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统计、计量、金融与精算中的顶级杂志与一流杂志

统计、计量、金融与精算中的顶级杂志与一流杂志

统计、计量、金融与精算中的顶级杂志与一流杂志
统计、计量、金融与精算中的顶级杂志与一流杂志

统计学:

(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JASA)

(2)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B (JRSSB)

(3) Annals of Statistics

(4) Biometrica

以上是统计学中的顶级杂志,学术圈内被称为“四大天王”,其中JASA与JRSSB很注重统计方法和理论上的创新,基本是同一级别的杂志,是这四大中最好的;老三Annals of Statistics上的文章难度比较大,数学推导比较复杂;老四Biometrica要与前三甲差一些,但圈内还是将它归为顶堤杂志。

(5) Biometrics

(6) Statistica Sinica

(7)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tatistics

(8) Bernoulli

以上三个是统计学中的一流杂志,其中Biometrics侧重生物统计方向;Statistica Sinica和Annals of Statistics的风格差不多,在数学推导上要偏难一些;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tatistics 的风格介于JRSSB和Annals of Statistics之间;Bernoulli是概率和统计的综合杂志,概率的文章篇多一些。当然,除了以上四个杂志外,还有其它比较好的一流杂志,如Biostatistics, Statistical Science, Technometrics, Canadian Journal of Statistics等,虽然有的影响因子高一些,但本人感觉明显要比上面四个杂志档次低一些。

计量经济与金融(偏文科的没有列)

(1)Econometrica

(2)Journal of Finnance (JF)

以上两个属于顶级杂志,其中老大Econometrica的地位无可撼动,本人认为它的水平要明显高于JASA和JRSSB,平均一篇文章有60页左右,理论新,方法新,推导复杂;老二JF 也是非常不错的顶级杂志,国内基本没人能在上面发文章。

(3)Journal of Econometrics (JE)

(4)Journal of Finincial Econometrics (JFE)

(5)Econometric Theory (ET)

以上属于一流杂志,其中JE的文章难度比较大,水平比JFE要高一些;而ET要比JE和JFE低一个档次,但还是属于一流杂志。

精算学:

(1)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 ASTIN Bulletin

(3) Scandinavian Actuarial Journal

(4) 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

精算学中没有顶级杂志可谈,毕竟它是统计学下面的一个分支,属于小学科门类,以上四个杂志是精算学中的一流杂志,淡然这里列举的并不全面,暂不补充了。

归到一起的话,顶级杂志当属Econometrica, JASA, JRSSB, Ann Statist, JF,如果能在这上面发篇文章,再在其它一般杂志上发一定数量的文章,拿个国基面上项目绝对没问题;如果每年在这些杂志上发一篇文章,再加上一定数量的其它文章,杰青基本没问题的(特别是在Econometrica上发的话)。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郑振龙陈蓉(《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2期) 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在他们合著的《Finance》一书中开篇明义:“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这一看来与经济学含义颇为相似的金融学定义难免让人疑惑:包含了众多子学科的金融学体系能在这一定义下得到涵盖吗?金融学其实就是以金融领域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吗?还是有着其独有的学科特征? 回顾历史,人们会对金融学科产生种种疑惑是并不让人感到惊奇的。在这样一个发展时间很短,且涵盖了诸如公司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等子学科的学科体系中,“学科逻辑混乱”曾经是研究者对其所下的结论。然而,伴随着市场现实的发展和金融研究者的不断努力,金融学的学科脉络逐渐走向清晰完整,学科特征日益显著。因此,我们终于可以对上述几个问题做出基本的回答: 第一,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个部分,而Bodie和Merton所给出的定义显然是针对微观金融提出的,又被称为新古典意义上的金融学定义。 第二,在金融学体系中,宏观金融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做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或者可以理解为现代(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而微观金融学则不能做类似的理解,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显现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可以说,今天的微观金融学,已然发展成为一门虽然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但确实有所不同的独立学科,其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微观金融学所特有的“无套利分析”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一思想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是没有的。 在本文的后面部分,我们将着重阐述第二个问题,即微观金融学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区别。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对第一个问题,即现代金融学的基本学科体系进行一定的回顾和分析。 一、一个历史的视角: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 众所周知,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经历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历程,而金融学则恰恰相反,最早的金融研究是从宏观层面开始的,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1821)等人对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和相应的货币供求问题以 及利率决定等问题的研究;新古典后期的经济学家们,如Wicksell(1898),则通过利息理论把宏观金融问题与一般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和经济危机)等结合起 来考虑。最后,当凯恩斯革命引致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时,宏观金融学也相应形成,其核心内容就是货币经济学,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封闭的研究环境逐渐拓展到开放的经济环境,国际金融问题(有人将之称为开放经济下的货币经济学)也逐渐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微观金融学方面,由于市场现实的不发达,虽然在今天来看,早在1728年(Gabriel Cramer)和1738年(Bernoulli)就已经出现了对不确定环境下决策准则的初步思考,20世纪早期Marschak(1938)等人也已经开始进行均值—方差的决策分析,然而最初的微观金融仍主要停留在道·琼斯式的简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经验法则(Rules of Thumb)水平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VonNemnann —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公理体系的建立和Markowitz (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为标志,微观层面的金融学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概要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突出两大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上述两方面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以及全球各国与各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一国的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什么是经济金融化呢?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渗透融合及社会财富或资产日益金融资产化,并由此带来了经济活动对金融的依赖日益提高。 一、金融的一般概念 1、金融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简而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提供资金融通的场所就是金融市场。 ——金融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由于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概念本身也在动态发展,从而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传统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体系,而现代金融则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市场是以“货币”为交易对象,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它主要包括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交易,如货币的借贷、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广义的金融市场除包括银行业务外,还包括有价证券买卖、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业务,以及其他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中,我们按金融活动类型将金融市场可以细分为三大市场: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以证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市场又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金融通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所谓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的关系,最后放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也就是以证券市场融

