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

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

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
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

《美国研究》2011年第3期

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

王希

首先,请允许我对美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在中国的美国研究中,美国所是一面旗帜,代表了中国的美国研究的力量与方向。30年来,美国所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美国研究》在提高国内美国研究的学术质量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感谢黄平所长的邀请。我因接到通知的时间较晚,来不及准备专门的发言稿,只能从近期思考和研究的题目中选一个来讲。美国研究所认为软实力的题目比较合适。既然这样,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①

一 “软实力”及其研究

众所周知,“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学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 Jr.)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的最初涵义是指美国拥有的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的其他能力,如美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司法管辖力、美国大众文化对世界各国民众的影响力等,这是一种相对于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的“第三维”实力。奈后来把“软实力”进一步描述为一种“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奈说,如果一个国家“代表着其他国家所期望信奉的价值观念”,它的“领导(世界)潮流

①我对“软实力”问题的关注起源于1999年对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媒体表现的观察,后来逐步将美国的公民

建设、美国国家价值观的构建、中国“软实力”的内容与形式等纳入思考范围。与本文相关的一些想法曾发表在下列文章中:王希:《民主的非民主化》,《读书》1999年10月号,第9~14页;《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第5~8页;《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问题》,《美国研究》第17卷第2期(2003年夏),第9~30页;《美国的自由与限制:“一切皆有可能”已成过去》,《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7月21日,第33页;《海外学者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对外传播》2010年第10期,第5~8页;《软实力的硬内容:国家制度和核心价值观》,载李希光主编:《软实力与中国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版,第43~51页。

的成本就会降低”。①奈提出“软实力”时,正是冷战即将结束、美国即将成为唯一超

级大国的时刻。当时美国在军事、经济、科技创新等硬实力方面处于无可匹敌的状

态,

美国如何能够在后冷战时代持续地保持自己的优势,这是奈等考虑的问题。应该说,

奈的“软实力”思考是一种“崛起后的大国”的战略考虑,而不是一种“崛起中的大国”的战略思考。

二 历史上中美对软实力的运用

其实,“软实力”的思想并不新颖,与之相似的思想和实践早已存在,相关的例子

在中外历史上俯拾皆是。《

道德经》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一语包含了以柔克刚、以说服取代武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其中的“柔”也含有“软实力”的意思。

在中美两国打交道的历史上,使用“软实力”的例子也不少。19世纪70年代初,美国国会进行了一场关于华工对美国利弊的辩论,共和党参议员卡尔·舒尔茨(Carl

Schurz

)反对国会立法歧视华工进入美国。他认为美国应该致力于将华工“美国化”,让他们适应并习惯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保证他们把对生活的“新需求”(new wants

)带回到中国去,“宣传”(propag

andize)美国人的消费方式,从而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美国产品打开中国的市场。②义和团运动之后,美国政府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

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接受美国教育,这个过程基本上贯穿于整个20世纪,

这种做法在其他西方国家中十分少见。美国大学培养了许多中国的留学生,包括一大批后来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教育家、科学家、学者和实业家,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历史。

自20世纪中叶起,

在国际政治中使用“软实力”成为美国政府的一种有意识的作为。1953年成立的美国新闻署负责通过对外广播、

交换学者学生和开展文化交流等渠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美国思想,扩大美国的国际影响。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

和·02·美国研究

①②

Joseph S.Nye,Jr.,Sof

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ed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约瑟夫·S.奈、门洪华编:《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6~7页。Carl Schurz,statement at the Senate,Cong

ressional Globe,41Congress,2session,1870,5159~5160;quoted from Xi Wang,The Trial of Democracy:Black Suffrage and Northern Rep

ublicans,1860~1910(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7),pp.334~335.

平队”和“富布赖特计划”等也是一种软实力运用的实践。①今天,美国软实力的内容

不再局限于文化、意识形态和教育领域,其传播也早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政府行为,而是以多层次和多方位的方式,通过商业、贸易、教育、学术、体育、大众文化、出版、新

闻、

网络和民间交流等渠道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是史无前例的。

中华文明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na-

tion-

state)的历史相对较短,以辛亥革命为起点,至今不过一个世纪,而作为一个在领土、体制、治理和意识形态控制等方面做到基本统一的现代国家的历史则更短,只有60年。尽管如此,

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软实力”的功能。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秘诀之一是“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宣传”便是一种“软实力”的使用,

即便在今天,“宣传”仍然是当今中国政治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内容之一。

早期的中共领导人十分注意利用国际媒体来传播其方针与思想。美国记者斯诺

在采访中国领导人基础上写成的《西行漫记》(1936年出版)

、国共内战期间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1946年)

等可被视作是中国共产党运用软实力的早期典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曾一度面临西方世界的封锁和孤立。即便如此,中国政府也努力利用有限的资源,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竭力发展与敌对国家中友好人士的关系往来,并通过他们来帮助传播新中国的影响。譬如,

