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章总 论

第一章总 论

第一章总  论
第一章总  论

第一章总论

知识目标:

⒈知晓会计的对象、核算的基础和前提以及要求。

⒉掌握会计的概念和方法以及职能。

技能目标:

⒈能够根据资金的循环及分布状态确定业务类型。

⒉能够根据单位的性质确定核算的基础。

案例故事:

小张没有学过会计知识,但父母却想让他到一个企业去当会计。为此,小张来到会计事务管理局咨询。问:可否不学相关知识,直接学习记账、算账和报账。答:可以,但很难举一反三,进行正确的归集和分配,进而规范会计业务。问:为什么?答:企业类型不同,会计的核算内容也不尽一致。况且,会计核算又涉及基本前提和相关要求等。问:那需要哪些必要的铺垫呢?答:不需要深究理论和历史,但应该了解和掌握会计的涵义和职能、会计的对象和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要求、会计的法规体系和从业资格以及管理等。这样,在进行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时,就能晓得业务的性质和特点,就会明白其道理之所在,就会有所遵循和把握。否则,就只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结果,错弊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小张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决定经系统学习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当一个具有职业判断能力的会计人员。

思考题:

⒈小张为什么要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再去当会计?

⒉学习账务处理为什么要先学习必要的铺垫常识?

第一节会计的涵义和职能

一、会计的涵义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科学的进步而发展和完善的。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结绳记事、刻木记数等会计的雏形。但那时的会计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的把收支事项记载下来。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剩余产品之后,会计才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职能。到了西周时期,我国就设置了司会一职,出现了会计一词,并将其表述为零星算之为计,综合算之为会。到了宋朝我国又出现了“四柱清册”,并将会计的等式表述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我们现在会计中的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到了明末清初,我国又出现了龙门账,并用进、缴、存、该加以表述,即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资本及各项负债)。进而使我国会计的核算方法不断规范和完善。在欧洲,公元13、14世纪时,在意大利北部佛罗伦萨等城市,流行一种借贷复式记账法,这种记账法经过意大利的卢卡·阿其巴勒的系统整理,以《计算与记录要论》收集于他的数学著作《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此书于1494年出版,使复式记账法得到了传播。这种记账法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在理论、方法体系和组织工作等方面,经过不断完善,逐步形成

现代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曾一度是工业企业使用借贷记账法,商品流通企业使用增减记账法,行政事业单位使用收付记账法。经过1993年的会计改革和2006年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实施,记账方法都统一于借贷记账法。使我国的会计工作既能满足管理上的需要,又能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

(二)会计的概念

会计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涵义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管理的科学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这是因为生产活动中,为了获取一定的劳动成果,必须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们一方面关心劳动成果的多少,另一方面也注重劳动耗费的高低。因此,人们在不断革新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必须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从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生产。并在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会计的涵义,丰富会计的内容。因此,不同的国家,一个国家不同的社会形态,同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和科学管理的不同状况下,会计的概念都各有侧重,不完全一致。但时至今日,其关键词及其表述是基本一致的即: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和监督的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因此,经济的发展状况、管理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会计职能的发挥。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会计的主要功能在于简单的计量、记录,以反映为主。并将其职能简要的表述为记账、算账和报账。而在生产力和管理水平都较高的二十一世纪,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已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在核算的基础上发挥会计经济监督作用,便成为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用以及时正确的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其中:

各种经济业务包括:

⒈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⒉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⒊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⒋资本、基金的增减;

⒌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⒍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⒎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确认是运用特定的会计方法,以文字和金额同时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项,使其金额反映在特定主体财务报表的合计数中的会计程序。

计量是确定会计确认中用以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项的金额的会计程序。记录是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的会计程序。

报告是指在确认、计量和记录的基础上,对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以财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也称为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即以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控制和调节,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监督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其中:

事前监督又称事前控制,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根据相关的规定和标准所进行的控制。控制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计划性、经营决策的可行性、投资效益实现的可能性等。这种控制能防止经济工作中由于计划不周和决策失误及错弊行为等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失,以实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事中监督又称事中控制,是指在经济活动进行过程中所实施的控制。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计划、预算和承包经营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会计检查和分析,尽可能在经济业务进行过程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加强控制,保证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

事后监督又称事后控制,是指在经济业务完成之后所进行的检查和分析。通过对计划的执行情况、预算的执行情况、可行性研究的实施情况,以及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的检查分析,发现偏差或薄弱环节,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

会计的监督职能要求会计人员对特定主体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能够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财经纪律的要求,防止错弊的发生,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合理性审查能够使各项财务收支符合企业计划、预算和经营目标的要求,以便增收节支,杜绝不经济和奢侈浪费行为。

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只有会计核算提供完整的资料,会计监督才能得以实施。若没有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会计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则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加强会计监督,才能使会计核算符合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如果没有会计监督,就难以保证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合法和完整。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的职能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在学术和实务界,基本一致的是会计除了上述的基本职能外,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职能。

第二节会计的对象和方法

一、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涵义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其范畴为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因此,从宏观上来说,会计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从微观上来说,会计对象是一个单位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而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企业的资金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包括企业的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等。而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顺次经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又复归货币资金的过程。企业资金运动包括特定主体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的退出等过程。其中资金投入,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的过程,是资金运动的起点。资金运用是指资金的支出方向和分布状态。它是一个动态过程,表现为资金的循环和周转。资金的退出是指偿还各项债务、上交各种税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在现实社会中,我国的经济组织可以归纳为企业单位和行政事业单位两大类。两大类各自的资金运动形式各不相同,即便同样是企业,工业、农业、商业、交通

运输等资金运动的形式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有所侧重的了解和掌握有代表性的经济组织的资金运动过程。

(二)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

工业企业会计的对象是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运用和资金的退出过程。其中:

资金的投入是以筹集到能够满足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为前提。而企业资金的筹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另一种是向债权人借入的资金。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的权益。企业从所有者、债权人那里筹集来的资金按照不同的资金占用形态表现为现金、原材料、厂房和机械设备等,而这些资金占用形态正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这样工人才可以借助于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既定的合格产品。