《中国循环杂志》征订启事

351中国循环杂志 2013年9月 第28卷 第5期(总第183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September,2013,Vol. 28 No.5(Serial No.183) 的方向。 总之,DES置入术后新生粥样硬化斑块广泛存在,可能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机制之一;而TCFA的形成和破裂可能是DES术后发生NSTEACS 的重要机制之一。由于本研究是一个回顾性研究,因此不能精确反应DES置入后内膜增生及斑块形成的全过程。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可能使结果存在偏差。因此,上述结论需要更多前瞻性、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4 参考文献 [1] Mehran R, Dangas G, Abizaid AS, et al. Angiographic patterns of in- stent restenosis: classific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long-term outcome. Circulation, 1999, 100: 1872-1878. [2] Rodriguez-Granillo GA, Garcia-Garcia HM, Mc Fadden EP, et al. In vivo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derived thin-cap fibroatheroma detection using ultrasound radiofrequency data analysis. J Am Coll Cardiol, 2005, 46: 2038-2042. [3] Hong MK, Mintz GS, Lee CW, et al. A three-vessel 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alysis of frequency and distribution of thin- cap fibroatheroma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or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m J Cardiol, 2008, 101: 568. [4] Zahn R, Hamm CW, Schneider S, et a1. Coronary stenting with the sirolimus-eluting st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final 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German cypher stent registry. J Interv Cardiol, 2010, 23: 18-25. [5] Kang SJ, Mintz GS, Park DW, et a1. Mechanisms of in-stent restenosis after drug-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alysis.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11, 4: 9-14. [6] 金琴花, 王禹, 盖鲁粤, 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复查支架再 狭窄结果分析. 中国循环杂志, 2008, 23: 411-414. [7] Le XF, Bast RC. Scr family kinases and paclitaxel sensitivity. Cancer Biol Ther, 2011, 12: 260-269. [8] Camenzind E, Wijns W, Mauri L, et a1. Stent thrombosis and major clinical events at 3 years after zotarolimus-eluting or sirolimus-eluting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a randomised, multicentre, open-label,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2, 380: 1396-1405. [9] 窦克非, 尹栋, 吴元, 等.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置入雷帕霉素洗 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中国循环杂 志, 2012, 27: 174-177. [10] Calvert PA, Obaid DR, O'Sullivan M, et a1. Association between IVUS findings and adverse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VIVA (VH-IVUS in Vulnerable Atherosclerosis) Study. JACC Cardiovasc Imaging. 2011, 4: 894-901. [11] Kang SJ, Mintz GS, Akasaka T,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alysis of in-stent neoatherosclerosis after drug-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Circulation, 2011, 123: 2954-2963. [12] 金至赓, 刘惠亮, 张卓奇, 等.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评价可 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壁的影响. 中国循环杂志, 2012, 27: 13-16. [13] Rodriguez-Granillo GA, McFadden EP, Valgimigli M, et al. Coronary plaque composition of nonculprit lesions, assessed by in vivo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radio frequency data analysis, is related to clinical presentation. Am Heart J, 2006, 151: 1020-1024. [14] Lindsey JB, Kennedy KF, Stolker JM, et a1.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creatine kinase-MB eleva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results from the Evaluation of Drug-Eluting Stents and Ischemic Events (EVENT) registry.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11, 4: 474-480. [15] Patti G, Pasceri V, Nusca A, et a1. Prevention of periprocedural myocardial damag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tal Heart J Suppl, 2005, 6: 553-560. [16] Ang L, Thani KB, Ilapakurti M, et a1. Elevated plasma fibrinogen rather than residual platelet reactivity after clopidogrel pre-treatmen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ischemic risk during elec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3, 61: 23-34. (收稿日期:2013-04-24) (编辑:王宝茹) 《中国循环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循环杂志》于1986年3月创 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承办、中国循环杂志社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心血管病学专业学术刊物,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栏目:心血管病学科研成果、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及流行病学与人群防治等方面的论著、论著摘要和病例报告,经验与教训以及诊断检查、新技术、新疗法、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病理(例)讨论、综述、专题评论、专题笔谈、述评、学习园地、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 本刊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000-3614 CN 11-2212/R 邮发代号:82-212,由全国各地邮电局发行,2014年每本售价为15元。 订阅方式:全国各地邮电局可直接订阅。补订者可直接从《中国循环杂志》通联部订阅,我们收到汇款后邮寄发票并按期寄送杂志,杂志为平寄,免收邮寄费,如需挂号,每册另收3.00元。 