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诗与中国画

中国诗与中国画

中国诗与中国画
中国诗与中国画

齐白石国画诗境论

博宝艺术网https://www.sodocs.net/doc/5611902932.html, 来源:博宝艺术家网2011-02-23 09:32:01作者:博宝艺术家

齐白石齐白石国画诗境论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精通多国语言的辜鸿铭指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它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封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

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诗画合璧优秀传统概述中

(一)、诗画合璧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苏东坡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之说。还有很多类似的说法,录出与同道共享。张彦远说:“诗画异名而同体。”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钱熃说:“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黄庭坚说:“诗成无象之画,画出无声之诗。”周孚说:“东坡戏作有声画。”石涛说:“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汤来贺说:“善诗者句中有图绘焉,善绘者图中有风韵也。”张可中说:“诗为有韵之画,画乃无韵之诗。”还有人说:“诗是诗人心中的画,画是画家心中的诗。”“画是凝固的诗,诗是流动的画。”“诗是诗人用文字写出来的画,画是画家用笔墨画出来的诗。”“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连古希腊亦有人说:“诗为能言画,画是静默诗。”被称为“希腊的伏尔泰”的西摩尼德斯就有名言:“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达?芬奇对于诗歌与绘画下了这样一个结论:“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

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有人研究认为江淹的《雪山赞四首》,是我国最

早的题画诗。杜甫是写作题画诗最多的诗人。卢鸿是最早在自己画上题诗的画家。《洛神赋图》是最早的诗意画,顾恺之也就是第一个作诗意画的画家。也有人认为卫协是第一个作诗意画的画家。王维诗画兼于一身,自称:“夙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的诗如画、画如诗,在诗画合璧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苏东坡“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之句,黄山谷“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之论。都是说画家把胸中的诗,以笔墨的形式表达出来,作画如写诗,画本质上已成为诗。晁补之又说:“黄山谷事诗如画。”如此说来就如邓椿断言:“诗与画已结为不解之缘。”吴龙翰在杨公远诗集序中说:“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道出了诗画相互补充的作用。笪重光说过:“风神超逸,绘心复合与文心;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又讲了诗画相互引申、烘托的作用。例如杜甫诗《画鹘行》:“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杜甫当时因触怒肃宗,政治地位岌岌可危,处于进退两难之际,鹘之欲飞未飞,正是他矛盾心情的写照,画家笔下之鹘,完全转化为诗人心中意中之鹘了。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评曰:“篇中先生自云:…写此神骏姿,充君眼中物?,今看一起一结,真乃写此神骏,充我后人眼中矣。”诗人之神与画鹘之神的融通,创造了独立于原画的新境界----较之原画更出人意外的境界,对画作的意境给予了大大的引申。又如董其昌为《秋兴八景图》之一题曰:“…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颇有忘机友,点秋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我是不识字烟波钓叟?……舟行瓜步大江中写此,并书元人词,亦似题画,亦似补图。”如果不题诗,只是一幅普通的山水画,题了诗就平添了朦胧的诗意。在第二幅上题曰:“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后山更青。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补了画不出的时间和声音以及空间的延伸,再加上古今、别离之情,使一幅静止、平面、空间有限的山水画,因这首小令的题写而生发出无限情思。其实,诗画合璧在扩大绘画抒情性,活跃物象生命力,增加画面文学气息,增大思想含量,提高作品意境方面都起到巨大作用。同样,诗意画的创作,又增强了诗词的可视性、形象性,使诗词更加具有感人的力量。冯骥才在论述诗画关系时这样说过:“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亦画,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他还说过:“绘画是静止的瞬间,是瞬间的静止与概括;诗用一滴海水来表现整个大海,诗是在…点?上深化与升华。”再一次说明,诗人用优美的文字,画家用神奇的画笔,诗画的合璧带我们走入了美妙的世界。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他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指出:天工是对神的追求,清新是对神的把握。清且新是对诗画的主张。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以同样的以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

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

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论古代绘画,对此颇有感悟:“先由形似之极致而超入神奇之妙境也。”诗画合璧成为中

国画艺术的特色

(二)、诗画合璧的具体表现1、诗中有画。有人在互联网上载文论述诗的绘画美。

如诗有色彩美:“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其中第二句可以说是一句绝唱。这句诗的绝,一是紧紧抓住了春草将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的季节特往,似乎使人仍然感到原野上料峭的春寒。二是以不设色而见真色,如同

国画写意的清淡雅致,色彩微妙,体现了墨分五色的中国水墨画的特点。以不设色而设色,于无色中见色。观郑板桥的竹,于浓淡之间确乎看得见他题画诗中所说的“请看十月清霜后,一种苍苍笼碧烟”。观齐白石的水墨芋叶,那饱含着水分的绿叶不是比什么真正的色彩都更真。所以,上述韩愈诗句中那若有若无的草色,如烟似雾的柳绿,全然是水墨画法所创造的境界:于无色中见真色。画家的眼力犹如诗人,诗人的笔意亦犹如画家。故诗情中的画意也可以从设色中去寻觅。

如诗有线形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又如诗有构图美:王维的《终南山》一诗就有如

国画山水一样的构图美。“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句,视点在山下,仰望山之高耸。“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句,视点又在山中,满目云雾锁青山。“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句,视点又在山顶,俯瞰众山。“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句,视点又在山下。品味整首诗,就好像在欣赏以散点透视形式构图的山水画。

明杨慎有论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珍珠月似弓。?诗有风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

再看看王维诗中的几个句子吧。在《山居秋暝》中有八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一联交代地点、时间,画面如以淡彩、粗线条写意(在“雨后”的“山”,于“秋”日的某个“晚”上)。而中间两联对仗,有鲜明的绘画性,也就是描述性。画面特别清新、细腻,几乎字字是画笔所到之处,有光、声、色和动感,很像是写实的画面。

明王嗣襫在《杜臆》中评杜甫诗《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时说:“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浦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至末因…貌得山僧?,忽转到若耶、云门、阙然而止,总得画法经营之妙。而篇中最得画家三味,尤其…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杜甫以画法作诗,以诗再现画之气骨,画境与诗境合而为一,成为画中有诗的典范。

闻一多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出过著名的“ 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的美学主张,并运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其《死水》一诗可谓有较强的绘画美。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感。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又有“ 桃花” 红,“ 珍珠” 白,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力揭示它那丑恶的“里”。表与里的强烈对比,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诗人徐志摩对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非常赞赏,他的《再别康桥》可谓强化了绘画美的实践,选用“云彩、金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给读者以色彩想象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对杜甫《绝句四首》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周振甫先生《诗词例话》,有这样的分析:黄鹂在翠柳上鸣,白鸳飞上青天。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雪,门口停着去东吴的船。黄鹏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而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含义深远(《诗词例话?情景相生》),这种宇宙观,在山水画中体现为“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宗炳《画山水序》)

白居易《忆江南》词中“日出江花红似人,春来江水绿如蓝” 虽然只有两句,却向人们展开了一幅观赏不尽的江南春水图卷。这幅图卷是用极为浓重的色彩,以强烈的红绿对比的手法画出来的。认识这两句诗中的画境,主要要抓住“设色”的技巧。中

国画家布色也有这种手法。比如荷花,本来没有正红色的,荷叶也没有墨黑的。但齐白石、黄永玉却可以大胆地用正红色作花,川湛蓝色甚至纯墨色布叶。这虽是一种夸张,但在艺术上是极真实的,这种真实性就在于画家把色彩的属性强调到绝顶,因而易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界内在的更纯的素质。在强调色彩这一点上,《忆江南》的作者和画家可谓不谋而合,都取得了异曲同工之妙。“红似火”,把红的属性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地步,使“江花”红艳而且耀眼;“绿如蓝”,也把绿的属性提高到近于质变的程度,使“江水”深沉而透明。这就是这两句诗取得如画的艺术效果的奥秘。

2、画中有诗。明唐顺之有论曰:“少陵诗云…华夷山不断,吴蜀水长通。?只此二字,写出万里之景,如在目中,可谓诗中有画。今观周生所画《长江万里图》,又如见少陵之诗,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长江在诗;画中有诗,长江在画。然哉长江属之诗也?属之画也?

