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化生活前两单元检测

文化生活前两单元检测

高二《文化生活》复习检测——偏重前两单元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60分)

1.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国家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是一夜之间的事,而思想领域演化则是个长期过程。一旦思想领域防线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这启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

①坚持开放的态度,尊重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和差异性

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③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兴国之魂

④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呈现文化方式的多样化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习近平强调:“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之所以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因为()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文化继承以文化积累作为保障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④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2013年6月8日,有着56年历史的“音乐界奥斯卡”格莱美大奖首次来到亚洲,成都观众在华丽的嗓音中体验东西方文化的珠联璧合。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推动世界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时代在变迁,但春节仍然是亿万中国人不变的情结,虽然电话、网络拉近了时空距离,但是为了能与家人吃一顿年夜饭,大部分中国人在春节前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5.“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体现了()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这得益于各地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是基于()

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2013年6月10日,第五届端午文化节在北京开幕,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我国各地饮食习惯是有差异的,南方人爱吃咸肉粽子,北方人粽子馅往往是甜的。这表明()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与交往方式

②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无不呈现出各自特色

④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8.“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已被拆”,这是流行的老百姓对盲目进行旧城改造而拆除传统特色建筑行为的感慨。时下,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不禁使人对乡村古建筑的衰落感到惋惜。之所以令人惋惜,是因为()

①要重视现代文化的作用,避免文化发展上的守旧主义

②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④未能清楚认识乡村文化的落后性和外来文化的先进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对于传统艺术或者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进行复制,还是“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我们无疑应该选择后者。这是因为()A.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B.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

C.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D.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12.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中秋节,许多东南亚国家也将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中华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中国唐代向东南亚地区的持续不断的移民。这反映了()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中国人移居境外,入乡随俗

13.某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道: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该留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

③校园社团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④参加校园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4.礼仪是交往的产物。“客随主便”是我们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的表现,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他们最怕听中国人对他说“Up to you!(随您的便吧)”。这主要说明了()

A.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B.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C.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D.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男嘉宾安田因为心动女生没有回答“为人民服务”而拒绝她,并引用哈佛一条校训来表明自己“为人民服务”的决心,“Enter to grow in knowledge,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e country and the kind(入学是为了更好地增长知识,毕业是为了更好地回报祖国和人民)。”据此回答题。

15.校训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田身为哈佛学子,因为受校训影响在毕业多年后仍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这表明()

①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人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环境

③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④任何文化都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6.上述材料还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A.潜移默化的

B.积极主动的

C.润物细无声的

D.深远持久的

17.“要想剪除旷野的杂草,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这启示我们()

A.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C.美德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D.应该主动、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18.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却出现了许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作家、大诗人、大书画家。这说明()

①先进的文化源于发达的经济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19.扬剧出自江淮,江南的清柔与江北的朴实,孕育出《双下山》《种大麦》般的清新风格。川剧出自巴蜀,重庆的火辣味道和云贵的奇谲风俗催生出“变脸”“喷火”般的瑰丽色彩。这最能说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0.当前的许多流行语都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喜大普奔”是极受青睐的一个,表达极度激动和热情。它把“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糅合在一起,这个词语也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

体现了()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人们在生命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互联网成了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1.“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类创造的产品就是文化

③文化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2.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的《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辉映交融。全卷从左上方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辉映的崇山峻岭之中。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②张大千创作的《庐山图》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③《庐山图》是庐山自然美在文化上的反映

④《庐山图》是张大千先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3.某制鞋公司成立初期收集了300多件上至先秦下讫民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鞋,并认真研究“张良跪履”“谢公屐”等典故所代表的文化经典,然后把鞋与民俗、鞋与小说、鞋与民间美术、鞋与文学等结合起来,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鞋。从“鞋文化”到“文化鞋”说明()

A.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B.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

C.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D.对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要发展

24.在文化生活中,下列选项中“基础”一词用的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社会实践是基础

②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世界性是基础

③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继承是基础

④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政治是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5.古代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之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版“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②践行孝道的方式要顺应时代的变迁

③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源头

④“孝道”的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6.“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强调为官始终清廉,刚正不阿。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7.所谓“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打不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语,被称为“现代文盲”。目前,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不懂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令人十分担忧,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8.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的地方,有一个“陕西村”。村民是一百多年前从中国的陕西、甘肃逃到这里的回民,已从当年的三千多人发展到现在的十二万人。他们对内依旧用陕西方言,仍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原汁原味的陕甘风俗。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中()

①文化影响的潜移默化特点

②他们继承了中华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③文化影响的深远持久特点

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9.“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这体现了()

①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传统文化有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0.“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B.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经济全球化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D.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显示屏播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袁隆平、黄永玉、姚明等各界有影响的当代中国人一一亮相。之后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从不同角度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目前正式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意义。(20分)

32.所谓正能量,是一切给与人向上,给予人希望和追求,使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当今之中国,各行各业都在呼唤正能量,恪尽职守的好司机吴斌,舍身救学生的女教师张丽莉,勇救女童的“托举哥”周冲,舍己救人的李博亚。种种感动人物,为我们树立道德标杆和价值方向,为社会的正能量鼓与呼。提升个人素质、建筑精神高地,寻找并释放社会正能量,学习我们身边的好人一直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主流。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寻求并释放社会正能量”的依据。(20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一旦思想领域防线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强调了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兴国之魂。②③是正确;①④强调的是差异性和多样化,与题意不符。该题选A。考点:本题考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D

