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烈士小传之李鲁连

四烈士小传之李鲁连

四烈士小传之李鲁连
四烈士小传之李鲁连

当代文学史大二下期末整理

三条线索现当代文学史 一、思潮(运动)潮流发展脉络(时间、原因、影响、评价、意义) 二、文学体裁发展脉络(变化、特点) 三、重点作家与作品(成就、特点、评价)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 1、范围: 时间:1949年至今。 空间:中国大陆。 2、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现象。 二、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文革十年) 第二阶段:1976-198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 三、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开端及指导方针 1、当代文学的起点: 标志: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时间:1949年7月2日-19日 地点:北平 2、意义: (1)“当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实现了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地创作人员的“会师”。它奠定了新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和人员的基本组成。“以解放区文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己成为当代文学的构成的主要资源。” (2)确立了当代文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全国文艺的总方针。 四、五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时间:1951年。 定性:“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时间:1954年。 定性:“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时间:1955年。 定性:“反革命集团”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时间:1957年。 定性:“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五、新时期文学初期的特点:(教材72-74) (1)新时期文学的奠基是从对过去,尤其是十年“文革”中所推选的极“左”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观念的凌厉批判起步的。 (2)新时期文学的进步是和时代政治的转折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3)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六、80年代作家状况

小说创作流派

小说创作流派 1、“山药蛋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笔下常出现冀中平原和北方水乡的风景画、风情画。 ★十七年文学特点 1、题材:普遍重视重大题材。文学服务于政治,产生了一批图解政治概念的作品; 2、人物:塑造英雄人物,理想化、类型化;

3、风格:出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但由于创作观念和方法的统一和一律,影响了作家个性的发挥和探索的可能性。 (二)十七年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一、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斗争的小说数量最多、成就最大) “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保林青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1、解放战争 (1)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2)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2、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1)长篇: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 (2)短篇:孙犁《铁木前传》和《山地回忆》,王愿坚《七根火柴》和《党费》 3、抗美援朝 (1)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 (2)短篇:路翎《洼地上的“战役”》 4、近代历史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李劼人《大波》(“大河小说”) 5、古代历史 (1)长篇: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

《李双双小传》读后感

我看《李双双小传》 在大略的读完《李双双小传》之后,我归纳总结了以下三个问题:一、土改、大跃进等一系列政策真的有如此大的作用,可以使李双双这类人物如此激情澎湃地投身到革命大潮中?二、在大跃进时期,积极派和消极派这两种如此鲜明的对立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三、为什么没有文化的双双比有文化的喜旺更有觉悟? 随后,在带着问题细细读完之后,我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很多人分析这篇文章的时候必定会牵扯到人的个性问题,是的,李双双自身爽朗、正直、积极的个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也是作者作品中的特殊性,但是我想分析的是这一类作品背后的一般性,抛开人物个体的特殊性,从一般性去探讨在当时的社会时代,社会制度和人的本性对这一现象的影响。所以,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一般性大众这一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制度是使李双双这类人物如此激情澎湃地投身到革命大潮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因为这些制度逐步的在实现妇女的解放,李双双这种遭受封建制度压迫剥削的家庭妇女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这种优惠,文章一开头就提到了双双劳动公分都记到喜旺账上,以及她名字的各种模糊的称谓,似乎她就是喜旺的一件附属品,没有独立的自我权利这正是男权社会对女性权利剥夺的一个表征。后文中还提到在土改以前,喜旺是想揍双双便揍双双,但是土改之后便不行了。婚姻法的实施使喜旺有了压力,怕双双跟他离婚,怕双双离开他。正是因为各种促进女性解放的制度的实施,双双的家庭地位逐渐提升,因为她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所以她肯定是要拥护这种制度,积极地去推动这种制度的实施。 同样,跟双双一样拥护这种制度的基本上是跟她有着同样背景的人,文中提到的“桂英”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她们对新生的社会是充满了感激和希望的,她们内心的这种满足感促使她们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性。同样,站在她们对面是一群消极的对象,以喜旺、孙有为代表,喜旺参加会议是“蹲在一边抽着烟来看热闹”,而孙有则是私底下“蹭公社的饭菜”,“藏水车”……文中多次提到喜旺“胆小”、“面筋”,是,人物特殊的个性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消极性面对是因为新制度触动了他们以前的利益,先比一下子得到尊重的妇女来说,他们首先失去的就是男性曾经的特权,而孙有,文中提到了,他是“中农”,曾经的他还算富裕,可是公社化改革也打破了他原本富裕的生活,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了,所以也就出现了消极应对的情绪。 而第三个问题也随之解决了,文中着重在对比双双和喜旺的思想及行为,我们都知道新制度是积极的,有利于发展的,但是为什么没有文化的双双比有文化的喜旺更有觉悟?从人