著名人物画家华三川,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王维《观猎》、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李绅《古风》等唐人诗意画。画面形式匠心独运,画面意境深邃幽远,诗画相眏,诗意盎然,不失为画中有诗的典范。

画中有诗的真正含义还不仅仅在于形式的表面,而在于把画作为“深刻的生命方式”,“深层的心性表达”,“写胸中之逸气”,“表自由之情绪”,“抒丈夫之血性”。丹青原本是诗情,诗和画都是用最深刻的境和最深刻的意的融合,剖白自己的生命和心性。(其中的深意,请品读本文中【诗画合璧最本质的表现----意境的融合】一节。)

3、以诗论论画。苏东坡就以诗的审美观点品评绘画作品。他在题《陇蒲传正燕公山水》中说:“燕公之笔,浑然天成,烂然如新,已离画工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也。”证明了“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的论断。在另一首评吴道子的诗中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在苏子看来,吴道子的画就是没有王维的诗具有得之象外的意境。

范曾常以论诗之语论画。在纪念郭味蕖的文章中说:“可引用杜甫赞太白的两句诗:…清新庾开府,峻逸鲍参军?比附,这就是郭味蕖先生所有创作的鲜明特色。”在纪念王雪涛的文章中说:“记得《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颇可引来一读:…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也。?意思是没有风华文采的风骨,不是真正的文士风骨,不过如鸷鸟之溷集;而虽有采饰而风骨阙如,则更似野鸡之乱窜。因此既有藻耀之文采,又有高翔之风骨,才是文章之鸣凤。遍列当代中国花鸟画坛,齐白石之后,藻耀而高翔者,我想他们是:李苦禅、潘天寿、王雪涛、郭味蕖,可并称写意花鸟界四杰,比列文章则他们都是文章之鸣凤。”在《潘李之辩》一文中他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此潘天寿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李苦禅也。静安以冯延巳、秦观之词句说明…有我之境?,而以陶渊明、元好问之词句说明…无我之境?。静安先生未评其优劣,然以…不失赤子之心?为词人极致,推重陶渊明、谢灵运、李后主、元好问、纳兰容若,当然在冯延巳、秦观、欧阳修之上。李苦禅先生…不失赤子之心?者也,观其言谈行止,憨态可掬而又童心未泯,虽八旬老翁,…如婴儿之未孩?(老子语),在心灵上与潘天寿先生之根本区别在于:潘天寿先生理性而清醒,苦禅先生则感发而醉态。苦禅先生作画,游心体道,清明在躬,不知今夕何夕,直如《庄子》书中梓庆之为鐻,忘毁誉而全精神;又如《庄子》书中为宋元君作画,解衣般礡之画工,洗尽铅华,方能回归本性。苦禅先生不矜不伐、胸无渣滓之无为状态,实近乎庄;而以…懒牛?自谑之潘天寿先生,十日一山,五日一水,必有其意匠惨淡经营、笔墨精心设计之创作苦辛,其高迈追逐、胸罗大略之事功心志,则近乎儒。于是李苦禅先生天籁爽发,浑浑然人之物化耶?物之人化耶?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写苍鹭、鹌鹑、鹪鹩、雄鹰,…以鸟养养鸟?,以物观物,故能达至…以天合天?之境,作者主体与客体略无间隔,是苦禅作品最迷人处;而潘天寿先生以旷大心境观嶙峋之石、虬曲之松、冷艳之荷,以我观物,宇宙万有皆着潘翁色彩,而不似苦禅先生自身与宇宙本体殊无二致。此潘、李艺术大相径庭处。”在同一文章另一处,范曾又以诗论作比方论画:“与八大山人相类,苦禅先生所写物象敦厚朴素,浑然天成,不欲矫饰狂怪,于是温煦亲和,一任自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方之诗,则如谢灵运之山水、陶渊明之田园,所谓…深情而不诡?、…风清而不杂、?而吐纳英华,莫非性情,此苦禅先生所以睥睨千古,雄视当代之根本原因;而潘天寿先生所写物象则多孤峭冷僻、深拒固守,方之诗,则如竟陵钟惺之…险僻?及谭元春之…冷涩?,每于幽奥古怪上着力,用力过猛则恐去自然愈远,此潘天寿先生过人处,亦正其可研商处。”以诗论论画似更加刻微尽妙,更能入木三分。

4、画论同时又是诗论。叶燮论诗曰:“有第一等胸襟、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黄宾虹论画曰:“道尚贯通,学贵根底,识见既高,品詣尤至,一代之中曾不数人。”李贽在《读史.诗画》中说:“画不图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岂非既是论画又是论诗。

欧阳修在他的《盘车图》题画诗中,既是对唐佚名画家作品《盘车图》的描写、品评,又是对诗理、画理的阐释。在最后四句写道:“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诗中把《盘车图》画作与梅圣俞的诗相提并论,是在强调诗画均贵在有意境,观画赏诗则以能忘形得意为知画、知音。

5、诗与画在精神层面上的完美融合。徐复观认为:中国诗画在精神意境上和艺术形式上的统一,应以徽宗《腊梅山禽图》为标志。一株梅花由右向上,横斜取势,上栖一山禽。左下空白处以瘦金体书法题诗一首:“山禽矜逸态,梅紛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书法题诗成为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形式上出于意匠经营。在意境上也实现了融合。达到了艺术形式与精神内容的完美统一。徐对此又作进一步的生发:“用与诗相通的心灵、意境。乃至用作诗的技巧,画出了一张画;更用一首诗将此心灵、意境,咏叹了出来;再加上与绘画相通的书法,把它写在画面空白的地方,使三者相互眏发。这岂非是由诗画在形式上的融合,而得到了艺术上更大的丰富与圆成吗?”即是说诗画已实现精神层面的完美融合,因而,清代文学家叶燮甚至干脆说“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又何必论其中之有无哉”。在中国艺术史上,诗

(三)、诗画合璧的伟大成果

书画集于一身、凝于一体的大家不胜枚举。齐白石、吴昌硕等更被称为泰斗。使中国艺术诗画合璧之花灿烂之极。此处举吴昌硕一例。一九零三年,吴昌硕应日本友人滑川所求作《墨梅图》。出于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疯狂侵略,以非常激愤的心情作画。他把老梅倔强不屈的虬枝画成怒龙冲天之势,笔走龙蛇,风云满纸。慷慨题句曰:“宝刀入手行当歌,谪仙少陵今谁何。每思踏天持刀磨,报国报恩无蹉跎。惜哉秋翼横旛旛,雄心只对梅花哦。一枝持赠双滂沱,挥毫落纸如挥戈。”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真所谓“梅花性命诗精神。”沈曾植指出:吴的艺术“

书画奇气发于诗,篆刻求古自金文。其结构华离、杳缈,仰未尝无资于诗者也。”吴是画家也是诗人。以诗人之情写景,以画家之笔传意,境意合一;诗成为境,画有了魂,诗画合璧意境既深且远。岂非“诗文

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境界的高迈,出自境界高迈的人,吴昌硕本人岂不是一首大美绝伦的诗。台湾诗

书画大家江兆丰也是一位鹤立鸡群者。他以画家而作诗,自然使其诗中有画;以诗人而作画,自然使其画中有诗。1965年举办第一次个展,引起书坛、画界、词场、文苑的推崇。誉为“画苑词场两绝伦,画境诗心两轶群。”一时传为佳话。。

其实绘画就是大师源源不绝的诗心的一个涌泉口,我们读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就会明白石涛的千点万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诗雨漫洒画卷。木匠出身、立志绘画的齐白石也深知诗歌的重要,一生作诗不缀。诗心的疏凿、诗情的荡漾和诗境的拓延,染于指倾于画,才使中

国画具有诗一样的意境。这正是“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

历史上诗画结合的情形比较复杂。有外形式(构成)的结合,也有内容(意境)的结合。有诗人与画家作品的结合,也有画家兼诗人画境诗情的结合。有画家借诗句、诗篇而作的诗意画,(这方面最为著名的要算徽宗赵佶出题考画家的典故。他出的诗句有:竹锁桥边卖酒家。蝴蝶梦中家万里。野渡无人舟自横。踏花归去马蹄香。嫩绿枝头红一点。还有深山藏古寺等。)也有诗人依据画家作品所作的画意诗。然而不管什么情形总是以外形式的有机与圆成;内部意蕴的映发与相融为第一标准。

