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昼夜与生物行为

昼夜与生物行为

昼夜与生物行为
昼夜与生物行为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6.昼夜与生物行为本课概述

在学习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及成因的基础上,本课从让学生解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手,提出

昼夜变化对生物行为影响的问题。通过对植物学家林奈“花钟”的观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

学生初步体会到生物的行为变化是有规律的。活动1完成没有画完的画,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总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体会到动植物的行为变化与昼夜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活动2对一种动植物行为变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以一个具体的动物或植物为例,通过较长时间的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行为变化规律。本课“科学在线”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

对生物昼夜行为变化的认识,了解研究昼夜节律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本课难点是选择一种动植物,研究其行为于昼夜变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2.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意识到青少年要保护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2.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背景资料

生物行为

动物的运动、繁殖、迁移,植物的萌发、开会、展叶及人类的各种生活都可以称为生物的行为。昼夜节律

生命活动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动。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均显示昼夜节律。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根据昼夜活动的特点,可以将动物分为两大类。猫头鹰和田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它们属于夜行性动物。大部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以及少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在拂晓时活动的,有些动物的活动是没有规律的。

生物钟

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生物通过它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并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节律,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或结束。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会,大多数是通过生物钟的作用。

好奇点

对花钟的认识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可能还会对“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的呢?”的讨论感兴趣。

学科关联

语文:能用简练的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生物节律现象。

美术:用图画的方式记录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用2课时完成。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1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用1课时。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实施建议: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花钟图或教师自制的相关课件,看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识钟面内的各种花在1到12时不同时间开放,钟面外的花在12到24时之间开放。认识过程中可以提一些问题,如“××时开的花是什么花?”或“××花在几时开放?”,引

导学生通过问题,利用花钟来判断时间。

3.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了花钟以后有什么想法?进而引出昼夜变化对动植物影响的话题。

活动1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

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建议用25~30分钟的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

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

欢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此活

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

3.教材中的图为强调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显得过高过窄。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自备画纸上绘制,也可

用示意图的上面部分。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

活动2对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

2.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3.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实施建议:

1.本活动可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要求不宜过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即可。如

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样不断变化的。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

咨询的方法,要求不可过高。

4.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新

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拓展活动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实施建议: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对学生的回答可不加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

像力和思维能力,多作鼓励性评价,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此拓展活动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进一

步体会到昼夜变化会对生物带来影响。采用这种形式,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

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

拓展知识

猫的瞳孔变化

猫眼睛的瞳孔在一昼夜中随外界光线强弱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化。白天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

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微弱时,瞳孔充分放大呈圆形,其他时刻呈不同程度的椭圆形。猫眼睛的瞳孔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呢?原来,猫眼睛瞳孔很大,负责瞳孔收缩的肌肉很发达,收

缩特别强烈。猫这种一日三变的功能就是借助于瞳孔强大的张缩能力完成的。它能调整进入眼睛内的光线

强弱,使其始终保持足以兴奋神经的水平,从而使猫不论在白天还是黑夜,都能清楚地看到外界的各种物

体,这对猫夜间活动和觅食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节律

生命现象中的节律性变化,叫做生物节律。在生命过程中,从分子、细胞到肌体、群体各个层次上都有明

显的时间周期现象,其周期从几秒、几天直至几月、几年。广泛存在的节律使生物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生物节律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相对应。⑴日节律。以24小时为周期的节

律,通称昼夜节律(如细胞分裂、高等动植物组织中多种成分的浓度、活性的24小时周期涨落、光合作

用速率变化等)。⑵潮汐节律。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植物,其活动规律与潮汐时相一致。⑶月节律。

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动情和生殖周期上。⑷年节律。动物的冬眠、夏蜇、洄游,植物的

发芽、开花、结实等现象均有明显的年周期节律。

林奈的花钟

林奈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各种植物每天开花都有一定时间。他选择了一些植物,按它们开花的先后

顺序,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要想知道几点钟了,只要去看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行了,真是有趣极了。人们把

林奈的这个别出心裁的创造叫“花钟”。“花钟”的开放时间是这样的:

蛇床花:黎明三点钟左右开花;

牵牛花:黎明四点钟左右开花;

野蔷薇:黎明五点钟左右开花;

龙葵花:清晨六点钟左右开花;

芍药花:清晨七点钟左右开花;

莲花:上午八点左右开花;

半枝花:上午十点左右开花;

马齿苋花:上午十二点钟左右开花;

万寿菊:下午三点钟左右开花;

紫茉莉:下午五点钟左右开花;

烟草花:下午六点钟左右开花;

剪秋罗花:晚上七点左右开花;

夜来香花:晚上八点左右开花;

昙花:晚上九点钟左右开花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采取观察

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观察法就是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有的动物学家隐蔽在茂密的树林里或草丛

