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类型3

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类型3

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类型3
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类型3

三维建模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三维建模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遗址发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遗迹、遗物信息,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但是文物遗迹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面临逐步自然消亡的危机。同时,考古遗址中很多重要的迹象,在发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所丢失。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获取考古遗址中的各类相关信息,长期以来都是考古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传统的绘图、照相、摄影以及文字记录手段限于某种因素,无法准确而详细地记录遗迹、遗址的几何信息和三维形态,为后来的研究、展示等应用需求提供完整的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全站仪、GPS、数字相机等一些新技术手段在考古发掘中的广泛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古遗址信息获取的能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手段仅仅满足了考古信息采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层面的需求。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考古遗址的相关信息,首先,需保证所获取的资料科学准确;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以保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同步记录相关信息;第三,其生成的基础数据要具有多种应用可能,以满足考古发掘、保护、研究和展示等各层次的需要。实践表明,在考古遗址应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不仅可以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同时,将会是考古信息获取和资料后期整合、分析手段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变革。 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以被测对象的采样点(离散点)集合──称之为“点云”的形式获取物体或地形表面的阵列式几何图像数据。可以快速、大量的采集空间点位信息,为快速、精确地获取物体的三维信息,并进而建立起科学准确的数据模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正是基于这些优点,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水利、制造等诸多领域。近年来,在文物考古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应用实践工作,如故宫博物院正在开展的古建筑数字建模项目,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利用三维技术建立的数字档案。这些实践工作为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在文物考古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开展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而二号坑遗址三维数字建模项目的工作实践表明,在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引入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对考古遗址的相关信息进行同步采集和处理,并进而建立数字模型,不仅可以满足考古发掘过程中科学、准确获取遗址各类信息的要求,同时也为后期研究、保护、考古资源管理、公众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号坑遗址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俑坑内不仅出土有兵马俑、青铜兵器等大量的文物,还清理出较完整的棚木层、战车等珍贵的遗迹。因此,在该遗址应用三维数字扫描及建模技术,不仅可以科学、准确地获取遗迹、遗物的相关空间信息,同时因遗址面积较大,发掘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且各类迹象和出土文物的类别及形制等较为丰富,这些大体代表了一般性考古遗址的主要特点和信息获取工作要求,因此,二号坑数字建模项目的实践,为探索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的在考古遗址深入应用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号坑数字建模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三维数据采集、点云数据处理和拼接、三维模型的建立、纹理镶贴和色彩还原。首先在遗址现场布设球状拼接标志点,对大场景进行扫描,并将扫描数据进行了初始拼接,建立初始点云图。然后针对遗址中

【小学生作文】难忘的社会实践--考古

社会实践活动体会 上周学校安排我们三年组准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班级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同学们真的是兴奋极了!×老师说,因为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今后可以参加所有学校组织的活动,除了学习,我们还会在学校的安排下,通过各种实践增长我们的见识。 昨天,班主任解老师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特点爱好,将我们分成了十二个实践小组,有塑泥、考古、电玩、克隆彩绘、泥画、手工作坊、花坊、科学实验、科技馆、小贝实验、益智拼装及地球地理。我最喜欢考古和科学实验,如愿的,我被分到了考古组。 当我们坐上开往素质培训中心的大巴时,心情便激动得不行,不知道那里的老师会带给我们怎样好玩又奇妙的体验!大巴行驶了大概半个小时的路程便到达了目的地,我们每个小组按照老师的引导,分别去了各自的体验教室。 一进考古组的教室,便看见我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摆放着一盆水,桌子里面放着一个木盒,老师发给我们每个人一个教材小盒子,一看盒子上面的图案和文字,我就大概了解了今天考古的主题便是“恐龙”。体验课开始了,首先,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恐龙的知识。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恐龙有很多种类,有甲龙、三角龙、霸王龙等等。恐龙的体格非常的庞大,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科学家们有的说是小行星

