”,指调心的问题,在呼吸时,要将意念专注在某一点上,不能分散。 5、摄心(Pratyahar):指抑制各种感觉感官,使感官的活动完全置于心的控制之下。 6、凝神(dharana):是使心专注于身体内的一处,如肚脐、鼻尖、舌端等;也可以专注于外界的一种对象,如月亮、神像等。 7、入定(Dhyan):亦称静虑,是使专注一处的心与所专注的对象相统一、使主客观相融合。 8、三摩地(samadhi):就是真正达到了心与其专注的对象冥合为一。三摩地又分为两种:“有想三摩地”和“无想三摩地”。前者,指达到三摩地后,仍然带有一定思虑情感的状态。后者,指心的一切变化和作用都已经断灭,完全达到与专注对象合一的状态,即瑜伽的最高境界。

自在禅修 禅修培训班课程体系

【自在禅修】都市禅修培训班课程体系 【“自在禅修”简介】 “自在禅修”是“三界学者”、“三教行者”贾旭东博士在其20多年禅修实践的基础上,浓缩儒释道文化之精义,集合最精华、最简单、最高效、最安全的禅修方法而推出的全新课程。 “自在禅修”课程将现代科学与传统禅法有机结合,将闻思法理与实修体验有机结合,将静中禅修与动中禅修有机结合,法理讲解全面透彻,令人脑洞大开,禅修方法大道至简、高效实用,教学内容丰富现代,教学方式新颖活泼,没有任何禅修基础的学员也能迅速入门,掌握禅法之精华,确为不可多得的精品课程。 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你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 自在禅修,教你活在当下,将生活、工作与禅修完美结合,当你掌握了这强大的武器,命运的航船就将悄然转向你梦想的方向! 你不仅将体验到身心的宁静与愉悦,更将收获改变命运的法宝和透析人生的洞见。从此,焦虑烦躁与你告别,你的身心轻安自在,梦想更将一步步走进现实! 【何谓禅修】 “禅”为古印度梵语“禅那”的汉语音译,意为“静虑”,静即定,虑即慧,“禅修”意为“心灵的培育”,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掉自心的污染,使心灵得到净化和启悟,从而发现宇宙人生的真谛,提升生命的层次,获得解脱、自在与幸福,禅家谓之“明心见性”。

禅修不是宗教,只是一场心灵的体操! 禅修将使你拥有真正强大的内心,使你在压力、烦恼和焦虑面前,应对自如、轻松自在! 禅修更能让你洞见人生的真谛,认识生命的意义! 现代人为何要禅修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碎片化时代,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忙碌,头脑越来越复杂,内心越来越浮躁,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更不知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而禅修正是帮助我们净化心灵、改变命运的不二法宝! 你是否常常感到身心疲惫、压力山大,心灵挣扎在梦想与现实之间?你一定知道,只有经常锻炼才能拥有强健的身体,那么心灵呢?淡定而强大的内心当然也要训练才能获得! 当乔布斯说“我的成功来自禅修”, 当世界五百强的CEO们都已开始禅修, 当美国已经把禅修称为“信息时代的生存必需品”, 你还要犹豫吗? 快来禅修吧!

我参加了十日内观并看到里面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陷阱

我参加了十日内观,并看到里面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陷阱 好报原创作品,作者:刘磊(好报专栏作家)四月中旬,我前往厦门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内观修行,现在结束。我想给大家谈谈这次行程给我的启发。 想来想去,我觉得具体流程什么的其实并不用说,网上都有,大家百度“十日内观”或“葛印卡内观”,里面都会有老学员的课程分享,并不用我多说。 至于我的个人感受,思来想去,其实也没什么必要说。我的感受对你真的并不重要,那只是我自己的东西。网上也有很多分享感受的学员,大家的感受千差万别,没有啥借鉴的必要。 如果说共性,基本上来讲就是前几天如同身在地狱,后几天则雨过天晴,整个人喜悦无比。至于个中的具体滋味,你不来参加,我说了也只是猎奇,即便在我身上发生过再神奇的变化,对你也并没有什么卵用。 没错,这也是内观的一个原则,不要执着于感受,那都不重要,所以我决定,尽量不涉及那十天中我个人的感受。 所以,思来想去,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的切身感悟有两个。第一个,先是给这种内观课程泼个冷水——我觉得,在这十天的内观课程里,有一个很大的“陷阱”。 事实上,这个陷阱从课程开始之前我就感受到了。