中,有的隐藏在伪装得很好的隐蔽处,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并且详细、真实、客观地做

好观察记录。

实验法是对发生行为的动物或接受行为的动物,模拟或干扰它们之间使用的信号,然后进一步分析刺激

行为发生的因素。例如,繁殖时期的雄三刺鱼,经常相互攻击。如果将与雄三刺鱼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的模型放入水中,它们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模型的大小、形状与雄三刺鱼并不相像,但是在这种模

型的下半部涂上红颜色,却会无一例外地受到雄三刺鱼的猛烈攻击。可见,雄三刺鱼辨别对手的依据是

根据颜色。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研究动物行为的手段现代化。例如,摄像机和录像机的应用,能够真实地再

现观察现场的情景。闭路电视可以每时每刻观察笼内或圈养动物的活动。录音机不仅能使研究者听到声

音,并且能将声音输入到声频分谱仪上分析研究。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大量数据,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迅

速而准确地处理。可以说,现代技术的应用,推动动物行为的研究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生物节律与时辰药理学研究概况

生物节律与时辰药理学研究概况 摘要】时辰药理学(CPh,时间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内源性循环节 律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人体生物节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及药物对人体生 物节律的影响。阐明生物节律与时辰药理学的紧密机制及密切联系可以帮助临床 选择服用药物的最佳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促 进临床合理用药,进而提高医院满意度与知名度。 【关键词】生物节律;时辰药理学;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2-0244-01 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也称为生物钟,是指机体的功能状态以及有 机体内各种不同的生理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过程[1]。 睡眠与觉醒、进食与排泄、体温与血压、心脏的搏动与肺脏的呼吸、激素的分泌 水平,甚至机体的正常死亡、孕妇的自然分娩、女性的第一次月经来潮与月经周期、哺乳动物的发情、机体免疫力等均根据一定的节律进行。其中生物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对身体行为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生物节律之一,是指生 命活动约24小时循环的变化。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的活动,睡 眠和觉醒等都表现出昼夜节律。人的生理功能,学习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药物在体内的过程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生物节律与人类的活动关系密切[2]。因此,医药学工作者根据生物节律的特点挖掘药物的最佳疗效,这体现了当 代时辰药理学的研究意义。本文综述生物节律与时辰药理学的紧密联系以及相关 研究进展,以期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生物节律与时辰药理学的紧密联系 在所有的生物中,最不可或缺的生物功能之一便是生物节律。生物节律不仅 影响人体的病理生理进程,还可影响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 时辰药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节律与药物之间依赖关系的学科[3]。越来越多的研究 发现,药物的治疗效果、毒副作用与生物节律密切相关[4],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 者探索正确的给药时间可以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 之一就是在机体最有效最耐受的时间内服用治疗药物。 2.生物节律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时间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许多药物解释了时辰药理学现象并且阐明了时间的 管理对药代动力学是一个可变的因素。药代动力学中生物节律变化可在24小时 内的任何过程中发生,例如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代谢和消除过程。胃酸的分泌、胃内pH值、胃肠的蠕动、胃排空的时间、胃肠道血液流变学,药物蛋白结合、肝脏酶活性与肝血流量、肾小球血液滤过、肾血流量、尿pH值和肾小管吸 收均具有一定的生物节律,而这些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与毒副 作用,表明生物节律可能在这种药代动力学中起显著作用[5]。 研究表明,肝脏具有生物节律特性[6],众所周知,肝脏是药物代谢以及药物 解毒最重要的器官,肝脏的功能对药物的生物转化、毒性药物的代谢具有显著的 生理作用。细胞色素P450(简称CYP450)是肝脏药物代谢的关键酶,而且对细 胞因子和体温调节都有重要影响,P450具有多种亚型,可单独或协同发挥药物代谢作用[7]。P-450 4A3和Clm4在药物代谢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表现出明显的生 物节律特性,而P-450 4A对肾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表明生物昼夜节律同时 也可能间接的影响肾功能以及血压的变化,进而影响药物的消除过程。动物研究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昼夜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够在合作中讨论昼夜的成因及设计验证成因的模拟实验。 2. 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探究昼夜成因的兴趣。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所产生的昼夜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动画引入: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普通的现象,其实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动画,想一想,画面中表现的是我们生活中什么时间的的情景? 2.谈话:白天阳光明媚,夜晚群星闪耀,白昼和黑夜是我们每天都经历的变化,但不知道同学们对于这么熟悉的自然现象想没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白昼和黑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昼夜的形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活中的科学,学生易于接受,引起探究的兴趣。) 二、引导讨论 1.谈话:请你大胆地猜测一下,你认为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古 今中外的人们对这个问题也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研究历程吧。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搜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对昼夜形成都有哪些不同的解释。现在,我们就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每组推荐两份最好的材料在全班汇报。 2.小组内交流,师巡视听取意见。 3.全班交流讨论意见。主要持两种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有根据、科学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讨论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影响

