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建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3.17

土建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3.17

土建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3.17
土建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3.17

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

“振兴职业教育大讨论”征文

校企共筑成才“路”,课岗同步育高“徒”

-- 土建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二〇一六年三月

校企共筑成才“路”,课岗同步育高“徒”

-- 土建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经济发展,国家重点推动了攸关国泰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铁路、公路骨架网络。随之对高质量土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结合自身校企共同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摸索创新,改革实践。

一、行业企业快速发展,专业课程因循守旧

1.行业发展快速,人才培养滞后

国家各项建设工程的快速上马,以吉林省为例,近年建筑行业年均人才需求量近两万个。建筑行业继续保持对人才的旺盛需求,人才供求比仅为6.23%,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全年人才缺口2142个,人才需求量大。尤其测量、检测工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精准先进的仪器更新迅速,企业中高素质测量工、试验工高薪难求。

2.专业课程及体系存在“病患”

课程目标与岗位要求联系不紧密,课程体系系统性不够,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不统一,导致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书本知识多,实际经验少,再加之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脱节,导致学生到企业后短期内无法胜任工作,还需要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梳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如何改变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深入探索与实践。

二、校企合作工程引导,课岗同步理实结合

1.拓展建设思路,以工程项目为抓手,建立工作、教学结合点

结合专业实训场地实际地形,虚拟建设公路工程建设施工项目。根据场地地形设计一条二级公路,该二级公路线形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和竖曲线;经过高坡地段需采用隧道形式;在填方地段需设置排水涵洞;经过公园水系需设

置桥梁过渡;包含填方段及挖方段以及排水、边坡等相应附属设施。虚拟工程整体设计完全与实际建设工程项目一致。让学生在全真工作环境中完成试验、测量、施工等全部课程,体验真实工作过程同时获得熟练的技术能力。

2.加强宏观设计,利用典型工作任务,统一规划,搭建课程横向联系

传统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中,每学期的课程自成系统,互相之间没有关联。通过设计的仿真工程施工项目,依靠典型工作项目的施工方案,工作任务,把各学期不同学科按照统一的工作项目流程和工作目标,进行横向教学组织安排。由《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制定完整详细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根据施工组织设计重构系统完善的施工课程内容;根据施工项目流程,设计《道路材料试验》和《工程测量》课程顺序与新内容;开发相关的作业指导书,最终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土建专业教学课程。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系统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实现课岗零距离对接,提高了学生核心能力。创造性的通过企业工程施工必须使用的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重新构建与整合核心课程,构建新的专业课程设计模式。

3.深化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依托中铁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与长春市中铁津桥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和中铁现代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把企业的真实工作项目、内容、环境,与土建专业教学充分的融合在一起。根据实训场地地形设计一套全真施工图,涵盖了公路、桥涵、隧道、房建多种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内容和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编制了指导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符的各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各岗位施工项目作业指导书。同时考虑工程施工时间跨度因素,

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制作该公路的仿真施工工艺虚拟仿真互动软件,及完工效果演示。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根据设计图施工的进度过程及最后的工程完工效果呈现,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

三、专业改革成效显著,育人服务校企双赢

目前土建专业毕业生,获得双证率100%,通过回访调查,企业认可满意度95%以上。

1.推动了土建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

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对提高我校土建专业的教学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3年土建工程检测专业获评为吉林省示范专业,长春市示范专业、《工程测量》、《道路材料试验》获评为长春市精品课程、《工程测量》、《道路材料试验》、《工程施工》获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中的土建专业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获得2014年吉林省职成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增强了学生求职就业的本领

学生通过仿真教学的锻炼,接触到了与土建施工现场完全一致的岗位任务与工作项目,专业技术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在完成仿真工程的“锻炼”中、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在2011年吉林省建筑CAD 技能大赛一等奖,2012和2014年连续2届均获得吉林省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一等奖。在2015年中国技能大赛—吉林省职业技能竞赛工程测量竞赛项目中包揽前三名,同时获得了技师资格。

