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十章德育原理

第十章德育原理

第十章德育原理
第十章德育原理

第十章-德育原理

1.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2.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又是教育活动主体。

3.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关系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5. 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6.学生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它们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源泉和基础。

7.德育原则主要有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8. 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是区别我国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根本点。

9.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育既要遵循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通过实践活动,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这就是知行统一原则。 10.对后进学生的教育既要注意发现,扶植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并在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克服其消极因素。具体运用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原则。

11.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和谐统一发展并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及表现的规律提出来的。

1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的原则是依据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规律提出来的。

13.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决定的。

14.德育过程是由相互制约的四个因素构成的,这四个因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15.知指品德认识,它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16.我国模范班主任老师总结出的德育经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17.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 18.陶冶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19.品德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20.在德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那就违背了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21.小明写了保证书,决心今后要遵守《中学生守则》做到上课不再迟到。可是冬天天一冷,小明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又迟到了。对小明的教育应从提高其道德行为水平入手。 22.在德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3.贯彻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工作以学生为中心。 24.德育应坚持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在方法上应采取说服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25.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26.托物言志是陶冶教育法的方式之一。

27.受教育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28.苏霍姆林斯说: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个少年儿童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儿童。个性的教育是一个与集体教育紧密相关的过程。”这段话反映了教育过程中要重视个别教育。

29.构成德育过程的三个主要形态是:说服教育、实践锻炼和陶冶教育。德育过程: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对年轻一代在德育方面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德育原则:指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又要重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使学生做出相应的行动,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正面教育原则: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正面疏导,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主动的进步。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护接合起来,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指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依靠集体、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巩固与发展。

36.联系实际说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结合以下三个要点进行阐述:德育可以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德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德育可以防止剥削阶级思想侵袭。 37.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什么?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任务决定的,由学校培养目标决定的。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良好基础。这三个具体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教育过程中,它们是统一在同一的过程之中。 38.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有那些?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 39.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德育过程的主要规律有哪些?主要矛盾: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参节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反复教育,不断提高的过程。 40.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是都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形成肯发展起来的。所以德育的过程也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41. 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思想品德不是通过先天遗传获得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和交往形成的,在活动和交往中社会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得到了传递,在活动和交往中人们才能掌握道德观念,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任何人的活动和交往都具有社会性,总是在人与人的一定社会关系系统中进行并表现出人对事物、对他人的关系的。因此,人的思想品德也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没有活动和交往,就没有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源泉和基础。

42.谈谈你对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这一德育规律的认识。德育过程是一个由外向内转化的过程,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即必须通过内部的矛盾运动,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起作用。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是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就是教育者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思想和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从教育者提出的思

想道德要求出发,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使自己的道德心理结构向教育者要求的思想道德转化,也就是说:当学生对外部教育影响采取积极地接受态度时,外部的要求就会转化为主体自己的要求,并选择行动方式,引起原有的品德结构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品质、新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教育者的任务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活动,而是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自觉运用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现象,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43. 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反复教育、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①学生思想品德是在交往和活动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44.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哪些不同?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三点不同: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而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向活动过程;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③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而德育过程的结果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45.我国普通学校应贯彻的德育教育原则有哪些?

①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③知行统一的原则;④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⑤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⑥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⑦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⑧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6.结合实践,论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②德育是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③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47.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谈谈你对这一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知是指品德认识,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它是形成品德的内在动因。情是指品德情感,它可使品德认识升华为信念,进而转化为品德行为。意是指品德意志,可是行为表现出持久性,一贯性。行是指品德行为习惯。但知、情、意、行之间常出现不平衡状态,要求我们视具体情况可由多种开端,或从知开始,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等等,最终达到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48.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发展过程?试加以论述。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部教育影响,但要接受这些教育影响,转化为自身的品德,还要经过一个“同化”过程,即分析、综合这些影响,汲取他们需要的,抵制他们不需要的,不断作出自己的反应,这就表现为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当原有认识和信任是一致时,就会促使学生品德加速转化;反之,则会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形成障碍。教育者则要促使这种矛盾运动向积极方向转化,青少年思想品德每前进一步,都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49.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要进行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集体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主体,有巨大教育力量,它能给人温暖、信心和力量,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特点搞好个别教育,将二者结合起来。贯彻此原则要求:①努力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集体;②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加强个别教育,使个别人进步,影响和促进集体的发展壮大。

