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点整理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点整理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点整理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点整理

社会政策概论知识点

一、不定项选择题(少选、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10X2=20分)

第二章

1、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为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德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标志着现代社会政策实践的开始。(单选?)P22

2、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三类P22/23

该法在施行救济的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用不同的救济方法来

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场,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3、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P24

内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护理保险、养老保险

意义(?):——建立德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起各负其责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程度较高;——社会保险资金运作模式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4、福利国家概念P25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总和。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5、1942,《贝弗里奇报告》,二战后P26

新的社会保险体制的主要特点有:以均等给付和均等供款为基础,充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求,由保险者、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责其经费来源。

6、欧洲福利国家体制P26

“贝弗里奇计划”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44年到1948年,英国政府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通过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初步建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体制。

7、西方福利国家危机 20世纪70年代P28

看书

8、福利改革——以英国为例,撒切尔P29

特点: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责任,降低对国家的依赖,开创一个新的、更加强调个人责任和反对依赖国家的保守主义的社会政策体系。

9、拉丁美洲国家改革——智利改革P30

私营部门参与管理、民营机构运营合作

看书

10、亚洲——新加坡改革P33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两部分构成。社会福利包括住房补贴、生活救济、教育补助、医疗补贴、就业服务、儿童补贴、交通补贴和武装部队补助等项目;社会保险则以中央公积金制度而闻名。

11、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概况P36看书

第三章学科发展

1、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P45

1950年,蒂特马斯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标志着该学科到达“法定年龄”,并迅速在许多其他英国大学中被承认是一门大学学科。

早期特点:三个长处,两个不足。

三个长处: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两个不足:单一价值取向;非理论的取向。

2、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P47

1951年,拉斯韦尔和勒纳撰写出版了《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首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体系,从而也第一次使政策研究具有了科学的形态,这标志着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开端。

3、社会政策研究对象、特点(?)

性质:综合性、价值关联性、实用性、应用性

4、社会政策理论基础、理论体系P54

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

看书

5、社会政策研究方法P57

看书

第四章人的需要

1、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P69

看书、看笔记

社会的整合是社会最低层次的需要,第二个层次是维持一定的秩序,第三个层次是社会稳定及和谐。

2、当代社会问题P71

看书

第五章基本要素

1、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P77

主体、对象、资源、运行方式

2、受益者、受损者P92—96

看书

3、社会政策资源P98—100

看书

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的方式:税收、专项收费…(国债、利用外资等)民间的资源调动方式:社会集资、社会捐赠、志愿者服务、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六章社会政策制定过程

1、制定过程P111

确立社会政策议程、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社会政策的试点、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2、决策内容(简答题4)

1、社会政策体系有哪些领域(目录)

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政策、住房政策、教育政策、就业社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残疾人社会政策、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政策、反贫困社会政策

2、各个政策内容、形式

看书、看笔记

二、名词解释(5X5=25分)

1、政策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有三层含义:

(1)政策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政党。几乎社会中所有的正式组织都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具体特征:

(1)政策是有组织的活动;

(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任何政策都具有具体的目标,它们或是为了实现长远的组织目标,或是为了有计划地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或二者兼有,否则就不能看成是一种政策;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为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为体系的结合。

2、公共政策

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有些还包括执政党)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基本特点:

(1)公共性(主体、对象、目标、过程)

(2)权威性

(3)价值选择

(4)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特点:

(1)社会政策是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而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的行动;

(2)社会政策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其中包括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

(3)社会政策坚持福利性原则;

(4)社会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5)社会政策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

4、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5、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指为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及社会运行及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及必须设法满足的摄取状态,它分为人的需要和社会整体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和社会存在物为维持生存、

发展、享受和从事各种外部条件的依赖及其获得这些

条件的主观愿望。

社会需要

社会整体的需要:是指为了维持社会整体的生存、运行和发展

所必须达到的条件。

6、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指由国家或立法保证的、针对8种主要收入风险(疾病、老年、妊娠、工伤、残疾、失业(失收)、丧偶和失怙)而设立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制度安排。

特点:

(1)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也需动员社会力量;

(2)需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

(3)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4)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施,目标是化解社会风险,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7、就业社会政策

就业社会政策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在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实行的以促进劳动就业、加强就业管理为主要形式,旨在解决问题、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一种社会政策。

