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名词解释

绪论

1。组织学:是研究人体细微结构,超微结构及其于机能关系的科学。

2。解剖学:主要是用解剖器械剖割和肉眼观察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又称巨视解剖学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

3。组织:是由许多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具有多种类型。每种组织具有某些共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一般将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称为基本组织。

4。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联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如胃、肝、肺、骨和肌等。

5。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6。PAS反映:糖经过碘酸(HIO4)氧化,出现醛基,成为多醛。多醛与无色品红结合,成为紫红色沉淀物,此反应称为过碘酸反应,简称PAS反应。PAS反应阳性的部位即表示有多糖存在。

7。前臂的内侧称尺侧,外侧称桡侧,小腿内侧称胫侧,外侧称腓侧

8。近侧和远侧:多用于四肢。肢体接近躯干处,血管、神经等接近起始处为近侧,反之为远侧。

9。矢状轴(面),冠状轴(面),垂直轴(面)。见书P5

10.H-E染色:苏木精和伊红组成,苏木精是一种碱性染料,可将核染色质染成蓝紫色。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将多种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或红色

第一章基本组织

1.内皮:是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内皮细胞很薄,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和淋巴的流动及物质交换。

2.间皮:是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细胞表面湿润而光滑,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减少摩擦。

3.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机能为主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称腺。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是由形状不同,高低不齐的一层细胞组成。细胞的底部均附于基膜上,但由于细胞的高低不同,胞核的位置也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光镜下形似复层上皮,实为单层上皮,故为假复层上皮。

4.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细胞外伸出的细长突起,长约5-10um,直径约0.2um ,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清楚可见。纤毛具有向一定方向节性摆动的能力。

5.微绒毛:是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指壮突起,起直径约为0.1um,长度因细胞的种类或生理状态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微绒毛显著的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和吸收功能密切相关。

6.连接复合体:根据细胞连接的结构和机能不同和分为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凡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连接结构连在一起,即称为连接复合体。

7.哈弗氏系统(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和骨干长轴平行排列。每个骨单位由一个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数层围绕中央管的呈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组成。

8.肌节:(肌原纤维呈细丝状,光镜下肌原纤维呈明暗相间的横带,明带称I带,暗带称A带,明带中间有Z线,暗带中的发亮区称H带,H带中有M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9.肌浆:肌细胞细长呈纤维状,因此称为肌纤维。肌细胞胞质称为肌浆。

10.肌原纤维:电镜下,肌原纤维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丝组成的。肌丝可以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两种。

11.三联体:包绕肌原纤维的肌质网,在位于横小管两侧分别汇合成与横小管平行的较粗的小管,称终池。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称为三联体。

12.缝隙连接:广泛存在于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是一种较大的平板状连接。可供细胞间交换离子和某些小分子物质,以及传递化学信息和协调细胞功能等。缝隙连接还与细胞分泌、增殖和分化等功能有关。

13.外分泌腺:根据分泌腺的分泌物派出方式不同,可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具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到其他器官或体表,如汗腺、胃腺和唾液腺等。

14.浆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较少,而在病原菌侵入的部位,如消化管、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和慢性炎症病灶及淋巴组织等部位浆细胞较多。浆细胞具有合成、储存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

15.巨嗜细胞:在体内数量多,分布广,是吞噬功能最强的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嗜细胞常沿纤维散在分布,可分为固定巨嗜细胞和游离巨嗜细胞两种。来源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有很重要的防御功能。

16.肥大细胞: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

17.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在H-E染色的切片上,闰盘深染的粗线状,形如梯形,位于Z线水平。

18.有髓神经纤维(有髓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形成的纤维状结构。

19.环层小体:又称帕奇尼小体。主要功能是感受压觉和触觉。

20.触觉小体:多见于手指,足趾掌面的真皮乳头内。主要功能是感受触觉。

21.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并反复分支,每一分支终末与一条骨骼肌建立突触联接,此连接区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简称终板。

2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合称一个运动单位。

23.突触:是指神经原、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一种传递信息的特化连接结构。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大类。

24.尼氏小体:光镜下呈噬碱性的颗粒或小块。其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包括复制细胞器和与产生神经递质有关的蛋白质和酶。

25.神经纤维节(郎飞氏节):光镜下,有髓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构成的。髓鞘和神经膜都

有节段性,段与段之间的缩窄部位称郎飞节。

26.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组织共同组成效应器。

第二章运动系统

1.骨骼全身的骨通过骨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既骨骼。

2.长骨:多呈管状,可明显的分为中部稍细的骨干(骨体)和两端膨大的骺其光滑的关节面覆有有关节软骨。骨干内有空腔,称髓腔充满骨髓。长骨分布于四肢,起支持和杠杆作用,如肱骨和股骨等。

3.含气骨:有些不规则骨的内部中空,称含气骨。如颌骨等,发音时起共鸣作用,并可减轻骨的重量。

4.骨连接:是骨与骨间的连接装置,根据他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纤维连接和滑膜关节连接两种形式。

5.关节:(滑膜关节连接,滑膜关节)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接。其间具有腔隙,活动性教大,这种连接叫关节。

6.椎孔:每一个椎骨都包括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两部分。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

7.椎间孔:椎弓根上下各有一切迹,上切迹较浅,下切迹较深。两个相邻的上、下切迹在两侧围成椎间孔,脊神经和血管由此通过。

8.椎管:全部椎骨的椎孔连续成椎管,其中容纳脊髓。

9.额囟:新生儿有许多颅骨尚未发育完全,骨与骨之间的缝隙很大,并为结缔组织膜所填充,称额囟。

10.足弓:足骨接关节和韧带连接紧密,使足底形成凸向上方的弓称足弓。

11.椎间盘:是相邻两椎体间的纤维软骨板。盘的周围为纤维环,坚韧而富有弹性,紧密连接相邻的两个椎体;中间为无色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称髓核,是脊索的遗迹。椎间盘的厚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加,起弹性垫作用,另外,也可增加脊柱运动幅度。

12.骨性胸廓:由12块胸椎、12块肋、一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接共同围成。有保护胸腔脏器和一部分腹腔脏器的作用,并参与呼吸运动。

13.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髋骨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的一个完整骨环。具有保护盆腔内脏器和传递重力的作用。

14.静力工作:肌肉持续工作,长度不变,产生力量使肢体维持一定姿势的工作。

15.膈: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呈穹隆状。膈的周围是肌质部,中央为腱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各部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

16.脊柱生理弯曲:从侧面观察。可见脊柱呈“S”形,有颈、胸、腰、骶四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这样便加大了胸腔和盆腔的容积。人类脊柱的弯曲是人体直立的结果。从个体发育上看,这些弯曲也是在直立姿势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些弯曲,使人类脊柱具有弹性而缓冲了在走、跑、跳时所产生的震动,对脑有保护作用。