植物生长在一定时间内呈现慢快慢的节奏,这种快慢节奏与季节和昼夜变化有关,植物或器官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或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从定义中可见,植物生长的周期的可分为昼夜周期性和季节周期性. (一)昼夜周期性 植物生长随昼夜交替而呈现的有规律变化,就是昼夜周期性.随昼夜交替,光照,温度、水分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速率.植物生长速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干物质积累量为指标,二是以株高或体积为指标.如果以干物质积累量为指标,白天的生长速率大于夜间,如果以株高、鲜重、或体积为指标,生长速率随昼夜交替呈现三种变化, (1)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白天光照充足,温度适合,生长速率大于夜间. (2)白天光照过强,温度较高时,蒸腾过于强烈,失水多,体内出现水分亏缺,生长受到抑制,这时白天生长速率小于夜间. (3)当白天与夜间温度相近时,白天和夜间的生长速率相近. 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不仅受昼夜交替的影响,而且受植物内生机制—生物钟的影响的调节. (二)季节周期性 植物生长随季节变化而呈现的有规律变化,就是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由于地球公转,引起日照长度和气温的季节性变化,而日照长度和气温又影响植物的生长,使植物的生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例,春季气温升高,光照逐渐增强,植物开始生长,夏季旺盛生长,由于较高日照较长较强,秋季,日照逐渐缩短,气温降低,生长受抑,进入休眠状态,冬季生长完全停止,处于休眠状态.这种变化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三)生物钟 生物钟是指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活动随昼夜交替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内在控制机制.生物钟是生物的内生计时系统.生物钟的计时周期是近似24小时.因此也称为近似昼夜节奏.植物的生长,运动,细胞分裂,某些酶活性都受生物钟的调节,受生物钟调节的最典型例子是菜豆叶片的就眠运动. 菜豆叶片在白天呈水平状态,夜间下垂,称为就眠,如菜豆连续光照,或连续黑暗,并使温度处于恒定,菜豆叶片仍然在白天时平展,夜间时下垂,这种运动的周期不是24h,而在22-28h,说明菜豆叶片的就眠运动受体内的一种内生机制控制,这就是生物钟.生物钟的重要特点是可以调拨的,调拨生物钟的因子主要是光照,因此,生物钟的周期总是近似24h.

【新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与生物》【创新教案】2

《昼夜与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动植物录像、图片资料、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上学都是看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可是有一位科学家,他在花圃里种了很多种花草,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只要看看花圃里的花草就知道大约是什么时间了,你猜猜他是怎么知道时间的?(他观察花的开放时间就知道,或者闭合时间;花的开放闭合是有规律的。) 那你觉得它的这种规律是什么原因影响的呢?(板书:昼夜更替)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去研究一下昼夜的更替对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昼夜的更替有规律,那么植物也有规律性的变化吗?举个例子。(花生叶子的闭合,比如什么叶子花的开放等),同学们很注意观察生活,这个习惯很好。老师也很喜欢观察植物,还写观察日记呢,看,这是老师去年观察的牵牛花开放闭合的观察日记:(课件:牵牛花的观察日记:我们小区草坪里面有棵牵牛花,为了能看牵牛花的开放闭合,星期六,我凌晨3

