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名词解释与行为界定

名词解释与行为界定

名词解释与行为界定
名词解释与行为界定

附件9

名词解释与行为界定

1、本规则中“重要分部分项工程”是指:

(1)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

(2)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包含危险性较大安全设施、措施安装、使用和拆除)。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本规则中所涉及的“责任人无故不在施工现场”:

(1)事前通知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项目监管部门到施工现场检查,但检查时责任人不在施工现场的;

(2)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项目监管部门随机抽查施工现场时,建造师无法在检查时段内到场,施工项目管理机构(即项目部)又无法当场提供经项目总监和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签字批准的书面请假材料的;

(3)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项目监管部门随机抽查施工现场时,总监无法在检查时段内到场,监理项目管理机构(即监理部)又无法当场提供经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签字批准的书面请假材料的。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本规则中所涉及的“责任人长期不在施工现场”:

(1)经总监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确认,建造师未获请假批准连续5天以上不在施工现场的;经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确认,总监未获请假批准连续5天以上不在施工现场的;

(2)事前通知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项目监管部门到施工现场检查,但检查时责任人不在施工现场,此情形90天内达3次的;

(3)经调查取证,责任人大部分时间不在施工现场而由他人代行岗位职责的。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本规则中所涉及的“建造师未能有效组织施工”:

(1)现场管理混乱,工程质量问题较多,施工管理人员不到位或分工不明确;

(2)工程质量问题较多,涉及结构安全的施工技术资料缺失或不真实;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为本规则中所涉及的“总监未能有效组织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

(1)现场管理混乱,工程质量问题较多,监理人员不到位或分工不明确;

(2)工程质量问题较多,涉及结构安全的监理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资料缺失或不真实;

(3)监理单位将不合格的建设工程、建筑材料和建筑构配件按照合格签字的。

6、下列情形可认定为本规则中所涉及的“建造师未到现场组织施工”: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问题较多,经检查建造师工作日记和施工单位相关记录,无建造师到施工现场组织施工记载的。

7、下列情形可认定为“总监未组织旁站、巡视检查”: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问题较多,经检查监理单位相关记录,无监理人员到施工现场旁站、巡视检查记载的。

8、本规则中所涉及的“涉及结构安全的分部或子分部工程

验收”是指:

(1)地基与基础和主体结构分部工程;

(2)桩基、地基处理、混凝土结构、劲钢(管)混凝土结构、网架、索膜、幕墙等子分部工程。

9、本规则中所涉及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和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依照建设部建质[2009]87号文件规定。

10、本规则中所涉及的“监理单位必须参加验收的分部分项工程”是指: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规定》(GB50300-2001)第6.0.2条规定的须由总监组织验收的分部分项工程;

(2)《福建省建筑工程文件管理规程》(DBJ13-56-2004)第4.1.9条规定的须由总监组织验收的分部分项工程;

(3)《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166号令)第十六条规定的须有监理单位参加验收的分部分项工程;

(4)其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或规范性文件规定监理单位应参加验收的分部分项工程。

11、本规则中所涉及的“安全设施、措施存在较大隐患”是指:

(1)外脚手架、满堂操作架、模板支架、卸料平台支架、运输通道支架等架体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差,实体存在可能发生坍塌事故的安全隐患;

(2)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装置缺失、基础变形、连接不牢靠、附着不可靠,施工电梯导轨架或塔吊塔身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差,实体出现异常情况;实体存在可能发生倾覆、倒塌、坠落、吊臂折断等安全事故的隐患。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趋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激励: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最大的努力,因此称之为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正强化: 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 负强化: 是惩罚那些与组织目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 惩罚: 表示惩戒、责罚;处罚。 消退: 消退属于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之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态度: 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趋向,一般说来,态度由三种因素所构成:认知、情感、意向。 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本职工作各个方面的积极或消极的感情。对工作是否满意的一种心理程度。人际关系: 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血缘,心理等关系.其中经济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人际知觉:以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语言、礼节等进行感知。 人际吸引: 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喜爱、相互需要,相互依赖就是人际吸引。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可分为亲和、喜欢和爱情。 人际沟通: 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其过程就是人们采用言语、书信、表情、通讯等方式彼此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对行为的调节。 群体:群体与个体相对,是个体的共同体。 团队: 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领导: 1.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2.在社会共同的生活中,经过选举、任命或从群众中涌现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组织成员向着既定方向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 影响力:是用一种以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影响他人行为、行动、表现的一种能力。 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组织变革: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主动、有目的的对其自身进行修正、改变和创新的活动和过程。 投射:是心理学术语,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群体凝聚力:是影响群体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种吸引群体成员,使得他们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 组织发展: 是指将行为科学知识广泛应用在根据计划发展、改进和加强那些促进组织有效性的战略、结构和过程上。

