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设计制作:陈代富

第十五电流和电

第一节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板书设计】

5.1 电荷

1.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 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4.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知识讲解

两种电荷 【要点梳理】 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 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 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核外 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 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 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 一、动手参与 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 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引 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 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 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 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 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 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 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注意:同种物质相互摩擦不能带电 5、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两种电荷的教学设计

课题:《两种电荷》 科目:物理教学对象:九年级一二班学生课时:1课时 提供者:唐梦瑶单位:静海县静海镇徐庄子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 移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感知电荷间作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常 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 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九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 2、电现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对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起电及静电现象有一定了解,但对其认识不够深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我主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活动法”这三种教学方法。 2、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 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女孩头发竖起来的视频思考:为什么纤维丝向四周散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摩擦起电的小实验并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引出摩擦生电,列举常见的摩 擦生电现象 引出两种电荷概念 探究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 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归纳总结 归纳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布置练习通过练习找出判断物体带电情况的 方法反馈学生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掌握情况 展示验电器练习制作简单的小验电器认识和学会使用验电器,明白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展示原子内部结构图片和原子内部组成物质运动视频。学生看书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 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 电? 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实质 巩固练习、交流和小结1、回顾知识,交流、讨论。 2、总结该节内容,完善知识。 3、课后完成作业。 加深印象,巩固所学 七、教学评价设计 测验与作业: 例如: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A.人体、大地、铜钥匙 B.橡皮、煤油、塑料袋 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 D.瓷瓶、空气、钢板尺

一、两种电荷教案

一、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 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 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准备: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

初三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练习答案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一.选择题 1.(2017·福建)如图1所示的“吸引现象”由静电引起的是(C) A.磁铁吸引硬币B.压紧的铅块互相吸引C.摩擦后的气球吸引头发D.吸盘吸在墙壁上 图1 图2 2.(2017·安徽)带电体之间的静电力是通过电场产生的.如图2所示,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带同种电荷的物体A和B,可以这样分析A带电体所受的静电力;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关于B带电体受到的静电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B处于A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A指向B的作用力 B.B处于自身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A指向B的作用力 C.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对B产生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 D.A处于自身激发的电场中,就对B产生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 3.(2017·咸宁)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容易被梳子“粘”起,下列现象中“粘”的原因与其相同的是(B) A.用硬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杯,倒置后,纸片“粘”在杯口上 B.在干燥的天气里,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粘”在身上 C.电视里讲解棋类比赛时,棋子可以“粘”在竖直悬挂的棋盘上 D.两个铅杆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4.(2017·常州)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这是因为摩擦使得(A) A.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B.中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 C.质子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D.原子核从丝绸转移到玻璃棒 5.(2017·株洲)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是由于(A) A.电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B.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C.质子从毛皮转移到了橡胶棒D.质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毛皮6.(2017·河南)如图1所示,用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额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A.摩擦过程中创造了电荷B.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荷 C.经橡胶棒接触后的验电器带正电荷D.金属箔张开是由于同种电荷相排斥7.(2017·大连)用两根绝缘细线,分别将甲、乙两个相同的轻质小球悬挂起来,两个小球都带正电,在将乙球慢慢靠近甲球时,会出现的情形是(C)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练习题(解析版)

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女孩用手触摸静电起电机的金属球时头发立起并散开,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头发一定带正电荷 B. 头发一定带负电荷 C. 头发一定带同种电荷 D. 头发一定带异种电荷 2.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 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使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与吸管的一端摩擦使其带电,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吸管,吸管两端都能与玻璃棒相互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吸管与餐巾纸摩擦后带电,是在摩擦的过程中创造了电荷 B.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 C. 吸管的一端带负电,一端不带电 D. 吸管两端都能被玻璃棒吸引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如图所示,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正电荷转移到带电体上 B. 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这些负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箔上 C. 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这些正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箱上 D. 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电子转移到带电体上 4.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 灰尘的自然堆积 B. 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 C. 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D. 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5.下面的现象与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 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则轻小物体一定带负电 B. 摩擦起电创造出了正、负电荷 C. 固体很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有引力 D. 50cm3的水和50cm3的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cm3,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6.现有三个轻质小球,实验发现其中任意两个小球相互靠近(未接触)都相互吸引。由 此可判断() A. 两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带正电 B. 两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 C. 一个小球带正电,一个小球带负电,一个小球不带电 D. 一个小球带电,两个小球不带电 7.现有石蜡、铅笔芯、塑料笔杆、玻璃片、生理盐水、水银,小明将它们分成如下表 所示的两类,其分类的依据是 第一类第二类 铅笔芯、生理盐水、水银石蜡、玻璃片、塑料笔杆 A. 导热性 B. 硬度 C. 导电性 D. 透明度 8.下列现象产生的原理与验电器制造原理相同的是()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同步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同 步练习及答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玻璃棒后,玻璃棒能吸引轻小物体,则说明玻璃棒_______ ;此轻 小物体 _______ (选填“肯定”或“可能”)是带电体. 2.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 电荷,若将此橡胶棒靠近带负电的轻小物体时会互相_______(选填“吸引”或“排斥”). 3. 小李同学在镜子前梳头,她发现梳子会吸引头发,这是因为摩擦后梳子和头发因带___________电荷而相互吸引 4.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 ____ 和不带电的 _________组成。 5. 用在干操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细的水流,会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惊奇的现象.这是由于梳子摩擦后 ___.会吸引细细的水流;当梳子靠近带负电的小球.小球被排斥.说明梳子带 _____电。 6.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橡胶棒由于___________电子而带负电。把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与作业纸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发现吸管被推开,说明吸管带 ____________电。 7.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选填“正”或“负”)电,如图将它与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5题 7题