撞击地球导致的;有的说是瘟疫后恐龙蛋受侵变质无法孵化;还有的说是因为火山爆发,岩浆带来大量的有毒与对恐龙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大气、土壤或水等使恐龙患病最终灭绝等等原因。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老师讲得生动,我听得入迷,不知不觉中仿佛来到了恐龙的时代,看着那些傲视一切的庞然大物,我是显得这样渺小。难以想象,如果恐龙没有灭绝,那么现在主宰这个世界的便不是我们人类了!走出恐龙世界,回到现实,看着摆放在眼前的模拟考古教材,我跃跃欲试。我们按照老师的指导,仿佛成为了真正的考古学家,将恐龙“化石”一点一点的从“地下”挖掘出来。 通过这次的实践体验,让我真正的了解了考古的重大意义。考古就是通过对实物的材料来直接了解历史,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好的要记住,坏的要避免。 ××小学×年×班××× ××××年××月××日

1920——1949年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

1920——1949年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发展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读书笔记考古学在中国是一门年轻但又有着悠久学术渊源的学科。从研究古物的意义上来说,从宋代的金石学研究传统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的萌芽,但金石学并未涉及古代遗迹的研究,也没有直接发展成为近代的考古学。而早期的考古发掘更接近于挖宝,直到近代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应用,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的形成。 在考古发掘中,地层学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是从地质学中借用而来的,借用地质地层学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考古研究资料,通过判定遗址中诸多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根据“土质土色”来区分不同的堆积,根据叠压、打破及平行关系来确定不同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可以说地层学为遗存的收集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 中国的考古地层学来源于西方。十九世纪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新疆做过发掘,在沙漠地带很难辨认层位关系,而当时整个欧洲的考古学界也只有少数人知道层位关系的重要性,斯坦因自然并不注意地层,更在意宝藏。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当时,考古地层学在西方成熟不久,作为地质学家,安特生一直非常注意地层的叠压关系。他不仅强调确定文化的早晚关系要依赖于地层学,而且还批评鸟居龙藏早年的工作,“未为地形及地层详细之考察”。并对他在我国东北地区考古所得出的结论表示怀疑。事实上无论砂锅

屯的第一次发掘或是仰韶村等地的其它发掘,安特生都对地层叠压关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建立了基线测量标本的出土位置,还注意到了土质土色的变化并试图了解遗物在各层分布的规律。由于标本都记有详细的层位,所以到四十年代安志敏研究砂锅屯洞穴的层位时,还能借助于出土标本上的标签来辅助工作。但安特生在发掘时使用地质学中划分地层的做法,按等距离深度来划分地层,所以并未把仰韶和庙底沟二期的文化层区分出来,弄混了一些出土物的层位关系。1925年李济先生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是我国学者第一次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发掘。1928年以后,在李济主持下,安阳殷墟的发掘也开始了。李济先生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在美国的学科划分中,考古学是属于人类学范畴的,但他最初毕竟不是专攻考古学的,所以殷墟的最初几次发掘,并末严格按地层学要求来进行。李济先生的发掘方法用的也是水平层位的方法,但是跟安特生的方法相比,他在发掘时采用了探方发掘法,通过这种方法记录出土物更合乎科学本身的要求。 三十年代,在周口店发现旧石器后,裴文中多次同新生代研究生名誉主任步达生谈论改革发掘方法的事情。1932年春,周口店的发掘改变了原来的古生物学的发掘方法,改为采取探沟和探方相结合的考古学的发掘方法。这种按探方及采取水平层位的发掘法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突破,裴文中、贾兰坡等当年的发掘者都称这种方法是发掘方法上的革命。1930年粱思永先生从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回国,1931年梁思永先生主持了安阳后岗的发掘,这次发掘还是采用了探沟的方

我的理想考古学家图文稿

我的理想考古学家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我的理想考古学家 导读: 我的理想考古学家(一) 理想,如梦一般五彩,似蝴蝶一般翩舞,如花瓣一样芬芳迷人,如一泓清泉,清澈甘甜……理想,是希望的种子,播洒在人们的心田。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考古学家。 自从有了人类的足印之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其中有一部分流传至今,更多的却已经随着时代湮灭、流逝,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团。为了了解以前年代的文明发展史,人们不断探索,从一点一滴考察、发掘。殷墟、北京猿人、河姆渡文化、长沙马王堆等等,每一次的考古大发现都给我们惊喜。这些功劳都是考古学家们不辞辛苦换来的,他们为祖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这几天,电视上不断播出我国打捞“南澳Ⅰ号”古船的事情,除大量散落的陶瓷器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时明朝禁运的一摞摞铜板及串串凝结在一起的铜钱,据说还有像是铜炮的物体。这么多的东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谁家的船船又是怎么沉的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是飓风、是海啸、还是遇上了海盗那时候的船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当时人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太多太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里,我赶紧翻翻订阅的《探索地理》、《探索历史》杂志,可惜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看来,只有慢慢解决了。考古学家真了不起,无论是大海、高山,无论是荒漠、草原,处处都可见他们的身影。通过他们的努力,现

