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善心善行辩论材料

善心善行辩论材料

善心善行辩论材料
善心善行辩论材料

君不见体育彩票中奖,本来实在是梦寐以求的喜事,然而一旦被告知,那些中奖者居然一开始全表示不信,这真是怪事!其实也难怪他们,当电话、短信诈骗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人们受骗,继而免不了对所有获悉的好事、喜事都不敢相信,或者将信将疑。我们这个世间,善行的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了。

我们人世间真的不缺善良的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也都愿意为别人做些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是这些善良的人疑虑了,常常手足无措,甚至常常莫名其妙地受到良心的叩问:“你不能袖手旁观!”而又常常不得不袖手旁观。当有人在雨中等车,你显然心怀不忍,你能把自己的车门打开请他或她上车带上一程?你的善心或许被人误解并报以白眼!要命的是,也许这位雨中人是个“倒钩”,让你有口难辩!善行的空间应该是很大很大的,是种种不善与疑虑,堵住了行善者与接受善行者的通道,于是陡然地为人增添惆怅、疑惑、猜忌,无望、无告、无助……

既然这样,就应该使之通畅!虽然也许要到物质与精神文明达到相当程度才能真正通畅,然而得等。靠等?这太被动了!事实上也不应该这样。还是得靠整治与疏理。电话与短信诈骗,怎么能听之任之?我就不信没法整治。除非相关部门对自身的公信力也持冷漠态度。马路骗子也可以整治,只不过不要时查时不查,也漠视自己职能部门的公信力,要知道毕竟是靠人民养活的!

其实,职能部门本来就应该做善事的,应该多思考一下怎么才能与时俱进,做得更好才是。我很欣赏北京西城区设立了一个专项公共基金的做法,这项基金有1000万元,专门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有41个项目,如给老人送餐、建浴室为老人洗澡、提供社区沙龙……职能部门的行善空间很大很大。

在“继续做好事”的温暖中前行

2010年01月01日03:08京华时报

2009年12月31日,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断指表清白的孙中界独家授权人民网,向全国司机发出倡议:希望每个司机以后继续做好事,继续帮助别人。

这是一则温暖的消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继续做好事”的倡议犹如一把充满善意和真诚的火炬,让人感到浓浓的暖意,还让我们看到一个心灵的美丽与自信。有网友说,这是孙中界在炒作,是哗众取宠,还有人说他很傻。即便炒作又能如何?这是善意的炒作。而如果社会上能多一些这样的“傻人”,这个世界会更纯净更美好。

其实,孙中界完全不必这样,在一个睚眦必报成为许多人处世哲学的现实语境中,以德报怨显得多么卓然不群,继续做好事又彰显了多么可贵的品质。

在孙中界断指案之后,的确有人引以为鉴。比如据报道,有司机在车身显著位置张贴“本车拒绝一切搭载求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尤其是胃疼的”等字样。也许这只是反讽,也许这只是逆反心理,也许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做法未必妥当,但无论如何,种种现象都传递出一种令人不安的信号,即司机不敢做好事,大家之间彼此怀疑。当我们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本可以去帮助他人的时候,却不自觉地收起了这种本能,善心后退、善行迟疑,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出现抬头趋势。

也正因为如此,彭宇案之后,很多人不敢搀扶老太太,不去助人为乐,不再见义勇为。这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和黯然。我们不能因为受到伤害,就心存恶念,就以邻为壑,就怀疑一切,如果失去信任,大家都止步于疑心和戒心,那将人人自危。

诗人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姑且不论孙中界是不是伟大的人,但他在遭遇钓鱼执法之后,能够勇敢地号召大家继续做好事,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相信会有很多的人受到感染,从而摈弃埋怨与愤恨,多一些信任与温暖,加入到做好事的行列之中。

“每一棵你揉碎的鲜花,我们将重新播种。”一方面我们为孙中界的倡议感到欣慰,并做到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仍要叩问,如果继续做好事的话,还会不会遭遇钓鱼执法?政府部门该如何祛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特别是上海那些钓鱼执法的人员,在看了孙中界的倡议后,又将会作何感想?

一位老人摔倒在街头,人们纷纷伸出援手,但是谁也没有把老人扶起来,还有人"善意"地提醒:"别去扶他,当心赖上你,到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不敢搀扶"已经成为道德的"潜规则"。即使是好心人、热心人也存在着"不敢搀扶"的问题,也许是因为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彭宇案"把路人给吓怕了,当年南京法官荒唐的判案结果,真的让许多善良的人们彻头彻尾的寒了心。

于是,人们的道德和同情心被法官扭曲,在南京这个城市,几乎每一个南京人都知道,如果南京的老人摔倒,千万不能随便搀扶,如果真的良心发善,一定要助人为乐,那就一定要先留下旁证,然后才能拖救。但毕竟这个社会上还是好人多,环顾我们身边,其实默默无闻做好事的人还是很多很多,只是没有报道而已。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当我们独自外出在外面摔到的时候,如果别人都远远地躲着你,没有人扶你一把,你会是一个怎样的心情?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爱心,多些关爱,少些猜疑,方便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温暖的是整个社会。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行善的人应该觉得自己是快乐的"。更多的人还是有起码的良心和社会公德,否则,至今提起"彭宇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愤愤不平?不过,话有说回来,谁又会愿意在一个没有法律保障的环境下见义勇为呢?如果依照判决"彭宇案"的法官"依据常理"判断,人是不会主动帮助别人的,除非他做贼心虚。那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死在路上无人问津的,也许大家都没想到,因为那位法官因昧着良心的判决结果,会对社会造成如此恶劣的影响,看到这则新闻,我就在想,如果摔倒的那位老人,是那位法官的母亲,是不是也会"依据常理",无关的市民就不应该施救,是不是要让他年迈的母亲去面对路人视而不见冷漠的目光呢?

笔者认为:应该让当年的彭宇案翻案,从而来扭转如今更加恶化的社会道德风气,同时,社会应当重奖和重视行善施救者,让行善成为每个人基本道德准则,成为生活的习惯。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提倡善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过:善良,是一种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说明每个人都能够行善,都会行善,社会应当给行善者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真的希望让善行应该成为每个人自觉的操行,每个人因自己的善心而快乐。

善心是善行的内因动力,善行则是善心的外在表现。善念是根,善心是脉,善行是果。

经济观察报程明霞/文如果德兰修女资助一名中国的贫困孩子读完大学,中国人定会热烈赞美;如果比尔·盖茨在中国的乡村建造一座希望小学,中国人定会不吝感激;李连杰深入震后灾区,为孩子们送去书本文具,人们会夹道欢迎;而当陈发树拿出股票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收获的却是中国人的猜疑甚至鄙夷。

德兰修女一贫如洗,却是道德完人,爱心感动天地。比尔·盖茨是技术天才和商业巨子,用智慧造福世界并创造财富。李连杰则是魅力非凡的动作明星,在英语世界和华语世界都拥有巨大的号召力。而陈发树则被看作是个倒木材起家、在股市腾挪的暴发户,同时还身背逃税嫌疑。很多人会问,陈发树做慈善有什么资格?是什么动机?

这就是舆论炮轰陈发树所暗含的逻辑:善人才会有善举,恶人无权行善,恶人行善将使慈善蒙羞;善举必须出自善心,善举若出自私心,将使其善行的意义和价值大打折扣。因此,陈发树作为一个通过资本市场聚敛巨额财富、发家史散发出投机与贪婪气息、且行为涉嫌违规的富豪,即便他捐出百亿身家,也不过是高价买个慈善家的美名,或许背后还有更加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他不配掌声。

且不说陈发树的发家史究竟是一部奋斗的血泪史,还是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敛财史;也不说陈的道德修养究竟到何等层次,即便我们退一步,假设陈确实是个恶人甚至罪人,是不是他行善的举动,就会玷污慈善业的高尚,会损害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难道因为捐助者不是德兰修女和比尔·盖茨,而是可能有道德瑕疵的陈发树,这个被捐助的贫困学生,就无法沐浴德兰修女和比尔·盖茨的爱与关怀,而会受到陈发树的道德污染?