8. 早在公元前600年,人们发现了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_________的转移;1733年,科学家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并总结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9. 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10.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_______电,B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 11.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μm的颗粒悬浮物,能被肺泡吸收并进入血液,影响人体健康。某科研队伍成功研制出净化器,其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 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______________的性质;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C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带有正电荷的棉芯D吸附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2. 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若改用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这个泡沫球,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

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上册物理 两种电荷 -含答案解析

两种电荷 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 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 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两种电荷》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三)教学过程

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顺着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总结:摩擦起电,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1摩擦起电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初中物理测试卷19两种电荷(原卷版)

新课练19两种电荷 一、单选题 1.A、B是两个轻质泡沫小球,C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A、B、C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 A.小球A带正电 B.小球B带正电 C.小球A可能不带电 D.小球B可能不带电 2.小亮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方“跳舞”(如右图)。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两气球带了电 B.摩擦的方法使气球分子发生转移而带电 C.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D.两气球因带了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3.以下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塑料刻度尺 B.櫲胶轮胎 C.绘画橡皮 D.钢尺 4.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起纸屑。下列现象中“吸”的物理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A.挤压后的塑料吸盘“吸”在瓷砖上 B.削平的铅柱挤压后会“吸”在一起 C.干手搓开的新塑料袋“吸”在手上 D.行驶的汽车的窗帘被“吸”出窗外 5.实验证明:丝绸、塑料棒、毛皮三种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是由强到弱的,现有甲乙两根相同的塑料棒,让甲棒与丝绸摩擦,让乙棒与毛皮摩擦,结果是() A.两棒均带正电 B.两棒均带负电 C.甲棒带正电、乙棒带负电 D.甲棒带负电、乙棒带正电 6.在干燥的天气里,小梦用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靠近轻小纸屑,发现梳子吸引纸屑,而后纸屑又很快分开。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塑料梳子和头发摩擦起电时,两者带同种电荷 B.塑料梳子和头发摩擦起电时,创造了新的电荷 C.塑料梳子带电的实质是分子在物体间发生转移 D.纸屑和塑料梳子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7.2019年5月,无人货运飞船“龙一2”号升空前,工程师使用液态异丙醇清洗电路板上夹杂金属粉末的污垢.升空并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站内宇航员很快闻到异丙醇刺鼻的气味用液态异丙醇清洗电路板、宇航员闻到异丙醇气味,表明() A.异丙醇绝缘性好,其分子间有空隙 B.异丙醇绝缘性好,其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C.异丙醇导电性好、其分子间有空隙 D.异丙醇导电性好、其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8.如图所示,用带电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带电棒一定带负电 B.带电棒一定带正电 C.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同种电荷 D.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异种电荷 9.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绕核高速旋转的粒子是()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核子 10.如图所示,用一段细铁丝做一个支架,作为转动轴,把一根中间戳有小孔(没有戳穿)的饮料吸管放在转动轴上,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与吸管的A端摩擦使其带电,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吸管,吸管的A端与橡胶棒互相排斥,B端与橡胶棒互相吸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管的A端带负电,B端不带电