历史上诗画合璧的范例俯拾皆是,再举几例:徐渭在《墨葡萄图》上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寒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郑板桥在《墨竹图》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唐伯虎在一幅山水画上题诗曰:“不练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兴来只写青山卖,不使人间作孽钱。”郑思肖在南宋亡后,所画兰花皆不画土,别人问他何故,答曰:“土为蕃人所夺,汝何不知也?”常以诗画表达爱国之情。在一幅《墨兰图》上题诗曰:“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王冕在《墨梅图》上题诗曰:“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石涛在国破家亡后所作的山水画中寄托了他的悲愤、抑郁。其友张鹤野在他的画上题诗曰:“零碎山河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在另一幅《鱼翁垂钓图》上题曰:“可怜大地鱼虾尽,犹有垂竿独钓翁。”写满人入关人们遭劫。二三十年代的齐白石,面对列强入侵,在山水画上题诗曰:“对君斯册感当年,撞破金瓯世可怜!灯下再三挥泪看,中华无此整山川。”董必武为何香凝《墨梅图》题诗曰:“花朵不落墨长新,劲挺疎枝最有神。端的双清楼主作,化身如愿暗香真。”汤文选在水墨虎图上题诗曰:“山君秉性最雄豪,威护灵芝岂用刀。常伴丛林丹凤舞,笑看叠嶂黑熊逃。貔貅有义提为将,魍魉无仁碾作膏,常使乾坤存正气,不愧身为大王袍。“

二、诗画合璧诸要素探讨

(一)、诗画合璧最本质的表现----意境的融合元杨维楨有论曰:“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纳山川草木之秀于有声者,非画乎?览山川草木之秀,叙述于无声者,非诗乎?故能诗者必知画,而能画者多知诗。故其道无二致也。”啊,诗与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的一致在于意象塑造、情感表达、艺术境界的一致。让我们试举几例,体会诗画合璧的奇妙意境。

宗白华在《美学的散步》一文中,分析了诗与画的关系。他以唐王昌龄的诗《初日》、德

国画家门采尔的一幅画为例,他写道:“门采尔这幅画全是诗,也全是画;王昌龄那首诗全是画,也全是诗。诗和画里都是演唱着光的独幕剧,歌唱着光的抒情曲。……画里本可以有诗,但是若把画里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每一条光,每一个形都饱吸着浓情蜜意,它就成为画家的抒情作品,……每句每字却反映出自己对物的抚摩,和物的对话,表出对物的热爱,象王昌龄的《初日》那样,那纯粹的景就成了纯粹的情,就是诗。

画家贺荣敏品诗品画的文章,对诗画合璧的优秀作品中的意境,有很深的品味。简摘几则,与同道共享。其一,《踏雪寻梅》。绘画通过踏雪的精神,进入赏梅的境界。踏雪寻梅既不是满足生理特质需求的功利境界,也不是穷究物理、追求智慧的学术境界。它是返璞归真、冥合天地,以宇宙人生为对象,赏玩自然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审美境界。其二,《引鹤闲行》。诗曰:

“竹里清风竹外尘,风吹不断少尘生。此间干净无多地,只许高僧引鹤行。”诗话交融,相眏生辉。通过画面感受画家对清风高节美德的颂扬,通过画面领悟画家对完美人格的呼唤,对美丑善恶的界定。诗画结合,诗不是对画的图解说明,是诗画合璧而产生的一种纯画和纯诗不能及的艺术效果,是诗意的延伸,是画境的扩展。这正是中华文化的神奇之处,是诗画合璧的魅力所在。其三,《雪抱幽石》。“白雪抱幽石,群竹上青霄”人间一景也。皑皑白雪,覆盖万物,世间万物被点化成一片空灵。万象银装素裹,光明莹洁,幽石雪中卧,虚实之间往来着生命的信息,静默中吐露着灵魂的光辉。显示出空灵之美,幽远之境。读古诗让人神游遐想,探古意让人情思悠悠。冥冥中我成了一位超然物外的老翁,端坐茅屋,心无挂碍,空诸一切,一点觉心,静观万象,如在境中。雪即石,石即雪,万境侵入生命,生命情化万境。人与物,物与人,浑然一体,这便是画,一幅雪抱幽石的画。这便是诗,一首雪抱幽石的诗。

叶嘉莹在范曾画集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一入展室,但觉眼前一亮,就被入门不远右侧墙上所悬挂的一幅屈原像所吸引了。……当时,我对于作此图画的范曾先生实在一无所知,但我以为若非对屈子之心魂志意有深切之共鸣与体悟之人,就绝不可能画出这一幅能传达出屈子之精神相貌的图画来。我平日论诗词,注重感发和意境,常以为若非诗人之心灵中具有此种感发和意境,就决不能在作品中传达出此一种感发和意境。我对绘画之事既并无深知,因此不敢说我的论诗之言是否亦适用于论画。不过若只就我个人的主观而言,则我对绘画的欣赏,却一向也是以绘画中所传达出之感发及意境之深浅、厚薄、强弱为我个人赏爱之标准的。”明确表示品评绘画和诗词都要以意境之深浅、厚薄、强弱为标准。后来,叶又读到范曾“回顾屈原以后的贤哲,从贾谊、司马迁到鲁迅、闻一多……千古骚韵,不绝如缕,缱绻壮怀烛照华夏”之句,又发出感慨,说到:“支撑起他的不凡之画骨的,原来正是其内心中所蕴含的一份涵养深厚的诗魂。而切无论其所绘者为诗人与否,其笔墨深处似乎都有着一缕诗魂的回荡。”由此可知,此间诗人画家心心相印,诗词画作相互感发。其中无不是以诗人之眼、之心、之情、之魂,观物、作画、论诗、论画。诗画之间从本质上相通、合璧的的确是那一缕诗魂。

有人在互联网上载文论诗魂书骨,文曰:“所谓书骨,是阐明书法用笔是中

国画的艺术根基;而诗魂,则旨在标举中

国画应该拥有诗一般的无穷意蕴、境界、神思和气象;而画家则应当有诗人一般的特质、胸襟、情性和风骨。”读范曾的人物画,总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达古通今的穿透力。包容着人格的博大雄强,洋溢着顿悟的智慧和温文的诗情。无论是嫦娥、达摩、钟馗、济颠,还是老子、庄子、惠子、屈子,还是渊明、灵运、太白,还是狂素、米颠、东坡、八大,或者是鲁迅、蒋兆和以及吴玉如。范曾都早已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他们的造型无不是经过了反复的参照、提炼和升华的,无不是形忘意得、而每画不厌以至精绝的。范曾的画,实现了诗

书画的高度统一;远皮相、臻神髓;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范曾画的每一个人物的人生都是一首诗,又以诗人的胸襟、性情和风骨,把每一个人画成诗一般的画,其实每一幅画又都是一首诗。范曾的画正是对以上所谓诗魂书骨的绝好诠释。意境是诗的灵魂,也是绘画的灵魂。

冯骥才说:“意境这两个字非常值得琢磨。依我看,…境?就是绘画所创造的可视空间,…意?就是深刻的意味,也就是文学性。意境----就是把深邃的文学意味,放到可视的空间去。意境二字,正是对绘画与文学相融合的高度概括。应该说,正是由于学养渊深的文人进入绘画,才为绘画带进去千般意味和万种情怀。”“文人画使中

国画文人化。”“绘画的功能就穿过了视觉享受的层面,而进入丰富与敏感的心灵世界。”

画家莫静坡说:“图画如磐石,完豪荡之大气,慨人生之微茫……万里鹏风,气吞山河,方沁我意。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并非不画,譬如寻寻觅觅其间尚有折戟沉沙之音,萧逸之图可画也无可厚非。若一味如此,总欠血性。”

冯骥才还说到:“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转换的过程,即把最深刻的生命----心灵,有姿有态,活脱脱地呈现出来。这过程是宣泄、是倾泻、是絮语、是呼喊,又是多么快意的创造!所以我说:…对于一个

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存在方式,而是他的生命方式。?”啊!“深刻的生命方式”,“深层的心性表达”;“写胸中之逸气”,“表自由之情绪”,“抒丈夫之血性”。丹青原本是诗情,诗和画都是用最深刻的境和最深刻的意的融合,剖白自己的生命和心性。在这至深至高的点上,才体现出诗画合璧的本质。