其实,无论出自善心或私心,行善者是完人、俗人或者罪人、恶人,善举本身对这个社会的正面意义和价值,都不会被折损。这就好比无论出自怎样的目的皈依宗教,都不会玷污宗教的纯洁性。在宗教面前,无论你是受难的人、受冤的人、曾经作恶的人、幻想赎罪的人,一旦你选择真心站在神的面前,就是对这种信仰的认同和服从,都是对这种信仰的加固和补充。

慈善也是同样,行动比目的重要,结果比动机重要。只要能够改善我们的社会,扶持需要帮助者,这就实现了慈善的本质,都是对慈善这一文明社会产物的贡献。因此,本质上,陈发树做慈善与德兰修女、比尔·盖茨做慈善,只有量级和方式的区别,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对在“新华都慈善基金会”成立仪式上获得捐赠的孩子们而言,这笔钱是来自比尔·盖茨还是陈发树,并不重要。这笔钱是83亿元股票还是830元人民币,也不是重点。

一旦财产捐出做慈善用,这些财富就不再属于捐赠者本人。即便陈本人最后确实被查明拖欠或逃避税款,那就遵循法律法规,以其所剩的个人财产补清欠款和罚款就好。这并不影响已经合法获批成立的“新华都慈善基金”。无论是陈过去的道德瑕疵,或者现在行善隐藏的私心,或者未来行为不端,都不足以折损这笔巨额慈善基金对社会的意义。他若作恶,让法律去惩罚;他既行善,让社会来吸纳。

其实,这家超级民间慈善基金的成立,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有更多意义。中国的慈善事业向来以官办、官管为主,对于民间自发而独立的慈善行为,甚少空间和法律依据。而民间慈善的发展,也因时间短且受限于官方而问题多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运作混乱、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许多善款打了水漂。而随着中国民间富豪数量的增长、个人财富的积累,巨额财富独立自主行善的冲动越来越强。如果陈发树此番善举,能同时促使官方与舆论对中国民间慈善行为的运作方式、运作效率、运作效果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那才是善莫大焉!

有网友反思,为何公众对于陈发树的善举很难产生信任感?

网友吴迪调侃道,这种事情在中国遭到质疑是很正常的,不受质疑是不正常的。博客博主“雪城”则指出,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富豪社会信誉度太低。现在中国的大环境是富豪口碑差,做出这么慈善的事情,大家都奇怪老虎挂念珠了?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制度并没有给公众一个可以信赖的平台。

作者石述思在其博客中撰文进一步剖析道:“更重要的是,中国民间慈善始终面临着与时代脱节的管理

体制困局。目前中国面向社会力量的慈善通道依旧狭窄而崎岖。比如,目前官方认可的慈善机构多脱胎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大都有"二政府"残留的效率低下、透明度差、专业化程度低等特点,公众申请救济的难度大,门槛高。尽管我国1999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2004年实施了《基金会管理条例》,但对于民间组织的管束,却非常严格———比如说任何一个民间组织,成立时必须挂靠相关政府部门作为管理部门。很多人因为找不到亲爱的婆婆,只能将基金会登记为企业,这样就需要按照企业的税收规定纳税。”

石述思表示,尽管陈发树拿到了准生证,找到了体制内的合作伙伴宋庆龄基金会,但如何保障自己的慈善行为在诚信制度缺失、行政主导色彩浓厚的中国社会顺利运行,依旧不容乐观。

“2009新娱乐慈善群星会”上周末在上海举行,章子怡、黎明、蒋雯丽、谢霆锋、张国立、倪萍、韩红等明星,和来自灾区的孩子以及受助对象,一齐走上慈善红地毯。已经走到第三届的慈善群星会,明星阵容越来越强。而明星应该如何做慈善,也成为人们嘴边的热门话题。是“做了好事不留名”还是“敲锣打鼓学雷锋”,是借“慈善”为自己镀上人气还是将慈善做成时尚秀?

在慈善群星会的颁奖台上,章子怡因为去年在戛纳电影节上号召世界电影人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而获得“年度慈善贡献奖”。而一些明星的善举,此前却不为人知,谢霆锋10年来一直资助50多名贫困山区的孩子。倪萍则在地震之后一共捐出了300多万元。央视名嘴崔永元也设立了公益基金,帮助西部地区的乡村教师开展培训。不过,在50多人的慈善明星榜单上,最近频频亮相一些娱乐盛典的“红人”并没有出现。

一位明星说,在公益事业中,明星应该充当“喇叭”,用自身的号召力去影响公众,但是无意指责不能现身慈善红毯的明星们。因为慈善本来并非一种强制行为,是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善举。而且个人慈善作为一种个体行为,选择高调或者习惯低调,也不是旁人能够干预的。也有学者说,社会要用平实的心态看待明星慈善,用善心看待善行。因为明星也是普通人,虽然不能排除明星参与慈善,有其个人营造社会形象的需求,但总比炒作绯闻、制造事端来吸引眼球好得多。

有意思的是,喜爱李宇春的歌迷,成立了“玉米爱心基金”,目前捐款超过500万元,在四川灾区建起了“玉米博爱学校”。这些“粉丝”并不是有钱人。可能当年投票时,他们也曾走街串巷问路人借手机发送支持李宇春的短信。而那时的“疯狂”如今却化作了一种温暖,就像短信投票一样,点点滴滴汇聚成海,让人看到了“平民慈善”的力量。

慈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付出,不是商业价值的比较,更不会因为是明星就和平常人有所不同。捐1元钱的老百姓,和捐数万元的明星,同样有一颗慈善的心。而在看到普通人善举的同时,在看到“粉丝”用善心看待明星“善行”的同时,也希望明星能够身体力行,表里如一。娱乐可以作秀,但是想依靠作秀拉动慈善,却会让慈善失去温暖。而那温暖才是感动更多人加入慈善行列的原因。

问:知名作家刘墉认为,心地善良的人行善未必多。一个人对地铁里的乞讨熟视无睹,对高速公路上招手要求顺带一路的视若不见,你能说他就是不善良的人吗?而一些恶人,他们偶尔也会捐些钱出来粉饰形象,掩盖恶行。你能说他们就很善良吗?有人说,实实在在地做些善事要比空有一颗善心来得好。那么请问,善心和善行哪个是真善?

———东方网网民飞扬我心

答:“善心”与“善行”,哪个更可贵,哪个更值得提倡?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一书中,作者刘墉似乎更愿意站在善行这一边。其理由大致是:一,有善心者未必有善行,有善行者未必是出于善心,因此善心与善行并非总是相伴而行;二,在“无善行的善心”与“无善心的善行”之间,能给他人带来实惠的毕竟是后者,因此更值得提倡的无疑也是后者。

以我之见,这一问题并不能简单地下定论,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和澄清。事实上,世上根本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无善行的善心”或“无善心的善行”,也不太可能用行善数量的多少来简单地判断“大小善”或者“大小恶”,由此也就很难对善心、善行以及真善之间的联系作出割裂式的取舍辨别。

第一,真有善心者不可能毫无善行。所谓善心,本指行善之愿,因此我们很难想像一个人始终真诚抱有行善之愿却从未有行善之实。刘墉认为,善心者“常常是‘只求独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的好人;也可能是‘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的乡愿”。但在我看来,独善其身者之所以未能兼善天下,恐怕更多的是因为其善心不够坚定,以至于当事人在私利与公益之间患得患失,踟蹰不前。反过来说,他们之所以能至少做到独善其身而不是同流合污,能够做到“牢缄口、暗点头”而不围观起哄、煽风点火,难道不正是那“半点善念”在起效么?这本身就是善行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无善心的善行并非真善行。在日常生活中,固然有过无心为善却偶成善果的事情,但这属于典型的“歪打正着”,不在当事人的思维控制范围之内。在价值评价层面上,一般也不认为此种意义上的“行善”就是真行善。一个较具代表性的例子是,纳粹德国曾在二战中大力研发导弹用于针对盟国的战略攻击,但德国战败后,其原有的导弹技术资料与相关人才储备却为人类的宇航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从结果上看,这无疑是施惠于全世界的。然而,我们并不会因此就否定纳粹德国研发导弹行为本身的罪恶。从这个意义上说,动机的不明、不纯,并不会因为其间接导致的效果是积极正面的,就完全改变对其行为本身的基本价值判断。

第三,真善行背后不可能没有丝毫善心。在这个问题上,刘墉先生列举的论据很成问题。在他看来,一些人做慈善可能并不是为了行善,而是为了沽名钓誉,为了彰显自己有爱心、有财力,或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但要知道,“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不是一种追求善与美的表现吗?一个人能因行善而感到心平气顺,不正反过来说明他有善心吗?而所谓“彰显有爱心、有财力”,不正是渴望得到社会承认的表现吗?不正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吗?不能随便就戴上“沽名钓誉”的帽子。

由此看来,在“善心”与“善行”哪个是真善的讨论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能混淆善良的本心与关于善心的口头宣告。嘴上言善者的确未必真会行善,这恰恰是因为他们缺乏真诚的善心,而不是因为善心本身不会导致善行。第二,不能混淆无意成善与有意行善。世上固然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事,但这只属于相当偶然的“无意成善”,根本无法予以事先的计划与引导。第三,不能过分要求“出于善心”与“仅仅出于善心”。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事人所做之事,只要动机中掺杂私念,就不算出自于善心。可世界上又有几件事情是被纯而又纯的动机所驱动的呢?公私兼济、人我双赢,难道就不是君子之所求吗?

