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精品】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精品】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精品】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精品】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重难点解析

专题二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重点难点】

1氯气的制取和性质

2、氧化还原反应

3、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4、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一、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溴、碘的提取

(一)氯碱工业一一电解食盐水生产氯气和烧碱的化学工业

我国主要以海盐为原料。海盐中含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镁等杂质,要净化后制成饱

和食盐水再电解。存出

通电

2NaCI + 2H 2O == 2NaOH + + CM

氯碱工业面临问题:①产品对设备腐蚀严重、环境污染显著。②电能消耗量大。

(二)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常见工艺

①浓缩并酸化海水后,通入适量的氯气,使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2NaBr+CI 2=BQ+2NaCI

②向含溴单质的水溶液中通空气和水蒸汽,将溴单质吹入盛二氧化硫溶液的吸收塔内以

达到富集的目的:Br2+SO+2HO==2HBr+HSQ (也可用NaOH或Ne t CO溶液吸收)

③向吸收塔内的溶液中通入适量的氯气:2HBr+Cl2==2HCI+Br2

④用四氯化碳(或苯)萃取吸收塔内的溶液中的溴单质。

(三)从海洋植物中提取碘的主要工艺

①用水浸泡海带或海藻灼烧后的灰烬

②向水中通入适量的氯气,使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2NaI+CI 2 == I 2+2NaCI

③过滤,用有机溶剂萃取碘单质。

二、氯、溴、碘的性质和用途

(一)氯气(chlorine gas )的性质和用途

氯自1774年被舍勒发现,到1810年被戴维确认为一种元素,经历了36年。实验室制备:①原理:MnO+ 4HCI(浓)△ MnCl 2+ CI2 f + 2H2O②装置:固液加热型③收集:向上排空气法④验满: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等⑤尾气吸收:NaOH溶液。

1、物理性质:通常是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溶于水,有毒。

2、化学性质:氯原子易得电子,氯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作氧化

剂。与水、碱溶液则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齐購

-Ca CClO)j

3、氯气的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能杀菌消毒、制盐酸、漂白粉及制氯仿等有机溶剂和农 药。

拓展 1 :氯水(chlorine water )

氯水为黄绿色,所含 Cl 2有少量与水反应(Cl 2+H —HCI+HCIO),大部分仍以分子形式 存在,氯水的主要

溶质是 CI 2。新制氯水含 CI 2、HO HCIO 屮、C 「、CIO 「、OHT 等微粒。 拓展 2:次氯酸(hypochIorous

acid )

次氯酸(HCIO)是比H 2CO 还弱的酸,溶液中主要以HCIO 分子形式存在。性质:①易分解

(2HCIO==2HCI+Q f ),光照时会加速。②是强氧化剂:能杀菌 ;能使某些有机色素褪色。 拓展3:漂白粉

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容易保存,工业上以

CI 2和石灰乳为原料制成漂白粉;漂白粉

的有效成分【Ca(CIO) 2】,须和酸(或空气中CO)作用产生次氯酸,才能发挥漂白作用。 (二)溴、碘的性质和用途

物理 性质

深红棕色,密度比水大的液体,强烈 刺激性气

味,易挥发,强腐蚀性。

紫黑色固体,易升华。气态碘在空气中显 深紫红色,有刺激气味。

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化学 性质

能与氯气反应的金属、 非金属一般也能与溴、碘反应,只是反应活性不如氯

气。氯、溴、碘单质间能够发生置换反应:氯能把溴和碘从它们的卤化物中置换 出来,溴能把碘从它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

即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为:Cl 2>Br 2>|2

用途

染料、防爆剂、胶卷感光材料、杀虫 齐9、红

药水、镇静剂,催泪性毒剂等。

重要的化工原料。配碘酒和碘化物,食用 盐中加

KIO3,碘化银制造相底片和人工降 雨。

三、氧化还原反应(

oxidati on-reducti on reaction

)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发生电子转移(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化合价降低+ne T

被还原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化合价升高

—ne _被氧化

2、 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同一反应中: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

