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25_20170404_222648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25_20170404_222648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25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育开始转向;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风格流派各异;第一、以古诗的形象性为突破口,以咬文嚼字为手段,;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生动形象,古诗中描写的事物、人物或景物,往往具有;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第七册),整首诗是从“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育开始转向以学生为本,开始注重学生的“学力形成”与“个性发展”,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那么,什么是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就是个体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这就为语文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宽广的天地下面笔者着重从古诗教学的角度,来加以阐述。 小学语文课本每册都选有古诗,这些古诗风格流派各异,有哲理诗,写景诗,也有咏物诗。每一首诗都流淌着生命意识之泉的汩汩清流,起伏着作者诗人丰富的情感。古诗是融音乐美、书画美、意境美为一体的古典艺术,走近、学习和感悟古诗的前提,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而随着学生生命意识的被唤醒,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会更深刻,把握会更准确,感悟会更透彻,那么怎样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以古诗的形象性为突破口,以咬文嚼字为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诗的语言极其凝练含蓄又 生动形象,古诗中描写的事物、人物或景物,往往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常常是诗中有画。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性为突破口,就要充分注意到由色彩、线条所构成的形象画面,以适合小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第七册),整首诗是从“望”字展开的。“日照”、“紫烟”、“瀑布”、“银河”每个物体中分别包含着色彩红、紫、白、蓝这四项组合起来,就是一幅斑谰的画面,从无色彩的字词的描述中,引导学生看到绚丽的七彩,引起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热爱与赞美。诗中“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

,浩浩荡荡奔流的声势与一泻千里飞流的动感中,具有了线条美。其线条笔墨随意、酣畅淋漓,大有踏破贺兰山缺之气势的快感。诗人的心灵怦怦地跳动,也带着学生的心脏有力地收缩。无数线条加上多种色彩织成了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生命意识的唤醒使学生读诗时仿佛把着诗人的脉,身临其境地沐浴着大自然的美丽。“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飞”字?可通过比较,改“奔、快、急??”等多个字的反复琢磨,细细品味用这些字和用“飞”字的差异,体会其中的微妙变化。通过咬文嚼字,一步步地把学生唤醒,让学生看到庐山瀑布叹为观止的强大落差,听到瀑布抑扬顿挫的水流声,感受到瀑布豪迈磅礴的气势,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通过反复吟咏,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来体会诗的内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巨大潜能,在获得对诗歌感情而生喜悦的同时,也品尝到成功或比较成功地解析与运用语言的快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凡诗,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的都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时要加强朗读训练,反复吟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读出韵味,感悟其内涵。 如杜牧的《山行》(第九册),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仄仄平平仄仄平,诗句本身读来余音缭绕,在回环复沓中逐渐地展开,一个个意象如画轴铺展而来。寒山、石径奠定的基调便是“悠然见南山”般的闲适、恬淡。诗句中的“晚”,一方面指出了时间之晚,点出是深秋的傍晚,另一方面暗示了作者观赏兴致之浓,留连忘返。“晚”在诗中是承上启下,因此要重读、带拖腔,而且得一气呵成,从而把最后一句点睛之笔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起伏便有节奏地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秋风习习,枫叶款款飞舞,白云缭绕之中隐约可见几户人家,而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喜爱之情自然地从诗中流露。学生生命意识的被唤醒,不仅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的丰富情感,加深对诗的理解,而且获得了无限的美感与快乐。 第三、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全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更深一层地解读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创造的快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力,发展其个性. 诗重感情,也重想象,更重创造。由此及彼,展开想象,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欣常到绝胜的佳景,体悟到动人的情思,感受到美妙的旨趣。如柳宗元的《江雪》(第九册),千鸟飞绝、万人踪灭,孤独寒冷不同凡响,常人一般不可能有此体会,便需

要借助书画、配上相应的音乐或其它艺术手段,调动学生展开想象来加以理解。诗一 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寒冷凄清的环境之中。群山连绵中没有一只飞鸟,无数小道上没有一个人的身影。一“绝”一“灭”使画面寒冷到极致,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气,再加上大雪覆盖,茫茫一片,空间无限之大,而色彩极为单调,凄清到了骨髓里。偌大的背景下,一叶小舟飘浮,一位老渔翁独自于寒冷的江水垂钓。天地之间如此纯洁而宁静,一尘不染,万籁俱寂。在声声凄楚悲凉而又孤独的旋律伴奏下,引学生置于诗句描述的画面中,让他们展开想象去体会,去走近诗人的心灵。独钓,老渔翁独自钓的是什么呢?钓鱼吗?还是在钓一种心情?江面上浮着冰,就仿佛是一江冻结的语言,而冰层覆盖的深处,有江水不停地此起彼伏,有诗人内心情感的澎湃涌动,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把万千情肠浓缩于这精炼的二十字。在体会余味的无穷之中,学生的思绪便会自由翱翔,个性得到发展,生命意识就会强烈地被唤醒。 一首首古诗,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没有可视的绘画,没有可赏的舞蹈,没有形、色、音具一体的影视动态形象。然而有的学生从中听到了落叶的叹息、看到了溪水欢快流淌,闻到了缕缕的野花芳香,甚至感悟到悲欢离合的种种人生活剧,其原因,就在于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