点就起床了,天还没有亮,黑黑的,我蹲在牵牛花的旁边,等待着它的开放,大约3点半,牵牛花开始活动了。慢慢展开花瓣,直到完全开放的时间约4点,我照下了一张照片。天渐渐亮了,然后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过去看看,照了四张照片。下午3点,我发现花边开始卷起一些,下午5点,花瓣全部卷进花心,完全闭合。晚上再没有活动。我回来及时做了记录。后来连续几天,我发现牵牛花都是这样有规律的开花。)同学们,从这篇观察日记里你可以获取哪些科学信息? 2、这种现象说明什么?(牵牛花有规律的变化,有自己的生活节律。)牵牛花的规律性变化主要是昼夜更替有规律引起的。(板书:箭头) 3、其实受昼夜更替的影响,很多植物生长有规律性的变化,比如有些花白天开放,如:荷花等;有些花晚上开放(夜来香,昙花) 4、课件(昙花):为满足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去看一段精彩的新闻——昙花一现。 5、师:你想不想也去观察一种植物?(想)如果让你去观察一种植物?你打算怎样去观察?(自己思考1分钟,小组内汇报交流。师生交流:确定观察植物,制定计划,制作记录表,准备材料,实际观察,记录发现,分析结论)课后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观察,注意做好记录。 6、善于观察,掌握植物生长受昼夜更替影响而呈现的规律性,可以美化我们的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帮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根据生活举例。)补充资料:有位植物学家林勒阿斯跟同学们一样,善于观察思考,还做了详细的记录——(课件:资料卡,各种花的记录。)后来,他根据花的开放闭合时间设计了一个很漂亮的花坛(也就是我们上课时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花钟(课件:花钟) 7、老师还根据他的观察自己设计了一个钟面。(课件欣赏) 你有没有兴趣也做个花钟?观察收集数据后我们就可以做,有两位同学为了做花钟也进行了观察,看,这是他们观察的记录表。课件: 师:这是怎么回事?什么原因造成的开花时间不一样?(天气)说明什么?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05621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发布时间: 2007-10-30 10:16:51 被阅览数: 1282 次来源:苏州自学考试网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05621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2006-12-05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4)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考生基本掌握有关心理现象发生与变化的生理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基础。 本课程是《基础心理学课程》等之后的后继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可使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基础知识、原理和研究方法,加深对脑与心理关系的辨正唯物主义观的理解,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心理及心理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意义 2、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3、相邻学科 4、研究历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 概念 (2) 研究对象与性质 (3) 刺激法、电记录法和PET技术 (4) 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5) 近代的主要研究 2、领会: (1) 研究的意义 (2) 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特点 (3) 冯特的贡献和现代进展 3、应用: 谈谈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2、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 警觉网络中NA, DA, 5-TH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 (2) 顶叶、中脑上丘和丘脑枕核在注意定向中的作用 (3) 丘脑闸门控制理论 2、领会: (1)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 (2)形状识别的选择性神经模型 第三章感觉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2、颜色视觉的现代观点 3、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4、视皮层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5、声音频率与强度分析 (二)考核要求 l 、识记: (1) 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主要功能 (2) 颜色视觉过程的三阶段 (3) 视皮层神经元的简单细胞,复杂细胞、方位柱、颜色柱、优势眼柱和超柱 2、领会: (1) 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

社会行为 教学内容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 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意义。列举动 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过程与方法 养成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各种动物的通讯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3)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说明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具准备(1)搜集具有社会行为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2)制作PPT 个性补教 集体定教一、引入新课 播放一个社会行为动物的视频(关闭其中的解说)。 教师提问:这里看到的几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大家还 知道除此之外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这些动物都是群体生活。蜜蜂、狼、猴子等也是 群体生活。 二、讲授新课 通过教师提供资料:分析蜜蜂、白蚁、狒狒、蚂蚁等动物群 体生活中的社会行为。每次看完教师提供录像或图片,由知道的 学生说出这种动物群体生活的特点,不足的地方教师利用相应的 PPT资料补充。

教师提问:大家提到的这些动物都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那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换句话说:社会行为的动物有哪些特征呢? 归纳大家的回答,并板书。 板书:社会行为动物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间有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下面请各小组出一个同学,利用提供的图片,讲述某种动物的特点。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相关动物的学生积极发言。学生小组讨论,推举同学归纳发言,举例说明。 讨论蜜蜂、蚂蚁、狼群、猴群等社会行为的动物各自的特点。利用教师提供的图片展示不同群体中不同形态的个体,由同学指出它们的名称、在群体中的作用、特点。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这种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的群体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纷纷指出团结的力量大、办法多等好处。 教师归纳出: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提出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之间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来传递信息,我们刚才各自小组讨论的动物是如何彼此间传递信息的呢? 回答:狼群、猿猴等动物通过嚎叫;蜜蜂通过舞蹈;蚂蚁通过触角。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动物是否象大家想的那样传递信息。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 总结: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社会行为的动物之间。总之生物与它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是统一的整体。 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研究生物信息传递的方式有观察法

解读生物体昼夜节律

解读生物体的昼夜节律 北京时间10月2号17时30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结果宣布,授予3位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以及迈克尔·杨,以表彰他们在昼夜节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是指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都有昼夜节律,如: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 那么,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又经过了怎样漫长的研究过程呢? 1984年,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小组克隆出了果蝇的周期基因(period基因),周期基因的改变会引起生物钟的改变;1990年,提出生物钟的转录翻译及负反馈回路的概念;1994年,发现timeless基因,即TIM,TIM基因会影响per基因的表达和RNA的昼夜变化,除此之外,TIM蛋白还会影响per蛋白进入细胞核;1998年,在果蝇中,发现了周期基因和时钟基因;在之后的研究,揭示了更多生物钟相关基因,并研究这些基因是怎样控制昼夜节律的,找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该昼夜节律的调节机制不仅仅适用于果蝇,同样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体。生物钟能确保睡眠、激素分泌、代谢、体温和免疫系统按部就班地工作,该项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对生命体的长期健康生存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昼夜节律的相关分子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period基因编码per蛋白,per在夜间积累,在白天又会被分解,per的浓度和昼夜节律相同。per蛋白又是如何维持这个节律周期的呢?首先,per蛋白抑制了Clock蛋白和Cycle蛋白复合体,从而调控了Clock基因和Cycle基因下游的基因转录;其次,per蛋白可以让period基因失去活性,也就是说,per蛋白和period基因存在反馈调控机制;最后,发现timeless基因编码的TIM蛋白会结合到per上,然后两个蛋白一起进入细胞核,并且在那里抑制period基因的活性。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昼夜与生物行为同步练习(I)卷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昼夜与生物行为同步练习(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5题;共7分) 1. (1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________所有生物的生活。(填“适合”或“不适合”) 2. (2分)昼夜节律指________以一天________为周期的变动。 3. (1分)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行为,都是________的表现。 4. (2分)________、________、情绪、学习和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 5. (1分)各种花在24小时的不同时间分别开放,称为________。 二、单选题 (共2题;共4分) 6. (2分)下列生物中属于夜间活动的是() A . 燕子 B . 蝉 C . 蟋蟀 D . 苍蝇 7. (2分)在夜间开放的花是()

