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

作者:郭哲韬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批评家。他的后现代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叙述。1985年9月12日,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演讲录》这本书就是根据他的上课录音翻译整理而成的,而他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理论也是在这次传入中国的。

杰姆逊着重谈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商品化”不仅表现为物质产品,也渗透到了社会的精神领域,人们生活的环境被无数商品化了的广告,电影,录象带,录音带所构成的形象充斥着。在这样的社会中,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后现代主义”。

他在“引论:文化与文化分期”中谈到了文化分期。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国家的市场,第二阶段是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第三阶段则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第二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阶段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他以曼德尔的资本主义三阶段理论为基础,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后期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分析批判。他从建筑、绘画、文学、摄影、广告、电影、音乐等方面具体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到了后现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者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杰姆逊认为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乌托邦的设想”,它的必然趋势是象征性;后现代主义者则宣布他们所追求的是大众化,而不是高雅,目标是给人愉悦,喜欢雕饰,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主体的存在:“后现代主义的病状则是‘零散化’,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你无法使自我统一起来,没有一个中心的自我,也没有任何身份。”在后现代主义中有

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像片的出现,也可称为形象,杰姆逊在形象的讨论上,着重介绍了萨特的“想像界”这一重要概念:萨特认为形象或想像界是很重要的,形象通过否定存在而与存在相联系。另一个是平面感,这种表面性表现为空间深度的消失以及关于过去深度感的消失。

他在文中也提到了怀旧电影,这与以后他提出的“怀旧模式”是紧密相关的,他认为怀旧电影的特点就在于对过去有一种历史的选择,这种影片需要的是消费关于过去某一阶段的形象,并不能告诉我们历史是怎样发展的,也不能交代出个来龙去脉。彩色影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彩色电影中“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自己的色彩,都可以单独地去欣赏它”,“可以说彩色电影是不真实的,没有历史感,而那些怀旧电影正是用彩色画面来表达历史,固定住某一个历史阶段,把过去变成了过去的形象”,怀旧艺术提供给我们的是过去各代人的时装样片之类的过去形象,与其他时间段没有可确定的思想联系。它们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也不是我们现在的先驱,它们仅仅是形象。

在这本演讲录中,杰姆逊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展开了对后现代社会中文化政治美学的整体研究,我们看到了当代文化研究中的一些新的理论问题,他的思想构成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知识构成,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郭哲韬,华中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最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总结

一、氧化还原基本概念 1、四组重要概念间的关系 (1)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或电子转移)的化学变化叫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或者说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或者说是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3)氧化剂、还原剂是指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叫做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 价升高的物质叫做还原剂。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指生成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所得产物叫做氧化产 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所得产物叫做还原产物。 关系: 口诀: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还.原剂,氧.化反应;(升失氧还氧)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反应;(降得还氧还)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注意: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1.氧化还原中的电子转移表示法 (1)双线侨法: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表示电子转移结果,该法侧重于表示同一元素的原 子或离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如

注意: ○1线桥从方程式的左侧指向右侧; ○2箭头不表示得失,只表示变化,所以一定要标明“得”或“失”。 (2)单线桥法:在反应物中的还原剂与氧化剂之间箭头指向氧化剂,具体讲是箭头从失电 子的元素出发指向得电子的元素。如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此类反应的特点是还原剂和氧化剂分别为不同的物质,参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全部被还原或氧化,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全部发生变化。例如: 2.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此类反应的特点是还原剂或氧化剂只有部分被氧化或还原,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只有部分发生变化,除氧化还原反应外,还伴随非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3.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发生在同一物质的不同元素之间,即同一种物质中的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该物质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物质的同种元素之间,即同一物质中的同一种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例如: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理论与实践

