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知识目标

1.学会阅读大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大气现象。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德育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2.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使学生懂得天气的多变性。

4.风向标——风杆、风尾、风旗及风向。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一:“神六”与天气

提问:

1.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

2.同学们知道飞船发射和着陆的时候对天气状况有哪些要求吗?

在10月12号发射当天凌晨四点多的时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空还飘着雪花,这对于飞船的发射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而到八点多的时候,大气已经好转,变得有利于飞船的发射。我们的飞船最终准时飞上了太空。

材料二:日常生活中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

1.天气是如何预报的呢?

2.同学们平时的天气信息是通过哪些渠道得来的呢?

同学们每天都会收看电视天气预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天气预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去看:

1.天气预报节目最初出现的是一幅什么画面?

2.天气预报节目包括哪些环节?

天气预报可以预报出最近两天的天气,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还比较准,像国庆节那几天的天气就都预测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得从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来看。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观测(采集信息)-接收信息-信息处理-分析判断-发布天气预报

一则天气预报的制作是通过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完成的。(展示卫星云图)就算是这么一张小小的天气图也是凝结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才完成的。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吗?

提问:图中A、B、C的天气用哪些符号来表示呢?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常用的天气符号。接下来的活动是“飞来飞去”,比比哪位同学的眼力准、记忆力好。

好,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我想以后大家再看天气预报节目的时候不需要主持人解说,应该就知道各地的天气情况怎么样了。

同学们已经看了这么多天气预报,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在一则天气预报里必须要说明的情况有哪些呢?

我们必须要说明阴晴、风、气温、降水等情况。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关注每天的阴晴、气温变化,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会关心影响人们身体的空气质量如何。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51页的“空气质量日报”,想一想下面几个问题:

1.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怎样判断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3.空气质量的高低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给出材料进行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是从哪里来的?

空气中的污染物都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而逐渐增加的。所以,我们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到人类的活动要和环境的发展协调一致。

课堂小结

天气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能够预知到近期的天气,就可以及早做好准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天气的危害。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

教学目标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略)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气温的变化

看到书上的图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________晨________,冬________夏________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1和图3.12(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间,那么这幅图就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情况,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为日较差,约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就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P54活动中表内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2课时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主要通过冷暖色调差异来判读气温的地区分布差异。

教学方法

启发式读图

教具准备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绘图:绘画热带、北温带、北寒带的气温变化曲线简图,如右图A、B、C线。

复习:据气温变化曲线图,比较三个温度带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磁铁)标出A、B、C地的大致位置。

(2)在黑板上大致绘画南极的气温变化曲线简图。

设问:图上红色代表什么?

活动: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赤道,看看赤道穿过的地方是什么颜色,气温怎样。找出北极和南极,看看气温又怎样。

设问:气温从赤道向两极怎样变化?为什么?

归纳板书:1.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讲解:列出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的纬度分布范围。

设问:本地属于哪个纬度范围?

活动:(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找出广州和北回归线,说出北回归线的纬度。

(2)指出20℃以上地区和低于-10℃地区的分布范围。

思考:为什么每年秋天都能看到“雁南飞”?

活动:再一次沿赤道找,是不是赤道所经之处全都是红色20℃以上区域?

设问:为什么有的地方气温低,而且还有积雪?

归纳板书: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活动:计算P56图3.18中提出的问题

思考:夏天哪里比较凉快?(上山下海)

解释:(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是:山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桃花开得晚些。

(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读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

练习:(1)写出A、B、C三地的气温范围;

(2)根据A、B、C三地的气温范围,推测三地的海拔高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气温分布的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板书:气温分布

1.气温分布规律:(1)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

(2)同纬度地区夏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冬天则陆地气温比海洋低。

2.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山地,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附: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重新处理,通过问题引出结论,使整节课衔接严谨。

一、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气温年变化曲线的读图方法、比较不同曲线的气温差异及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对号入座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严谨。

2.进行新课。从感性的颜色差异入手,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读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形成理性的知识。主要的活动有找赤道、两极、广州、北回归线、等温线、极圈,计算相对高度和温差,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

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巩固所学知识。

4.纲要式板书小结,突出重点,便于复习。

5.动手实践,反馈练习。绘画南极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简图(学生须判断出南极地区位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二、以下是觉得这节课做得较好的方面

1.通过板画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三种不同的气温年变化曲线,一方面复习上一节的气温变化曲线读法,另一方面以贴图活动形式将A、B、C三地对应贴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使学生的眼光转移到世界气温分布图上,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2.两次沿赤道观察地图,第一次找普遍现象(沿线大多数地方的气温范围)分析气温分布一般规律,第二次找特殊现象(沿线气温较低的局部地区)过渡到分析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3.在地图中找广州和北回归线,判断广州所处纬度范围,既能结合本地实际吸引学生注意,又可为后面描述20℃以上地区的纬度范围练习作铺垫。