组织行为学00152-名词解释

?测验的信度 答: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晕轮效应 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正式领导 答: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 答: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管理模式 答: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工作态度 答: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激励机制 答: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组织的亚文化 答:亚文化是指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个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 ?案例研究法 答:案例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社会交换理论 答:社会交换理论首先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霍曼斯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诸如赞许或者声望、符号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 ?组织 答: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 答: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组织文化 答: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组织决策体制 答: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它涉及决策机构的设置、内部分工、人员职责、人际关系及技术装备配置等。 ?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 1、社会优抚:社会优抚作为特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社会成员中受人尊敬和爱戴而又有光荣身份的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家属、为国捐躯军人家属等人口群体而举办的,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对象通过抚恤、优待和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水平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2、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在妇女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社会给予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帮助的制度。 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 4、失业保险中的工资比例制:即按失业保险给付金额占以被保险人在失业前一定时期平均工资收入的比率给付失业保险金的方式,通常依据工龄、受保期限、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 5、致伤:致伤是指职工或劳动者在生产劳动或工作中,遭遇不测事故,致使身体器官或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损伤,并因此造成暂时、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后果。 6、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劳动者的体质和劳动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允许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时,作为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保障其晚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形式。 7、合作医疗:合作医疗,主要是指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制度服务的对象主要广大农民,其经费由参加者和所在乡村共同筹集。 8、工伤保险中的“无责任补偿”原则:这主要是考虑到职工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不仅身体受到伤害和痛苦,而且会因此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作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实行“无责任补偿”,即受伤害者不承担任何费用,而给遭受伤害的职工及时的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是工伤保险的首要原则。 9、失业给付:被保险人本人所不能控制的社会或经济因素影响而造成失业时,由保险人给付失业保险金以维持被保险人基本生活水平。 10、“福利国家”:在“混合经济”的条件下,由政府采取大规模行动来强调社会利益,实行国民“从摇篮到坟墓”的门类齐全的社会保险和福利项目,以保障公民在其生存期间能享受到最低生活水准的国家。 11、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安全性原则: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必须坚持安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指保证投资本金及时、足额地收回,并取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来说,安全原则是根本原则。 12、优待:优待是指从政治上和物质上给予良好的待遇,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内容。本书中介绍的是广义的优待。广义的优待是指国家、社会、群众三方面对优抚对象广泛的关怀照顾及物质帮助,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①物质(资金)优待②优先照顾③帮工代工④包户服务⑤扶持生产⑥走访慰问。 13、职工探亲制度是指国家和单位为解决职工与其分居两地的配偶、父母团聚和减轻其经济上的负担,按照职工工作年限或工龄长短,给予一定的有薪探亲假期、工资补贴和旅费补贴等福利待遇制度。 14、社会救助: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及各种社会群体运用掌握的资金、实物、服务手段,通过一定机构和专业人员,按照科学的工作方法,向无生活来源、丧失工作能力者,以及向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个人和家庭,向一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不幸事故的遇难者,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以使被救助者能继续生存下去。 15、“基金积累”制:“基金积累”制或称“个人帐户”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在具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从参与经济活动创造的财富中,按法律的要求拿出一部分,为自己将来的退休养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上课讲义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 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2.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是相对领导者而言的,他是指领导者所辖的个人和团 体。 3.部门化:是指对所分工的工作的合理组合,也就是将工作和人员组编成可管理的单位。 4.超Y理论:薛恩提出的复杂人假设。他认为:1,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 的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相处的状况皆可影响他的积极性。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5.冲突: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就常常会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冲突和对抗,使彼此间的 关系出现紧张状态,在组织行为学上把它们统称为“冲突”。 6.创造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设想,创造出具有新奇的独特价值的精神与物质产品的能力。 7.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 满足时的状态。 8.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的,这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 测未来事件的方法,也可用来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9.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 度。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总装调查法 10.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 觉发生强烈的影响。 11.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因。 12.非正式群体:是指未经官方规定,而是人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自发而形成的一定 群体。该群体无明文规定的定员编制、成员权利、义务。 13.哥顿法:由哥顿提出的,其做法是邀请5—7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讨论的问题先 不让讨论者知道,而是采用类比的方法,如拟人类比、象征人类比、幻想类比等。 14.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 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安全研究法。 15.双因素理论:一类是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激励因素,一类是促使产生不满的 保健因素。 ERG理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发展需要。 公平理论:当员工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后,它不仅关系自己的所得的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的所得的报酬的相对量。 强化理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环境的作用下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人们用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归因理论: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内容:对人们心里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未来行为的预测。 特点:在于强调一个人的知觉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 挫折理论:研究阻碍人们发挥的各种因素、产生挫折的原因、个人表现和应对措施。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3.行为: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4.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案例研究法: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6.观察法:是一种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来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人的个性、动机、价值观等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 8.问卷调查法: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9.信度:指的是可靠性程度,通过某项测试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0.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 1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特点:比感觉高一级,比感觉更全面深刻)。 1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征的知觉。 1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7.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8.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 19.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20.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2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全

