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内丹术中“机在目_从善向佛_新浪博客

内丹术中“机在目_从善向佛_新浪博客

?内丹术中“机在目_



《阴符经》中有一句名言,叫“机在目”。“目”即人的眼睛。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老子《道德经》讲:“见素抱朴”;《仙道正传》讲:“分明大道机在目”;八仙之一张果老讲:“阴阳合处即玄牝,下手功夫在双眸”。由此可见,历代丹家对眼睛在修炼道家内丹术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视的。“一部玄功,观为主体”,今笔者就眼睛在内丹术修炼中的作用分4个方面作些探析,阐述“机在目”的细微之处。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敬请高正。

一、眼乃神游玄牝门,抑之令眼使归心

《仙道正传》讲:“目之所至,心之所至;心之所至,气亦至焉”。“心”,不要单纯从解剖学角度上理解为生理之心。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这个“神”也并非封建迷信之“神”。而是指脑的思维,指人的“意识”。《性命圭旨》讲:“盖眼者阳窍也”。宇宙空间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之光,眼能直觉辨识;大千世界人的行为真善美、假丑恶,眼也能看透;人体五脏六腑气血有否不通成疾,内视返照也能明白……眼睛潜能一旦开发出来,外观内视,功能巨大。古诗讲:“眼中形势胸中策”。《金笥宝录》讲:“眼乃神游玄牝门,抑之令眼使归心”,这14个字是洞明了“眼神”与“归心”,“意”与“气”的玄理。何谓“眼乃神游玄牝门”?唐朝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讲:“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凡吐者去故气,亦名死气,纳者取新气,亦名生气,老子经云:玄牝之门,口鼻天地之门,乃以出纳阴阳死生之气”。南朝齐梁期间的道家思想家、医药家、养生家陶弘景著《养性延命录》讲:“玄牝之门所谓天地之根。玄,天也,天于人为鼻;牝,地也,地于人为口。言鼻口之门,乃天地之元气所以往来也”。《老子河上公章句》讲:“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言鼻口之门是乃通天地之元气所以往来”。综上圣者所言,“玄牝之门”,即是讲元气的往来。《伍柳仙宗》讲:“呼吸乃采运元气之法则,进气是修道第一步要紧之功夫”。眼神游玄牝门,“令眼使归心”,即是讲“意”调“气”。《皇极经世书》讲:“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发于目”。《黄庭经》讲:“意中动静气得行”。

二、五气朝元,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黄帝内经》讲:“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眼睛与五脏

六腑的对应关
系,还可以与五行生化的原理来论述。盖人体结胎时,天一生水,先生黑睛,而有瞳仁,属肾;地二生火,而有两眦,属心;天三生木,而有黑珠,属肝;地四生金,而有白珠,属肺;天五生土,而有上下胞胎,属脾。由此观之,则五脏精华皆发于目也。目乃先天之灵,元神所游之宅也。《内丹要诀四百言》讲:“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和合四象。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气朝元”。

三、眼从外观内,心神随之在内,一部玄功,以观为主体

眼睛的作用即是观,眼功潜能开发有素的丹家,从外到内,从内到外,遥视透视无所不能,真正是顺风耳朵千里眼。济阳子曰:“收视者,乃将眼光从外收入玄关之中,停息静定,化成甘露,吞入丹田,用意送归炁穴之内”。“下手先制两眼,两眼乃藏神之所,须要内视。……夫人之神在心,心之机在目,目视十里遥,心神随去十里远。……时刻回光返照,心无妄想,便是道”。《仙道正传》讲:“能静观照下田,目之所在,心亦随之。心目得其所止,而后心与息依,渐入大定,此即道之本也。静极忽一动,恍恍惚惚,似又无无何有乎,若能以目视融融动处,即阴阳和合,乃道之用也。道既是阴阳二气,必知此二气由来。夫阴气属于性,乃离明之象,外阳而内阴,藏之于心,发之于目,故《阴符经》曰机在目。始知目为心之先锋,目至而心随焉!一部玄功,观为主体!”,“大道在眼前,盲者总不知也!”

四、见素抱朴,从命功转性功的关键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讲:“见素抱朴”。这4个字在《道德经》注释本中也是众说不一。有的把“素”释成没有染色的丝;“朴”释成没有经过雕琢的木。这是就字释意,而于老子本意是毫不切题的。《道德经》是一部修炼气功的经典,必须是气功修炼有素的行家里手方能入木三分地理解。特别是修炼丹道周天功的丹家,通周天以后,内视返照,炼家即能看到乳白色的气在升腾变化,犹如晨雾飘荡。这些显象说明修炼道家内丹术已达到坎离相交,水火既济,水中淘金的层次。“抱朴”,这个“朴”不能理解为“木”。《黄庭经》讲:“回紫抱黄入丹田”。关于“抱黄”,丹经讲“内鼎”是“黄金”,“育胎化生”,“留胎进精”,是指道家内丹术高层功夫“胎息”。“胎息”修成,可以步步深入:结金丹、怀圣胎、阳神出窍。《紫清指玄集》讲:“凝神则气聚,气聚则丹成”。《