那是在刚上山时,修行并没有开始,周围人谈话的遣词用语便已经几乎全都不自觉地换成了佛教用语。比如称呼彼此为“师兄”、“师弟”,张口一个“法喜”,闭口一个“轻安”、“随缘”。而后九天的禁语略过,到了第十天大家聊天,在喜悦和真情流露之外,我发现那些法工(也就是义工)和很多同学都心悦诚服的说,葛印卡老师于佛陀在世之时就是罗汉,而后经过无数次的转世,这辈子生前已经是三果罗汉之身。还有很多同学说,这条修行的路还很长,我希望自己能修到什么什么阶段之类。 就是这样的满口佛话,满身佛气。 期间我也向老师,也就是主持修行的人提过两次问题(禁语期间只能和义工或老师说话),但他给我的回答让我感觉他只是在照本宣科,并没有在认真的听我说什么。 后来有个义工跟我说这很正常,因为老师只是葛印卡教授信念的传播者而已,他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能用葛印卡教授的话回答我,所以当然不会那么的严丝合缝。 只是,这一切都让我感觉不舒服。 课前课后,我都体验到弥漫在周围几乎所有人身上的那种奴性——那种对佛、对法、对内观禅修毫无置疑的全盘接受。的确,葛印卡老师在开示中说,我们要放下自己的判断,要全身心的投入,去给这个方法一个实践的机会——但这并不等于一心的盲从。

禅修之旅 让心宁静

禅修之旅,让心宁静 2016年6月,我参加了中国国际太极瑜伽大会山东分会的体位赛,获得总冠军,从而得到了这次珍贵的印度之旅。感谢我的沐莲老师!对于我来说这次禅修之旅最大的收获是让自己慢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所观、所思、所悟让身心经过了一次纯净的洗礼。 出行第三天,终于到达了瑞诗凯诗,来到了梦想中的恒河边,恒河是印度的灵魂,是印度教徒中最为神圣的象征。很多人在河中沐浴,滩边晒衣,岸边神牛漫步,路人悠闲聊天,人与动物不可思议又和谐统一的存在于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仿佛油画中的景象,是给我的第一份触动,我们看不到行色匆匆,看不到着急焦虑,没有强烈的做事的目的性,那种悠闲随心,让我的心暖暖的,不由自主的放松下来,在当下,享受这一刻。 下午,我们一行身着白色的禅修服,坐着小船,穿过恒河,参加唱诵,这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无法用语言描述,在这里感悟到虔诚和信仰的力量,及它给人带来的平和、宁静、美好和希望。在这个祈福的仪式中,让我无法忘怀的是那些身穿出家服的小僧侣,大约10几岁,在他们充满稚气的脸上有一种说不出的神圣和庄严。音乐响起时,他们闭着双眼,

和着节拍边拍手,边摇晃着身体,忘情而投入。不知道他们以后的人生轨迹是什么,但这一刻是那么美好。 恒河的水静静地流淌着,闭上双眼,任凭这世上最纯净的音律倾入耳朵,浸润全身筋脉,无以名状的感动来自躯体,更来自心灵。忍不住眼含热泪,特定的场景,唤起灵性和神性的歌声,让人完全沉醉其中,享受当下。恒河的水静静的流,流经岁月,百年不惊。那一刻,我和她如此亲近。 又是一天半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菩提迦耶,大菩提寺内,几天来感动自己的虔诚和宁静,在这里更是一个升华。各国的佛教徒或是打坐沉思,或是五体投地行着大礼,在膜拜、在禅思。林老师带着我们在如此的能量场冥想、晨练,这也是我们修来的缘分。在这里,你会不由自主的放空自己,全然接纳这种让自己悸动、感恩的思绪。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修行。人生路途中,有那么多的快乐和悲伤、各种磨练,我们尝试许多修行方式,不为了追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我。来到印度,看到大人孩子们脸上纯粹的干净的微笑和由内而发的快乐,总是在想是什么使他们如此轻松与豁达呢,是一种不执着、不强求,随遇而安、享受当下的平和心态吧?与小孩子们一起玩耍嬉戏,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禅修要诀--慧灯之光