(二)、诗和画的共同要求----高迈的境界,真挚的情感1、风骨。刘勰论诗曰:“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也;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李重华说:“诗以风骨为要。”清陈衍说:“诗贵风骨。”清松年说过:“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徐悲鸿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要有傲骨。”崔自默论曰:“风者,情趣也、韵味也、气格也、风采也。骨者,言辞也、义理也、内质也、体貌也。”应野平说:“一幅作品,需求气清骨骏。”陈传席说:“内在美所显露出来的气质风度才是真正的美。”明戴冠卿说:“画不可无骨气。”清秦祖永说:“画以浑融真逸之气化之,方能骨骼内涵,神采外溢。”又有论者指出:“风含于神,骨备于气。知神气即风骨在其中。”崇高的作品,是谓大人格的折射。风骨不凡的作品必来源于风骨不凡的人。如画家李苦禅、齐白石不为侵略者所用。如诗人陶渊明、李白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真正伟大的诗人、画家都具有铮骨英风,为不争之事实。

2、襟怀、境界、人品。东方树断言:“胸襟高、立志高、见地高,则命意自高。”沈德潜说过:“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李可染论画:“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王国维论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文徵明有“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之说。崔自默又有“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崇高心灵的回声”之论。范曾更有十分肯定的论断:“学习中

国画,岂能仅自笔墨下手,更当从人品修炼下手。”“一个伟大的

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品,必定是自身品德的最后完成。”那发自生命本身的带有生命律动的语言,一定是最纯洁、最自然的情感表达。

3、气韵、性灵。谢榛有:“诗文以气格为主”之论;吴昌硕有:“老缶画气不画形”之说。刘勰认为:“韵气一定,余声易遣”;谢赫主张:气韵生动,第一重要。宋黄峪说过:“凡

书画当先观其韵。”宋邓椿也说过:“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诗又本于道、根于真。如袁宏道说过:“法天贵真。”“情致之语,自能感人,是为真诗。”“大都直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钟惺有:“贵天保真”之说,认为:“真诗者,精神所为也。”袁枚有:诗贵性灵之说。认为:“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袁宏道在评徐谓诗画时写道:“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中宛宛可见。”徐胸中有

“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在作品中,看到了徐一生辛酸坎坷不平的经历,看到了徐真情感、真悲愤的流露。这其实也是徐渭诗画留芳后世的根本原因。又是诗画贵有性灵的绝好例证。

4、穷而后工。自古有“哀怨出骚人、”“诗穷而后工”之说。陆游有句曰:“清愁自是诗中料,向使无愁可得诗?”明李贽说过:“作诗惟宜老与穷。”宋吴可说:“和平之言难工,感慨之词易好。”韩昌黎说:“愁思之声要妙,穷苦之言易好。”“没有一个诗人不是执着的,执着于爱、于恨;执着于欢乐、于悲愁。当不可获释的时候,才有了至美的诗。”(范曾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唯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词)

南宋乞斩秦桧的胡全,引申了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诗论,用以论画。他在《余戏作水墨四纸,张庆符有诗,因用其韵》中说:“信知诗必穷乃工,忍穷谁复如公者。”“从来画亦穷乃妙,两穷相值真堪吁”。画家因失去高官厚禄而穷,使他能亲近自然,体悟天地之达道,因而才有“淡墨出天然”的画作。这同时又是画理、诗理与人生哲理的融合。

余秋雨说:“艺术的真正大气,产生于绝境。这种绝境,倒未必是饥寒交迫、生老病死。而是生命中更为整体的荒漠体验和峭壁体验。”八大山人简而有力的艺术话语,是他经历了“墨点无多泪点多,天地为愁草木悲”之后,用整个生命提炼出来的。王国维评李后主说:“俨有基督、释迦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后主不是好皇帝,却是一个天才诗人。他以真感情、真性灵,写出了千古绝唱的诗词。

(三)、诗思、浪漫与无理而妙,趣在法外

中国艺术本质上的特点是写意性,至高境界的诗和画,必具天马似的神思与浪漫。古今论诗画多有这方面的精句。鲁迅就说过:“非有天马行空的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陆机有句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胡应麟说过:“荡思八荒,神游万古。”范曾也说过“目极古今,巡视八荒”之句。皮日休又有:“神驰八极,心怀四溟”之说。廖融有:“集思游沧海,冥搜入洞天”之句。邵雍也有:“形容出造化,想象成天地”之句。张问陶说过:“想象空灵笔有神,每从游戏得天真。”李渔说:“作者神魂飞越,如在梦中,不至终篇,不能反神收魂。”韦昭也有“聪睿协神思”之说。另有杜甫“思飘云物外”之句。以上说法,都极力倡导一种天马行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诗思。

同时提倡诗语如泉注之说。如陆机说的:“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齿唇。”“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东坡有:“如万斛泉源随地流出”之语。又如刘勰所说:“深思方运,”“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至乎!”此种情形当如范曾,知识有五十年积累,笔底有五十年功夫,心中有激越之情,一个早上,四百八十五字的《炎黄赋》,一挥而就是当然的事。此又正如纪昀所说:“故善为诗者,其思浚发于性灵,其意陶熔于学问。”

古诗中又不乏夸张之词,读起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杜子美《古柏行》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之句。石敏若《咏雪》有:“燕南雪花大如掌,冰柱悬檐一千丈”之句。东坡有:“扶桑大茧如瓮盎”之句。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以及“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之句,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中国绘画与诗词同样有超以象外的东方特质。这一特质尤其表现在观察方法上,讲究悟对通神,迁想妙得。采用四维、甚至五维的自由空间样式,让艺术创造服务于、服从于情感和意念的表达。艺术的

妙趣,更在于有无之中、浪漫之思、逍遥之游、超越时空。在理之外,才有艺术存在的特殊地位。同样在理之外也才是驰骋遐想的广阔天地。严羽说过:“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沈括说过:“

书画之妙难可以形器求也。”中

国画是诗性的,本质是心灵的、情致的高度自由。著名的引发巨大争议的王维《袁安卧雪图》,显示了王维的浪漫情结,标示出中

国画特有的写意性。俗议讥其为不知寒暑:“客来问询明堂意,雪里芭蕉笑煞侬。”法眼观之则知其神情寄寓于物,着重于意境的象征,而不着重于如实描绘。中

国画讲究迁想妙得,《袁安卧雪图》就是以热的意象和冷的意象,表达冷的感受和热的氛围,籍以显现心灵之美。正如沈从文《管锥编》中所说:“皆当领会其情感价值,勿宜执着于观感价值。”真所谓“无理而妙”也。对《袁安卧雪图》,王世贞有评曰:“世谓王右丞画雪里芭蕉,其诗依然。如…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辽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清画家恽南田曾对一幅画有如下评语:“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灵想独辟”正是中国艺术的特点。据说中国某学者最欣赏的诗句是李贺的:“笔补造化天无功。”和钱赏的:“宝枕垂云选春梦。”当妙在“补”和“选”二字,“非关理也”又一例证。齐白石有一画作:几条小鱼,正在嬉戏莲花的倒影。倒影是只有岸上的人才能看到的,岂能小鱼在水中看到。然而,这幅画确是大受好评。诗有别趣,

国画依然。不合自然之理,在艺术中却收到妙趣无穷的效果。还有他画的虾,李苦禅画的鹰,中国传统造型中龙的形象(本草纲目集前人描述之总和,称龙:“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飞天的形象,“皆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都是中国人独具智慧的浪漫与神思结出的性灵之果。

(四)、中国诗与中

国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范曾指出:“常常在电视里看到一些朗诵者,深情地念诵古诗。其情可感,其味不逮。原因是他们对古典诗歌中间所蕴涵的复杂的、微妙的感觉,尚欠感同身受的体悟。不能充分感悟到声音的长短高下、韵律的协和变化、意蕴的转折回环、形式的对仗开合都是构成诗美的要素。古诗文对句式、韵律等等的运用无不增加了表情达意的力度和姿态。”他在强调重气度、重意蕴的同时,也在强调诗词构成的形式美。王白桥有论曰:“没有更为丰富的形式语言、更为精到和专业的书法技能。情感诉求的宽广度和深度,都是不能得到保障的。”虽然讲的是书法,诗词、

国画同一道理。又一论者说:“没有高级的形式,再优秀的思想感情也装不进去。”可见形式对于艺术的重要。本文对以上所说的外形式不作探讨,重点放在更为微妙的形式的探讨上。

张耕耘在《生命的栖居与超越》一文中说过:“意象化表达方式所富有的体验性、喻义性、象征性……是一种诗性语体表达形态,即…以诗论画?。以诗论画的智慧不在其语言、形式、技巧的华美娴熟,而在于将包蕴着情感、象征、空灵、简约、跃动的意象符号直观凝练成对批评对象的生动感受,力求在意