正是在以上三重混淆的基础上,一些人才会错误地认为善心与善行可以彼此独立自存,并由此提出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论证的那样,真善心必然会导致某种善行,真善行背后也肯定会有某种善心,因此,对于二者的机械割裂不是科学和辩证的。事实上,倡导善心与倡导善行是真善的“一体两面”,对于善行的倡导实际上是以唤起民众的善心为前提的,而对于善心的倡导又必然要以实际的善行为结果。二者提法虽不

同,却都是“本于心而践于行”。

当然,这不是说有善心就一定能做成善事。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好

心办坏事”的现象。但应该认识到,好心之所以会办成坏事,往往是由于当事人无法全

面洞察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客观环节。对于真正的善良者来说,他们的道德实践并不会因

为这些错误而停滞,相反,对错误本身的愧疚与反思必然会指导他们展开新一轮的道德

实践,将“好心办坏事”一步步变成“好心办好事”,将“善心”一步步落实为“善行”,

进而达到真善的境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徐英瑾

以善心善行支撑起“捐赠的天枰”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截至5月28日12时,全国共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347.87亿元,但实际到账捐款258.98亿元。

在空前的汶川地震灾难面前,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支援灾区,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然而,身边某些捐赠实际却令笔者感悟颇多,特别是一些单位的捐赠行为,捐赠数字让人有些“模糊”了双眼。在一种“数字攀比”下,虽然是为灾区而捐赠,但数字大小往往与善心多少“划等号”;纵然也有新办法对捐赠“空头支票”行为实施制约,但倘若缺少了自觉善心,难免会让善事最终“夭折”,使本应充满善心的捐赠更加“变味”。

我国早在1999年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在其第一章总则中写到:捐赠应当是自愿和无偿的,禁止强行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以捐赠为名义从事营利活动。然而,还有一种善心表象也让笔者迷惑,似乎已远离了善行轨迹。一场场数字捐赠“秀”,似乎被当作一种“任务”,甚至演变成下达的“任务指标”。即使有法律明文规定,但违背捐赠自愿和无偿原则的“索捐”、“逼捐”却时有发生;即使是完成了一件善事,但离善心之举却越来越远。如此以来,再修改或增加相关法律能回归捐赠的自由本质吗?

在道教《修身宝璧》的施报篇中,对于如何行善有较为深刻论断:“富贵的人借口自己只有中等的能力,而不行善,是不对的。借口自己穷,更不对。但是相反的,贫穷的人,硬要摆场面,而勉强学富贵者也不对。当你供养父母、安顿妻子还做不好的时候,硬是去外面行善,反而是罪过了。”据此分析,在为汶川地震捐赠以及追加捐款的数字背后,要有清醒认识,我们的爱心捐赠有没有偏失方向?其中哪些是充满着善心善行之举?

还记得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对善心有这样的理解:善心是善者的光荣所在;善心可使你永远快乐;善心能使你容忍百事,并使你居危而忘忧。可见,有善心才有快乐之源。其实,笔者倒不是太在意明星、大腕们的捐赠数字,或受到某些媒体“谩骂”而不得已追加善款的行为;相反,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笔者总是倾向于“情有自愿、行有余力的善心善行”。而且,在2006-2010年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中,作为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出发点是积极宣传和普及慈善文化,是激发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面对灾难,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每一个捐赠个体需要做的事有很多。但是,对于已违背相关法律的某些捐赠形式,如果不能通过现有法律加以严格落实,善事夭折自然也在所难免,回过头来再修订新法能否得到“行真善”的社会广泛响应呢?因此,笔者以为,新办法纵然好,但是,要让社会公益事业挣脱枷锁,远离迷惑,还需根除“以数字代替善心之举”的误区;还需以善心善行支撑起“捐赠的天枰”,才有落实的基点。(天裘)

善行更须以善心为之

过去的两周是举世哀恸的两周,也是充满感动的两周。世纪巨灾酿就的悲情,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聚合在同一个价值体系下,人类展现出作为同一种群所共同拥有的尊严、勇气、希望和跨越狭隘边界的博爱。数以亿计的善款汇往灾区;各种义演义卖在各大城市举行;来自各国的政府和民间人士奔走在灾区的街巷……

然而,在这前所未有的感动之余,人们又不能不被隐藏在表象背后的另一些东西所困惑: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家高调得近乎“作秀”的捐赠仪式;我们看到一些公众人物捐出善款时脸上轻慢的表情;我们甚至看到,一台赈灾义演竟被笑容可掬的明星和挥舞着荧光棒的歌迷演绎成了一场盛世狂欢。

责任、道义、友善、体恤——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贵情操、这些被视为普世伦理的道德准则,却在许多场合沦落成为一种空洞的口号和标签,实质上服务于某种商业利益或者别的什么私欲。这样的蜕变,恐怕比单纯的迟疑和冷漠更刺痛人心。

伦理价值的这种“符号化”倾向,也不可避免地延展到更高的层面。尽管美国是目前提供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其数目远少于它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花费。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还直言不讳地称,救灾将是展示美国价值的好机会。媒体更是把各国在救灾赈灾中的表现解读为一种外交角力和政治博弈。

历史上,曾经不乏基于“冷战”思维而拒绝外国救灾捐助的事例。而在这次海啸救灾中,有的受灾国对来自不同救援国的人员和资金“甄别”对待,有的国家阻止国际救援组织进入其具有“战略地位”的灾区……透过这些,人们依然可以发现,民族主义、历史恩怨乃至意识形态等因素还在或多或少地左右着人类的情感和判断。即便是在如此巨大的全球性灾难面前,所谓“普世价值”仍难免被撕裂、被异化的命运。

西谚说,人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看来,这场空前惨烈的灾难虽然大大激发了人性的善,却尚不足以彻底挤除人性当中自利的一面。

或许有人会说,无论出于怎样的动机和目的,只要行为的结果有益,就是好的——所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但问题在于,如果人们总是从各自的利益本位出发,就永远无法真正从灾难中汲取教训,由此带来的后果可能是,当灾难危及切身利益时挺身而出,当灾难离自己较远时则麻木不仁。譬如这一次,我就以为,有的人之所以对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关心有加,而对诸如矿难等国内的灾难并不介怀,只是因为这次海啸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灾难“全球化”的一种象征,它活脱脱地昭示人们:灾难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

所以,在救灾赈灾的问题上,善行固然值得赞赏,但善行更须以善心为之。康德曾经感慨:“有两种东西是值得赞叹和敬畏的——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和内心神圣的道德法则。”这句被引用了数百年的名言今天更加值得我们铭记。实际上,在人类已经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的年代,如果非要承认人的自利之心具有某种合理性的话,那么,确保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物种的存在,应当是我们共同的、最大的“私利”。

从这一基点出发,最大程度地收敛各自的私利之心,对自然心怀敬畏、对生命心怀尊崇、对他人心怀宽容、对世界心怀感恩,才是我们能够长久生存于星空之下的根本保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世界公民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需要现实的道德标准和切实的道德激励机制。因为,道德不应该是“凡

人勿近”的,善行也应该被感念于心。道德社会学,其实从来不是什么简单的单方施予,而是一门复杂的

关于“施与受”的道德循环学。

自我宣扬式的高调是为了“治病救人”,“做好事不留名”的低调却是为了自我保护;一个是已经遭到质疑,

一个是怕被质疑。在这个需要呼唤道德回归的年代,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却惯于质疑,吝于表扬。于是

我们看到,“诈捐门”后,社会名人们急于出具各色捐款发票,以证诚信;彭宇案后,公众开始意识到扶起

路边老者得在“众目睽睽”下,以示动机清白;面对“炫富”质疑,直升机追贼的东莞富豪刘柏权坦言身心俱

疲,其实是“那么普通的一件事”……行善动机屡屡受疑,善行频遭信任危机,如此究竟会给我们的国民道

德素养带来什么,是世人“心境澄明、无求无惧”的道德升华,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道德淡漠?这是

值得所有人深思的。

毋庸讳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好事不留名”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也是所有人应该努力的

方向。但以此作为道德品行的唯一准绳,恐怕就要将大多数人拒之门外了。以“动机纯净”为由,过滤所有

行为规范的结果,留下的可能不是清新的氧气,而是沉闷的道德窒息。

其实,圣人们对此另有一番见解。《庄子》有云:“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说的

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对道德礼仪的宣扬,而疏于对人性、人心的了解、体察。在这一点上,孔子深谙其

道,著名的“子贡让金”和“子路受牛”的典故说明了这一点。当时有很多鲁国人流落在外为奴,按照鲁国法

律,如果有人解救鲁国的奴隶,那么就可以得到赎金。有一次子贡赎回了一个鲁国奴隶,却坚辞了政府返

还的代偿赎金。不少人歌颂子贡的德行,但是孔子却给予了严厉批评。孔子担心地说,子贡把道德拔到了

一个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原本符合道德的收回赎金现在变得不道德了,那么以后也不会有人替同胞

赎身了。但是,对另一位弟子子路收下溺水获救路人赠予的一头牛,孔子却大加赞赏。他说,这样让见义

勇为的人看到好处,以后做好事的人会越来越多。无论是对子贡的批评还是对子路的褒扬,孔子都是出于

最现实的道德践行的考虑:只有能够鼓励越来越多人行善,有助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标准,才是正确的

道德标准。否则,不过是华丽而高调的道德表演,其结果只会破坏最坚实的善意土壤。

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即便那位82岁的老人不是为了“教育青年”,就是想要一个表扬,其实又有

何不妥呢?毕竟老人家冒着生命危险,从河中救起了一条生命。所谓“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

这是再朴实不过的愿望。卡耐基《人性的弱点》里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农妇劳作一天后,为刚收工的

男人准备了一堆干草当做晚餐。面对愤怒的男人,农妇说:我怎么知道你会在意呢?二十几年来,我一直

做饭给你吃,从来没有人说什么。故事可能是虚构的,却说明了人在长期得不到认可和感恩下所产生的逆

反心理。按照传统的“道德审美”,做好事不应该留名,即便被“意外”表扬、表彰了,也要摆出一副受之有

愧、却之不恭的谦逊状来。其实太史公早有留训,“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但是为何几千年

后的今天,做好人好事反倒成了一桩动机闪烁、表情忸怩的事情呢?

