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浅谈民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一、民国时期货币的发行机构及种类。

民国初期以铜元(俗称“铜镭”)代清末铜钱为辅币,原来规定每个铜元可当铜钱10文(枚)用,10个铜元为1角,但以后1角只换得12个铜元。大约在1930年左右,竟贬值至1角只可换得32个铜元。

当时市面流通的银毫大部分是清宣统年间的福建、广东两省铸造的“龙毫”,有双角(2角)、单角(1角)两种,其他如“江南”、“湖南”和“湖北”等省铸造的银毫,在市区流通较少,甚至被拒绝使用。后来又有“福建官局造”的铸版,但只有双角而无单角。

1918年陈炯明率领粤军入闽,建立“闽南护法区”以后,曾铸造民国八年、民国九年两种双角银毫,质量比“龙毫”差,比值亦较低,而且使用不甚普遍,仅限于统辖地区。至1923年、1924年间,又铸造“三面旗”银毫,质量亦差,流通范围亦不广。同时广东省铸造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版的双角银毫,亦流通于漳属一带,但数量极少。由于各种银毫的质量不高,比值就降到十三四角为银元一元。

1924年北洋军阀张毅统治漳州以后,在本市竹巷下南方巷右边大厝内,筹设造币厂,铸造民国十三年版的双角银毫,银质极差,而且逐版降低质量。张毅持其割据地方的势力,擅自规定以14角5分比值为银币1元,强迫在市面使用,人民慑其淫威而不敢拒用。

抗日战争期间,银毫、铜元由国家银行逐渐回收,并印发5角、2角、1角三种钞票代替银毫,另铸造5分、2分、1分三种镍币代替铜元,作为辅币流通。

我国自铸的银元极少,只有清光绪、宣统年间铸造的1元(俗称“大银”)、5角的银元,由于铸造的数量不多,在市面流通的大部分是外国铸造而输入的银元,通称“大洋”。其中以日本的“龙银”最多,还有墨西哥的“鹰银”、英国的“执叉银”、荷兰的“妇女执花银”等外国银币。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逐步收回清光绪、宣统年间铸造的银元。约在民国七八年间,曾收回民国三年铸造的袁世凯头像版的银元,但不久又以原版铸造。

1926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建都于南京,由国家银行改铸了孙中山头像版的银元,其后又铸出帆船版的银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银元逐渐由国家银行回收,印发钞票(法币)

。由于物价波动,钞票一直贬值,起初市场上拒用1元以下的法币,买卖以5元面额起码算,不久以10元面额起码算。到了1945年—1947年间,则以100元、500元、1000元面额起码算,数字变化迅速惊人。1948年初,市场上拒用1000元法币;不上一个月,1000元、1万元的法币也停止使用,交易以4万元起码算,法币丧失币值,人民对法币失去信任,美钞、黄金充斥市场。国民政府为了挽救财政,开始收集金银、外币,管制物价,企图以政治压力,使经济免于崩溃,1948年8月间,当局宣布发行“关金”,不久,又先后改用银圆券、金圆券,但是不到两个月,又告贬值,这两种券几乎等于废纸。

当时物价一日数变,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到了国民党军政撤离漳州后,金圆券终于完全失效崩溃

二、民国货币的演变过程。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为扫除清朝残余势力,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国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和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制币值无法持续,而且国内货币发行杂乱不堪。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并禁止银元的外流,将白银收归国有。这一改革一定程度稳定了金融和物价。但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由于实施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从而彻底崩溃。

在此期间,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民国时期,人民政权革命三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发行了筹饷券,南京临时政府发行了军事用票和军用钞票,这些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的钞票,铸行了多钟金币、银元、铜元、镍币等货币。人民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发行了银铜纸布等货币,这些统称为人民政权货币,这些币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稳定金融,推进革命形式的发展,扩大任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公共,乃至中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清末货币市场。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随着外国金融势力的进入,中国金融货币领域发生了历史性深刻变化。货

币体制及流通货币,呈现出一个新旧交替、中外混杂,官私并存,银、铜、纸并用,货币名目、种类、规格纷繁复杂的局面。1890年,中国第一批机制银元发行问世。1900年我国最早的机制铜元诞生。

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在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铜元,各省设局纷起仿铸,宣告通行2000余年方孔圆钱历史的终结。1905年,清政府于天津设立造币总厂,改各省钱局为分厂,统一制造“大清铜币”。宣统年间铸有“宣统元宝”铜元。

(二)民国初期货币市场。

民国初年仍沿用晚清各式银元。1914年颁布《国币条例》以银元为本位币,并开铸袁世凯肖像银币,俗称“袁大头”。前后铸行总量达5亿9000余万元,流通地域遍及中国各地。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改铸孙中山肖像开国纪念币,俗称“船洋”,与袁头币并行流通。

在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中国实际实行的是银两本位,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一直忙于国内战争,无暇整顿币制,币制紊乱的状况一如既往。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内各地的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三)民国货币市场。