象化的言说中领悟和揭示批评对象的抽象属性和内涵本质。”“诗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情感性和意象性。它所表达出的批评对象是一种交织着多种意味的集合体,它可以不必确指某种概念,面面关照,乘一总万。又可以横出旁伸,余味曲包,使接受者心存目想,在直觉体味中步入艺术的灵角。这种批评表述方式从局部上看是多意的,甚至是模糊的、朦胧的但从整体上去体味品读,惟有如此语言表述才是清晰的,意思才是澄明的。”这段话既表述了以诗论画的特点----象征性、情感性、意象性、多意性、模糊性、朦胧性,同时又是诗词和

国画共同的表达情意的方法,是相对于外形式而言更为微妙的形式。

1、大象无形与似与不似。大象无形是中国艺术的至高追求。郭长虹在《范曾艺术论》中说道:“人类的艺术也有完全不取对象之形者,如建筑、音乐者。中

国画诗魂的具备,在形的层次上,则要求画家追求无形之形。试举一例,范先生所绘写意陶渊明之《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画面并无云岫、飞鸟,然万千气象,皆全中于陶之一身。观此可悟大千在乎手者,更非画外之境、象外之象之类套话可以概括----这完全是无形者。再之,落实于画面的具体的画之形,也未必全有形,古人已悟…时见缺落?为运笔之法,这样的…形缺?,依赖于…神完?,此处庄子所谓畸人…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含义。”把以上“无形之形”的含义与“苦铁画气不画形”的意义相较,再深入理解毕加索的话:“我画的是猫的微笑,但我没有画猫。”以及马蒂斯的话:“只有当他忘掉一切他所见过的玫瑰,他才能创造自己的玫瑰。”之后再去咀嚼诗语:“诗已尽而味方永。”(杨万里语)“言有尽而意无穷。”(苏东坡语)“挹之而源不尽,咀之而味愈长。”(魏泰语)岂非更能体味中国艺术中之无穷奥妙。

清査为仁《莲坡诗话》有论曰:“青门(卲常衡)又云:《画鹰》一首,句句是画鹰。杜之佳处不在此,所谓诗不必太贴切也。余于此下一转语:当于切与不切之间。”清吴雷发说:“咏物诗要不即不离。”杨万里又有:“以味不以似”之说。顾炎武说:“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李杜之诗所以独高于唐人者,以其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也。”范曾说过:“在中国,画家没有役于物象之虞。因为它的每一个词汇,都和物象保持着距离。”这和石涛的:“不似似之”,“不似之似似之。”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的:“绝似又绝不似。”讲的是同一个道理。这和以上论诗话语中的“切与不切”,“不即不离”,也是同样的道理。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带有诗心去观察自然,自然散发出精神的光环;画笔沾上诗性,方能达到:“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境界。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没有一字直接描写梅花的风姿,取其神不取其貌,但是字字句句都在写梅花的高尚品格和苍劲的节气,看似咏梅,然而又是在以梅自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似”、“不即不离”,所以比其他单纯咏梅的诗词境界更高了

2、含蓄、空灵与逸气。西方某评论家指出:中国古诗词空灵、轻淡,意在言外,又含蓄、简约。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钱钟书分析道:“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体诗大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得浪漫的,比起西洋诗来,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得上坦率的,比起西洋画来,仍然是含蓄的。”反过来看“西洋诗,空灵的终显着痕迹;淡远的终显有火气;简静的终显不够惜墨如金。”由此我们看到,中国诗词含蓄空灵的传统之深远。李渔指出:“大约即不如离,近不如远,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耳。”吴乔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宋张戒论诗曰:“情在词外曰隐。”刘勰《文心雕龙》曰:“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夫隐之

为体,意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梅尧臣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论。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吕本中说:“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说:“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吴雷法有论曰:“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句中有句,味外有味。诗之绝类离群者也。”杨万里有:“味在酸咸之外”之说。哈斯宝有;“文章必有余味未尽,方可为妙”之说。叶燮曾描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他说:“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五代僧淳《诗评》曰:“夫缘情蓄志,诗之要旨也。高不言高,意中含高;远不言远,意中含远。闲不言闲,意中含闲;静不言静,意中含静。”诗论中还有借禅语的“不说破”之说。如张南轩说:“若说破如何思如何思,则意味浅矣。”谭元春说:“琴酒之趣,但以含蓄不做破、不说破为妙。”陈廷焯说:“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他们都在强调诗词的含蓄和空灵。何谓含蓄美,诗讲婉曲,讲跳跃,讲省略,讲虚实相生。画何尝不是如此,须意在言外,给人想象空间,方能耐人寻味、余味无穷。比喻夸张,才能让你产生联想。雾里看花,别有神韵美,故忌直露,忌平铺直叙,忌一泻无余。如蒋和论画说:“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笪重光论画说:“无层次而有层次者佳;有层次而无层次者拙。”有学者谈中国诗词特点时说:中国诗里用疑问句做结束的,比西洋任何一首诗来得多,而又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断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钱钟书认为:中国语言新标点不适合旧体诗。因为它使流动的变得凝结,使连贯的变得破碎,使朦胧的变得明晰。剥夺了想象的奢侈,限制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由此一些新诗干脆不做标点。源于拙风文化网的一篇文章对空与逸有精采的论述,摘抄如下供同道分享。中国诗画的注重“空”,多少是受晚唐司空图“诗品”内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影响。袁枚曾经引用严冬友所言:“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钟不空则哑矣,耳不空则聋矣”!袁氏文引范景文“对床录”谓:“李义山人日诗填砌太多,嚼腊无味,若其它怀古诸作,排空融化,自出精神”;由此说明诗内空灵之妙。笪重光论画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王石谷与恽正叔对于笪氏这段的画论所加的按语是:“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李日华说:“古人于一树一石,必分背面正昃,无一笔苟下;至于数重之林,几曲之径,峦麓之单复,借云气为开遮,沙水之迂回,表滩碛为远近;语其墨晕之酣,深厚如不可测,而定意观之,支分缕析,实无一丝之棼,是以境地愈稳,生趣愈流,多不至偪塞,寡不致凋疏,浓不致浊秽,淡不致荒幻,是曰…灵空?,是曰…空妙?,以其显现出没,全得造化真机耳”。

“空”是艺术,并且是一种艺术哲学。王昱说:“清空二字,画家三昧尽矣!学者心领其妙,便能跳出窠臼,如禅机一棒,粉碎虚空”。但是怎样纔能心领其妙,识得三昧?德山和尚有言:“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这是说,画家本身必须心空然后纔能画空;所以大慧和尚指出“空境易而空心难,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但空心而境自空矣”!一个人能够直了无心,洞澈本体,则如秋水照人,明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一显一灭,过而不留,心境两空,物我俱忘,这是中国艺术哲学上所拟抵达的最高造诣。

中国所独标的“逸”之一字,平常是指超乎流俗的一种品格,是艺术的风格与

艺术家的人品的神奇会合。

然则艺术上所说的“逸品”是什么?以诗而言,王渔洋指出“太白诗:…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高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襄阳诗:…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空炉峰。常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不可见,日暮空闻钟?。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王渔洋说明诗里的“逸品”,大抵蕴有言简意远,含蓄不尽的一种风格。以画而言,恽道生说:“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笔似无而有愈甚,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为贵,未易为俗人言也”。恽正叔说:“高逸一种,盖欲脱尽纵横习气,澹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若用意模仿,去之愈远。倪高士云:…作画不过写胸中逸气耳?,此语最微,然可与知者道也”。又说:“郭恕先远山数峰,胜小李将军寸马豆人千万;吴道子半日之力,胜李思训百日之功,皆以逸气胜故也”。恽氏又引香山(按即恽道生)翁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 。换句话说,画里的逸品,是一种似无而有,似近而远的飘逸风格。归纳而言,逸是诗家艺人澹泊宁静,超尘拔俗的人品,在诗词笔墨之外,于无心之心,无功之功,不着力与不着意之中,所飘散出来的一种清淡幽远的气韵。逸品之妙,“妙在平淡而奇不能过也,妙在浅近而远不能过也,妙在一水一石而千崖万壑而不能过也,妙在一笔而众家服习不能过也”。