3.提高了实训基地的内涵及功能

在学校领导、企业专家大力支持下,在专业教师的不断创新探索下,逐步完善了土建实训场地功能。仿真实训基地,不仅开展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还承办了企业的各种岗位技能培训,年培训量达三千余人,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土建工程检测专业,虽然在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方面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中职技工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拓宽思路,循序渐进,不断优化的过程。改革既要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还要考虑到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课程体系学科构架如何设计、内容如何取舍、比例如何分配,只有不断的进行磨合调整,才能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土建专业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课岗零距离对接,还应做大量创新性的,细致的工作,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与学校建设之我见

核心素养与学校建设之我见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不久,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道:“圣人的心是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们。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育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也就是“核心素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起了自己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2014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建构,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国际、国内教育人共同聚焦呢? 背景一: 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业评价——PISA测试。参与该测试的国家和地区的GDP总量已占到世界经济的86%。 PISA测试的支撑系统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年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所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核心素养 认知一:核心素养是一所学校或一个国家教育获得国际认同的根本所在。 背景二: 十八大最新明确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认知二: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抓手和载体。(它精准回答了“树什么样的德,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背景三: 2016年,全国各地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896.5万人,这八百多万人口在七月份所做得这件事影响到中国亿万人民的表情,高考是事关13亿人的大事。 高考测试依托的是课程标准,是考试大纲。《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出台后,影响高考的将是什么? 认知三:核心素养将是指导高考改革的关键力量,将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技工院校对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向来十分重视。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机电课程中,从机电理论向实践运用转变,提升学生机电一体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企业对机电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毕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技工院校应在专业课程授课中,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有机结合,确保学生悉数掌握,使学生具备适应企业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意义 技工院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而就目前国内人才需求来看,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非常短缺。企业如想在产品、工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离不开该领域人才支持和培养。而技工院校虽在硬件设施诸如实验设施或企业实习设备等不断完善,形式上依旧以实验验证和设备参观浏览为主,真正涉及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并不多,设计研发创新型实验更是十分短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缺乏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场动手和现场分析能力。所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十分重要。 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 技工院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不仅为企业、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更为向中职院校打造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由培训技能型人才向培养综合型人才转变打下基础。具体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方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机电专业课程实验实训场所硬件。机电一体化专业型人才,不仅需要对计算机、电工技术以及机械等相关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和结合,更需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综合运用,继而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在实验实训硬件完善方面,应着重从机电技术实践体系入手,以递进模式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实践技术应用按掌握的难易程度,逐层传授学生。在课程改革上,学校和教师应注意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改革的课程应适宜学生掌握。比如,机电实验室中机床以及磨具测量等实验,将此类实验融为一体,构成综合机械测量实验室,以用于机床结构调整和分析、机床刚度和精度测试、机床加工过程误差分析和控制、机床加工工艺分析、央具模具的精度检查和拆装等。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行辅助测量和数据处理,

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改)

陕西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 三步诱导教学法 咸阳市淳化县官庄中学梁衡 摘要: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探索、实践为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教师和学生资源,对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学生主动学习问题进行逐一分析解读,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当前形势下,课堂教学改进学习环节中的被动局面,提高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方略一般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推动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以探索、实践为途径,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教师和学生资源,对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学学生有效自主学习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教学模式三诱法诱学诱讲诱长(特长)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教育家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8年

言实在《上海教育》(中学版)第11期发表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最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4年,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以及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确实减轻学生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相继出台,立足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这一根本性的要求已经摆在每一位骄傲是的面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在2011年提出“语文课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论证会,启动课题研究各项工作。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分工协作,边实践边总结,边整理边完善,逐步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即三步诱导教学法(简称三诱法)。现在我代表我们课题组提供个案一份,用以参评。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点的“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建设小组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我国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劳动者。学生就业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而学校的发展必须以教学为重点,教学的重点必须以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突出技能培养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又突出以学生“做”为主的项目任务驱动模式,就是要像在企业里一样,只给你作业要求说明或样板,自己就要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完成作业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以此为主线来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学的好,做的更好。 在此需要强调几点: 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这里的“更好”包含几层意思:

①原来的教学模式也是好的,也有此目的和效果,所以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时不能全盘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原来的教学方法还要继续灵活采用,所谓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②更好不光是要比原来的教学效果好一些,纵向比较;更好是还要让更多的学生实实在在的有所收获,也包括横向比较。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强调做和学,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培养,既是技能技术的学习训练,更是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学技能。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没有范本,为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实施有效教学,千万不能为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绞尽脑汁的完任务。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1、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常设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研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制定适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安徽机械工业学校安徽机械技师学院 “一体化”教学评价标准(试行) 为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推动我校“一体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人社部发〔2014〕96号)》、《关于印发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86号)》及《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2013.1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一、“一体化”教学基本原则 1、将理论、技能、工作任务等教学内容设置一体化; 2、将学习、工作、工作过程等教学活动实施一体化; 3、学习区、讨论区与工作区等教学资源配置一体化; 4、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职业能力训练一体化; 5、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工作与学习知行合一; 6、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教育为一体。 二、“一体化”教学基本标准 1、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2、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同步发展; 3、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工作过程知识相结合; 4、行动导向教学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5、工作页、教材、任务书、网络资源、说明书、指导书的综合运用; 6、学生输出的学业成果能展示、有记录、有外显; 7、学习任务完成后,师生对工作过程知识有提炼和提升。 三、“一体化”教学环节与基本规范 1、课题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我要学、我要做”; 2、教师演示:明白行为过程,引发“我知道”; 3、规划任务:熟悉具体内容,引发“我明白”; 4、完成任务:操作练习、动手实践,让学生“做中学”; 5、质量检测:学习效果检测评价,让学生“学中做”、感受职业氛围;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ZHONGGUOYEJINJIAOYU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张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80) 摘要: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理论教学的专题设计,多学科综合指导的“全程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寻找一条适应时代发展和新精英模式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论专题;实践建构;多学科教学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级教改项目(JY—B201022) 中国的建筑教育大致经历了“从一无所有,到学习引进,再到借鉴创新”的过程。近代中国兴起的早期建筑教育基本是由留学生回国创办发展起来的,这些早期的留学生给中国带回了建筑教育学科以及相应的建筑教育模式。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参照“布扎”体系,即巴黎艺术学院体系(Beaux-Arts)。“布扎”体系倡导经典设计法则和样式学习,其传统教学方式基于类型学建筑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以及相应技术要求安排教学顺序,通过几组单元模块的重复训练,力图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特点以及具体设计对策,希望学生能藉此悟出设计原则、方法[1]。 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对“布扎”教学模式的冲击,以及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激增,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发展需求和大规模培养学生的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的‘建筑’正日趋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Art)转换为一门‘实用技术和工程实践’(Practice)”。[1]以类型学为主线的设计教学,过于重视图面表现的构图游戏,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设计深度的降低,使得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靠最终图纸效果,成为只供欣赏的绘画艺术。并且,以类型学为主对课程内容的整体设定,导致学生在近四年的设计过程中,对一些环节重复性地反复研讨,缺少对设计多样性设计思想的正确认识。 当前,建筑学专业的招生和就业都呈现增长态势,然而,从长远来看却不容乐观。受到国内市场急功近利的无序状态干扰和国外竞争的冲击,建筑学教育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受到建筑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影响,建筑教学的改革必然纷繁多样。在分析国内外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现状与背景的前提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基础上探索建筑设计教学改革,以求在稳定中发展前进,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多元化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 一、研讨式课堂教学架构 现阶段实行的建筑设计教学以“精英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一对一逐个辅导,直接导致“有效课时”这块大蛋糕被平均切成小块分配,教师每节课都在疲于奔命地辅导学生,而每个学生却收获甚微。同时,一些共性的问题反复出现,教师重复指导,极大降低了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无法充分发挥效能,学生很难形成有效交流,无法获取更多设计信息和灵感,教学效果不佳。 设计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改变。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集中讲评方案,重点问题着重强调,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师对任一方案的评审当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变单一辅导为集体辅导,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现象单个辅导,使得单个问题讲解透彻,重复解答机会减少,扩大了学生信息量,随时激发思维,促进思考。 其次是教学模式的改变。研讨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特点是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转换教学角色,提 42 第页