A . 太阳花 B . 茉莉花 C . 昙花 D . 月季 三、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8. (2分)人们掌握了生物昼夜节律,就能通过技术更好地利用有益生物和防治有害生物。() 9. (2分)太阳花是晚上开放。() 10. (2分)所有生物都是白天活动,晚上休息。() 11. (2分)蝙蝠是在夜间活动的。()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2. (5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吗?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生物吗? 13. (5分)“花钟”的开放时间是怎样的? 14. (5分)猫的行为是怎样随昼夜变化的? 15. (5分)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呢?

昼夜与生物行为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6.昼夜与生物行为本课概述 在学习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及成因的基础上,本课从让学生解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手,提出 昼夜变化对生物行为影响的问题。通过对植物学家林奈“花钟”的观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 学生初步体会到生物的行为变化是有规律的。活动1完成没有画完的画,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总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体会到动植物的行为变化与昼夜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活动2对一种动植物行为变化的研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以一个具体的动物或植物为例,通过较长时间的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行为变化规律。本课“科学在线”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 对生物昼夜行为变化的认识,了解研究昼夜节律的实际意义。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例,发现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本课难点是选择一种动植物,研究其行为于昼夜变化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 2.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植物或动物在昼夜间的变化感兴趣。 2.愿意对植物或动物的行为进行长期观察。 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有哪些影响。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1.意识到青少年要保护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2.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 背景资料 生物行为 动物的运动、繁殖、迁移,植物的萌发、开会、展叶及人类的各种生活都可以称为生物的行为。昼夜节律 生命活动以24小时为周期的变动。发光菌的发光,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摄食,躯体活动,睡眠和觉醒等行为均显示昼夜节律。人体生理功能,学习与记忆能力,情绪,工作效率等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根据昼夜活动的特点,可以将动物分为两大类。猫头鹰和田鼠都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它们属于夜行性动物。大部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和少数鸟类属于夜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一部分哺乳动物、昆虫以及少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属于昼行性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在拂晓时活动的,有些动物的活动是没有规律的。 生物钟 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生物通过它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并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节律,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或结束。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会,大多数是通过生物钟的作用。 好奇点 对花钟的认识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可能还会对“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的呢?”的讨论感兴趣。 学科关联 语文:能用简练的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生物节律现象。 美术:用图画的方式记录生物的昼夜行为变化。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课用2课时完成。引入部分和活动1用1课时,活动2和拓展活动用1课时。 导入活动 活动目标: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018北京顺义区高三一模生物