相互依存。②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

剂失电子总数相等。即氧化齐毗合价降低总数与还原齐毗合价升高总数相等。

三 NaClO HClSJc C02+H 30

NaOH

H.O

—?- HC1O

CO 2 +H?O T 或HCE

2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

书写要求:①箭头是由反应物中的某一元素指向对应的生成物中的同一元素。

②一定要标出得、失电子的总数,并且数值相等。

四、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规律

1. 升失氧,降得还;若说性,两相反。

2. 高价氧化低价还,中间价态两边转。

3. 化合价升高、降低总数相等即得失电子数相等(用于配平、计算)

4. 化合价折中原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间发生的氧化一还原反应,高价的降低,低价的升高,升降后最大程

度是相等。

5.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结构。对于简单微

粒来说,主要取决于结构即半径大小,而不是取决于得失电子数的多少。半径越大,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越小,越易失电子,还原性越强;半径越小,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越大,越易得电子,氧化性越强(对

单质或元素来说,金属性即还原性,非金属性即氧化性。)。

(2)反应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前强后弱”。

(3)“强者优先”规律。

(4)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

"①非金属性较强的单质:Q、X S、N2

氧化剂|②变价元素高价态化合物:HNO、H2SO、KMnQ FeCb、CO等

<③能电离出H、AgJ Cu2+的化合物(如:酸、银盐等)。

"①金属性较强的单质、某些非金属单质:Na、Mg Al、Fe、H2、Si等

还原剂1②变价元素中低价态的化合物:FeCh、NH、H2S、HCI、CO SO等

、③电离出具有较强还原性离子的化合物:Nal、Na2S、NaBr等

五、疑难解析

1. 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电解产物的探究

在工业上,氯气的生产是通过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实现的,其电解原理如图2 —2所示。

在电解过程中,氢离子得到从电池负极流出的电子转变为氢气分子,氯离子失去电子转变为

氯气分子,氯离子失去的电子从电极经导线流入电源的正极。电极反应如下:

阴极2e —十2H+ ==H

阳极2C1 —一2e—==C12

电解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电解””

2NaCI+ 2HzO H2T + CI2 f + 2NaOH

因此,电解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向化学能转化的过程。

由于学生还不具备理解电解过程中所发生的电极反应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应

用电解实验产生的现象和学生已有的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通

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断出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产物。其分析过程如下:

(1) 从气体的颜色和气味可知在电极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气体。

(2) 从滴有酚酞的氯化钠溶液变红可知电解过程中有氢氧化钠生成。

(3) 从反应物为HzO和NaCI,可分析产生的气体为Q、C12和H中的两种。

(4) 从一支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可知该气体不可能是氢气或氧气。

(5) 检验生成的气体,仔细分析现象,可知一个电极上生成了氢气。

(6) 综合归纳上述分析,可写出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许多氧化还原反应,如某些化合反应、置换反应等,但对氧化还原

反应这一概念还是第一次碰到。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转移。这里说的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和电子的偏移两种情况。如2Na+Cl2= 2NaCI是发生电子得失的反应,H+Cl2==2HCI是发生电

子偏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可用双线桥法表示。如钠与氯气的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可表示如下:

先古2 X亡一

I 4

=2NaCl

I _____ i

得到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数目(电子偏向的数目)和失去电子的数日(电子偏离的数

目)相等。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的元素的化合价下降,失去电子的元素的

化合价上升,因此可根据化学反应中有无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中有无电子的转移(或元素的化合价有无变化),可将化学

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i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曾根据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组成的变化,将化学反应分成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4种

类型。这4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

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如图2—3所示。

3.氯气与碘负离子的反应

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会看到溶液变蓝,继续通氯气溶液蓝色褪去。氯气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中溶液会变蓝,是因为发生了如下反应:2KI+C12= 2KCI+I 2生成的碘单质跟直链

淀粉反应溶液呈蓝色,与支链淀粉反应溶液呈红紫色。通常的淀粉都是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混合物,所以我们在做实验时往往看到蓝色溶液中略带紫色。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质是

淀粉与碘分子(或I 3 )生成的一种包合物。当通入过量的氯气时,氯气与包合物中的碘分子发生如下反应:

I2 + 5CI2+ 6fQ= 2HIO3 十10HCI

碘单质被氧化成化合态碘,继续通入氯气,碘单质不断消耗,溶液的蓝色不断变浅, 直至消失。

4?碘化银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

下雨需要有云,但有云未必能下雨。要下雨,云层中必须有足够多的造成下雨的小冰晶。云是飘浮在高空中的无数的细小水珠,其直径一般只有0.01 mn左右。当高空中温度低

于0C时,云层中不仅有小水珠,而且还有小冰晶体。由于小水珠较容易蒸发成为水蒸气,这些水蒸气会在小冰晶体表面凝结,使小冰晶体成为雪花,许多雪花又会凝结成雪片,当雪

片大到足够重时就从高空滚落下来。此时,如果低空的气温高于0 C,雪片就会融化成水滴,

下起雨来。有云而不下雨,其主要原因是云层中的小冰晶体数目太少。因为碘化银与小冰晶

体极相似,当用小火箭、高射炮等工具把磨成细粉末状的碘化银发射到几千米的高空时,碘化银就以假乱真,代替真冰晶体,不用多时即可引起空气里的水蒸气凝聚成雨,这就是碘化

银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

【例题解析】

例1、家用消毒液的发生器是以精盐和自来水为反应物,通电时,发生器的电解槽的极板上

产生大量气泡,切断电源后,生成液具有强烈的杀菌消毒能力。与该反应器工作原理

直接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

A 2NaOH +Cb == NaCl + NaCIO + H 2O

B 、H + Cl 2 == 2HCI

通电

C 2NaCI + 2H 20 == 2NaOH + H 2? + Cl 2? D、2HCIO == 2HCI + O 2 f

解析:根据发生器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可以推测在发生器中电解食盐水,C中反应会发生。再根据生成液具有强烈的杀菌消毒能力,结合电解食盐水后的产物可以推断CI2和NaOH发生作用生成了NaCIO, A中反应也会发生。

答案:A C

例2、CIO2是一种杀菌效率咼、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IO2: 2KCIQ +H2G Q + H2SQ △ 2CIO2? + K2SQ +2CQ? +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KCIQ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 、H2C2C4在反应中被氧化

C CIO2是氧化产物

D 、1moI KCIO 3参加反应有2moI电子转移

解析:本题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命题背景,考查学生将基本知识与题给信息相联系的应用能力。

由所给可知,KCIQ中氯元素从+5价降低为+4价,1moI KCIO 3得到1moI电子,KCIQ 被还原,得还原产物CIO2; 中碳元素从+3价升高到+4价,被氧化。

答案:A B

例3、当周围空间不慎有大量氯气溢出时,处在该环境中的人可以用浸有一定浓度某种物质

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以防中毒,最适宜采用的物质是()

A、NaOH B 、KI C 、NH?HO D 、Na^CO

解析:本题用筛选法求解,消除有毒气体毒性时选用试剂的原则是:①选用的试剂应该无毒,没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②选用试剂不能与所接触物反应产生有毒或其它有害物。

A、不宜,NaOH虽能吸收CI2,但它本身有强腐蚀性,会灼伤肌肤。

B、不宜,KI溶液吸收了CI2,但产生的12仍是有毒的。

C、不宜,氨本身有腐蚀性,且容易产生氨气,刺激性很强。

D、适宜,Cl 2+H.O——HCI+HCIO, 2HCI+Na2CQ == 2NaCI+CO2? +H2O

答案:D

例4、将13. 4克KCI和KBr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通入过量的CI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

11.175克。则原来所配溶液中K+、CI「、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3 : 2 : 1

B 、1 : 2 : 3

C 、1 : 3 : 2

D 、2 : 3 : 1

例6、较低温度下,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可制得漂白粉,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某校甲、乙两化

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均用

200 mL 12 mol/L 盐酸与17. 4 g MnO ?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