实质:政府就业政策实质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公共行动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度干预。

内容: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的政策;

(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政策;

(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8、教育政策

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教育政策是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静态看:是调整教育关系的法律、法规、文件、措施的总和;

动态看:是政策主体的教育活动过程和行为;

发展方向看:教育包含一系列目标选择,试图达到某种教育目标或解决教育问题;

实质看:教育政策是教育机会和利益的分配手段,本质是在一定价值意识形态下的公共选择。

9、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在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解决医疗卫生问题,预防疾病,以促进、保护和恢复健康等方面的一系列规定和行动的总称。

10、社会政策评估

社会政策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及技术标准对一个社会政策行动方案或具体行动及其效果做出判断。(对政策方案的评估和对社会政策具体行动及其效果的评估)

特点:有组织的行动;科学性和客观性;权威性

11、社会政策主体

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的责任承担者或行动者,是社会政策运行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主体类型:政府组织、民间组织

12、残疾人社会政策

残疾人社会政策指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为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日常照顾服务需求、医疗保健康复服务需求,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残疾人幸福愉快地参与社会生活而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政策。

三、简答题(5X8=40分)

1、政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政策是有组织的活动;

(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任何政策都具有具体的目标,它们或是为了实现长远的组织目标,或是为了有计划地处理眼前的各种事务,或二者兼有,否则就不能看成是一种政策;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为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为体系的结合。

2、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联系:两者的行动领域是一致的。

区别: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不同。

(1)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

社会福利侧重反映既有的福利制度及相关的实践操作模式;而社会政策主要反映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有意识的行动。

(2)不同国家两个概念包含外延不同

从研究和学科体系来说,是冠以“社会政策”还是“社会福利”,则主要取决于各国以及不同研究者的习惯。除了美国等少数国家在使用“社会福利”概念时所指对象比较狭窄以外,其他多数国家的教学和研究体系中这两个概念的外延范围大致上是一致的。

3、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主要环节?

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包含五个主要环节:

(1)确立社会政策议程

社会政策议程一般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

的计划。

(2)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

社会政策方案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具体行动计划,包括政策行动的基本内容、规模和水平、受益对象、资源调动方式、运行机制、组织方式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等内容。

(3)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有时也称可行性分析,是指运用各种社会调查及其他的技术和方法,分析社会政策方案是否可以实施,确定社会政策方案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4)社会政策的试点

(5)社会政策的审批与文本发布

4、社会政策的决策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所谓“决策”,是指制定政策的行动。

(1)决策内容之一:是否采取政策行动

面临一定的需要和社会问题时,政府是否采取相应的行动,也即决定是否制定、修改或取消一项或多项社会政策。

(2)决策内容之二:社会角色行动的受益者范围

所谓行动的范围,是指一项行动所覆盖人群的范围,也即一项社会政策直接受益者的范围。

在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决策者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的情况来决定某项社会政策行动的覆盖面,即受益者范围的大小。

(3)决策内容之三:福利水平的高低

福利水平是指在福利性的项目中由政府财政或其他公共资金给付的平均水平,也即福利性项目受益者的平均受益程度。

(4)决策内容之四:资源调动方式

在制定社会政策的过程中,一般应该将实施该项政策行动所需要的资源及其调动方式,及经费总量和经费来源也做出规划。

(5)决策内容之五:社会政策项目的运作方式

所谓运作方式,是指一个社会项目的具体运行规则及实施方案。

5、简述当代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1)老年社会保障:主体是养老保险,表现为职工或雇员的退休制度(退休条件/退休待遇);一般养老保险有三个层次,即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2)失业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失业社会保险和对失业者提供社会救助。

(3)疾病和职业伤残社会保障:

疾病社会保障又称为医疗社会保障或健康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遭遇疾病或伤残而需要诊治时,由国家和社会依法向其提供医疗服务和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三种模式:国民健康服务、医疗社会保险模式、医疗救助。

职业伤残社会保障:又称工伤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或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和经济补偿的保障制度。三个主要环节:工作预防、工伤补偿、职业康复。

(4)反贫困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政策行动和经济政策行动。

广义:所有的社会保障项目都具有反贫困的意义。

狭义:只要是指直接向贫困者提供物质和服务帮助的项目。

(5)针对各类群体的专门社会保障:包括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对儿童的社会保障、对女性的社会保障以及优抚安置保障等。