民国各省及地方军阀普遍铸行铜元,以双旗图案“中华民国”铜币为多,另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等。面值有一文至伍百文等多种,市场流通以十文、二十文较为普遍。因各地铸钱标准混乱,质量每况愈下,到30年代末,市面小额交换多改用角分纸币和镍辅币,铜元渐退出流通领域。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推出法币,主要在于取消银本位币制,流通纸币,以直接缓解“白银风潮”引起的经济危机,这也符合世界币制发展潮流。统一货币发行权,客观上为抗日战争提供了金融财政支持。然而在抗战后期,尤其是战后国民党政权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法币走上恶性通胀不归路,至48年法币崩溃前夕,已有5千、1万大钞面市。

194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币改推出了金圆券。虽规定有含金量,却不能兑现,乃一纸虚值。旧法币按300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发行仅三个月即突破预定总额,其后的加速滥发,令钞币贬值势如水泻,以致物价一日数涨,抢购风潮此起彼伏。至49年4月,各地已普遍拒用,成为世界货币史上昙花一现的货币。

民国地方纸币由各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这些银行一部份由晚清各官钱局、官银号、银钱号等改组而成,一部分为新组建。多发行有银元票、国币券、辅币券、兑换券、铜元票、大洋票等各式纸币。1949年新疆省银行发行60亿面额纸币,堪称我国货币史上大额纸币之最。

三、民国货币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具体分析,近代中国无本位的紊乱的货币状况,会主要带来以下几种弊端:

(一)强化了银两作为货币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延缓了中国货币的近代化进程。作为近代工业化大生产产品的银元,在进入市场后应该很快取银两而代之,但是,由于各省自铸银元,成色和重量种类多样,币面价值虽然都是一元,实际价值却各不相同,这就使银元只有依靠与银两的比价才能发挥价值尺度的功能,银两反而由此成为近代必不可少的货币形态,近代化的法定货币制度因此迟迟不能建立。

(二)各地货币之间复杂的兑换关系,既与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1840年中国步入近代,至20世纪30年代商品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代通讯设施的诞生,交通手段的发达,上海作为全国对内对外贸易中心的形成及其对内地的辐射等等,都使全国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作为经济运行润滑剂的货币却紊乱不堪,各地各种类的货币画地为牢,各省银元自不必说,银两种类更是繁多,成色和平砝标准千差万别,必须经过复杂的兑换,才能完成交易。这种烦琐、缓慢的交易过程,大大增加了交易成本,减缓了商品流转速度,无疑既与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银两是一种秤量货币,成色和平砝标准不同,银两的价值也就不同。全国各地不同种类的银两,都有自己习惯的成色,各种宝银间的成色不一样,价值的比较需要有一个中间标准成色,这就是纹银,纹银的成色是93.5374。这个标准成色的宝银实际是不存在的,所以,纹银是虚银成色标准,也是近代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虚银成色标准。实际流通的宝银,成色一般都比纹银更高。

如果全国各地仅仅是成色不同,而平砝标准(重量标准)是统一的,那么不同宝银之间的换算和价值比较还是很方便的。但是,全国各地的平砝标准有一百余种之多,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一地之内,往往有几种平砝标准同时使用,由于各地平砝标准的千差万别,银两之间的价值兑换便成为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全国实际使用的平砝归纳起来,分为两大类:官平和市平。官平指官方规定和使用的各种平砝标准,一般包括库平、关平、漕平等。库平是政府征收租税的平砝标准,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都大小不一。关平是海关征收关税的平砝标准,关平比库平大,各关的关平大小也不一致。漕平是漕米改征白银折色采用的平砝标准,比库平和关平都轻。在实际使用中也往往随地而异,一般在漕平前标明地名,以示区别,漕平后来成为民间普遍采用的平砝标准。

市平是官平的对称,是各地市场通用的平砝标准,名目最为复杂。钱业之间通行的叫钱平。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通用的叫公砝平。公砝平是钱庄和票号为

了在上海、北京等城市之间计算汇兑价格而专门采用的平砝标准。汉口等地通行的叫公估平,是公估局为秤定银锭所采用的平砝标准。此外,各地都有自己的平砝名称,标准多种多样,即使当时老于钱业的人,毕其一生也弄不清楚。

