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4.3比较线段的长短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

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

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

3.

二、教学重点

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三、教学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

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四、教具准备

四支筷子(三红一绿,长短不一)、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老师手中有两只筷子(一红一绿)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

学生:先移动一根筷子,与另一根筷子一头对齐,两根棒靠紧,观察另一头的位置,多出的较长。

教师:比较长短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必有一头对齐

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以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根筷子的长度,然后比较两个数值

教师:我们可以用类似于比筷子的两种方法来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二)新课教学

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AB、CD两条线段。(长短不一)

1.“议一议”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然后教师边演示边用规范的几何语言

描述

叠合法:把线段AB、CD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

①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②将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③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记做:AB=CD

(几何语言)

若端点B落在D内,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记做: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记做:AB>CD 如图1

C

D

B

(注:讲此方法时,教师应采用圆规截取线段比较形象,还需向学生讲明从“形”

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总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数”的角度

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2.“做一做”P141随堂练习第1题

(注意:可先让学生观察,再回答。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培养严

谨的推理习惯)

3.“想一想”

问题一:已知线段a(如图2),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

a

图2:

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然后教师示范画图并叙述作法,让学生模仿画图。

画法;①先作一条射线AC

②用圆规量取已知线段a的长度

③在射线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所求的线段

(注意:要求学生不必写画法,但最后必须写好结论)

问题二: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c,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和。

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画,可以请一位学生板演。教师总结,讲规范的步骤,同时指出线段和的感念

(强调:线段的和指的是线段的长度之和)

变式:画一条线段d,使它的长度等于已知线段的长度的差。

由学生自己讨论合作完成,教师作评价。

4.“做一做”P141习题4。2知识技能1、2

课外题:(有时间可选做)

做一个三角形纸片,你能用几种方法比较线段AB与线段AC的

长短?

A

1、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问题1:问题2:

叠合法:(形)

C D

AB=CD

B

AB<CD

AB>CD

度量法:(数)(板演处)

2、线段和、差:

(1)线段性质和两点间距离

“想一想”:小狗、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

出示课本图片,从上面的两个事例中,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

(可让学生稍作讨论后回答)

学生:选择直路,路程较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要强调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而不是两点间的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是数值。

教师:“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你能否举一些例子?

学生:从A到B架电线,总是尽可能沿着线段AB架设等。

(2)线段的中点

请按下面的步骤操作:(学生做)

①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

②对折这张纸,使线段AB的两个端点重合

③把纸展开铺平,标明折痕点C

如图1

C

教师:线段AC和线段BC相等吗?你可以用是么方法去说明?

学生1: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长度,再比较

学生2:用圆规测量比较

教师:象图1这样,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与BC,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

用几何语言表示:

∵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AC=BC=1

2AB (或AB=2AC=2BC)

教师:刚才用折纸的方法找出AB的中点C,你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中点C呢?学生:用刻度尺去量出AB的长,再除以2,就得到点C(让学生板演)

3.巩固练习:

(1)填空:如图2

C B D

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

①AB= BC ②BC= AD ③BD=_____AD

(2)“想一想”如图3,

P

C D

点P是线段的中点,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已知线段CP的长为1.5cm,求线段AB的长。

可让学生讨论后再作答(教师可作如下分析:如果能得到线段CP与线段AB之间的长度比,就能求出线段AB的长。)

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完成。

解:∵点P把线段二等分,

∴AP=PB=1/2AB

∵点C、D把线段AB三等分,

a

∴AC=CD=DB=1/3AB

∴AP-AC=1/2AB-1/3AB=1/6AB, 即CP=1/6AB

∴AB=6CP=6×1.5=9cm

即AB的长为9cm

(3)随堂练习P141/第2题

4.课堂小结:

谈谈收获:①两点间距离的概念

②线段的性质“两点间线段最短”及应用

③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简单的应用

教学反思:

1.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2.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3.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