资金的运用是将所筹集的资金合理的分布在工业企业的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以便生产连续不断的进行,进而使企业资金不断的循环和周转,为企业取得利润,为国家上交税金。具体说来,在供应过程中,企业用货币资金购买各种材料形成生产储备,资金就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产品的制造过程,产品的制造需要利用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从而发生材料耗费、人工耗费、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其他费用。这样,资金就从货币资金、固定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即占用在在产品上的资金,当产品加工完毕验收入库就形成了产成品资金。而产成品成本就是由前述的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和其他直接费(固定资产折旧等)所构成。在销售过程中,企业将验收入库的合格产品,按着既定的价格条件对外销售并收回货币资金,这样资金就又从产成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顺次经过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资金形态依次由货币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产成品资金,最后又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过程称为资金的循环。随着生产经营过程的不断进行,资金川流不息周而复始的循环叫做资金的周转。当然,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一般都是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这是因为企业销售取得的货币资金在数额上要大于投入(垫支)的货币资金,该资金扣除应上交的税金和应付利润外,又在补偿资金的基础上加上企业的留存收益从货币资金开始新的循环和周转。

资金退出是指企业将验收入库的合格产品,根据既定的销售策略销售出去,收回的款项一部分用来偿还各种债务,一部分用来上交各种应交税费,还有一部分要按着合同或协议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其余的重新开始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而用来偿还债务,上交的应交税费和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等资金即离开企业,退出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上述资金运动的三个阶段,是一个动静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没有有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就不会有资金的退出和新一轮资金的投入;而没资金的退出和新一轮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企业的长足发展。

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用图表表述如下:

图表1—1

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

退

(三)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

商品流通企业是指通过购销活动,组织商品流通,满足市场需要并获取收益的经济实体。商品流通企业在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其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从事商品的购进、储存和销售。其中:

商品购进是指商品流通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为获取既定的利润,通过货币结算取得商品所有权的交易行为。

商品储存是指商品流通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保证不间断的供应,而经常保持必要和合理的商品储备。商品销售是指商品流通企业根据既定的价格,采用积极有效的促销措施,通过货币结算出售商品的交易行为。

商品流通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只经过商品的购进和销售两个过程。在商品购进过程中,要用货币资金购进商品并储备,货币资金就转化为商品资金。在商品销售过程中,要出售商品取得销售收入,商品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当然商品流通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也要依赖于资金投入,也涉及到资金的退出,因和工业企业的资金投入和退出相似,故在此不再赘述。

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用图表表述如下:

图表1—2

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对象

(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

行政事业单位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各党派团体组织、机构和科研、教育文化、医疗等单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具体内容与企业不同,它的经济活动是执行国家预算过程中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因而其会计对象就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资金运动)用图表表述如下:

图表1—3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

预算收入预算支出

二、会计方法

会计的方法是履行会计职能、完成会计任务、达到会计目的手段。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和会计检查与分析的方法。其中核算的方法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采用的方法,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检查与分析的方法是查找会计工作中过失错误和舞弊行为,确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评价会计核算工作规范程度所采用的方法。会计检查与分析是会计核算的继续和深化,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包括审阅法、核对法、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查询法和调节法等。

(一)会计核算的方法

⒈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企业会计对象中的经济活动多种多样,为了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反映复杂的经济业务,就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进而通过核算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以满足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需要。

⒉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就是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进行登记的方法。采用复式记账可以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了解经济业务引起资金增减活动的来龙去脉。也便于查找记账中的过失错误和进行试算平衡。

⒊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一种方法。它既是会计工作的起点,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明确要求。也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

⒋登记账簿

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设置和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一种方法,它既是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又是联结会计凭证和会计报表的中间环节,也是检查、校正会计信息的重要环节。

⒌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以某种产品(项目)为成本对象,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人、财、物的耗费进行归集,以确定该产品(项目)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提供成本构成资料,确定考核标准和指标,进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⒍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采用一定的盘存方法,对企业的财产物资进行盘点,对债权和债务进行查询,以确定企业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实有数和债权债务真实性的一种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促使企业发现薄弱环节,堵塞漏洞加强管理,确保企事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

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和反映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一种方法。它是会计核算过程的最终结果和会计工作的总结,编制财务

会计报告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有利于企业确定其在市场中的位置,以便制定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

(二)会计检查和分析的方法

⒈审阅法

审阅法是指通过仔细地审查和翻阅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以及计划、预算、经济合同和可行性研究等书面资料,借以查明书面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从中发现错弊或疑点,收集书面证据的一种审查方法。

⒉核对法

核对法是指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书面资料之间的有关数据进行相互对照检查,借以查明证证、证账、账账、账表、表表之间是否相符,从而取得有关错弊的书面证据的一种复核查对的方法。

⒊顺查法

顺查法又称正查法,是按照会计账务处理的程序,顺次对证、账、表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⒋逆查法

逆查法又称倒查法,是按照会计账务处理的相反程序,依次对表、账、证各个环节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⒌详查法

详查法又称精查法,是指对相关单位一定时期内的所有凭证、账簿和报表或某一项目的全部会计资料进行全部详细审查的一种方法

⒍抽查法

抽查法又称抽样法,是指从相关单位检查期的全部会计资料中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推断总体有无差错和弊端的一种方法。

⒎查询法

查询法是指检查人员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通过向有关方面调查询问,弄清事实真相并取得相关证据的一种方法。查询法可分为面询和函询两种。

⒏调节法

调节法是指在检查某个项目时,发现现有的数据同需要证实的数据表面上不一致,需要通过对某些因素进行合理调整,从而证实现有数据同需要证实的数据是否相符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前提和要求

一、会计核算的前提

(一)会计核算的基础

⒈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计制,它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发生,而不是以款项是否收付为标准,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按着这个基础就必须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反之,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而应将其记入所属的期间和账户。

⒉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收现付制,它是以款项实际收付为标准而不考虑应归属的期间为标准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制度。收付实现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按此基础,凡是在当期已经收付的款项,不论应归属哪个期间,均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进行会计处理。反之,即便收入和费用应归属于本期,但款项在本期没有收付,也就不能在本期进行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处理。