6、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

(1)第一,保障基本需要的功能。

(2)第二,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制度有效地消除或缓解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风险,使大多数人能够安居乐业,少数弱势群体的的基本生活也能得到保障,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被称为社会的稳定器或减震器。

(3)第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第四,调节利益关系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背后具有深刻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基础;二是经济方面,在经济领域,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障还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7、如何理解住房政策的重要性

(1)第一,在所有的人类需要中,住房是其最基本的需要之一。

(2)第二,住房应该是一个福利领域。如果没有政府的社会政策介入,就难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

(3)第三,人们在住房方面的需要和对住房需要的定义都很复杂。

(4)第四,住房与健康等其他多项福利议题密切相关。

8、如何理解教育政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对个人的重要性

(1)对个人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的影响。如果纯粹以市场机制去分配教育资源,则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尤其是会使贫困家庭的孩子丧失教育机会,从而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教育政策去弥补市场的不足。

(2)对个人行为选择的影响。教育政策表现为调整教育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它不仅对教育关系主体的行为有约束和控制作用,更重要的是诱导作用,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准则。

(二)对社会的重要性

(1)导向作用。教育政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

(2)协调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现代社会中的政府面对的已不是单一或简单的社会问题,而是大量相互关联、制约的问题,教育问题往往与其他社会问题纠缠在一起,这就要求教育政策能协调教育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第二,多样化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而需要教育政策来协调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9、当代社会公共医疗卫生政策都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一)预防性的公共卫生政策

一是疾病监控;

二是公共卫生项目,包括三方面:

(1)预防性卫生服务,比如计划免疫、急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职业病与地方病防治

(2)大众健康教育,主要是普及基本卫生知识、食品安全知识

(3)健康环境的改善,重点是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等;

(二)治疗性的公共医疗政策

(1)投资建设公共医疗设施,建构医疗网络,合理配置资源,支持医护人员队伍建设;

(2)促进医疗技术进步和医疗服务质量提高;

(3)公共资金投入,降低医疗服务价格

(三)针对专门人群的医疗卫生政策

(1)妇幼保健政策

(2)老年医疗保健

(3)残疾人医疗康复事业

(4)针对低收入群体和一些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卫生政策

(四)其他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政策

(1)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研究

(2)药政监管

(3)医政管理

10、就业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第一,通过经济政策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第二,由政府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第三,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积极创业;第四,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等等。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的政策

就业社会政策必然要涉及就业公平问题,关注更容易失业和更加难获得再就业机会的弱势群体。

(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政策

很多劳动者劳动能力低下,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得展现自己,获取用人单位的信任,因此缺乏利用就业机会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的措施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

就业活动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必须对劳动者的权益进行保护,比如反对就业歧视。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经济、人口流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劳动者的就业。

11、简述中国保护妇女基本权益政策的基本情况(不清楚)

(一)妇女就业政策

1、保护妇女就业机会的政策

2、保护妇女劳动条件的政策

3、男女同工同酬政策

4、妇女就业保护的机制

(二)妇女教育政策

(三)妇女卫生保健政策

(四)妇女的婚姻家庭政策

12、简述中国儿童福利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广义的儿童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而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和举办的各种社会事业,主要包括:

(1)儿童健康服务:母婴保健计划和行动、儿童计划免疫、儿童医院等;

(2)儿童照料和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等;

(3)儿童文化娱乐设施:儿童乐园、儿童阅览室、儿童剧场、儿童娱乐中心以及社区中的儿童娱乐场所等;

(4)儿童社会优惠和专项服务:儿童使用公共设施的免费和低费等。(二)狭义的儿童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特殊儿童提供的特殊保护和特殊服务,包括:

(1)对孤儿、弃婴(包括残疾儿童)的收养制度,包括家庭收养、家庭寄养,以及社会收养(儿童福利院和儿童村等);

(2)儿童家庭补助:对低收入家庭中的儿童提供特殊津贴;

(3)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政策: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包括聋哑学校、弱智学校、盲童学校等。

(4)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和保护。

四、论述题(1x15=15分)

1、论述一下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中的价值问题(不清楚)