代人一点点还原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和人物。我就想做这样的人,将来为国家、为人类发掘更多的“历史”。 但我也知道,考古学家也不是简简单单就当上的。虽然看起来那么风光——背着旅行袋、拿着仪器,出现在神秘的地方寻找奇珍异宝,可他们遇到的一定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付出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从现在开始,我要坚持锻炼身体,坚持学习历史和地理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为自己的理想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理想,是我们奋斗前进、勇于创新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的指路灯,是困难时的力量源泉,是沙漠中绝望是的生存希望……为了自己的理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我的理想考古学家(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理想都各不相同。我的理想就是能成为一名考古学家。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看古装电影、电视剧,对古代的建筑、礼仪、文化、服饰、器皿、生活方式等等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古代那巧夺天工、叹为观止的瓷器,我总是想问一问那是怎样做成的这些神来之笔的做工会付出多少人的心血古代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智慧在瓷器当中我特别喜爱古代的花瓶,因为我喜欢花瓶上的龙飞凤舞的文字、妙笔丹青的绘画和艳丽多姿的色彩。 我对古代的建筑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人们都说现代的人是最聪明的,古代人远不及现代人聪明,但是,我并不那么认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总是想,既然古人能把圆明园里建筑那么有气魄,那么有诗意,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 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但需要说明的是,地质学中的地层学,是以各种自然堆积(自然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搞清地壳形成的历史;而考古学中地层学,则是以主要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文化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究明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两种地层形成的原因不一样,内涵和存在的形式不同,因此观察和分析地层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此外,考古地层学中还包括了一些地质地层学中所没有的内容,即除了观察、分析各种文化层形成的原因外,还要拿这种理解来指导发掘工作,处理各层次的遗迹。为了区别两种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就叫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将这些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别开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即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二、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 文化层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原因来说,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的结果。人类的文化堆积,必然包含有人类活动而遗留的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由于各个时期堆积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反映在土质、土色与包含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考古层学主要任务就是区分各个时期文化堆积的层次,判定古文化遗址中各个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层次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 一般说来,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有一定的共同要求,如近水、向阳、安全和生活资源丰富等。因此,在一些符合上述条件的理想地点,往往被历代居民都选作居住地。这样,在同一个遗址中,常常包含有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堆积层次,构成了这一遗址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过程的记录。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地层形成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即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这叫地层层序律。文化层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层的形成过程,较之自然层要复杂的多,期间除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外,也同时受到自然力的作用。但在正常情况下,居住于同一地点的历代居民活动形成的堆积,也是按时间的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成的。即年代早的在下,年代晚的在上。下部地层中包含的遗迹、遗物年代也应早于上部地层中的包含的遗存。考古层学就是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来判定古文化遗址中不同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种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和相对年代的。 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 1、文化层的划分 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内容、生存环境等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在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也就会产生差异。这些就成为划分文化层的主要依据。由于人类文化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存的内涵和形态有所差异,故文化遗存的变化也是划分文化层的依据之一。考古地层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主要依据土质土色的变化、并参考包含物的变化及遗迹现象等,准确地将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堆积层次划分开来,并确定它们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土质:堆积物的岩性如颗粒成分(粘土、粉砂土、砂土等)、结构(疏松、紧密等)、质地(软、硬等),是划分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些层次的土色虽相近,但结构或颗粒成分不同,即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土色:土色是指堆积物呈现的颜色,由于不同时期堆积中的包含物或形成的原因、气候等不同,土色也常有区别。常见的土色有灰色(浅灰、深灰)、黑色(浅黑、深黑等)、褐色