逸,可说是真性的圆明,人品的清韵;逸,可说是无字之诗,无声之乐,无色之妍,无形之画。逸不是简,但简是逸的容貌;逸不是淡,但淡是逸的成色;逸不是空,但空是逸的境界;逸不是无,但无是逸的实相。逸与仙不同,李白仙而非逸;逸与放不同,阮藉放而非逸;逸与狂不同,嵇叔夜狂而非逸;逸与旷不同,苏东坡旷而非逸。所谓逸,是静观了其源流,动运任其去住,言默不失玄微,行止未离法界;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于是智慧顿开,般若现前,有声皆是佛声,有色皆是佛色;至此纔是虚怀清朗,消息冲和,吟诗写画,皆臻逸格。

方亨咸“论画”指出:“逸也者,轶也,轶于寻常范围之外,如天马行空,不事羁络为也,亦自有堂构窈窕;所谓…教外别传?,又曰…别峯相见?者也”。恽道生“仿云林逸品”谓:“蛩在寒砌,蝉在高柳,其声虽甚细,而能使人闻之有刻骨幽思,高视青冥之意。故逸品之画,以秀骨而藏于嫩,以古心而入于幽,非其人,恐皮骨俱不似也”。3、简约与婉曲。中国诗词和

国画都崇尚简约。陈骙提倡:“文简而理周。”黄庭坚崇尚:“语少而意密。”杜甫肯定地说:“高简诗人意。”“尚约画人心。”都是崇尚言简意赅,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最简约的形式,蕴涵最丰富的意蕴。诗画又都贵曲。苏东坡论诗要:“曲尽其形。”陆机论诗要:“曲尽其妙。”邓椿、石涛论画要:“曲尽其态。”恽寿平说:“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吴乔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犹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施朴华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沈祥龙说:“词贵愈转愈深” 陈传席论断:“诗忌直说,画忌无韵。”这里要举一个诗坛画界共同称为佳话的例证。大文豪老舍先生请大画家齐白石先生画几张画,预先拟好了题目,是古今几个著名的诗人的名句。一是査士行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二是赵秋谷的“凄迷灯火更宜秋”。三是苏曼殊的“手摘红樱拜美人”。四是苏曼殊的“几树寒梅映雪红”。齐白石以他灵透的诗心,以他高超的画艺,以含蓄、空灵、简约、婉曲的手法,创作了诗画融合的一流佳品,创造了词坛画苑的千古绝唱。例如“蛙声十里出山泉”和“凄迷灯火更宜秋”两句诗。里边有无形的声音,有动词,有距离,有时间,有地理环境,还有特定的情调,难度确实极大。齐白石却给予匠心处理。《蛙声山泉》一幅,一股山泉从山上蜿蜒而出,略带湍急的水流中有几只小蝌蚪在顺游而下,远处隐隐约约是青黛色的山峰,山前伸出几支树叶。寥寥几笔,答案不言而喻,一目了然。《凄迷灯火》一幅,左上角两笔直线画了窗的一角,画了桌子的一角,桌上有一盏小油灯,火苗是红的,被吹得稍歪,由窗外飘来一片黄色枫叶,慢慢地落到灯火的上方,窗下一

片空白,竟占了全画的四分之三。右边是题词:“凄迷灯火更宜秋,赵秋谷句。老舍兄台爱此情调冷隽秀之作。齐白石画,亦喜为之。”在空白的下半部的两侧,老人盖了五个印章,右二左三,小的很小,大的很大。构画之绝,令人倾倒。在《手摘红樱》一幅中,没有画美人,而胜似画美人。在《几树寒梅》一幅中,没有画雪而大雪纷纷。有幸欣赏到这几幅画,无疑对理解中

国画的奥妙与精髓,理解中

国画为什么要以诗为魂,将具有莫大帮助。

4、比喻与象征。中国诗词自古就有赋、比、兴的优秀传统方法,使作品感情充沛、一唱三叹、余味无穷。中

国画同样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写胸中逸气。”大大丰富和增强了中

国画的写意能量、表现特色和思想含量。也成为

国画之所以成为国粹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诗画共同把梅兰竹菊誉为四君子,把松竹梅喻为岁寒三友,以及把牡丹、荷花等等做为表现对象,以寄托画家、诗人的情感。恽南田题画诗就有:“老树如奇士,修竹似美人”之句,揭示了绘画中的寓意。徐渭题梅:“皓态孤芳压俗姿。”朱熹题梅:“蕊寒枝瘦凛冰霜。”齐白石题梅:“通身铸铁静无尘。”丘逢甲题梅:“孤芳原不与凡同。”王冕题梅:“贞姿灿灿眩冰玉,正色凛凛欺风霜。”“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郑思肖在明亡后,常画无根兰,以表达对明王朝的倦恋。倪瓒题郑思肖墨兰曰:“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郑板桥题竹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思肖题菊:“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弘仁有题画诗曰:“余雪冻鸟守梅花,尔汝依栖似一家。”王元明牡丹诗曰:“即便烧焦亦不平,根根铁骨自铮铮。”边寿民题白荷:“花中君子却相宜,不染纤尘白玉姿。”

田黎明曾说道:“中国文化伟大之处是借助于平常物反映出一种人格的精神关照、一种人文理念的精神关照,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中

国画中有很多借物抒情的范例,如管道升题《渔父图》有句:“争得似,一扁舟,弄风吟月归去休。”梅道人题《临荆浩渔父图》有句:“只钓鲈鱼不钓名。

钱钟书杨绛的爱情语录精选名人钱钟书的语录

钱钟书杨绛的爱情语录精选名人钱钟书的语录 名人钱钟书的语录精选 1) 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虚虚实实,以退为进,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来全有。女人不必学政治,而现在的政治家要成功,都得学女人。政治舞台上的戏剧全是反串。 2) 同行最不宜结婚,因为彼此事行家,谁也哄不倒谁,丈夫不会莫测高深地崇拜太太,抬头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 3) 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 4) 最初,约着见一面就能使见面的前后几天都沾着光,变成好日子。渐渐地恨不能天天见面了;到后来,恨不能刻刻见面了。 5) 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6) 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在吵架的时候,先开口的未必占上风,后闭口才算胜利。 7) 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给科学家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

8) 想像是一种心里功能,它像纯洁而经琢磨的水晶,照映出感觉所获得的具体事物的形象。 9) 有许多都市女孩子已经时装模作样的早熟女人,算不得孩子;有许多女孩子只是浑沌痴顽的无性别孩子,还说不上女人。 10) 要人知道自己有个秘密,而不让人知道是个什么秘密,等他们问,要他们猜,这是人性的虚荣。 最新名人钱钟书的语录 1)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盖起来。 2)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过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 3) 据说,女朋友就是情人的学名,说起来庄严些,正像玫瑰花在生物学上叫蔷薇科木本复叶植物,或者休妻的法律术语是协议离婚? 4) 我们在创作中,想象力常常贫薄可怜,而一到回忆时,不论是几天还是几十年前、是自己还是旁人的事,想象力忽然丰富得可惊可喜以致可怕。 5)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想找一个人,一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有个安顿的归宿。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 摘要: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1)引言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2)事实论据 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报11月钱钟书法家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谈中国诗》素材 钱钟书杨绛的一世情缘

钱钟书杨绛的一世情缘 一见钟情 1932年春,杨绛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读外国文学专业。在此之前,杨绛还在东吴大学读三年级时,她的母校振华女中校长为她争到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打算送她到美深造。在那个时代,出国留学一件非常风光的事,对于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杨绛却犹豫了。她以前常听父亲说起留学的事。穷人家的孩子留学等于送出去做“人质”,全力以赴,供不应求,好比给外国的强盗捉了去,由人勒索。如此这般,还不如在本国较好的大学里学习自己喜爱的文学。经过慎重考虑,杨绛告诉父亲不想到美国留学,想报考清华研究院读文学。 后来她果然考上了清华,还因此认识了钱钟书。她的父母便开玩笑说:“阿季(杨绛)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那时,清华大学的女生还不多,研究院里的女高材生当然更少。女生要在大学里找个男朋友,真是太容易了。而杨绛非常独特,她不像一般女大学生那样爱打扮,她衣着朴素,甚至显得有些土气。可她毕竟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大律师杨荫杭的女儿,名门闺秀,又是美国教会大学毕业,比起国内一般国立私立大学来,东吴大学的毕业生气质上更神气。她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了解当时清华的人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她仍芳心未许,或许是天意,她等待一个人——等待着后来相识的钱钟书。 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不久,就知道已是三年级本科生的钱钟书的赫赫大名了。 钱钟书名气真大,新生一入校便都会知道他。但他的架子太大,一般低年级的学生根本不敢冒昧去拜访他,所以许多新生都有觉得他很神秘,更想一睹他的风采。 1932年春天,在一个风光旖旎的日子,杨绛结织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同乡才子。杨绛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钱钟书的个头不高,面容清癯,虽然不算风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在目光中闪烁着机智和自负的神气。而站在钱钟书面前的杨绛虽然已是研究生,却显得娇小玲珑,温婉聪慧而又活泼可爱。钱钟书侃侃而谈的口才,旁征博引的记忆力,诙谐幽默的谈吐,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绛的经典语录50句