在各种平砝标准中,还流行一种虚拟的记帐标准,从而衍生出实银与虚银的区别。实银是实有其物,虚银则是宝银的价值符号,是专门用来记帐的、在实际中并不存在的虚银。近代比较重要的区域性虚银标准主要有上海的规元、汉口的洋例、天津的行化等。由于上海在近代内外贸易中的枢纽地位,规元不仅在上海地区的商务交易中成为公认的标准货币单位,而且在全国众多的货币种类中成为最有影响的货币单位。规元等虚银两的采用,有助于区域性货币标准的统一,但由于其九八折扣之类的计算方法,纯属权宜之计而推延为一种习惯,并无确切的道理可言,事实上又增加了计算中的复杂性和兑换中的困难性。成色的差异,加上平砝标准的不同,再加上实银与虚银的区别,各地银两之间的兑换,其复杂烦琐几令人难以想象。这样的货币状况,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洋厘行市的存在,给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带来种种不利影响。近代中国各种货币形态之间没有主币与辅币之分,彼此之间并没有法定的比价,而仅仅依据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价格的上下波动,其中最重要的是银元与银两之间的比价,即洋厘行市。上海自1856年开洋厘行市,历77年,一直存在到1933年废两改元。1914年以前,洋厘行市分鹰洋和龙洋两种价目,1915年变为鹰洋和袁头币两种,1919年以后,无论鹰洋龙洋及袁头币一律并用,只开袁头币一种价目,洋厘行市完全统一。洋厘行市每日不同,涨落不定。洋厘涨,意味着银元的需求增加,银元对银两的比价上升,洋厘落,意味着银元的供应增加,银元对银两的比价下降,而工商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则由此遭受种种不利影响。

农产品的采购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的5、6月是茶和丝茧的上市季节,而10、11月则是棉花和粮食秋收的季节。在这两个季节,由于需要大量采购农产品,而对农户支付的都是银元,导致对银元的需求急剧增加,洋厘亦随之上扬。洋厘上涨,同样数量的银两兑换的银元比洋厘低落时就要少,如果原来存入钱庄的是银元,记帐时根据洋厘兑换成银两,现在又兑换成银元,损失就更大。如果提前在洋厘未涨时兑换成银元,则资金又被搁置,出现资金周转不灵。对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工厂和商人说,洋厘损失总是无法避免的,只能眼睁睁看着钱庄盘剥而无能为力,企业生产还没有开始,成本已经上升,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的困难性。

洋厘行市的存在,之所以会造成人们手中货币价值的变化,关键在于人们不得不因为不同的用途而经常进行两、元兑换。大宗和批发贸易多使用银两,小额和零售交易以及日常生活则多使用银元;进出口贸易和与外商的交易都使用银两,而与内地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交易则多使用银元。此外,在一些具体支付上,还有种种习惯上的规定,如购买土地、房租等则要求支付银两或以银两计算。这使商家和企业的收支出现四种情况,一是收支的都是银两,二是收支的都是银元,三是收进的银元,支付的是银两,四是收进的是银两,支付的是银元,"故我国业对外贸易者,除货价之涨落外,一方既须受金银比价之危险,他方复须负两元

比价之危险,层层剥削,在在堪虞。商人多意外之危险及不当之损失,中国商业安有发展的可能,货价涨落,是指买进的价格有时高于卖出的价格,造成亏本。金银比价之危险,是指当时国际上金贵银贱,价格即使不变,而外商支付的银两数已然减少。两元比价之危险,即是指出口贸易旺盛时,总是洋厘上涨,收进银两和支付银元的一进一出之间,无形中已遭受损失。而进口批发商,则收进的是银元,支付给洋行的是银两。进口旺盛,洋厘一般趋向下落,而银两却因金贵银贱支付增加,两元兑换中亦遭受不可避免之损失。此外,像新建企业,股东缴纳的多是银元,而购买土地或缴纳房租支付的又是银两,也需要进行两元兑换,洋厘的下落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洋厘行市的存在,也给投机提供了空间,投机者往往在银元用款高峰故意哄抬,而在洋厘下落时,进一步打压,从中谋取暴利,工商业者则因此遭受更大的损失。

企业和商家的收支一般是通过钱庄和银行而完成的,但钱庄和银行不可能承担洋厘涨落造成的损失,所以钱庄在客户存入银元时,要按当时的厘价减去一毫二忽五(即0.00125两),再折算成银两,客户支付时,又要按当时厘价增加一毫二忽五,再折算成银元。银行也有类似的规定。这“从一般工商业者之观察,则只有损失而无利益”。钱庄从中收取固定的兑换费,只有利益,没有损失。

此外,洋厘行市的存在,还使企业的会计制度难以统一和准确,无论进货成本、销售市价还是损益得失,计算都颇多困难。为了同时应付不同用途或者规避洋厘风险,企业常常不得不进行银两和银元的双重准备。无疑,洋厘行市给工商经济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多方面的。