议《李双双》小说与电影的改编

议《李双双》小说与电影的改编 摘要:无论是小说《李双双小传》还是电影《李双双》,在文学史和电影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本文从故事情节设计、主次要人物的塑造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揭示作为不同的艺术手段,两者在塑造同一人物时的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关键词:《李双双》;故事情节;人物 《李双双》是作家李准在“大跃进”时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在发表之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后又很快被改编成电影。无论是小说《李双双小传》还是电影《李双双》,都真实反映了农村群众的生活,所塑造的“李双双”这个鲜明生动的形象,在文学史和电影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作为文学和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都倾向于对简单的“进步”和“落后”的塑造,没有过多着墨于“中间人物”,以及鲜明的批判性;两者在表达同一主题的时候,都能够配合政治生活,尊重和反应客观现实,并塑造出典型环境中典型的人物形象。虽然有如此多的共同点,但由于采取的艺术形式不同,两者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的不同。 一、故事情节设计的比较 小说如同日记一样记叙几件小事:孙喜旺当炊事员谋私;孙有的水车事件;公社食堂的剩红薯。多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去讲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配合当时的“大跃进”运动,塑造出一个符合“大跃进”运动的完美人物形象,进行政治的宣传。但是,小说中的几件小事之间的连贯性不强,彼此孤立突兀地存在着。 然而,在电影中,从一开始就出现李双双与村民的“木头冲突”,这就奠定了李双双这个泼辣直爽、容易得罪人的性格基础;紧接着是李双双与丈夫关于妇女能不能参加大跃进的冲突;李双双参加了大跃进之后,与金樵夫妇不断产生矛盾分歧。由于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叙事上的需要,这些冲突一个接一个,不仅故事性很强,彼此之间连贯性也很强。 另一方面,在电影与小说结局的处理上,两者也有极大的不同。小说中的结局是李双双推着水车,看着大家在吃饭,感受到了丰收,而喜旺则暗下决心赶上妻子。而电影中的结局则是李双双用行动感染了丈夫和队里的大伙儿,夫妻和睦一起进行劳动生产。从结局上来看,电影的结局相对较好,它给了剧中所有人物与冲突以完美的结局,并且在宣传教育上有很大的意义。