亚当·斯密说过,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旁观者。无论是出于虚荣而要索取表扬,还是出于骄傲而寻求

肯定,追索道德善行意义的背后,其实为着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也是追究这个问题的终极价值所在。

善心付诸善举乃真善美

善心付诸善举乃真善美 “善”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高尚的字眼,古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喜欢“和”,而“和”字的核心内容便是“与人为善”。《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而孟子也主张“性善说”,再经过许多位大文豪的金口,“善”字便这样得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推崇。而善心与善行,顾名思义,便是一个人配得上“善”字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在悠久的文明进化中,这两个词也被安上因果关系,人们相信,善心能够引发善行,而如果一个人能够行大善,那么便有了大善之心。 一个人有善心只能代表他个人的思想境界已经升华到一个层次,如果将善心付诸以行动,帮助到有困难的人,并影响周围的人,让大家都参与进来,那就是真正的善举。像郭伟生这样的企业家真正是做到了将善心付诸善举。多年来,郭伟生一直在坚持着,一直不忘自己是通过社会的帮助取得了成功,始终默默地在回馈社会,不论是修路、助学还是捐款,始终在行动。我们常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始终在做同一件好事。贵就贵在坚持。 “真善美”中第一个字说的就是真,真是什么?首先是真诚,如同此次将100万元善款捐赠给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情暖万家”活动一样,郭伟生的每一次善举,都是那样地真诚,非常地单纯。他自己常说,我们小时候条件非常艰苦,知道那种滋味,现在生活改善了,要换位思考,有许许多多的人还在承受着那样的困苦,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他们的痛苦,对自己的心也是一种慰藉。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李本公认为,我们现在迎来了“善时代”,是一个需要人人都参与慈善的时代,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善举,能够影响身边的人,让爱心汇聚成一股暖流,让慈善能够传递爱心,凝聚力量,慰藉心灵,净化社会风气;

善行是真善(辩论材料)

善行是真善(辩论材料) 善行真的是真善吗?在做这个辩论时我们要怎么进行辩论呢?是不是还在找资料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善行是真善(辩论材料) ,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 善行是真善(辩论材料) 正方立论 一、对方辩友可能认为善心是一个人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发自内心向善的思想和意识,善心源自真情,源自内心,源自根本,而善行是做善事的行为。善心和善行都会含有真善的成分,但是相比之下,善心的善更纯粹,且由于善行的不纯粹、不确定性,我们很难以用善行来评判其是否是真善。 第二,对方辩友高估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困难,却低估了人类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目前暂时不能解决的科技难题不等于将来也不能解决。我方认为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因为科技发展的历程证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科技本身的再进一步来解决。70年代,科学家曾经预言,由于科技产品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到21世纪初人类将面临一个能源危机,而现在,能源的开发和微太阳能源开发,使这种恐慌荡然无存。 二、对方辩友可能认为善心是“真”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善心做基础,所谓的“善行”只能是伪善,强笑者虽悲不

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笑不和,伪善者虽善不真。社会上有些人打着行善的旗帜去捐款与乐善,其实是为了掩藏其罪恶。 三、对方辩友可能认为善心是真善的可靠保障。真善是出自灵魂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发自人本性的一种情感。一个拥有善心的人才能真正说得上是善,一次、两次的善行不足称道,善心是出自人内心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这才是我们应当宣扬和倡导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一辩立论 没有隐私和私人时间:晚上想有点自己私人的空间,可是手机会让别人轻松的找到你,如果你过早的关机或者没听到电话,别人还会不太高兴等。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与对方辩友对善行是真善还是善心是真善这个辩题进行探讨。开宗明义,我方对善行的定义是指社会公认的产生对他人或社会有利影响的行为,真善是指能够推动社会积极发展并且创造物质及精神价值的价值事物。我方判断善行与善心哪个是真善的标准是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有实际功效并且可以为社会群体准确接受和评价。下面,我将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 正方一辩: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这不光

善行是真善(一辩稿)

(相反)可是我方想告诉各位,今天的辩题并非要对在座你我进行道德评判,为所有人贴上善或不善的标签,这种空谈个人评判却无视落实行为的做法,对于你我,或是社会都没有实质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从客观的角度,评判何者真正的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何者才是真善。 基于这种现实意义,我方认为善心和善行都需要对于具体事件而言的。善的本质是利他性,那么善心是发自内心的利他的态度,善行是出于自愿的利他的行为。这两者都是善。而真善则是能真正为他人和社会带来正面意义和推动作用的善。(50s) 明确以上几点,我方认为善行才是真善,理由如下: 真善要求给他人带来切实帮助,而善行正是真正付诸行动的利他行为。对于受助者来说,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般的善行,都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温暖了他们,给他们带来正面意义。然而善心虽善,但空有一个好态度,无法影响他人,更别提为他人解燃眉之急了。试想,当你立于寒风中瑟瑟发抖之时,一个人站在远处默默心怀助你之心,而另一人上前为你披上温暖的大衣,何者才能为你带来切实帮助,让你感受到真的温暖呢?因此,只有付诸行动的善行才能真正实现善的正面意义,才是真善。(45s) 第二,我们要在社会上弘扬,倡导真善,而只有善行才能作为具有说服力,影响力的鲜活教材真正被推广,从而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而善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往往包含着对他人内心的揣度,不仅流于空泛,还众说纷纭,又如何能让社会大众信服?更何况推广和落实?相反,善行能让人们真切地看到其助人的行为,树立善的榜样,通过这样实实在在的利他之行来倡导大家行善,以事实服人,让社会认可;由此,才能真正的传递和推广,为更多人带来帮助。因此,相对于虚无飘渺难以揣度的善心,善行才真正的为他人和社会带来正面意义和推动作用。(45s) 最后,我方要再次强调,倘若从个人道德评判的角度来审视今天的辩题,那无异于告诉大家,一个有善心的人是真正善良的,这样空泛的个人评价毫无意义。我们必须看到,善行作为真善给个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因此,我方坚定认为,善行才是真善。(20s)

关于真诚善良的唯美句子

关于真诚善良的唯美句子 真诚是通向荣誉之路。 忠诚的高尚和可敬,无与伦比。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坦白使人心地轻松的妙药。 对自己的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真诚就是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的面具摘掉,一自己阳光、开朗的真实面貌面对世界。真诚就是要把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扔掉,从而使每个人的心中多一点善心善意,多一点热情奉献。 真诚是生活中一道绝美的风景。拥有真诚便拥有一笔可贵的财富。给迎面而来的人留下一声真诚的问候,他会倍感东方朝霞的美丽;给擦肩而去的人留下真诚的微笑,他会越发觉得西边晚霞的美好。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真诚是一粒糖果,吃了它,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甜蜜;真诚是一双鞋子,穿上它,走到哪都无忧无虑;真诚是一支笔,用它,描绘你精彩的人生;真诚是石砖,用它,砌成你的人生之路。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真诚的人热情开朗、善良大方。真诚的人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诚实可信、平易近人……真诚是一朵白云,是一泓清泉,真诚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真诚的关怀,

温暖芳馨;真诚的赞扬,催人向上;真诚的交流,获取信任;真诚的合作,赢得成功。真诚的友谊,友谊更进一步;虚伪的友谊,一部推到千里远。真诚地人热性如火,正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时美好的,人心是纯洁的。善良:善良诚信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善于欺骗的人,永远到不了桥的另一端。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本身就是一种侮辱。美德不是装饰品,而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让我们真诚对待他人,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开放!真诚是春风,他复去了心灵的微尘;真诚是雨露,滋润着友谊的花朵。永远真诚吧!