洋厘行市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样是相当深刻的。人们领取的工资薪水一般都是银元,而"所有一切支出,实大都直接或间接用银两支付"。直接用银两支付的有房租、房捐、电灯、电话等项,这"通常已约占每月生活费三分之一"。其它日常生活用品,销售商在定价时"亦不能受当时两、元折价之支配",所以说实际上是间接用银两支付。而且,为避免厘价跌落所造成的损失,销售商往往有预将各货售价略为提高者,把损失转嫁给消费者。对于每月工资不过10元左右的广大劳工阶层来说,洋厘的下落无疑意味着生活水平的降低。1932年,因受日本侵华战争"一二八"事变的影响,上海工商停顿,本埠对银元的需求减少,而江浙农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内地对银元的需求亦大为减少,致使洋厘奇跌,劳动人民的收入本就微薄可怜,而复遭此打击,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四)货币发行缺乏有效控制,经常引发通货膨胀。对于不足值的银辅币、铜元以及作为货币符号的纸币,其本身的价值低于币面价值,发行者因此可以借发行而大获其利,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势必过度发行,造成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银辅币和铜元发行后,初始颇受欢迎,但各省为利益所趋,竞相大量铸造,很快便供过于求,原来的比价无法维持,市价每况愈下,大幅贬值。民国建立后,这种状况有增无减,1916年,国民政府曾推行十进位制,铸造新银辅币,其结果再次重演清末铸造银辅币的过程,很快也发生贬值。1928年,上海钱市的零兑市价是大洋1元兑2角银币6枚加铜元8枚,大洋1元兑铜元294枚,1 角

银币每枚兑铜元23枚,与原定的比价相较,银辅币已贬值20%强,铜元已贬值65%强。广大的劳工阶层,银元的价值对他们来说已嫌过巨,不适于用,他们要把银元在烟兑店兑换成银辅币和铜元,才能行用,银辅币和铜元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货币。他们既要随洋厘的损失,又要遭受银辅币和铜元的贬值,货币紊乱带给他们的伤害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

纸币贬值的情况尤为严重。清末各省官银钱号已是滥发纸币,民国建立后,不少省市地方银行更不计后果,任意滥发,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甚至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当时各省纸币发行数目,广东约三千二百万元,跌至五六折。湖南约二千六百万元,四川约一千五百万元,江西约八百万元,均跌至七折。湖北约三千万元,新疆、伊犁约七百万元,约跌至八折。云、贵约四百万元,云南虽未跌价,但贵州已跌至五五折。东三省约三千四百六十万元,跌至六七折。"这是民国建立后二、三年的情形,以后虽然有所改善,但一般仍很严重。中央银行也未能例外,1919年和1921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因给政府垫付款项,造成现金空虚,引发两次停兑风潮,两行的纸币在北京(京钞)均跌至九折以下。通货膨胀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所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也是深远的,中、交两行两次停兑风潮的后遗症,每次历5年亦未能完全解决。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把发行纸币作为筹措经费、解决财政赤字的一种手段,由此不能对发行纸币进行有效的控制。虽然,在货币发行权高度统一的情况下也完全可能发生,但在货币发行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一般是无法避免的。

货币紊乱的弊端,一言以蔽之,病商害民。对币制进行根本性的整顿和改革,确立本位制度,理顺主辅币,统一铸币权和发行权,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国民党政府垄断全国金融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正是以上原因促使国民党政府在1933年和1935年先后推行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

纵观中国货币的发展史,可以通过中国货币的发展反映出中国在相应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高低。中国古代货币由于古代中国国力和经济实力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较长时间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世界货币的发展潮流;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货币发行权虽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实质上是听从帝国主义国家的摆布;直至新中国的成立,才渐渐恢复和规范了货币发行权和管理权;改革开发后,中国积极和世界接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推行法改革。可谓是在曲折中不断的发展、进步和完善的。

论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

论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 廖小玲 1290810304 会计12丙 这几个星期听了老师对金融思想史的讲解后我感触颇深,原来金融不仅仅存在于发达的现在,在很早的古代就已经出现了。这里就对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来谈谈我的看法。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自然结果。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公社之间出现了最初的实物交换。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换逐渐变成经常的行为。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商品转让的困难,必然要求有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的媒介。当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特定种类的商品上时,它就定型化为货币货币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等数次转变。货币的“祖先”脱胎于一般的商品。某些一般的商品由于其特殊的性能,适合用做交易媒介,于是就摇身一变成了商品家族的新贵——货币。比如贝壳,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它曾经是叱咤风云的“钱”。除了贝壳,还有龟壳、布帛、可可豆、鲸鱼牙,甚至玉米等,都曾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时代充当过货币。后来,取代实物货币的是金属,比如金、银、铜、铁等,它们都曾长时间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在金属货币之后诞生了纸币,也就是所谓的信用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货币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商汤时期的“铜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贝、石贝、陶贝已经开始流通。贝壳自装饰品发展为货币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中国货币从使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货币文明史。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中国最古老的金属货币是铜铸币。一是“布”,是铲形农具的缩影。二是“刀”,是刀的缩影。三是铜贝,是在南方楚国流通,通常称之为“蚁鼻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性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唐高祖武德四年,李渊决心改革币纸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1-7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 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 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 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 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 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 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 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 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 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 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附答案