邮政汇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礼士路167号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邮政编码:100037 收款人:《中国循环杂志》通联部,请在汇款单上附言栏中注明所订杂志名称、年、期、册数 电话(传真):(010)68331146 68331758 Email:zgxhzz@https://www.sodocs.net/doc/508629548.html, ·读者·作者·编者·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而原先的货币经济也转化为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内在要求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已经被国外许多国家所应用并被证实。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借鉴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金融深化道路,需要认真对待。 当前,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其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来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也不例外。但是如何推动金融体制的深化,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当前我国面对的一个战略层次的重要问题。 一、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阐述 二战之后,各国为了加速恢复国内经济,采用了不同的金融政策,但是在本质上分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两种。其中,发展中国家多采用了金融抑制的政策,但是其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对此,支持金融深化的学者就纷纷抨击金融抑制的政策,他们认为金融抑制实际上是对金融业的歧视性课税,最终会酿成许多的不良经济后果,所以应该积极推进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并以此来助推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及资本》一书中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后,发展经济学家们纷纷将金融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的重要成果。目前倾向于金融深化的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不完全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了经济的割裂状态,其金融抑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论区域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所有大国经济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并不 是中国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是各种历史、文化、地理、政治、政策等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85 (2009) 12-0000-01 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所有地区的均衡发展,因 而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少数具有优势的地区的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的必然选择。但是在这些地区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了尽量减少“循环因果累积” 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响,缩小地区差距,中央政府就必须利用转移支付、税收、 利率、汇率等各种财税、金融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实现全国各区域相对均 衡的发展目标。 一、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 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它能产生一种效应,协调生产要素,配置资源,形成推动经 济发展的动力。同时,财政政策可以调节各种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财政政策在促进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期 性的推动作用。 国家财政政策的取向对财政资金的流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财政资金的流 向又决定着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从建国初期到开放前这一时期内,以 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一直把有计划地平衡配置生产力、消灭地区之间经济的不 平等和经济差距,看成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首要原则。国家在投资的地 区分配和项目选点上,实行了“向西大转移”的方针,基建投资大幅度地向西部地 区倾斜。“三五”时期,全国基建投资达976亿元,其中东部沿海占26.9%,西部 占34.9%。这一时期投资比重占全国4%以上的8个省中,西部占了5个,中部占 3个,而东部一个都没有。“四五”时期,内地投资比重更是占到了57.5%。由于这种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地区发展政策的影响,导致了中西部经济的一定发展和东 部经济的牺牲。这一时期,人均GDP高于全国的有9个省区,其中包括西部的青海和西藏,而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等省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后,国家赋予沿海地区较大的自主权、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 相应的政策优惠,并且提出了让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在这样 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财政的投资布局向沿海地区倾斜。据统计1979-1991年,东 部地区国家基建投资占总投资的49.17%,而中西部地区仅占42.7%。同一时期, 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87%,西部地区为9.26%。而国内生产总值东 部地区更是占全国的52.37%,西部却仅占16.68%。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经济增长 速度趋缓,经济水平和竞争实力相对减弱,在全国工业产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中所 占的比重也呈下降趋势。形成这一发展差异的原因除中西部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地缘关系以及历史基础等原因外,国家的宏观财政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地区差异再度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不断扩大这已经是不争的现实,这 一状况若不加以控制地任其发展下去,东部地区的发展不仅将被这种过大的差距 所制约而降低发展速度,甚至可能出现全局性的经济倒退,对整个国家的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经济进步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区域金融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金融已逐步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工具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因素。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合理发展金融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这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关键词:金融;经济发展;促进;阻滞 金融是货币与信用的融合,它是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卖双方在时空上的限制。随后信用的发展又令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进一步放开,以至即使在交换双方商品所有权转移后市场仍继续存在,货币也逐渐作为一种可有偿转让的特殊商品成为市场交易对象之一。于是,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了一种特殊商品——资本,金融也开始具有真正意义。此后,金融工具逐步由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为货币、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多种形式并存,出现了专门经营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从事金融活动的金融市场,金融开始由最初中介商品交换的辅助地位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通过其自身的货币发行、信用创造、资源配置等功能影响着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l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当金融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时,它积极促进着经济发展。