(1)社会政策研究中与实践中主张价值中立的倾向

早期的社会政策研究和实践偏向于价值中立,强调科学方法不仅可以被用来揭示自然现象,而且可以被用来了解和改善社会状况。19世纪初期,社会学和

统计学的创立,促进了这种利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福利问题的取向。到了20

世纪30年代,社会科学信息被经常运用在社会政策制定当中。时至今日,在社会政策研究和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种趋势,就是要避开意识形态并强调该事业的科学性质。

(2)社会政策研究中与实践中主张价值关联的倾向

在社会政策研究和实践的历史上也一直有一些学者主张要价值关联。许多社会政策学者承认价值和意识形态在这个领域中的关键角色,并强调必须阐明它们。自蒂特马斯以来的社会政策研究和实践增加了价值的维度。而且随着发展,这种价值维度不再是蒂特马斯最初的单一价值观,而是演化成多元价值观及多元意识形态。

(3)社会政策研究中与实践中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结合

一方面,为了进行诚实和客观的鉴别,社会政策研究者必须和其他社会科学家一样,把个人的价值和政治见解放在一边。

另一方面,尽管客观性重要,但做出一个学科的社会政策又是同时和价值纠缠在一起的。总的来说,虽然社会政策学者试图在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但由于社会政策的是规范性性质,大部分社会政策学者似乎更加强调价值关联在社会政策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2、论述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一)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中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主流方式。

(二)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1、有效性

第一,合理的社会政策规划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基础上,能有效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社会的整合需要;

第二,社会政策已经成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能够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动,从而满足社会的秩序需要;

第三,社会政策通过资源的再分配,缩小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从而有效的消除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紧张状态,从而满足了社会稳定及和谐的需要;

第四,通过规划和落实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使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能同步进行,是人类社会日益接近既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的社会目标,从而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局限性

第一,满足的是基本需要,不是全部需要;

第二,在现实中即使是基本需要也无法完全通过社会政策来满足;

第三,社会政策总是表现出非个性化特征。

影响

个人需要社会整体需要

导向满足

导向

社会政策

3、论述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先介绍社会政策概念、性质等,再论述)

概念:

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特点:

(1)社会政策是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而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的行动;

(2)社会政策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其中包括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

(3)社会政策坚持福利性原则;

(4)社会政策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5)社会政策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

论述:

1、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积极地干预市场和社会生活,可以扭转因市场失灵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缺陷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其次,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因此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有效性。再次,社会政策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准确地诊断社会问题,通过比较科学的政策决策方法来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解决社会问题。最后,社会政策行动可以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从而形成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局限

首先,社会政策是政府主导的公共行动,但由于各种原因,使政府行动中也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危险,因而降低了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性。其次,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条件下,政府的社会政策往往要重点解决一部分问题,有时候会忽略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再次,社会政策行动需要比较复杂的组织过程,有时候会由于利益群体影响等人为的因素而使决策和实施过程偏离合理的目标

和路径,从而影响社会政策的效果。此外,由于社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当通过社会政策来解决一个问题时,可能带来其他的问题。例如,如果社会政策的福利水平较低,就无法有效地解决贫困等社会问题;但如果社会福利水平太高,又可能导致福利依赖、政府财政开支膨胀等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最后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行动中并不是“包医百病”的,他一方面有比较有效的领域,而在其他领域中往往不是很有效;另一方面即使在其有效的领域中也需要与其他各种行动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之,通过社会政策去解决社会问题,既是一种有效的和必不可少的方式,同时也存在着缺陷。我们应该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根据具体的社会条件,科学地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使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 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用权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层次为:上中下三层。 * 管理学的内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

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 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 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 管理及其性质 1、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伙为一个活 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 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管理艺术。 *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 系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0-50年代;梅奥霍桑试验 3)管理理论丛林: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群体行为学派(梅奥,克里斯);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塔维斯托克研究所);决策理论学派(西蒙);沟通中心学派(纽曼);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4)学习型组织理论:卓越绩效模式理论;六西格玛理论;标杆超越法理论 * 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十四原则: 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作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 霍桑试验内容包括: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 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管理是一个过程;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版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管理者为什么很重要? 1.在这个复杂、混乱和不确定的时代,组织比以往更需要他们的管理技能和能力 2.管理技能和能力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3.员工-管理者关系的质量是员工生产率和忠诚度的最重要变量。 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员。 管理者的划分 基层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 (主管、区域经理、部门经理、办公室主任) 中层管理者:对基层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人员。(地区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 事业部主任) 高层管理者:负责为整个组织制定决策、计划和目标并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管理人员。(执行副总裁、总裁、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首席执行官) 管理者在哪里工作? 组织的共同特征: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目标)②是由人员组成的③有一种精心 设计的结构 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管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其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效率和效果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指“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通常指“做正确的事”。