善行是真善,攻辩小结

谢谢主席 攻辩小结:在座的各位大家好,感谢 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论,我秉着“用心倾听,真诚反驳”的精神,进行我方攻辩小结。首先指出对方漏洞 1观点:善心具有纯洁性,而善行不具有。例如伪善 反驳:善心是意识,不可预测,不可判断,怎么知道是否有纯洁性。对于你们所谓的伪善,我们无法判断出发点如何,怎么知道善心是否纯洁,但不可否认,它的行为已经为社会带来了益处,对与社会价值观而言,善行是真善。(200) 2观点:善心是根本,善心支配善行。 反驳:对方辩友由善心是本源,推出善心是真善的结论。那么利用内外因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内因是正确的,但结果不一定与内因的正面效果相同。众所周知,人是起源于猿人,难道在座的都是猿人吗?从善的务实和结果带来的价值而言,有善心而不实践,与真善无缘,而善行是可见可感的好事,客观存在,其产生的结果可以横向接受社会的考察,还可纵向接受历史的评价。请问在场的各位,对于产生社会价值,谁更本质谁更伟大,是才是真善。 3观点:善心具有稳定性 反驳:善心是意识层面上的,具有瞬时性,受外在的因素影响(甲想救乙的心因为想起以前乙对甲的坏而放弃)的和很大的不确定性,所谓人心变幻莫测也许此刻一心向善,下一刻就恶念产生。善心具有时代局限性和社会性(愚孝,愚忠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在一味的提倡愚孝,在不同的场合,权衡利益,我们要灵活改变方式行孝,达到最佳效果)。(对于劫富济贫的善心,在古代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当代,这是有违法律的,是不符合的)4观点:善心具有传播性。 反驳:我们不否认善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传播性,但善心的内在性最终决定它无法支撑起善的发扬与传播,他只是一种想法,对社会没有直接的引导作用。相比之下,通过实际行动的善行,产生善的效果和影响力,以事实服人,让社会认可,让更多的人懂得做出善行。因而,善行更具有传播性,才能更具有传播和推广。例如托举哥,假如报道只是说那颗善良的心,你会感动吗?我们之所以感动,在于他冒着生命的危险,救了那个孩子的过程,从而唤醒了人们更多的采取实际行动助他人.正如报道说他的善心,不如将托举孩子的瞬间图片放到主版,更具有震憾力. 5观点:善心具有巨大的作用。能够促进善和阻止恶。 反驳:善心在一定程度上能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精神层面的支撑怎么能推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善行是通过行动创造对他人和社会的价值,相对于善行,有更多的作用。例如我们提倡日行一善而不是日想一善,正是善行的巨大作用,才会对他人和社会创造有益的效应,这难道我们能不承认善行的作用比善心更大吗? 6宣扬善心是一种价值观,只要宣扬了善行就足矣。 反驳:我们是要宣扬价值观,但是在当今社会,特别是中国的道德随着小悦悦事件出现滑坡之际,倡导那不切实际的价值观难道符合社会需求?面对赤裸裸的问题,你只是将善心宣扬,作用大吗?而具有现实意义的是一些实际的行动,小到贫困救济,大到各类救灾活动,都离不开行动,当今社会正是缺少行动,我们呼吁用行动解决问题。善行才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

善心与善行(二辩)

敬爱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对方辩友: 大家下午好。针对今天的辩题,我方提出“善行是真善”。我想问问各位,“真”是什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将“真”这个词定义成为“切实存在”。“切实存在”我们可以认为是更具有物质性,那么我们是否能认为更具有物质性就是真善? 善行是行为,而善心是善的思想,是人的主观思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善心是内在的,潜藏于人思维的一种想法?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是外界人们看不到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的?正如对方一辩所阐述的那样(众所周知),“心”即个人思想,其具有主观性。而善行是什么?善行是一种实践,对现实世界切实产生了积极影响。相较于精神领域上的善心,善行是可见可感的好事,它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物质活动。它不仅可以让今天社会上的我们所察觉,更是可以接受历史检验。比如雷锋,在五十年前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善人,今天的我们依然这么评价他,判断依据是什么?是我们有特殊能力可以跨越时代感知雷锋的善心?不,绝对不是的!我们不过是凡人,没有这种能力,我们所做出的判断正是依据雷锋为人民做出的种种善行。这点点正说明了善行的物质性无可替代。所以,只有善行,才使我们能判断真善,更是真善的集中体现。 什么是善良?我们要想帮助别人只要心怀善心就可以了呢?不,当然不是!我们会感谢别人的帮助,却从来不会感谢别人想要帮助,为什么?因为“想要帮助”这四个字对于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毫无用处。善心是一种精神力量,只有在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对实际发生影响。康德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得到好处就没有善的存在。”众所周知,物质才是世界的本源。没有真正的实践就没法改变世界。对方辩友,你的老师是教育你“日想一善”吗?不,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倡议“日行一善”。当我们社会的善良仅仅停留在心上而不是行动,那善良还有什么意义可言?那我们的善良还能帮助别人吗?这时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社会,那将不是“温暖”而是“冷漠”,所以,我最后想问对方辩友,这就是你们所追求的真善吗?

善心与善行

善心与善行 “人之初,性本善”,常言说得好,人性本善。然这里所说的善多半指的“善心“,离那善行还是很远。这个社会,有善心的人很多,但做善行的人却很少,善心与善行,真个得如此远吗? 回家,坐的是最慢的火车。这一趟火车,坐得还是蛮辛苦的,但是车上的见闻,却也给我上了一课。 春运,似乎比我想象的更拥挤一些,火车上,人来人往,不亦乐乎!车上没座位的人似乎很不少,而且换了一波又一波。刚刚上车,就看到一老头,嘿,那长相,颇有《倚天屠龙记》里”白眉鹰王“的风格,只是眉毛是黑的,姑且把他称作”黑眉鹰王“吧。一张似笑非笑脸,看着是那么慈祥,可惜没有座位。自带了一个小马扎坐着。我看着还是蛮过意不去的,我一青少年,他一小老头,我却坐得比他好。但有心帮他却也不愿起身,最后只能那样干坐着。 当到达某一站时,戏剧性开始了。同时上来一白发老婆婆和她的儿子,而且”黑眉鹰王“旁正好一乘客下车。有了座位也就有了争端。那”黑眉鹰王“占据了地利,抢先占到了那宝贵的座位。白发老婆婆的儿子只能和他”讲道理“了,可惜”黑眉鹰王“却闭目养神,充耳不闻。唉,没办法了。但是老婆婆年纪大了,实在不能站着。呵呵,正好我一边三个座位都是三个学生,占地少,我坐在最外头。如此,她儿子就顺理成章的要求我向里坐坐,让老婆婆挤挤。然后我也顺水推舟做了回”好人“,这善行还真有点变味。不过不管怎样,可以帮到他人,心里还是蛮舒坦的。 老婆婆就这样安静的坐着,挤着还是蛮暖和的! 然后来俩年轻女孩又和老婆婆争了回座。又是一乘客下车,其中一个麻利的女孩与老婆婆的儿子又开始占座了。根据俩人的速度,应该是那女孩抢先占到的。这时,老婆婆的儿子突然来了一句:这座位是给老人和孕妇坐的。女孩也算知书达理,尴尬的回答一句:哦,了解了。坐吧。然后安静的坐回了过道。最终,白发老婆婆坐回了那个座位,空间一下变大了,却也更冷了。老婆婆的儿子一个人站在过道站了那么久。 写到这里让我不禁想到几则寓言。俩个人在不同的地方落水了,一个人落水的地方,旁边有许多人,其中有会游泳和不会的,最后没有人来得及去救他就淹死了。另一个旁边就只有一个会游泳的,结果却得救了。这是为什么呢?第一个人旁边明明会游泳的人不少却还是淹死了。也许每个人都想:有人落水了,我不救,旁边还有那么多人,肯定会有人去救的。所有人都这样想,犹豫不定。最后那个落水者只能悲哀的一命呜呼了。唉,心理作怪啊。 一趟火车,也足以窥见整个社会。中国社会多少还是有点病态的。在中国,做人难,做好人难上加难。轻易的救人,反惹得一身膻。这样的社会背景,有几个人敢做善事?恐怕这样下去,连有善心的人都会越来越少。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你我模样........在社会这趟浑水里,我们变得市侩,功利,只求留点善心吧。 陕北名歌《中国好人颂》中唱到:一撇一捺念个人,配个好字分量沉。中华美德字中存,做人就要做好人。好人难做啊。 善心与善行,本为同根生,何必相离弃。希望每个人有了善心,还是应该多做点善行,毕竟中国可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善心、善行、善言

善心、善行、善言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女娲在造就人类时在人类的大脑中灌输的最神奇的东西,它可以左右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它还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古人云:“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合作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善待他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与人为善地面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拿一块善意的砖,带一片友好的瓦,那么和谐的新中国大楼将会屹立大地。 善心,是每一个人的最本质的情感。是先天就拥有的,对于善良的人而言,一滴滴的善心在现实的磨练中做到善行。善心是没有范围的,它没有动植物的分别,更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善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行不同于善心。善行只属于那些随着时间流逝依然善良如初的人们:有人与动物之分,有好人与坏人之别。正所谓:每个人在同一起点,同一岔道口,却往往走的路不同,结果和未来亦不相同。 善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面对身边或朋友或家人不对的行为,我们不能因为一时颜面上的过不去,而不去提醒,任由他们继续错下去。应该认真地好好告诉他们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让他们加以改正,从而走向成功。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每时每刻,我们都应该互相帮助,理解和宽容他人,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我们友谊的双手;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干自己能干的事;同时多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发一份热,出一份力。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每个人都有诚心、爱心、与人为善的精神,我们生活的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我要再次呼吁:善良的人们都站起来吧,用自己的真诚去感染别人,发挥自己的正能量,用善良来浇灌人间,用善心和善行来滋养人间。让我们都与人为善的生活吧,善待他人,就等于善待自己。