1.1 货币的运用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交换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即专业化是提高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专业化程度越高,工人越可能发明更先进的机器或生产方法。而金融的作用在于货币的产生大大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的困难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换,从而实现市场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单位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仍会下降。这一作用更为加强。 1.2 金融能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长,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推进。而储蓄是提供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日本在50:7O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储蓄率曾达到40%的水平。在促进储蓄率上升的因素中,金融是最重要的一个。金融的特点在于资金融通,而利息率使当前消费转化为未来消费、实物储蓄转化为货币储蓄揩蓄增值并转化为投资成为可能,这就决定了它有条件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转化为储蓄,从而为生产提供资金采源。此外,金融的特点又使它成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一方面,把分散的储蓄者用于投资或存储的资金集中起来需要大量信息和投资渠道,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流动性金融市场能增强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满足持有多样化证券组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动员储蓄牵涉大量筹资企业与拥有剩余资金的诸多投资者,金融中介能以最低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最大量地动员储蓄,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的

民间金融对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

民间金融对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 摘要:自2007年以来,政府为了控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出口退税率调低、工人工资增加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很多中小型企业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在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滞胀风险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何无疑会对中国经济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与中小企业息息相关的民间金融受到了格外关注。最近,浙江省出台政策推行小额信贷公司改制村镇银行的试点工作,民间信贷合法化的实践工作又一次走上了改革的前台,也掀起了学术界研究民间金融的一股热潮。 关键词:民间金融;诱导性制度变迁;积极作用 一、民间金融的内涵界定 虽然学术界已对民间金融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深入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对民间金融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姜旭朝(2003)提出,凡是没有经过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种金融形式都为民间金融。这种说法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但是,在现实中,有许多金融机构如典当行,虽经过了工商管理部门的登记注册,却在国家正式的金融管理体制之外,应该列入民间金融的范畴。 左柏云(2001)认为,民间金融是正式金融体制之外的,由单个国有企业单位、集体和个人所从事的合法的、半合法的或不合法的资金融通活动。 胡德官(2005)认为,民间金融是相对政府金融或国有金融而言的。他认为民间金融产权必须是属于民间所有的,并应由民间金融组织或个人独立自主地开展金融服务以及与其相关的金融交易活动。民间金融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合理且合法的“非正规金融”;第二类是合理不合法的“灰色金融”;第三类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黑色金融”。 综上所述,在中国特定的经济转轨背景下,民间金融具有特殊的内涵,不同于外国文献与国内学术界提出的“体制外金融”,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地下金融”或“黑灰色金融”(宋冬林,2005)。本文认为,民间金融是指由民营金融机构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及相关金融交易关系的总和。民间金融机构包括民营经济组织、集体或个人经营的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分为两类: 一类是极少数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规金融机构,如民生银行、城市合作银行以及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另一类的绝大部分是国家金融法规严厉禁止的非法金融组织,如各种金融互助会、私人钱庄等。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前者为准民间金融,后者才是真正的民间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经济学2班 学号:2012120231 姓名:向瑾瑜 金融深化的含义 金融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放松对利率与汇率的管制,使之能充分反映资金市场与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实施有效的通货膨胀控制政策以促进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是互相刺激互相制约的关系:金融深化能对一国经济起巨大的刺激与推动作用。但若运用不当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若一国金融制度落后,政府对金融干预过多,压抑金融发展,那么受到抑制的金融又会反过来阻滞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程度低,但是金融深化如果盲目进行,金融自由化隐含的金融风险也会导致一些国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诱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一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也会对金融结构的演进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会提高人们的金融需求,扩大融资范围,从而刺激金融发展。 金融深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金融深化能对一国经济起巨大的刺激与推动作用。第一,金融深化有助于实现资本的积聚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第二,金融深化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第三,金融深化有助于提高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因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由于金融体系可以改进现有资本构成,有效地配置资源,刺激投资与储蓄。所以,落后经济应当彻底改革金融体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放宽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限制,建立健全金融体系。 但是金融深化论的实质是金融自由化。从金融深化论和金融自由化的关系看,金融自由化是金融深化的必要条件,金融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麦金农和肖早期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时候,他们极力主张金融自由化要实行快节奏,也即激进式改革。它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快刀斩乱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改革,从而减少了改革过程中的磨擦,降低了改革的成本。但80年代上半期,有些发展中国家进行金融自由化的实践却证明,金融自由化带来了巨大灾难——金融危机。典型的是拉丁美洲等国纷纷陷入了因金融自由化导致过渡负债的尴尬境地,不得不依赖政府重新干预。为了减轻由此而来的金融危机,政府重新干预市场并且往往会再次采用最初被认为是导致金融抑制产生的政策。所以金融深化的向前推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急需进行金融深化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社会基础也不牢固,更需要谨慎前行。 经济发展对金融深化的作用 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从历史来看,金融是内生于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为金融发展提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也不相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阶段。第一,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因而提高人们对金融投资和理财服务的需求。第二,经济发展形成越来越多的大企业集团,这些大的企业集团要求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