17.环转运动:骨的近侧端在原位转动,远侧端作圆周运动,全骨描绘成一圆锥形的轨迹。

第三章循环系统

1.体循环: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大循环或体循环。

2.肺循环:全身返回心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叫小循环或肺循环。

3.动脉:运送血离心的血管。

4.静脉:运送血回心的血管。

5.微循环:是指由微静脉到微动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等。

6.颈内动脉窦:在颈内动脉起始处管壁稍膨大,称颈内动脉窦。窦壁内有压力感受器,能感受血压变化。

7.颈动脉体(小球):颈总动脉末端分叉的后方,有一个通过结缔组织连于后壁的圆形小体称颈动脉体(小球)。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中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及氢离子的浓度变化,反射性调节呼吸运动。

8.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段,以膨大的盲端起始于组织间隙,彼此吻合成网。初在某些无血管的组织,如上皮、角膜晶状体等处及脑、脊髓、脾髓、骨髓等部位缺少外,几乎遍部全身。

9.乳糜池:为一膨大的囊状结构,常位于第一腰椎前方,由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合而成。

第四章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嗜细胞等组成。其核心细胞是淋巴细胞,免疫应答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法。

2.血-胸腺屏障:血流内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胸腺皮质,这表明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成分具有阻挡抗原进入的屏障作用,称为血-胸腺屏障。它由下列成分组成:(1)连续的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2)完整的内皮基膜;(3)血管周隙极其所含的巨嗜细胞等;(4)上皮基膜;(5)一层连续的上皮网状细胞。胸腺髓质无此屏障。

3.胸腺小体:胸腺小体是由数层扁平上皮网状细胞呈同心圆环抱而成。外层细胞较幼稚,胞核清晰;内层胞核渐不明显,近中心的细胞常退化解体。胸腺小体内还常见巨噬细胞和噬酸性粒细胞。无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养出功能完全的T细胞。

4.副皮质区:又称深皮质。为位于皮质深层的一片弥散的淋巴组织,与淋巴小结及髓质之间都无明显的界限。深皮质是由若干深皮质单位组成。

5.脾门:脾可分膈、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脏面凹陷,近中央处称脾门,有神经、血管出入。

6.生发中心:淋巴小结中央着色较淡,细胞分裂多,称生发中心。

7.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呈长筒状分布的弥散淋巴组织,随中央动脉的分支逐渐变薄。主要由大量的T 细胞构成,还有一些巨嗜细胞和交错突细胞,它是脾内的胸腺依赖区,相当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当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

此区明显增厚。

第五章消化系统

1.味蕾:为卵圆形的小体,是上皮细胞特化的一种结构。主要分布在菌状乳头的轮廓乳头,少数散在腭、会厌及咽部等黏膜上皮内。味蕾是味觉感受器,简称味器。

2.咽淋巴环: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舌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它们位于口腔和鼻腔进入咽的入口处,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3.幽门瓣:胃的出口是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续。覆在幽门括约肌处有一环形皱襞,称幽门瓣,有阻止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功能。

4.十二指肠乳头:十二指肠降部紧贴第2~3腰椎右侧,其后内侧壁的黏膜有一乳头状突起,称十二指肠乳头是胆总管和胰导管末端的共同开口处。

5.胃底腺:分布于胃底与胃体部的固有层内,为单管腺和分支管状腺。胃底腺可分为三段,腺体的上段较短,为颈部,与胃小凹相连;中段较长,为体部;下段为底部。胃底腺的细胞主要有四种类型: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及胃的内分泌细胞。

6.肠腺:是由小肠上皮凹陷在固有层中形成的单管腺。固有层几乎被肠腺占据。腺体开口于相邻小肠绒毛之间,腺上皮与小肠绒毛上皮相连续。肠腺分泌物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参与食物的消化。

7.中央乳糜管:位于小肠绒毛轴心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呈盲管状,起自小肠绒毛顶,另一端穿过黏膜基层,汇入黏膜下层的淋巴管。

8.胰岛:位于分泌部的腺泡之间,由大小不等的腺细胞团组成,称胰岛。在H-E染色切片中,胰岛着色较浅,细胞团大、小不等,细胞间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细胞紧贴毛细血管壁,分泌物可直接进入血液运送全身。胰岛主要由A细胞、B细胞、C细胞、D细胞构成。

9.回盲瓣:盲肠是大肠的其始部,位于右髂窝内,长6~8厘米,左接回肠。在回肠末端通入盲肠处有黏膜皱襞,称回盲瓣,此瓣起括约肌作用,既可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速度,又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

10.肝小叶:肝的表面大部分被有浆膜。浆膜深面有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包裹整个肝,称肝纤维囊。此囊在肝门处特别发达,并沿血管、神经、肝管等进入肝内,将肝分隔成许多小叶,称肝小叶。

11.大网膜:似一围裙覆盖小肠和结肠的前面,自胃大弯下垂至骨盆缘,又返折3至横结肠。由四层浆膜构成,前、后个两层之间有间隙,但在下部愈合。活体时的大网膜经常活动,其游离缘可随腹腔的不同情况变换位置。大网膜的上皮具有较强的吸收和保护机能,当腹膜腔有炎症时,既向病灶处移动,有包围病灶和限制炎症几脓液扩散的作用,是腹膜腔内重要的防御装置。

第六章呼吸系统

1.鼻黏膜嗅区:P174

2.环甲关节:甲状软骨下缘中部有一韧带,称环甲韧带,与环甲软骨上缘相连。两侧由甲状软骨的下角与环甲软骨侧面构成环甲关节,此关节为联合关节。

3.前庭襞,声襞,声门:喉腔的黏膜与咽腔的黏膜相延续。在喉腔侧壁的黏膜有上、下两对矢状位的黏膜皱襞,上方一对称前庭襞,两侧前庭襞间的裂隙称前庭裂。下方一对称声襞,两侧声襞之间的裂隙称声门。

4.支气管树:左、右主支气管经肺门入肺,入肺后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5.肺门:肺内侧面的纵隔部中间有一凹陷,称肺门,是支气管、气管、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肺的地方。

6.肺小叶:肺表面的浆膜伸入肺内将肺实质分隔成许多的肺小叶。每个肺小叶是由管径在1mm以下的细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构成的。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

7.气-血屏障:电镜下,能清晰地看见肺泡上皮下方及肺泡膈毛细血管内皮处各有一层基膜,因此肺泡和血进行气体交换必须经过肺泡内表面的液体层、肺泡细胞极其基膜、毛细血管的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等,这些结构称气-血屏障。其总厚度0.5um。一旦有炎症浸润就会影响肺的气体交换功能。