货币与货币制度习题(一) 一、填空题 1.货币形态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发展阶段,直到当前最现代化的电子货币。2.货币的五大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 4.现代不兑换信用货币主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 5.金银复本位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也叫格雷欣法则。 6. 铸币是国家权力进人货币流通领域的第一现象。 7.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8.纸币是国家依靠国家权力发行,强制进人流通的货币符号,它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9.法律规定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 10.格雷欣法则中,市场上流通的是实际价值低于法定比价的货币。 1l.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 12.我国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人民币是纸制的信用货币,是货币的符号或代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13.为保持本位币地位,国家规定其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称为无限法偿。 14. 代用货币是由足值货币向现代信用货币发展的一种中介性、过渡性 的货币形态。 15.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按国家是否规定金、银币之间的交换比价,货币制度划分为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三种。16.货币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货币材料的确定。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总额增加l倍.则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将会 B 。 A、增加2倍; B、增加1倍; C、减少1倍; D、不变。

2.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用另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称为 A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等价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3.货币形态的总的演进趋势是 D 。 A、实物货币——信用货币——金属货币——电子货币; B、信用货币——电子货币——金属货币——实物货币; C、金属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实物货币; D、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4.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是 D 。 A、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 B、流通手段和世界货币; 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5.货币在执行 A ,最早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A、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6.从历史发展过程看,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 是 D 。 A、银本位制——金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B、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C、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D、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7.“金币可自由铸造.可自由输出人,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这是 B 。 A、金块本位制; B、金币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美元一黄金本位制。 8.“格雷欣法则”这一现象一般发生在 C 。 A、银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双本位制; D、平行本位制。 9.一国计价结算的货币单位和基本通货是 B 。 A、法偿货币; B、本位币; C、现钞货币; D、存款货币。 10.金块本位制又称 A 。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演变

1-7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

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为了交换的便利,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种类不断减少,逐渐集中并固定在少数的经常为大家所公认的几种商品上,这些商品即成为古代的原始货币。司马迁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来久远,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3)其它古籍也有记载,如:《管子》:“先王……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4)“汤以庄山之金铸币”,“禹以历山之金铸币”;(5)《盐铁论》:“弊(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6)等等。从这些记载可以知道,我国最早的原始货币主要是上述一些物品,其中有金、银、铜、贝、玉、珠、龟甲等物;也有人们的日常用品,如农具钱、布(镈)和渔猎工具刀。原始货币产生的年代,据说是“虞夏”或“夏后”时代,也有说是神农、黄帝时代的。如以夏代(前2100—1600年)计算,至少也有四千余年了。 但是,这些古籍的记述过于简略,而且都是后人追述的,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质,还需结合考古发掘的出土实物,加以研究核实。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序 早在公元前21世纪,还是原始时代的我国先祖就有了自己的钱币。那时的钱币就是一个小贝壳(目前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它的风化程度)。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器皿上的铭文对此作有记载。我国的钱币萌芽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发展过程是汉武始铸五铢到隋,大唐通宝开新篇,五代钱币较稀少,出土不多价格高,泉珍最多是大宋,皇帝来把御书题,开创御书钱先河,古今铸币最精属宋徽,辽,夏,金,元,虽然是外族,但铸币工艺不逊色于汉人,这个时期的钱币也是中国古钱币最贵的古钱币,通宝就这样一直用到大清末年。洋务运动兴起造西式钱,古钱币自此淹没。中国的钱币不仅产生的早,而且独立发展成为了一种货币文化。我中华4000来历朝历代铸币之丰,有贝,骨,铜,铁,金,银,纸币等材料。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中国古钱币当中,大多字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中国的货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对钱币的记载,《管子》曰:汤以基山之金铸币……司马迁说:高辛氏以前就有龟币,金币,刀币,班固言:神农氏时就有金刀龟币,郑樵称,太昊氏谓之金,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商周人谓之布,齐莒人谓之刀……目前这些说法还要我们近一步考证。说到对钱币的研究,我国南北朝就有了《刘氏钱制》和《顾恒钱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对钱币研究的资料之一。 下面简要介绍我国货币发展过程 第一章 中国古钱币 今天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人民币,而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的是贝币,原始贝币是天然的海贝,它产于南海得之不易,光洁美丽,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又是天然成形,夏商时代是被公认的中国最早货币。当时计算贝的单位是“朋”,十贝为一朋。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3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李晓阳,王 钊3 (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北碚 400716) 摘 要:通过对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及其动因的综合分析,阐述了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8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5)03-0022-05 EVOLUTI O N OF THE I N TERNATI O NAL MONET ARY SYSTE M AND ITS I M P L I CATI O N T O CH I N A L I Xiao-yang,WANG Zhao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40071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 resents a comp 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 on of the internati onal monetary syste m and the driving force f or it and expatiates its influence on China. Key words:internati onal monetary syste m;exchange rate syste m;evoluti on of the syste m 国际货币制度具备3大功能:规定用于国际间结算和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及其来源、形式、数量和运用范围,以满足世界生产、国际贸易和资本转移的需要;规定一国货币同其它货币之间汇率的确定与维持方式,以保持各国货币间的兑换方式与比价关系的合理性;规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确保世界经济稳定与平衡发展。 国际货币制度包括3个基本目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含本国货币可兑换问题)。在当今中国加入W T O后研究国际货币制度对中国未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 货币自身的发展主要有两条源流:一条是货币形式的演变;一条是货币职能的发展。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生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时期。这一演变大致分为3个阶段: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转化;现在和不远未来电子货币将占主导地位时期。 而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基本上有货币本位及汇率制度两条线索。其中,货币本位制度基本上是沿着金本位制度、金汇兑本位制度直至信用本位制度的线索发展下来的,而汇率制度似乎并没有这种继起关系。 1.1 货币本位制度分类 货币制度既可以分为3类: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又可以可分为两类,即金属本位与信用货币本位,其中金属本位又分为金本位、银本位、复本位。 1.1.1 金本位制度 从英国1813年首先确立金本位一直到1930年左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又可分为金铸币本位、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3种形式: 1.1.2 银本位制 银本位从运行原理上看,类似于金本位,只是采用的是银而不是金。事实上银本位并不十分流行,主要是在一些经济不很发达的国家,如中国。其最大缺点是价格不稳定,原因在于银矿的分布广,开采成本低。随着技术革新,产量变动很大,形成了对货币流通的冲击。 1.1.3 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是指一国同时规定两种金属金和银同为本位币金属的货币制度。在复本位制下,金和银都可以自由买卖,自由铸造和自由输出入。但从各国实行复本 第3卷第3期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3,No.3 2005年9月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 Sep t.2005 3收稿日期:2005-05-09 作者简介:李晓阳(1969—),女,四川郫县人,西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制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 3为通讯作者,男,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货币形态的发展与演变(1)