两种电荷名师教案完整版

两种电荷名师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15.1两种电荷教案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核心素养】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并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推理方法的素养。 【教学目标】 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②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③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这一节内容我们充分运用“目标—教学—检测”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为使“目标”不是 摆设,我们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前自我检测,达到对目标的进一步认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由于物理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所以本节课主要以实验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己动手和观察,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从中总结,教师引导会得到正确的结论。过程中强调实验现象的识记,从现象中总结规律,以加深理解,便于记忆。对有条件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对于学生自己不能操作的实验,利用实验室的器材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得 出结论;对于抽象的问题用播放图片、视频和动画演示的方式进行。从而达到化难为易,加深理解,优化课堂结构,让物理课更生动直观。其中适当穿插练习和提问、阅读等方法。最后,通过达标检测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对中考的能力。 教具:绸子、毛皮、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塑料吸管、小支架、铜丝等。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上课前,先将学案下发到学生手中,根据出示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随后紧跟“自我检测”,考察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由于该部分内容,知识课前的预习,同时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 该部分内容仅以课本最基础知识为主,已形成初步认识为目的。 新课讲授 一、摩擦起电现象 我通过让学生自主实验,将跟餐巾纸摩擦的塑料吸管、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小纸片靠近小纸片观察出现的现象。在此,我通过让学生们在小组内选取三个作为代表的进行呈现实验,同时借助“比一比”的形式引入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关注 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两种电荷 我先通过让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实验的方式进行,将跟餐巾纸摩擦的塑料吸管、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小纸片靠近用跟餐巾纸摩擦的短塑料吸管做成的支架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出现的现象。再引导学生理论分析,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并得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体验自己获得“发现”成功的喜

人教版九年级上《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 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 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 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 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 二、教学重点 1.电荷间相互用 2.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 1.摩擦起电的实质 2.原子结构 四、教学用具 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 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 (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 (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 总结: (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 (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 (3)毛衣容易脏; (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 (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

(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 (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 (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 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问题1:如何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呢? 方法一: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靠近另一个带电体,如果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可以证明带电吗? 讲解:以上二种方法可以证明物体是否带电,在物理学中,有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专门仪器,这就是验电器。 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箔片、塑料外壳等。 2.演示1:让不带电的玻璃棒和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观察现象。 问题1:验电器的箔片张开说明什么问题? 问题2:验电器的箔片为什么会张开? 结论1: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演示2:橡胶棒带电量不同,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 问题3:角度大小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带电量不同。 结论2:物体带电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Q),单位:库仑(C)。 4.接触带电 问题5:橡胶棒是怎么带上电的?摩擦。而箔片呢?接触带电 5.演示3:感应起电。 结论3: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 练习:分析下面四个小球带电情况 (1)A、B两小球相互吸引; (2)C、D两个小球相互排斥。 总结:带电体吸引: (1)不带电的轻小物体;(2)带异种电荷物体。 第二课时 (五)原子结构 引入:研究宇宙从两个方面入手—宏观和微观,要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就要求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 问题1:是不是原子是最小的微粒?比原子更小的微粒是什么? 讲解: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核外有一定数量的电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相互吸引所以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习题含答案

两种电荷习题1 出题人;葛老师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如图所示,验电器箔片闭合。小璐同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过程中,玻璃棒上产生的是正电荷 B.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过程中,玻璃棒上产生的是负电荷 C.此过程中,玻璃棒上的正电荷移动到了箔片上 D.此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电流方向是从玻璃棒流向箔片 2.甲、乙、丙、丁四个轻小物体,已知丁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甲和丙互相排斥,丙和乙互相吸引,而乙和丁也互相排斥,则() A.甲、丙带正电,乙带负电B.甲、丙带负电,乙带正电 C.乙、丙带正电,甲带负电D.丙或乙可能不带电 3.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两两相互吸引,其中一个是带电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一定带正电,乙一定带负电,丙一定不带电 B.甲一定带负电,乙一定带正电,丙一定不带电 C.三个小球中肯定有一个不带电 D.肯定甲不带电 4.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粒子的过程中,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以下粒子带负电的是() A.质子B.电子C.中子D.原子核 5.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导体 B.导体导电都是靠电子 C.通常情况下,液体都是导体 D.非金属物质一定是绝缘体 6.如图所示,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这些正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箔上 B.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这些负电荷就通过金属杆全部转移到金属箔上 C.若带电体带正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电子转移到带电体上 D.若带电体带负电荷,则验电器就有一部分正电荷转移到带电体上 二.填空题(共4小题) 7.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介绍说,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蜜蜂(选填“得到或“失去”)了电子,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 8.在探究摩擦起电的实验中: (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纸屑,是因为橡胶棒带上了电荷从而。进一步实验发现,此时橡胶棒带的是负电,根据你所学习的原子结构的知识,橡胶棒带负电是因为(选填“得到”、“失去”或“创造”)了电子。 (2)根据你的分析,毛皮摩擦过橡胶棒后,毛皮带电。(选填“一定不”、“一定”或“可能”)(3)实验证明自然界存在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的电荷为电荷。 9.如图是一段细铁丝和饮料吸管做成的静电实验装置,吸管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用餐巾纸摩擦吸管使其带电。 (1)将一个泡沫小球靠近吸管一端,发现吸管自动靠近小球,这说明泡沫小球(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带电;可以用检验小球是否带电。 (2)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吸管一端的附近,观察到吸管自动“躲开”,这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