1959年,中国曾邀请著名的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伊斯(W.E.B.Du 

Bois)来中国访问,杜波伊斯及夫人回到美国后,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热情讴歌了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尽管他们并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到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这在冷战时期的美国是十分罕见的。朝鲜战争后中国对战俘的改造也有重要的成效,美国黑人战俘克拉伦

斯·亚当斯(Clarence 

Adams)在他的回忆录中对此有非常生动和详细的说明。②自1970年代重返国际社会和改革开放后,

中国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施展影响力的国际平台。市场经济的实施、

与国际体制接轨的需要、对外交流的增加和多元化,尤其是对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的参与,都促使中国加速在教育和宣传领域内进行改革。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在1978~2008年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已将近140万人,留学人员遍布100多个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以国家资源为后盾,在世界范围内·

12·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①②Thomas C.Sorensen,The Word War:The Story 

of American Propaganda(New York:Harper andRow,1968),Laura A.Belmonte,Selling 

the American Way:U.S.Propaganda and the Cold War(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8);Mary 

L.Dudziak,Cold War Civil Rights:Raceand the Image of American Democrac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韩召颖:《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版。Wang Xi,“Black America and Red China:The Extended Problem of Color Line across the Pacific,”unpub-

lished manuscrip

t.

推动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到2009年8月,在83个国家建立了339所孔子学院

或孔子课堂。目前世界各国学汉语的人数达到了4000万。

①我任教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所在地的中学最近也将中文列入学生可选的外语语种之一,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从1990年中期开始,中国中央电视台利用卫星,将中午节目传送到全球范围,对海外华人(包括来自台港澳的华人)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央电视台的英语和西班牙语频道的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展。最近,为配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中国政府买下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区时

代广场的巨型电视商业屏幕播放时段,

连续几天不间断地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向美国公众展示现代中国的风采。

三 当代“软实力”的内容

但是,奈的“软实力”思想与上述这些“软实力”的理解和应用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细微而重要的区别。奈的“软实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强调由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我看来,这种思考隐含了这样一

种逻辑:即某种价值观以及体现这种价值观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

——不管它来自哪个国家或哪种制度—

——可能会带有的一种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的吸引力。换言之,所有人对某些作为人的价值都不会拒绝或鄙弃。这种意义上的软实力所追求的目的,不限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满足,而更强调对个人的和共享的价值观的认同。也就是说,如果要让他人将美国制度、美国理念、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作为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和期许一定是一种“自然的”追求和期许,与帝国主义时代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威逼利诱是不能等同的。一个国家能够不通过使用武力或经济制裁,而是通过说服和吸引,对其他国家的公民施加影响,改变后者的价值认同和政治追求,使其心悦诚服地认同前者的基本利益,做到了这一点,这个国家就拥有了软实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奈的“软实力”带给我们一些启示:软实力的运用和竞争是一种全球化时代的现象,是不同国家之间在政治文化、政治体制和价值观方面的较量,是不同国家的人民对本国和他国体制,以及由体制而衍生的价值观在认同感和忠诚感意义上进行比较与选择。对于价值观和认同感的选择,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抽象选择,而是一种基于个人和群体实际感受之上的现实选择,与个人利益、个人追求、个·22·美国研究

①沈阳(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副司长):《为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架起语言之桥》,2009年8月26日,

南开大学新闻网,http://jw.nankai.edu.cn/zt/kxfzg/ViewInfo.asp

?id=1378访问时间:20098月30日)。

人生活方式,个人思想境界、个人社交网络、乃至个人心理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同“软实力”之间的竞争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人心竞争和认同竞争。

四 “软实力”的政治学

为此,我们需要对几个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包括:软实力的内涵、软实力构建的资源、软实力构建的方式,以及软实力构建者的培养等。也许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称为

是“软实力的政治学”。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更多的是为了看清楚中国软实力构建

的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一)“软实力”的内涵

前面曾提到,软实力的核心是国家制度和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它们是“软实力”

中的“硬实力”或者“硬内容”,具有与军事和经济实力同等重要的功能,是现代国家发

展和稳定的基础。但在认知软实力的内涵上,中西因历史经验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

分歧。西方国家开现代国家路径在先,

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国家制度和公民构建的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基于这种历史经验,西方国家也发展出比较成熟的政治理论,以自由、法治、民主和平等理念为核心内容,利用其政治、市场和文化优势,在全世界传

播。可以说,

西方国家利用已经完成的历史进程来制定了一种“标准路径”加以推广,占据了政治话语的道德制高点。所以,在面对软实力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西方或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

与之相关的是,我们如何处理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是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还是

将其视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

并认为这些经验(包括其所产生的制度与价值观)在终极方向上与中国人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中国的发展也是有重要的借