氯气,并将制备的氯气与过量的石灰乳反应制取漂白粉,用稀 NaOH 溶液吸收残余的 氯气。分析实验结果发现:①甲、乙两组制得的漂白粉中

Ca (ClO) 2的质量明显小于

理论值②甲组在较高温度下将氯气与过量的石灰乳反应,所制得的产品中 Ca (ClO 3) 2

的含量较高。试回答下列问题:⑴上述实验中理论上最多可制得

Ca (ClO) 2多少克?⑵

实验中所得到的 Ca (ClO) 2的质量明显小于理论值,试简要分析其可能原因,并写出 可能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⑴据题意:n (HCI) = 12 mol/L x 0.2 L = 2 . 4 mol n(MnO 2) = 17 .4 g - 87 g/mol =

0. 2 mol

MnO + 4 HCI( 浓) △ MnCl 2 + Cl 2T + 2H ?O

解析: 方法一将溶液蒸干后,B 「2挥发,所得的固体是 KCI 。可利用差量法解题

答案:

2KBr + Cl 2 == 2KCl + Br 2

2mol n (KBr)

13

x (80 — 35. 5)g

.4g — 11. 175g

n (KBr) = 0

. 05mol

n (KCl) = (13 . 4g — 0. 05mol x 119g ? mol )/ 74 . 5g 所

以:n (K +) : n (Cl —) : n (Br —) = 0 . 15mol : 0.

方法二 在任何电解质溶液中,电荷守恒。即 n (Cl —) + n (Br

—1

-mol =0.1mol 1mol : 0. 05mol = 3

)=n (K +)

例5、右图是某老师设计的一个微型实验装置图:

请你说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试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解

析:本装置将氯气的制取与卤 素间的置换反应有机地结合起 来,把氯气、溴蒸气及单质碘之 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地体现出来 了,整套装置浑然一体,实验现 象明显直观,各种性质由于颜色 的明显变化而一目了然,实验药 品用量较少,实验过程气体不外 漏,不仅可节约药品,而且绿色 环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SHCI

一喪有NaOH 的捋团

-湿探粉4□试班 f 粗Ki 柿团

答案:①出现黄绿色气体:

2KMnO+ 16HCl == 2KCl + 2MnCl 2 + 5Cl 2 f + 8出0; ② 湿润的红纸条褪色:

Cl 2 + H 2O - - HCl + HClO ;

③ c 处湿碘化钾的棉团变棕褐色: Cl 2 + 2KI == 2KCl + I

2

④ b 附近浸有湿溴化钠的棉团变黄色:

Cl 2 + 2NaBr == 2NaCI + Br 2;

e 、

f 处的现象分别为变蓝色(因含有淀粉)和棕褐色:

Br 2 + 2KI == 2KBr + I 2;

d 处的现象、原因均同

e 处:Cl 2 + 2KI == 2KCl + I

⑥湿的氢氧化钠棉花团均先变淡黄绿色后又褪色:

Cl 2+2NaOH==NaCI +NaCIO+H>

湿MsOH 権诩-

鹽Kill 团- 图中弧b, G 虚均为止水夹.4 f 为虹皮头

n(MnQ) : n (HCI) = 2 .4 mol : 0.2 mol = 12 : 1 > 4 : 1

所以浓HCI过量,应根据MnQ计算。

根据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n (Cl 2) = n (MnO 2) = 0 . 2 mol

又因为:2CI2 + 2Ca (OH) 2 = Ca (CIO) 2 + CaCI 2 + 2H 2Q

n[Ca(CIO) 2] = 1/2 n (CI 2) = 1/2 x 0. 2 moI = 0 . 1 moI

m[Ca(CIO) 2] = 143 g/moI x 0 . 1 moI = 14 . 3 g

⑵ ①随着反应进行,温度升高,会产生副产物Ca (CIO 3) 2;

6CI2 + 6Ca(OH) 2 △ 5CaCI 2 + Ca(CIO 3)2 + 6H 2。

②CI2未与石灰乳完全反应,残余CI2被NaOH溶液吸收

CI2 + 2NaOH = NaCI + NaCIO + H 2。

答案:⑴上述实验中理论上最多可制得Ca(CIO) 2的质量为14.3 g⑵略。

二、钠、镁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1、钠的原子结构

结构: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而表现出强还原性。

2、钠的性质

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有延展性,导电,导热,熔、沸点低,密度小化学性质:Na—eJ Na+