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2年第1期下旬刊(总第469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1,2012 (CumulativetyNO.469) 当前,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其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来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也不例外。但是如何推动金融体制的深化,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是当前我国面对的一个战略层次的重要问题。 一、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阐述 二战之后,各国为了加速恢复国内经济,采用了不同的金融政策,但是在本质上分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两种。其中,发展中国家多采用了金融抑制的政策,但是其效果却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的状况。对此,支持金融深化的学者就纷纷抨击金融抑制的政策,他们认为金融抑制实际上是对金融业的歧视性课税,最终会酿成许多的不良经济后果,所以应该积极推进金融的自由化改革,并以此来助推经济发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及资本》一书中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进行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后,发展经济学家们纷纷将金融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的重要成果。目前倾向于金融深化的学者们的观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不完全的市场经济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了经济的割裂状态,其金融抑制的存在更是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有学者从金融中介的角度得到了相似的结论,他们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改革首先要从金融改革开始,通过减少人为对金融领域的干预,以此来实现利率、储蓄、投资等元素的市场化,并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来消除金融抑制,理顺经济发展的助推因素。 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抑制政策没有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也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就包括拉丁美洲南锥体国家所发生的一系列银行挤兑、恐慌和倒闭等,这些金融自由化的不良后果,也使人们开始对金融自由化进行反思。而学者反思的结论是经济未发展到相应程度时,缺乏进行金融自由化的相应条件,而应该对金融自由化进行相应的约束,即金融约束论。这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多少有些一致。金融约束论在本质上和其它的理论也都一致,都是为了通过制度的设计来理顺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因此促成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 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再到金融约束的一系列理论发展的路径,也让学者们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金融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在不同的经济阶段选择适宜的金融政策,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过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水平来说,金融抑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相应的金融深化,才是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二、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金融深化理论是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因此其研究对象也多倾向于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而我国当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并且同时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金融深化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金融深化理论是从传统货币理论中诞生出来的,既弥补了传统货币理论忽视发展中国家的缺陷,也加深了货币金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因此,这个理论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对制定我国的金融货币等政策都有重要的作用。 2.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执行金融抑制的政策。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开始了金融体制的变革,摈弃了传统的金融抑制政策,但是仍然在金融深化上面仍然相对谨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加速进行金融改革,以适应不断出现的经济新问题,需要借鉴金融深化理论中适合我国现状的部分。 3.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属于市场经济的一个范畴。