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

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

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

【例4】“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例5】“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咏白海棠》)

【析】“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例6】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咏白海棠》)

【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四、借代

(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析】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析】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例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例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8】“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五、夸张

(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六、对偶

(一)概念: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二)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七、设问

(一)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二)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一)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二)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九、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考点上不常见,属于理解上的语言障碍。

十、列锦

(一)定义: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例2】“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析】此联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二)作用(艺术效果):

1、凝炼美

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

【例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析】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强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撕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剩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2、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例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析】两句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想象便凸现在读者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3、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受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3】《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析】诗篇书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的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

十一、迭字

迭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例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例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例4】“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析】这里的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析】同上。

古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doc

古诗词鉴赏中以“修辞手法”角度设题,其答题步骤,如下: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修辞手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解答 3.最后点出运用该种修辞手法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某句或第某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种修辞的具体作用,注:用答题术语回答)写出了……..(对诗句的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往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的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 练习题: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 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 麦场高处望云开。 问:“为问西风早晚回”一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具体说明。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齐安郡中偶题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 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 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 用典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 【作用】 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 【作用】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 【作用】 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 【作用】 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 【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 南国烽烟正十年 举酒欲饮无管弦 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主人下马客在船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9设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 叠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白头吟》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 11 反复 采桑子(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12 顶真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明修辞 1.比喻: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在古诗词里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比拟(移情):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运用比拟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活泼有趣。“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把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放大”后突现出来,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对偶:即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语言整齐对称,语义集中凝练。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5、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韵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7、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双关的作用是意在言外,含蓄蕴藉,风趣活泼。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8、通感: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预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2、掌握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答题步骤。 预习学案 (一)基础知识储备 常见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是: ⑴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 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⑵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⑶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 更突出、更鲜明。 ⑷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⑸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⑹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⑺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⑻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⑼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⑽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⑾双关的作用是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⑿互文的作用是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⒀顶针的作用是文气贯通,表达情感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 (二)答题步骤: 1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2 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地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此手法的作用)。 课堂探究学案 高考金题再现: 1、(0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09重庆)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古诗词修辞手法培训资料

复习讲座:活跃在高考中的古诗词修辞方法 2008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有13套试卷的古诗鉴赏题涉及修辞格。有的试题是直接,设问方式为:①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四川卷)。②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辽宁卷)。③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广东卷)?④“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江苏卷)?有的试题是修辞格出现于选择题的选项中,如“B.颔联‘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有的试题是需了解句中的修辞格才能准确理解诗意,如“落红铺径水平池”(山东卷)。更多的试题是需要考生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格来答题。如“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上海卷)高考古诗鉴赏题已涉及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对偶、用典、夸张、衬托、比拟(拟人)、对比、叠字、顶真、通感等。由此看来,高考复习中,需引导考生梳理、运用修辞知识来阅读、赏析古诗。为此,本文除简介必要的修辞知识外,还选编适量的例句(附译文和简析),供考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训练迁移能力用。 一、比喻 (一)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①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九歌·国殇》) ——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数众多;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按:把敌人比做天上的乌云,既写出敌人人数众多,又表明形势危急。 ②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我的心像一根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远也不肯罢休。 按:这两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白云飘浮如同你漫游的思绪,太阳缓缓而落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 按:这里的比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诗人用飞飘无定的“浮云”喻游子之心,用缓缓西下、依依不舍的“落日”喻故人之情;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④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孟郊《同年春燕》) ——愿永远具有金石那样坚强的意志,不要有所动摇。 按:“金石志”是定名式,充当定语的喻体“金石”,直接用在本体“志”的前面;形象地表明意志很坚强。 (二)暗喻所谓暗喻,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①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 按: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做厚重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表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②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无名氏《步出城东门》) ——但愿与友人化为一对黄鹄,一起展翅高飞返回故乡。 按:诗人让诗中思归不得归的“我”,愿化为展翅高飞的黄鹄,益增其孤独悲凉。 (三)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代指本体。 ①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

(精心整理)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 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陶渊明《杂诗》)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望湖楼醉书》)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 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 王勃《咏风》 肃肃凉风起,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