教学论发展之我见吴也显

教育研究1996年第8期教 学 论 发 展 之 我 见 ●吴也显 教学论是以揭示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为其研究对象的,它对教学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在观念上应该是先引的。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教学论应在教学领域中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方面提出可行性预测,并对此进行系统、科学的论证。但是由于种种历史的、社会的原因,现有的教学论却因其观念的陈旧和理论的欠成熟而难以对教学实践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今天,教学实践正急切地呼唤着教学理论的更新和进一步科学化。 教学论要更新,首先要把握住时代发展的精神,明确21世纪所要培养的新型人才应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21世纪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变化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要能主动适应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就必须更加重视人的整体性发展。人的整体性指的是人生理、心理、理智、情感、价值、信仰等多层次、多方面的一个整合体。在参加任何一项活动时,每个人总是以整体方式从各个方面全面参与和投入的。但以往的教学论由于受唯理性教育观的影响,往往对人的培养只重视认知的发展而忽视情意的发展,只强调人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人自身发展的价值。在这种对人片面认识的思想指导下,它的理论体系也就难以体现对人的完整精神世界培养的要求。 科学和艺术是人们把握整个世界的基本方式,它们之间既有本质的联系又是互补的,科学用抽象的概念来认识世界,是用一般来概括个别、用必然来反映偶然;而艺术则用情感想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是用个别来显示一般,用偶然来揭示必然。而交往关系则是体现人类文化及行为实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个体社会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教学论要探索和揭示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人整体发展的规律和特性,就要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并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体现这种结合,使学习者在理性和非理性、个体化和社会化方面得到和谐的统一和发展。这种和谐的统一和发展,意味着在高科技时代人的个性应当是理智(科学)、情感(艺术)的统一,它内在地要求个性社会化(交往)与社会化个性。这两个统一充分体现了科学文化、艺术文化和交往文化的一体化。 而发展人的主体精神则是培养人整体发展中的核心,也是未来人才中最基本的特征。人的主体性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具有主动选择、能动适应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有积极创新的精神。未来社会转瞬万变,要使新的一代能主动适应它,就必须培养他们具有这种主体性,才能使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把握住自己,才能在客观现实面前具有主动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的教学论也应体现这一特点。 其次,还必须扩大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克服教学论只以哲学认识论为唯一的理论基础,简单套用一般认识的规律来解释教学认识现象的局限。由于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综合性,因此需要广泛吸取多门学科的科究成果和科学方法,并根据教学论的特性加以整合,使之教学论化。这样才能揭示其内在的、深层次的规律和运动,使教学论不断丰富发展。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1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1、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目标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争取用3年的时间,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办成特色鲜明、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在同类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国家级高职示范专业。 2、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院的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机电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机电一体化专业培训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较强的机电一体化职业能力的生产第一线操作、技术和管理的实用型人才。 4、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 (1)能够熟练操作普通机床,达到中级技工水平; (2)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 (3)熟悉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和步骤,能够设计简单的工艺装备和专用机床; (4)熟悉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变流调速技术、微机和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能够维修简单的机电设备。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颁发毕业文凭。同时应取得教学计划要求的英语、计算机等级和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 5、培养计划及可行性论证 机电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院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努力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办成我院的拳头专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我院师资、图书资料、实验室等条件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6、教材建设规划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和推荐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我系自编了一批实践实训补充教材,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7、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规划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较高工程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和进行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 本专业师资建设规划如下: (1)继续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 (2)与国家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选送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3)通过远程教育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 (4)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队伍普遍成为“双师型”教师; (5)聘任一批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尤其是请专家到校短期任教,进行科研指导; (6)加强师德教育,为人师表,敬业爱生; (7)转变教育观念,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8、实验室建设情况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设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已经达到了相应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现有电工电子实验室、机床电气控制实验室、电机拖动实验室、变流技术实验室及自控实验室、金相实验室、机械拆装实验室、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测绘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单片机原理及接口实验室、PLC与EDA