鉴意义的?或者借用奈的逻辑来说,所谓“西方”制度、“西方”价值观本身并不姓“西”

(Western),也不姓“中”(Chinese

),并不是西方国家特有发明,或西方民族垄断的生活方式,而是人类共有的经验和追求,并且在人类历史上以不同的形式得以表现、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运作。这里当然涉及一个如何打破西方思维定势的问题,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知识和智慧。

我想举个与美国“自由”有关的例子来说明上面提到的最后一点:20世纪的美国自由观的内容曾因受到国际政治的影响而得以改变和扩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米尔达尔(Gunnar My

rdal)应邀到美国,以“局外人”的身份,对美国的种族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的结果于1944年以《

美国的困境》(An American Dilem 

ma)为名出版,长达1500页。在列举了美国社会盛行的各种种族歧视政策和后果之后,米尔达尔在著作中警告说,如果美国不废除国内的种族

·

32·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

隔离和种族歧视制度,它将无法说服其他国家认同美国的民主体制和价值观,因为这

一切都将被视为是谎言。①米尔达尔的著作出版时正是冷战即将开始、美国即将成

为西方世界领袖的时刻,

美国黑人在国内的反抗运动也正在掀起一个新的高潮。所以杜鲁门政府一方面积极反共,另一方面则着手改变国内的种族歧视状况。他下令废除了美国军队中的种族隔离制度,建立总统民权事务委员会,专门关注种族问题。

1954年,

一向保守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的审理,宣布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制度为违宪。当时美国新闻署拿到这一判决后,如获至

宝,立刻通过“美国之音”用39多种语言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一判决,

其用意是改善当时美国的人权和国家形象。冷战的大环境—

——包括共产党国家对美国国内种族隔离政策的批评和对公民的“社会权利”、“经济权利”的强调等—

——都给美国各级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促进了美国“自由”观的内部转化和扩展。奥巴马能够当选美国总统,正是得益于20世纪50、60年代民权运动的立法成果。这个例子无非是想说明,西方世界的“标准路径”其实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并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并非一成不变的。

这个例子也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当时美国改善国内的种族关系,一方面是回应国

内黑人民权运动和国际冷战政治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有非常现实的制度建设的考虑。那就是,只有当黑人公民获得与白人公民同等的参与国家政治、分享利益和资源分配的权利和机会时,他们才可能建立起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认同感,也才可能对美国体制

和价值观抱有真实的信仰和信心。所以,

本国公民对本国制度和价值观的认可,是一个国家具有过硬的“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国家要想以自已的“软实力”影响其他国家的人民,首先要影响自己的人民,赢得本国人民对本国制度的信任感。

(二)“软实力”构建的资源

许多人在讨论中国的软实力时,都认为中国文化是构建中国软实力的巨大资源,包括奈也这样认为。的确,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拥有更为久远、深厚、民族特性更为鲜明和执着的文化传统。然而,并非所有的中国文化传统都可以用来作为构建当代软实力的资源。我们的传统完全有可能是我们的包袱。与其他后发国家一样,中国

实际上是始终面临着一个发展中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我们希望追求一种世界性的

文化或价值观,另一方面我们又害怕因为这种追求而永远地丧失民族性的文化和价值观。换言之,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以民族国家为本,力图开拓和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们期望借助传统文化的资源,但传统文化中并非都是精华,有些东西·42·美国研究

①Gunnar Myrdal,An American Dilemma,The Negro Problem and Modern Democracy(New York:Har-

ers and Brothers,1944).

不但不能有助于构建中国的软实力,反而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何利用和改造传统,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困境。

第二个困境在前面已经间接提到,即如何面对以西方历史经验为基础的文化和

政治传统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价值观。中国思想界目前的“

多元化”是官方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上,政府的宣传机构一直对西方话语和思想体系抱着质疑的态度。然而,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接轨”的现实需要又不断将西方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带入到中国的各个角落,比比皆是地出现在报纸评论、电视访谈、大众娱乐、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之

中。所以,目前中国的政治话语实际上是一个混合话语体系(a hy

brid discourse),或者说是一个“

大杂烩”,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事实上存在的意识形态的模糊性和价值观的多重性。用什么样的文化、政治和历史资源来构建一种既有健康的中国特色、又能为他人“自然而然”地接受的软实力话语体系?这是一个挑战。

(三)“软实力”构建的方式

软实力是宣传,但又不是宣传,尤其是在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了全球化、即时化、电子化、

多元化、个人化的时代。即便是宣传,也必须要做得高明,因为其目的是用你制做的“思维定势”来改变“他者”(other

)原本就拥有的思维定势。这不是仅靠打造一个中国式的“有线新闻网”(CNN)

