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英语毕业论文)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2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3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4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

5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6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7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的人物冲突分析

8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

9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

10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

11 在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12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13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14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

15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16 公益广告的词汇特点: 以美国红十字会广告语为例

17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18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9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20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21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

22 When Chinese Tradition Meets Western Culture: Comparis on between Qi Xi and Valentine’s Day

23

24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

25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

26 论苔丝悲剧的根源

27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

28 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

29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30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31 分析《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

32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33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

34 浅谈英语中歧义

3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

36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

37 从《蝴蝶梦》看女性社会身份

38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

39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40 英语影视作品中字幕翻译的幽默转化策略——以老友记为例

41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42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43 和谐与冲突:弗罗斯特和陶渊明田园诗的比较研究

44 论《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45 广告英译汉中的创译原则

46 语境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

47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

48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Translation Skills

49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50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

51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5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

53 《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54 高中英语任务型语法教学初探

55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56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57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

58 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5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

60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61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62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

63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64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65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66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

67 论英汉翻译过程

68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

69 Charlotte Bronte’s Concept of Marriage--Comment on Jane Eyre from angle of true love

7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71 目的论与外国汽车商标的汉译

72 浅议英语情态动词“can”和汉语能愿动词“能”—以类型学为视角

73 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74 解析《紫色》中妇女意识的形成

75 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

76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77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78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

79 论法律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80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81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82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83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84 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

85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

86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87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88 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

89 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

90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91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

92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

93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94

95 从《尼罗河上的惨案》看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的魅力和价值

96 爱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植物隐喻

97 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

98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99 《太阳照样升起》内外的迷惘一代

100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y in Liste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101 An Analysis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in Robinson Crusoe 102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03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

104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105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106 论《等待戈多》中的等待

107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

108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109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110 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的孤独与沉沦

111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12 中国现代散文风格精彩再现——评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13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114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

115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116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

117 《雨中的猫》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118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119 通过语境与潜台词解析情景喜剧的幽默——以《老友记》为例

120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121 论汉语成语中数字英译的语用等效性

122 从消费文化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23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 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 124 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

125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126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

127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

128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129 Analysis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30 以实玛利是谁--《白鲸》与康德哲学

131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32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133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

134 汉英“甜”字隐喻用法对比

135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

136 从文化角度看老友记的字幕翻译

137 通过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的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异同

138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139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140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

141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142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143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

144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145 梦幻梦灭皆痛苦---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意义

146 Financial Translation Industrialization

147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148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

149 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秀拉》

150 二元对立下人性的扭曲:读雪莉.杰克逊小说《抽彩》

151 论外交英语的模糊性

152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53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154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155 《嘉莉妹妹》中赫斯特伍德人生悲剧

156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157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

158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159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60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

161 浅析《飘》中人物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162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

163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164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165 希拉里退选演讲积极话语分析

166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

167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68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

169

170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171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

172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173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174 詹姆斯鲍德温《桑尼的布鲁士》中男主人公桑尼的自我救赎

175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176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

177 浅析中美婚礼习俗差异

178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179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

180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181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182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183 《紫色》所体现的“黑人性”

184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

185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186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

187 论福斯塔夫的性格

188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89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

190 《等待戈多》中的矛盾分析-分裂的语言与互补的人物

191 英汉数词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

192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93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

194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195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

196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美家庭观差异

197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198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199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200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