辩论资料(善心是真善,善行是真善)

一辩陈词 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辩题。善,是指有利于他人的,慈善的。而善心的意思是有一颗向善的心,善行指的是社会公认的,结果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由于“善”这个形容词的限制,我们承认,善心和善行都是善的,在这个前提下,对比哪者更真,哪个更善。我方认为善行是真善,基于以下三方面:第一,从辩题本身来看这个判断性的辩题需要我们首先给出一个标准,由此来判断善心和善行,到底哪个才是真善。善心是内在的,潜藏于人思维的一种想法,是人们看不到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的。“心”的主观性使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善心,如果他不把善心付诸于行动,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是“有心无力”,还是“无心无力”;相反,善行是可见可感的好事,它客观地存在着,从其产生的良好效果来看,不仅可以横向接受社会的考察,还可以纵向的接受历史的评价,从而更能判断出是否真善。所以,只有把客观产生的效果作为评判标准,才能更好的体现善,逼近真善。而只有“善行” 具备以上的客观条件。 第二,从“真”的角度来看,善行更加真实,更加体现善的意义。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任何人得到好处就没有善存在。”我们在评判事物是否善的时候,更多的是看其有无使他人使社会得到福利,而不是看是否想着要使社会获益。雷锋之所以为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是因为他把精神落到了实处,切实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好处。善行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只要做了,就比只有“善”的空想要有意义得多。 第三,从价值导向来说,善行是真善所倡导的务实精神的体现。如果说善心是一张充满美好意愿的空头支票,那么善行则是一张实实在在可兑现的灵通卡。我们鼓励大家“日行一善”,而不是“日想一善”;我们称赞人“乐善好施”,而不是“成天想着乐善好施”。只有去行善,才能知道什么是善,也只有让善的行为充满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 综上所述,大家都行善,才是真的善,所以我方认为善行才是真善。

善心是真善四辩

善心是真善四辩稿 虽然对方发言看似有理有据,但是是依旧无法更改以善心为出发点的善才是真善这一既定的事实,善心是一种长久的心理状态,对此我方再次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点,从善的根本来看。众所周知善行是善的表现形式,正如同把善比作灯泡,善心是灯泡的钨丝,而善行是我们肉眼所最能注意到的光,也许有很多人会误以为光亮就是灯泡,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钨丝不能发光的灯泡他依旧是灯泡,同样,作为本源,即使他不以任何形式表现出来,他依旧是是真善。 第二点,真善是发自内心的善,唯有发自善心的善行才值得我们去推崇。而善行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他的来源有千万种可能,社会上的善行并不鲜见,有些官员有些明星,为了树立自己的个人形象,而带有强烈的目的性的动的去做慈善,从而收到关注,是求回报的行善,但自身本质却不带有一丝丝善心,这种行为看起是善行,但他的目的和出发点不是为了行善事,而是为了达到某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其行为是一种欺骗,是伪善,是更丑恶的.他的善行往往是为了掩盖人的眼睛,遮人耳目,客观看起来是真善,其实与真善的积极面差之千里。 第三点,善心是一种久远的指导思想,引导人向上而向上。善心贯彻人的一生,作为一种本质是无上的思想,思想决定行动,善心能不断地教育感化人们,并正确地指导人们去做善事和杜绝行恶,是一种性格品质,是一种对人生的长期影响,而善行是一种瞬时性的东西,而善行则只有可能是心血来潮而已,但是善心支配善行!一日行善不算什么,持久的从身边每一件小事中渗透出内在的善心,日行一善,日行多善,才是真善。 善心是一种长久的心理状态,真善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善。,就是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而善心比较善行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一点我们不容质疑,所以,善心才是真善。

善行是真善四辩稿

谢谢主席,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但在对方辩友看似完美绝伦,无懈可击的宏篇大论之下,却暗含了许多偏颇之处,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一一指出: 1.对方辩友说善行只是善心的表现,善心才是善行的本源。并由此推出善心是真善。可是对方辩友,我们不是探讨善心与善行的关系,而是辩论哪个才是真善。并且我方一辩已经提出真善的定义,它与善心、善行的关系无半点联系。众所周知,人的本源是受精卵,难道我们要从受精卵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善吗? 2.对方辩友说唯有善心才能感化大众。可善心是内在的,是人们看不到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的,它又如何感化人呢?一旦善心有稍稍的意思的流露,那么它就有善行了,就是善行发挥了善的功用。正如雷锋之所以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是因为他把精神落到了实处,切实给身边人带来了好处,这不就更加证明了善行是真善吗? 3.对方辩友说,善心是善行的基础,没有善心的善行就是伪善。对方辩友似乎没有真正了解伪善的定义。伪善是指假冒好人,假充善良。这样的人,又怎会做出社会公认的产生有益结果的行为呢?显然这不属于我方善行的范畴,那拿出来讨论又有何意义?我方认为善行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但只要做了,就比只怀着善心空想有意义的多。 对方辩友的错误和漏洞,已不足以让人信服善心是真善,那不妨来听听我方观点。 1、善行是真善所倡导的现实客观性的体现。它客观地存在着,经得起群众的舆论、社 会的评判和时间的考验。真善要求将他人的利处落到实处,而善行正是真正付诸行动的利他行为,而善心虽善,但空有一个好态度是无法从根本上帮助他人的。试想,当你立于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一个人站在远处默默心怀帮你之心,而另一个人上前为你披上一件温暖的大衣,何者才能为你带来切实的帮助,让你感到真的温暖呢? 2、善行是真善所倡导的可传递性的表达。社会弘扬倡导真善,而只有善行才能作为具 有说服力、影响力的活教材真正被推广,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去行善。正如我方一辩所举例,孩子正是在母亲的行为感染下才做出了孝顺母亲的善行,又如众所周知的军人雷锋,要是没有他奉献社会的看似微小却伟大的善行将人们感动,又怎会有我们现在身体力行的学雷锋活动呢?善行就像是传递人们善的锁链,只有行才能真正表达出善,才能被人们所理解,而人们怎会看见心表达善的情感呢?如此具有感染性、传递性的善难道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真善吗? 3、善行,犹如阳光雨露滋润万物,如同轻柔春风唤醒大地,仿佛希望火种温暖人心。 意在善,重在行,著名的哲学家列宁曾说过:“勿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于是,我们知道了,真善需要行动。因此,我方坚持认为:善行是真善。