【解析】

试题分析:①符合题意,这是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之一。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文化继承以文化积累作为保障。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起积极的作用。④符合题意,这是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之一。该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

3.A

【解析】

试题分析:②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应是民族文化的共性要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因此②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的说法错误;“东西方文化的珠联璧合“,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同时也体现了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答案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强调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因此①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的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和题意无关,因此④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因此②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③符合题意;答案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5.D

【解析】

试题分析:“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指读书多了自然带有诗书气质,受文化的影响,读书人很有气质,这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③④正确。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①说法错误;②与题意不符。该题选D。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塑造人生。

6.A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文化本身并不是物质力量,因此③说法错误;④和题意无关;我们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是基于文化的作用,因此①②符合题意;答案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7.B

【解析】

试题分析:南北方饮食习惯上的差异,反映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②正确;粽子是传统端午节的物质载体,说明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正

确;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不是决定,①说法错误;④与题意不符。该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具有区域性、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8.C

【解析】

试题分析:传统建筑的继承是文化继承性的重要表现,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旧城改造而拆除传统特色建筑,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③说法正确;

①④说法错误。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9.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天人合一,顺时而食’的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的时令点心广受消费者欢迎”,既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也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由此可见,③④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故①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②项表述不科学且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0.C

【解析】

试题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指传统文化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题中“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正气”的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②③正确;①④与题意不符。该题选C。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

11.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A观点错误;题干说“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强调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B观点符合题意;CD观点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华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中国唐代向东南亚地区的持续不断的移民反映了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答案为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3.B

【解析】

试题分析:进校时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缕缕色彩,说明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在社团党的百花丛中寻求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说明主动参与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②④说法正确;①③与材料无关。该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14.C

【解析】

试题分析: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中外对“客随主便”的理解、做法不同,体现出不同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的影响不同。故C正确;选项A、B、D虽然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均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5.C

16.D

【解析】

15.试题分析:文化影响社会发展,③观点错误,夸大了文化的社会作用,不选;④观点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才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①②本身说法正确且反映了题干主旨,故选C项。

16.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的关键句--—即毕业多年后仍然牢记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校训,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符合题意;ABC都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7.D

【解析】

试题分析: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而落后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A说法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C说法错误;种庄稼剪除杂草,用美德占据灵魂,这些行为是人们主动选择的结果,是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的体现,D说法正确;B与题意不符。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8.A

【解析】

试题分析:上述材料说明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只有发达的经济才会产生先进的文化,题肢②③正确描述了二者的关系;题肢①说法错误,没有看到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经济中也会产生先进的文化;题肢④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答案选A。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19.C

【解析】

试题分析:上述材料说的是在不同区域,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故选项C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故排除A;选项B与题意没有关系,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因为在人类产生之前,没有文化,故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20.B

【解析】

试题分析:“喜大普奔”把“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揉合在一起说明人们创造文化;这个新成语也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说明人们在享用文化,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A不选;C错误,因为人们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是主动自觉地过程;D错误,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文化创新的手段。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实践的关系。

21.D

【解析】

试题分析: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表明精神产品需要物质载体。人们可以通过物质透视文化。①④说法正确;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③说法错误。该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精神产品需要物质载体。

22.D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题肢①说法错误,故排除;《庐山图》主要反映了庐山的自然美,没有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故排除题肢②;《庐山图》是文化产品,是张大千社会实践的产物,是自然美在文化上的反映,题肢③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生活。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是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更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故A项错误。每个人都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故B项错误。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知识点。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民族性是基础。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是基础。故②④选项说法错误。实践是文化基础。继承是创新的基础。①③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5.C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中古代孝有“卖身葬父”“弃官寻母”等之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版“24孝”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强调践行孝道的方式要顺应时代的变迁,同时说明孝道的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②④符合题意。①③选项观点错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头,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6.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人们还有深刻影响,且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①③符合。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②与题意无关;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故④表述不科学。本题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材料体现了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担忧,这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即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④与材料无关,也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8.D

【解析】

试题分析:村民是一百多年前从中国的陕西、甘肃逃到这里的回民,已从当年的三千多人发展到现在的十二万人。他们对内依旧用陕西方言,仍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原汁原味的陕甘风俗。体现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文化影响的深远持久特点。③④符合;①②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传播的途径。

29.D

【解析】

试题分析:“石头、剪子、布”游戏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这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②④符合;①③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考点:本题考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传播的途径。

3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将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是通过反例启示我们文化要多样性,而不能整个世界一个模式。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31.

(1)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播放,有助于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2)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宣传活动属于文化活动,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为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3)通过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意义。本题亦未限定学生答题的具体范围,解答本题学生必须认真分析设问及材料,以从中获取答题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方向。本题材料总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宣传活动”,属于文化活动。

(2)本题材料中“之后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从不同角度介绍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启示学生可从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及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3)本题材料中“目前正式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标志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启示学生可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化对经济与政治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经济与政治的反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化交流与传播等相关知识。

32.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寻找并释放正能量有利于创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5分)

(2)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寻求并释放正能量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5分)

(3)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寻求并释放社会正能量,有利于人们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提升个人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正能量” 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为卫华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范围非常明确,落脚点是寻求并释放社会正能量的依据。作答时需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组织答案,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以及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