(1)与氧气反应常温:4Na + O2 = 2Na 2O (白色)

点燃:2Na + O2 === Na 2Q (淡黄色)

点燃

(2)与氯气、反应一2Na'+ CI 2 == 2NaCI

点燃

(3)与水反应一-现象:“浮”、“熔”、“游”、“响”、“红”

2Na + 2H 2O = 2NaOH +出匸【注意金属钠的保存】

(4)与盐溶液的反应2Na + 2H 2O = 2NaOH + H 2 f

CuSQ+ 2NaOH = Na 2SQ + Cu(OH) 2 J

(5)与酸反应;现象与水反应相似,更剧烈,钠先与酸反应,再与水反应。

(6)与某些熔融盐:

4Na+TiCI4========4NaCI+Ti (冶炼稀有金属)

3、保存煤油或石蜡中,使之隔绝空气和水

4、制取2NaCI(熔融)====2Na+CI2 f

钠的存在和用途: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20年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全套精品教 案(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三. 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你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 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接着教师指出: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9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560 -+=的所有实数根; x x (8)不等式30 x->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9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9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 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 用小写字母,,, a b c d…表示.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 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集合元素的 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 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高中化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 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 七、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上册必修一《离子反应》教案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课文及练习,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投入,体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设问: 1.BaCl2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而NaCl溶液却不能,试分析原因。 2.在实验“2”的滤液中存在大量的Cl-和Cu2+,能否用实验证明请简单设计。 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Ba2++SO2-4==BaSO4↓ CuCl2溶液与AgNO3溶液混合 反应本质:Ag++Cl-==AgCl↓ AgNO3与NaCl反应动画。请点击画面 2、离子反应方程式: --上述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请点击观看 应该改写成离子形式的物质: 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a、强酸:HCl、H2SO4、HNO3等;b、强碱:KOH、NaOH、Ba(OH)2.Ca(OH)2是微溶物,一般在反应物中存在于溶液中,写成离子形式,而为生成物时一般是沉淀,写沉化学式。 c、可溶性盐:请学生课后复习溶解性表。 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的物质:Cu(OH)2、BaSO4、AgCl等 b、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 c、气体:H2S、CO2、SO2等 d、单质:H2、Na、I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高中化学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规划 1.地位和功能 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学科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化学反应分类的三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后两种分类初中没有涉及过,因而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将大量涉及,因此,这两种反应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2课时 第二节离子反应 2课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2课时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必修1全册基本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或硼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7)若水银温度计破裂,应在汞珠上撒上硫粉。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应在底部加一些沸石或碎瓷 片。水冷凝管中进水应下进上出。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如用四氯化碳或萃取碘水里的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里的碘后再分液 三、离子检验 (1)Cl-离子的检验: 待测溶液+AgNO3生成白色沉淀+少量稀HNO3沉淀不溶解:则证明有Cl-(2)SO42-的检验: 待测溶液+稀HCl无明显现象+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42-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例:粗盐提纯加入试剂顺序氯化钡(除去硫酸盐)→氢氧化钠(除去氯化镁)→碳酸钠(除去氯化钙、氯化钡)→过滤→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套的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课程标准: 本章为高中必修模块的开篇第一章,从实验入手,重点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化学实验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检验等,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另外,在做化学实验时,取用的药品都是可以称量的,但分子、原子、离子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是难以称量的,为此,引入“物质的量”这一基本物理量,可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物质的量及其由此导出的其它物理量如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是中学化学的计算核心,也是进行定量实验的计算依据。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2.通过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树立实验安全意识,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难点: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伤害的事件非常多,你知道哪些?哪些与化学有关?请你说出来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并加以预防。学生思考、讨论。