那么因此而提出了经济发展理论和政策依据就会和西方学者所推崇的金融深化理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说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多样化问题,利率市场化问题,多种不同渠道融资问题等。因此,也需要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借鉴,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有很多原则上的差别,因此借鉴的同时,也必须要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这样才有可能避免水土不服的问题。 三、理顺我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渐次推进的金融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利率市场化机制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主体地位仍然欠缺、金融监管机制尚不十分健全等等。而要想真正实现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就必须要解决好此类的金融问题,具体如下: (一)适当减少政府对金融领域的不必要影响 合理的利率水平会使经济处于健康的运行状态,不合理的利率水平却会干扰经济的正常运转,对此,政府应该适当的减少对利率的有意干预行为。虽然说,政府的干预会解决很多市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其产生的副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来说,经济体系的健全可以有效的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并实行良好的资源配置,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金融服务的增加和完善。但是,这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必须要以少量的干扰为基础。 (二)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必须保证同步 正如金融深化理论发展的历程那样,不同的金融理论适合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实行金融抑制,会造出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出现,而对于经济发展欠缺的地方实行金融深化政策,会加剧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不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甚至还有可能带来社会动乱。对于我国 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高 原 (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中心支公司,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之下,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而原先的货币经济也转化为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内在要求通过金融深化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并且已经被国外许多国家所应用并被证实。对于我国来说,如何借鉴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金融深化道路,需要认真对待。 【关键词】金融深化 经济发展 金融体系 Times Finance 89

经济与金融的本质区别

香帅如是说 大清早被刷屏才想起6月5日是“经济学”的狂欢节。历史如此巧合,1723年6月5日出生的亚当-斯密以石破惊天的姿态,开创了一门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与起源”的学问。160年后的1883年6月5日,罗纳德-约翰-凯恩斯出生,之后将这门学科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 《通论》太难读,从希克斯和汉森对凯恩斯的解读开始,后世习惯将凯恩斯贴上“宏观经济学创始人”的标签,更容易将凯氏的“短期波动调节”中的“短期”和“波动”一笔带过,直接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肖像。不知爵士地下有知,会否一口老血狂喷? 窃以为,凯恩斯是对“动态均衡”理解最深的学者。在他的框架中,“动态演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个均衡,都是历史信息的动态表现,而“动态”反映的正是人类时间不曾停歇的流驶。凯恩斯对人性的洞察力更是远远超越了机械经济学的理解范畴,他强调的“动物精神”在其身后的100年的金融市场上不断的以繁荣与危机的方式呈现。从科学的意义上说,理性预期是短期的,波段的,人的认知才是长期市场中最核心的因素,而人的认知,无疑是在螺旋式,波浪式的过程中不断演进变化的 ——这也难怪,忘掉了“演化”的经济学,渐渐踏入了形而上的河流,从此不能回头。 文/徐远 香帅曾经问我:什么是“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作为一个经济系的科班生,又曾在金融学上花了十多年的功夫,这应该是个简单的问题。然而,我却一直没有很好地作答。 脱口而出的回答,“金融”是“经济”的一部分。显然,这是个没有意义的回答,既没有说“经济”是什么,也没有说“金融”是什么,更谈不上二者的区别。依据的,不过是一句陈词滥调:金融是经济的一个研究领域。其实,这句话本身也不准确。在传统经济系当中,金融的教授很少,金融的课程也很少,金融学研究的问题,经济系的老师知之甚少,甚至不感兴趣。顶尖大学的金融系,大多在商学院。从学术的组织构架上看,金融学已经独立于经济学,与管理、营销、会计、战略等共同组成广义上的管理学。 真正回答这个问题,要看这二者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先说经济学。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后来的著作,在方法和分析上有进步(退步)和细化(走偏),但是在方向上并没有突破。翻开这本书,共分为5篇,第一篇讲劳动产品的提高和分配,包括劳动分工,货币的起源和作用,商品价格的决定,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决定;第二篇讲财富存量的性质、积累和用途,包括财富的分类、资本的积累、利息、和资本的各种用途;第三篇讲不同国家财富发展的不同路径,侧重于罗马帝国崩溃