学号: X X 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 院(系)外语系 专业班级英语2008级1班 学生姓名 X X 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X) 提交时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安康学院外语院(系)英语专业2012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研究的内容(含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 基本内容:本课题从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在习语中的应用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和例证法说明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课 题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是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说明了习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第二部分: 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介绍英汉习语中反映的文化差异. 第三部分: 主要是关于异化和归化,其中包括异化、归化的起源和定义,异化、归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并通过举例说明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 用. 第四部分: 结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研究的重点: 异化和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研究的难点:具体的习语翻译中应该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及方法。 研究的创新点: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论文提纲: 1.引言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2.1 语言与文化 2.2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 2.2.1 地域文化 2.2.2 历史文化 2.2.3 习俗文化 2.2.4 宗教文化 3.习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翻译 3.1 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翻译策略 3.2.1 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3.2.2 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 3.2.3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1(全英文论文)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 以谚语翻译为例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5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小学双语教学现状研究 2中餐菜名的英译 3珠三角中小企业员工激励研究 4雾都孤儿的社会意义 5论语境适应论在西方电影片名翻译中的运用 6分析蝇王中的黑暗与邪恶 7分析简爱女主人公女权主义色彩的爱情婚姻观 8情感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 9法律条文中“shall”和“may”的翻译 10论超验主义对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影响 11家庭教育对保罗的影响儿子与情人 12论汤姆?索亚的成长 13从初中生心理视角探究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法 14视觉文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15大学生对体态语文化差异认知研究 16简笔画在初中英语词汇及语法中的应用 17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18旅游景区公示语的英译研究--以A市为例 19新闻英语的文体和词汇特征 20从桑提亚哥看海明威的奋斗人生 21论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22初中英语教学情景创设与应用 23粤菜翻译之“信达雅”

24交际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25浅谈飘中的女性主义 26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27从系统到功能-韩礼德语言研究路径嬗变因由浅析28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29英汉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30价值观差异对于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31霍译本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研究 32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 33从关联理论角度比较英文电影名在两岸三地的汉译34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35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因素分析 36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37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中的应用 38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39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0英语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 41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广告双关语 42从中美送礼习俗分析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43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 44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 45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异化主题分析 46英汉委婉语及其文化色彩对比研究 47从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角度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48委婉语的社会功能及其在商务领域的影响作用 49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导入的重要性 50麦田里的守望者之美国俚语分析 51游戏在初中低年级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52浅析艾伦?坡小说黑猫中的哥特式风格 53从互文性角度研究中国政治新闻新词的英译策略