第一章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 本章主要内容 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 货币流通的概念和形式 货币需求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货币供给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货币均衡 第一节货币形态的发展演变 货币起源于商品,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形态在商品经济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演变. 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可以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一、商品货币 (一)含义: 商品货币是兼有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在执行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职能时是商品. 它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即足值货币。 (二)商品货币的类型 1.实物货币 是货币形式发展最原始的形式.是具有普遍接受性、能体现货币价值的实物. 缺陷:体积笨重难携带,质地不匀难分割,容易腐烂难储存。如:牲畜、粮食、布匹、贝壳、珠玉。 2.金属货币 是典型的足值货币.

特征: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高量小、耐久性、均质性、可分性,其天然属性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如:金银。 金属铸币作为本币,一般在国内流通,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功能. (三)商品货币作为足值货币的特征: 1.本身具有十足的内在价值 既可以作为一般商品消费,也可以作为货币流通.作为商品和作为货币价值相等. 2.以内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交换的比例 在与其他商品交换时,是以自身所包含的实际价值同一切商品相交换. 二、代用货币 (一)含义 是指代表实物货币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一般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加入到流通领域中。如:交子。 其背后有充足的金银或等值的金银作为保证,代用货币持有者有权随时到政府或银行将其兑换为金银货币。 (二)代用货币的特征 1.成本低、易携带、节省稀有金银、能克服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本身价值低于面值,但持有它等于具有实质货币的要求权。 三、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 ㈠信用货币的产生: 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直接后果。 节省流通费用、方便携带和结算、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商业信用货币(商业票据)、银行信用货币(银行券)、国家信用(纸币)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现金货币和银行货币 ㈠信用货币的产生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 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2. 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 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化,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 古代 古代铸造方法比较粗放,殷商冶炼技术出现,铸造了仿真贝的铜贝,其范围尚有一定局限。春秋时期简单的手工冶铸作坊已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铸造工场。侯马春秋铸铜遣址出土的炼炉、坩埚以及空首布的陶范和泥内范,显示出一座古代铸币工场的规模与工艺水平。泥范由泥沙加工制成,钱币铭文反刻范内,经浇铸取出铜币,范即毁坏,一范只用一次。币材多为青铜,含铜70-80%,余为锡、铅、锌等。晚期布币多为各诸侯国所铸,铸有城邑名称,初要在本城邑内流通,后范围逐渐扩大。 秦 秦半两亦用泥范浇铸,铸出的钱轻重相差很大,秦半两与布币不同之处在于秦半两是国家统一和度量衡统一情况下多为官炉所铸,布币则是各城邑自造。西汉铸钱技术略有提高,所铸四铢半两始采用铜范,铸出钱大小一致。汉代五铢钱铸造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已十分工整。山西有多处汉代五铢钱范出土,可知汉代山西仍是铸钱重地。山西定襄曾出土一具五铢铁范,很少见。 宋 宋铸钱规定“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山西宋钱官家铸额颇大,如张州垣曲监每年铸26万贯铜钱,铸额在全国铸钱监中居前。北宋末年,“唯河东三路听存旧监,以铸铜、铁钱;产铜郡县听存,用改铸小平钱”。并“俄诏并河东罢铸夹锡钱,止用旧法鼓铸”。南宋时山西在金统汉下设有阜通监,在代州,铸大定通宝。宋钱铸行数量极大,大额交易用钱已不便,往往用银,钱只为小额买卖所用。 金元 金元铸钱基本袭用旧制,因银、纸币行用渐渐盛行,铸钱自然相对减少。明铸造钱较少,山西有炉局鼓铸,母钱有用铜、锡制成的,铸钱用范铸,钱币轻重、成色有匠头专司其职,铸费较高。万历五年(1577)山西巡抚高文《钱法十议》中,提到铸钱费用为:工料铜价每百斤值银七两,工匠杂费二两二钱,可铸钱10000余文。明铸炉规模已扩大,每炉每年7832贯,较唐代每炉每年3300贯多了一倍多。洪武二十六的(1893),山西有铸炉40座,每年铸钱文。山西明初用钞少用钱多,后钱钞兼用,以纸币为主,钱为辅;纸币膨胀跌价后,一切以银、钱支付。 清代 清代制钱在山西的铸造可上溯到顺治年间,当时户部设宝泉局,工部设宝源局,铸顺治通宝钱,并“颁行各省,开炉鼓铸”,钱文为汉、满两种,正面铸“顺治通宝”四个汉字,北面铸“宝泉”两个满文。道光四年(1824)后因银贵钱贱,全国铸炉渐减至道光九年,山西铸钱炉“一并停止”,后道光二十三年又“遵户部咨,先以四炉开铸”。咸丰初年,全国各铸钱局开铸当十到当千大钱。宝晋局在咸丰四年(1854)亦开铸当十大钱,因“成本过重”,“每年共亏折钱五万九百余串,合银二万余两”。只得暂行停铸。以后,制钱渐被铜元所代,各省竞相改铸铜元,制钱铸炉即告终结。