4.板画等温线图(课本图3.15),在图中另外标注A、B、C三地,要求写出三地的气温范围,再比较三地海拔高低。

5.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结合“雁南飞”现象、“夏季避暑胜地选择”、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巩固所学知识。

三、以下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意向

1.绘画气温年变化曲线简图时,将最高温绘到8月的位置,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以后的图要注意尽量画准确。

2.学生贴图不准确时,通过语言难以有效引导,应给学生一点时间进行讨论解决问题。

3.过渡到分析地形的影响时,应结合地形图分析赤道沿线局部低温地区的地形,可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进行比较联系。

4.对等温线图的分析,应增加练习:利用两地温差,计算两地相对高度。而且对等温线疏密未能进行比较,也要补充。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及降水量的测定。

2.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5.初步学会阅读、绘制降水柱状图。

6.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7.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降水的分布。

教学难点

1.降水和降雨。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变化

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把学生一分为二,争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板书:(1)降水及其主要形式(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然后教师进行描述,让学生判断。(小雨)雨滴下落时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很少。(中雨)雨滴下落时连续成线,落到地面四处飞溅,能听到雨声,地面积水较多。(大雨)雨滴下落时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溅的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很多。(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地面积水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2.让学生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评价点拨后承转: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受降水的影响。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板书:降水量的测量

4.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量画面1:依次展示储水筒、储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组装成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说明雨量器的构成和测量单位(毫米)。画面2:用降水动画,并配以降水声,雨水通过漏斗进入储水瓶,再倒入雨量杯,从而测出降水量。指导学生会测、会记录、会计算日降水量。继而引导学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5.在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说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观测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该地的年降水量。教师要特别强调: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6.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当地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转入降水的季节变化。

7.教师说明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8.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引导学生了解降水量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1)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

(2)画面显示一个长方形图(指导学生要把握图幅的大小,不要过小或过大)。

(3)画面显示横坐标,依次标注12个月份。(指导学生把横坐标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标注月份)

(4)画面显示纵坐标,依次标注降水量刻度,单位是毫米(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来确定降水量的刻度。如课本P59表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个刻度就应确定为30毫米或50毫米,总刻度从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画面逐月显示12根柱形,说明12根柱形表示12个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画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学生每根柱形要画在横坐标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细)。

9.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7、8、9月份)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1、2、3、4、11、12月份)

(3)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约745毫米)

(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情况。(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降水较多,冬春降水较少)

10.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先让1~2名学生谈谈,大家补充,最后归纳: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节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二、降水的分布

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多媒体展示课本P60图3.24“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分析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为底图,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读图要求,边得出结论。(1)画面显示用红色勾勒出赤道,并闪烁。对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一问的结论: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

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2)画面显示用蓝色虚线勾勒出南、北极圈,并闪烁。对两极地区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用黑色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归纳出第二问的结论: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画面显示用绿色虚线勾勒出南、北回归线,并闪烁。然后用黑色块分别闪烁回归线东西两侧的降水量,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三问的结论: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画面分别显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南回归线和南极圈,让学生指出是哪两带?(北温带和南温带)然后对温带地区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第四问的结论: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画面分别显示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闪烁。让学生从两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结论: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乞拉朋齐,最贫乏的地区是阿塔卡马沙漠。

4.通过以上读图分析,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板书: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3.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5.让学生回忆影响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的因素有哪些?(纬度、海陆、地形)同样,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因素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6.多媒体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1)画面显示山体。(2)画面显示暖湿气流,并沿坡爬升,闪现云层、降雨。(3)让1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哪是迎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多)哪是背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少)大家评判补充,使学生认识迎风坡和背风坡及其与降水多少的关系。教师并给学生说明乞拉朋齐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内),位于迎风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称为世界“雨极”。

板书: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边检测,边质疑,边归纳知识要点。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1课时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2.能从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认识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讨法。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几幅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自然景观图片)

师问:从以上几幅图片中,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自然景观的差异吗?

生答:气候。

过渡:气候不同,自然景观就有差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世界的气候。

板书

一、气候的两大要素

师问:在气候的各个要素中,人们最关注的是哪两个要素?

生答:气温和降水。

师小结:人们描述气候的时间,一般是一年或更长时间,主要关注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

活动:小组讨论我们家乡的气候特点。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我们家乡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特点。

过渡:在前面两节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而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因此,世界气候在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的情况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大。

板书

二、气候的地区差异

(引导学生读图3.25)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活动:小组讨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师问:根据图3.25中的气温曲线,可知该地最冷月均温在多少度以上?