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孔祥发 课堂教案设计工作在教案理论和教案实践工作中,是偏重于教案实践的一项课堂教案的准备工作,是从课堂教案理论向课堂教案实践过渡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课堂教案设计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属性。从其理论性的属性讲,课堂教案设计具有自己的一套指导课堂教案的基础理论;从其实践性的属性讲,课堂教案设计要接受教案理论的具体指导,以使教案设计更符合自己的课堂教案实践,使课堂教案收到更优秀的教案效果。 任何学科的理论都具有十分相像的作用。理论具有规范行为的作用,理论是一种合乎规律的思维的框架。在规范行为的范畴内,课堂教案设计理论时常提醒教案设计者,课堂教案设计过程中哪些行为是可取的,是必要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是不必要的或者是必不可要的。理论作为一种框架,主要作用是为课堂教案设计者限定了一个思维空间。使教案设计者在课堂教案设计过程中时常想一个对于课堂教案来讲十分具体的问题,即如何设计是合乎理论的,如何设计是不合理的;如何设计是合乎教育教案规律的,如何设计是与教育教案规律不相符合的。 理论具有很强的迁移性。成型的理论可以整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理论。比如,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才被人们接受的。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是在学习理论、教案理论、传播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正是利用了上述理论,经过上述理论的整合产生了课堂教案设计的新理论。具体地说,就是上述领域所涉及的理论解释了课堂教案设计中的某些做法的和理性,否定了课堂教案设计中某些不合理的做法。归根结蒂,理论的作用对于还没有付诸于实践的行为,具有一种方向的指示作用,告诫课堂教案设计者如何设计更符合教育教案规律;对于已经付诸于实践的行为,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在于判断设计中行为的和理性,肯定和理成分,否定不合理的成分,使今后的课堂教案设计更趋于合理。系统论是课堂教案设计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之一。系统论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中处理所涉及问题的一系列的方法体系。我们所涉及的一切教案单元环境,都可以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案系统。初中一年级的课堂教案设计必然不同于高中一年级的课堂教案设计,原因就是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分别属于不同的两个教案系统;自学辅导式的教案设计不同于计算机辅助教案的教案设计,原因也是自学辅导与计算机辅助教案分属于不同的两个教案系统。不同的教案系统其组成教案系统的要素自然不同,不同的要素组成自然会涉及不同变量的变化。系统中不同的组成要素,不同变量,以及不同变量的不同变化,必然产生调控各种变化保持在系统内有序变化的机制。课堂教案设计也是一样,其本身就属于一个设计系统,各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必须要保持在系统内以动态的、有序的、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进行。 控制论也是课堂教案设计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之一。课堂教案设计属于一个开放的设计系统,一个开放的系统如何保障向着越来越有序的方向发展,属于控制论所研究的理论范畴。比如,对于系统内诸影响因素的分析调控,对于自变量、他变量、无关变量、相关变量、干扰变量的分析调控,对于各种变化不超越系统的保障,对于反馈信息的及时收集、分析、处理,对于及时矫正、修正、调整教师的自身行为,对于教案系统中多种因素可能对教案系统产生作用而使教案系统发生变化的预测与调控,以保障课堂教案设计与课堂教案实践的相对吻合,使课堂教案收到接近预期的效果。 学习理论是课堂教案设计的指导理论,因为课堂教案设计的初衷就是要使学生学习得. 更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收到理想的学习效率。学习理论对于课堂教案设计的具体指导渗透于教案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课堂教案设计者对于课堂教案过程中的学习者、学习者需要接受的学习任务、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 教案

