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作为比较优势工具的跨国并购_一个寡头垄断模型分析

作为比较优势工具的跨国并购_一个寡头垄断模型分析

2007年第3期(总第79期)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IINALOFf1JZHOUUNlVERsrItlf(蹦l咖phy舯dsocial蹦en啷)

No.32007

SerialNo.79

作为比较优势工具的跨国并购:

一个寡头垄断模型分析

关涛

(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

摘要:运用一般均衡的寡夹垄断模型。在使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公司问的策略置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跨国并购在古诺竞争条件下是有利可图的。这个模型暗示着,贸易自由化能够触发国际并购的浪潮,它激励公司更加遵照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业务活动。

关键词:比较优势;跨国并购;GOLE(一般寡头垄断均衡)

中图分类号:F03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32l(2007)03—0D48一04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世界经济中,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现象,它们构成了所有外国直接投资(FDI)超过半数的比例,这远远超过了绿地投资。Gu—er等人研究了1981年到1998年减世界范围内的2753项并购,发现并购为跨国并购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例如,在欧洲大陆,所有并购中跨国并购的比例从199l—1992年的24.2%上升到了1997一1998年的39.8%o此外,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跨国并购的浪潮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相一致。

怎样解释跨国并购呢?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都可能对之做出一些解释。从产业组织角度研究跨国并购的大量文献认为并购的有两个常见的动机:效率动机以及战略动机。效率收益可以来源于资源的多样性中,例如充分发挥公司特定资产的规模经济性,形成管理的协同效应,或者对于差异化产品的定价以及市场决策的整合。但是,并购也可能会抬高成本,并不一定能带来效率。至于战略动机,根据SaI舳t,switzer&Re”olds所做的研究,【2’诸多并购案例产生了所谓的“古诺并购悖论”:同一的公司之间的并购是无利可图的,除非并购企业在并购前所占的产业份额比较高。于是,有必要从国际贸易(尤其是贸易自由化)的角度来考察并购产生的原因,但是这个方向上的研究进程已经由Gab啪而cz&Vialp’以及Ro-berts&So衄e璐chein【.’的失败而受到阻碍。

本文中我们运用了一般均衡的寡头垄断模型,这个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国际贸易理论两者的传统,但它考虑了公司问的策略互动,使用博弈理论来解释并购活动。同时,由于它是一个一般均衡分析,所以可以追踪贸易自由化对于并购模式产生的更细微的效应。

二、没有并购时的专业化模式

考虑一个部门,包含为数不多的一些公司,并且分布在两个国家,分别称为“国内”和“国外”,这些公司生产的是同一的产品,并且遵循自由贸易化规则,在一个整合的国际市场中进行古诺竞争。它们所面对的世界反需求函数为:

收稿日期:2006—09一∞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40350500)。

作者简介:关涛(1sr78一),男,河南驻马店人,经济学博士,复里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48?

万方数据

P:口’一67筇(1)在一个给定的地区,所有公司的单位成本是相同的:用c和c’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公司的单位成本。对于每个国家而言,国内有n个公司,国外有n’个公司,元表示的等于n加上n+的值。由于存在外生的进入壁垒的存在,贸易自由化不可能诱导新公司的进入。

本国公司有利可图的状态比较容易解决,我们可以将固定成本抽离出来,因为它们对于并购不会产生重要的决定性。因此,利润与产量的平方成正比,即仃=6’,。同时,当且仅当单位成本小于或者等于需求曲线截距与外国公司单位成本的加权平均数时,本国公司的利润才会是正数。其中本国公司的权重随着外国公司数量的增大而减小:

当翕盈_—一≤l时,c≤岛口’+(1一岛)c’乃十■

(2)只要活跃的外国公司的数量严格的大于零或者等于零的时候,这个条件就成立。在第二种情况下,即外国公司数量等于零的时候,权重岛就等于l,所以要想本国公司获利,就必须要求本国公司的单位成本不能超过需求曲线的截距,即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c≤口’。这两个条件,加上相应的外国公司获利的条件(用菇差l/(n+I)表示),可以定义了lc,c’}区间的四个区域。如果所有公司的成本超过口’.那么就不会生产这种产品。如果只有一个国家的公司的产品成本相对较低,那么只有这个国家会生产这种产品。最后一种情况本国公司和外国公司可以同时生存。在竞争极限下(即昴与菇等于零的时候),这个区域会瓦解为一条45。线。这意味着两个国家进行完全专业化的生产。

三、短视的并购动机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需要加入一些公司如何为并购进行决策的决策结构。首先要做一个似乎合情合理的假设,即大于两个的公司之间同时进行的谈判的交易成本是相当昂贵的。因此必然有的结论是:只有双边并购可能发生。

我们的第二个假设是。并购必须能够创造出剩余,这个剩余对于补偿两个参与并购的公司是足够的。我们来考虑最初存在n个国内的公司以及n+个外国公司的情况,并且并购发生后,国内的公司被收购。这样的并购中的剩余或者说净利润就等于:

G,w(n,n’)墨仃’(厅一1,厅。)一仃’(n,n’)一

仃(n,n+)(3)这样,如果(3)中定义的收益等于零或者小于零,那么并购就不会发生。

从第二个假设中可以直接得出第三个假设,即,如果(3)中定义的收益大于严格大于零,那么并购就会发生。

正如我们所见,假设3同以下情况是相容的:即公司通过抑制并购。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因此,我们将G州(n,n‘)的价值大于零称为是一种短视的并购动机。

等式(3)给出了一个相当直观的结果:如果两个公司的成本相同,因此最初的产量水平和利润水平也相同,为了保证收购的净收益大于零,那么收购公司的利润(以及所有这样的公司)必须翻一番。于是,必然有如下结论。

命题l:假设n+凡’>2,两个单位成本相同的公司之间的并购(两个本国公司或者两个外国公司)的利润水平恒不大于零。

这个结论表明,在图l中的曰和F区域(只有两个公司的情况例外,因为对于导致垄断的并购来说,利润是恒大于零的),是不存在任何并购的动机的。因此,我们接下来的对于局部均衡情况下的讨论就集中在这个多样化锥的区域中,即硼9区域。

与命题l形成对照,我们的下一个结论表明了当自由贸易开放后,并且假设两个参与并购的公司之间的成本差异足够大,那么收购的收益就会严格大于零:

命题2:当且仅当以下条件成立时,外国公司收购本国公司的收购才会满足短视并购的准则C雕>0:

c>手1口’+(1一f1)c?(4)

其中f。墨乞半,o<£<昴(5)

驴篮2(厅+1)元+n。(元2一1)

9暑2赢+(再’+1)(矛一1)=妒+-2—2元一l

命题2表明,如果本国公司的单位成本超过了需求曲线的截距与收购公司单位成本的加权平均数。那么对于本国公司的收购就是有利可图的。

很直观的,命题2的原因在于产量就是古诺竞争中的战略替代,至少当需求为线性需求时是

?49.

万方数据

这样的。因此,一项并购虽然关闭了一个公司,但是它提高了产量,因此提高了留存下来的公司的经营收益(包括收购公司)。如果成本差异足够大的话,成本较低的外国公司的利润将会增长足够大的份额,足以弥补它来收购一个成本高的本国公司。

几乎类似的论证可以应用到国内的并购。将命题2的推理过程中的国家的角色调换一下,表明当且仅当以下条件成立时,国内的公司收购外国公司的并购是有利可图的:

C+>f1.口’+(1一手?)c(6)其中ff奎(妒‘一妒+)/9+,妒’和妒?同(5)中的定义类似,不同的是用n代替了n’,反过来亦是。因此,在图2中有一个类似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高成本的外国公司能获取大于零的收益,但是易于受到双边并购的诱惑,被低成本的本国竞争对手所收购。