50.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16秋福师《小学德育理论》在线作业一

奥鹏17春16秋福师《小学德育理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是: A.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 德育目标 C.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D. 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正确答案: 2. 德育管理者要实现预定的目标,光靠一般号召是不行的,他必须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实施计划,提出若干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德育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是肯定德育管理过程哪一环节的意义()。 A. 确定德育目标 B. 制定德育计划组织 C. 开展德育活动 D. 检查和总结 正确答案: 3.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通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这表明()。 A. 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 B. 德育目标具有层次性 C. 德育目标顾及了年龄特征 D. 德育目标具有超前性 正确答案: 4. 最早提出集体教育的是哪一位教育家()。 A. 陶行知 B. 马卡连柯 C. 苏霍姆林斯基 D. 布鲁纳 正确答案: 5. 哪一种方法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道德认识的教育方法()。 A. 说理教育法 B. 品德修养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实际锻炼法 正确答案: 6. 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 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 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 强调施教传道方法和受教修养方法的综合统一 D. 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可以不相联系的综合统一 正确答案: 7. 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是()。 A. 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 德育原则 C.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D. 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 8. 哪一种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A. 社会实践活动 B. 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C.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D. 各科教学 正确答案: 9. 制定学校德育计划的前提是什么()。 A.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B. 检查总结经验 C. 确定德育目标 D.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正确答案: 10. 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教育的核心是() A.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B.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C. 爱国主义教育 D. 社会公德教育 正确答案: 11. 人生观、世界观已初步形成是在哪一年龄阶段()。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初期 正确答案: 12. 哪一种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A. 说理教育法 B. 品德修养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实际锻炼法 正确答案: 13. 什么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 A. 社会德育 B. 学校德育

《德育原理》考试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2、德育的功能是()、()。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 、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 、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 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小学教育学》第十章

《小学教育学》 第十章德育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德育途径 一、德育途径概念 德育途径是指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各种活动和工作。 包括传统途径,如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德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途径,如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 1、通过德育课程进行德育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遵循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发展的 特点与规律,按照课程计划,开好思想品德课。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德育课程及其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品德与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 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 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德育 教学中可利用学科优势,把德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去,结合学科的特点实施德育。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 (1)历史课。 最易于具体、形象、生动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 会主义的教育。同时教育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 传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语文课。 语文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 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课文内容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 充分发挥感染、陶冶作用,使学生受到教育。 (3)音乐、美术课。 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民 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 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4)数学课。数学教学是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5)地理课。地理常识教学易于具体、形象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3、通过综合实践课进行德育 (1)社会实践。社会公益劳动和服务;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 (2)劳动与技术教育。 (二)通过班主任工作进行德育 1、通过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进行德育 班集体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力量;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途径。 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在德育中首先要从组织和培养班集 体开始,在树立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选拔任用班干部、形成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组织班集体活动中,根据目标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组织建 立一个目标明确、班风优良、舆论导向正确、人际关系融洽的班集体,从而发挥班 集体的教育功能。 2、通过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进行德育 首先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功课,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完成学习任务结合起来。 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教育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刻苦钻研、 持之以恒;班主任要指导班级团队组织开展活动,发挥团员、队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协调性工作进行德育 班主任必须做好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形成一致的教育影响, 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做好协调工作也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 所面对的教育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增强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通过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德育 1、少先队活动

