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银行业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有效性研究

中国银行业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有效性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5618738119.html,

中国银行业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王忠生赵泫珠

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05期

摘要:基于《各国监管当局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指引》,依据中国金融机构信贷和宏观

经济数据,采用“信贷余额/GDP”指标,计算我国需要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时期和数量,检

验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对中国银行业的有效性,并针对实证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提出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在我国实施所面临的挑战,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巴塞尔III;顺周期性;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资助项目(12YJC790197);湖南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3YBA089);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费项目(2011185)

作者简介:王忠生(1978—),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助理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监管与金融调控。

一、引言

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开端,进而席卷全球各大经济体,不少银行因此遭受重创或破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现有银行监管制度的反思。其中,旧巴塞尔协议在强调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却忽视了整个银行系统的“合成谬误”的缺点被人广为诟病。巴塞尔协议III针对原有资本监管具有的顺周期性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问题,提出在强调微观审慎监管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关注,改善和强化宏观审慎政策建设。其中一项重要政策就是引入和运用逆周期性缓冲资本实施逆周期调节,以减轻银行信贷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放大效应,增强银行体系在经济恶化时期的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减轻系统性危机发生概率。构造适合我国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监管框架和工具是我国当前推进银行资本监管改革措施的总要内容。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越来越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的背景下,银行业通过引入逆周期资本要求,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水平,缓解银行体系与现有监管手段的顺周期性问题,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指标选择的问题上,Repullo & Saurina(2009)运用西班牙工商业贷款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GDP增长率对其长期趋势的偏离度是其三种判别方法中确定

逆周期乘数的最适当选择[1]。Drehmann et al(2011)等比较了众多可能的经济变量,发现信贷/GDP比例在指示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时效果最佳,它对金融危机前风险累积的阶段有较好的识别作用。而其它指标比如信用价差,在释放资本缓冲阶段效果更好[2]。Edge & Meisenzah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