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测验的信度:即可靠信,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真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5.准实验法: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 6.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7.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8.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9.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0.知觉归类:指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也就是按照这些原则才更容易把知觉对象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反映的知觉。 11.晕轮效应:是一种一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植物学名词解释大集合

1 "虫瘿” insect gall 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细胞加速分裂和异常分化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或突起,它们是寄生生物生活的""房子""。 引起植物产生虫瘿的生物很多,可分为动物和微生物两大类,常见的致瘿动物主要有昆虫、螨、线虫等,常见的致瘿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其中 昆虫是植物虫瘿主要的致瘿生物。 2 "二叉分枝” diehotomous branching 植物分枝类型的一种。植物体的主轴重复地分成两个分枝。由于主轴顶端的原始细胞长成两个生长点,均等地长出两个分枝,分枝顶端重复这过程而不断 形成二歧的各级分枝。二叉分枝是原始的分枝类型,苔藓、蕨类(石松)等植物 均有之。高等植物的二叉分枝式曾称为“二歧式”。 3 "气室” air chamber 地钱目叶状体表皮气孔之下有菱形或多角形的小室,或蕨类孢蒴内的空腔部分,称为气室。 4 "气孔” air pore 指地钱目叶状体的气室向外开口处,叫气孔,是气体出入的通道。此种气孔与种子植物的气孔器不同,它由16个细胞组成烟囱状,不开闭。 5 "中肋” centre rib 指藓类叶片中央类似于种子植物叶脉的构造,通常由孢壁较厚的一群狭长形多层细胞构成,有长短及单、双肋之分,主要起机械支持作用。 6 "无性世代” asexual generations 植物生活史中,从雌、雄配子受精以后到减数分裂前,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是双倍的,这个时期叫做无性世代,也叫孢子体世代。如蕨类植物的生活史中,从合子形成到孢子母细胞的产生为无性世代。 7 "中轴” axile 在藓类位于茎的中央,由厚壁和薄壁细胞组成,排列紧密。 8 "水孔” water pore 是指生在叶边排水的孔,比气孔较大,水孔两旁有分化不完全的保卫细胞,不能自动调节开闭。主要机能是排出植物体内过多的水分。 9 "叶状体” leaf shaped body 苔类植物中,植物体呈片状而没有茎与叶的分化,称为叶状体。 10 "叶鞘” leaf sheath 藓类植物中,叶片基部较宽而紧密抱茎的部分称为叶鞘。被子植物叶的基部扩大,包围着茎叫做叶鞘。禾本科和伞形科等植物,多具有明显的叶鞘。蓼科 植物茎节上的鞘状物是托叶的变态,叫做“托叶鞘”,也称“vagina”。 11 "叶耳” auricle 藓类植物中,叶片基部扩展而成耳状的部分,称为叶耳。禾本科植物叶鞘与叶片连接处的边缘部分延伸的突起,多呈耳状或镰刀状的叶耳。叶舌和叶耳的 形状、大小、色泽以及有无,常为鉴定禾本科植物种或品种的根据之一。 12 "生殖托” reproduction hold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自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 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17.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18.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19. 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0. 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21. 事业生涯的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22.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3.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24. 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25. 角色: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6.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7. 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28.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29.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统计学名词解释汇总