全面认识GIS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全面认识GIS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王子荀 200800080048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8考古 摘要:GIS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是现代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高效始终是考古研究所追求的目标。在此,本文欲对GIS考古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及实践、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一详细总结,以增强GIS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考古研究 GIS 发展历程内容及实践发展趋势全面认识 考古学以古代人类的各种物质遗存为研究对象1,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这种广泛的研究内容就要求研究手段的多样性,特别是自然科学和技术要求的提升在现代考古学显得愈加重要。其中,GIS考古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勃然兴起的。众所周知,考古工作是一个从古代遗存中发掘、整理、研究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过程,所以,GIS的应用对处理考古研究中的海量信息具有十分重的作用,从而应用到了与考古相关的各个环节。 GIS(Geograhic Information System),即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数据管理、分析研究的综合技术系统。通过对空间数据的坐标、位置处理,可以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及运用,可以高效、科学的解决考古研究中的相关问题2。GIS考古研究的产生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简单要复杂的过程,它今后的发展趋势也必将随着自然科学中GIS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拓展,下面我们就其发展历程、应用实践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记述。 一、GIS运用于考古研究的基础 GIS来源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在利用到考古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偶然的结果,GIS考古研究具有其特定的研究基础。GIS基础的应用必然和现代考古研究实践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应的切合点,从而才促使了两个学科的结合。 首先,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hic Information System)属于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技术系统,作为计算机技术、地理、遥感、测绘、统计、规划、管理学和制图学等学科交叉运用的产物,它代表了现代计算机科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发展方向。GIS 技术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表达,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提供多种空间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GIS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和动态性; 第二:以地理研究和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 1鲁鹏、杨瑞霞、田燕《GIS考古研究综述与前景展望》,《中原文物》2008年第二期,第104页 2张颖岚《GIS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36卷第六期,第94页

从海昏侯考古发现看中国公共考古学发展

从海昏侯考古发现看中国公共考古学发展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经过近5年清理发掘,已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形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引发了人们众多的探究和关注。原本很小众、学术的考古发掘,是如何在4个多月里,发酵成了一桩人人刷屏的社会事件的?一夜之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位只当了27皇帝的海昏侯,人人变身成为历史爱好者,关切着考古事业发展,在这里,一方面是因为海昏侯考古发掘的成果巨大,是目前发现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列侯墓园,更是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另一方面是海昏侯本身,一生坎坷传奇,在世33年间曾经历王、帝、侯三种身份的转变的人生经历,是人们出于猎奇心理便更多的去了解相关背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使然,而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是这其中公共考古学发展极大的推动作用 海昏侯墓考古发现历时5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发掘过程中,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发掘清理现场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提升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和遗产保护展示的含金量。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展示水平。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

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现已初步建立起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发掘过程每个时间节点,都采用三维技术进行扫描测绘和记录。大范围长时间高精度扫描,既确保最真实留存文物信息,又快速制图、快速分析,有效支持了对现场遗存的分析判断。所有发掘工作都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指导考古发掘,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在文物进一步保护利用方面,江西考古所已经和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展文物修复工作。从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局提出对该墓葬进行抢救发掘的申请,国家文物局研究后批准该申请,并要求对墓葬周边区域开展考古调查。2011年,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周围方圆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并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及其墓园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2012年、2013年先后发掘了1座车马坑、3座祔葬墓,解剖了2 座园门、门阙及各式墓园建筑基址,2014年发掘主墓,完成封土和墓室内填土的发掘,到2015年12月对主墓进行发掘,可以说,海昏侯墓发掘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极大的牵动着社会公众的神经,到2016年3月,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便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这紧凑的时间发展不同于以往考古现场出土文物要经过文物库房统一修复,并做好研究后才能与观众见面,这样大约需要五六年时间,而这样五六年过后,公众对出土文物的了解热情就不再如发掘时那么高,而海昏侯墓发掘一个月后,便在江西省博做了一次专题展览,并且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不仅在关键节点进行多次电视直播,央视等一些主要媒体全程持