关于《李双双小传》80年代以来的研究综述

关于《李双双小传》80年代以来研究的文献综述 王红文学院1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四班20120505160 摘要:《李双双小传》是作家李准于1959年3月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为当代中国十七年文学中一篇重要的典型性作品,众多学者对其作出了不同角度、层面的深入探讨与研究。本文基于80年代以来的研究现状,归纳出有关《李双双小传》的形象解读、语言符号分析、农村妇女解放问题、作品改编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总结阐述。 关键词:李双双;形象解读;语言符号;妇女解放 《李双双小传》是“17年”时期的主流作家李准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其中小说女主人公李双双的典型形象在广大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影响,作为身份符号在文本语言解读下揭示着其相关的文化主题,更是呈现了进步发展的新农村视角下的妇女解放意识,现实而丰富的价值意义在后来的改编中也得到了另一番的表达。 一、李双双形象的解读 李准在《李双双小传》中塑造了一位“农村新女性”形象——李双双。她一破中国农村几千年小农生产因袭相承的旧习,敢想敢做,在看似平常的一些小事上,做出了超出一般人觉悟水平的高尚行为,展现了一个走社会义主道路的觉悟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她思想解放,敢于斗争,坚持原则,不询私情,热爱集体,不图名利。这些品德,通过口直心快、泼辣爽朗的个性形式,结晶成了“李双双性格”。”[1]她一方面有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红色品质, 另一方面又具有向传统陋习挑战、争取女性话语权的性别要求。“李双双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新的两性关系诉求等特质,不但使这个形象具有了独特的言说身份, 而且还凸显出特定时代的作家对女性的浪漫主义想象。”[2] 总的来说,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李双双的形象渗透着十七年文学社会内涵和性别文化内涵,“她是映射作家乃至河洛文化的一面镜子,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和文化意义。”[3] 二、文本语言符号的分析 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往往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不少学者通过《李双双小传》中文本主要人物称谓的变化,解析这些称谓语所承载的中国女性在现代文明气息感召下,冲破传统思想羁绊的性别觉醒意识的嬗变历程,从而显示出称谓语的深层文化意蕴。“李双双”,小说标题的关键词,全篇的焦点人物,而这个名字真正被叫响,却是在小说进入尾声的时候。从“俺做饭的、俺小菊她妈”到“李双双”,小说结尾呼应小说开头,意味着“李双双”从曾经湮没了自身的众多可替换符号中浮出水面,“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叙述对象,彰现了女性角色的自我在场感和争取女性话语权的性别要求,同时也是女性群体向传统文化抗争的过程。”[4] 部分学者进一步对文学修辞研究方法深入探讨, 提出从语言学、文学的文学修辞研究, 走向兼容语言学、文学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的文学修辞研究。例如谭学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李双双小传》为版本依据, 对小说女主人公21个身份符号的语用频率做穷尽统计。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 阐释这些身份符号作为修辞元素在文本中的分布及其承担的文本建构功能, 解析与李双双身份符号相关联的身份认证、话语权力、作品的文化主题, 以及相应的修辞策略。