(三)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明确的前提条件,也称为会计假设。它是对会计核算的空间、时间、运营趋势和计量事宜所做出的假定。会计核算之所以经需要一些基本前提或假设,是因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在会计处理上难以从正面作出肯定的判断和估计,而为了依照现时的情况进行正常的业务处理,就需要依据时空观先行设定一些基本前提。因此,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领域里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并无法正面论证的事项所作出的符合客观情理的推断和假设。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⒈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界定的是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明确该前提的意义在于: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的所有者及职工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成果相关。因此,会计主体这一前提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作出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作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应当指出的是会计主体与法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而法人则必定是一个会计主体,如某公司是一个法人,也是一个会计主体,而公司下属的分公司实行独立核算,也是一个会计主体,但它不能单独承担法律责任,因其不是一个法人。

⒉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和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运营,所负的债务将正常偿还,所采用的方法将正常运用。当然,可预见的未来不是遥远无期,企业不可能无限期地经营下去。这是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长生不老,一旦进入破产和清算,持续经营就将被清算所代替,从而使这一前提不复存在。明确这一前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会计原则和相关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从而为解决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提供了基础。如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等,有了这一前提就可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费用中去。反之,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就不能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提和摊销。

⒊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人为的划分为若干个连续的相等的会计期间。所以,会计分期又称为会计期间。之所以要进行会计分期,是因为按照持续经营提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持续不断的经营下去。但为了及时的获取会计信息,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就不可能待企业停止运转时再一并计算盈亏。更何况《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明确这一前提的意义在于划分连续且相等的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满足相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否则,核算难以提供信息,监督难以有效开展。

⒋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及结果。之所以要用货币计量,是因为货币是商品的一种等价物,是衡量各种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能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收支的结果。更何况《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明确这一前提的意义在于统一了计量单位,有利于会计的核算与监督,也便于进行比较与分析。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2,15)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从第十二条到第十九条提出了8项具体要求,人们习惯的将其称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即: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估或者预测。

(三)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楚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它要求企业在保证会计信息的前提下,力求其表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对于难以理解的会计信息,要加以说明或备注,以便判断和运用。

(四)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它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不同企业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一致,相互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它要求企业不但按定义去判断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属于哪种会计要素,更要按其实质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六)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它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针对不同经济业务的性质和特点,依据其对经营决策和财务成果的影响来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七)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它要求企业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必须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可能承担的风险和损失,适当的估计资产和收益,以便规避风险和避免虚增资产。

(八)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它要求企业当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后,要及时的收集、处理和传递会计信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

第四节会计法规体系和从业资格与管理

一、会计的法规体系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是由会计法律、会计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构成。

(一)会计法律

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它是我国会计核算的根本大法,也是制定会计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是在1985年1月2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根据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修正。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会计法》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程序。

《会计法》的内容共七章五十二条。与修订前的《会计法》相比,重大的突破在于:

⒈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⒉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核算规则。

⒊进一步加强了会计监督制度。

⒋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作出了规定。

⒌明确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应受到行政和刑事处罚。

(二)会计法规

会计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发布并实施,用以调整经济生活中有关会计方面的法规。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总会计师条例》。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通常以条例、办法和规定等具体名称出现,对会计核算和监督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朱镕基签属的第28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于2000年6月21日起施行。该条例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会计报告,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其内容共6章46条,各章的题目分别为:总则、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对外提供、法律责任和附则。对编制和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以及违反该条例的处罚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⒉总会计师条例

《总会计师条例》是1990年12月31日由国务院发布,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制定《总会计师条例》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会计师的职权和地位,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该条例的内容共5章23条,各章的题目分别为:总则、总会计师的职责、总会计师的权限、任免与奖惩和附则。该条例对总会计师的设置、职责、权限、任免和奖惩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三)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是指由财政部及其相关部委依据会计法律和法规发布的有关会计方面的文件、办法或通知。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关于印发<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

⒈企业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它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依据,就会计核算的原则和会计处理的方法及程序所作出的规定。是我国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规范,是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依据。实施范围首先是在上市公司,鼓励其他企业提前执行,力争不久后我国大中型企业都能执行。这套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可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可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三个部分组成。其中:

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对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和会计核算的主要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定,为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基本框架,也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基本准则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等。

具体会计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就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及其程序所作出的具体规定。具体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大类等。

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依据具体准则的要求,对具体会计准则在应用中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所作出的更加具体的指导和规范。

⒉企业会计制度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制度》,自2001年1月1日在股份制企业施行,并逐步扩大到其他企业全面执行。2004年4月27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使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得以强化和实现。

二、会计管理体制及内容

(一)会计管理体制

1.会计管理体制的涵义

会计管理体制是指组织和管理会计事务的方式,形式以及各种制度的总和。从整体上来说,会计管理体制属于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经济体制的整体要求,对一定范围内的会计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方法所作出的具体制度安排。会计管理体制侧重于从政府的角度来表达会计事务管理的内容,从政府角度出发来对社会上各类经济组织在宏观会计运行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方法作出具体安排。会计管理体制是会计运行机制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基础,也是会计运行机制借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

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有效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就是通过确认、计量和记录经济活动情况,生成符合各经济利益相关者需要的会计资料,向社会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报告等。会计的这一系列活动,都是由会计人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会计方法来具体组织实施的。而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业务技能、基本素质、职业道德等都直接关系到会计行为、会计质量。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会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和原则

(1)会计工作管理的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这一条就明确了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是由财政部门负责的,并且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事实上,建国后我国就在财政部设立专门管理会计工作的机构。半个世纪以来,会计工作一直在财政部门管理,它是财政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进而,也能使其更好地为财政工作服务。这是因为财政部门把会计工作抓好抓实,是维护财经纪律,抓好增收节支,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措施。否则,会计工作混乱,财政法规得不到贯彻执行,必然会造成财政收入流失、支出失控,最终给财政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