玄机直讲》说:“乾坤会合,神通气
畅,……霎时真气混合,一点灵光,觉在丹田,……谓之九转还丹”。“朴”是真气混合,气聚丹成。在今年第6期《武当》杂志上,读到胡鸿章先生大作“解读《道德经》的诀窍”,对“见素抱朴”有其独到的见解。文章中写道:“见素抱朴”是证得还丹正果的一种显象。此时练功者眼功已开,首先在丹田区域(即玄牝一窍)见到素白色细雾状的气团,即初凝的金丹,又叫玄关初现,是谓“见素”。老子将这种素白细雾状的“气”命名为“朴”。金丹已凝,命功阶段的修炼功夫已成,今后修炼是温养圣胎,转为性功修炼。张伯端《青华秘文》云:“先性故难,先命有下手之处,譬之万里虽远,有路可通,先性则如水中捞月,然其成功同也,未容轻议”。悟玄子《悟真篇直指》云:“性命必须双修,工夫还分两段,盖金丹之道修命有作,修性无为。有作之道,以术延命也。无为之道,以道全形也。故金丹之道先有为,于后天返先天,还我命宝。命宝到手,不为造化所移,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上最上一乘妙道”。
修炼道家内丹术中眼睛的作用,与丹道周天功行功过程中成败是息息相关的。为此必须十分重视“下手功夫在双眸”。




《太乙金华宗旨》中有一段描述: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临,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
上面这段论述直接阐发了“机在目”的全部奥义。“机在目”说的是日月所以形,天地所以成的关窍。俗话说:眼见为实。人们习惯于眼所见。在信念转化为实在属性的过程中,让信念有所见就极为重要,将信念化为所见,所见即是实在,是人身社会、山河大地的显现方式。在净土《观经》中释尊将这一观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念观之,化金华之观为净土,观成则净土成,正是“机在目”的最上应用。
我们可以从“机在目”引申开来,我们可以说“机在耳”,“机在味”,“机在触”……,眼耳鼻舌身,无一不是机。之所以用机在目,大约是人们习惯于眼见为实,看到对面的熟人比你听到隔壁的熟人的声音感觉更实在。你会确定前者是真实的,而后者有可能是类似熟人的声音。而且你看到那个人比较容易就能想起他的声音、习惯,而听着声音未必能让你清晰的想起他的样子。
机在目本没有所谓的空间,但化为实体之后,就有了空间

上的先天设定。目位于人的头部,这
就是一个设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先天设定。先天设定应如筏喻,要贯彻实现某一信念,就需要一些设定,对于这些先天设定,我们是能用就尽量用,这可以算是一大捷径。
金华本体所生,内金华与外金华并无本质的区别,内金华的聚焦生起需要很大的专注与因缘,利用日月这一对先天设定的金华即是大方便。专注于金华,可破众魔,可炼金身,可化诸业,种种效验,随心而发。专注于外金华,是一大方便。金华光芒不可逼视,此时神光借由先天设定,自然聚焦,散乱皆破,但若用肉眼所摄,未益先伤。可肉眼先闭,用二眼之间的天目之穴摄之。再者,需破内外之见,引金华与身圆融无间,自可有炼金身之效验。
上为机在目的效验。再论机在身,身以触蕴为宗,众多揉按之术,即行此道。山河大地身皆可触之,山河大地亦为触蕴,揉按之术即借先天实在,以达信念的实现,破除身躯疾病。腾挪跳跃,种种锻炼,姿势桩法,直至种种手决,金刚护体,踏罡步斗,吞吐天地。总需借触蕴之机,达信念之实。
机是信念贯彻的关窍,往往不纯用一类机,眼耳鼻舌身,随心所导,若能有利信念之实,皆可用之。
道家讲究取天地之造化,与天抗衡。明确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通俗地讲就是对生命进行自我控制。内丹功法是历代大智大德们所总结的自控生命、改造自身的经验结晶,有着严密的内炼程序。惟有得到每一层次的验证才能升段修习,不可超越,盲走捷径,反误自身。
内丹修炼,从何处下手?这是修道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阴符经》有“机在目”之语。吕祖《太乙金华宗旨·逍遥诀第八》也谓,炼功“枢机全在二目。二目者,斗柄也”。内丹修炼的宗旨在于“主静立极”,“能静则金丹可坐而致也”(张伯端语)。而伏制两目,即为收心求静的捷法,入手修功的捷径。
两目是役神之宅。目若不制,则易神驰于外,邪魔劫舍。两目微闭,眼不乱动,神光内照祖窍,自可入清静界。张伯端《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云:“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则心静而神亦静矣。”所以求静之本,机在于目,制目则心神自静耳。含眼光,凝耳韵,缄舌气,听心息,是为和合四象,皆是安神求静的有效方法。故诀曰:“目不乱视,神返于心。神返于心,乃静之本”(引自《青华秘文》)。《黄庭遁甲缘身经》云:“目,明也,而主于阳”。道家学说认为,人的一身关窍皆