或在时代广场播放宣传片就能做到的。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美国电视台曾播放一个系列动画片,名叫《辛普森一家》(The Simp

sons),以讽刺情景喜剧的方式,表现一些中下阶层美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大人小孩都喜欢看,长盛不衰。前几年曾播出过一集,描写辛普森一家人到中国旅行的经历。整个故事是通过一个七、八岁男孩的观察来表现的。辛普森一

家初到北京,

在机场看到从北京飞往美国的飞机上装满了各种商品,而从美国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的则是美钞,两个对比镜头表现了美国人对中美贸易逆差的担忧。辛普森一家到中国来是为了领养一个被抛弃的女婴,但他们所到之处都受到公安机关的监视,连旅店房间里也都安装了录像监视设备,结果有关方面通过监听器,偷听到辛普森一家的内部谈话,得知他们是原本不够领养资格的人,于是取消了他们的领养安排,一家人灰溜溜地打道回府。这一集透露一个信息:中国虽然经济很发达了,但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弃女婴”国家和警察国家。这是走进千家万户的节目,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儿童,应该算是国内运用“软实力”的一种表现。影片制作者将自己对国际政治的诠释,通过动画片,带入美国普通观众的娱乐生活之中,塑造一种思维习惯。

另外一个例子是最近刚上映的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2)

》,它使用的主要是“中国元素”,传递的也是中国古代人学中的理念,虽然也掺杂了西方的文化因素。它为什么能够广受欢迎,不仅在美国,在中国也是如此,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是大众文化,很肤浅。但不能否认,它用现代的动漫制作方式将中国传

·

52·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

统文化中的某些理念传播到了世界的许多地方,把熊猫和“中国”(影片的中文翻译用

的是“中原”)带进全世界无数儿童与成人的心灵和善意的想象之中,这个效果是无法

抵制的。

(四)“软实力”构建者的培养

当我们讨论“软实力”时,往往认为,软实力构建只是一种政府行为,习惯于“宣传”的人更可能把它当成一种短平快的攻坚战或绩效工程。其实不然,软实力构建是一项全民的、长期的、自觉的公民工程或公共工程。公民、官员、学者、艺术家、科学家、企业家、外资企业的中国员工、留学生、访问学者、旅游景点的小摊小贩们等,都是

中国“

软实力”的构建者,对他们的培养必将是一种更为深远和持续的努力。我注意到,《纽约时报》对青藏铁路的报道采用了某些可以预见的思维定势。譬如,记者在报道青藏铁路通车的同时,提到铁路有可能会破坏西藏的气候、自然景观和藏族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而不去讨论铁路对改善藏族人民生活质量的作用等。美国记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报道?他们为什么不会站在中宣部期望的立场上来写?问这样的问题显然

是荒唐幼稚的。但我们应该看到,

美国记者的写作是美国“政治文化共识”训练的真实而自然的表现。他们的这种“自觉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这就需要认真研究美国教育和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

我想说的是,软实力构建者的培养与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教育质量、教育内容很有关系。软实力构建者对本国的文化、体制和价值观有没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有没有信心,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软实力构建和传播的质量。

最后一点,软实力(以及软实力的构建者)是不是应该包含世界性的内容?中国

人喜欢把姚明看成是一种中国的象征和中国的骄傲,

然而姚明同时也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

的明星和骄傲,他也是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象征性标志。那么,姚明到底是中国的软实力的象征,还是美国的软实力的象征,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王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62·美国研究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杨飞101002079 生技2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4年奈在他的着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作出了进一步规范,他提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虽然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但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 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摘要】“软实力”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这种历史吊诡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和规则为软实力?所谓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到底如何呈现?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挑战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