李双双小传 赏析

以人为本,从“人”出发 ——论《李双双小传》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作特色 朱琳佳1130010253 1105班 小说《李双双小传》是作家李准的代表作之一,故事发生在1958年“大跃进”和之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下,通过叙述农村青年妇女李双双冲破丈夫孙喜旺的阻挠为集体办公共食堂的事件,既歌颂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又赞扬了运动中农村妇女的崭新形象。 《李双双小传》虽是以“大跃进”为背景,以创办集体公共食堂为主要事件,但若仔细阅读便会发现,小说的着眼点并不仅仅是围绕歌颂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一主题,更大程度上是立足于人、从“人”出发,着力创造社会主义农村新人形象,展现以李双双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农村妇女的新面貌。正如作者所言:“我写李双双和喜旺这两个人物,是写两种道德观的斗争……同时也是写中国农村妇女参加社会的第一步时的觉醒!”“食堂没有了,但李双双这个人物还在。”可以说,小说是以大跃进为背景写人,而非歌颂大跃进的错误倾向。刻意写人、以人为本是小说显著的写作特色。 作家李准擅长写农村生活和农民故事,对农民、农村有着深厚而炽热的感情。他常常参与农民日常生活,观察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期,也甘冒风险,走家串户地去了解农村实际风貌和农民家史,积累了广泛而详实的素材,为其小说创作和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打下了坚实基础。李准的小说常常表现农民勤劳、质朴的本质,讴歌其纯朴、美好的人格,挖掘出其背后所蕴藏的中华民族传统劳动美德。他的小说内容紧随时代的发展,积极反映出社会现实的变化,客观揭示了农村社会的复杂性和伴随在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表达农民的心声和诉求,蕴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李双双小传》以作者巧妙架构出的李双双和喜旺夫妇间富有喜剧色彩的家庭矛盾为发展脉络,其中交织着他们与自私自利的“落后分子”孙有在公与私方面的冲突和较量,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大字报风波、成立食堂、挪用公料事件、水车事件以及饭菜改革等典型事件,通过运用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凸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在先进人物李双双等的帮助和影响下,完成了喜旺的思想转变,最后以美好的劳动场面收尾。 作为小说的一号人物,李双双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十分鲜明、生动。小说开篇并未让李双双直接出场,而是由村民的议论对话和旁白陈述等侧面勾勒出一个爽朗、特别的人物形象,为后文的叙述埋下伏笔,之后才引出李双双本人的正面描写。泼辣大胆、心直口快、大公无私、热爱集体、敢于同传统旧思想作斗争的性格让李双双在小说中始终能占据读者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她身上不乏农村妇女的善良、忍让和勤劳的美德,是作者刻意创造出的模范代表。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李双双的地位在发生变化,同时她内心深处的女性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小说尾处以推着水车劳动着的李双双发出的美好希冀作结,更加突出了人物的善良形象,深化了小说主题。 喜旺是小说的第二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变化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与李双双式的人物典型相对,喜旺型人物在广大农村中更为普遍。他们本质善良,但又有农民典型精神特点——喜欢明哲保身,对于村中事物关心不足,一味寄心于他人的操心和支配。小说中喜旺在公社的工作分配以及遇到问题就退缩、撒手不干等方面的情节就是这一性格的重要表现。诚然,“高、大、全”的优秀人物始终能赢得读者的赞赏与认同,但不能忽视喜旺却具有农村农民身上最真实的人性。在读者过多关注李双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其实喜旺这一人物形象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审美价值。经历了从最初愚昧地称呼双双“俺做饭的”、被推举为炊事员、听信巧言挪用公物,再到坚决拒绝帮助金樵隐瞒错误、刻苦钻研炊事改革的过程,喜旺的形象逐渐丰满、立体,变得有血有肉,让读者真切的感受到了“落后分子”转

第2章:“十七年”小说

第2章:“十七年”小说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概况,了解十七年时期的重要小说家及代表性小说。 【教学重点、难点】: “十七年”小说的题材,“百花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课时】: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为小说创作提供了无限丰实的生活内容。建国后的小说无论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上,还是在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的面貌。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和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的作用,“十七年”的小说创作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开创阶段(1949-1952) 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主要是以表现新的生活为

主题,大多是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的作品。 1.民主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题材 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一时期战争题材的小说中占有突出地位。代表性作品有:刘白羽:《火光生前》,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孙犁:《风云初记》、柳青:《铜墙铁壁》;巴金:《黄文元同志》,谷若:《枫》,路翎:《初雪》、《洼地上的“战役”》,陆枉国:《上甘岭》等。 2.农民题材 反封建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是这一时期农民题材小说的主题。主要是表现翻身群众挣脱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束缚,勇敢地追求民主、自由的新生活的主题。代表性作品有: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强扭的瓜不甜》,马烽:《结婚》、《一架弹花机》等。 总的说来,建国初期的小说创作在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体现他们的新面貌、新品质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许多作家还未能够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和高度提炼。所以,除了一些老作家的创作之外,这一时期的创作数量不多,整体质量不高。题材狭窄、创作上的公式化、