统计学名词解释汇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分为哪两大类?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类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按采取计量尺度,分类、顺序、数值型数据;按统计数据收集方法,观测、实验数据;按被描述对象与时间关系,截面、时间序列数据 统计数据;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 (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 (定性数据)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也是有类别的,但这些类别是有序的。 (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统计数据;按统计数据都收集方法分; 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统计数据;按被描述的现象与实践的关系分;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相似的时间点收集到的数据,也叫静态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用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也叫动态数据。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对一千灯泡进行寿命测试,那么这千个灯泡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一百个进行检测,这一百个灯泡的集合就是样本,这一千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这一百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灯泡的寿命。 4什么是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举例说明 有限总体指总体的范围能够明确确定,而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可数的,如若干个企业构成的总体,一批待检查的灯泡。无限总体指总体包括的元素是无限不可数的,如科学实验中每个试验数据可看做是一个总体的一个元素,而试验可无限进行下去,因此由试验数据构成的总体是无限总体 5变量可分为哪几类? 变量可以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变量也可以分为随机变量和非随机变量。经验变量和理论变量。 6举例说明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5×2分=10分)【5/14】 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2、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3、组织: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4、营利组织:以营利为目标的开放系统。 5、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自觉。 6、冒险转移:群体决策的冒险水平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这种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增加的现象就是冒险转移。 7、终极价值观: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 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个体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9、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他们可能是因为住得近、有共同兴趣、能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伙伴。 10、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转、管理、调节、控制

的功能。 11、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是对个体行为起指导作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束缚力。 12、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 13、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而与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行为。 14、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五、简答题(4×5分=20分)(4/10) 1、解释冒险转移现象原因的假设。 (1)责任分摊的假设;(2)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3)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4)效用改变的假设;(5)“文化放大”假设。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2)外部的威胁;(3)群体规模;(4)奖酬体制;(5)班组的组合;(6)与外界的关系;(7)群体的绩效;(8)领导作风, 3、群体对个体有何作用?P149 (1)群体可以为个人提供安全感;(2)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友谊和情感需要;(3)群体给个人提供了称赞和认可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4)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完成任务。有许多工作必须协同努力才能完成。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而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则无,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5、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是指个体对瓮城事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1、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 2、挫折:由于某些主观成分的原因遇到验证以克服的困难,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这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紧张状态就叫“挫折” 3、强化: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环境的作用下会采取一定的行为。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 4、群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5、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6、群体内聚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称为群体内聚内,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7、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有机渠道。 8、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1、领导: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这个领导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这三个因素所组成的复合函数。 2、领导决策: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以此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 3、权力:个体影响其他个体(群体)行为的能力。 4、政治行为:指组织中的个体或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资源,争夺权力的活动。 5、领导效能: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

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汇总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化界说 1.华夏集团:中华民族远古的三大文化集团之一,发源于黄河流域,分为姬姓的皇帝氏族和姜 姓的炎帝氏族。后来华夏集团战胜了其他两个集团,巩固了其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丝绸之路:连接汉和西域的交通干线。西汉时期张骞出使大月氏时开辟。丝绸之路贯穿中亚, 连接欧洲和北非,使得汉与西域的文化、艺术交流更加密切。 3.汉化:少数民族受到汉族影响,其文化与汉文化趋同的现象。少数民族的远远落后于汉民族 的文化,少数民族内迁时,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4.胡化:汉人民主动或者被动向少数民族文化学习的过程。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原文化和汉文 化产生了初步的交流,隋唐时期,中原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汉人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丰富了汉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5.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案由多是涉及眷恋前朝,否定清朝的 正统地位等。文字狱对汉族的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二、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与历史地理 1.国野制:国即城,城之外为郊,郊之外为野。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之间只有政治上的统属关 系,没有行政上的治理支配关系。国野制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统而不治的关系。 2.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最早的地方管理制度。基本特征是,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 任命,代表皇帝对地方进行管理。春秋时期晋国实行,战国时期普遍实行,秦国时期全面实行。标志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维护了国家统一。 3.行省制:起源于魏晋时期的行台。元世祖将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改称行中书省,行 省制正式诞生。行省制巩固了辽阔的疆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一直沿用到今天。 4.推恩令: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意见,命令各个诸侯王将自己的领土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儿子, 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 5.藩镇:唐朝时,为了边境防御少数民族的需要,而出现的兼统数州的节度使辖区,叫做藩镇。 后来节度使权利逐渐扩大,割据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6.分封制: 三、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1.五礼:指我国古代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五种礼仪,主要内容分别是,祭祀之礼、 和合人际关系之礼、接待宾客之礼、军队操演征伐之礼和哀愍吊唁之礼。五礼包括了经济、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汇总80119