从韦努蒂归化与异化法看中英文习语翻译

从韦努蒂归化与异化法看中英文习语翻译 【摘要】长期以来,中英文习语就被学者以及其他对其感兴趣或经常运用它们的人广泛研究。而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翻译事业的飞速发展,有诸多耳熟能详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建立起来并被投入使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习语往往出自日常生活及经历,它们形式灵活、通俗易懂。可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固定而老套的,因此它们很难同实际翻译操作,尤其是同中外习语翻译结合起来。基于此,本文以韦努蒂的归化及异化理论为中心,力图针对该理论展开对各类习语以及它们实际运用的分析和分类,继而归总了归化及异化理论何时、如何被应用于习语翻译,而这一部分也构成了本文的主旨所在。总言之,该论文目的在于运用结合实例和理论指导的观点看习语翻译,以表明两者间和谐一致之关系。 【关键词】习语翻译;韦努蒂;归化;异化an analysis of idiom translation based on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trategy 【abstract】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have long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by scholars as well as other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or actively make use of them. on the other hand,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along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various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methods have been formed and put into use. more and more people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摘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学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认为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或异化翻译法,如果以传播文化的共性为主,则相应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如果以传播文化的个性为主,则相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关键词】英语翻译归化异化文化差异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刘英凯通过列举归化的种种弊端及其表现,大力倡导移植法,认为异化应在翻译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他率先对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的挑战。10年之后,许钧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起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从而使中国译坛归化和异化的对话进入高潮阶段。在西方,归化和异化的交锋之火也从未熄灭。Today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翻译理论体系。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在1995年出版《译者的隐形》(Translat 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从文化、文学和政治的高度,力倡异化式或阻抗式翻译,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孰是孰非,至今尚未定论。笔者认为,作为翻译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译者,不同读者,不同文本以及不同文本承载的文化信息来灵活运用。 一、翻译的归化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文化的共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不同语言的表达有相似之处,即语义的对应。例如,西方戏剧里长着翅膀的天使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舞风飘带的飞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令英国人发出“He is as wise as Solomon(Solomon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的赞叹。当我们在翻译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由自主地会用一种语言特定的词句去表达另一种语言与之相对等的意思。比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汉语中有很多表达法,不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体,比如“找麻烦”与“look for trouble”,“雨后春笋”与“like mushroom”等等。奈达是语言的共性论者(a universalist),他认为,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中,都存在“共核”(common core)。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尽管他承认语言毕竟是有个性的,但他一贯主张归化的翻译方法。由此,他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从文化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翻译的两策略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应当认识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别,适度地采用两种策略。 【关键词】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翻译与文化 [Abstrac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in culture translation and two strategies in dealing with the culture in translation.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strategies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use them appropriately. [Key Word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translation and culture 一、归化和异化概念的提出及各自的理由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的人们需要交流就需要翻译。翻译就是要克服这些“异”来保持交流的畅通,但是同时又要显现出这些“异”。关于翻译的策略,传统的提法是直译和意译,也就是本文的归化和异化。归化派的代表任务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异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籍意大利翻译家苇努蒂。归化翻译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主张在翻译中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方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目的语读者。奈达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Nida 1964a:159)。他用他提出的“功能对等”学说将汉语中的“雨后春笋”译为“to grow like mushroom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苇努蒂则基于德理达的解构主义学说,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他公开宣称“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以抵抗目的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优势,从而突出语篇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Venuti:1991)。所以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更好地传递源语文化地异国情调。 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趋势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翻译历史,首先谈到佛经翻译上的《金刚经》,鸠摩罗什的翻译最为流畅、富于文采,是归化派的代表作。再看文学翻译,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个世纪里,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初,第二次是“五四”以后,第三次是建国后的十几年,第四次20世纪末。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文学翻译家们在翻译策略方面基本都是以归化为主。只是到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鲁迅等人才开始提倡欧化译法。鲁迅明确表示反对“归化”,主张“尽量保存洋气”:所谓“洋气”,就是“必须有异国情调”。(陈福康,1992:301)可以说他的观念颇为超前。在鲁迅、瞿秋白等人的带动下,不少翻译家有意识地采取异化译法,促使了汉语白话文的最终发展成熟。当然这也致使当时很多翻译从汉语语言文化的角度来看尤为生硬。从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6(8)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引证文献(15条) 1.郭锋一小议英语翻译当中的信达雅[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1(4) 2.许丽红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7) 3.王笑东浅谈汉英语言中的差异与翻译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6) 4.王宁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12) 5.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6.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7.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9(5) 8.王梦颖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 9.常晖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0.常晖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1.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12.赵勇刚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08(6) 13.常晖.胡渝镛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翻译[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14.曾凤英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期刊论文]-各界 2007(6) 15.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5a5228180.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508090.aspx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论文(英语版)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stract: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re is a huge cultural differ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is kind of difference brings to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obstacles. Language schools make it possible to differen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rough domestication and alien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ich can realiz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languages Key words: differences; Strategy; Domestication; Alienation; translation 一.Introduction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kind of cross-language communicative activity, but also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and they can influence each other. Language is the product of culture, no matter from the language symbols or the society, it has an obviou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Language culture focuses on cultural attribute, the cultural value and cultural function of language, etc. As languag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giving is all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are typical expression (1) Impact and strict language systems (including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etc.) (2) Decided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language (3) Affect human’s language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form Thus, as a cultural carrier of language is only meaningful in a particular culture. As 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Nida said: "translation is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自1969年面世以来,凭借着高度的艺术价值,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眼球。在中国市场上也流传着此书的多个译本,本文就旨在透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两处题词的译作分析在具体翻译文本中如何对待归化与异化的问题。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题词;归化;异化 一、归化与异化 在翻译领域最早提出归化与异化两个词的学者是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归化一词在《翻译研究词典》中的定义为:归化指译者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以尽可能减弱译语读者对外语语篇的生疏感的翻译策略。异化一词的定义为:指刻意打破目的语的行文规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异域特色的翻译策略。韦努蒂主张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异化,倡导看起来不通顺的译文,注重突出原文的异域风格、语言特色与文化背景。 二、如何看待归化与异化 鲁迅说对于归化与异化,我们不能绝对的宣称哪种是绝对的好的,另一种是绝对的不好的。翻译的过程中归化与异化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具体使用哪种方法不仅需要依据翻译目的以及译文的读者群来判断。这也正是本文对待归化异化的一个态度。下面就通过分析刘蔺译本与陈译本在处理《法国中尉的女人》第五章的引言丁尼生《悼念集》时的例子来具体分析这一点。对于原文 at first as death, love had not been, or in his coarsest satyr-shape had bruised the herb and crush’d the grape, 刘蔺译本将此处翻译为 啊,天哪,提这样的问题 又有保益?如果死亡 首先意味着生命了结, 那爱情,如果不是 在涓涓细流中戛然中止, 就是一种平庸的友情, 或是最粗野的色迷 在树林中肆意饕餮, 全不顾折断茎叶, 揉碎葡萄―― 而此时陈译本却将此诗译作 哦,我啊,提出一个无益的问题 又有何用?如果人们认为死亡 就是生命的终结,那么,爱却不是这样, 否则,爱只是在短暂的空闲时 那懒散而没激情的友谊, 或者披着他萨梯粗犷的外套 已踩伤了芳草,并摧残了葡萄, 在树林里悠闲自在,开怀喝吃。 两篇译作各有千秋,从这首诗整体着眼刘蔺译本更趋向于归化手法,陈译本更倾向于异化处理。刘蔺译本将satyr一词译色迷采用了归化的技巧,而陈译本却将satyr一词译为萨梯,采用了异化的手法。satyr原指人羊合体的丛林之神,其实刘蔺译本与陈译本在处理satyr 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就是因为翻译目的及读者文化群不同引起的。1986年出的刘蔺译本出版时,