禅修要诀 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2013-03-26来源:慧灯之光九 一、禅定的五种过患 修禅定的时候,有一些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归纳起来,大致为五种:(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二、五种过患的八种对治方法 五个障碍怎么样对治呢?可以用八种方法,也即八对治行来对治五种障碍。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还有四个最重要的对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舍。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为不知道何时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去对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备好所有的工具,到时候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一样。修行人也要先准备好对治的方法,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后面四个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

菩提书院我的同喜班修学心得和体会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现在西园同喜(1)班的全部课程学习已经结束,完成了菩提书院 三级修学模式第一阶段的学习(初级修学: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核心)。辅导员要求我们每个学员完成一篇文章,对自己半年多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现在我将这半年多来的学习作一个总结与同喜(1)班的各位同修分享心得与体会,同时也发心用自己的一点修学经历为将来有缘修学三级修学模式的新学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一、进入同喜班的经历介绍(缘起) 在进入西园同喜班之前,我对佛教几乎一无所知,因为外面的世界太嘈杂,自己希望能找到一个宁静的处所休息一下调整一下,经朋友介绍就来到了西园,希望西园的庄严与美丽,能让浮躁已久的心得到片刻的安静。我利用休息时间做了几天义工,其实根本没有多少活要干,然而却发现寺院里有很多小丛书,第一本看的是《人生五大问题》,内心受到了一些触动,觉得读起来很浅显很容易懂,但却引发我的很多思考,接着就旁听了同喜(1)班的一次课程,感觉这种学习模式很开放,也很轻松,于是主动要求加入同喜班的学习开始了学习佛法的历程。 二、收获与成长 1、找到了精神家园,有了心灵的归宿:只身一个人来到苏州这个城市,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高房价高物价的生存压力,时常觉得自己像一头年一样在艰难的行走着,自己在为生存努力奋斗的同时,却发现内心很迷茫很孤独,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有时会感觉到自己在麻木的生活着,不愿意思考太多的问题,因为自己永远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而来到同喜班学习了佛法皈依了三宝后,才了解信仰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知道佛法不是迷信,而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让我对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找到了精神家园,有了心灵的归宿。这对一个迷茫的人来说犹如定海神针,人生的境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主动面对问题而不再选择逃避:我是一个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评价的人,当别人赞扬我的时候会很开心,而别人批评我的时候会很失落甚至难过,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实际生活中我知道自己很不完美,而且内心还很敏感、脆弱,所以注定要痛苦,以前在生活中的种种痛苦烦恼,现在想想与自己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有很大关系,总是选择逃避,然而逃避只会让问题更严重,因为自己越害怕面对就会越抵触它,而它的力量就会在抵触中不断增加。而当你面对它时,它的力量就会减弱甚至消失,所以现在我再面对问题时会在心里采取这样的方法:接受它,面对它,观照它,发现很有效。 3、少说话,多聆听:我是一个表达欲望很强烈的人,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说很多话,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重视或者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对别人所要表达的完全没有心思去聆听,结果是大家都说了很多话,然而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甚至在有些场合当自己没有说话机会时会很着急,有强烈的中断别人谈话的欲望。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我们只有学会了聆听,才是与人沟通的最好的方法,因为学会了聆听,才会更加了解别人,才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我现在经常告诫自己在生活中与人沟通时要学会适当保持沉默,多去聆听。