考古学名词解释

1.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 2.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与其他许多学科都有关系,必须得到这些学科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与考古学有关的学科,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三大方面。①在自然科学方面,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和体质人类学,主要是用以鉴定发掘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和人类的骨骸,并判定它们的年代。物理学和化学则应用于对遗迹的勘探,对遗物成份和性质的分析,并测定它们的年代。②在工程技术科学方面,建筑学和土木工程学应用于对遗址的发掘、测量、制图,对发掘出来的遗迹进行复原或在现场加以保存等。采矿冶金学、陶瓷学和染织学应用于对工场址、矿址、窑址等遗迹的考察,对铜器、铁器、陶瓷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遗物的分析和研究。造船学则专门应用于对发掘出来的造船工场遗址和船舶的遗物进行考察和研究。③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等,都是分别就遗迹和遗物所提供的有关各该学科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解释。美术史学和建筑史学主要是研究发掘出来的美术品和各种建筑物遗存,就其样式、风格、年代、建筑技术以及保存方面的问题,作出判断和说明。历史学除了为发掘出来的种种遗迹和遗物提供文献上的解释并帮助判断它们的年代以外,还广泛地就古代的政治组织、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以及涉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提供文献上的资料,作出详细的说明,以补考古学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和不足。 3.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可移动的古代遗存,包括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也包括墓葬的随葬品和墓中的画像石、画像砖及石刻、封泥、墓志、买地券、甲骨、简牍、石经、纺织品、钱币、度量衡器等。遗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因而它们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况。由于地域、时代与民族的不同,各种遗物的用材(石、木、陶、金属──青铜与铁等)、制作方法及其形制、风格亦各不相同,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考古学对人类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遗物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类别、类型的研究及年代的鉴定和用途的确定,而是要通过对遗物的研究去了解人类古代社会的社会生活、生产技术水平及文化面貌。 4.文物: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们对古陶瓷的认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通常对一件古陶瓷器来说,主要是通过对它的造型、纹饰、款式、釉彩、工艺、胎釉等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的基础是将研究对象和一系列经排比的标准器物进行比对,这些研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直接依靠人眼来进行的,由于牵涉到的历史、美术及工艺等知识较多,研究成果的取得需要有较长时期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测试方法问世,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热特性、密度、元素化学状态以及对热、光等的反应特性等等都可以成为分析测试的对象。在这些分析对象中,有很多是人眼不能分辨和察觉的,它们与颜色、质地、纹饰等一样都是物质的属性 一:古文物的年代研究 1 X荧光成分分析测量陶瓷器年代 x荧光能全面分析古器物的钠、镁、铝、硅、铅等16种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变化情况,通过和标准样本的数据作对比,判断检测品的真实性。x荧光能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古陶瓷研究、古陶瓷元素分析、产地辨别及古陶瓷真伪鉴别等考古、文物领域。热释光是磷光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物理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以测定陶瓷器和砖瓦等物体的烧制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考古、测年技术¨J。热释光是陶瓷器中放射性物质和周围环境发出的微弱的核辐射通量长期作用在陶瓷器矿物晶体中产生的一种效应。影响热释光信号的外界因素有高温加热,人工辐照,光照作用等。早在1989年,Trowbridge和Bubank做过试验:他们把天然荧石加热,排空它们在地质时期积累的热释光,然后用x射线辐照,在没有光的情况下观察辐射剂量与发出的热释光的关系,基本确定热释光由辐照产生。可见热与x射线辐照都会影响或一定程度上改变本来的热释光信号强度。在一般的热释光现象中,激发的方式有很多种。由摩擦或者研磨激发的称摩擦热释光,由电场传输的能量激发的称电子热释光。通常讲的热释光指由紫外光子和电离辐射激发的热释光. 2 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INNA)在古陶瓷学上常被用来研究陶瓷器的产地。INNA是一种应用于成分分析的放射分析物理方法。活化分析的基础是核反应,以中子或质子照射试样,引起核反应,使之活化产生辐射能,用^y射线分光仪测定光谱,根据波峰分析确定试样成分;根据辐射能的强弱进行定量分析。其典型的测试灵敏度可达10曲(ppb)级别,某些元素的灵敏度达到了10-12(ppt)级别。 3 化学组成分析在判别古陶瓷年代中的应用 通过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来辅助古陶瓷年代判别的工作进行了已有几十年了,但直到近年才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系统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古陶瓷的化学组成与制作年代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判别必须依赖完善的化学组成数据库,而建市数据库的工作量非常大;另外通过化学组成来辅助古陶瓷判别的科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构建古陶瓷化学组成数据库的基础卜,经过一段时问的摸索,我们在甄别现代仿品和推断瓷器年代方面有了几个成熟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有古陶瓷判别的工作中,给出肯定性的结论只可能是相对的,如:仿品胎釉的化学组成这一属性与真品相符,并不能说明它在其它各属性上也与真品相符,需要多重证据(如纹饰造型、热释光特性等)支持才能有更精确的判定。但如果仿品在某些特征性的属性上与真品不符,所给出的否定性的判别结论则是可信的。 二:文物的无损研究 无损检测技术是在现代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