第二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3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氧化性→得电子性,得到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 还原性→失电子性,失去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 由此,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通常都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所以, 一般来说,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非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多,通常都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所以,一般来说,非金属性也就是氧化性。 【整理归纳】一、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判断 对于反应: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例如:Fe+CuSO4=FeSO4+Cu,则有: 氧化性:CuSO4>FeSO4;还原性:Fe>Cu 2、根据物质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3、根据产物的价态判断 一种氧化剂将还原剂氧化的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如:2Fe +Cl 2=====点燃2FeCl 3 Fe +I 2=====△ FeI 2 氧化性:Cl 2>I 2 4.依据反应条件来判断 与同一种还原剂(氧化剂)发生反应,其反应越困难(即要求条件越高),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弱。 如:2KMnO 4+16HCl(浓)=2KCl +2MnCl 2+5Cl 2↑+8H 2O 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小结】 (1)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物质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2)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时,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如Na + 。处于最低价态时具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如F -。 【例题分析】1.根据下面两个化学方程式判断Fe 2+、Cu 2+、Fe 3+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①2FeCl 3+Cu=2FeCl 2+CuCl 2, ②CuCl 2+Fe=FeCl 2+Cu A .Fe 3+>Fe 2+>Cu 2+ B .Fe 2+>Cu 2+>Fe 3+ C .Cu 2+>Fe 3+>Fe 2+ D .Fe 3+>Cu 2+>Fe 2+ 【解析】由反应①可得出氧化性:Fe 3+>Cu 2+;由反应②可得出氧化性:Cu 2+>Fe 2+;故综合可知:Fe 3+>Cu2+>Fe 2+ ,选D 。 【整理归纳】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最新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最新答案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 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 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四个维度。 4、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5、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席地式、双翼式:半圆式、秧田式、小组合作式等。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7、教学模式指的是?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9、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0、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展。 11、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三大类。 12、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3、练习法是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4、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 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15、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 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16、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氧化还原反应强弱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一) 一、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含有最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 (3)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 2、常见的还原剂: (1)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K、Ca、Na、Al、Mg、Zn等; (2)含低价元素的金属阳离子: (3)某些非金属单质:C、H 等; 2 S、KI等。 (4)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Cl、H 2 归纳:含元素的物质,具有;含元素的物质,具有;含中间价态元素的物质。 二、氧化性、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1)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结论] 氧化性: 还原性: [例1]: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Fe + CuSO4= Cu + FeSO4 2FeCl2+ Cl2= 2FeCl3 2FeCl3+ 2HI = 2FeCl2+ 2HCl + I2 练1:已知有如下反应:①2BrO3-+Cl2==Br2+2ClO3-,②ClO3-+5Cl-+6H+==3Cl2+3H2O, ③2FeCl3+2KI==2FeCl2+2KCl+I2,④2FeCl2+Cl2==2FeCl3。下列各微粒氧化能力由 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ClO3->BrO3->Cl2>Fe3+>I2 B. BrO3->Cl2>ClO3->I2>Fe3+ C. BrO3->ClO3->Cl2>Fe3+>I2 D. BrO3->ClO3->Fe3+>Cl2>I2 (2)依据元素化合价判断 同种元素所处的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所处的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3)根据金属活泼性判断 K、Ca、Na、Mg、Al、Zn、Fe、Sn、Pb、Cu、Hg、Ag、At、Au

教学设计包括那些环节

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设计的理论比较抽象、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的实际环节。既使教学专家都很难把握其实质,更别说新手了。我们可以看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型,其中前期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过程都只是宏观的描述,根本未提供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来揣摩模型所提供的教学设计过程,这样,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成为个别教员的专利,远远没有发挥教学设计的教学应用性,实现规模效益。认为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评价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探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 虽然因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学习活动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总的来说,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动要素。 确定问题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的属性,根据问题的属性,进而可以确定采用哪一种程度的探究活动,有没有必要展开深入的研究,是进行完全的探究还是不完全的探究,还是以调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评价为主。在解决问题之前,不仅要将问题界定清楚,还需要确定问题所处的情境,也就是描述清楚问题空间。 形成探究思路确定问题以后,需要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有些时候,可以考虑与学生一起讨论决定问题,这样,问题对学生来说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够将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调动起来,分析问题,收集信息材料,形成解决的思路和策略。另外,问题的属性不同,所采取的解决策略也有很大差别,不同的解决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实施探究开展探究是整个活动的核心过程,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所确定的探究思路,进行调查、实验、资料收集、访问、考察等各种探究活动,最终将问题予以解决,并得出探究结果的过程。所开展的活动类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来探究的程度选择相适应的活动类型。 结果展示/交流经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以后,将形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结果,可以是实验报告、访谈结果、调查报告、作品等。探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实际上也是探究过程的一种活动方式,可以将其看作是探究过程的结束活动。

知识讲解_氧化还原反应(基础)

感谢您选择名昊教育,名昊内部教学资料助力您成绩突飞猛进! 氧化还原反应 编稿:房鑫审稿:曹玉婷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化合价升降。 3.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了解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要点梳理】 要点一、氧化还原反应 1.定义: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2.实质:反应过程中有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3.特征:化合价有升降。 4.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 反应类型举例表示式 化合反应CO2+H2O= H2CO3A+B=AB 分解反应H2SO3=SO2+H2O AB=A+B 置换反应Fe+CuSO4=Cu+FeSO4A+BC=AC+B 复分解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AB+CD=AD+CB 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 要点诠释: ①置换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②复分解反应全部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 ④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 ⑤有单质参与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3O2==2O3。 得氧和失氧观点化合价升降观点电子转移观点 氧化反应得氧的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氧的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反应 氧化、还得氧失氧同时发生,得化合价升降同时发生,得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偏向)同时发生,