(2)会计工作管理的原则

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这是划分会计工作管理权责的重要原则,也体现了管理的效率原则。财政部门管理会计工作,主要是在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论是国家财政部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之间,还是财政部门与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及企业之间,都要适当分工并搞好协作关系。各级财政部门根据上级财政部门对会计管理工作的规划和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并取得同级其他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督促各单位加强会计工作,认真执行法律、法规,配合财政部门共同做好会计管理工作。否则,不论由哪级财政部门大包大揽、事均巨细,都不利于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也难以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

(二)会计工作管理的内容

会计工作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为了规范会计工作,保证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政府部门应在宏观上对会计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在为本单位的经济管理和业务活动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国家宏观管理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包括会计从业任职资格管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管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管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还有会计委派制度、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制度、会计人员行使职权保障、会计人员奖惩等。所以,会计从业任职资

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会计机构负责人任职资格、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委派制和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制度等就构成了会计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的概念

会计核算的职能

会计监督的职能

工业企业的会计对象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对象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象

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检查与分析的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础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八项核算一般原则)

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法律会计法规

会计规范性文件

会计管理体制的涵义

会计管理体制

会计工作管理的内容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⒈会计是以()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和监督的经济管理工作。

A、货币

B、实物

C、时间

D、价值

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A、定义

B、实质

C、交易

D、活动

⒊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起施行。

A、1999年11月1日

B、1999年12月1日

C、2000年5月1日

D、2000年7月1日

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自()起施行。

A、1999年9月21日

B、1999年12月21日

C、2000年3月2日

D、2000年6月21日

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自()起施行。

A、2006年7月1日

B、2006年12月11目

C、2007年1月1日

D、2007年7月1日

二、多项选择题

⒈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等环节,对特定主体

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用以及时正确的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A、确认

B、计量

C、记录

D、报告

⒉会计的监督职能也称为控制职能,会计监督按监督的时间不同,包换()。

A、事前监督

B、事中监督

C、事后监督

D、综合监督

⒊会计除了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外,还具有()等职能。

A、预测经济前景

B、参考经营决策

C、评价经营业绩

D、决定利润多少

⒋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顺次通过()阶段,又复归货币资金的过程。

A、筹集

B、供应

C、生产

D、销售

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三、判断题

⒈事中监督又称事中控制,是指在经济业务完成之后所进行的检查和分析。

⒉商品流通企业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也经过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

⒊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⒋审阅法审阅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合同或协议。

⒌顺查法是按照会计账务处理的相反程序检查。

⒍收付实现制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

⒎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明确的前提条件,也称为会计假设。

⒏会计主体界定的是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

⒐会计工作管理的部门是单位主管部门。

⒑会计工作管理的内容是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

四、名词解释

1、会计

2、会计对象

3、资金的循环

4、会计的方法

5、权责发生制

五、简答题

1、会计的职能及其关系。

2、会计方法及其构成。

第一章 总论练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财务报告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B.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C.财务报表仅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D.由财务报表和一些其他相关资料构成 2.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的计量属性是()。 A.重置成本 B.公允价值 C.历史成本 D.可变现净值 3.下列资产项目中,期末不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是()。 A.交易性金融资产 B.投资性房地产 C.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4.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列有关收入和利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也可能源于日常活动 B.收入会影响利润,利得也一定会影响利润 C.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源于非日常活动 D.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利得不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5.下列各项中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是()。 A.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B.宣告分配股票股利 C.接受投资者投资 D.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6.企业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自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其计提折旧,遵循的是()要求。 A.谨慎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可比性 D.重要性 7.下列对会计基本假设的表述中,准确的是()。 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B.一个会计主体必然是一个法律主体 C.货币计量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D.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8.下列有关会计主体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企业的经济活动应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相区分 B.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C.会计主体可以是营利组织,也可以是非营利组织 D.会计主体必须要有独立的资金,并独立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报送 9.下列关于会计要素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负债的特征之一是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事项 B.资产的特征之一是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C.所有者权益的来源仅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D.费用是所有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总流出 10. 下列各项业务中,能使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同时增加的是()。 A.支付应付债券利息 B.发行债券取得款项存入银行存款 C.发放股票股利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工具)公允价值上升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体现重要性要求的有()。 A.本期将购买办公用品的支出直接记入当期费用 B.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相差不大时采用票面利率摊销 C.每一中期末都要对外提供中期报告 D.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2.下列组织中,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财务核算的有()。 A.合伙企业 B.单独核算的基金 C.独立核算的车间 D.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 3.下列项目中不应作为负债确认的有()。 A.因购买货物而暂欠外单位的货款 B.按照购货合同约定以赊购方式购进货物的货款 C.计划向银行借款100万元 D.因经济纠纷导致的法院尚未判决且金额无法合理估计的赔偿 4.在企业会计实务中,下列事项中能够引起资产总额增加的有()。 A.分配生产工人职工薪酬 B.转让交易性金融资产并取得净收益 C.计提未到期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的利息 D.收到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分得的现金股利 5.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产范围的有()。 A.经营方式租入的设备 B.经营方式租出的设备 C.委托代销商品 D.已售出但购买方尚未运走而暂存企业仓库的商品 6.下列各项中,体现会计核算谨慎性要求的有()。

第1章总论(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的管理活动论认为(D )。 A、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B、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C、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工具 D、会计是以提供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B )。 A、控制与监督 B、反映与监督 C、反映与核算 D、反映与分析 3、会计方法体系中,其基本环节是(A )。 A、会计核算方法 B、会计分析方法 C、会计监督方法 D、会计决策方法 4、会计在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时主要使用(D )。 A、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 B、劳动量度和实物量度 C、实物量度和其他量度 D、货币量度和实物量度 5、我国企业单位采用的会计基础是(B )。 A、收付实现制 B、权责发生制 C、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D、永续盘存制 6、下列要求中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A )。 A、可靠性原则 B、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C、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D、公允价值计价原则 7、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专门方法的是(B )。 A、成本计算与复式记账 B、错账更正与评估预测 C、设置账户 D、编制会计报表 8、我国会计年度的起止时间是(A )。 A、公历1月1日至于12月31日 B、农历1月1日至12月31日 C、公历4月1日至第二年3月31日 D、农历4月1日至第二年3月31日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 A、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B、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会计从产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D、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2、会计的基本职能有(AD )。 A、会计核算 B、会计分析 C、会计决策 D、会计监督 3、会计方法体系包括(ABC )。