货币银行学_艾洪德_第十六章金融与经济发展(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十六章金融与经济发展 一、填空题 1.金融在整体经济的关系中一直居于地位,它不能脱离经济追求自身发展。 2.金融风险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呈。 3.金融发展程度越高,金融作用力会。 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呈二元结构指的是和。 5.人们把金融领域出现的以为特征的的新事物统称为金融创新。 6.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经济发展对金融起( )。 A.一定的 B.决定性 C.不确定 D.推动 2.金融深化表现为金融与经济发展形成一种()状态。 A.良性循环 B.恶性循环 C.无序 D.频繁变动 3.造成金融压制的原因之一是金融市场落后,尤其是()发育不全。 A.货币市场 B.资本市场 C.外汇市场 D.黄金市场 4.金融创新增强了货币供给的( )。 A.外生性 B.内生性 C.可控性 D. 可测性 5.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是()。 A.利小于弊 B.利弊均衡 C.有利无弊 D.利大于弊 6.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与货币作用效率呈( )。A. 反比 B.不可比 C.正比 D.不确定关系 7.当代金融创新的( )特点大大刺激了创新的供给热情。 A.高收益低成本 B.安全性 C.投机性 D.灵活性 8.“金融二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麦金农和萧 C.凯恩斯和托宾 D.弗里德曼和施瓦茨 9.“金融二论”重点探讨了( )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A.经济部门 B.金融部门 C.经济与国家发展 D.金融与经济发展 10.下面选择中不是导致金融结构发生变动的主要因素的是( )。

A. 制度因素 B.金融创新的影响 C.技术进步 D.金融风险 三、多项选择题 1.当代金融业务创新的体现是( ) 。 A.新技术在金融业中广泛应用 B.金融制度创新 C.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D.新业务和新交易大量涌现 E.金融组织机构创新 2.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是通过()途径来实现的。 A.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B.绕过法律 C.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 D.增强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力 E.增强金融作用力 3.在解说金融创新的成因时,涉及需求因素的有()。 A .财富增长说 B.制度因素说 C.货币因素说 D.需求推动说 E.经济思潮说 4.货币作用效率可以用()与()的比率来衡量。 A.金融资产总量 B.货币量 C.信用量 D.商品总量 E.经济总量 5.对经济货币化程度起支配作用的影响因素是( )。 A.政府的决心 B.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C.金融的作用程度 D.社会公众的强烈意愿 E.信用的发展程度 6.金融深化可以通过以下( )效应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A. 储备 B.投资 C.就业 D.收入 E. 替代 7.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主要有( )。 A.经济发展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 B.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C.信用关系的发展程度 D.经济主体行为的理性化程度 E.文化、传统、习俗与偏好 8.我国学者对金融功能表述多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展开,若考虑到金融各个要素及其组合后所提供的功能,金融功能可概括为()。 A.投融资功能 B.服务功能 C.资源转移 D.风险管理 E.股份分割 9.发展中国家实现金融深化首先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A. 政府提高货币化程度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00001)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者:————————————————————————————————日期: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国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目前,四大银行以赚取利差为其主要的收入,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为 3.5%,贷款基准利率为6.56%,利差达到 3.06%,贷款利率过高,导致实体经济盈利减少,实体经济萎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做实体经济。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的认识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的调整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更有效率的发展我国经济。 一、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业的发展 第一,金融业的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外部环境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第二,金融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的发展随时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和金融血液的灌输,其筹资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借助各种各样的途径和金融工具,不仅可以分散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解决或缓解资金需求,更提高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效率。这样,金融业的发展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第三,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会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金融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现在,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作为实体经济的后盾,更在诸多的方面引领者实体经济的走向。也就是说金融业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金融业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 (二)、金融市场依赖于实体经济 第一,实体经济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金融发展无法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血液和可能。 第二,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新的要求。正是这