男人40岁前必须明白10件事

柯云路:男人40岁前必须明白10件事(图) 标签:分类:禅修入门 ?成功十要素?1、先天资源;2、吃苦耐劳;3、坚毅顽强;4、聪明敏感;5、包容兼容;6、大胆而谨慎,果断而不鲁莽;7、善于权衡进退得失,又不过分; 8、重眼前,绝不眼高手低;看长远,绝不鼠目寸光;9、待人诚意,始终如一; 10、性格大气和气。除第1条外,其余9条都可归为性格;而第1条也要靠好 性格掌握;所以一定意义〖性格即财富〗。 男人四十必须明白十件事 文/柯云路 (1)成功心法 有一颗自强心,自强不息天行健; 有一颗谦虚心,鬼神害盈而福谦; 有一颗知足心,知足者常乐; 有一颗感恩心,少了多少忿怨; 有一颗慈善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有一颗宽容心,宽宏大量肚里可以撑船; 有一颗公平心,天下将你称赞; 有一颗和谐心,生活和谐自然; 有一颗超脱心,自由自在超然; 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道可以与佛齐肩。 (2)成事在人

一个青年问师傅如何才能成事?师傅看了一眼他有些肥胖的身材说:“先减肥。”青年说这和做事有关系吗?“有关系。” 青年回去了,过了几个月时间他瘦身来了。问他减肥如何成功?他说:1、真下大决心,假的小的不行;2、不能急,过去减肥几次失败都因急于求成;3、日积月累坚持; 4、饮食锻炼定几条硬规定,戒律一样每日照办; 5、让家人配合; 6、对外界宣布节食,不留后路; 7、戒久成习惯; 8、初见成效后更坚定决心;9、防止松嘴反复;10、功到自然成。 师傅说:你不是问怎么成事吗?就如是。 (3)和妻生财 假如有些贫穷,不要过分焦虑; 和气生财之语,道出个中奥秘。 假如有些贫穷,先对家人和气; 理顺家人位置,自有富家大吉。 假如有些贫穷,更对世界和气; 圆融方方面面,人缘又加时机。 假如有些贫穷,只须相当在意; 挣钱挣富虽好,也只一场游戏。 (4)财富十要素 1、先天资源; 2、吃苦耐劳; 3、坚毅顽强; 4、聪明敏感; 5、包容兼容,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 6、大胆而谨慎,果断而不鲁莽;轻举妄动冒险家终将粉身碎骨,谨小慎微的懦夫也难大成; 7、善于权衡进退得失,又不过分; 8、重眼前,绝不眼高手低;看长远,绝不鼠目寸光; 9、待人诚意,始终如一;10、性格大气和气,大气聚富,和气生财。除第1条外其余9条都可归为性格;而第1条也要靠好性格掌握;所以一定意义性格即财富。 (5)假如你遇烦恼 假如你遇烦恼,一定放开烦恼; 纠结无济于事,只会更加烦恼。 假如你遇烦恼,找个朋友聊聊; 就象夏日湿闷,来场风雨才消。 假如你遇烦恼,不如野地跑跑; 管它南北高低,跑完洗澡睡觉。 假如你正烦恼,上帝可能在笑;

禅修美句

像群星撒落般坐落在依山倾斜、起伏向上的缓坡上。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悬崖上,或在河坝绿茵间,不时炊烟袅袅,烟云缭绕,摇摇晃晃,若幻若真,真可谓“别有天地非人间”。 盖‘禅’起源于印度,其原意即指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定慧均等之状态。于释尊之前,印度即有以生天为坐禅目的之思想;至释尊时,始展开远离苦乐两边,以达中道涅盘为目的之禅。印度佛教之禅观思想乃渐次发达,并产生无数之禅经。随佛典之传译,自汉末,禅法已传入中国,惟最初均为小乘系统之禅观思想。至中唐以后,盛行拳拳棒喝之机法,禅之意义扩大,不必静坐敛心才是禅,即搬柴运水、吃饭穿衣等平常动作亦可称之为禅。 以禅学、禅修、禅养、禅艺、禅农、禅茶六大力量来发展新兴的经济。 06:00-07:00 起床、晨练 07:00-08:00 早餐 08:30-11:30 禅修课程 12:30-14:30 午休 14:30-17:30 禅修课程 17:30-18:30 晚餐 18:30-20:30 晚课 8月30日- 9月1日打坐、抄经、茶道、礼佛、论道、古琴辟谷饮食调整及相关辅助项目 9月1日全程结束返程红尘 禅,是中国唐宋以来,民族思想的根本精神。宋以后之孔、孟、老、庄各家学者,无不研禅、学禅;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处于苦境中,却能不觉苦。处于矛盾中,却能不矛盾。处于妄心中,却能无妄心。处于分别中,却能无分别。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忙碌的社会,也是一个挑战、引诱特别强烈的时空幻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做一个净