东师2018年秋季《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东师2018年秋季离线)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案]: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案]: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案]: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下半年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全球化的表现。 答:德育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全球化。德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影响的全球化;第二是主题的全球化。 所“影响的全球化”是指德育思想的经验的全球化影响。所谓“主题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势,也指学校德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主题。 2、传统德育过程模式。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3、“启发”在道德教育中的意味。 答:“启发”在道德教育上意味着:第一,它承认人性的善良或道德教育在人性上的可能。第二,道德教育只有在具备一定的主体接受条件下才能进行。 4、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的类型。 答: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全面干预型(中过、日本、法国、发展中国家);一种是部分干预型(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一种是政策干预性型(美国、加拿大、瑞典等)。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如何解决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答: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有三个方面。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①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②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是指学校道德教育(有计划、系统的、)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无序的、多元的)与学校德育价值系统的矛盾,有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同质矛盾(大家影响都是正面的,但是社会的道德影响与学校的道德影响并不一样)是指社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073《德育原理》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1、《德育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道德教育现象和一般规律,并指导德育实践。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学问。就学科性质来讲,它主要是一门规范和应用的教育学。 2、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型一:名词解释共20分,一般为5道题 题型二:简答题共40分,一般为4道题 题型三:论述题共40分,一般为两道大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德育范畴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德育内容。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德育的本质 ·德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 德育的功能。 ·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3、德育概念的泛化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一种广义的德育概念解释为:与伦理学体系中的德育概念(专指道德教育)不同,“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另外还有更为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等等。以至于有人打趣说:“‘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往里头装”!这就是所谓的德育概念的“泛化”的问题。 第三章德育对象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 ·从个性与德育的关系角度去看,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第二,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第三,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一

作业名称:第一阶段-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出卷人:SA 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2016-6-8 21:51:56 至2016-6-8 23:47:36 学员姓名:915330066 学员成绩:75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74.83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自由、平等、博爱等反对等级制度要求的道德观念进入学校德育内容是()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现代社会 D、当代社会 学员答案:C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的原则 A、守多而望多 B、守一而望一 C、守多而望一 D、守一而望多 学员答案:D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在西方,在巨变之后的俄罗斯、东欧诸国,()都有同道德教育携手的取向存在 A、思想教育 B、法律教育 C、宗教教育 D、政治教育 学员答案:C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10、()中含有价值真理、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 A、品德能力 B、品德内容 C、品德形式 D、品德方法

学员答案:B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关于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及其实现的思考,还有相关的()功能问题 A、批判性 B、滞后性 C、适应性 D、反思性 学员答案:B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道德可教吗?是古希腊时期曼诺对()提出的问题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普罗塔哥拉 学员答案:A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功能有正有负,近年来中国理论界也探讨到了德育的() A、弱功能 B、负功能 C、正功能 D、强功能 学员答案:B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现当代学校德育是指() A、20世纪初以来 B、19-20世纪 C、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D、文艺复兴运动以来 学员答案:A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德育原理 2015秋 华师大期末考试答案

《德育原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品德发展任务。 答:这种说法正确。德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发展的动力和能源。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对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它能以其鲜明的社会性质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目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它能为学校师生开展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使其它各育的实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有力条件;再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其它各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菲智力因素,增强其它各育的实际效果。 2、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3、学校德育不应只是以各种规范约束学生,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领略人生和生活的意义。 答:这种说法正确。从学校的计划来看,德育内容分为计划性的内容和非计划性的内容。计划性的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这一类的内容,往

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非计划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二涉及的德育内容。 4、(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和进行方式,因此,在(外在)教育中不可能会有自我教育发生。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 “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含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在许多学校在德育中都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请你分析这其中的道理。 答: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 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有其特殊性,这就是把它们思想意识的形成与转变作为主要任务。而对于思想意识形成与转变这样的问题,是不宜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因为,

小学德育理论

小学德育理论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 1、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自觉或非自觉的既爱与和影响。在对家庭家庭教育侠义或广义的界定中,大部分是针对家庭对象而言的。 2、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德育目标要求,或者说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 3、德育课程在道德主体人格构建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采取的诸多方式的总称,是实现德育人物的条件之一。 4、德育方法在道德主体人格构建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采取的诸多方式的总称,是实现德育人物的条件之一。 二、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2小题,计16分) 1、评语鉴定测评法评语鉴定测评法,又称操行评语法、品德评语法、品德鉴定法。一般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观察和了解,参照有关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的做出个人鉴定意见。其操作步骤是,了解情况、民主评议(包括个人、集体、干部、任课老师、家庭几方面),明确鉴定内容与要求,结合自己观察事实进行评语鉴定,最后反馈给学生、教师、家长与学校领导,大多属只让领导审定或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 2、总体印象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操作步骤是,先明确测评任务或要求,再回想与综合对学生业已形成的印象作为总体价值评定。 3、写实测评法,又称记实法。所谓写实测评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的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其操作步骤是,明确写实的内容与要求,捕捉搜寻记实的有关事实与行为,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详细记录,期末整理后,概要的计入到有关栏目中。类似写实测评法的另一种方法是档案资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简答)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首先,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其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再次,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二)态度的结构(简答)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简答)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在于(简答):第一,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第二,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部分;第三,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第四,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2016年秋季东师大德育原理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作业习题 第一章德育范畴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 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 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 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着,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 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 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 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 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 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