8.肺泡巨噬细胞:在肺泡膈常见一种较大的圆形细胞,其胞质内含有吞噬颗粒,这类细胞具有吞噬、免疫和分泌能力,称肺泡巨噬细胞。

9.胸膜腔: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门处相互移行并包以肺根,脏、壁胸膜之间的窄腔隙称胸膜腔。腔内含有少量浆液,呼吸时,可减少脏、壁胸膜之间的摩擦。

10.纵隔:纵隔是位于胸腔内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其边界是: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界为纵隔胸膜,上方达到胸廓上口,下方到膈。组成纵隔的器官有胸腺、心包、心及其大血管、膈神经、气管、食管、胸主动脉、迷走神经,胸导管和奇静脉等,它们互相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

第七章泌尿系统

1.肾窦及肾门:肾内侧缘中部较凹陷,是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肾盂出入的部位,称肾门。肾门向肾内凹陷形成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周围的肾实质围成,内含肾动脉、肾静脉的分支和属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2.肾锥体:肾髓质位于肾实质的深部,颜色较浅,致密而有条纹,形成15-20个肾锥体。锥体的底朝向皮质,与皮质分界不清。

3.足细胞:肾小囊上皮在血管处反折移性为肾小球上皮,紧贴肾小球毛细血管外面。肾小球上皮是具有许多突起的细胞称足细胞。

4.滤过(血尿)屏障,当雪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管内压力较高,血浆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和裂孔隔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屏障。滤入肾小囊腔的滤液叫原尿。

5.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组成,三者在血管极处组成三角形的区域。

6.致密斑:远端小管曲部末端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增高,变窄,形成一个椭圆形盘,称致密斑。一般认为致密斑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能敏锐地感受远端小管内滤液的Na+浓度变化。

7.球旁细胞:入球微动脉行至血管级处,其血管壁中膜的平滑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具有分泌功能,称为球旁细胞。胞体较大,呈立方形或多边形,胞核大而圆,胞质弱噬碱性,内有丰富的分泌颗粒,颗粒呈PAS阳性。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各段后,其中绝大部水、营养物质和无机盐等又被重吸收入血,同时又收纳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排出的机体代谢产物,最后形成终尿排入肾小盏。

9.膀胱三角:膀胱空虚时黏膜形成很多黏膜襞,但膀胱底部的内面有一的、三角形区域,不形成黏膜襞,故黏膜光滑,称膀胱的、三角。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和尿道内口之间,此处为肿瘤和结核好发部位,是膀胱镜检查的重点区。

第八章生殖系统

1.睾丸小叶:白膜在睾丸后缘增厚形成睾丸纵隔。纵隔的结缔组织伸入睾丸实质,形成一些睾丸小隔,把睾丸实质分成约250个锥体形小叶。

2.支持细胞:支持细胞的作用是对生精细胞起支持和营养作用;吞噬精子形成过程中的遗弃物;促进精子的解放和运送;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维持生精小管内雄激素的水平。

3.睾丸间质细胞:间质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分泌雄激素。雄激素可以促进精子的发生和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等。

4.射精管:输精管壶腹末端变细,与精囊的排泄管汇合成射精管。射精管长约2cm,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5.精(浆)液: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均分泌呈碱性的液体,与精子混合即成精液,呈乳白色,适于精子生存和活动。

6.精索:从腹股沟管到睾丸的上端处,有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称精索。组成精索的结构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淋巴管及神经等。

7.透明带:初级卵泡早期,在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噬酸性膜,称透明带。该结构有利于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和沟通信息,以便调节功能。

8.放射冠:在次级卵母阶段,紧贴透明带的柱状卵母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9.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极其周围的透明带和放射冠隋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经腹膜腔进入输卵管的过程称排卵,排卵约在月经周期的第十四天。

10.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内的结缔组织和血管伸入颗粒出层。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卵泡壁的细胞体积增大,分化成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黄体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11.门细胞:位于卵巢门近系膜处,细胞结构与睾丸间质细胞相类似。妊娠期和绝经期门细胞较明显,有分泌雄激素的功能。若门细胞增生或患肿瘤时,患者可出现男性化。

12.月经:月经包括血液、脱落的子宫内膜和子宫颈分泌的黏液等。

13.月经周期:在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变化下,子宫内膜功能层也出现周期性变化,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的剥落、出血、修复、增生和分泌,称月经周期。

14.阴道自洁作用: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后,细胞内糖原被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分解为乳酸,使阴道保持酸性环境,防止病菌侵入子宫,称阴道自洁作用。

15.阴道前庭:是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有四个开口,即前方的尿道口,后方的阴道口,后部两侧有前庭大腺管的开口。

16.第二性征:青春期开始,随着性器官发育成熟而出现的一系列其他两性差异,称为第二性征,也称副性征。如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女性骨盆宽大,乳腺发育,皮下脂肪丰富等。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维持均依赖于性激素的作用。

第九章内分泌系统

1.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故又称无管腺,腺细胞常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腺细胞分泌的高效能活性物质,称为激素,激素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关管,隋血或淋巴运送至全身,选择性地作用于一定的细胞或器官。

2.靶器官,靶细胞:能够对某种激素产生特定效应的器官或细胞称靶器官或靶细胞。

3.嗜铬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胞质内含许多细小的分泌颗粒,用H-E染色显示不出,用铬盐处理,颗粒显棕黄色,称嗜铬反应,所以髓质细胞也称嗜铬细胞。

4.垂体门脉系:垂体上动脉在正中隆起和漏斗干处形成初级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经结节部入远侧部后形成次级毛细血管。初级毛细血管、垂体门微静脉和次级毛细血管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5.赫林氏体:神经纤维内神经分泌颗粒密集形成局部膨大的团体块称赫林体。或答: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分泌神经元的轴突内,分泌颗粒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样膨大,在H-E染色切片上被染成均质的嗜酸性团块,称为赫林体。

6。滤泡旁细胞:滤泡旁细胞,简称C细胞,位于滤泡壁上或滤泡之间。它分泌钙素,主要功能是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是钙盐沉着于骨质内,还可以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并抑制其活动,从而使血钙降低。

第十章神经系统

1.反射和反射弧: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称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2.神经核,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相聚在一起,位于中枢部的称神经核;位于周围部的称神经节。

3.灰质,白质: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是神经原胞体及其树突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称灰质;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颜色苍白,称白质。

4.神经,传导束(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称神经,而在中枢神经以内称纤维束,它的起止与行经基本相同。

5.边缘叶:为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形成的穹隆形脑回,其机能为内脏活动中枢,并参与情绪活动。