2018北京顺义区高三一模生物 1.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实验操作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时,可用无水乙醇溶解色素 B.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C.苹果汁是否有还原糖,加入适量斐林试剂摇匀后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D.在低倍镜下可观察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该生态系统中 A.绿藻、水草吸收的光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轮虫和螺蛳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营养级 C.鲫鱼和螺蛳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和捕食 D.鲫鱼位于最高营养级,其群体所含的能量最多 3.下图表示科研人员研究温度对番茄茎生长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 ..的是 A.在昼夜温度相同条件下,番茄茎生长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B.在昼夜温差为6℃时,番茄茎的生长最快 C.昼夜温差存在可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D.昼夜温差越大,对番茄茎的生长越有利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是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 C.利用生物防治农田、森林等病虫害,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5.研究人员为了研究C48/80(是一种可激活吞噬细胞的聚合物),对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做了如下表所示实验。 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该实验的对照组只有B、D、F三组 B.C48/80有增强H1N1疫苗免疫效力的作用 C.E组小鼠的血清抗体水平最低,最可能的原因是缺少记忆细胞 D.实验结果表明,随H1N1疫苗剂量的增加,小鼠的IgG抗体水平和存活率升高 29.(16分)丝状温度敏感蛋白(FtsZ)是细菌中一种含量丰富且结构稳定的蛋白质,几乎存在于包括结核杆菌的所有病原细菌中。FtsZ也是一种 GTP 酶,有一个GTP(三磷酸鸟苷)的结合位点,在GTP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在分裂细菌中间部位聚集成Z环,Z环不断收缩,引导细菌的细胞分裂。寻找靶向FtsZ的抑制剂,可有效抑制细菌的细胞分裂。为建立靶向FtsZ的新型抗菌药筛选模型,科研人员对大肠杆菌表达的FtsZ蛋白进行了相关研究。 (1)人类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提高,严重影响传染性疾病治疗的成功几率。FtsZ抑制剂与以往的抗菌药相比不易形成耐药性,原因是FtsZ蛋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1表示利用荧光散射法测定FtsZ蛋白在体外的聚集程度。当加入__________时,FtsZ蛋白迅速聚集,由此可见,FtsZ在体外依然具备____________功能。实验选取BSA作为对照,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3)下面两组实验研究温度对FtsZ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一:将FtsZ蛋白分别置于25℃、30℃、37℃、45℃、50℃、55℃,同时加入等量GTP混匀反应30min,测定酶的活性,结果见图2。 实验二:将FtsZ蛋白分别置于25℃、30℃、37℃、45℃、50℃、55℃保温2h,然后加入等量GTP混匀,置于37℃反应30min,测定酶的活性,结果见图3。

昼夜与生物

六年级科学上学期《昼夜与生物》 教学目标: 1、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能尝试用不同 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影响。重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准备:课件、动植物录像、图片资料、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活动: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上学都是看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可是有一位科学家,他在花圃里种了很多种花草,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只要看看花圃里的花草就知道大约是什么时间了,你猜猜他是怎么知道时间的?(他观察花的开放时间就知道,或者闭合时间;花的开放闭合是有规律的。) 那你觉得它的这种规律是什么原因影响的呢?(板书:昼夜更替) 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去研究一下昼夜的更替对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https://www.sodocs.net/doc/55723894.html,/s/blog_656b3a5f0100m6ew.html) 二、探究活动 A:探究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昼夜的更替有规律,那么植物也有规律性的 变化吗?举个例子。(花生叶子的闭合,比如什么叶子花的开放等),同学们很注意观察生活,这个习惯很好。老师也很喜欢观察植物,还写观察日记呢,看,这是老师去年观察的牵牛花开放闭合的观察日记:[课件(加照片):牵牛花的观察日记:我们小区草坪里面有棵牵牛花,为了能看牵牛花的开放闭合,星期六,我凌晨3点就起床了,天还没有亮,黑黑的,我蹲在牵牛花的旁边,等待着它的开放,大约3点半,牵牛花开始活动了。慢慢展开花瓣,直到完全开放的时间约4点,我照下了一张照片。天渐渐亮了,然后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过去看看,照了四张照片。下午3点,我发现花边开始卷起一些,下午5点,花瓣全部卷进花心,完全闭合。晚上再没有活动。我回来及时做