化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做一个自利利他的人呢?那就是用禅的精神经常地、时时刻刻地熏陶自己,使迷失的生活向觉醒的、净化的生活转化。 根据个人的时间与需要而安排专属于您的禅修课程。从一﹑二个小时的禅修体验课程,到浮生半日禅﹑Fun松一日禅﹑舒活禅二﹑精进禅三﹑圆满禅七,多元的课程可满足每个人不同的时间段安排与需求。让禅修变成是一项随时可以进行的活动,就像您安排一个假期一样。 课程中,我们可以体验古老传统的禅修方式,包括静坐﹑呼吸﹑内观﹑经行﹑动禅等,也适度加入一些现代的技巧,例如发泄﹑音乐﹑舞蹈等,目的是释放压抑紧绷的情绪,让禅修更具效益。 禅既是静态也是动态的,既是调心也是调身的,课程中,我们安排了茶道﹑书法﹑养生功法等,让学员体验?动静一如?﹑?行住坐卧皆是禅?的禅修生活美学,并将之运用于生活上。 禅修就像一个小小的假期,当你放下所有的包袱枷锁,你会发现从假期归来,你的思想将更敏锐,你的心将更放松自在,你的身体将更轻快,整体生命将更具朝气与健康和谐。 我国禅宗祖师一直善于利用禅修来治疗人们的身心疾病,禅修可有效地改善现代人所谓的?亚健康?状态。科学证明,禅修能使大脑电波缓慢,降低血压,放松肌肉,有平静神经的作用,增强免疫功能,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及延缓老化均极具功效。 古老而流传下来的气场能量按摩,可以帮助我们清除体内郁积浊气,释放紧张焦虑负面情绪,调理经络骨骼,疏通气血,让身心获得深层放松与净化,重新活化细胞,恢复身体原有的气机与活力,体会生命全然的美好与和谐。 这里良好的气候条件,无拘无束的自由氛围,已成为许多游子疗伤静修以及心灵归宿的故乡。 雪山净地最适合心灵静修,“丽江禅修中心”座落于古城内一处古典雅致的纳西庭院,提供个人以及团体静坐禅修、气场能量按摩、灵性瑜伽、身心困惑深度谘询等课程项目,中心内设有高档住宿会所、纳西私房菜餐厅,以及艺术文物展厅,是现代人避静叁禅、观照内省、品茗论道、修身养性的心灵修练道场。 禅,是中国唐宋以来,民族思想的根本精神。宋以后之孔、孟、老、庄各家学者,无不研禅、学禅;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 五观禅,“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通过对“五蕴”中“色”蕴的观照入门,动静结合,心身结合,同步关照,带我们回归生命的本源,参透生命,反省自我,打破我执,逐渐认识并消除烦恼、忧郁、焦虑、恐惧等情绪毒素,探索生与死的真相。从而唤醒我们与生俱来的慈悲心及宽