浅析中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一)

浅析中国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一)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了我国货币在发展中的几次重大演变。 【关键词】货币发展演变 一、我国货币发展的阶段 1.古代货币发展史 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指的是从先秦到鸦片战争前期货币的发展史。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在这一期间,我们大致将货币的发展分为先秦钱币、秦汉钱币、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代钱币、辽金西夏、元明清阶段,货币的发展由最早的贝币到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以及北宋纸币“交子”的出现等等。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所以此时中国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2.近代货币发展史 在此期间,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民国时期,人民政权革命三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发行了筹饷券,南京临时政府发行了军事用票和军用钞票,这些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的钞票,铸行了多钟金币、银元、铜元、镍币等货币。人民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发行了银铜纸布等货币,这些统称为人民政权货币,这些币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稳定金融,推进革命形式的发展,扩大任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公共,乃至中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3.当代货币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当代货币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六个时期。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发行了四套人民币,同时还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发行了一定数量的普通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等;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后,还诞生了香港货币和澳门货币。在建国之初,人民金融业经历了通货膨胀的洗礼,通过“三平”政策,有效的抑止了10余年来的通货膨胀;从58年至76年,人民金融事业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大跃进”时期,人民金融受浮夸和盲目发展的驱使;在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它为把国民经济推上协调发展的轨道做出了贡献;在十年动乱中,它也保守破坏和摧残,曾有两次转轨,又两次受挫而被压制下去。粉碎“四人帮”后,金融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中国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的重大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起源及分类 古代货币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中国货币史上的六大演变特征 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关系: 可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1、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功能时是商品。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足值货币 2、商品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货币:货币发展形式中最原始的形式。例如,羊、斧头、贝壳等。 金属货币:典型的足值货币。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大量小、耐久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2)

目录 1.1秦朝的货币 ......................................... 1.2西汉的货币 ......................................... 1.3王莽时期的货币 ..................................... 1.4东汉魏晋的钱币 ..................................... 1.5南北朝的货币 ....................................... 1.6隋朝的货币 ......................................... 2、货币演变的规律.......................................... 2.1钱币形制基本不变 ................................... 2.2货币重量稳定不变 ................................... 2.3畸形的铜本位 ....................................... 2.3.1什么是畸形铜本位 ................................. 2.3.2造成“畸形的铜本位制”的原因..................... 3、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1.1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什么是货币制度,简述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什么是货币制度,简述货币制度的演变 过程 篇一: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的发展顺序依次为:银单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单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最后是纸币制度。 在原始社会,金属已经出现,由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所以还没有货币。随着人类的发展,货币是历史的必然产物,金和银这两种贵金属决定了它们必然会成为货币。 货币制度是国家用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一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使用的是银单本位制,这种货币制度满足了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很发达的社会的需要。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乡商品的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大宗商品交易不断增加。作为本位币的银币需求也随着增加,于是人们大量开采白银,导致白银价值不断下降。而作为一种货币金属,只有当其价值保持相对稳定,才适合于作货币材料,以便保证货币价值的稳定性。