初中八年级生物 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 同步基础训练 一、选一选 l.白蚁是具有社会行为的昆虫,兵蚁的职能是() A.建筑蚁巢B.喂养幼蚁C.保卫蚁穴D.喂养雌蚁 2.下列昆虫中,有社群行为的是() A.蜻蜒、蝴蝶B.蝗虫、蟋蟀C.蜜蜂、白蚁D.苍蝇、蚊子 3.下列动物行为中,不属于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是() A.乌贼用腕足捕捉食物B.狗沿途撒尿 C.蜜蜂的“8”字摆尾舞D.萤火虫发光 4.下列事例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和属于学习行为的分别是() A.金龟子受惊扰时就缩起足假死不动 B.蚂蚁会成群结队地将食物搬回蚁巢 C.一只工蜂发现了蜜源后.会通过“跳舞”把蜜源的位置告诉同伴 D.小猩猩跟着大猩猩摇晃树枝,让枝头的果实掉落地上好取食 5.下面的例子中,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猫静伏于老鼠出没的洞口B.变色龙由褐色变成绿色 C.母兔生下的小兔有黑色和白色D.蝙蝠白天栖息于岩壁上 6.杜鹃常把蛋产在其他小鸟的窝里,由小鸟代其孵蛋喂养小杜鹃,这是() A.学习行为B.社会行为C.繁殖行为D.后天性行为 二、填一填 1.社会行为的特征是:群体不是由______在一起,而是群体的成员有_____。 2.鹿群的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_____,共同维持_____生活,它们具有一系列的_____行为。3.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_____,可以______。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_______,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______,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三、请你分析 1.关于蜂群的行为,请回答: (1)蜂群内有蜂王、工蜂、雄蜂三种,它们分工明确,相依为命,这是蜜蜂的_____行为。 (2)遇到敌害时,工蜂会群起护巢。从功能上看,这是________行为和________行为。 (3)蜂王和雄蜂交配、产卵、从功能上看,这是____________行为。 (4)蜜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这种行为与____________有关。 (5)新、老蜂王相遇,会咬死到只剩下一个。这种行为,从功能上看是蜂王的______行为;从获得途径上看,是__________________行为和______________行为。 2.蚁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每个群体中有蚁后、雄蚁和工蚁。蚁后的主要职能是产卵、繁殖后代;雄蚁的职能是与蚁后交配,工蚁的主要职能是筑巢、觅食、护卵、饲喂幼蚁、保卫等。根据动物的行为特点,分析回答: (1)蚁群中数目最多的是______,体型最大的是______。 (2)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蚂蚁不会发声,它靠______传递信息(填“语言”、“动作”或“味道”)。 (3)小明说:“像蚂蚁这样的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你认为小明说得对吗?答:______(填“对”或“不对”)。 (4)像蚂蚁一样营社会生活的动物很多,请举出其中一例:_______________。思维拓展训练 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张良用计,让蚂蚁自己排成“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这六个字深深刺痛了项羽的心。你知道张良是用什么方法让蚂蚁排成字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综合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产者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B.生态平衡意味着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物数量是恒定不变的 C.人们的生产活动,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D.自然界中的物质,如水、氧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生态平衡不会破坏2.由于人类的活动,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剧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3.南极的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空洞,因而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紫外线增多,使生物受到严重影响。臭氧层空洞由人类哪项活动产生的() A.使用大量的农药B.汽车尾气排放量扩大 C.使用含氟制冷剂D.人口增多呼出二氧化碳增加 4.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繁殖力强,而生存条件有限B.自然灾害,如天旱、水涝、洪水、地震、台风等 C.人类的生产活动不按生态规律办事D.人类在湖泊中和森林中捕杀动物 5.在一个由植物、雷鸟、猛禽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捕杀了全部猛禽,雷鸟的数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迅速上升B.缓缓增加 C.保持相对稳定D.先增加后急剧下降 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7.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是() A.食物链中具有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B.生态系统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C.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D.有大量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8.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A.生产者B.次级消费者C.分解者D.三级消费者 9.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够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A.氧气B.水C.足够的有机物D.太阳能 10.下列哪项措施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食肉性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数量D.增加分解者的数量 11.某地大量捕捉青蛙,导致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其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食物链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4)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考生基本掌握有关心理现象发生与变化的生理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基础。 本课程是《基础心理学课程》等之后的后继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可使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基础知识、原理和研究方法,加深对脑与心理关系的辨正唯物主义观的理解,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心理及心理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意义 2、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3、相邻学科 4、研究历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概念 (2)研究对象与性质 (3)刺激法、电记录法和PET技术 (4)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5)近代的主要研究 2、领会: (1)研究的意义

(2)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特点 (3)冯特的贡献和现代进展 3、应用: 谈谈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关系。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2、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警觉网络中NA,DA,5-TH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 (2)顶叶、中脑上丘和丘脑枕核在注意定向中的作用 (3)丘脑闸门控制理论 2、领会: (1)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 (2)形状识别的选择性神经模型 第三章感觉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2、颜色视觉的现代观点 3、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4、视皮层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5、声音频率与强度分析 (二)考核要求 l、识记: (1)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主要功能 (2)颜色视觉过程的三阶段

人教初中生物八上《社会行为》教案_8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群体 安排: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播放动物世界的录像或光盘)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 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学生:还有狒狒、蜜蜂、蚂蚁等。。 教师: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学生:蜜蜂是群体生活的动物有一只蜂王,专门负责产卵,还有少数雄蜂专门与蜂王交配,而工蜂占大多数,它们负责采蜜、侦察、守卫、清理蜂巢和饲喂小蜂等工作,非常辛苦,可见它们是有明确分工的。 学生:狒狒群是一个大家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不同,排成等级次序,形成“等级社会”。作为首领的雄狒狒负责指挥整个群体的行为,其它成员都要听它的。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不管是蜜蜂,还是狒狒等,只要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教师:蚂蚁也是我们熟悉的动物,请同学观察这几张图片,你们能区别出它们是蚂蚁家族的哪类成员吗? 学生:腹部膨胀自己不能动像大肉虫似的是雌蚁。还有雄蚁、工蚁和兵蚁。 教师:为什么雌蚁的腹部那么大? 学生:里面应该有很多卵,这样就可以生出许多小蚂蚁,使种族可以延续。 教师:展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狒狒群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4单元 15 昼夜与生物说课稿 青岛版