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建设_李安波

收稿日期:2003-08-20; 修订日期:2003-10-20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虚拟地理环境系统的研究与开发”(2001AA135130);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学科“地理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和“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项目 作者简介:李安波(197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和相关应用开发。 ① 王继宁,张立莹.应用现代建模技术记录考古发掘资料的方法及其作用.秦文化研究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 ② http : w ww .ccrnews .com .cn displ aynew s .asp ?id =1330. 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建设 李安波1 ,毕硕本1 ,裴安平2 ,闾国年 1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 IS )技术建立“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FA GIS ),为田野考古发掘、研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手段与方法。针对用户“个性化服务”的应用需求,进行了系统柔性平台的框架设计,并分别介绍了基于摄影测量技术的数据采集与处理、考古知识获取与管理、空间决策支持、体视化与虚拟考古环境构建四个主要功能及其研究与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柔性设计;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中图分类号:T P311;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4)01-0039-04 0 引言 田野考古的目的是为了揭露、观察、记录、发现与研究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史料。科学的发掘过程、现场资料的完整准确记录、海量考古数据的科学分析与直观形象表达,是对发掘资料科学使用、正确解释考古遗存和现象性质的必要条件。为此,田野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迫切需要建立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一方面为田野考古提供一个实用的应用环境,提高田野资料记录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为田野考古提供一个高效的科研环境,使田野考古发掘现场、相关文物研究与保护单位共享信息、群体决策,从而提高田野考古的决策水平与研究深度。 将GIS 应用于考古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集中于欧洲和北美。欧美应用GIS 在考古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末,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和统计分析等技术开始应用于考古研究;80年代,遗址预测成为考古GIS 的主要研究方向;90年代,GIS 开始被欧洲考古界所 认识并接受,景观考古GIS 分析逐渐盛行① 。目前,国外应用GIS 技术考古主要有三个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把虚拟现实、可视域分析等技术应用于考古研究;二是将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考古研究;三是将遥感与GIS 相结合应用于考古研究,如美国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欧洲发现了地下古罗马的建筑与著名的“罗马大道”,欧美联手发现了南美密林深处的十世纪玛 雅人的宫殿② 。 GIS 在国内田野考古领域内的应用已逐渐为人们 所重视。如1987年南京博物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在中国首次利用遥感技术完成了江苏省镇江地区商周台型遗址和土墩墓的考古调查。1998年河南省在颍河上游的考古调查中利用GPS 与GIS 获得初步成功[1] 。2001年河南省地理研究所与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利用遥感技术对七朝古都开封市的地下埋藏文物进行了考古调查应用试验[2] 。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遥感考古开放研究实验室完成上海地区遥感考古调查,发现有古遗址特征的地点200余处 [3] 。 近年,我国还利用遥感技术进行了秦始皇陵、长城、内蒙古东部地区大型遗址等多处考古调查。 上述考古信息系统的研究重点放在地面和地下文物大范围普查(结合遥感技术)、文物与考古普查资料管理等方面,属于GIS 技术的较低应用层次,而GIS 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支持型的信息系统,只有将GIS 技术应用于考古决策,才能充分发挥GIS 在考古领域的巨大效能。可见,国内考古GIS 的研究深 度与应用水平还需进一步加强与提高。1 当前田野考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田野考古发掘、保护与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1)就考古发掘的实际操作过程而言,绝大多数发掘项目都是处在一种封闭状态下完成的,其发掘质量与进度因发掘领队和队员业务水准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对层位和遗迹现象相互 第20卷 第1期2004年1月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 eog raphy and Geo -Info rmatio n Science V ol .20 N o .1 January 2004