原关系氧失氧总数相等且升降总数相等且得失(或偏离、偏向)总数相等 氧化还原反应有氧得失的反应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的反 应 评价易于接受,但从形式上 认识,具有片面性比得氧失氧观点全面。 但仅从表象上认识 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举例 要点二、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四对) 1.氧化剂与还原剂 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2.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3.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后被氧化形成的生成物。还原产物: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后被还原形成的生成物。 4.氧化性与还原性 氧化剂具有的得电子的性质称为氧化性;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性质称为还原性。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口诀:升.(化合价升高)失.(失电子)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还.(做还原剂,本身具有还原性),降.(化合价降低)得.(得电子)还.(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氧.(做氧化剂,本身具有氧化性)。 要点诠释: (1)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成还原产物。 (2)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强弱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第一课时 主备人:陈翠平 【教学目的】1、掌握氧化还原法应规律及其应用 2、掌握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的方法 一、氧化还原反应四规律 1、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例1(1993年高考题)硫酸铵在强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氨、二氧化硫、氮气和水。反应中生成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3 B.2∶3 C.1∶1 D.4∶3 设有n摩电子得失,则得到氧化产物N2为n/6摩,还原产物SO2为n/2摩,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n/6∶n/2=1∶3,故选(A)。 2、价态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最高价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例2在下列物质中,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 )。 A.铁B.硫C.铁和硫D.氧和铁 答案:B。 (练习)请判断下列几个问题的正误: ①H2S只具有还原性? ②金属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③元素或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不只完全取决于元素的价态,有时还受浓度、酸度、温度等影响 (练习)在下列各组物质中,只有还原性的是() A、Fe、Cl-、S2- B、Cl-、CO、Na+ C、Fe2+、SO42-、NO3- D、Fe3+、O2、H2S 3、先后规律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氧化性最强的氧化剂作用。 例如1993年全国高考化学题中涉及到NaBr、H2SO4、MnO2之间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知道,浓H2SO4,可氧化Br-,MnO2也可氧化Br-,究竟是发生反应2NaBr+3H2SO4(浓) +MnO2 2NaHSO4+MnSO4+2H2O+Br2↑,还是2NaBr+3H2SO4(浓)=2NaHSO4+SO2↑+2H2O+Br2↑?这就要分析浓H2SO4、MnO2的氧化性哪个更强些。我们熟知浓H2SO4不能氧化Cl-而MnO2可氧化Cl-,说明MnO2的氧化性比浓H2SO4强,故前述两个反应中第一个是正确的。 (练习)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微粒的还原性顺序为 Cl-<Br-<Fe2+<I-<SO2,由此判断以下各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发生的是() A、2Fe3+ + SO2 + 2H2O == 2Fe2+ + SO42-+ 4H+ B、2Fe2+ + Cl2 == 2Fe3+ + 2Cl- C、2Br-+4H+ + SO42-== SO2 + Br2 + 2H2 D、I2 + SO2 + 2H2O == 4H+ +SO42- + 2I- 4、归中规律 含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这里的中间价可以相同(谓之“靠拢”),也可以不同——但此时必是高价转变成较高中间价,低价转变成较低中间价(谓之“不交叉”)。例如不同价态硫之间可以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是: (1)、元素相邻价态间的转化最容易。如一般情况:浓硫酸→ SO2 S → SO2 Fe3+ → Fe2+ → Fe (2)、同种元素相邻价态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强氧化剂浓硫酸可以干燥强还原剂SO2 (3)、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只能靠近而一定不会出现交叉现象。 (4)、发生在同一物质分子内、同一价态的同一元素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所得产物中,该元

主要教学设计理论

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 一、教学理论 1、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一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 “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 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1)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3)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 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1)表演式:一组动作; (2)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3)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 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 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1)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 (2)建立假设; (3)形成抽象概念:组织讨论和求证,以形成结论, 提炼一般性原理或规律;