6.脊髓节段:脊髓借脊神经根分为31节段。其中颈段8节(C1-8)胸段12节(T1-12)腰段5节(L1-5),骶段5节(S1-5)和尾段(C01-3)。椎体束和椎体交叉:

7.椎体束和椎体交叉:延髓形似倒置的锥形体,下界在枕骨大孔与脊髓相延续,上界邻接脑桥下缘。延髓腹侧面有与脊髓相续的前正中裂,裂的两侧为一对纵行隆起,称椎体,其中有皮质脊髓束。在延髓和脊髓交界处,椎体内纤维大部分交叉,形成了椎体交叉。

8.内侧丘系交叉和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契束核发出的纤维在延髓中央管腹侧相互交叉大对侧,即称内侧丘系交叉,位于椎体交叉的上方。由薄束核和契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后上行,称内侧丘系。

9.三叉丘系:为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纤维经左右交叉形成。

10.外侧丘系及斜方体:蜗背侧核与蜗腹侧核发出的纤维大部分在被盖腹侧交叉到对侧,与对侧未交叉的纤维一起上行与于脑桥和中脑的外侧,构成外侧丘系。在左右交叉时,部分横行纤维穿过上行的内侧丘系,形成斜方体。

11.脑干网状结构:脑干中除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及特异性长传导束外的细胞和纤维交织的区域,称网状结构。

12.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为一层薄而透明的膜。它与软膜之间的空隙为蛛网膜下隙(腔),内含脑脊液。在一些部位此腔隙扩大为池。如脊髓末端以下的蛛网膜下隙形成终池,其内无脊髓,仅有马尾浸在脑脊液中,在此抽取脑脊液作临床检验。

13.脉络丛:脉络丛是由软脑膜上的血管和室管膜细胞突入脑室而形成的。

14.视上核,室旁核桃:位于视交叉的背面,其中最重要的核团有视上核,和视旁核,其细胞属分泌神经元,发出视上垂体束和视旁垂体束终于神经垂体。

15.白交通支,灰脚通支:交通支可分为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白交通支含有在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有髓节前神经纤维,呈白色,经脊神经前根、脊神经,进入椎旁节。灰交通支是由椎旁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故称灰交通支。

第十一章感觉器官

1.视轴:`由瞳孔的中点至视网膜中央凹陷的连线,与视线方向一致,称视轴。

2.巩膜静脉窦:巩膜前端接角膜,相接处称角膜缘。角膜缘深部有一环形小管,称巩膜静脉窦,为房水循环的重要通路。

3.黄斑,中央凹:在眼底的视神经盘颞侧3.5mm处的视网膜上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

4.视神经盘(乳头):视网膜后部有一圆形隆起,称视神经盘(乳头),是由视网膜节细胞的轴他突在此汇集穿出眼球壁而成。该处无感光细胞,称生理盲点。

5.泪器:泪器是眼副器,由泪腺和泪道组成。

6.位觉斑:为位觉感受器,由结缔组织、上皮和位觉砂膜组成,是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总称。

7.壶腹嵴:膜半规管在骨壶腹内膨大形成膜壶腹,其一侧黏膜增厚,并向腔内突出,形成一个与管长轴相垂直的壶腹嵴。

8.咽鼓管:是连通鼓室和咽腔的扁管,全长约3.5-4cm,分骨部和软骨部。骨部为颞骨岩部的咽鼓管,开口于鼓室的扁管。软骨部紧连骨部,经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部的侧壁,平对下鼻甲的后方。

9.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由蜗管下壁的上皮细胞特化形成,主要又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构成。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1.椎间盘:亦称椎间纤维软骨,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中央 部是柔软而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成髓核,周围部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牢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椎间盘共23个,坚韧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复原,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 2.板障:颅盖各骨内、外板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分布有板障静脉 3.翼区:颞窝底由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组成,在四骨会合处常形 成“H”型缝,称为翼区(翼点),脑膜中动脉在此处通过。翼区骨质薄弱,极易发生骨折。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呈似“H”型的沟,其中位于中间的横沟称为肝门,有 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经此出入,上述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5.肺根:纵膈面中部偏后有一长椭圆形凹陷,称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 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之处。这些进出肺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6.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 窄部位。声门裂前3/5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称膜间部,与发音有关,为喉癌好发部位;后2/5在杓状软骨之间称软骨间部,是喉结核的好发部位。 7.胸膜隐窝: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 能充满此空间,胸膜腔的这部分称为胸膜隐窝。重要胸膜隐窝包括:(1)肋膈隐窝:为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圆形,是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膜腔

积液首先聚积于此。此隐窝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2)肋纵隔隐窝:肋胸膜与纵膈胸膜转折处,由于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存在,故左侧肋纵膈胸膜较大 8.膀胱三角:在膀胱的底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称为膀胱三角。此区域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该区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9.静脉角: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 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为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10.心卵圆窝:下腔静脉瓣瓣膜向内延伸至房间隔的卵圆窝前缘,卵圆窝是胎儿 时期右心房通向左心房的卵圆孔的遗迹,下腔静脉瓣起引导血流的作用,出生后卵圆孔关闭,下腔静脉瓣也失去作用而退化,有人此瓣完全消失。11.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动脉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 高时,窦壁扩张,刺激此处感受器,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 12.颈动脉小球:扁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它与主动脉 小球一样,均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13.胸导管: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膈的主 动脉裂孔进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静脉角。胸导管也可注入左颈内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

解剖名词解释 (3)

名词解释 1、骺软骨: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 留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2、椎孔: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一孔,称椎孔。全部椎骨 的椎孔连接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等。 3、椎间孔: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 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骶岬:骶骨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岬(骶岬),参与 骨盆界线的组成。 5、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 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6、翼点: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 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主动脉裂孔:位于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

与脊柱之间围成的孔称为主动脉裂孔,其内有降主动脉 和胸导管通过。 8、M cBurney点(麦氏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 投影,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9、肝门:肝脏面的横沟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 肝门静脉左右支及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称肝门。10、Calot三角(胆囊三角):有胆囊管、肝总 管和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 动脉的标志。 11、肋膈隐窝: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处的胸 膜隐窝,左右各一,整体成半环状,是胸膜腔位置最低 的部分,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积聚于此。 12、肾蒂:出入肾门的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 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称为肾蒂。 13、肾区:临床上常将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 的夹角称为肾区,肾患某些疾病时,此区可有压痛或叩 击痛。 14、膀胱三角:为膀胱底内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