16-18世纪欧洲国家纷纷建立金银复本位制度。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商品交易对金银两种贵金属的需求增加,白银用于小额交易,黄金则用于大宗买卖。在这种制度下,金银都是铸造本位币的材料,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都可以自由铸造,都具有无限法偿力,且都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首先是平行本位制,即金币和银币是按照它们所包含的金银实际价值进行流通的。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商品具有金币和银币表示的双重价格。金银市场比价的波动引起的商品双重价格比例波动阻碍了商品交易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双本位制,国家以法律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固定比价进行流通和交换。这种做法避免了金银实际价值波动对商品双重价格的影响,但违背了价值规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充斥着市场。为了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资本主义国家采用跛行本位制度,即金银币都是本位币,但国家固定金币能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并限制每次支付银币的额度。在这种制度中,银币已成为辅币。 银币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货币制度从金银复本位制过度到金单本位制。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而其他金属货币包括银币则限制铸造。金币可以自由流通。黄金在各国之间可以自由地输出输入。金单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实行金单本位制的国家内,

中国货币发展简史

xx货币发展简史 10级经济学 (2)xxxx10号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了我国货币在发展中的几次重大演变。 【关键词】货币发展演变 1.古代货币发展史 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指的是从先秦到鸦片战争前期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在这一期间,我们大致将货币的发展分为先秦钱币、秦汉钱币、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代钱币、辽金西夏、元明清阶段,货币的发展由最早的贝币到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以及北宋纸币“交子”的出现等等。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所以此时中国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2.近代货币发展史 在此期间,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民国时期,人民政权革命三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发行了筹饷券,南京临时政府发行了军事用票和军用钞票,这些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的钞票,铸行了多钟金币、银元、铜元、镍

币等货币。人民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发行了银铜纸布等货币,这些统称为人民政权货币,这些币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稳定金融,推进革命形式的发展,扩大任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公共,乃至中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3.当代货币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当代货币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六个时期。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发行了四套人民币,同时还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发行了一定数量的普通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等;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后,还诞生了香港货币和澳门货币。在建国之初,人民金融业经历了通货膨胀的洗礼,通过“三平”政策,有效的抑止了10余年来的通货膨胀;从58年至76年,人民金融事业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大跃进”时期,人民金融受浮夸和盲目发展的驱使;在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它为把国民经济推上协调发展的轨道做出了贡献;在十年动乱中,它也保守破坏和摧残,曾有两次转轨,又两次受挫而被压制下去。粉碎“四人帮”后,金融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中国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的重大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了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

了解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说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状,并分析未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我国的人命比汇率制度的发展演变是与我国不同阶段的国情相适应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有官定汇率到市场决定,从固定汇率导游管理的浮动汇率的演变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它鲜明的特色。人民币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2年,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 第二阶段,从1953年到1972年,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单一固定汇率制。 第三阶段,从1973到年1980年,在此期间,人民币实行“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大一浮动汇率制。 第四阶段,1978年到1993年,人民币汇率制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从1981年到1984年间,人民币实行双重汇率,并逐步贬值。其中,从1981年到1984年,在保留人民币外汇牌价外,另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的制度;从1985年到1993年,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制度。 第五阶段,从1994年到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进入深化改革时期。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第六阶段,从2005年后至今。2005年7月21号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浮动,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二是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汇率浮动幅度,发挥“有管理”的优势;三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看汇率,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状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中国不断地进行市场化的改革,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人民币与外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同时,人民币受到的对外升值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

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会计史》 期末考查论文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学生姓名高云 年级2014级 专业会计学 学号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一、货币在会计中的重要性 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 货币形式的重要性,首先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作为社会生产必然形式的市场经济下,企业等类型的生产单位,它们所生产的产品要想得到社会的承认,不可能离开货币形式。只有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能够成功地实现销售,体现为货币收入的时候,企业才能够生存下去。 其次,货币形式的重要性在于,在发达的或较发达的商品市场经济下,为货币类资产交易服务的各类社会主体,已经成了社会的一个生产部门。一方面,这意味着,这个相当特殊的生产部门的正常运行,已经成了其他生产部门如物质类商品生产部门能否正常运行的十分重要条件。另一方面,作为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在其商业化经营过程中,将形成本部门的新增价值、新增利润。 二、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所以此时中国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一)、最早的货币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起源于商朝。货币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商朝是奴隶制社会,完成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而且手工业和商业显着发展。手工业分很多种,细致的分工引起了广泛的商品交换活动,加速了货币的产生。 (二)、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货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人阶级的出现,商业活动不再限于剩余生产物的偶然交换。商人阶级的出现,使产品发展成商品,这是经济方面的重大转折。铜铸币的发展极其广泛流通,又由于政治上各诸侯互相争雄,造成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因而各地区基于不同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铸造出各种不同的铜铸币,即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这四种货币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大小轻重都不一致。这个时期的货币虽然没有主币和辅币之分,货币单位已分等级,同时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而且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三)、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货币在秦汉时得以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实行金钱本位制,即黄金和铜钱并行。黄金按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