瑜伽经

三摩地篇 1.现在要阐述什么是瑜伽了。 2.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 3.于是,看者(真实自我)安住在自己纯洁的本性里。 4.在其他时候(真实自我离开纯洁本性时),将会随着心灵的变化而变化。 5.心灵的变化有五种,包含痛苦的、不痛苦的。 6.造成心灵变化的五种原因:正确的知识、错误的知识、错觉想象、睡眠、记忆。 7.正确知识的来源————直接的知觉、推论和经典真理的佐证。 8.错误认知的发生是因某些事物的知识没有建立在真实的形象上。 9.仅仅听到言辞或看到某种现象而产生错觉,并没有任何真实的基础,称为错觉想象。 10.心灵的变化因睡眠而处于无知觉状态。 11.当心灵因事物而改变时,过去的经验及未被遗忘之事又回到意识里,这就是记忆。 12.借由不断地练习、不执着,可以约束心灵的变化。 13.在不断练习与不执着下,努力使心灵稳定、不变的过程,谓之练习。 14.当你练习一段很长的时间,没有间断,尽一切努力热忱,这个练习将稳固不移。

15.能自我掌控意识,对看到或听到之物不产生欲望,就是不执着。 16.了解了真实自我,而能对任何事都无欲无求,即使对内在的本性特质亦无所渴求,这就是不执着的最高境界。 17.善普拉尼亚塔三摩地可由推论、内省、喜悦及纯洁的自我伴随而生。 18.坚定不移、持久的练习可以中止心灵的变化,仅留下印象,这是另一种三摩地(阿善普拉尼亚塔三摩地)。 19.那些仅仅离开了躯体而达到神的境界,或者与自然融合的人,得以重生。 20.对其他人来说,不显著的三摩地可以通过信心、力量、记忆、沉思或是借由洞察力而达到。 21.对于非常热衷和有意愿练习的人,很快就会达到三摩地的境界。 22.成功所需要的时间是依据你的练习是否经由基础的、中等的、加强的、更进一步的次第区别而有所不同的。 23.或者借由祈祷、虔诚地献身给神,达到三摩地境界。 24.神是至高无上的真实自我,不受任何烦恼、行动、行动的果或欲望的内在印象所影响。 25.在他的里面,可以完全显示出全知者的一切根源。 26.时间无条件地证明了,他甚至是最远古时期老师们的老师。 27.至高的神,其字义就是那神秘之音“OM”。

强迫症的根治法-康复核心[病灶不息的背后]

《强迫症康复核心要素-烦恼病灶不息的背后》 ----淡化分别心与执着心 韩非:经常强颜欢笑,却未曾破涕而笑!真正的「自己」已躲藏很久了,通往你「内在心灵圣殿」的地址也已失落很久了,你的「家」也好久不曾清扫了,你被一连串的患得患失,灾难性思维,预期恐惧,应激创伤所埋没。。。。。。你的纯真、你的美、你的生命律动已埋没在烦恼罣碍之下,因此你无法见证你的本然,无法看到你的美,无法享受那源自生命的本来律动,无法享受无所不在的喜乐。 将谨以此献给天下病友们……几个错误的行动盲点让无数病友不断痛苦轮回! 目录: 淡化分别心/止息执着心/蜕变之钥 补充常识:什么是心物阴阳辩证观 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与“我”何干 什么是觉察正念,什么是道法自然 韩非,早年为穿越自身心灵挂碍(强迫对立,神经衰弱、心境恶劣),深入东方