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从1919 年“五四运动”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中国现代文学。从新中国成立到当今的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 (四)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 ?文学的奠基者,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主要作品如下。 ?(1)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 ?(2)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3)诗歌:《自题小像》、《赠画师》、《无题》(运交华盖欲何求)、《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4)杂文集16 部。 ?①《热风》;②《坟》;③《华盖集》;④《华盖集续编》(1926);⑤《而已集》⑥《介亭杂文二集》等 (四)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5)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如下。 ?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 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②《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6)学术著作有:《摩罗力诗说》、《文化偏至论》、《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 (四)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新诗的奠基者。诗歌代表作为《女神》,戏剧代表作为历史剧《屈原》。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文学家。代表作为《子夜》。另外有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腐蚀》、“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名篇有《白杨礼赞》、《风景谈》。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为《倪焕之》,另有短篇小说名作《多收了三五斗》、《夜》。 (四)中国现代、当代作家作品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学、学者、爱国的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主要有《春》、《匆匆》、《背影》、《绿》、《荷塘月色》、《威尼斯》等。

《李双双小传》读后感

我看《李双双xx》 在大略的读完《李双双小传》之后,我归纳总结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土改、大跃进等一系列政策真的有如此大的作用,可以使李双双这类人物如此激情澎湃地投身到革命大潮中?二、在大跃进时期,积极派和消极派这两种如此鲜明的对立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三、为什么没有文化的双双比有文化的喜旺更有觉悟? 随后,在带着问题细细读完之后,我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很多人分析这篇文章的时候必定会牵扯到人的个性问题,是的,李双双自身爽朗、正直、积极的个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也是作者作品中的特殊性,但是我想分析的是这一类作品背后的一般性,抛开人物个体的特殊性,从一般性去探讨在当时的社会时代,社会制度和人的本性对这一现象的影响。所以,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一般性大众这一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制度是使李双双这类人物如此激情澎湃地投身到革命大潮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因为这些制度逐步的在实现妇女的解放,李双双这种遭受封建制度压迫剥削的家庭妇女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这种优惠,文章一开头就提到了双双劳动公分都记到喜旺账上,以及她名字的各种模糊的称谓,似乎她就是喜旺的一件附属品,没有独立的自我权利这正是男权社会对女性权利剥夺的一个表征。后文中还提到在土改以前,喜旺是想揍双双便揍双双,但是土改之后便不行了。婚姻法的实施使喜旺有了压力,怕双双跟他离婚,怕双双离开他。正是因为各种促进女性解放的制度的实施,双双的家庭地位逐渐提升,因为她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所以她肯定是要拥护这种制度,积极地去推动这种制度的实施。 同样,跟双双一样拥护这种制度的基本上是跟她有着同样背景的人,文中提到的“桂英”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她们对新生的社会是充满了感激和希望的,她们内心的这种满足感促使她们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性。同样,站在她们对面是一群消极的对象,以喜旺、孙有为代表,喜旺参加会议是“蹲在一边抽着烟来看热闹”,而孙有则是私底下“蹭公社的饭菜”,“藏水车”……文中多次提到喜旺“胆小”、“面筋”,是,人物特殊的个性确实有一定影响,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

当代文学笔记(华师王庆生)

第五章十七年的诗歌 郭沫若的《新体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国旗》 三十、四十年代活跃的一批诗人(以郭沫若,何其芳,徐迟为例)在建国初期五十年代仍在歌唱,然而已无法代表这个时代。情感的空洞使诗歌变得苍白和不值一体。 *五十年代选择了属于他的诗人,年轻的能适应这一时代政治要求的诗人,他们从小就受革命的教育,未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李瑛,公刘,邵燕祥 青春的激情+思想的深度=诗人(真正的诗人) 郭小川的诗 延安,自小接受革命教育。16岁“一二·九”中投身革命,后赴延安马列学院,曾任王震的秘书。抗战胜利后,回河北故乡任一任县长。建国后调入中共中央宣传部,管理“文化战线”,曾与二人合作发表大量杂文,笔名“马铁丁”,目的在于教育年轻一代接受党和社会主义。1955年调入作家协会,郭小川开始建国后的诗歌生涯,大量发表诗歌。1955—1956总标题为《致青年公民》的组诗,影响颇大,其中尤以《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著名。他并不象大多数诗人那样空泛地歌颂,他看到了新中国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郭小川是自知的,1957年在诗集序言中说自己写诗像“抗战时期写标语一样”,从这一年开始,他在诗歌的题材,内容,艺术个性等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 一系列的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等。有的写革命战争中的爱情,高大纯洁的必然旋律外,类似于宗璞的《红豆》那样的感情也贯注其中。 《一个和八个》开始创作是在1957年5月1日那一天也是整风运动的开始,诗稿被封为“绝密”供“十三级以上的干部”批判(幸未被打为右派)。革命者王金被敌人抓住并逃脱,后又加入革命队伍,被认为投降敌人被打入革命队伍内部的奸细,关入牢房,与其他人(汉奸,开小差的士兵等)同被判死刑。在他抵住敌人突袭重回革命队伍时,再度被怀