li 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并且制定计划以整合和协调各种活 安排各项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寵做野站 同他人合作并通过他人去实现目标。 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比较和纠正 管理角色 管理角色指的是管理者按照人们的预期在实践中展示的具体行为或表现。 明茨伯格的10种管理角色可以被组合成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和决策制定 1.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需要的技能 1. 技术技能: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 2. 人际技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密切配合的能力 3. 概念技能:对组织面N 临的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能力 作为管理者,这三种能力都应当具备,但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可能会有所侧重,层 次越高,从事的具体业务就越少,因此技术技能的要求就会低一些,但是概念技能的要 求会增加,而人际技能 的要]求就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大致相同 管理职能 计划:设定目标,确定 动。 组织 领导 控制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94715

管理学大纲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管理与管理者 了解: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形成社会生产力;B.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C.合理组织协调人员、政府、资源之间关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D.把局部目标引向组织目标,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E.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改变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 管理学的内容体系(见教材) 管理学的重要性 对组织而言,管理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无论组织规模的大小,无论组织的各层次(高层、中层和基层),还是组织的各个领域,没有管理是难以想象的。通过学习,学会管理各种组织。 对个人而言,当你开始职业生涯后,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 对管理者而言,理解管理过程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可以使自己获得成为有效地管理者的系统知识。通过学习,使管理者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对被管理者而言,学习管理可以更好的理解上司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的内部运作方式,适应组织的需要。 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和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本书: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组织管理层次 高层、中层和基层 理解: 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3.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4.创造性 5.经济性:机会成本、管理方式选择、资源有效整合 管理性质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性质。(体现所有者意志) 管理职能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掌握和运用: 各管理层次的工作任务、职能承担的侧重和技能要求的侧重 工作任务: 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基础 知识点总结 组织是指为达到诸多目标或未来预期产出而在一起工作、相互之间协调行动的若干人。 管理(management)就是要既有效率又有效益地对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组织绩效(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是管理者在利用资源满足顾客需求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中,在效率和效益上所表现出来的水准。组织绩效同效率和效益成正比。 效率(efficiency)指的是在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中,资源利用的程度或资源产出水平的高低。效益(effectiveness,也有译作“效果”或“有效性”)是衡量管理者为组织设定并努力要达到的目标的恰当程度,也指组织实现预定目标的程度。管理者所选择的目标是恰当的,并实现了这些目标,组织就是有效益的。效益效率2*2图表见P4 管理的四种智能: 1,、计划是管理者用以识别并选择适当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管理者计划工作的优略劣决定着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也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计划详述见P120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的使命和目标(2)制定战略SWOT(3)实施战略和变革

组织 2、组织(organizing)是管理者用以建立工作关系结构,从而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和协作,由此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过程的结果是产生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即一个正式的任务系统和汇报关系系统,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协调和激励组织成员共同去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领导要达成的效果是使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情,对组织高度忠诚 4、控制在控制(controlling)过程中,管理者要评价组织实现目标的情况,以及为保持和提高绩效水平所采取的行动。控制过程的结果是要提高准确衡量和监控组织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管理类型 基层管理者:处于管理层基底层的是基层管理者,通常称为主管。他们的职责是对从事具体的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活动的非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中层管理着:监督基层管理者,负责寻求运用人力及其他资源已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办法。 (改善评估)中层管理者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开发和改进有助于提高组织 效率和效益的技能和诀窍。 高层管理者:负责确立组织目标。对组织的成败富有根本的责任。 信息技术与管理角色和技能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决策型角色信息型角色人际关系的决策 管理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1、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s)是指分析和诊断情况、辨别原因和结果的能力。由于高层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计划和组织,他们应拥有最佳的概念技能。 2、人际技能(human skills),或“人际交往技能”,包括理解、改变、领导、控制其他个 人和群体行为的能力。 3、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在组织中发挥某一角色作用的、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 专业知识和技术。 决策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意义:布来萧的这个分类是指出界定需要时所包含的因素,区分出需要的类型。比如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也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专家或专业人员对他人需要的认定也可能与当事人自己感觉到的需要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相对的需要之间有时也难以区分。所有的需要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主观的性质,即使是标准的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同,会导致政策选择上巨大差异。当把个人的某些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是社会政策追求的最终目的,当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分离,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需要就变成了手段,而满足社会需要才是其最终目的,很显然,只要目的实现了,手段运用的充分与否就无关紧要了。社会政策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成了制约社会政策行动的关键因素。社会唯实论:社会作为整体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完全一样,也不等于个人需要的总和。如多亚尔和高夫看来,保证社会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基础、养育和教育后代、学习必要的生产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等是社会文化要持续和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于是它们也就成了社会的需要。