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

史 学 月 刊 2006年 第10期 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 李庆新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200433) [关键词]秦汉六朝;岭南;考古发现;海外贸易;海洋文明 [摘 要]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两广地区、南海诸岛以及越南等地相继发现了一批秦汉六朝时期的有关南海交通与海外贸易的遗址、遗物,展示了岭南社会经济一向的海洋特色,大大改变了岭南的古史景观,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篇章。 [中图分类号]K872;K232;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20214(2006)1020010208 On the Communication in Lingnan and South China Sea in the Qin2H an and Liuchao Periods from the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 L I Qing2xin (I nstit ute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 rap hy,Fu dan Universit y,S hanghai200433,China) K eyw ords:the Qin2Han and Liuchao periods;Lingnan;the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external trade;ocean civilization Abstract:Since1950’s,external trade in South China Sea has been discovered in Guangdong and many archaeological sites about the communications in Guangxi regions,various islands in South China Sea,Vietanm,etc were discovered. These relics bring out the ocean feature of the social economy of Lingnan,which not only changes the sight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Lingnan but also enriches the ocean civilization chapter of ancient China. 公元前218年,秦朝征发50万大军南伐百越,郡县其地,岭南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过南越国、两汉和六朝诸时期的开发,岭南社会经济灿然改观,成为南方海外贸易的门户。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两广地区相继发现了一批秦汉六朝时期的遗址、遗物,例如广州秦汉船台遗址、南越国文帝陵、南越国宫殿遗址、贵县罗泊湾汉墓、合浦与徐闻等地的汉代海外交通遗址、遂溪南朝金银器以及波斯银币窖藏。这些发现,极大地改变了岭南的古史景观,也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上古史、中古史的内容。相关考古成果如广州市文管会等所编《广州汉墓》、 《西汉南越王墓》,广西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以及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秦汉三大发现》等著作,都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准和学术价值。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学术研究也取得可喜进展,如张荣芳、黄淼章先生的《南越国史》、胡守为先生的《岭南古史》、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的《广东通史》(古代上卷)等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专著。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希望结合文献资料与近年两广、南中国海及越南等地的考古新发现,着力探讨秦汉六朝时期岭南与海外的经贸联系,以揭示岭南社会经济的海洋特色。 一 秦统一六国后,“南征百越之君”,开始把岭南纳入帝国版图。但是残暴的秦朝不久在陈胜、吴广农民军的冲击下分崩离析,秦将赵佗在岭南拥兵割据,以番禺为国都,建立起南越国。汉朝初年,南越国达到鼎盛,势力东到闽越,西抵黔滇,南至越南中部,与北方的匈奴并称“强胡劲越”。南越立国90余年,其贡献不仅仅在于按照秦汉制度在岭南推动封建化进程,促进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开发,还大大推进了先秦以来不断发展的海外交通与南海贸易。 先秦时期岭南与南海地区已经有比较密切的经济交往。秦朝南征百越,目的之一就是“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1](《人间训》)秦军分5路征百越,其中一路“处番禺之都”,说明番禺(即今广州)在秦代已经是一个有名的都会了。《史记》介绍国内比较著名的9个“都会”,包括邯郸、燕、临、陶、睢阳、吴、寿春、宛、番禺;番禺为“珠玑、犀、瑁、果、布之凑”。[2](《货殖列传》)《汉书》也列举国内7个“都会”,分别是邯郸、蓟、临、江陵、