李双双小传

《李双双小传》 短篇小说。李准作。1960年发表。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农村妇女李双双不顾丈夫阻挠,带头参加集体劳动。她敢于批评个别社员的损公肥私行为,敢于同丈夫的夫权思想进行斗争。 短篇小说。李准作。1960年发表。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农村妇女李双双不顾丈夫阻挠,带头参加集体劳动。她敢于批评个别社员的损公肥私行为,敢于同丈夫的夫权思想进行斗争。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妇女都走出了家门,参加集体劳动。小说带有较强的喜剧色彩。海燕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成故事片《李双双》。 李准在“十七年”中最优秀的小说当推《李双双小传》。李准的这篇小说不仅在问世之时受到宠爱,并且还拍了电影《李双双》,就是到了新时期,甚至当历史跨进了90年代,仍然得到一些人的推崇[1]。然而,事实上这部作品名不副实。今天,我们如果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它时,就会产生新的感受和认识。 小说之所以能在文坛上名声雀噪,主要就在于“跃”出了个农村妇女李双双。究其性格,当然不是一般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也不完全是她那泼辣的性格,而是她对于男权主义的勇敢挑战,冲破了男权一统天下的藩篱。 在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度里,男子一直处于社会舞台的中心位置,成为家庭与社会的主宰。所谓“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等显示了男子权力地位的思想观念深深地积淀于我们国民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在广大农村,即使是进入了20世纪,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仍然有很大的市场,女人总是生活在男性的阴影之中。在李双双的身上,女性受到的歧视还是相当深重的:“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以前,村里很少有人知道她叫‘双双’,因为她年纪轻轻的就拉巴了两三个孩子。在高级社的时候,很少能上地做几回活,逢上麦秋忙天,就是几十个劳动日,也都上在喜旺的工折上,村里街坊邻居,老一辈人提起她,都管她叫‘喜旺家’,或者‘喜旺媳妇’,年轻人只管她叫‘喜旺嫂子’。至于喜旺本人,前些年在人前提起她,就只说:‘俺那个屋里人’,近几年双双有了小孩子,他改叫作‘俺小菊她妈’。另外,他还有个不大好叫的叫法,那就是‘俺做饭的’。”尽管在20世纪初,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巨大冲击,但在农村这些文化落后地区,传统文化中的男性权威观念就是到了50年代依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双双在这里同许许多多的农村妇女一样,不仅在婚后很快生了孩子成为男人家传种接代的工具,而且没有姓名权,她的称呼都附属在男人的后面,具有男人附属物或所有物的意味。她整天在家围着锅台转,很少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劳动,只是在家侍候男人,没有什么独立性,这种处于依附的、奴仆的地位的女性在男性的统治下,她的人格、尊严当然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和尊重,她只能常常成为男人泄愤出气的工具,就在嫁给喜旺后的一段时间里,她“可没断挨喜旺的打”。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男性权威意识不仅深深地扎根于男子思想深处,而且又为许多女性自己所信奉。她们一代又一代地长期受男性的奴役和统治使得她们变得愚昧而麻木。对于她们来说,追求女性的个性解放与自我价值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