人生启示录:一个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潘宗光语录 快乐是一种心境,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放下多少。 做一个安乐自在的人,主要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和修养,谦冲淡泊,处下不争。 跛兔赛跑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 一只跛足的兔子要和一只健步如飞的兔子比赛,跛足的兔子知道自己硬实力不够,比赛前一天晚上就拼命钻研、熟悉地图,看能不能找出快捷方式到达终点;而那只健步如飞的兔子呢?它自恃硬实力很强,当晚沉迷网络不睡觉。结果,第二天比赛,跛足的兔子一跛一跛到达终点,健步如飞的兔子却迷失了方向,输了。可见硬实力强的基础上没有软实力的配合,一样要失败。但换言之,如果这只兔子不是跛足而是断腿的兔子,它的硬实力等于零,那么它再预先做足功课,熟悉地图,积累了丰富的软实力也无济于事,软实力必须以硬实力为支撑。 今天理想的大学教育主要应针对两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吸收知识,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分析能力,统称为“硬实力”;同时,我们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文化内涵等,称为“软实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硬实力与软实力”这两个名词时这样解释,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硬实力”就是指支配性实力,比如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而“软实力”则是文化、国民素质、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及其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综合实力都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的,两种实力的关系不是和而是积,是互为补充的。 教育也是一样,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同步发展软硬两方面的实力。因为一个人的学问越高,他的硬实力越强,那么他就越需要小心,因为他很容易变得目空一切,走极端。这时候他需要用软实力,他的智慧、慈悲心、品德来平衡他强悍的硬实力,这样在大是大非当中才可以把持得住。 张无忌学剑 ——关键词:软硬两种实力要平衡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武功很高,但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因为他的软实力还不够。所以他又向张三丰学太极剑,张三丰在他面前表演太极剑,张无忌没有看剑招,而是看剑意。突然他说:“我现在全部忘记了,忘记得一干二净了。”这说明他已经摆脱了剑术的约束,人剑合一,武功登峰造极。 我们要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道德经》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为学日益”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力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本文强调文化软实力,更多的强调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对于文化的界定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文化。首先对于文化的界定要明确、分析。奈指出,软力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o 1、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2、(大国崛起、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 一、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研究路径)从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 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 1、从国家层面 2、从地区层面 3、从国际层面,全球互动,全球文化 4、战略思维,大国社会性成长规律转变现实与理想两种思维。世界大国地位的 维持的四个方面。成长方式的哲学思维的转变 5、战略结构(权力结构的转变,权力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 6、战略定位与决策(中国崛起应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 提高不是投资、援助等。) 二、战略和战术的结合提升策略 1、现实与理论的方面 2、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实践。 与现实意义(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选题意义 国际文化讲坛上流传着一句名言:19 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 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 世纪要靠文化改变世纪。“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人类关照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理念、改变世界的新方式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①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国际社会的竞争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上占据了制高点,获得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该民族或国家也就能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明显优势。在我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觉醒,文化软实力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作点粗浅的探讨 国际视域下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性问题与路径依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本文主要强调在国际视域下,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软实力。

军事理论读书报告示例

培养大学生战略意识和忧患意识 ---读杜超《中国未来战争》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杜超,教授,硕士生导师,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在《社会主义研究》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出版《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软实力·硬道理——当代中国文化纵横》等专著4部;并荣获河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内容简介: 《中国未来战争》根据历史上战争活动的基本规律,参照前人留下的预测战争的宝贵经验,分析军事活动的发展趋势,在这些方面作出自己的回答,并且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重视和思考战争这种人类社会的普遍活动,研究和思索中国未来的宏观走向,以及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付出新的努力…… 一、中国长期面对复杂而严峻的战争隐患 二、中国未来战争将呈现多样化的技术特征.. 三、中国立足于应对未来大规模战争 四、中国将坚定不移地维护战争正义性 五、中国未来战争是“经济适用型”或“小康型”的战争 六、绝不能一味追求速战速决 七、未来的战场无处不在 八、未来作战是体系作战和多种方式的对抗 九、未来战争将带来一个崭新的中国和世界 十、只有做好战争准备,才能赢得未来战争 十一、缺乏对战争的忧患是十分值得忧患的 十二、瞄准未来战争,提高维护和平的能力 十三、依靠新的人民战争赢得未来胜利 个人点评: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们现今享有的和平真的不容易。军备竞赛、领土纷争、海权之争、台独问题、还有来自“世界警察”美国的遏制,这些都是那件名为和平的外衣下的暗流涌动。在我看来,未来中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却也面临着更危险的博弈,大国间的游戏——“大战略”。时代在进步,我们不应该落后。 其他书籍摘要: 1.现代化的忧思直接来源于人类发展史所面临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增长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能力;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环境的破坏不仅是经济发展受挫,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口飞速增长,使整个地球不堪重负;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纷繁的国际纠纷和地区战争………这一切表明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与人类的现代化追求相去甚远。正是在这种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在思想文化领域,人类对现代化的忧思情绪油然而生。这在西方国家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有深刻的反映。