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中常见得修辞方式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得修辞手法常见得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得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得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得房檐与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得平静。 例句: 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陶渊明《杂诗》)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就是雄雌?(《木兰诗》) 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望湖楼醉书》)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

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得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得作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得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得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 1、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3. 王勃《咏风》 肃肃凉风起,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涧户、山楹,指普通人家、 三、夸张 夸张就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得需要,对事物得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得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

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能将无形化为有形。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012浙江)未展芭蕉(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问: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分析: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2012江西)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问:(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分析: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又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指精良的武器。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分析:借代‘“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音乐,均属借代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中学语文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课件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修改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

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

最新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教师版)

语言文字运用之诗词修辞 一、考点分析 本专题涉及的考点是“语言文字运用”中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其中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14年江苏高考第二个选择题考查的是诗词中的对仗手法,与对偶修辞的考点几近相同,15年江苏又继续考查诗词中的比拟手法,因此,诗词中的修辞成为近年来热门的考点,这也涉及到“古代诗文阅读”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考点。我们专门以此为专题进行复习,辨析诗词中各类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这五种,排比和反复并不多见,此外,互文、双关、对比、设问、反问也比较典型,所以,本专题主要辨析诗词中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互文、双关、对比、设问、反问这十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高考真题剖析 1.(2015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答案】B 【解析】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A.东风就要手持着刀儿尺儿,裁剪出万丝翠柳、千树红花。 C.有情的芍药含着伤春的眼泪,无力的蔷薇躺在清晨的枝头 D.诗人把南风写成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推开门不停地翻着书,突出了南风的顽皮可爱,表现了诗人的欢愉和闲适。A、C、D三句分别将东风、芍药、蔷薇、南风拟人化,这容易辨别的。B句有点难度,难在考生对“见”与“闻”的主体到底是“谁”,容易混淆,如误解为“浮萍”与“小艇”,则此句就会被判为拟人句;其实联系上下句,在浮萍的空隙之间出现了山的影子,小舟归来,触动的草声依稀可闻。“见”与“闻”的主体应为船上的人,因而此句不存在拟人修辞手法。 2.(201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答案】B 【解析】A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是蜂和蝉来写琴声;D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此题虽然考察的是对意象的理解,但其实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辨析。 3.(2014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 分)() A. 水面风回聚落花 B. 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答案】A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

古诗词修辞手法举例 1、比喻 ①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②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③梦天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④《望洞庭》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明喻 ①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zhègū)飞 ②国殇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③白头吟佚名(有人认为是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徙徙,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④《诗经·谷风》节选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⑤行路难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简析: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像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 ⑥李商隐的《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暗喻 ①百忧唐孟郊 萱草女儿花,不解壮士忧。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朝思除国雠,暮思除国雠。计尽山河画,意穷草木筹。

(完整版)初中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初中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诗文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有助于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本文拟就介绍几种对古诗文阅读影响较大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修辞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用春天开放的梨花来比喻冬天里飘荡的雪花。 2、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3、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用菊花的黄瘦来比喻词人的面容非常憔悴。 4、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 首先将书比作方塘,又将"塘"比喻为镜子,形容池塘里面的水非常清澈。 二、借代修辞 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这里借来指代饭菜。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鳞",鱼甲也(《说文》)。这里用来指代鱼。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旧说长寿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代小孩。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 "布衣",麻布衣服,这里用来代指老百姓。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丝竹:分别指代弦乐器(琴类)和管乐器(箫笙类)。这里可以理解为奏乐的声音。 三、互文修辞 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诗句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3、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这里并不指在东市只能买骏马,不能买长鞭,……,而是指在东西南北市都能买骏马长鞭等。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句应该翻译为:不因为环境顺利、自己得志而欢喜,也不因为环境不顺、自己不得志而悲伤。 四、排比修辞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2.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 用典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 【作用】 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 【作用】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 【作用】 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 【作用】 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 【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 南国烽烟正十年 举酒欲饮无管弦 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主人下马客在船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9设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 叠字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白头吟》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 11 反复 采桑子(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12 顶真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 1、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