大学生辩论赛 善行是真善

善心一辩稿 善心是真善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嘉宾,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认为善心是真善,根据《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心”有思想的意思,故“善心”并非仅指善良的心,全面概况的说指行善的思想。“善行”则指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接着我们解释真善,“真”为本源,本性,未经人为修饰,“真善”即指本源的善,不含杂质的善。众所周知,意识决定形动,巴莱克主张意识作为世界的本源,而善心作为一种意识,是善行的指导思想,善行只是善心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善心是根源,所以善心是真善,接下来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善心作为善行的指导思想引发的是发自内心的善行,是一种纯粹的奉献,而善行却并不代表着善心的存在。关心他人不求回报,捐钱捐物只为把心中的善传递下去,大家在这善心的传递中收到的是感动是幸福,这是善心引发的善行。而许多只有表面文章的善行则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这样的善行我们称之为伪善行,昔日成龙,章子怡的诈捐门还未平息,近来红十字会的丑闻也让大家对善行有了望而却步的感觉,打着行善的口号确污秽着大众纯净的善心,诸如此类的事件不胜枚举,这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在没有善心引导下的善行与真善背道而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能说善行是真善呢? 第二,善心不但可以促使善行而且可以阻止恶行。这是其作为善行思想的本质特征,就如作家的思想对他们所写的文章具有决定作用。南丁格尔在善心的引导下救助了无数人,孙俪在善心的引导下呼吁保护动物,盖茨在善心的引导下将大部分的家产捐给非洲儿童,种种善举都因为他们有善心。固然,社会中不是人人有能力行大善,可只要拥有善心就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小山,有时候我们没有能力行善,可心怀善念不是比冷眼旁观好很多么?地震中我们自顾不暇,无法在旁边拉别人一把,可也不会在背后推人一下啊。 第三,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善心其形而上的地位无可撼动,当地震来临,泥石流汹涌,网友们自发的祈福活动,国家倡导的默哀深深的温暖着每一个人,善心就是这温暖力量的源泉。轻点鼠标,低头闭眼并没有带给灾区人民物质上的补给,但我们的关怀我们的爱由此传递,真知道的祈祷难道不另人感动吗?我们无法飞扑前线去救人,可我们的祈祷却是前线战士,灾区人民,甚至华夏每一个人的精神食粮。金秋十月,硕果累累,种善心,得善果,善心,真善也。 一个杀人犯,杀了二个人,然后对第三个人说,你走吧,我行行善,不杀你,这种善行你能说是真善吗? 一个贪官,贪了100万,然后拿10万出来行善,对方辩友如果有一天你做了官,这种善行你会去做吗?如果你都不愿意做这种善行,你还敢说,这种善行是真善吗?如果你说这种善行不是真善,那善行是真善就是不成立的。谢谢! 首先要给善行定义,就可以作为评判标准。凡是符合这个标准的都属于真善。你说的两种情况,前两种不是属于善行,但是鉴于后面的善行,首先,因为单单说来,杀人犯也有悔过的时候,所以他不杀人不属于善行行为,而是杀人未遂属于犯罪行为,并不具备善行标准问题。后面贪官问题,既然是赃款,就不分善于不善,性质分明就是不善的,自然就算是捐款了,也只能说明是悔过而不是善举。第二、这两件事的后面一部分说明了他具备善心,否则是不会出现后面行为的。所以善行依旧是真善,但是善心却并不是真善。这两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善行的是真善。 正方:善心是真善秦晖先生曾经在文章中引用过一个“监狱寓言”:世界上最高尚的地方在哪里?——在监狱。牢门一关,那里的罪案发生率为零,而且所有的人都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干活儿。如果对牧师的问题的回答是前者,那么肯定能够推出以上的荒唐结论:既然善行本身是最重要的,那么监狱中的犯人和奴隶的劳动无疑是最“善”的。但想必没有几个人会真有善心的话,自然会有善行。有善心没善行,那这不是真的善心。人,只要真有善心,就会用它自己的方式来作出善行,教育子女,感化周围的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是潜移默化的,治标治本的。有善心必有善行。但有善应未必有善心,有些大贪官、大罪犯、企业家、大明星也捐钱,是善行,一时帮了人,但他们中的部分人只是为了换回一个好名声,好为将来牟取更大的利益打下基础。他们的这种假善心,一时帮了人,但从长远看,是为了更狠地加大贫富差距,必然还是对社会不利。伪善的人,善行都是一时的,他的善行只是恶行的一张假面。真正给社会带来好处的善行还是有善心的善行。同意这个结论。,强迫为善,并非真善;自由选择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才有真正的善。明朝朱柏庐老师说过,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善心是善行的源泉和动力,不是所有的善行都是真善,而所有的善心都是善没错。首先,我们要明白,行动,是在心的指导下。行动,是有善意和非善意之分的,举个例子,我热心照顾一个无子女的老人,不管四季如何更替,我始终如一。

善心善行辩论材料

君不见体育彩票中奖,本来实在是梦寐以求的喜事,然而一旦被告知,那些中奖者居然一开始全表示不信,这真是怪事!其实也难怪他们,当电话、短信诈骗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人们受骗,继而免不了对所有获悉的好事、喜事都不敢相信,或者将信将疑。我们这个世间,善行的空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了。 我们人世间真的不缺善良的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也都愿意为别人做些事,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是这些善良的人疑虑了,常常手足无措,甚至常常莫名其妙地受到良心的叩问:“你不能袖手旁观!”而又常常不得不袖手旁观。当有人在雨中等车,你显然心怀不忍,你能把自己的车门打开请他或她上车带上一程?你的善心或许被人误解并报以白眼!要命的是,也许这位雨中人是个“倒钩”,让你有口难辩!善行的空间应该是很大很大的,是种种不善与疑虑,堵住了行善者与接受善行者的通道,于是陡然地为人增添惆怅、疑惑、猜忌,无望、无告、无助…… 既然这样,就应该使之通畅!虽然也许要到物质与精神文明达到相当程度才能真正通畅,然而得等。靠等?这太被动了!事实上也不应该这样。还是得靠整治与疏理。电话与短信诈骗,怎么能听之任之?我就不信没法整治。除非相关部门对自身的公信力也持冷漠态度。马路骗子也可以整治,只不过不要时查时不查,也漠视自己职能部门的公信力,要知道毕竟是靠人民养活的! 其实,职能部门本来就应该做善事的,应该多思考一下怎么才能与时俱进,做得更好才是。我很欣赏北京西城区设立了一个专项公共基金的做法,这项基金有1000万元,专门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有41个项目,如给老人送餐、建浴室为老人洗澡、提供社区沙龙……职能部门的行善空间很大很大。 在“继续做好事”的温暖中前行 2010年01月01日03:08京华时报 2009年12月31日,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断指表清白的孙中界独家授权人民网,向全国司机发出倡议:希望每个司机以后继续做好事,继续帮助别人。 这是一则温暖的消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继续做好事”的倡议犹如一把充满善意和真诚的火炬,让人感到浓浓的暖意,还让我们看到一个心灵的美丽与自信。有网友说,这是孙中界在炒作,是哗众取宠,还有人说他很傻。即便炒作又能如何?这是善意的炒作。而如果社会上能多一些这样的“傻人”,这个世界会更纯净更美好。 其实,孙中界完全不必这样,在一个睚眦必报成为许多人处世哲学的现实语境中,以德报怨显得多么卓然不群,继续做好事又彰显了多么可贵的品质。 在孙中界断指案之后,的确有人引以为鉴。比如据报道,有司机在车身显著位置张贴“本车拒绝一切搭载求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尤其是胃疼的”等字样。也许这只是反讽,也许这只是逆反心理,也许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做法未必妥当,但无论如何,种种现象都传递出一种令人不安的信号,即司机不敢做好事,大家之间彼此怀疑。当我们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本可以去帮助他人的时候,却不自觉地收起了这种本能,善心后退、善行迟疑,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出现抬头趋势。

善行是真善

谢谢主席,对方辨友好: 我方的观点是善行是真善。 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辨题,这是一个全称命题,我们要论证的是全部。善行是有利于社会的行为。而善心,是指一颗善意的心。真是什么?是真实,实实在在的,与伪相对。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上善也就是真的善,就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万物,而佛家有云真正的善是利万物,我方认为客观效果是真善评判的标准。 1,善心是不可见的,善心脱离了善行,那么作为一个纯主观的意念,外界无法断定。因为善本身就是对道德和人性的评判,不能评判,也无所谓善了。善心脱离了善行,就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失效。 2、善心只是一个向善的趋势,而善行才是抵达善的途径。有了善心就好像你有了理想,只是在心里不断的想,却不一定会去做,最终,你的理想还在,善心还在,可却只成了白日梦而已。而善行则是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最终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抵达真善的彼岸。因为无论怎样,行动才能给人带来实在的东西,才能解决实在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也许对方辨友会说,我有善心做好事也可以向善啊,那么请问是不是我向善是因为我把我的善意付诸了实践而不是说我只有一个善的念头。 3、不是所有的善心都是真善。好心办坏事。有些家长带着一颗纯粹的善心,溺爱他的孩子,于是把孩子培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养成了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所以我们看到形形色色某名牌大学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退学,谁能否认家长希望孩子发展的更好一颗善心呢?而事实却事与愿违,善心结出恶果。 而所有的善行无论是是不是出于善心都是带来好的结果的。可能大家会想没有善良的心怎么会有善良的行为呢?其实不然,善行一个是出自于善心而另一个来自瞬间迸发的热情,没有出于善心的善行同样给社会带来了好的效果,这不是由于向善的心带来的,而是由于有利于他人的道德实践带来的。 马克思告诉我们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为什么空想社会注意是失败的而科学社会主义是成功?千里之志,不如千里之行。 因此我方认为善行是真善。

辩题分析-善行是真善

善行是真善 问题: 1善的概念从何而来?善是客观存在还是人的主观认识?真善是个人评价还是社会公众评价?行为是否是惟一的可作为善的客观评判标准的因素? 2 善心自然不是生来就有的,向善之心需要经历一个对善的认知教育的过程,而这中间的物质媒介似乎又只能由善行来担当。这样的推论是否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味道,掉入混沌和不可知论之中?因此如何认识善的源? 3 善是如何定义的?是个人或同情或慈悲的情感本能表现方式?还是一个社会逐渐形成的道德评价?或是其他的定义? 4善必然要讨论他的目的性吗?是以其目的判断善还是以其行为的结果判断善? 5 是否要探求哲学层面的善?儒家认为:人心是善的本源,尽其心则可知性,而知性则可知天。所谓尽心,也就是将你的内在善良本心扩充开来,培育起来,达到内在本性可容的程度,这样也就可认知你的内在善的本性的善是人性内心的存在。这是否能用以说明善心才是真善?或者其前提必先论证人性本善? 名言: 1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罗素 2 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弗朗西斯培根 3 人类的善是最高法律西塞罗马库斯 4 快乐既然是人类和兽类所共同追求的东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最高的善。 亚里士多德张世文观点:因为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先验的善,所以善只能是通过行为来定义的,而任何一种善心,如果最终不能通过行动实现,那就不是善。以善心为真善必然造成各人标准不一,而善作为一种社会的道德形态,必然有它所依附的最高价值(统一价值,即社会上承认什么是善)。而最高性,统一性,需要外在的评判标准,即行动。可以考虑西方的观点。如卢梭所宣扬的人权思想(即人性的美),是有限定的主体,即公民的,而人并非生来为公民,而是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其中就包括善的教育)而这种教育虽然包含观念上的认同但必然是落实在