浅谈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浅谈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 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生存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国著名的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创立者邓正红先生说过:“企业的软实力强、硬实力弱,企业有希望兴;企业的软实力弱、硬实力强,企业就会逐步衰败;企业的软实力弱、硬实力弱,企业将无法生存;只有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强,企业才会基业长青。”由此可见,软实力和硬实力关系十分密切。 企业的软实力是指能够适时为企业提供战略支持、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需求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企业的硬实力是指能够满足市场不断变化需求、具有持续生存实力并形成产业化的核心技术和具有较强市场生存能力的标志性产品;二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从软实力到硬实力,从硬实力到软实力,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螺旋渐进过程。英特尔公司的核心处理器技术在业界长期处于领先水平,这种持续顶尖的硬实力来自于英特尔在市场和业界长期积累下来的硬技术权威,因而它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做全球化公司;而英特尔公司能够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在于他长期坚持创新所积累的软实力已内化为企业的核心生存力,形成了特有的“创新永动机”,使其硬件技术几乎做到极致的水平,成为全球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高度统一的典范。 由此可见,软实力要靠硬实力支撑,没有硬实力,软实力就犹如建在沙滩上的房子,没有生存根基;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硬实力要靠软实力辅佐,没有软实力,硬实力的发展就会受限,犹如没有阳光雨露滋润的花朵。换句话说,就是硬实力促进软实力,软实力提升硬实力;软实力是影响,硬实力是支配。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物质与精神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正是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物质与精神获得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这其实就是对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关系的最好诠释。 有人作过形象比喻: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可以用“混凝土模型”来比喻,混凝土的构成包括水泥、砂子、石头和钢筋,这些构成因素只能代表企业的硬实力,在混凝土形成之前这些资源都是分散的,要将这些分散的资源揉合在一起,必须注入水,并产生凝固反应,这个水就是企业的软实力。反之,如果离开了水泥、砂子、石头和钢筋这些硬实力因素,水就只能是水,就不会是软实力,也不

教学案例:美国的文化软实力

精品文档 . 教学案例11:美国的文化软实力 【案例呈现】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广播电视产业集团(时代华纳、新闻集团),控制着世界网络 媒体的发展趋势。最为重要的是,美国的这些文化产业部门享有着世界他国无法比拟的经济利润。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美国电影现已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2/3。文化产品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每年的出口额达600多亿美元,甚至超过航天航空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仅《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的利润就达18亿美元。美国好莱坞影片的票房收入有一多半是从国外的电影市场上获得的。美国文化通过包括影视、演出、展览和出版发行等在内的文化产业服务贸易这一既公开又合法的渠道来占领中国的文化市场。 【案例点评】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化产业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同时也是政治的较量,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既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促进了他的价值观的输出,成为影响世界、影响中国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软实力建设仍相对滞后,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既要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也要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元素和核心元素,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还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变文化资源大国为文化经济强国,提升中国文化的活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教学建议】 第一,该案例用于第三节第三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教学。重点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必要性、紧迫性。 第二,本案例使用可以与视频“美国向中国学习的五件事”相结合,说明中美两国在文化的实力方面所存在的差距。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2012级 学号21217059 姓名彭超 任课老师潘于旭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年10 月31 日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彭超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00 摘要:当今中国的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主导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较强的普世性、后发性、开放融合性、和谐共赢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具有诸多的表现形式,我们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体系。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国家综合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社会,文化慢慢成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整个综合国力相互竞争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越来越变成人们的热切愿望,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整个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综合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1]可见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还是整个国家快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要了解文化软实力,我们先要了解文化的内涵。 1 “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达500多种的定义。各学科对于文化都有不同的定义,现在只列举三个影响较为广泛的定义。 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比较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语言学家所给出的定义是:“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代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2] H. H.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3]。 Hammerly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本族一般受教育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

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为实现社会主义强国宏伟目标你个人有何打算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的子概念。“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是软实力的核心,之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以文化软实力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一.我国现阶段的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成绩。1.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 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3. “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1.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2.文化逆差现象严重。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

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

加强中国软实力建设——以社会科学为例 一国家软实力与社会科学 1、国家软实力的概念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达到了它想达到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别的国家想追随它,崇尚它的价值观,将它作为榜样学习,渴望达到它所达到的繁荣和开放程度。这种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与通过威胁使用军事和经济手段迫使它们改变立场一样重要。这种力量能使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我们将这种力量称之为软实力。”奈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实质是通过美国的对外政策,宣扬美国文化和社会成就,维持美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其实,中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也对“软权力”问题进行了探讨,王沪宁教授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中指出,“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观点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但没有注意它们的发散性的力量,即作为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属性。……国际风云的变幻使‘软权力’成为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基本力量。” 在2007年的“国家软实力构建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国家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以及对于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软实力对内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发展模式、民族文化、外交方针等方面被国际社会认可的程度。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软实力”理念已经深入到中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实际工作当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提法孕育着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 2、国家软实力与社会科学的联系 国家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 综述所述,笔者认为国家软实力的内容基本包含在社会科学范围之内。社会科学可以说是构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大力发展社会科学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必然途径。 二、社会科学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是社会科学 从什么是软实力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发现,文化产品或者文化产业并不等于软实力,软实力是一种赢得人心的一种力量。软实力主要表现为利诱的力量、说服的力量和吸引的力量,这种力量,运用说服和吸引的手段,目的是赢得对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体现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软实力的核心就是社会科学。 在我国,体现这种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软实力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社会科学本质上就是要发展好,完善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我国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要增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胡锦涛政府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必须有巨大吸引力和说服力的软实力,要发展和建设中国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所以说,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建设好这样的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条件。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 「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北京邮编:100872)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中国学界的软实力研究早期以翻译、评介奈的软实力学说为主,「3」近年来,国内学者借助奈的软实力概念对中国自身的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的问题领域进行研究,如软实力和中国国际形象、国际责任的关系问题等。特别是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探讨软实力建设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增多。「4」国内学界的研究取向和重点是借助了这一概念对中国软实力自身建设进行独立研究。 目前,中外关于中国软实力研究相对不足的是没有把中国软实力研究放在国际背景下,特别是从一种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成败得失。