中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系统解剖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 选择题:1~5 AADEB 6~10 CDBBC 11~15 DCEED 16~20 CCABB 填空题:1:关节腔、关节突、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2: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3: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4:7、12、6、5、1 名词解释:1,答:翼点是位于颅骨颞窝下部较薄弱部位,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构成H 形的骨缝。其对应处颅骨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经过,常因外力作用导致脑膜中动脉损伤,引起硬膜外 血肿形成。 2,答:机体内齿状线有两处,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 线称为齿状线。 3,答:纹状体系大脑基底神经节之一。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此两核并不完全分隔,在前端 腹侧是相连接的。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它接受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和丘脑的纤维。由纹 状体发出的纤维大部分起自苍白球,这些纤维进入丘脑底部。纹状体主要的机能是调节肌肉张力、协 调各种精细复杂的运动。如纹状体受到损害,则其功能发生障碍。 4,答:内侧膝状体是丘脑枕后下方的小丘,属丘脑后部,经下丘臂与中脑下丘相连,其深面的细胞 群是外侧丘系听觉纤维的中继核。由核发出的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脚达大脑听区(颞横回),内 侧膝状是听觉传导径路的最后换元处。 内侧膝状体是丘脑内的组成部分。位于丘脑后部,在丘脑枕的下方,与下丘同为皮质下的听觉中枢。 内侧膝状体借四迭体的下臂与下丘连接。 简答题:1,答:腹股沟管包括“四壁两口”: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机的游离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上的皮下环,内口为腹 横筋膜在腹壁下动脉外侧向外的突口。该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 男性腹股沟管内有精索通过;女性腹股沟管较窄,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此外,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 神经的生殖支也进入腹股沟管。 2,答:房水的循环途径: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房→再从前房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然后通过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血循环,另有少部分从房角的 睫状带经由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和通过虹膜表面隐窝吸收。 由于其含有较高浓度的葡萄糖和抗坏血酸,供应角膜和晶体以必要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 走,这种功能对维持角膜和晶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保持它们的透明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房水循环障碍可导致眼内压增高,临床上称之为继发性青光眼。 3,答:胃的动脉:胃左动脉——来自腹腔干。胃右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左动脉——来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短动脉——-来自脾动脉。胃后动脉——来自脾动脉。 胃的神经:交感神经——T5~T12 侧角细胞发出节前纤维→白交通支→穿第5~9胸交感神经节→内脏大神经→腹腔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胃。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背核发出节前纤维→随迷走神经→胃前、后支→胃旁(内)神经节→节后纤维→胃。感觉神经一①随交感神经(内脏人神经)→白交通支→脊神经节→脊髓Ⅶ中间内侧核。②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下节→孤束核。 4,答: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动眼神经自脚间窝出脑,经海绵窦侧壁上部,经眶上裂山颅,入眶腔。入眶腔后立即分为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下支粗大,支配下直、内直和下斜肌。由下斜肌分支发出一个小支叫睫状神经节短根,它由内脏运动纤维组成,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The Supreme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2.Pterion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 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 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 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7.足弓:跗骨和跖 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8.斜角肌间隙: 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 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12. 肝门 :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 的部位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16. 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17. 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 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18.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结核、肿 瘤的易发区。19. 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20. **峡:**颈**上部的上端与**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 术常在此进行21. **穹:**的上端包绕**颈**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22.肝肾隐窝: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 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23.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

解剖学名词解释精选

解剖学名词解释 1.骺软骨与骺骨:幼年时干骺端处保留的一片软骨称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 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残留有骨线称骺线。 2.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 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3.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4.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成 人有23个椎间盘。 5.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内下,长约4.5cm。 6.咽峡:由鄂垂,鄂帆游离缘,两侧鄂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之 间的狭窄,也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7.角切迹:是胃小弯最低点弯度明显折转处。 8.Meckel憩室:约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回肠游离缘上,有 一囊状突起,称为Meckel憩室,是胚胎时期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形成的。 9.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总管、胆囊管及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区,有胆囊 动脉通过。 10.肝胰壶腹(Vater壶腹):在十二指肠降部中份后内侧壁内,胆总管与胰管汇 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为肝胰壶腹,又称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1.迈氏点(McBumey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 的中、外1/3交点处。 12.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又称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 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3.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包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的肌组织。 14.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鼻咽喉;下呼吸道指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15.易出血区(Little区):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 激均易引起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即Little 区或Kiesselbach区。 16.纵膈:是两侧纵膈胸膜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7.肋膈隐窝:左右各一,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 低,容量最带的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存于此。 18.支气管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构成 了肺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基本单位。 19.气管隆嵴:气管内在胸骨角平面有一向上凸出,并略偏向左侧的半月状嵴称 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标志。 20.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长梭形, 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21.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 它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 (供临床、预防、口腔等专业本科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 A型题(每题备有5个答案,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在答题卡的相应部位涂黑。(每题1分,共36分) l、精索内不含有 A、睾丸动脉 B、蔓状静脉丛 C、射精管 D、神经 E、淋巴管 2、不参与脊柱构成的是() A、椎间盘 B、前纵韧带 C、后纵韧带 D、黄韧带 E 、齿状韧带 3、何者不是出入肝门的结构( ) A、肝静脉 B、门静脉 C、肝管 D、肝固有动脉 E、淋巴管 4.屈髋关节伸膝关节的肌是 A.缝匠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薄肌 E.股二头肌 5、掌深弓 A. 桡、尺两动脉终支构成 B.位于指浅、深屈肌腱之间 C. 弓顶位于掌浅弓近侧1~2cm处 D.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与掌浅弓吻合 E.以上都不对 6、腋淋巴结群中,直接引流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的是 A.外侧群 B.中央群 C.腋尖群 D.肩胛下群(后群) E.胸肌群(前群) 7、关于肘关节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由肱骨下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B.由肱骨下端和桡骨上端构成

C.由桡骨上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D.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构成 E.其下界为十二指肠球部 8、肝门静脉 A.是出肝的静脉 B.从肝脏面的横沟处出肝 C.经过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D.借胃右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 E.以上都不是 9、关于阑尾,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阑尾的远端是盲端 B.其近端开口于回盲瓣下方2~3cm C.阑尾的位置可随盲肠位置的变异而变异 D.阑尾动脉为富有侧支吻合的动脉 E.阑尾根部是三条结肠带会聚处 10、下列哪项不是腹主动脉成对的脏支 A.肾动脉 B.腰动脉 C.睾丸动脉 D.肾上腺中动脉 E.卵巢动脉 11、下列骨中哪块属于脑颅骨 A.犁骨 B.下颌骨 C.腭骨 D.蝶骨 E.颧骨 12、股四头肌不包括 A.股二头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外侧肌 E.股内侧肌 13、肩胛骨下角平对 A.第2肋 B.第4肋 C.第5肋 D.第6肋 E.第 7肋 14、关于胆囊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B.胆囊结石多停留于底部 C.胆囊底稍突出于肝下缘 D.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的交点为底的体表投影点 E.其毗邻左为幽门,右为结肠右曲