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报告

教学设计和案例分析》 复习 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简答等 1,教学设计(P3) 答: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2,教学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P1) 答:一句话,它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由此而言,教学设计既是为教师服务,更是为学生服务的. 3,教学设计应当树立哪些基本理念(P1-3) 答:一,为学生的主动发展而设计;二,使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彰显;三,努力增强学习者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四,有效地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效率. 4,如何理解"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出发点" (P3) 答: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习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 5,如何理解"教学设计强调关注对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P3) 答: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换言之,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应当是以问题设方法. 6,教学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前提(P4) 答:一,对学习需要的分析;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三,对学生的分析 7,学习需要(P4) 答:所谓"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学业成就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可以把它看做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8,对学习内容的分析(P4) 答:所谓"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分析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应当"教什么"和"学什么";同时,要分析和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据此确定"如何教"和"如何学".概言之,也就是为科学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9,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P5-6) 答: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支持下,师生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模式. 10,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5) 答: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一般包括:创设情境00问题生成00主动探究00成果交流00反馈延伸. 11,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和适用(P5) 答: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型,发散型问题情境,让学生自行发现并生成问题,师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有关问题进行辨析,交流,行动整合,探究反思.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有一定争议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内容. 12,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P6) 答: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将情境和体验两个注重情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注重学生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特别强调学生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感悟,内化,交流,研讨学习成果. 13,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P6)

氧化还原反应相关计算及强弱判断_第3课时_导学案

矮油,你又想偷懒啊?反省反省吧,亲! 想成为一名成功者,先必须做一名奋斗者。 《必修Ⅰ第2章第3节 氧化还原反应相关计算》导学案(第3课时) 高一 班 第 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课标要求】 1.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各概念,掌握其内在联系。 2.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五大规律:守恒律、价态律、强弱律、优先律、转化律 【重点难点】 1.氧化剂、还原剂等强弱的判断 2.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应用 【回忆复习】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实质是_____________。 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五对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概念。它们的名称和相互关系是: 3、用双线桥标出电子得失,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哪种物质被氧化,哪种物质被还原? ① 2Fe + 3Cl 2 点燃 2 FeCl 3 ② Cl 2+H 2O =HCl +HClO 【新课导学】 1、表现性质的规律:“高氧、低还、中兼”规律(价态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最高价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例如:S 元素:化合价 -2 0 +4 +6 代表物 H 2S S SO 2 H 2SO 4(浓) S 元素的性质 还原性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氧化性 例、在下列物质中,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是 ( )。 A .铁 B .硫 C .铁和硫 D .氧和铁 [跟踪练习]在Fe 2+、Fe 3+、Al 3+、H +、S 、S 2-、Cl -等离子或原子中,只有还原性是: , 只有的氧化性是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 [跟踪练习]具有还原性的离子是( ) A 、MnO 4- B 、NO 3- C 、Br - D 、Fe 3+ 2、性质强弱的规律(强弱律) (1)比较强弱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例、请指出反应Fe+CuCl 2 = FeCl 2+Cu 中有关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性:CuCl 2_____FeCl 2 还原性:Fe_____Cu [跟踪练习]在3Cl 2 + 8NH 3 = 6NH 4Cl + N 2反应中,还原性最强的物质是( ) A.Cl 2 B.NH 3 C.NH 4Cl D.N 2 [跟踪练习]已知下列两氧化还原反应:O 2+4HI = 2I 2+2H 2O Na 2S+I 2 = 2NaI+S 试比较三种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______________。 [跟踪练习]根据反应式:(1)2Fe 3++2I -=2Fe 2++I 2,(2) Br 2+2Fe 2+=2Br -+2Fe 3+ , 可判断出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Br -、Fe 2+、I - B .I -、Fe 2+、Br - C .Br -、I -、Fe 2+ D .Fe 2+、I -、Br - (2)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比较判断。 金属活动性减弱,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还原性依次减弱。 +2++2+3++2+2+2+ 2+ 2+3+2++对应的金属阳离子得电子的能力增强,即氧化性增强。 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还原性强弱:Fe > Cu> H 2 B 、氧化性强弱:Cu 2+ > H +> Fe 3+ C 、得电子越多的物质,氧化性越强 D 、夺电子越强的物质,氧化性越强 3、“强易弱难,先强后弱”规律(优先律) 当一种氧化剂遇到多种还原剂时,先氧化还原性强的,后氧化还原性弱的; 当一种还原剂遇到多种氧化剂时,先还原氧化性强的,后还原氧化性弱的。 例、足量Fe 加入Cu(NO 3)2与AgNO 3的混合液中,反应先后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价态归中,互不交叉”规律(转化律) 含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即同种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价态的变化“只靠拢,不交叉”。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一、为什么要开这两门课? 所谓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而教科书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材,但不是唯一的教材。历史教材还有许多种类,如原始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画、历史照片、文物及模型、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图册、历史练习册、声像资料等。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用教材”的起点是教材分析,终点是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材分析的意义 1、清理知识障碍 2、制定教学目标 3、确定重点和难点 4、拓展教学内容 5、选择教学方法 讲课的关键是组织好教学内容,体现在文字上就是写出教案或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做历史教材分析,它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案的前提。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研究历史教材非常重要。作为中学一线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科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一名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二、历史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我们不能把历史等同于历史教材,不能把历史教学等同于教历史教材。 历史教学要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但又不能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应该向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历史。而不是简单复述历史教材中的文字。 三、分析历史教材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一)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 (二)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分析的重点是梳理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典章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等历史概念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 只有清楚地认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逻辑关系,才有可能根据教学实际和自己的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在分析教材时,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入手,先掌握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再深入钻研每部分教材。也可以先分析每一节课的结构,再分析单元结构和整本书的结构。 1、分析、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结构 两步:第一步是阅读课文,搞清楚这节课讲了那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要具体分析这几个问题,分析每个“目”内部的关系及“目”之间的关系。 一课书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类型:并列关系的结构;因果关系的结构;专题类型的结构。 2、分析、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一个单元一般讲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单元的知识结构取决于整本书的编写体裁。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通史或专题史形式。也有通史与专题史并用的。分析单元结构的方式和前面讲过的课的分析相似。 3、分析、梳理一本书的知识结构 一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由几个单元构成的历史纵向发展线索。目录呈现了全书的知识结构。只要了解每一课在纵向线索中的位置,教材的分析就能够到位。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2)线桥强弱比较.