有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对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实验安全,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你学习了哪些实验安全问题?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回顾、讨论交流,让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新知学习新知学习 投影有关一些典型的伤害实例和违规实验操作所发生的伤害。 通过血的事实,告诉学生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学生观看,感受颇深。 归纳整理化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学生总结,交流,相互补充。 思考交流 思考交流要做到实验安全,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整理,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偶发事件的处理练一练1.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实验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水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上着火时,可用水将其扑灭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巩固练习 &nb sp; 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接触药品 B.用嘴吹熄酒精灯火焰 C.实验后,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

高二化学全套教案

第一章 氮 族 元 素 氮族元素的通性: 1、原子结构: 元素符号 N P As 2 8 18 5 Sb 2 818 18 5 Bi 2 8 18 18 32 5 2、性质上的相似性: (1)能获得3个电子,在气态氢化物中化合价都是3-价 RH 3 (2)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合价都是+5,最高价氧化物为R 2O 5,其对应水化物为H 3RO 4 或HRO 3,呈酸性。 3、性质的递变规律: 根据结构上的不同点,总结性质上的递变规律: (1) N 和P 有较显著的非金属性;砷有非金属性,也表现一些金属性;而锑铋已表现 出明显的金属性,有金属光泽,能导电。 (2) 与O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 2×2e NO 2O 2 2放电 + (难化合) 4×5e 522 O P 2O 5P 4点燃 + (易化合) 可见,其还原性N

P 。 相同点:最外层均为5个电子 不同点: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大,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在 N P As Sb Bi 金属 性逐渐 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 与H 2反应情况:(以N 、P 为例) 3×2×e N 2 + 3H 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 3 P 很难与H 2直接化合为PH 3 其氧化性N>P ,非金属性N>P 。 (4) NH 3 PH 3 AsH 3 SbH 3 稳定性逐渐减弱 (5) HNO 3 H 3PO 4 H 3AsO 4 H 3SbO 4 HBiO 4 酸性减弱 提问:氮族元素和同周期的氧族元素及卤族元素相比,谁的非金属性较强?为什么?举例说明。 ( P S Cl 非金属性渐强 P 与H 2很难直接化合成PH 3 S H H S 22 ? + HCl H Cl 22 2光照或点燃 + PH 3 H 2S HCl 稳定性渐强 ) 氮族元素 氮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VA 族,包括:N 、P 、As 、Sb 、Bi 五种元素。 (1)原子结构 相同点:原子最外层都有5个电子。 不同点:电子层数不同,从N 至Bi 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性 质 相似性: 主要化合价-3、+3、+5价,最高价氧化物R 2O 5,气态氢化物 RH 3 递变性: 1、非金属性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增强。 4、单质熔沸点先升高后降低。原因是氮、磷、砷的单质均是 分子晶体,随分子量的增大晶体的熔点升高,锑和铋的晶体是金属晶体,随离子半径的增大,晶体中金属键减弱,晶体的熔、沸点降低。 第一节 氮和磷 [学习目标] 1.了解氮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2.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磷的性质;了解氮气和磷的用途; 4、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6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案 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年级高中化学必修一 授课对象授课教师刘时间2016年月日 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加深对基本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钠的物理性质和钠的氧化、铁的化学性质、Fe与水反应原理、铝和强碱的反应 教学过程 S (归纳)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 sodium)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与氧气的反应: (1) 缓慢氧化:4 Na+O2==2Na2O [探究实验3-2]钠在空气中加热(2) 2Na +O2 △ Na2O2 [科学探究]铝的性质探究 3、其它常见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2Mg+O2点燃2MgO 4 Al+3O2点燃 2 Al2O3 3Fe + 2O2点燃Fe3O4 规律小结: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3Fe + 2O2点燃Fe3O4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2Fe +3Cl2点燃2FeCl3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Fe +S 点燃FeS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观察实验3-3]钠与水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2 Na +2H2O ==2NaOH +H2↑ 2 Na +2H2O ==2NaOH +H2↑ 离子方程式:2Na +2H2O==2Na++2OH―+H2↑ 2、金属铁与水的反应:3Fe +4H2O (g) △ Fe3O4 +4H2 失2 e- 得2e-