命题3:对于本国公司的收益大于零的收购增加了外国公司收购留存下来的一家本国公司所能获得的收益。

这就是说由收购导致的n的数值的减小。增长了进一步收购的动机。这就使预测并购浪潮的基础。如果一个外国公司收购本国一家本国公司的并购的收益是大于零的,那么这个并购就能增长在同样的部门进行外国公司收购留存下来的公司之一所能带来的收益。

四、前瞻性的并购动机

从上一节的分析中,我们保留假设l和假设2,但是删去了假设3。取而代之的,我们做出第四个假设,即把公司策略互动的结构如下:博弈的生产前时期持续了n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随即选取成对的公司,一个是高成本公司,另一个是低成本公司,它们相遇;在每一次这样的相遇中,低成本的公司对于高成本的公司做出收购它还是置之不顾的提议;所有的公司都是风险中性的。

由于行为是前瞻性的,我们需要解决所有的持续性并购。考虑以下情况:有s个阶段,元代表的是在博弈的生产前阶段留存下来的高成本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将两种类型的公司的预期收益给出如下定义:第一:R(s,元,n’)当存在s个阶段并且有元个本国高成本公司留存时,一个高成本的公司为了达成并购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第二,R’(s,元,n。)代表的是当有元个本国高成本公司留存时,低成本公司进入第s个阶段所预期的事先?50?偿付。

命题4:给定假设l,假设2和假设4,如果如下的式子严格大于零时,并购浪潮就会发生:

G‰(n,n’)暑R’(儿一l,n—l,n’)一尺’(乃一l,n,n’)一尺(n,n,n’)(7)式(7)中G‰(n,n’)的表达式强调了它与上一小节中短视的并购准则(3)的相似性,前瞻性函数冠‘与月分别代替了短视收益中的仃’与仃,并且当s等于一的时候,(7)就蜕变成了(3):C,,Ⅳ(厅,n‘)=仃‘(0,n’)一仃’(I,,l’)一●

-一l

专∑[R‘(n一.『,n一.『,厅’)一R+(n一.『,n一.『+

’‘

,。l

l,n。)]一只(n,n,n’)(8)在第一个阶段(s=n),有一个低成本的公司打算收购,假设未来的n—1次并购提议会被接受。等式(8)表明,并购提议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影响了它未来的预期收益。首先,它将高成本公司的数量从一减少为零,这就会提高预期收益。这个效应就是公式(8)中右边第一行给出的两项所表示的意义。第二,它改变了所有生产前n—1个阶段将会支付的价格:由于每个阶段都会减少一个高成本的公司,那么低成本的公司就有lA’的概率可能要为收购支付一个较高的价格。这个效应就是公式(8)中右边第二行给出的那项所表示的意义。最后,当然地,高成本的公司还必须得到对应于外部选择权的支付额,正如公式(8)右边第三行所示。很明确的,第一个效应会将G0(n,n‘)相对于C朋(n,n’)提高了一个值,但是第二个和第三个效应却倾向于减小它的值。所以,虽然模拟实验表明G,,Ⅳ(n,n‘)的值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大于C朋(n,n‘),但是并不能给短视的条件和前瞻性的条件给出一种唯一存在的排列顺序,这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我们可以考察研究命题4的含义。在上一小节中,导出命题2的一系列类似的推理运用到这里可以得出:

命题5:当且仅当以下条件成立时,外国公司收购本国公司的并购才会满足前瞻性的并购准则Ck(n,n’):

C>岛口’+(1—6)c‘,O<&<晶(9)

由于定义尺(5,元,n’)与尺’(s,元,n‘)的递归等式过于复杂,所以不能够推导出一个关于£的明晰的表达式。然而,尽管如此,前瞻性的并购准则从上一小节中短视的准则有相同的形式:n和