名词解释汇总 组织行为学: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自我知觉: 是指主题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主观因素: 指观察者自身存在的那部分知觉选择影响因素. 晕轮效应: 是造成错误知觉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遗失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使唔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价值观: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只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 态度:十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工作态度: 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个性: 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个性倾向性特征: 是指个体心理活动中稳定的意识倾向特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态度等等.它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分,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气质: 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联系。 能力: 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课题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群体结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失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职工本人与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事业生涯的阶段性:是指事业生涯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任务,个人也具有不同的需要、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以及不同的发展任务,关注的焦点是事业阶段的变更是通过角色转换和地位过度而实现的。 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登记职位的升降,当特定的组织中人的事业生涯,绝大多数是沿着一定等级制度变动的,一般来说,这就是职工得到一系列的提升和发展。 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被捕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向心变动:就是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当发生相核心方向工作变动时,职工对组织情况了解得就会更多,担负的责任也会更大,并且经常有机会参加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沿着核心方向发展变动与沿着纵向发展变动时相关的。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 体的组合。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统计学名词解释汇总

1什么是统计学?统计方法可分为哪两大类?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类 2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按采取计量尺度,分类、顺序、数值型数据;按统计数据收集方法,观测、实验数据;按被描述对象与时间关系,截面、时间序列数据 统计数据;按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 (定性数据)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来表述;(定性数据)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也是有类别的,但这些类别是有序的。 (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统计数据;按统计数据都收集方法分; 观测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的。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统计数据;按被描述的现象与实践的关系分;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相似的时间点收集到的数据,也叫静态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按时间顺序收集到的,用于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也叫动态数据。 3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对一千灯泡进行寿命测试,那么这千个灯泡就是总体,从中抽取一百个进行检测,这一百个灯泡的集合就是样本,这一千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参数,这一百个灯泡的寿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还有合格率等描述特征的数值就是统计量,变量就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说灯泡的寿命。

4什么是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举例说明 有限总体指总体的范围能够明确确定,而且元素的数目是有限可数的,如若干个企业构成的总体,一批待检查的灯泡。无限总体指总体包括的元素是无限不可数的,如科学实验中每个试验数据可看做是一个总体的一个元素,而试验可无限进行下去,因此由试验数据构成的总体是无限总体 5变量可分为哪几类? 变量可以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变量也可以分为随机变量和非随机变量。经验变量和理论变量。6举例说明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 离散型变量,只能取有限个值,取值以整数位断开,比如“企业数”连续型变量,取之连续不断,不能一一列举,比如“温度”。 1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数据审核(完整性和准确性;适用性和实效性),数据筛选和数据排序。 2直方图和条形图有什么区别? ①条形图使用图形的长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其宽度固定,直方图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频率,宽度表示组距,②直方图各矩形连续排列,条形图分开排列,③条形图主要展示分类数据,直方图主要展示数值型数据。 3饼图和环形图有什么不同? 饼图只能显示一个样本或总体各部分所占比例,环形图可以同时绘制多个样本或总体的数据系列,其图形中间有个“空洞”,每个样本或总体的数据系类为一个环。 4茎叶图和直方图相比有什么优点? 茎叶图既能给出数据的分布情况,又能给出每一个原始数据,即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在应用方面,直方图通常适用于大批量数据,茎叶图适用于小批量数据。 5使用图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