第一章 总论01讲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 【考情分析】 2018年本章在机考试卷中预计分值比重为8%左右,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虽非重点章节,但其中“仲裁、诉讼管辖与时效”等内容依旧会以小案例形式进行考核,需要准确理解并重点关注。 第一节法律基础 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 一、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二、法的特征(2018年调整)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注意】本质与特征,双位一体,无需区分。 【例题·单选题】(2008年)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B.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C.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D.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正确答案』B 【例题·多选题】(2014年改)下列各项中,属于法的特征的有()。 A.强制性 B.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C.规范性 D.国家意志性 『正确答案』ABCD 知识点:法律关系三要素(★★★) 【大纲要求】掌握

法律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注意】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 一、主体 1.主体的种类 (1)自然人 构成: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2)组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2018年调整) (3)国家 【注意】任何一个法律关系至少要有两个主体。 2.主体资格 区分“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法律关系主体能够参加某种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的法律资格。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1)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①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汽车构造习题:1第一章总论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汽车通常由(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设备)等四部分组成。 2.发动机一般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进排气系统)、(润滑系统)、(冷去系统)、(点火系统)、(启动系统)等部分组成。 3.汽车底盘主要由(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四部分组成。4.典型的货车车身包括(发动机舱)、(乘员室)、(货箱)等部件。 5.汽车等速行驶时,其阻力由(滚动阻力)、(空气阻力)、()等组成。 6.汽车的滚动阻力与(路面阻力)、(行驶车速)、(轮胎)以及(气压)有关。 7.汽车的空气阻力与(空气阻力系数)、(迎风面积)、(相对速度)有关。 8.汽车的爬坡阻力主要取决于(车总重量)和路面的(坡度)。 9.JNl181C13汽车属于(货车),其总质量为(18吨)。 二、选择题 1.4×2型汽车的驱动轮数为(B)。 A.4 B.2 C.8 D.6 2.BJ1061型汽车属于( C )。 A.客车B.轿车 C.货车D.越野汽车 三、问答题 1.汽车是如何分类的? 按用途分成7类:载货汽车,越野汽车,自卸汽车,牵引汽车与挂车,专用汽车,客车,轿车; 按汽车燃料的不同将汽车分为:汽油车,柴油车,液化气汽车; 按驱动形式的不同分为单轴(两轮)驱动,两轴(四轮)驱动,多轴(全轮)驱动。 我国的国家标准GB/T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将汽车分为:乘用车,商用车辆。 我国的国家标准GB/T15089—2001《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将汽车分为M类,N类,O类,L类,G类。 国际分类:乘用汽车,商用汽车。 2.轿车、客车、货车和越野汽车分别依据什么分类?各分为哪几个等级?

第一章 总论 练习题

第一章 1.指出下面的变量哪一个属于分类变量() A. 年龄 B. 工资 C. 汽车产量 D. 购买商品时的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 2. 指出下面的变量哪一个属于顺序变量() A. 年龄 B. 工资 C. 汽车产量 D. 员工对企业某项改革措施的态度(赞成、中立、反对) 3. 指出下面的变量哪一个属于数值型变量() A. 年龄 B. 工资 C. 企业类型 D. 购买商品时的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 4. 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A. 2000个家庭 B. 200万个家庭 C. 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 200万个家庭的总收入 5.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样本是() A. 2000个家庭 B. 200万个家庭 C. 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 200万个家庭的总收入 6. 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参数是() A. 2000个家庭 B. 200万个家庭 C. 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 200万个家庭的总收入 7. 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统计量是() A. 2000个家庭 B. 200万个家庭 C. 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 200万个家庭的总收入 8. 一家研究机构从IT从业者中随机抽取500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60%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50%回答他们的消费支付方式是用信用卡。这里的总体是() A. IT业的全部从业者 B. 5000个IT业从业者 C. IT业从业者的总收入 D.IT业从业者的消费支付方式 9. 一家研究机构从IT从业者中随机抽取500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60%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50%回答他们的消费支付方式是用信用卡。这里“月收入”是()A.分类变量 B.顺序变量 C. 数值型变量 D.离散型变量 10. 一名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为了完成其统计作业,在《统计年鉴》中找到了2006年城镇家庭的人均收入数据。质疑数据属于() A.分类数据 B.顺序数据 C. 数值型数据 D.离散型数据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一、判断题 1、所谓“公认会计原则”,就是指财务会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编制要遵循一定的准则而不受任何主观偏见和在会计处理上前后不一致带来的影响()。 2、一般而言,法律主体必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3、会计主体与报告主体是相同的。在存在多个分部的企业里,各分部作为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的同时也必须向外编送财务报告()。 4、财务报告的目标会影响到财务会计对其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而财务会计的目标最终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来实现()。 5、财务会计目标规定了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却不明确可提供的信息应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一般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可理解为会计目标的必要补充()。 6、在会计实务中,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通常能达到统一,一般不需要在二者间加以权衡()。 7、会计信息要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就必须通过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者是证实或改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 8、会计的计量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不能一次性完成,多数情况下,随着业务的进行,计量属性随即计量模式会不断的发生改变()。 9、会计准则的公共合约性决定了会计准则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对于现代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它是一项强制“消费”的公共物品()。 10、一般而言,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决定了会计准则的地位与权威性,从而直接影响着准则的实施效率与效果()。 11、有人说,会计要素就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单位()。 12、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只能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13、根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某项支出不是收益性支出就是资本性支出()。 14、某一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于同一会计事项,在某一企业具有重要性,在另一企业则不一定具有重要性()。 15、企业一定时期发生损失,则其所有者权益一定减少()。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体现谨慎性原则的是()。 A、采用直线法摊销无形资产 B、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C、采用加权平均法对存货计价