万方数据

珏‘是相当非线性的,而口’一c与8’一c‘确实线性的。我们再一次地提出,一项收购的收益大于零的条件为本国公司的单位成本超过需求曲线的截距与外国公司单位成本的加权平均数。因此,它可以就像上一小节一样能在{c,c’I这个区间上得到论证。如果我们保留假设2,这个假设意味着公司面临着一个短视的资本市场限制,就是说即使未来没有并购发生,每一次并购的收益也必须大于零。这样,两个准则就有了同样的含义。或者,如果令假设2不存在,那么当公司是前瞻性时,比其短视时就会有更多的并购发生。

五、结论

本文中,我们运用了一般均衡中的寡头垄断模型来分析跨国并购现象。模型表明,除了效率和战略之外,由于技术的国际差异所带来的比较优势也是跨国并购的一个动机。基于这个动机,跨国并购成了“比较优势的工具”,即并购以比较优势为向导,促成了更多的专业化。同时,不同的并购动机会影响整个并购的态势。如果并购动机为短视的,即仅以当前并购的获益可能性作为判断依据。并购的模式使静态的和局部的,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福利效应无法呈现;如果并购动机是前瞻性的,即综合考虑未来的获益可能性,博弈将呈现出更多的阶段,从而当前的零利润也可能导致并购的发生,并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更重要的,多阶段的博弈使并购模式向一般均衡发展.并可能带来工资的变化和两个国家所面临的福利效应的变化。

就福利效应而言,并购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同时减少了对工资上涨的起到压制作用的因素,提高了两个国家的工资额。因而,收人结构发生了改变,但福利总额增加了。

进入现实层面,该模型首先意味着贸易自由化会激励跨国并购浪潮的产生。其次,模型还给出了进一步的经验主义的结论:不存在成本协同效应时,跨国并购——这个由市场整合而导致的现象——其模式会遵循比较优势的理论,这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模式为低成本的公司收购外国高成本的竞争对手。同时模型还做出了如下预测:跨国并购与出口,其实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替代,因为出口部门倾向于成为国外直接投资的资源,而不是主人。最后,模型还表明跨国并购的浪潮倾向于减少对要素的需求,因此减轻了对生产性要素的回报所产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Cuglcr。K,D.C.Mueller,B.B.Yunoglu趴dC.Zulch眦r.1k

e‰t80fme曙c培:Aninte瑚ti蛐aIo鲫pari8帆[J].IIIter.nati伽_alJo眦al0f

Ind岫trial哪izati蚰,2003,(21):625—653.

【2]sal锄t,s,s.s诵tzer,R.Reynold8.I舶8∞d∞toI∞增er:’n地e珏&协《蛐e柏gend哪chn辞inind岫ny啦u咖弛帆c锄ot—N鹅heqIIilibri唧[J].QIlanedyJoIImaJ《Ec咖mic8,1983,(98):l跖一199.

【3]Gabs掰wicz,JJ,J.一P.vial.0ligopolyalac机哪minagemraleq【uilibri啪鲫如i8【J】.Jounlal0fEc蛐咖ic11l∞ry,19r72。(4):38l一枷.

【4】Robert8,J,H.S吼鹏n眈hein.oIItllefoImdati伽oftlle

tll∞ry0fm∞opoli毗咖petiti伽【J].Ec帅∞俄rica,1977,(45):

101—113.

【责任编辑:黄艳林】

?5l?万方数据

作为比较优势工具的跨国并购:一个寡头垄断模型分析

作者:关涛, GUAN tao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

刊名: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7,21(3)

参考文献(4条)

1.Roberts J;H Sonnenschein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1977(45)

2.Gabszewicz J J;J -P Vial Oligopolyà la Cournot 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1972(04)

3.Salant S;S Switzer;R Reynolds Losses due to merger:The effects of an exogenous change in industry structure on Coumot-Nash equilibrium[外文期刊] 1983(98)

4.Gugler K;D C Mueller;B B Yurtoglu;C.Zulehner The effects of merger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2003(21)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555940515.html,/Periodical_fzdxxb-zxshkxb200703010.asp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