系统解剖学 名词解释

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特点:由致有营养骨的作用。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内层含有 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存在于骨髓 具有造血功能,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黄骨髓主要由脂肪 由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与椎下 椎孔vertebral: 由锥体和椎弓围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护 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 形的缝,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 由骶骨岬,骶骨与耻骨联合 由腭垂下缘、左、 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 ,位于十二 起自胸骨柄及 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时使头后仰。一侧病变使该肌痉挛时,75cm , , 外包, 是肾动脉、肾静脉、肾. ,:由前至后 肾静脉、 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部,前部、左右侧部、后部。前部浅,后部最深,并于子宫直肠陷凹相邻,两者间仅隔以阴道壁和腹膜该陷凹内有积液时,可经阴道穹后部穿刺引流,以便诊 --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特点:大循环动脉内流动的血液是动脉血,大循环精脉内 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意义: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时,血液 —肺动脉 动的是有大循环经静脉流回到心的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是经肺部气体交换后的动脉血。意义: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时, 是一卵圆形 —心包液。 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动脉导管在出生后6个月尚未闭锁,则 能接受体内、 外 又称 也称3.5mm 处的一黄色小 — 传 神经纤维(轴突及其髓鞘)聚集所形成的结构,颜色白亮,称

胞体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水平、清醒状态;通过网 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通过网状结构内的生命活动中枢,保 止于舌正中线两侧。 舌向前下方,即伸舌。若一侧颏舌肌瘫痪,当病人伸舌时,舌 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挤压延髓, 只—胸一至腰三各脊 腔内有脊神经通过。意义:临床上常将麻醉药注入此腔内--硬 脉,左右颈内动脉、左右后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后动脉互相连接而成。意义:在该动脉环完整时,若构成此环的某一处血液 肝脏面有H 形三条沟,其中横沟位于脏面正中, 有肝左、 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附近按肺叶分出肺叶支气管,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 女性直肠与子宫之间的陷凹称为直肠子宫陷凹, 借心包与胸骨体下半和左侧第4~5肋软骨相邻,此区称心包裸 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和毛细血管后静 —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 1— 2 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 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 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中层与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深层覆盖在腰方肌前面,三层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 肌鞘后层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以下,由于腹直肌鞘后层全部移至腹直肌的前面,故后层下缘形成一条凹向下的游离 4~5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 后层由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愈合而成。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局部解剖学》习题 第一章头部 (一)名词解释 1.局部解剖学 2.眉弓 3.翼点 4.乳突 5.头皮 6.颅顶部的"危险区" 7.海绵窦 8.小脑幕

第二章颈部 一、颈部层次结构、舌骨上区和颈动脉三角 (一)名词解释 1.颈动脉结节 2.锁骨上大窝 3.神经点 4.颈静脉弓 5.胸骨上间隙 6.气管前间隙 7.咽后间隙 8.椎前间隙 二、肌三角、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一)名词解释 1.颈动脉鞘 2.颈袢 3.锁骨上三角 4.Virchow淋巴结 5.静脉角 6.甲状腺鞘 7.Sibson筋膜

一、胸壁、膈、胸膜和肺(一)名词解释 l.胸骨角 2.胸膜腔 3.肺根 4.肋膈隐窝 5.乳房悬韧带 二、纵隔(一)名词解释 1.纵隔 2心包横窦 3.心包斜窦 4.心包前下窦 5.心包腔 6.动脉韧带 7.动脉导管三角

一、腹前外侧壁(一)名词解释 1.腹直肌鞘 2.弓状线 3.半月线 4.腹白线 5.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6.腹股沟韧带 7.腹股沟镰(联合腱) 8.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9.腹股沟管 10.腹股沟管深环 二、腹膜腔与结肠上区脏器(一)名词解释 1.胃床 2.十二指肠球 3.十二指肠空肠曲 4.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5.膈下间隙 6.肝门(第一肝门) 7.肝蒂 8.胆囊三角(Calot三角) 9.肝胰壶腹(Vater壶腹) 10.胃脾韧带 三、结肠下区脏器和腹膜后隙(一)名词解释 1.左肠系膜窦 2.右肠系膜窦 3.回盲部 4.回盲瓣 5.McBurney点 6.Lanz点 7.腹膜后隙 8.肾角(脊肋角)

解剖学名词解释

解剖学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2.侧和外侧----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大小而言的术语,距正中面近者为侧,反之为外侧。 3.骺线----成年后,长骨体与骺之间的骺软骨骨化后的遗迹。 4.板障----颅骨顶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5.椎管----各锥孔贯通,构成容纳骨髓及其被膜等的管道。 6.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7.隆椎----第7颈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体表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8.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交界处向前微突的横嵴,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9.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而形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10.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与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的侧,有神经,血管经过。 11.颅囟----新生儿颅顶骨的骨缝间较大的未骨化的膜性部位,主要有前(额)囟和后(枕)囟。 12.翼点----为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的H形交界处,此处骨质薄弱,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13.蝶筛隐窝---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体间的间隙,有蝶窦的开口。 14.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和蝶骨以及筛骨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15.Luschka关节----即钩椎关节,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为椎体钩,椎体沟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的唇缘相连接而成。如果过度增生肥大,可致椎间孔狭窄而压迫脊神经。 16.腕骨沟----8块腕骨弧形排列而形成的掌面凹陷的浅沟,参与腕管的构成。 17.桡神经沟----肱骨中部后面自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经过。 18.髋臼----由髂,坐,耻三骨的体构成,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大全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 A型题(每题备有5个答案,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在答题卡的相应部位涂黑。(每题1分,共36分) l、精索内不含有 A、睾丸动脉 B、蔓状静脉丛 C、射精管 D、神经 E、淋巴管 2、不参与脊柱构成的是() A、椎间盘 B、前纵韧带 C、后纵韧带 D、黄韧带 E 、齿状韧带 3、何者不是出入肝门的结构( ) A、肝静脉 B、门静脉 C、肝管 D、肝固有动脉 E、淋巴管 4.屈髋关节伸膝关节的肌是 A.缝匠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薄肌 E.股二头肌 5、掌深弓 A. 桡、尺两动脉终支构成 B.位于指浅、深屈肌腱之间 C. 弓顶位于掌浅弓近侧1~2cm处 D.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与掌浅弓吻合 E.以上都不对 6、腋淋巴结群中,直接引流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的是 A.外侧群 B.中央群 C.腋尖群 D.肩胛下群(后群) E.胸肌群(前群) 7、关于肘关节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由肱骨下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B.由肱骨下端和桡骨上端构成 C.由桡骨上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D.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构成