先知与西方现代心理学,涉猎诸法;经由多年求学实证,最终结合身解脱正见,不走消弭,转移,逃避,想象,激励,口头禅,合理化解释等人为控制的路线,而是守简御繁,以更加科学的、直指本心与病灶的操作方式来重新框视强迫症与恐惧症。 正文:淡化分别心,转识成智 韩非:动物有社交恐惧症或强迫症么?----没有。 那么,婴儿有社交恐惧症或强迫症么?------我们看到很多3、4岁的孩子害羞后,下一刻很快就忘记了,并没有因此产生对立冲突,因此安然无事,保住了晚节。---------因为他们年纪还小,习性不大,还不容易产生分别心与对立的念头。 而我们在青春期因为第一次所谓电光火石般的“经验”出现时,我们的无明识立刻将它执着为这是“我的”,这是真实的“痛苦”,我必须要想办法扼杀掉它,我必须干掉它,我必须现在就干掉它,我避免下一次再次出现,万一下一次还来怎么办,天呐,下次千万不要再来了。。。。。。太难受了,天呐,我一定要尽快找到方法消弭它,转移它。。。。。。 各位,我尽量用最简单通俗的行文来表达,你们了解了么?这就是因为分别心所创化的一系列心理反应的缘起。 也就是说原先仅仅是一股纯净的恐惧能量或精神意象被某个极度缺失安全感的“内在小孩”从汹涌的经验之流中切割出来,然后将之分别成一个坏东西。紧随其后,当事人的表层意识由于长久以来,理不通,法不明,默默的采取极端的抗拒与忍受,结果把这个原本虚幻不实的精神现象固化成一个条件反射的无形病

瑜伽

瑜伽(英语:yoga,印地语:???),源于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一如”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包括调身的体位法(参考瑜伽体位集)、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瑜伽(Yoga)这个词在梵文的意思是合一、相应,源自梵文的YUJ,意思就是一种称为“轭”的工具,用于驾驭牛马。这个词的最初原型是原始印欧语的字根 *yeug- ,意思就是“连结、结合、统一”[2]。具体来说,“瑜伽”这个词在梵语的可以译为“内在真我的统一”。 瑜伽(Yoga)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

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动作、稳定的头脑、宗教性的责任、无欲无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创造。 瑜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前300年的著名瑜伽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瑜伽的重要理论经典著作),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帕坦伽利是一个对瑜伽有巨大意义的圣人。他撰写了《瑜伽经》,赋予了瑜伽所有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系统。在这部著作里,他阐述了瑜伽的定义、瑜伽的内容、瑜伽给身体内部带来的变化等等。在帕坦伽利之前,瑜伽已经有了很长的实践期,但是没有任何人给瑜伽一个系统的解释,帕坦伽利开创了一个整体的瑜伽体系。所以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严格来说,瑜伽是一种身心锻炼的统称,好比中国讲返本归源、导引等等,瑜伽在印度也是一个身心修练的通泛名词。有一段时期进行各种身心修练的人不管任何派别,都被尊称为瑜伽士(Yogi,女性为Yogini)。 古印度的宗教哲学派别林立,不过有三本著作被大多数印度人尊为经典,一是“奥义书”,二为“薄伽梵歌”,三“瑜伽经”,古印度婆罗门教提倡“梵我合一”理论,由于印度教的普及,加上另一位有名的瑜伽祖师同时也是印度教祖师商羯罗的影响,这三本书也被往后大多数的瑜伽士奉为经典。瑜伽术本是一种身心修持术,表面上看似与宗教无关,也可以说古印度任何宗教都采用。它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一切可能,从精神(小我)与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识)的合一(即“梵我合一”),一直到成佛成仙,或者其他教派所说的最高目的,瑜伽术都是被认可的途径之一。 瑜伽流派体系