1第一章总论

第ne章总 s 学习要求 (1)初级学历学习要求 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通用原则,熟悉会计的基本前提,理解会计对象。(2)审核员资格学习要求 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并了解会计对象。 1.会计科目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对象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即资金流动。 2.会计要素 1。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反映业务成果的会计要素 收入,支出和利润 利润=收入支出 三,会计的基本前提 会计实体:指会计服务的对象,即一定的 具体单位。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继续进行 由于解散或破产而继续而不停止 只要。 会计分期付款:指会计实体的连续生产经营 活动分为一定时期作为会计 结算和准备报表的期限。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实体的连续生产 业务活动的会计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即 货币。货币计量假设以货币稳定为条件。 4.会计通则 1。会计信息质量原则 亲切性,相关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及时性,清晰度,重要性 2。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 权责发生制,匹配率,审慎性,实际成本,收入支出和资本支出的划分,实质比形式更重要 过去的考试题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用户的需求。其中体现的会计原则是: 一种。一致性原则乙。可比性原则 C。关联原则d。审慎原则 回答:C(2003年大三)

过去的考试题 在以下一般会计原则中,属于会计要素确认度量原则的那些原则是:一种。关联原则乙。实际成本原则C。可比性原则d。重要性原则 回答:乙(2003年中间) 过去的考试题 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采用的会计方法应当一致,遵循的会计原则是:一种。关联原则 乙。可比性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比例原则 回答:C(2004年大三) ?10。在以下会计科目中,属于损益类别的科目是: ?一种。长期股权投资乙。投资收益C。劳动力成本d。制造成本 ?回答:乙(2003年大三) ?10。在以下会计计算中,属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理的会计计算为: ?一种。关联原则乙。实际成本原则C。可比性原则d。重要性原则 ?回答:乙(2003年中间) ?13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要求 ?信息用户的需求,反映了会计原则: ?一种。一致性原则乙。可比性原则C。关联原则d。审慎原则

第一章总论

第一部分分章强化习题训练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以( )为主要计量单位。 A.金额 B数量 C.货币 D.会计要素 2下列方法中,能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且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基础的会计方法是( )。 A.会计核算方法 B会计分析方法 c.会计监督方法 D.会计检查方法 3会计的本质是( )。 A核算活动 8.管理活动 C监督活动 D.经济活动 4.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的方法是( )。 A.设置账户 B.复式记账 c.登记账簿 D.编制会计报表 5从会计意义看,不属于单位未来收取款项的权利是( )。 A应收账款 8应收票据 c.其他应收款 D.预收账款 6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的会计假设是( )。 A会计主体 8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 7下列属于生产费用的是( )。 A销售费用 8财务费用 c.管理费用 D.材料费用 8下列不属于有价证券的是( )。 A.国库券 8.应收票据 C企业债券 D.股票 9.下列各项不属于财物范畴的是( )。 A款项及有价证券 B.原材料 c.房屋建筑物 D.低值易耗品 10.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职能的是( )。 A.做账 B.记账 C.算账 D.报账 11下列不属于货币资金的是( )。 A现金 8应收利息 c.银行存款 D.备用金 12.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不包括( )。

A.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B.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C.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D资产的增减 13.会计核算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单位对经济业务的( )方面进行核算。 A生产经营活动 8实物 c.数量 D.价值量 14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界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空间范畴的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期间 D.货币计量 15持续经营是建立在( )基础上的。 A会计主体 8权责发生制原则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16.企业的原材料属于会计要素中的( )。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权益 17各种会计核算方法( )。 A彼此孤立存在 B一经形成,便不可改变 c.必须相互配合地加以运用D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础 18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所有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 )。 A经济利益的总流人 8.现金流入 C其他业务收入 D.主营业务收入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业企业资金的循环与周转阶段的是( )。 A.供应过程 B.生产过程 C.销售过程 D分配过程 20确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的是( )。 A.会计分期 B.会计监督 c.会计主体 D.持续经营 21.债务是指企业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 A.现时义务 B将来义务 C.过去义务 D永久义务 22下列不属于费用的是( )。 A.管理费用 B.财务费用 C.销售费用 D.待摊费用 23.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与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 )。 A.方法 B手段 c.信息工具 D经济管理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 )。 A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习题 【例题1.单选题】(2019年)甲税务师事务所的税务师代客户乙公司进行纳税申报,申报后因少缴纳税款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承担该罚款的是()。 A.税务师 B.甲税务师事务所 C.税务师、乙公司、甲税务师事务所 D.乙公司 【例题2.多选题】(2016年)依法涉税专业服务原则包括的内容有()。 A.承办的涉税专业服务业务,都要以法律、法规为指针 B.承接的涉税专业服务范围,都要以法律、法规为设定 C.从事涉税服务的机构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税务师事务所 D.税务师在执业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涉税专业服务对象的合法意愿 E.涉税服务必须按规定出具报告 【例题3.单选题】(2018年)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或者股东中,税务师占比应高于()。 A.30% B.40% C.60% D.50% 【例题4.多选题】(2018年)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税务师事务所可采取的组织形式有()。

A.普通合伙税务师事务所 B.有限责任制税务师事务所 C.个体工商户制税务师事务所 D.特殊普通合伙税务师事务所 E.股份公司制税务师事务所 【例题5.单选题】(2013年)下列行为,税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得实施的是()。 A.接受纳税人的委托代理记账 B.以个人所在税务师事务所的名义承揽业务 C.就汇算清缴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咨询 D.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业 【例题6.多选题】(2018年)税务师在税务事务所执业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A.购买委托人的股票 B.对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向税收机关提出修改意见 C.拒绝接受委托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的委托 D.以个人名义受聘税务顾问或提供税务咨询 E.分别在不同省份的两家以上税务师事务所从事执业活动 【例题7·多选题】税务师的下列行为,符合税务师行业管理有关规定的有()。 A.向税务机关查询纳税人经营规模、纳税资料、处罚记录等涉税情况 B.发现委托人有违规行为经劝阻无效,终止执业并拒绝出具有关报告