善心是真善 自由辩论

1.表现出了善行就一定是真善吗?(不,我们是产生了善果,造福了人 们,所以是真善) 反驳善行不一定是真善----那么对方辩友,我们来做个比喻,有个男人出于某种目的对你很好,给了你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好处,但他真心不爱你,这是真爱吗?(反方说不能类比,怎么不能类比呢?请对方辩友解释一下,拖延他的时间)带动一下现场的女观众显然不是真爱,那么就不能从行为判断是不是真善。而要看有没有善心,善心才是真善。 2善行一定能带来善果吗? ----(不一定),那你们是故意回避了没有带来善果的善行吗?只说有善果的才叫善行,那 么对方辩友真是太功利了。难道没有带来善果的行为就不是善行了吗?(医生例子,或大学生救人未遂) -----(是)那请你解释陈光标的炫富似的高调行善,他是带来了物质利益,但他没有考虑受施者的感受带来了伤害,他的善行还能叫真善吗? 3.回应对方说有善心却不做的问题 对方辩友请不要随意给我们套上光想不做的帽子,我方从没说我们不干实事,有善心的人迟早会做善行,难道对方辩友就不能体谅暂时的有心无力吗?(救落水者的问题)难道一个人在想怎么帮助别人但是还没有实际行动的时候他就不是真善了吗?请对方辩友解释清楚。4为什么从古至今我们一直教育人要心地善良而不是行地善良? .如果成语的说服力不强。那我们来看看宗教,佛道,基督呼吁人要一心向善,僧人念经诵佛基督徒冥想他们也没有做出什实事,难道就能说他们的信仰和善心就不是真善了吗? -------那世界三大宗教为什么能长存?按对方辩友的观点来看,是不是说宗教信仰的存在时没有意义的呢? 5请问强迫行善做出了好的结果就是真善了吗? ----他不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算是真善,如果对方辩友一直只看到结果而忽视动机,那么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被迫行善不是真善,出于一颗真善心才叫真善。(可是他确实做出了好的结果)如果古代男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下取了他爱但他不爱的女人,被迫的完成女人的愿望,但给得了真的幸福吗?是真爱吗? 6反方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恰恰说明实践只是手段,而真善具有本质性,它更接近真理,也就是真善。

善心是真善 总结陈词

善心是真善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下面由我来做正方总结陈词,希望能尽量梳理这个较为抽象的辩题,纵观全场比赛。对方辩友犯了以下几个重要错误。 一、“真”的定义有误,其实真的定义是辩题核心之一,是双方理论安身立命之本,我们看看双方定义的真,谁更深刻严谨,如我方立论所说,“真”既有与客观事实相符的意思,也有本质本源长远意思,真善究竟花落谁家?姑且先将真的定义为与客观事实相符,请问对方辩友,您一定能确保什么才是客观的吗?眼见一定为实吗,同一事件,不同时间善恶判断有可能不同,古代上山打虎是除暴安良保一方平安的善,现在上山打虎可是违反犯罪的恶,真善是永恒的,可您此时客观为善,彼时客观为恶,又怎能叫真善?并且,善心与善行是本质与形式的关系,将真定义为客观是只看形式不看本质的体现,是对真善浅层次的理解。所以对方定义,不甚严谨系统科学。 (慎用)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善行是客观以及能被感知的”能被感知的,我们感知什么?感知善行是有利于社会与他人的,可是我们判断事件是否有利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带着价值观去判断了呢,尊重人权,尊严,为人民谋福利,这些都是善心啊对方辩友!正是心中有善,才知是善是恶啊所以我们知道,善心才是善的本源,才是真善。 “真的定义有误”(另一种思路),今天,对方辩友把“真”定义为纯正的,认为善行必由善心出发,必有好的结果。而认为善心有可能怀着善心做坏事,善心有不确定性,所以善行更为纯正,所以善行是真善。咋一看有道理,仔细想想又没道理,对方辩友拔高了善行的标准,否定了无心亦能行善,这是我们观点的直接交锋,在座的评委老师、观众朋友,我方二辩所说的无心栽树,造福春秋万世,后人感恩戴德,对方辩友竟然漠视这些善行,前提已然不对,又如何能推导出正确的结果?同时,按对方辩友的说法,原来纯正有资格往真善靠拢,那些鞠躬尽瘁一生想造福后世却壮志未酬的先烈们啊,我真为你们感到寒心!!! 二、善心无用论,对方辩友一直强调,光想是无法给社会带来现实效益的,故善心不是真善,回归我方立论,在条件满足前提下,善心一定会产生善行!一个人明明有充足食物却对眼前快饿死之人无动于衷,我们能说他有善心吗?对方辩友混淆的,是口头虚伪言善和善心两者的定义。三、本心的漠视(可能),对方辩友一直强调,善行如何感天动地,日行一善是如何艰难,可是对方辩友没有看到,隐藏在这些感天动地善行这些形式的背后,起引领和支配作用的,是一颗更加崇高与伟大的善心啊,善心才是本质!!! 四、价值取向的偏失,对方辩友强调,善行的行为效果能真真切切的给社会带来好处,所以善行是真善,可是,如我方二辩所说,追求形式容易造成本末倒置,航海小船没有灯塔指引,如何驶向光明彼岸,地球熄灯一小时可算是善吧,统一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可算是善吧,但是为了满足这种形式,竟诱导人们不择手段,在对方辩友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中,这将是多么可怕的社会! 下面再次重申我方观点: 一、善心是本质,善行是形式,形式不是真正的真,一个女生打扮浓妆淡抹,光鲜亮丽,却心肠恶毒,这能是真美吗?相反,邓亚萍,虽相貌平平,当她为国争光登上领奖台绽放笑容的刹那,谁敢说这不是真的美呢,本质的美才是美,本质的善才是真的善,所以我们说,善心是真善 二、善心虽是抽象概念,但由于其抽象性与难以触及反而能激起人们对它追本溯源,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孔子说,吾日三省乎吾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三省吾身到七十才能随心所欲不越法度,我们更应该不断自省,追求心灵上的至善、大善,意识到善心是真善,是一种更高的道德体现。 三、善心永恒。只有意识到善心是真善,才能除去社会的伪善,使人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根源上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兰德修女说过,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形式上的善终将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是善心会横贯时空,带给我们朝圣的洗礼,带给我们灵魂的涤荡,带给我们亘古不变的感动!在此,我不由想起英国伟大哲人罗素的一句话:“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世界最需要的,是善良的本性!!!” 谢谢大家!!!

善心善行辩论赛

“学习何玥精神,关爱帮助他人”系列活动之 “感动生命善存人间”辩论赛 ——活动策划书一、活动目的:积极宣传“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何玥等模范人物的先进 事迹,扩大释放鼓舞、教育干部群众和同学的正能量,进一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促进我院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相互学习,提高我院学生的阅读、写作、视听、演讲和团队的组织及团结协作能力。 二、活动宗旨:学习宣传“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何玥等模范人物的先进 事迹;锻炼口才,发展自我 三、辩题:善心是真善善行是真善 四、主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团委 五、承办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红十字会 六、活动对象:化学化工学院全体研究生、本科生 七、活动时间与地点:2013年4月28日19:30,重点实验室310报告厅 八、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介绍参赛队及其所持立场,参赛队伍是正和反两队,辩题是“善心是真善善行是真善 ” 正方,观点是“善心是真善” ;反方,观点是“善行是真善”。 (二)由正方开始,各个参赛队员依次进行自我介绍。 (三)主持人介绍嘉宾与评委。 (四)主持人介绍比赛程序。 (五)主持人宣布比赛开始。

(六)比赛结束,请评委代表点评本场辩论赛,并评出双方得分。 (七)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 (八)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结束。 九、辩论流程: (一)立论阶段 由正方双方的一辩选手来完成,要求立论的框架明确,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能够正确的阐述己方的立场,每方时间为3分钟。 (二)驳立论阶段 由双方的二辩来进行,旨在针对对方的立论环节的发言进行回驳和补充己方的立论的观点,也可以扩展本方的立论方向和巩固己方的立场。 (三)质辩环节 1.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每次回答时间不得超过30秒。 2.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每次回答时间不得超过30秒。 3.正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4.反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四)自由辩论 正反双方的八位辩手都要参加,辩论双方交替发言。双方都拥有4分钟的累计发言时间,一方发言结束坐下时,另一方的计时开始,在一方时间用完后,另外一方可以继续发言,直至本方的时间用完。在这个环节中,要求辩论双方的队员团结合作和整体配合,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开始。 (五)观众发表观点 此环节由现场观众参与,观众需表明自己支持哪一方,并说明一定理由。并由工作人员分发纪念品。时间为3分钟。 (六)总结陈词 1.反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2.正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十、评分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