建筑学基本功

关于建筑学基本功 大家都知道建筑学基本功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大学头三年全是基本功训练以及基础知识,第四年进入专题设计,第五年是实践或考研。但我们经常见到,第一第二年落下了,第三第四年拼命画速写画马克笔去补,往往到考研之前,还在“恶补”基本功,如此疲于奔命。当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也不是坏事,不过在之前对建筑学基本功有个明确的认识,定个计划,有的放矢可能更好。 基本功有哪些呢?我读书时是练铅笔线条、钢笔线条、仿宋字、水墨渲染、水彩渲染,那时候练得可真叫苦,铅笔画线条必须边画边旋转,这样才均匀;光渲染就要一个学期,渲染时毛笔尖不能接触纸面,要拖着水走...本来急性子的人被生生地磨成了慢性子。后来喷笔流行了,又贴胶又灌颜料又喷,弄得身上五彩斑斓,没有一件干净的衣服。苦啊~~但看看前辈,我们还不算什么,我见过柳士英先生画的施工图,那时候没有针管笔当然更没有电脑,用的是鸭嘴笔填上白水粉,在全黑的图纸上画白线,那线条:均匀清晰、浓淡相宜、流畅无痕,令人叹为观止...不过我后来见过国外的香港的手绘图,我发现他们的手头功夫比我们差远了;还有电脑绘图,传统观念认为CAD绘图会影响基本功训练,很多学校要求三年级以后再用电脑,但我看国外建筑学的,一年级都在用电脑画图了,难道他们不重视基本功?传统认为设计优秀的肯定也是画画画得好的,但我看了柯布西耶等大师的速写,好像实在也不咋的,贝聿铭原来在宾大读书时就因为美术不行而不得不转学到麻省理工,因为麻省不用学水彩...这些事看多了,对于建筑学基本功训练,我可以说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不明白了~ 其实,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建筑学基本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以前练墨线和渲染这些手头功夫是没错的,因为那时候建筑设计要求用墨线和渲染来表达;而今天,CAD绘图已经完全替代了针管笔,3dMax 和Photoshop已经使水彩渲染成了历史,CAD、3dMax和Photoshop已经成了建筑学重要的基本功,这才是现实。我认为,有两项基本功是一定要注意的: 1、图式思维能力,手、脑、心一体的草图能力。中学时大家习惯的是文字思维和数字思维模式,就是说,学语文或数学时,在你的脑中是在用文字和数字来想问题的,但建筑设计不是这样,它是用图思维的。这是一个设计师大脑和图像通过手和笔交流的过程,这种草图能力要求以手绘能力为基础但决不仅仅是手绘能力, 要训练这种能力,第一要求练习手绘,如速写、水彩、马克笔这些美术基本功,如果你的手一点都画不出来,那还有什么用?第二,要求在设计的任何阶段,你都要拿着笔随时画出草图来,任何时候都要拿图说话,不要怕自己画不好,只管画,只要自己和他人看得明白即可。要知道,你画的并不是一幅美术作品,而是你要通过图清晰地表达你的思考你的设计过程以及你的设计灵感,这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从一年级开始,一切拿图说话,最后演变到看到什么脑袋里都是图,手都随时画出来,同时,用“心”画,这个“心”,包括感情和激情,一幅画也好,一个建筑也好,没有感情的钢筋混凝土不叫“建筑”。这里推荐那本书《图解思考》。