E.其下界为十二指肠球部 8、肝门静脉 A.是出肝的静脉 B.从肝脏面的横沟处出肝 C.经过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D.借胃右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 E.以上都不是 9、关于阑尾,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阑尾的远端是盲端 B.其近端开口于回盲瓣下方2~3cm C.阑尾的位置可随盲肠位置的变异而变异 D.阑尾动脉为富有侧支吻合的动脉 E.阑尾根部是三条结肠带会聚处 10、下列哪项不是腹主动脉成对的脏支 A.肾动脉 B.腰动脉 C.睾丸动脉 D.肾上腺中动脉 E.卵巢动脉 11、下列骨中哪块属于脑颅骨 A.犁骨 B.下颌骨 C.腭骨 D.蝶骨 E.颧骨 12、股四头肌不包括 A.股二头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外侧肌 E.股内侧肌 13、肩胛骨下角平对 A.第2肋 B.第4肋 C.第5肋 D.第6肋 E.第 7肋 14、关于胆囊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B.胆囊结石多停留于底部 C.胆囊底稍突出于肝下缘 D.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的交点为底的体表投影点 E.其毗邻左为幽门,右为结肠右曲 15、肱三头肌 A.伸前臂 B.屈前臂 C.伸小腿 D.屈小腿 E.伸腕

Anatomy Term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07口腔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1.p10 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为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额骨板障静脉汇入上矢状窦,蝶骨板障静脉汇入海绵窦。因此,鼻腔和鼻窦感染可由此进入颅内。 2.p14 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3.p15 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p18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两侧的肋切迹与第2肋软骨连接,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p 18或p50 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借肋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肋弓。 6.p26 颞窝前下部较薄,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成H形的缝,此处最薄弱,称为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7.p28或p152 鼻腔周围含气颅骨的腔,开口于鼻腔,窦壁衬以粘膜并与鼻腔粘膜相移行。共有四对: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筛窦: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 8.p45 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成人有23个椎间盘,中央部为髓核,周围部为纤维环。椎间盘起连接、保护、增加脊柱运动幅度之作用。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相邻的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牵涉性痛,称为椎间盘脱出症。 9.p79

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症状,称为前斜角肌综合征。 p117 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消化管道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为下消化道) p118 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两者的分界。 p139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中线的中、外交点处。 p147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常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p150 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 p160 纵隔面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 p164 脏、壁胸膜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围成的封闭的胸膜间隙,左、右各一,呈负压。 p165 左右各一,由肋胸膜和膈胸膜返折形成,容量最大,在人体直立时位置最低,胸膜炎有渗出时,液体首先积聚于此。 p170 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的门户。 p170 由肾门伸入肾实质的凹陷称肾窦,为肾血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等所占据。 p171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椎间孔: 由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的孔,叫椎间孔(内有脊神经通过)。 2.胸骨角: 胸骨体与胸骨柄连接处形成的突向前方的横形突起,称为胸骨角。平第2肋,是临床记数肋序数的标志 3.翼点: 颞窝的前部,有顶骨、蝶骨、额骨、颞骨四骨交汇而形成的‘H’形的骨缝区,称为翼点。(太阳穴)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伤易造成颅内出血。 4. 基底动脉环:又称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大结节、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的动脉环。当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阻塞时,血液可经此动脉环重新分配,得到一定缓解。 5. 硬膜窦:硬膜窦是由硬脑膜的骨膜层和脑膜层在特定部位相互分离而形成的腔隙,在腔隙内面衬有内皮细胞。硬膜窦中充以静脉1.血并与静脉相续,故又称静脉窦。其壁厚不易塌陷,损伤时则出血凶猛。 6.椎间盘: 相邻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外周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组成。纤维环破裂可以导致髓核脱出压迫脊神经出现一系列症状。 7.筋膜: 贯穿身体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它包绕着肌肉、肌群、血管、神经。筋膜分好几层,分别叫浅筋膜、深筋膜、内脏筋膜,它们延绵不断贯穿身体上下。 8.腱鞘: 为包围在长肌腱外面的双层结缔组织鞘管,存在于手足等活动度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等处。 9.咽峡: 是口腔通向咽腔的门户,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10.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很多小纤维束呈网状互相连接,期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隙。腔内流动着脑脊液。 11. 硬膜外隙: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窄隙称为硬膜外隙。内含静脉丛、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脊神经根通过此腔。 12.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向内卷曲增厚,架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6、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12页)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 1.钩椎关节( 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2.椎体钩:为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3.岬(骶骨):骶骨底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4.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时的骨性标志。 5.翼点:在颅的正面,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单薄,常形成H 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6.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称翼腭窝。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通眶,向内通鼻腔,向后通颅中窝,向下经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7.前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较大,生后1—2 岁闭合。 8.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的梨形浅窝,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9.桡神经洶: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 10.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 11.桡骨粗隆:桡骨颈内下侧的突起,为肱二头肌抵止处。 12.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称为髂前上棘。 1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贯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记。 14.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 15.跗横关节( 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的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16.腱鞘:指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的摩擦。 17.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从通过。 18.胸腰筋膜:被覆于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分为浅、中、深三层, 浅层位于竖脊肌的后面,附于棘上韧带,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中层与浅层在竖脊肌外侧会合,深层覆盖在腰方肌前面,三层在腰方肌外侧缘会合成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点。 19.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下部的腱膜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止于耻骨梳及耻骨结节,称为腹股沟镰。 20.弓状线:解剖学上有两个弓状线,一个是髂骨下界的圆钝骨嵴称弓状线。它形成小骨。 21.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为一斜贯腹肌和腱膜之间的潜在性裂隙,长约4~5 厘米。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经过。 22.白线:腹前壁正中线上,为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的隔,由两侧三层扁肌的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上起剑突,下止耻骨联合。 23.腹直肌鞘:腹外侧壁三层扁肌的腱膜包绕腹直肌而成,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

中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系统解剖学本科19秋 OK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本科19秋 次科目有多套,如果不对请往下看 系统解剖学本版本1 选择题 1. A 2.C 3.C 4.D 5.C 6.D 7.B 8.E 9.A 10.B 11.C 12.A 13.D 14.E 15.B 16.B 17.A 18.C 19.E 20.E 填空题 1. 肋膈隐窝 肋纵隔隐窝 2.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3 锥体锥弓 4.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名词解释 1. 腹股沟(海氏)三角: 答: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 2. 咽淋巴环: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前下方的舌扁 桃体所组成。位于咽的上端,对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3.海马结构:海马结构系大脑半球皮质内侧缘的部分,属于古老皮质。此结构包括胼胝体上回、束状回、齿状回、海马、下脚、海马回沟的一部分。 简答题 1. 参与呼吸运动的肌有哪些? 答: 主要有膈、肋间肌(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腹肌(腹直 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等。 平静呼吸时,膈是主要的呼吸肌,肋间肌参与协助,其中肋间外肌可提肋助吸气,肋间 内肌可降肋助呼气。深呼吸时,部分胸肌和腹肌也参与协助,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可提 肋助深吸气;腹肌则通过收缩、增加腹压助深呼气。