2019年六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 15 昼夜与生物说课稿 青岛版 (一)说内容。 尊敬的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月亮的第二课《昼夜与生物》一课。(板书课题) (二)说教材。 本单元重点是从宏观上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关系及影响,为后续研究宇宙奠定基础。《昼夜与生物》一课通过观察人、动植物的昼夜行为变化规律,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本课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揭示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昼夜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课分三部分进行探究:一是昼夜对人的影响、二是昼夜更替对种植物的影响、三是根据昼夜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三)说学生。 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前学生已经对白天与黑夜有了基本的了解,对生活中公鸡打鸣、蜘蛛半夜结网、牵牛花早晨开放,人每天晚上睡觉,早晨自然清醒等现象,有了一定的感知,但是对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学生不会做出自己的解释,因而教学时突出了从学生知道的现象入手,通过多次查找资料、交流讨论,来探究昼夜对生物的影响。 四、说教学目标 1、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常见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能尝试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影响。 重难点: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教法我将用到查找资料、集体讨论法为主。 六、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单选题 1.大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是( )。 A.神经元 B.突触 C.神经回路 D.神经系统 2.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树突较短,分叉多,负责接收刺激 B.树突较长,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C.轴突较短,只有一根,负责传出神经冲动 D.轴突较长,分枝多,负责接收刺激 3.通过对大脑两半球一侧优势的研究,( )功能的定位不在右半球。 A.艺术欣赏 B.知觉空间关系 C.逻辑推理 D.幻想 4.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最小单位是( )。 A.神经元 B.胶质细胞 C.突触 D.反射弧 5.当神经元处于安静状态时,( )。 A.轴突内外无电位变化 B.神经元随时处于自发放电状态,产生的电位为动作电位 C.细胞膜对所有离子具有相同的通透性 D.细胞膜内外保持着一定的静息电位 6.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 A.静息电位 B.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 C.动作电位 D.服从全或无法则的电传导 7.早期颅相说为脑功能( )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A.定位说 B.整体说 C.机能系统说 D.模块说 8.大脑皮层是指( )。 A.大脑半球内面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的白质 B.大脑半球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组成的灰质 C.灰质与白质的总和 D.灰质与部分白质的和 9.正是通过对( )的研究,从而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不对称性。 A.动物脑 B.失语症病人 C.割裂脑 D.脑成像 10.机能系统学说是由( )通过对大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中总结提出的。 A.布鲁德曼 B.加尔 C.弗洛伦斯 D.鲁利亚 11.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12.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13.“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4.一个神经元的()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者肌肉、腺体细胞

八年级上《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同步练习与精讲精练(附答案)

3.1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一)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并描述动物、植物的各种行为。 2.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 3.了解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青蛙、蛇、熊的冬眠,是对寒冷的冬天缺少食物、低温的一种适应。 2.燕子低飞要下雨,是因为下雨前气压比较低,昆虫无法飞高。所以下雨前,燕子的低飞现象是受环境因素中的食物、气压的影响。 3.大雁总是在每年的冬至,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南飞。影响大雁定期南飞的因素,是自然界的哪一种节律性变化 ( C ) A.昼夜变化节律 B.月相变化节律 C.季节节律 D.以上三个同时作用 4.课前布置调查。 (1)到自然界里去走走看看,将观察到的有趣的生物行为记录下来; (2)到动物园去,询问管理员各种动物有哪些有趣的行为; (3)上网调查,整理动物的有趣行为,分析、探讨动物各种行为产生的原因。 [科学探究] 一、生命活动的调节 春天,许多植物开着美丽的花,万物开始生长;秋天,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鸟类总是按照它特有的方式筑巢…… 生物不断地通过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来适应周围变化着的环境。 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的生命活动是怎样调节的? 二、生物有趣的行为 1.青蛙、蛇、熊等动物为什么要冬眠? 候鸟为什么要迁徙? 蚯蚓为什么在下雨天要钻出地面? 猫头鹰和老鼠为什么总是在晚上出来活动? 2.你还能列举动物哪些比较有趣的行为吗? 三、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1.举例。 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将下雨,你能说出原因吗? 下雨之前,由于气压比较低,虫子无法飞高,燕子为了吃到虫子要低地飞行。 下雨之前,由于空气的湿度比较大,蚂蚁能感受到空气湿度的增加,为了防止雨水流进洞内而有了堵洞的行为。 2.举例。 青蛙、蛇到冬季要冬眠。你能说出原因吗? 青蛙、蛇是冷血动物,由于体温不能调节,一到冬季,由于外界温度比较低,使青蛙、蛇的体温也很低,生命活动受到了影响,所以要冬眠,保存能量,维持生命。 3.仔细观察课本图3—3,说明猫头鹰和老鼠有什么行为? 白天进洞休息,晚上出来活动觅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