3Fe + 2O2点燃Fe3O4 [讲]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金属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 [概念]规律小结: 一般金属+O2金属氧化物 金属+Cl2最高价金属氯化物 金属+S 低价金属硫化物 例如:3Fe + 2O2点燃 Fe3O4 2Fe +3Cl2点燃2FeCl3 Fe +S 点燃FeS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情况。同时我们利用铝在空气中的化学特性,可以把铝制成日常用的铝制品。 钠与水反应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取一小块钠置于滤纸上,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绿豆大的一粒,其余放回原瓶。 2、在小烧杯中加一小半水,并将切下的钠粒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 3、反应结束后向烧杯中滴入1-2滴酚酞试剂,观察溶液的变化。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成银白色小球钠是银白色金属,熔点低,且反应放热 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生成气体推动小球游动反应剧烈且放热 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色有碱性物质生成[概念]1、钠与水的反应 2 Na +2H2O ==2NaOH +H2↑[问]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反应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最新人教版英语必修一全套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Module I Unit 1 Friendship Teaching Plan I. Teaching aims: 1. Ability Goals: ① Listening: gain useful information and clear views from the listening material; ② Speaking: express one’s attitude or views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 in appropriate words. ③ Reading: let Ss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④ Writing: write a letter about how to make friends 2. Knowledge Goals: ① Talk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 ip; how to BE friends; how to gain friendship ② Use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 so do I / neither do I I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All right Yes,but… ③ to get the Ss to master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④ vocabulary and phrases: upset, calm, concern, careless, loose, cheat, list, share, German, series, outdoors, crazy, purpose, thunder, entirely, power, trust, suffer, teenager, advice, quiz, editor, communicate, situation, add up, calm down, have got to, be concerned about, walk the dog, go through, hide away, set down, a series of, on purpose, so as to, face to face, according to, get along with, fall in love with, join in, be upset about, for once 3. Emotion Goals: ① To arise S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 ② To encourage Ss to take part in the act ivities and make Ss confident; ③ To develop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I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

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情感目标: 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应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有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的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板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问题]回顾初中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固体、液体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以及基本仪器的使用。 [问题]一般情况下,怎样取用固体、液体? [学生回答] 固体盖住试管低、液体1~2ml。 [讲解]为了完成更多的实验,我们还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板书]一、化学实验安全 [投影]以下图片,请同学们想一下在哪些地方见过?你知道什么意义吗?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全册) 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时 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理解货币的其基本职能依据:高考常考点,从实际上来说, 重点现实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 不了解的货币的职能,就不能真正懂 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 需要 教学货币的本质和纸币的含义依据:货币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 难点问题,并且纸币代替金银成为价值符号这 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困难, 1. 知识目标:理由:学习本框, 牢记:学生能透过现象 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看本质,从而为其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参与经济 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活,正确认识经学习 2. 能力目标:济现象;同时也能目标初步培养透过现象看商品货币本质的能力,提高正确判为其学习后续知断、识别有关商品与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识乃至整本教材 打下良好基础。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时间环节 课前抽查背诵 1.检查抽背诵 1. 认真背知识点强化记忆 3 分钟三分商品的含义及其查情况 2. 接受抽查检验考纲规定 钟基本属性,货币的 2. 评价总结抽的知识点本质;查结果 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的含义及其 优点,纸币的发行

规律; 承接 1.核对自主学习 1. 巡视检查学 1. 学生自己展示验收学生 5 分钟结果中练习册的知识生完成情况,进预习习题完成情自主学习 环节点和例题答案行及时评价。况。的结果并 2.小组同学或同 2. 补充相应知 2. 其余学生互相加强记忆 桌检查识记情况识。补充并学生对所 3. 解决学生的展示习题进行评 问题,并达成共价。 识。 3. 提出质疑,相 互解答。 做议 1. 理解商品的含 1. 展示课件的 1. 学生根据课件 1. 通过丰20 分讲评义及其基本属性材料、事例和问上的问题,完成富多媒钟 环节 2. 了解货币产生题,让学生进行对材料的分析、体、材料的历史必然性思考总结和整理等展示, 3. 并从中理解货 2. 通过材料和 2. 牢记给学生直 币的本质事例进行知识商品的含义及其观的感 4. 理解货币的基点讲解基本属性,货币受,增强 本职能,并知道货 3. 指出书本中的本质;学生思考 币的其它职能;要求背的知识货币的基本职的主动 5. 理解纸币的含点能,货币的基本性。 义及其优点,知道 4. 评价总结学职能;纸币的含 2. 完成能 纸币的发行规律;生所答,并补义及其优点,纸力目标 充。币的发行规律; 3. 训练学 3. 学生以小组或生整合分 同桌为单位讨论析文本的 并总结老师提出能力。 的问题 4. 书上记录相关 补充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最新高一必修一集合教案完整版(精心整理)(1)