#俞伟超考古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法

俞伟超著;王然编《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 《关于“考古类型学”的问题——为北京大学七七至七九级青海、湖北考古实习同学而讲》P54-P107 一、“考古类型学”在我国的使用和发展概况 大体说,最初似乎有较多的人基本按照李济的那种方法去作类型学分析。他们摒弃了以序数作标记的琐碎方法,首先是确定各种器物的器别,再比较每一种器别内部存在的形态差别,把形态基本一致的东西定为一个式别(也往往称型别),个别较特殊的、不宜和其他东西划为一个式别的,订为异式(或异型)。各式别的号码次序,有的是表现一个形态的演化顺序,有的则是任意的。这种划分法,有的是表现一个形态的演化顺序,有的则是任意的。这种划分法,如果进行得很仔细,可以为别人提供一个分析全部器物形态变化序列的条件。可是,使用这种划分法得到的式别符号,表达不出彼此是同时并存还是前后相承的关系,习惯于这种方法的工作者,就往往缺乏一种寻找同时并存几条演化轨道的紧迫感,从而在划分式别时就忽略了这种辨认,结果是很容易使别人难以根据报告上发表的材料来重作划分。当然,这种分式结果,还是能把许多器物形态的显著差别揭示出来,只要考虑到彼此的共丰关系,若干遗物的演化顺序,仍能重新排列出来;若干遗迹单位的年代,亦能大体判断出来。 由苏秉琦先生首先使用的对器物进行分型、分式,并依据成组遗物、遗迹来判断文化性质及其期别、年代的方法,至五十年代后期以后,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苏秉琦先生自己在分析洛阳中州路的东周墓葬时,不仅划分了期别,而且对整个墓葬开始作了类别的划分,也可以说是对包括了成组器物、成组现象的遗迹单位,都综合成一个整体而进行型和式的划分,即型是分类,式是分期。 当类型学的运用从单种器物、单种遗迹现象的分型分式法,发展到包括成组器物、成组现象的遗迹单位的分型分式法以后,便可以在一些同时存在而内涵有别的单位中,看到一定的社会集团的划分情况,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面貌,提供一个新发现的、真实的基础。这无疑是类型学方法的重大进步。 ……(略) 在运用类型学方法研究考古学文化的发展系列及其相互关系方面,六十年代时苏秉琦先生又从分析仰韶文化开始,注意到对许多考古学文化要划分区域类型问题。到八十年代,他又系统提出了要从“区系类型”角度来探索考古学文化发展谱系的原则;讲具体一点,就是要分区、分系,分类型地寻找各考古学遗存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这又是我国类型学方法的新的重要发展。 二“考古类型学”的范畴及其作用 考古学中的类型学,最初是为解决年代学问题而产生的。人们从排比钱币、武器、工具、容器、装饰品的形态和图案的变化序列而开始了类型学的研究。直到现在,类型学方法还主要被用来研究器物的演化过程。 其实,这种方法不仅可研究器物的形态演化规律,人们制造的各种建筑(包括墓葬)、交通工具、服装,乃至雕塑、书画等等物品,都可以用它来研究其形态变化过程。总之,人类制造的物品,只要有一定的形体,都可以用类型学方法来探索其形态变化过程(当然也包括上面的装饰图案);反之,凡是没有形体的东西(如思想、音乐等),就无法用类型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论所以是科学的,自然必须有这样的前提条件,即人类制造各种物品,其形态是沿着一定的轨道演化,而不是变幻不定、不可捉摸的。对人们的日常概念来说,这好像是多么不可思议呀!可是大量类型学分析的实践,却一次又一次地表明这的确是事实。 为什么是这样呢?

浅谈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浅谈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学,是一门透过重建与分析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环境资料,包括器物、建筑、生物遗留与文化地景,来研究过去人类社会的学科。它可以被认定为一门科学与一门人文学院,在美国,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在欧洲则是一门独立学科。考古学需要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所以它仰赖跨学科分析,需要多学科协助,一般来自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地质学、语言学、物理学、化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学科,本文重点讲述地质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考古学最初是受到地质学的启发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将地质科学中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一套描述记录方法应用于历史学中。 地质学应用于考古学的发展史 中国现代考古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虽然从始于北宋的金石学吸收了不少养分,但是这一学科还是从西方传入的。而西方考古学的前身是西方的古物学,但西方的现代考古学不是古物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地质学、生物学的一些理论、方法渗透到古物学中的结果。从地质学中借用过来,并经过考古学家不断修订,使其适用于研究考古遗存的层位学,至今仍是考古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法国矿物学家(A.Damor)博士,于1864年分析了一批凯尔特人使用的硬质石斧,以后几年又分析了黑曜岩制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来源,开创了地质学者研究考古遗存的先河。 1784年,后来曾担任美国第三任总体的托马斯﹒杰弗逊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发掘一个印第安墓葬时,首次提出发掘时应注意地层关系。 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早期,地质学家威廉﹒史密斯曾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准备,建立了一连串的地层系列,并证实了该地层系列可以表明年代,根据是不同地层里的不同化石。 1871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将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一套描述记录方法应用于特洛伊古城的发掘中,建立了该古城的考古文化层序,考古地层学自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