生答:10℃以上。

师问:最冷月均温在10℃以上,那么冬季是温和还是寒冷呢?

生答:温和。

师问:该地最热月均温在多少度以上?

生答:23℃以上。

师问:月均温在23℃以上,是温和还是炎热呢?

生答:炎热。

师小结:根据该地最冷月和最热月的月均温,综合得出该地气温特点:冬季温和,夏季炎热。

师问:根据图3.25中的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该地哪几个月降水量多,哪几个月降水量少?

生答:该地降水量12、1、2月多,6、7、8月少。

师小结:由此得出该地的降水特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师问:根据前面分析该地的气温特点和降水特点,可以综合得出该地的气候特点是怎样的呢?

生答: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师小结:通过对图3.25的分析,我们应该明白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分别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别得出该地的气温特征和降水特征,然后把气温和降水特征综合起来,就是该地的气候特征。

活动:按照图3.25提示的方法,读图3.26,分别得出A地和B地的气候特征,并比较它们的差异。

(小组讨论)

(小组发言)……

师小结:通过读图3.26得出:A地终年温和多雨,B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由此看出,温带的大陆东岸和西岸的气候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三、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活动:将学生分成六组,分别思考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以及主要分布在温带地

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师问:从纬度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分别有哪些?

师问:从海陆位置来看,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

(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

师问: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生答: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和北美洲的落基山脉附近。

课堂小结

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大,不同气候有不同的气候特点,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不同地方的气候为什么会有差异呢?这主要看某一地区气候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关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继续学习。

第2课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

2.培养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俗化;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影响气候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

教学难点

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讨法。

教学用具

1.非洲热带沙漠风光、亚马孙热带雨林风光、南极寒带风光、塔里木盆地风光、天津渤海风光等图片。

2.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3.气温和降水如何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影响的表格。

4.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非洲热带沙漠风光、亚马孙热带雨林风光、南极寒带风光图片。

活动:将学生分成三组,讨论假如各组同学分别到以上的一个地方旅游,请为本组同学准备行装。

(学生发言)

师问:为什么各组准备的行李有很大不同呢?

生答:因为各组旅游的地方不同,各地的气候也不相同。

过渡:那么造成气候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造成世界不同地方气候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多媒体展示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纬度位置。

师问: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什么差异?

生答: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师问:根据前面两节所学知识,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与降水的差异呢?

生答:纬度位置。

师问:纬度位置是如何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呢?

(

活动:根据多媒体展示的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何特点。

生答:赤道地区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两极地区气候全年寒冷干燥。

师问:两地气候特点相同吗?

生答:不同。

师问:为什么两地气候特点不一样?

生答:因为两地气温和降水不同。

师问:两地气温和降水不同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那么,气候也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吗?

生答:受。

师小结: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会受纬度位置的影响,那么气候也就会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因此,纬度位置就成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板书1. 纬度位置

过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纬度不同,各地的气候就有所不同,那么,纬度相同,气候是不是就相同了呢?

(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风光、天津渤海风光图片)分析影响气候的另一主要因素——海陆位置。

师问:天津和塔里木盆地自然景观相同吗?

生答:不同。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找到天津和塔里木盆地。

师问:两地纬度位置相同吗?

生答:大致相同。

师问:两地纬度位置相同,可为什么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

生答:因为它们海陆位置不同。

师问:它们海陆位置怎样不同?

生答:天津距海近,塔里木盆地距海远。

师问:根据前面两节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分析海陆位置是怎样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呢?

响,因此,海陆位置就成为影响气候的另一主要因素。

板书2. 海陆位置

师问:我们夏季很热,同学们想在夏天时外出旅游避暑吗?

生答:想。

活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各小组选一处夏天避暑的地方。

(学生发言)

师问:同学们选择的避暑地多为什么地方?

生答:山上、海边。

师问:为什么选择山上?

生答:因为山上夏天凉快些。

师问:为什么山上凉快些?

生答:因为山上气温低,山下气温高。

师问:也就是说气温会受什么影响?

生答:地形的影响。

师问:那么,降水受地形的影响吗?

生答:会。

活动:根据前面两节所学知识,分析地形是怎样影响气温和降水的。

(

师小结: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受地形的影响,那么气候也受地形的影响,因此,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

板书3. 地形

过渡:现在同学们知道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我们在知道影响气候的主要三大因素的同时,还要学会判断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引导学生完成P66活动)

师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了解到气候会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这些都是自然因素,那么,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呢?反之,气候会影响人类活动吗?又有哪些影响呢?

二、气候与人类活动

活动:联系P67内容,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讨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另一组讨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