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 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 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着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着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 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8、阅读东西方道德哲学思考,道德哲学和人性假设德育目的的影响。 第五章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如何理解现代与传统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和综合化模式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4、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5、查阅有代表性的德育过程理论资料,思考传统与现代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及其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借鉴意义。 6、结合耳闻目睹的德育现实和自身经历,谈谈德育过程最关键的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小学德育理论作业

第一次作业 1、什么是德育目标?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答: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并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认知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并逐步树立阶级分析的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以及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是内在一致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第一,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的。一定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的要求,并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也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他们都是由人规定的,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培养人的要求。第二,都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人类生活的共同要求,表现出社会生活、社会规范、德育实践领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教育目标是对培养人的结果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未来思想、道德面貌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又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方面,要求受教育者既能掌握当前现成的社会规范,适应当前的社会精神生活,又要为未来社会生活作准备,体现超越性。超越性意味着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要求方面略高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有的发展水平。总之,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确立在现实基础上,又高于现实,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因而是超越性、先进的,又是现实的、可行的。 2、什么是德育过程?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它的特点有:1.现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2、现代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3、现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4、现代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5、现代德育过程是一个多方面影响的复杂过程,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3、什么是德育课程?如何理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地位,特征和功能? 答:德育课程主要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三类。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与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区别: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顺从性和德育活动的纪律性、惩罚性,强调德育内容的传统灌输,以权威管理和灌输行为规范为主要特征。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探究,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鼓励儿童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大作业答案

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确立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①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②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③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进程。④德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⑤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2、德育目的具体确认困难的原因。 (2)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 (3)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4)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5)德育目的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3、确立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6)①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②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③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进程。④德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⑤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4、德育全球化的表现。 德育的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通讯方面的全球化。德育的全球化表现主要是两方面。第一是影响的全球化;第二是主题的全球化。 所谓“影响的全球化”是指德育思想和经验的全球化影响。 “主题的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同的趋势,也指学校德育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共同的主题。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请论述文明行为教育的内容。 (一)举止文明的习惯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二)诚实守信的习惯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三)尊重他人的习惯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 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 (四)守时惜时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从小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五)懂得感恩的习惯 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 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

2018德育原理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有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 尼尔·诺丁斯 B. 科尔伯格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B) A. 班杜拉 B.苏霍姆林斯基 C. 科尔伯格 D. 杜威 3.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D) A. 托马斯·里可纳 B. 威廉·贝内特 C. 爱德华·怀因 D. 尼尔·诺丁斯 4.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 A. 威尔逊 B. 麦克费尔 C. 科尔伯格 D. 纽曼 5.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 A.《道德教育论》 B.《德育鉴》 C.《训育论》 D.《德育原理》 6.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B)。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7.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 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 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 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8.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A)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 值与教学》的出版。 A.拉思斯 B.萨沙 C.科尔伯格 D.诺丁斯 9.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 A.对自我的关怀 B.对思想的关怀 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D.对世界的关怀 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D) A.综合课程形式 B.活动课程形式 C.隐性课程形式 D.螺旋式结构 11.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B) A.“符号”课程模式 B.“体谅”课程模式 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12.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D. 儿童心理学 13.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B)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非习俗水平 14.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是下列哪种态度(B) A、权威主义 B、中立主义 C、调合的立场 D、儿童中心主义 15.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 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16.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 B.知与情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