中美国力差距

凤凰卫视12月7日《寰宇大战略》,以下为文字实录: 邱震海:寰宇大战略,运筹帷幄中,大家好,我们知道最近几年中美两国整体的国力的迅速的接近,我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当然包括经济总量,包括经济实力,包括国力,也包括军事实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知道美国他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头号强国,他必定有强国背后的生存逻辑,而中国之所以能够迅速的追赶美国,乃至,也许有一天我们大家都希望能够超越美国也有中国自己本身的超越的一种内在逻辑。 所以今天我们非常高兴,专程从美国赶来的美国的联邦法院的出庭律师张军,同时在中国方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的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也是时事评论员彭晓芸女士。 先看看灿荣兄,灿荣兄,我们认识那么多年了,我觉得你素来乐观,我记得05年,06年,距今六年,八年和七年之前,他就跟我说,我们现在已经认真的在计算中国什么时候能超越美国,天啊,06年,05年的时候,中国连德国都没超过,老三都没做,你已经在想超越老大了,现在我们已经超越老二,超越日本都已经快要五年时间了,下一步恐怕超越美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现在跟六七年相比,你是更有信心了,还是比那时候稍具不足? 金灿荣:我当然是更有信心了。 邱震海:理由? 金灿荣:理由非常简单,就是中国的工业化能力得到了证实,大家都有工业化能力就比量了,我告诉大家,量工业化的巅峰肯定是在我们中国,因为英国的工业化一千万人,美国工业化的时候是一亿人,中国是十亿人。 邱震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当你这样说,你似乎在认证一种逻辑,就是中国追赶的速度,工业化,工业化不是从中国开始,而是从西方开始,我们只是在追赶西方的速度方面,我们有很强的强力,我们有强的能量,你指的是追赶速度,而不是说未来有一天超过西方之后,能够未来长期的未来五百年能够成为世界的中心。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再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_问题及其对策

2008年11月总149期 第6期 山 东 经 济 SHANDONG ECONOMY N ov.,2008 G en.149 N o.6 [作者简介]涂可国(1961- ),男,湖北麻城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所主任、研究员,山东省精神文明与伦理学基地学科 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儒学。 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涂可国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不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总地来说,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水平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文化赤字”较为严重,文化软实力的现实竞争力还不够强,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通过不断加大中国文化向外输出的力度,努力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国文化软实力进行总体规划,努力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等措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 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1X (2008)06-0024-07 “软实力”这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中:第一,它的文化,即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第二,它的政治价值观,特别是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第三,它的外交政策,但这些外交政策需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权威。 因此,所谓文化软实力,实质上就是由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品行、人格、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事业(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产业、教育、体育、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环境等狭义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吸引力、感召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文化软实力就是文化实力,它是相对于经济力、军事力、政治力而言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的同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软实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引起 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水平同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些问题,应当结合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状况,根据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水平。 一、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将其提升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加以强调。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11月在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发表讲话,称“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2007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又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结构中与硬实力相比,其地位和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文化代表着国家的身分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它将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作为世界公认的国家重要软实力的现时代,我们需要更加凸显、重视和发展这种软实力,充分认识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地位与作用,促使我国的 ? 42?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辩证关系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辩证关系 一.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含义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美国前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奈于1990年代提出。虽然在此之前也有学者对于软实力曾做过一定分析和预测,但是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思想是最清晰、最明确的。他认为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凭借其可以实实在在使用的诸如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的强制性、支配性能力而强迫其他国家服从自己领导、指挥的力量和权利。相对应的,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1]我认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特点可以分别被简单概括成:强迫力、支配力和吸引力、同化力。 二.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 首先,硬实力和软实力有非常明显的性质上的区别。硬实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拥有资源储备的多少,军事力量的现代化与否,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这些构成硬实力的要素,简单来说,是可以被测量和估算的。美国截止2012年部署有1737枚核弹,比俄罗斯多将近30%;美国经济总量约15万亿美元,全球第一;美国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储量潜在总值居世界第一。通过这些简单的数字,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美国的硬实力情况。但是,软实力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更像一种精神力量。通过这种精神力量来彰显本国的优势,从而使得他国自然而然的模仿,聚拢,追随。软实力的主要来源是一国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国家政策、社会体制,这些要素都很难量化和测量。 其次,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获得方式不同。硬实力的获取和强弱建立在有形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耗费上。构成硬实力的要素,诸如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硬实力的发展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提升。但是,软实力的获取和发展则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看