杨绛的经典语录50句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4、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5、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6、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杨绛《洗澡》 7、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杨绛《将饮茶》 8、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杨绛《洗澡》 9、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杨绛《洗澡》 10、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杨绛《百岁感言》 1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杨绛 12、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杨绛 13、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14、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杨绛《将饮茶》 15、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16、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杨绛 17、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一百岁感言》 18、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 导读:本文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 摘要: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1)引言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2)事实论据 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

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报11月钱钟书法家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

20位名人100句语录,绝对经典!

20位名人100句语录,绝对经典!值得收藏! 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1鲁迅 1.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2.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3.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4.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老舍 6.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7.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8.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有母亲,是幸福的。 9.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10.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3钱钟书 11.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12.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13.好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14.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15. 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4张爱玲 16.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17.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18.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19.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20.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5李叔同 21.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22.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 23.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24.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25.我不知何为君子,但每件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知何为小人,但每件事好占便宜的便是。

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

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一代鸿儒的围城内外作者/湖南晓君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饱览群书、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者不乏其人,但钱钟书是独特的。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登堂入室;渊博使他站得高,看得透,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他被学术界誉为“文化昆仑”。真正走近钱钟书时,也许你又会生出无限感慨!骨子里的狂狷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却十分强悍,钱钟书就是一例。儿时的他,已显出禀赋异于常人,表现在“专爱胡说乱道”“好臧否古今人物”。上小学时,父亲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事实上,直到后半生他才渐渐敛住锋芒。钱钟书之狂,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显露。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放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从外文系毕业时,校方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他一口拒绝了,并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钱钟书对同辈学人也多有臧否。他对胡适派的文学史考证和陈寅恪式的以诗证史,均深表不满;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也大加嘲讽,说:“自从提倡幽默文学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1992年,安迪先生到钱钟书府上拜望,请教其对几位文化名人的看法,他的评价几乎全是负面的:对王国维,说一向不喜欢此人的著作;对陈寅恪,说陈不必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对张爱玲,很不以为然;对鲁迅,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阿Q正传》则应加以修剪才是。黄永玉在《北向之痛》中回忆,“四人帮”横行时,学部通知钱钟书去参加国宴,说“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钱钟书一再拒绝:“我很忙,我不去!”通报者只得讨饶:“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钱立马回应:“不!不!不!我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深度评论】狂,容易让人想起狂妄;狷,容易让人想起耿直。钱钟书的狂,绝非通常意义上的目空一切,而是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正如钱先生自己所言,“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多维解读】 1.心境淡泊。钱钟书说过,“即使司马迁、韩愈住我隔壁,也恕不奉访。”他深居简出,不愿拜访别人,甚至拒赴国宴,目的只有一个,愿意用更多时间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一个“忙”字,将他珍惜时间、淡泊名利的品德展示得淋漓尽致。 2.艺高人胆大。钱先生之狂,狂在才气,狂在学识,狂得汪洋恣肆,狂得令人折服。若非学贯中西,如何能够对张爱玲、鲁迅等名家“说三道四”。姑且不论其观点是否偏颇,但能够指出名家的不足,没有非凡的德识学养与才情胆略,自然是做不到的。【适用话题】个性、真与美、坚守、超越、文化、偶像。令人惊叹的“大阿官”钱钟书夫妇刚到牛津求学时,租住人家提供的伙食很差。妻子杨绛担心他总吃不饱影响健康,就要搬家。最初,不会做家务的钱钟书不同意,等妻子找到合适的房子后,才搬了家。入住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杨绛醒来,发现“拙手笨脚”的钱钟书竟然煮了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连同一个床上用的小桌,径直将早餐端到妻子床前。从那以后,他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钱钟书生病的时候,早饭总是钱钟书起来做给妻子吃。妻子怀孕时,他谆谆嘱咐:“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并郑重其事地早早陪妻子到产院定下单人病房,请院长介绍专家大夫。妻子产后住院期间,他每天探望,时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不是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就是砸了台灯,再不就是把门轴弄坏,门关不上了……幸好妻子总是回答他:“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他就充满感激,放心地回去了。妻女出院时,他请汽车来接。(作文素材)回到住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妻子吃。以致杨绛惊叹:钱家的人若是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深度评论】钱钟书除了是大作家、大学问家,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丈夫。在妻子杨绛面前,他没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成了拙手笨脚,需要人照顾,却又恪尽职守的好丈夫。【多维解读】 1.动人真情。谁会想到,一个在学术上耿直得近乎狂妄的人,在家里、在妻子面前,竟是如此细腻,如此动情。 2.好习惯。有一个习惯,钱钟书坚持了一

杨绛先生名言语录50句

杨绛先生名言语录50句 杨绛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虽然杨绛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的让我们有所感悟的名言还依然励志着我们,感染着我们。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杨绛先生名言语录,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名人名言栏目! 1、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父”们也腻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父”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也痛,脑袋也痛,浑身不得劲儿。”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杨绛《干校六记》 2、“我没有办法。我看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丑人也许会承认自己丑,笨人也许会承认自己笨,可是,有谁会承认自己不好吗?——我指的不是做错了事‘不好’,我不指’过失和错误‘,我说得’不好‘就是’坏‘。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圣人苦修苦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的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杨绛《洗澡》 3、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

( ——杨绛 4、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杨绛《干校六记》 5、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杨绛 6、“她的条件并不苛刻,只是很微妙。比如说,她要丈夫对她一片忠诚,依头顺脑,一切听她驾驭。他却不能是草包饭桶,至少,在台面上要摆得出,够得上资格。他又不能是招人钦慕的才子,也不能太年轻,太漂亮,最好是一般女人看不上的。他又得像精明主妇用的老妈子,最好身无背累,心无挂牵。”——杨绛《洗澡》 7、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柞——杨绛 8、你的问题在于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杨绛 9、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杨绛《干校六记》 10、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11、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高考作文素材:“心要在焉”

高考作文素材:“心要在焉”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招生办)一位老师这样说:“?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 心在焉。 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 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800 字。 【试题分析】 近几年广东高考(微博)作文题根据写作内容或写作范围提供的条件来划分,有三类: 一是直接给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 二是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 三是由“导语/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 2012 年深一模作文命题为第二类: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要求学生 读懂材料后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跟以往十年的深一模命题有不同: 1、不再采用过去“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的命题模式; 2、限定了写作文体:议论文。 【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审题指导】 1、读懂“导语/材料” 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在引出标题和话题之前,肯定有一个导语或者 有一个材料,所以,第一步是读懂“导语/材料”,准确理解“导语/材料”的表层意思。 要特别注意, 理解这类作文题的“导语/材料”必须准确、 客观, 千万不能离开“标题/话题” 任意主观发挥。 2。提炼“导语/材料”的关键词 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型审题的关键是能否抓住关键词。 写作这种题型的作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认真审读“导语/材料”的基础上准确筛选出 关键词。 所以,面对这类作文题,必须首先抓住“导语/材料”核心意思,提炼出关键词。 3。准确理解“标题/话题”词中的关键词 从考场作文反映的问题看,低分作文很多是因为考生不能揭开“导语/材料”和“标题/话 题”表面隐喻, 透视出所给“导语/材料”和“标题/话题”的寓意, 造成偏题跑题, 结果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所以,“标题/话题”词中的每一个字都非常关键,审题必须抓出关键词,立意必须扣紧 关键词。 只有准确理解“标题/话题”词中的关键词,才能抓住核心意思,进而提炼出准确的立意。 【给出了“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审题指导】 1、抓住“标题/话题”的关键词 如果只是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 不带定语、 状语的词语做标题, 则这个标题就是关键词。 如果给出的“标题/话题”是一个有关系题意的题型,则要特别注意。首先要确定哪几个 词是关键词。能否准确确定关键词是切不切题的关键。 如果是并列式短语的“标题/话题”,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讲清二者的关系。 如果是偏正式短语的话题,中心是“正”词,“偏”往往是修饰或限制,所以“正”词就是关