金融学与经济学

金融学与经济学(分析非常到位) 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在他们合著的《Finance》一书中开篇明义:“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这一看来与经济学含义颇为相似的金融学定义难免让人疑惑:包含了众多子学科的金融学体系能在这一定义下得到涵盖吗?金融学其实就是以金融领域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吗?还是有着其独有的学科特征? 回顾历史,人们会对金融学科产生种种疑惑是并不让人感到惊奇的。在这样一个发展时间很短,且涵盖了诸如公司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等子学科的学科体系中,“学科逻辑混乱”曾经是研究者对其所下的结论。然而,伴随着市场现实的发展和金融研究者的不断努力,金融学的学科脉络逐渐走向清晰完整,学科特征日益显著。因此,我们终于可以对上述几个问题做出基本的回答: 第一,现代金融学分为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两个部分,而Bodie和Merton所给出的定义显然是针对微观金融提出的,又被称为新古典意义上的金融学定义。 第二,在金融学体系中,宏观金融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做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或者可以理解为现代(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学的货币演绎。而微观金融学则不能做类似的理解,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显现其独特的学科特征。可以说,今天的微观金融学,已然发展成为一门虽然与(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但确实有所不同的独立学科,其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微观金融学所特有的“无套利分析”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这一思想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是没有的。 一、一个历史的视角: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 众所周知,在其漫长的历史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所经历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历程,而金融学则恰恰相反,最早的金融研究是从宏观层面开始的,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1821)等人对整体市场价格水平和相应的货币供求问题以及利率决定等问题的研究;新古典后期的经济学家们,如Wicksell(1898),则通过利息理论把宏观金融问题与一般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和经济危机)等结合起来考虑。最后,当凯恩斯革命引致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时,宏观金融学也相应形成,其核心内容就是货币经济学,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封闭的研究环境逐渐拓展到开放的经济环境,国际金融问题(有人将之称为开放经济下的货币经济学)也逐渐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微观金融学方面,由于市场现实的不发达,虽然在今天来看,早在1728年(Gabriel Cramer)和 1738年(Bernoulli)就已经出现了对不确定环境下决策准则的初步思考,20世纪早期Marschak(1938)等人也已经开始进行均值—方差的决策分析,然而最初的微观金融仍主要停留在道·琼斯式的简单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经验法则(Rules of Thumb)水平上。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VonNemnann—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公理体系的建立和Markowitz (1952)的资产组合理论为标志,微观层面的金融学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但是,微观金融的发展并非是从一开始就具有系统性的。在市场现实的驱动下,微观金融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公司金融(Corp orate Finance)和投资学 (Investments)上,公司金融主要涉及公司的资本结构、投融资和股利分配等财务决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阐释资本结构的M—M定理(1958);而当时的投资学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通过资产和证券的定价获取最大收益的问题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包括Farna(1965)的效率市场假说、以Morkovitz的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的Sharpe(1964)、Lintner(196 5)和 Mossin(1966)三人建立的单期CAPM模型、Ross的 APr(1976)模型等。这些理论显然在寻求一些共同问题的答案:金融市场是怎样运行的?在这个市场中,如何能够在风险(不确定性)环境下获得证券的合理价格以提高投资者的收益?可以看到,这些研究都是非常朴素而具有很高的直觉性的,但却为未来微观金融理论的深人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与此同时,在实务界,一个类似的工作其实也在同时进行,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金融系统的动态特征决定了微观金融研究不可能长期停留在单期的基础上,现代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吸引了大量最优秀的人才,他们的工作将微观金融从最初的公司财务和投资学中拓展出来,进入到一个更为一般、更加符合现实、也更加复杂的动态研究框架中。最初,这些工作都是零星而渐进地进行的,现在看来我们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以下几个主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