必修一第一章预习教案(第1次)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 我来泉州市第九中学; 五中高一(1)班; 我国的直辖市。 分析、归纳上述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二、建构数学: 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set )。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 、集合B ……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 ),简称元。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 、b 、c 、p 、q …… 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我国的直辖市; (2)五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3)较大的数 (4)young 中的字母; (5)大于100的数; (6)小于0的正数。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3.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的概念: 5.常用数集的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物质的量一、教材简析与教材处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选自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量》。他是高中阶段重要理论部分的内容之一,将贯穿今后学习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是mol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的全过程,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因此,物质的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联系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能力与方法目标(2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该你那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 、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A 、养成自然学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B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集合粒子、A在“物质的量”教学中,隐含着这种思想:粒子粒子,即把单个粒子的称量转化为粒子集合的称量,从而间接地求出单个粒子的质量。以“称量一粒米”为背景,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设制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 具体思路: 如何称量一粒米的质量学生提出可能的答案归纳处理粒子计算方法 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联系其他物理量掌握微粒数的计算 提出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 B、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说是个全然陌生的概念,以旧的物理量引入,进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网络。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概念。培养学生学习概念的能 力。. 引 入物质的量的概回忆原有的物理 掌握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强调概念的内涵 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引入摩尔质量的概念 三、主要教学程序设计)物质的量的引入(1情景1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精编版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

环戊烷 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 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 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B C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1 2 5 6 7 8 10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NO 2 CH 3 CH 2 —CH 3 OH CH = CH 2 CH 3 CH 3

【精品】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重难点解析 专题二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重点难点】 1氯气的制取和性质 2、氧化还原反应 3、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4、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一、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溴、碘的提取 (一)氯碱工业一一电解食盐水生产氯气和烧碱的化学工业 我国主要以海盐为原料。海盐中含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镁等杂质,要净化后制成饱 和食盐水再电解。存出 通电 2NaCI + 2H 2O == 2NaOH + + CM 氯碱工业面临问题:①产品对设备腐蚀严重、环境污染显著。②电能消耗量大。 (二)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常见工艺 ①浓缩并酸化海水后,通入适量的氯气,使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2NaBr+CI 2=BQ+2NaCI ②向含溴单质的水溶液中通空气和水蒸汽,将溴单质吹入盛二氧化硫溶液的吸收塔内以 达到富集的目的:Br2+SO+2HO==2HBr+HSQ (也可用NaOH或Ne t CO溶液吸收) ③向吸收塔内的溶液中通入适量的氯气:2HBr+Cl2==2HCI+Br2 ④用四氯化碳(或苯)萃取吸收塔内的溶液中的溴单质。 (三)从海洋植物中提取碘的主要工艺 ①用水浸泡海带或海藻灼烧后的灰烬 ②向水中通入适量的氯气,使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2NaI+CI 2 == I 2+2NaCI ③过滤,用有机溶剂萃取碘单质。 二、氯、溴、碘的性质和用途 (一)氯气(chlorine gas )的性质和用途 氯自1774年被舍勒发现,到1810年被戴维确认为一种元素,经历了36年。实验室制备:①原理:MnO+ 4HCI(浓)△ MnCl 2+ CI2 f + 2H2O②装置:固液加热型③收集:向上排空气法④验满: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等⑤尾气吸收:NaOH溶液。 1、物理性质:通常是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溶于水,有毒。 2、化学性质:氯原子易得电子,氯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作氧化 剂。与水、碱溶液则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齐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