高三化学总复习 改变filX 原子个数6=6 反应中电子的转務方向和救q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后的结果) 例 1: 2AI + 6HCI == 2AlCk + aH.T I ? t “ 转移6个电r 述足12个Hi 电子数的计算:化合价的改变量X 原子个数 0 失 3

火2? W6c' (1) 3C U + 8HMO3(稀)==3C U (NO3)2 + 2NO t + 4出0 I * (2) Clz + 2NaOH === NflCI + NaCIO + 战0 I , 得le ? ___ 火4e ? (3) 2KMnO4会QMnOq+MnOz+O? f I t , (4) 2FcCl3 + Fc = SFcCla 火2e (5) 3NO2 + H^O ===2HNO3 + NO 得2e ? (6) 2Na2O2 * 2CO2 = + 失6c ? 失lb

2.单线桥法: 表示反应物氧化剂和还原剂间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 目 2& [ I 例1: Fe + CuSOqH FeSOq + Cu 例蔦e? C U+4HNO3(浓)=C U(NO3)2 + 2NO2 t + 练习: 6c (1) 3C U +8HNO3(稀)==3C U(NO3)2 + 2NO t + 4H2O Ic I ' (2) CI2 + 2KhOH === NaCI + NaCIO + 4c' (3) 2KMnO4会QMnO^MnOz+O? f 2e (4) 2FcCl3 + Fe = SFcCla