给孙伦禅修者的一些提示

给孙伦禅修者的一些提示 假如,你对孙伦禅修法大感兴趣,希望坚定不移地修持下去,直至证得涅槃,而现今则想先证得初果(须陀洹果),那么,在修持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下述问题。如果不幸地,又没有人可以指导你和解答你的问题,那么,下面的提示,将会有一些可以帮到你。 首先,要清楚明白:(一)每个人的业(Karma)都与其它人的不同,即使是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他们彼此的业,也有相当程度的不同。(二)业确实是可以透过禅修来改变的。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初学者,或者是一位还未开始修习内观禅的人,那么,当你看到下列某些问题,提到孙伦禅修法充满痛苦时,请千万不要害怕或担心。其实,导致禅修者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孙伦禅修法,而是禅修者自己本身的恶业。换言之,有两大类禅修者:第一类是幸运的禅修者,他们拥有某种善业,可走上乐(易)行道(Sukha-padipada, Easy Path)。而第二类是不幸的禅修者,他们拥有某种恶业,而必须走上苦(难)行道(Dukkha-padipada, Difficult Path)。现代的大多数禅修者皆属于第二类。 无论你是那一类的禅修者,必可在「短」时间内成就初果。当然,所谓的「短」,是依禅修者个人的业而定的。例如,有些人可在连续十日的整天禅修中成就果位;原因是:他们皆幸运地,早已在此生或过去生中,完成了十分之九或者更多的助道功德(Paramis or spiritual strengths)。而那些尚未圆满助道功德的人,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禅修,以期尽快成就初果或更高的果位了。 个人所作的善恶业,不但影响取证涅槃的时间长短,也会影响到修持过程中的苦乐程度。例如,有些人在此生或是过去生中,曾伤害或多次杀死过其它众生(人或其它动物),给他们造成极大的痛苦;那么,这些人通常会走上苦(难)行道。因为,不论这些人以那一种方式来禅修,依据因果律这普遍法则,他们曾给众生造成多少痛苦,他们都必须承受相同的痛苦来回报。在这些恶业尚未去除之前,他们是无法证得初果的。这其中的理由是:一旦一个人成就了初果,他就不会再转生入四恶趣(地

非常完整的禅修次第

非常完整的禅修次第:从安般念到第四禅 来自: 长安冷松(智障居士) 2010-11-17 07:53:13 以下是篇非常完整的修四禅八定的介绍文章,可以作为修四禅八定的重要参考 ======================== 缅甸本雅难陀尊者主讲 第一部分、「安那般那念」修习四阶段 禅修的环境及姿势 首先,佛陀说禅修者要打坐,必须找一个安静,没有声音的地方。因为对刚开始禅修的人而言,声音是一种干扰。他们在看呼吸时,心会常常禁不住地想要听听周围的声音,听听别人在说什么,然后定力就退了。 禅修时,必须坐下来先盘腿、闭起睛睛;若腿痛的话,可以更换双腿的位置使它舒适,换腿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身体也要保持正直,不要前俯或后仰。因为后仰的话,会对呼吸感觉不清楚,若出入息不清楚时,妄想就会涌现出来,并且越来越多。身体若是前俯的话,不只会越来越累,同时呼吸也会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快,这样是不能打坐的。除了身体要正直,头也一样要正直。 至于手要怎样放,并没有一定的姿势,所以手的姿势并不重要,可以随意放,只 要舒适就好。最重要的是身体的姿势,因为身体不正,是会很容易疲倦的。 打坐时要闭起眼睛,将心念专注在鼻孔周围的呼吸,保持知道呼吸在一个比较 清楚出入的地方。有些修行者为了让自己不要有妄念,以便清清楚楚地知道呼吸,他就会紧紧抓住呼吸、控制呼吸,导致身体越来越痛、紧绷,颈项也会紧绷,甚至有些

禅修者只要一闭眼睛,就会感觉头硬硬的,很痛。所以刚开始禅修时,不要控制呼吸,虽然问题在开始时不是很大,但后来就会变得很大。以后一闭眼睛就会有紧、硬的感受,那是很辛苦的。 第一、观出入息(观息进、出): 1. 在鼻孔周围的触点上,简单地觉知出、入息即可(「入息一次知道」就够, 「出息一次知道」就够,不必注意开头到最后,全部的息), 2. 但不要注意触点, 3. 也不要控制或抓息。 4. 心不随着息进去或出去。 5. 不要注意息的热、冷、推动等自相(色法名法各自的特相),也不观息的无常 、苦、无我之共相(色法名法共同的特相)。 6. 观息时可内心默念「进、出」。 7. 若此阶段心很散乱,可以用数息的方式(从一数到八,即「进出一」「进 出二」到「进出八」或「一、一」「二、二」…… 等方式)来观出、入息。 8. 另外,若没办法专注者,更应行住坐卧都专注息来培育定力。 9. 行住坐卧只观息,而非其它。 10. 首先应决意专注五分钟,能专注五分钟后,应决意专注十分钟,能后再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