九年级语文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说明: 本文节选自《北向之痛——悼念钱钟书先生》,作者黄永玉是当代著名的画家,与钱钟书先生之间交情颇深,“文革”期间还曾相邻而居。在他的笔下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让人物用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一个知识渊博却又不计较名利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印象深刻。而看似作者隐蔽了起来,其实对于钱钟书先生真切凝炼的崇敬之情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一览无余。因此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能对白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对钱钟书先生——“民国第一才子”有进一步的认识,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运用高超的白描手法,凝练、生动地将钱钟书先生的形象展现。 2.难点:体会钱钟书先生淡薄名利、学贯中西的独特人格魅力,感受作者对钱钟书先生的崇敬之情。 说明:

白描是这篇文章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如何将这一术语引入课堂,让学生理解而非机械地记忆却是学习的障碍点。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把握,能够发现正是钱老先生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塑造了自己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形象,而非作者直接进行评论。这就是白描表现手法的特点,教师只要介绍稍加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性格、品质的把握不能够概念化以及脱离文本,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教学过程 先生之今天就让我 课文,思考:文章一共写了钱钟书先生几件事情?用简练的语言概 拒绝江青之邀

杨绛先生一生经典语录大全

杨绛先生一生经典语录大全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4、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100岁感言》 5、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将饮茶》 6、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7、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8、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9、"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 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杨绛 10、"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杨绛《洗澡》 11、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了一千多亩好田,二十年后居然没忘记她所得的便宜;不顾我父亲老病穷困,还来剥削他的脑力,然后用两个汤团来表达她的谢意。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这么大? --杨绛《将饮茶》

不追求名利的作文素材

不追求名利的作文素材 1: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 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 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 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 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报11月钱钟书法家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2: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 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 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 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 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 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 有出息。” 居里夫妇,重视事业,淡泊名利。 3: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

打通_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_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 ———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剖析 袁仕萍 内容提要: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其宏大的创作格局形成了充满活力的话语空间。本文梳理了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即“邻壁之光,堪可借焉”、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剖析了钱钟书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即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钱钟书的话语空间在对人类文化本质的认识与阐释方面获得一种哲学突破,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和文化大师。 关键词:钱钟书 中西比较诗学观 研究方法 作者简介:袁仕萍,襄樊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诗学和美学。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7Q063】的阶段性成果。 T i t l e:O p e n i n g u p:AS e a r c h f o r t h e C o m m o n P o e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i e s,A n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Q i a n Z h o n g-s h u's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H i s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A b s t r a c t: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c o n c e p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d i a l o g u e a n d b e g i n n i n g 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p o e t i c d i a l o g u e.T h e g r a n dc r e a t i v e f r a m e w o r k i s p e r m e a t e d w i t hl i v e l y d i s c o u r s e.T h e n t h e a u t h o r s e e k s f o r t h e c o m m o n p o e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q u a l i t i e s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r y c i r c l e a n d t h a t o f f o r e i g n c o u n t r i e s.T h e a u t h o r a l s o a n a l y s e s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t h r e e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i n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i n f l u e n t i a l r e s e a r c h,p a r a l l e l r e-s e a r c h a n d c r o s s-b r a n d r e s e a r c h.A f t e r s u c h a f o r e m e n t i o n e d t a s k s,t h e a u t h o r d r a w s a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Q i a n Z h o n g s h u's c o n c e p t a n d e x p o u n d i n g o f h u m a n c u l t u r a l e s s e n c e a r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b r e a k t h r o u g h s w h i c h e n a b l e h i mt o m a k e a b o a s t o f b e i n g a m a s t i n c u l t u r e a n d a c a d e m i c r e s e a r c h e s. K e y w o r d s:Q i a n Z h o n g s h u C o n c e p t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p o e t r y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A u t h o r:Y u a n S h i p i n gi s a s s o c i a t e P r o f e s s o r i nt h e D e p a r t m e n t0f L i t e r a t u r e,X i a n g f a nU n i v e r s i t y(X i a n g f a n 441053,C h i n a).H e r r e s e a r c h i n t e r e s t s a r e p o e t i c s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s.E m a i l:s h i p i n g72@163.c o m 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传统诗话的终结和现代诗话的开端,我们完全可以将钱钟书视为中国比较诗学举足轻重的大家。 一、“邻壁之光,堪借照焉” 钱钟书《管锥编》中引用八百多位外国学者的一千多种著作,其初衷就是“邻壁之光,堪借照焉”。①换句话说,钱先生认为“异域语可参”,②他要用外国的文艺理论来观照中国的文学现象,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技巧和理论。在考证《毛诗正义·氓》时,钱先生指出中国文学作品向来工于叙事,其文字皆妙有波澜,其内容多富于曲折。发展到后来的传奇、小说,则成了故作波折,滥弄狡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也早就有过总结。如金圣叹曾说:“费却无数笔墨,只为妙处;乃及至妙处,即笔墨却停。”③这种技巧发展到最后,就成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章回小说公式。追寻了这种技艺的历史发展,比较分析了它的特征之后,钱先生借来了“邻壁之光”。他说,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曾经称赏大仲马和欧仁·苏能够在长篇小说的每章收尾来一个奇峰突起,“使读者心痒情急,热锅上蚂蚁似的要知后事。”④19世纪的法国小说家鲁德维希对这种技艺作过分析,认为其作用之一是刺激“好奇 241 袁仕萍:打通:寻找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对钱钟书中西比较诗学观的梳理和研究方法的 剖析

杨绛语录 杨绛经典语录语句大全,杨绛的名言名句作品摘抄

杨绛语录杨绛经典语录语句大全,杨绛的名言名句作品摘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杨绛 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我们仨》 3、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 4、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100岁感言》

5、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杨绛《将饮茶》 6、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杨绛《我们仨》 7、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伤感爱情。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杨绛《将饮茶》 8、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

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杨绛《洗澡》 9、”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从未后悔娶她” 钱钟书与杨绛的一世情缘我第一次和钟书见面是在1932年3月,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后老钱开始给我写信,约我到工字厅相会。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 了。——杨绛 10、“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杨绛《洗澡》 11、我常奇怪,为什么有人得了我父亲的帮助,感激得向我母亲叩头,终身不忘。为什么有人由我父亲的帮助得

2020中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钱钟书.doc

2020中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钱钟书 ◆对钱,他姓"钱"但看得很淡 一、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携夫人同往,钱钟书却拒绝了。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许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却说:"不卖!" 二、钱钟书担任中国社科院院长期间,有一次,给他开车的司机撞伤行人,找到钱老想借医疗费,钱老问明情况,说:"需要多少?"司机答:"3000元。"钱老说:"这样吧,我给你3000元,不算你借,不用还了。" 三、1991年,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老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也婉言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有一笔酬金时,钱老莞尔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乃至后来《围城》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后,电视台付给原著者万余元稿酬,钱钟书也执意不收。 ◆对名,钱钟书看得更是淡泊 一、钱钟书也许是当代中国少有的几个真正意义上的"隐士"。知其名者多,慕其名而想拜见、求教、采访、索字等等的人更多,但钱钟书终日闭门读书写作,谢绝应酬,见过他的人可谓少之又少。他博人精深的学问博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景仰,有

人统计,《管锥编》、《谈艺录》共涉及几千种书。 二、法同著名作家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钱钟书是当之无愧的。"还有一位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我只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因为太钟情于《围城》,所以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里说:"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三、他也从不做寿。钱钟书八旬初度,家中的电话一度闹翻了天:学界同仁、亲朋好友、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他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准备为他开一个纪念会或学术讨论会,但钱钟书一律婉拒。对这类活动,他早已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对书,钱钟书却看得很重 杨绛曾称钱老为"书痴"。钱宅满室书香,他的客厅与书房合二而一,主要空间都被书柜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里占满的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主人中西文化的贯通。《围城》的英、俄、德、日文译本也在其中。他一生都在孜孜读书,乐此不疲。新的、旧的、中文的、外文的,但凡到手都要翻翻看看,好在供他阅读的书,如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外文书刊也从未断炊,只要手中有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