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精)

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人们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不再限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而更多地偏向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 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 而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 ; 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 ;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 ; 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 ;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 还有许多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 但优势相当明显。 那么,我们怎样应该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呢?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 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新文化软实力现状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不少学者都结合国内外的环境来研究,表示了相当的担忧,认为存在着许多问题。刘洪顺《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时期内对本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他认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武铁传《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一文也指出了文化“软实力”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文化发展不平衡与政府定位不明确,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制约文化发展,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经验,加快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以文化产业集群化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以人才培养夯实文化产业繁荣之本。孟淑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管见》一文则重点讨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民族文化流失严重,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落后,文化建设工作起步晚水平低等,认为这些问题导致了诸多不和谐的文化现象,再加上强权国家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战略,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我国文化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侵略。我国文化的现状和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所以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还有许多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但优势相当明显。孙西辉《论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文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有较全面的论述。该论文指出,一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如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风靡全球的中国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外交理念与政策、海外华人圈等;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存在 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东西,国家认同和国民凝聚力的下降,国民素质的缺憾和人才的流失,国际机制建设与安排中的身份不相称。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一文认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起点,既面临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和严峻的挑战。机遇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的新起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直接源泉;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难得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挑战则有: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尚有差距;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建设与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文化建设与对外开放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文化建设与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文化人才缺乏和文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

大一军事论文1500字

大一军事理论1500字论文 《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以我军学者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认识为视角,结合军事软实力的特征,对专家学者运用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有关我军建设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软实力(softpower)概念的提出,引起了我国学者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对软实力的研究经过了一个由早期主要集中在对软实力的翻译及奈软实力学说的评价上转移到近年来对中国自身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问题领域。近一两年来,关于软实力在军事领域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我军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专家学者就军事软实力这一理论的评述和分析文章不断涌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拓展。他们对军事软实力概念是如何认识的?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军事软实力哪些特征?运用军事软实力理论,研究了哪些军队建设的重大问题?哪些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这些都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 一、对军事软实力概念的认识 概念界定是理论分析的前提,对军事软实力的概念进行科学分析是探讨军事软实力的基本步骤。鉴于目前军事软实力还处于探索阶段,学术界对其概念的理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表述。但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即把军事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联系起来,在非物质形态的属性中规定军事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种。 1.列举法。由于人们一时难以对军事软实力准确定义,学者们便倾向于用列举的方法来表达他们对于军事软实力的理解。如有学者指出军事软实力“是指将物质与人力资源转化为有效战斗力的能力,是用非强制手段影响与塑造别国的能力,是间接形成威慑与打击能力的实力。分为凝聚力、吸纳力、创新力、整合力以及辐射力五个方面”。“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军队基于自

大学里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大学里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硬实力 硬实力是我们大学在一定领域的高度,它可以看做是一个电脑的硬件,没有它的支撑,其他的都是运行不起来的。硬实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 1,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你上大学最主要的目的无过于一纸证书,他证明你的确上过大学,而且在大学里表现的不太差,在专业方面,最起码可以证明你有能力从事该行业的工作,但是它并不能证明你的优势,换句话说,你的过人之处。认清学位证书的真正含义,不要使其扩大化,因为那是自己骗自己而已。 2,各类专业有关的证书 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一、二级证书,等它的作用是你在大学的这方面的基础可以,其他的真的说明不了,当你拿到计算机四级证书,你可以说我在计算机学的还可以,但是,你只拿到计算机二级证书的时候你再这样说。真的会贻笑大方。 3,各类大赛证书(尤其是省级或国家级证书) 这个可能真的不太容易拿到,但不排除,因为某一机遇或巧合,经过你的努力取得了这一类证书。这类证书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证

明你在该领域有一定的高度。学位证是证明你的专业基础,它是证明你的专业能力。 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向成功的前提。就像电脑的软件,没有它,并不能满足你对电脑的需求。 1,时间观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学不过区区只有四年的时间,这在人生中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当你在玩游戏的时候别人在看书,当你慢条斯理的吃饭的时候别人已经背完了20个单词,差距就这样一点点的拉开了……一个成功的人士总是在睡觉之前把明天的时间给规划好以便创造更高的价值。有时间观并不是一味的按照睡前规定的那样做,不能排除一些突发事件的因素,它的作用在于找到你明天的方向,使你不在迷茫,尤其是在一次漫长的旅途当中。所以我把时间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软实力…… 2,意志力 成功的人是他能达到一种高度,这种高度是一般人不能达到的。正因为如此意志力在成功的路途上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个复杂的问题上,你可以选择放弃,但是你要知道你放弃的不是问题,你放弃的是做一个成功的人而选择做一般人。 3,人际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