文学翻译unit 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第二部分翻译方法 Lecture 2 :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归化和异化之源 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

翻译作业10 Nov 15 一、请按归化法(Domestic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 pour oil on the flam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every dog has his day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live a dog’s lif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a lucky dog an ass in a lion’s skin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Love me, love my dog. a lion in the way lick one’s boots as timid as a hare at a stone’s throw as stupid as a goose wet like a drown rat as dumb as an oyster lead a dog’s life talk horse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bod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cry up, to praise; extol: to cry up one's profession) Once bitten, twice sh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New booms sweep clean. take French leave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 Justice has long arm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二、请按异化法(foreigniz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和异化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枣庄学院外国语系 姜大维 [摘 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将运用翻译理论,重点讨论跨文化翻译当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作者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归化 异化 一.引言 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因此翻译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尤其是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翻译,是所有翻译工作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可以说,归化和异化的课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手段,归化与异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本文着重探讨翻译当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这两种翻译策略,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二.归化法和异化法 1.归化法 N ida可以算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他主张把读者放在首位,认为译文的表达应该是自然流畅的,应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同时他提出,翻译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把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在译文读者理解范围之内,读者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译文,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考虑到在英美国家文化中,龙给人的是一种可怕的印象,所以这里的“龙”不宜直译为“dr ago n”,一些译者译为“four-tig ers”,堪称佳译。 按照柯平在《释义?归化和回译》的说法,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的一种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而译之。”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这是翻译中可以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汉语里的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相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例如: A n ho ur in t he mo rning is w o rth tw o in the evening。译为“一日之计在于晨”。 L ov e me,lov 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 2.异化法 L aw rence Venuti是异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刻意地在译文中突出原文风格和其他方面之异,并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在目的语文化中引进源语文化既可以丰富和完善目的语的表达力,使表达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也为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一个桥梁。和归化的做法相反,异化是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直译派主张的“保留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即要输入新的表现法。”现代汉语中异化翻译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1)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如ballet译作“芭蕾舞”,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以至于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O K”等。 (2)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如“cro 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a n oliv e branch”译作“橄榄枝”,“the co ld w ar”译作“冷战”等等。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要反映文化,传递文化。 三.归化法与异化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究竟选择异化还是归化,还是兼而有之,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译者的价值取向,甚至批评者的态度等等。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处和局限性。下面就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作简单分析。 1.翻译目的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正如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M anttar i所说,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根据该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换言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其它法则如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如果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源语的社会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或启迪译文读者,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如果主要目的是消遣、取悦译文读者,并力图避免其阅读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或文化冲突,则宜采用归化为主的策略。 例如,杨宪益夫妇在把《红楼梦》这部有着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经典著作译成英语时,就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保留源语(汉语)文化,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与此相反,霍克斯(David Haw kes)在英译《红楼梦》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为了取悦英语读者、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他对 — 119 —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XX: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