2. 肾蒂内各结构自前向后,自上而下的顺序如何? 答:肾蒂内的主要结构有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它们由前向后排列顺序依次为肾静脉、 肾动脉和肾盂。它们由上向下排列顺序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 3. 试述心脏各腔出口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结构及其功能。 答:右心房的出口为右房室口,口周围有三尖瓣复合体,其功能是在心脏的收缩期关闭右房室口,防止右心室的血液反流回右心房;右心室的出口为肺动脉口,口周围有肺动脉瓣,其功能是在心脏的舒张期关闭肺动脉口,防止肺动脉中的血液反流回右心室;左心房的出口为左房室口,口周围有二尖瓣复合体,其功能是在心脏的收缩期关闭左房室口,防止左心室的血液反流会左心房;左心室的出口为主动脉口,口周围有主动脉瓣,其功能是在心脏的舒张期关闭主动脉口,防止主动脉中的血液反流回左心室。 4. 试述与面神经相关的神经核、神经节的名称,并说出它们的性质?答:特殊内脏运动核—面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上泌涎核—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面神经膝节。 系统解剖学本版本2 1,颈椎正确的 E第7颈椎又名隆椎 2.上鼻甲是下列哪块骨的一部分 B.筛骨 3.关节囊内有韧带的关节是 D.髖关节 4.参与跟腱形成的 A比目鱼肌 5.胃与十二指肠在表面分界的标志是 C.幽门前静肤 6.肝门通过物不包括 D. 肝静脉 7.上呼吸道是指 C,鼻、咽和喉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声门裂 2、肺门 3、肺根 4、胸膜腔 5、肋膈隐窝 6、膀胱三角 7、肝门 8、齿状线 9、胆囊三角10、腹膜11、小网膜12、精索13、冠状窦14、心包15、颈动脉窦16、颈动脉小球17、关节腔18、静脉角19、局部淋巴结20、环转运动21、视神经盘22、神经核和神经节 23、椎间盘24、灰质和白质25、纹状体26、内囊27、硬膜外隙28、蛛网膜下隙29、终池30、大脑动脉环31、交感干32、翼点33、足弓34、海氏三角35、骨髓 名词解释参考答案 1、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 2、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称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 3、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4、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 5、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半环形间隙,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间,是直立位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腔积液首积聚于此。 6、膀胱三角:位于膀胱底粘膜面,由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区无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充盈与否,均保持平滑状态,不形成皱襞,是膀胱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位,也是膀胱镜检的重要部位。

正常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椎间孔:椎骨连接时,上位椎骨的椎上切迹与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 一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凸向前方的横形隆起,在体表可触 之,它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还正对第四胸椎体下缘水平。 ●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交汇处,称为翼点。此处骨 质较为薄弱,易发生骨折,容易损伤内面的脑膜中动脉而发生颅内血肿。 ●盆骨界线:盆骨由骶骨岬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两侧连线为分界线,可分为 上方的大盆骨和下方的小盆骨。 ●腱鞘: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腱鞘由外层的腱纤维鞘和内层的腱滑膜 鞘共同组成。 ●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分为前后两层,前层有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 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 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接相邻椎弓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 韧而富有弹性。 ●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交点为标志。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可有压痛。

●齿状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 线。 ●咽峡: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由腭垂、舌根和左、右腭舌弓共同围成。 ●肝门:肝脏脏面H形沟的横沟,有肝左管、肝右管、肝固有动脉、肝 门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管通过。 ●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 基底部所围成,喉腔最狭窄的部位,异物易滞留的部位。 ●声带:声壁内含有声韧带和声带肌,三者合称为声带。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 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肋膈隐窝:在肋胸膜与隔胸膜的转折处有一个肺下缘不能伸入其内的间 隙,称为肋膈隐窝。 ●纵膈: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是分隔左 右胸膜腔的间隔。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下纵膈,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膈。 ●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某些肾病患者,叩 击或触压此区可引起疼痛。 ●肾锥体:肾锥体是组成肾髓质的小管道,约有15~25个。肾锥体的基底 朝向肾皮质;尖端圆钝,朝向肾窦。肾锥体的尖端称肾乳头,突入肾小盏。 ●肾柱: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属肾皮质。

解剖学名词解释(1)

解剖学名词解释 1.椎孔: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 2.椎间孔:相邻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3.骶管裂孔:是骶管下端的裂孔。孔的两侧有向下突的骶角,骶管麻醉针常由裂孔插入。 4.板障:为颅盖骨内、外板之间的松质骨,有板障静脉经过。 5.颅囟:新生儿颅顶各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6.冠状缝:由额骨和两侧顶骨连接构成。 7.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微向前突的骨嵴,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标志。 8.肋角:肋骨体后份急转处。 9.鼻旁窦:位于鼻腔周围骨内的骨腔,并开口于鼻腔。 10.翼点: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构成“H”形缝的小环形区称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其内面常有血管沟,脑膜中动脉前支由此沟通过。 11.骺线:长骨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有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线,称为骺线。 1.骨盆: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接构成。补充:骨盆可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又称假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又称真骨盆)。 2.肋弓:为第8~10肋前端的肋软骨依次与上位肋软骨连结而形成弓状的软骨结构。 3.足弓:由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纵弓和内、外侧方向的一个横弓。增加足弓的弹性,形成具有弹性的“三脚架”。 4.胸骨下角:是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角。 5.耻骨下角:为两侧耻骨弓之间的夹角。女性耻骨下角为90°~100°,男性为70°~75°。 6.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它由中央部的髓核和周围部的纤维环构成,具有“弹性垫”的作用。 1.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 2.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3.腹股沟管:为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和腱之间的一条裂缝,位于腹前外侧壁下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长约 4.5cm,有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 4.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肌腱膜的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构成。前层完整,后层在脐下4~5cm以下缺如。 5.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三层扁肌腱膜的纤维交织而成。 6.收肌管:位于大腿中部,缝匠肌深面,前壁为大收肌腱板,后壁为大收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管的上口为股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至腘窝。管内有股动脉,股静脉和隐神经通过。 7.腹股沟三角:位于前腹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是形成腹股沟直疝的部位。 8.腕管:位于腕掌侧,由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屈指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9.股管:在股三角内,是腹横筋膜向下突出的漏斗形盲囊,其上口称股环,对向腹腔,是股疝发生的部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