属阴,惟有人的两目一点真阳独存。所
以道家内功十分重视两目的修养,用两目所存之阳化却全身之阴。因此《青华秘文》又云:“人一身皆属阴,惟有一点阳耳。我以一点之阳,自远之近,转之又转,战退群阴,则阳道日长,**日消”;“至于阴尽阳纯,而丹始能升于泥丸,决然奋历,真人于斯而始见矣”。清·黄元吉也说:“夫人一身之中虽是神气为之运用,要不若两目之神光炯炯不昧,惺惺长存。故昔人谓一身皆是阴,惟有目光犹属阳。须常常收摄,微微下照,则精气神自会合一家。到得丹田气壮,直上泥丸,遍九宫,注黄庭,自然阴气消尽而阳气常存,犹之太空日照,云露自消归无有”。
运用两目之阳战却群阴,应贯穿于内丹修炼的全过程。若使目光真阳却阴气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依法修两目之神光,使其目中阳气增长。故初修内功当练两目之光,让两目光合二为一,方能有所应用。




古典生理学研究,人的两眼由父母初结胎时,在胞内先生二目,十二天后有黑色的眼睛,天一生水,黑眼球中有瞳人通肾,地二生火而有眼眶通心,天三生木而有黑眼球通肝,地四生金,而有白眼珠通肺,天五生土,而有上下胞胎通脾,因此,五脏精华聚集于双眼,而人的真灵神在大脑也散发于双目,人的一身全部属阴,唯有两只眼睛属阳,左边为日,右眼为月,依仗这点真阳,才能不被群阴所灭,所以古代修练家从此下手,集日月之光下照六腑五脏,练功有素的人双目黑白分明,黑中有亮,白似青白之色,清澈透明,似有电光,灼灼有神。功力高深者运二目能振摄人之心神,使之不战而惧,由其是练武功之人,更重视二目的训练,首先达到目如鹰隼而现灵猿之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实践中运自己神光注视对方全身肢体,由其是对方的眼睛与面部表情,从中能洞察对方要做什么,对方稍微一动,我立即先动在前,首先打对方的时间差。我混元意气拳有一套内外兼练的功夫,即动式训练为外练功夫,静式训练为内练功夫。动式训练:可在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吊一球,使其晃动,眼神合为一体,集中目光紧盯住球体,眼球随之转动;也可静观远处飞虫飞鸟等,一开始头不可动,日久眼睛与念力合为一体,眼放精光,为外神光。
静式训练:物体留像法。每日早晨,吐纳呼吸清心后,静观一大树或其它物体,要观仔细外部形状,内部形状,然后慢慢闭上眼睛,将其形、像留在二目中,让其清楚地展现在目前,留像时间越长越好,如不清楚了,再睁开眼仔细观察,反复数次,目久神光与

物体混元一如,当对敌时,精光照
住对方而不能逃。如再配合眼呼吸法则更能吸其宇宙之精华为之所用。


外文武火法:
古典内功医学理论分析,在人的眼睛上部有泪管为平面葡萄状,泪管内有排泄管十四条以润泽眼球,在鼻腔的下口处为鼻涕泪管,下通五脏,体内有病,除非由鼻涕泪管内提出,其它方法都不能用.若人的脏腑中有病,从眼睛中也可显示出来,如双目无光失神,混浊不清,白眼球有红黄血丝等。
根据以上理论,道家修行者创出一套利用眼功治病养 病的方法,治病法为外武火,养病法为外文火。
(一)武火:具体方法先行打坐或端坐,待心气沉静后,点燃一枝香,放在两眼正中前面以目注视香火,时间一久,由泪管流出眼泪,它的味臭而咸酸。道家取名叫渣滓。这是专门提出五脏内腑的病气渣滓,使之化作眼泪流出的方法。道家称之为外武火,即以较强的意念引导肾间动气。武火理论即把神火(正念)注于炉中(指双目),它是火中的火引,古名为移火,移是移动身内病管开张,就是移动内里的真火(肾间动气)。
神火真火二火相激,阳火(神火正念)必战胜**(真火,肾间动气)。**融化而灌溉全身,则全身病气渣滓也随之排除干净,病从何来?
(二)外文火养病法:可取静式训练混元养生桩或卧功坐功,先收神光,目正前视,眼脸慢慢匀速闭合,意念和目光同时内收合二为一,下照全身,六腑五脏,心意空空,微呼微吸渐至胎息排除存想,日久能内视全身之气机运行,好者内视五脏六腑即透视功能,甚者能产生遥视功能,祥参神光意守法.人们的眼睛平时很难得到休息,练混元桩时,轻闭双眼能使眼睛得到充分休息,所谓闭目养神即此.二目闭息,意念正中,气降丹田,达到物我两念,身心俱空之境界才是正功,道家又叫以火,就是已然不动的意思。此法就是合并已涨开的内管,将全身之气息回归原位的功法,此功既温养又调整了脏腑紊乱的功能,使之正常运行以达到养病之目的,而练此功静的越深,思维越敏捷,稍有动静,使可察觉。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即使有人背后偷袭,立马能反击应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