《管理学》知识点梳理-最新版

1..管理的定义及内涵(特征、要素)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及含义 (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把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内容、评价、应用) 内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评价:(1)贡献 ?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讲求效率和调查研究 ?计划和执行相分离 (2)局限性 ?把工人看作“经济人” ?仅重视技术,不重视人 ?内容窄,局限于车间管理 6.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六大职能、十四条原则、管理要素(职能)) 经营的六项职能 ?技术活动:生产,制造 ?商业活动:购买,销售 ?财务活动:筹资,投资 ?会计活动:记帐,盘点 ?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集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 集体精神 管理要素(职能) ?计划:预测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组织:建立企业的物质与人的双重结构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社会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包含了政府为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在特定目标指引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和分配。 2、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具有三方面含义,包括社会性价值、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行动。福利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狭义上认为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问题: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集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型和周期性等特征。 5、民间组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性组织的总称。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它们以其民间和非营利两个方面的特点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并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6、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具有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最后是其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特点。 7、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即所谓“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政府通过这一制度有效地调控消费基金,解决职工购买住房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是雇员,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交强制性的公积金,并按月存入雇员户下。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40多年来,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1)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2)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局将归集的公积金购买国债,因此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职业经理培训)电大管理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0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韦伯。 1、管理的含义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和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4)管理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2、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答: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独特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2)管理的科学性(3)管理的艺术性 3、管理的职能一般包括几方面? 答:⑴计划⑵组织⑶领导⑷控制 4、管理者的分类 答:㈠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划分⑴高层管理者⑵中层管理者⑶基层管理者㈡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划分⑴企业管理者⑵政府部门管理者⑶其他部门管理者 5、管理者的角色? 答:(一)人际关系角色(1)精神领袖角色(2)领导者角色(3)组织联络者角色(二)信息传递角色(1)信息监听角色 (2)信息传播者角色(3)发言人角色(三)决策制度角色(1)企业家角色(2)干扰应对者角色(3)资源分配者角色(4)谈判者角色 6、管理技能: 答:⑴技术技能。是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⑵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分他人打交道并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⑶概念技能。是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7、影响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⑴宏观环境,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经济环境,②技术环境,③社会文化环境,④政治法律环境和⑤全球化环境. ⑵产业环境,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①竞争对手②,顾客,③供应商,④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7影响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拥有的资源条件,它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⑴组织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组织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⑵组织文化资源。主要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8、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⑴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员所共用的价值观。⑵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本文化⑶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⑷组织文化的重要功能是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9、组织文化的塑造主要通过那些途经? 答:首先要明确组织价值观,即明确组织成员要遵循的价值观念。然后通过标记、象征、故事、仪式与庆典等活动,将组织的价值观逐渐落实到组织成员的行动中去,并不断完善发展。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组织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0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定义及类型? 答:⑴定义:其是指组织环境的得分程度和变化程度。⑵类型;①简单稳定的环境②复杂稳定的环境③简单动态的环境④复杂动态的环境。11、管理组织环境的步骤? 答: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 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的变化进行的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造了机遇还是带来的威胁。 第三步:拟一个计划,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创造的机遇或者化解其带来的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所需要使用的资源。 12.提高管理组织环境能力的方法/ 答:第一,创设一咱组织机构和控制系统,让组织内所有的管理者都分别负责一些具体的环境因素。第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13、管理学研究的对象? 答:⑴管理原理(是基本规律)⑵管理的功能(是基本任务)⑶管理的主要方法、技术和手段⑷管理者和管理者群体⑸管理环境⑹管理思想及实践的发展历史⑺管理效果 14、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