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工程”。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运用教学知识和系统性方法,为优化学习过程、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教学实施方案的全部过程。 二、教学设计与备课 1.都是属于教学准备的范畴,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教学活动的预设。 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是教师准备教什么,怎么教,是为教师为怎么讲做准备。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要求,是对于传统备课的继承、发展、深化和提高,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怎么学,是为学生怎样学做准备。 2.为什么从备课到现在的教学设计? 教育功能变了: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社会环境变了: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教师的角色变了: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三、教学设计包括的内容 1.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的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都是教学设计。 (1)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教学行为的记事,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2)教学课例:是真实纪录教师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实用文体。是以一节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 (3)教案: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是教学准备成果的表现形式。 2.教案设计表头 (1)授课题目:本节课的课题 (2)授课时间:按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时间 (3)课型:即本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等。 (4)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内容。 (5)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6)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分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制定教师授课的方法与手段。 (7)教具、学具的准备:本节所用的如:卡片、小黑板、投影、投影片、录音机、实物等等。 3.教案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理论就是人们在思考教学中所形成的旨在探讨、解释和预测教学现象的观念体系,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隐藏其后的各种教学关系和矛盾运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进一步说,教学理论是人们思考或思索教学的结果;是一组思想和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认识、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本质的能动的、系统的反映。从教学理论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正如孙可平在《现代教学设计纲要》一书中所指出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学设计更大程度地依赖于教学理论的研究。”事实证明,解决教学问题必须研究教学理论,应用教学理论。因此,把教学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毋庸置疑的。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来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设计 教学观念(简称教学观)是指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观念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教学观念的内容角度,可以将教学观念分解为教学本质观、教学价值观、教学过程观、教学交往观、教学方法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评价观、自我教学发展观等几部分;以不同的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划分,教学观念包括行为主义教学观、认知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以及人本主义教学观。教学观念为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不同的教学观念包含着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 所谓模式是提供我们思考一种过程或结构的有用方法。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具体而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是在不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围绕不同的主题、所涉及的因素和各种关系展开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许多类别。 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教学模式可以大致分为集体授课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教学模式等。按照师生活动的关系分类,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1)以教师为主的模式,以夸美纽斯(J.A.Comenius)和凯洛夫(И.А.Кайров)的教学模式为代表;(2)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模式,以克伯屈(W.H.Kilpatrick)和道尔顿(J.Dalton)的教学模式为代表;(3)综合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代表有塔巴(H.Taba)的归纳教学模式和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按照学派观点归类,将教学模式分为四种类型:(1)经典性教学模式,以克拉夫基(W.Klafki)的范例教学模式和布卢姆(B.S.Bloom)的掌

氧化还原性强弱顺序

常见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 一、顺序的由来及依据 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律之后,我们可以根据下列反应 ①2FeCl2+Cl2=2FeCl3②2FeCl3+2HI=I2+2FeCl2+2HCl ③I2+K2S =S+2KI 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Fe3+>I2>S 同样可以得出还原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Cl-

三、助记口诀: 氟锰氯硝浓硫酸,溴铁铜碘硫氢铅。 往后离子氧化性,前氧后低表来翻。 理解要点: (1)注意各微粒中元素的价态 (2)由氧化性顺序可得还原性顺序,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的还原产物还原性越弱。 (3)强氧化剂可氧化弱氧化剂的还原产物生成弱氧化剂,此之谓“前氧后低”即前面的物质可氧化后面物质的低价态。 四、应用举例 1.推测物质可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见下表)

2.推测能否反应及产物 如①Fe3+与I-可反应但不能与Cl-,Br-反应; ②浓H2SO4能干燥HCl但不能干燥HBr、HI、H2S; ③ Fe与Cl2,Br2能生成FeCl3,FeBr3但与I2,S只能生成FeI2,FeS; ④能把Fe氧化成Fe3+的有Cl2,HNO3,浓H2SO4,Br2但I2,S都只能把Fe氧化成+2价。 ⑤HNO3能氧化HBr,HI,H2S但不能氧化HCl 3.推测反应顺序 ①如少量Cl2通入到FeBr2,FeI2中的离子方程式就不同; ②把Fe投入到Fe2(SO4)3+H2SO4+CuSO4混合液中时相继发生的反应顺序。 4.判断氧化还原产物及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 如书写KMnO4与SO2的方程式,应生成Mn2++SO42-然后结合元素守恒判断出其它产物。 5.需要说明的问题: ①Cu2++S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uS↓而不是氧化还原,类似的Ag++(S2-,Br-,I-)也不是氧化还原。 ②2HI+H2SO4(浓)错误!未找到引用源。I2+SO2+2H2O;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