经济法1-01-第一章-总论-第一单元 法律基础

第一章总论(上) 第一单元法律基础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2014年多选题)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2016年调整)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注意】制定、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得性。 法具有能为一般人提供一个行为模式、标准的属性(概括性)。 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利益导向性,简称利导性)。(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法的可预测性: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者他人一定行为的法律后果。 法的普遍适用性:凡是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律调整的范围、期限内,对所有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 【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法的特征包括()。(2014年) A.强制性 B.规范性 C.利导性 D.国家意志性 【答案】ABCD 二、法律关系(2014年多选题) 法律关系: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注意】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 例如:夫妻关系、合同关系就是一种法律关系,同学关系不是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义务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1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本章概述】 本章为学习会计其他知识的基础内容,本章涉及比较多的会计专业名词和概念。 【本章重点】 按照今年考试大纲的安排,本章预计分值为8分左右,为全书重点章节。会计的概念;会计的特征;会计的职能;会计基本假设; [同步系列训练] 一、单选题: 1、会计的基础职能是() A、预测和决策 B、核算和监督 C、控制和考核 D、分析和评价 2、()是指运用货币计量入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A、会计核算 B、会计分析 C、会计预测 D、会计决策 3、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A、记账与算账 B、预测和决策 C、核算与监督 D、记账、算账与报账 4、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把公司经理的个人财产与企业财产放在一起,违背了()。 A、客观性原则 B、相关性原则 C、重要性原则 D、会计主体假设" 5、只有在()的前提下,企业会计要素才可以确认,资产才可以按历史成本计价。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6、财务成果的计算不包括()。 A、利润的计算 B、所得税的计算C资产的计算D、收入的计算 7、“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是()会计假设的要求。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8、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A、设置会计科目 B、成本计算 C、财产清查 D、汇总会计报表 9、会计是以()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A、实物 B、货币 C、劳动 D、时间 10、会计首要的职能是() A、反映职能 B、计算职能 C、监督职能 D、预算职能 11、下列是经济事项的是() A、产品销售 B、采购材料 C、向银行贷款 D、计提折旧 12、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 A、方法 B、手段 C、信息工具 D、经济管理活动 13、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确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是()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14、只有在()的前提下,企业会计要素才可以确认,资产才可以按历史成本计价。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15、()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A、会计职能 B、会计方法 C、会计对象 D、会计要素 16、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 A、收付实现制 B、现金收付制 C、权责发生制 D、现收现付制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一、会计的概念、职称、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二、会计基本假设 三、会计基础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一节会计概念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我国会计的起源:周王朝 ·会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大利卢卡. 帕乔里《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著作 ·现代会计体系的标志: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我国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的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 简单→复杂 低级→高级 无序→规范 手工→信息化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三种计量尺度 实物量度缺乏综合性、可比性 劳动量度缺乏综合性、可比性 货币量度具有综合性、可比性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会计的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内容、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包括三种会计方法: ①会计核算方法 ②会计分析方法 ③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它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包括:设置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登记账薄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财务报告——定期编制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有() A复式记账

B填制会计凭证 C登记账薄 D编制会计报表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最基本职能---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是为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4.会计的本质就是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是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从职能属性看,核算和监督本身是一种管理活动; △从本质属性看,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最基本职能)(反映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如实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确认:解决定性问题(分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 计量:解决定量问题 记录:在计量的基础上进行记录 报告:在记录的基础上解决信息体现问题 记账:利用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 算账:在记账基础上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计算 报账:在算账基础上,对政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对有关方面进行报告。 现代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 1.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 2.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不能有遗漏 连续性:不能有中断 系统性:揭示客观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又称控制职能,在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应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合法性: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杜绝违法行为。 合理性: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对象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 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奢侈浪费行为,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等现象, 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

01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与目标 典型例题分析: 1. (单选)下列内容属于企业财物的是( ) A 银行存款 B 库存观金 C 原材料 D 专利技术 2.(单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股本)和资本公积。 B 收入和费用都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效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与所有 者投入资本和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 C 企业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对外捐赠都属于企业的费用。 D 成本是企业为了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对象化的费用。 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 B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软和其他货币资金,其中其 他货币资金包括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敖、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外 埠存款和存出投资款。 C 我国证券法规定的有价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 D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4.(多选)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 A 收入的确认 B 费用的计算和分配 C 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 D 利润的分配或亏损弥补 5.(多选)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对象的是() A 销售不用的原材料 B 制定采购计划 C 预付采购材料款 D 和甲公司签订了价值100万的销售合同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与方法 典型例题分析: 1.(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会计核算职能的是() A 确定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 B 审查经济活动是否违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C 将已经记录的经济活动内容进行计算和汇总 D 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提供特定主体的经济信息 2.(多选)下列对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有() A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B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大基本职能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C 会计核算和监督分别发生在经济业务发生之时和之后 D 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 3.(多选)2014年2月7日,乙公司用银行存敏5000元购买原材料一枇,材料巳验收入库。对于 该项业务的会计处理,需要用到的会计方法和技术有() A 复式记账 B 成本计算 C 财产清查D平行登记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 一、本章学习要点 (一)统计有三种涵义,分别是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经过观察、调查得到的各种具有信息价值的数字资料;统计工作是对各种统计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推断和分析的活动过程;统计学即指导统计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是关于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推断的科学。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则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统计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统计学时期、近代统计学时期和现代统计学时期。古典统计学有两大学派: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代表人物分别是德国的康令、阿亨瓦尔和英国的威廉?配第、约翰?格朗特。近代统计学也有两大学派: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代表人物分别是比利时的凯特莱和德国的克尼斯。现代统计学以推断统计为主流。 与其它学科相比,统计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学科性质。就研究对象而言,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就学科范畴而言,统计学具有独立性、方法性和通用性的特点;就构成内容而言,统计学具有描述性和推断性的特点。 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统计推断法等构成了统计学的方法体系。 统计学在认识事物、指导生产生活、科学管理、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总体是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个体是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别事物,也称为总体单位。总体和个体是互为存在条件地连接在一起的。总体和个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目的不同而变化。样本是由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也称为子样。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容量或样本单位数。总体和样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总体是所要研究的对象,样本是所要观测的对象,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和缩影;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总体与样本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总体与样本都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和差异性三个特征。 标志是用以描述个体所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按其结果的表示方式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表明个体属性方面的特征,数量标志说明个体数量方面的特征,标志表现是标志在各个体上的具体表现结果。标志按其在每个个体上的具体表现结果是否相同可以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标志按其表现个体特征的直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标志的测定尺度有四种,按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顺序分别为:

第1章 总论

第1章总论 本章主要内容与要求: 简要介绍为什么会出现审计活动,审计活动的不同类型、审计活动的职能,审计与会计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外部审计等问题。 通过本篇的学习对审计活动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国资委作为W大型国有企业的股权持有者代表,对W企业2006年财务决算审计工作进行公开招标。中天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投标后被选定为本次审计的主审机构。本次审计的类别属于()。 A、政府审计 B、经营审计 C、注册会计师审计 D、内部审计 答案:C解析:审计委托人的政府性质并不改变审计主体的中介性质。 2、我国政府审计属于()。 A、立法模式 B、司法模式 C、行政模式 D、独立模式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内部审计的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A、其目标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开展评价 B、其独立性较差,时间安排比较灵活。 C、内部审计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D、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独立审计准则。 答案:ABC 2、内部审计可以参与的活动是() A、控制制订 B、控制实施 C、控制的遵循性测试 D、控制的评价 答案:CD 3、审计具有()职能。 A、监督职能 B、鉴证职能 C、评价职能 D、公证职能 答案:ABC 三、判断题

1、国家审计署日前在对J省的教育经费收支审计中,借调中天恒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多名注册会计师。在J省教育机构负责人认为,会计师事务所为中介机构,其注册会计师在获取证据时,对被审计单位没有强制力。() 答案:×解析:在执行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在获取证据时,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和协助,对被审计单位没有强制力。但本题中该审计业务为政府审计,因此具有行政强制力。 2、政府审计机构在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等内容进行审计时,无需征得被审计单位的同意,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内容必须征得被审计单位的同意。()答案:√ 解析:政府审计属于强制审计,因此无需征得被审计单位的同意;注册会计师审计属于受托审计,从本质上讲,审计内容不是由注册会计师自行决定的。 3、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职能表现为监督。注册会计师监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活动,并将结果报告给审计委托人。 答案:× 四、思考题 1. 根据“特定信息与既定标准符合程度”的含义,指出当国家审计局在审计宝钢公司的纳税申报表时,信息和既定标准分别是什么?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宝钢公司财务报表时,信息和既定标准又是指什么? 2. 如果一个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师未能完全通晓会计,将是一种严重的失答案:审计学属于应用学科范畴,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审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活动的管理审计行为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转和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但高于会计。 3. 指出信息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及降低信息风险的三种主要方法,并阐述每种方法的利弊。 4.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主要区别体现在那里?

第一章总论

第1章总论 第一节财务报告目标 一、财务报告目标: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二、会计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涵义 会计主体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期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 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 营活动。 1.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关注的中心是 企业而不是所有者,没有哪个公司的账上记录着老板个人的 房子、车子或票了 2.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 法律主体。例如,分公司、事业部以及车间班组等在独立核算 时也是会计主体,但不是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 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顾炎武,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持续经营并不要求一个企业长生不老,它只是一个美好预期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原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 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如果说长生不老是一种奢望,定期过一次生日还是不过分的。 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范 围。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 计年度的报告时间 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 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拥有5只羊更富有还是拥有2头牛更富有?货币知道 三、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企业应依据权责关系,而不是现金的收付时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的期间。 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如实反映,有据可依。 二、相关性:

(完整版)基础会计第一章总论练习题

基础会计第一章总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费用总和。 A、直接成本 B、间接成本 C、制造成本 D、制造费用 2、下列各项中,属于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的是()。 A、资金运动 B、货币活动 C、营销活动 D、资产运动 3、下列属于会计主体假设的意义的是()。 A、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B、使会计人员可以选择适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C、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 D、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4、()是会计工作的基础。 A、会计记录 B、会计分析 C、会计核算 D、会计检查 5、形成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所依据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A、货币计量 B、会计年度 C、持续经营 D、会计分期 6、关于会计主体的概念,下列各项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B、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个单位 C、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D、会计主体所核算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其他企业或投资者个人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7、界定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的会计基本前提是()。 A、会计职能 B、会计主体 C、会计内容 D、会计对象 8、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这体现的是()要求。 A、相关性 B、可靠性 C、及时性 D、可理解性 9、乙企业是甲企业的全资子公司,下列各项不属于甲企业核算范围的是()。 A、甲企业购买原材料 B、甲企业向乙企业投资 C、乙企业购买原材料 D、甲企业从乙企业取得分红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有价证券的有()。 A、银行本票 B、国库券 C、股票 D、企业债券 11、下列关于会计监督职能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B、会计监督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C、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D、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障 12、企业计划在年底购买一批机器设备,8月份与销售方达成购买意向,9月份签订了购买合同,但实际购买的行为发生在11月份,则企业应该在()将该批设备确认为资产。 A、8月 B、11月 C、12月 D、9月 13、确认办公用楼租金60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10万元,50万元未付。按照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分别确认费用()。 A、10万,60万 B、60万,0万 C、60万,50万 D、60万,10万

(题目)第一章总论1

第一章总论——法律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这体现了法的()。 A.国家意志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普遍约束性 2.小张和甲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小张向银行借款10万元,银行当日交付借款,小张一年后归还利息和本金共11万元。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是()。 A.借款合同 B.利息和本金11万元 C.借款10万元 D.小张和甲银行 3.下列关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包括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B.权利能力是自然人或组织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C.法人的权利能力自成立时产生,至终止时消灭 D.只有自然人具有权利能力,法人和其他组织没有权利能力 4.甲、乙双方签订一份制造设备的合同,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客体是()。 A.乙方制造的该设备 B.甲乙双方 C.乙方承接制造设备的劳务行为 D.甲乙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5.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中的相对事件的是()。 A.地震 B.爆发战争 C.纵火 D.行政命令 6.根据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可以将法律行为分为()。 A.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B.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C.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D.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7.下列法律行为的分类表述正确的是()。 A.按照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单方的法律行为和多方的法律行为 B.按照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分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 C.按照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作出分为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D.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分为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法的主要形式的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