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之我见

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4-08-08T10:03:53.7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7月总第125期供稿作者:孙宝莹[导读] 实训环节的教学计划要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知识点,由点到面,由易到难。 ◆孙宝莹枣庄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山东枣庄277800 摘要:机电实验设备的改进和实验内容、方法的研究必须围绕各方面要素开展。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要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知识点,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各实训情境要根据实训室的现有实训条件进行安排。 关键词:实验方法实训环节实训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方式 当前,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方法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影响着行业的技术革新,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有了新的希望和活力。机电实验设备的改进和实验内容、方法的研究必须围绕这些要素开展。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训和面向社会实践应用方面的特点,根据多年实验教学的经验,本人对机电实训教学方法和实训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和归纳,下面谈谈对高职、技工机电教学的看法: 首先,实训环节的教学计划要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各知识点,由点到面,由易到难。 各实训情境要根据实训室的现有实训条件进行安排,实训环节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要明确各学年、各学期学生要实习什么、如何操作、完成情况如何、达到什么标准等,以此制定具体的实习内容。要根据计划安排若干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实习条件能达到的专题实验项目,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在机电专业中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为最终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奠定实践基础。实训项目按基本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分类,其中综合应用项目设置为专门的实训课程。模块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厂家研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模块化的研制和开发因为具有标准的机械接口、电气接口,所以机电一体化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可以直接购买,直接安装、调试和使用,使用方便,出现故障更换方便,检测故障也很方便。同时对于生产厂家开发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也非常便利,甚至有些标件直接可以购买和使用。实训环节的实训课程安排和实训设备的更替都是非常便利的。 其次,落伍过时的实训内容。 我们正在开设的实验中有好多已不适应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机电专业的学生,电工类基础课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而在其他高校早已淘汰了此种方式,但是我们取而代之的是将汇编语言或其它高级语言直接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翻译成机器码自动运行。计算机在翻译机器代码的过程中如出现错误,将会相应地提示用户,用户只需对编程修改即可,这样可大大提高实习效率。学生可通过选做一个或多个实验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不用在改错的环节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学生平常实践课程的考核方法是教学过程考核,即按照学生的出勤率考核和学生的平时作业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最终成绩的评定,这种考核方法不能真实地考察学生最终学习成绩如何,学习效果如何、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实验特点,按照模块进行考察,即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分配实践小组,每个小组领取一个任务,按照他们的实际操作最终效果来评定他们的成绩。还可以采用口试、笔试、随时提问、综合设计等多种考核方式进行考核,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平时成绩水到渠成地给定了。 再次,教学方法由教师演示过程过渡到学生自我操作、自我设计、自己实验。 方法可采用析因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相结合,最终让学生达到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学生的这种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实验设计,本质就是从知识接受到知识应用的质的飞跃,采用“任务驱动”、“做、学、教、赛”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此方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四位一体”教学方法主张在“用中学”,这与当前教育“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实践中,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学科知识的关联性达到了真正的理解,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实验教学的目的。这种实验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机电知识的运用能力。要建立技能应用能力独立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以生产实践过程为主,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对专业和技能进行整体设计,创建独立于理论教学的职业教育模式。要突出技术应用和技能掌握,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证书获得为日常教学体系,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配比例为1∶1或者理论课内容远小于实践课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技能、技术能力应用、综合实训能力,四者比例为1∶2∶2∶1,这种模式能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毕业即能胜任工作,而不致于使学生毕业即失业。 最后,实验方式为课外和课内相结合、小组和个人相结合。 课内即课堂上主要是利用实训平台调试和实践,实现设计的内容;因教学时数的限制,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环节教学可利用课余时问进行。这就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需要成立开放性的综合性实验室,学生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验。学校和系部还可以与本院校所在地的专业对口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将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实践或者课余时间、节假日等深入企业,进行参观实践。这样既能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提前体会企业文化,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非常有帮助。机电一体化实验项目涵盖的知识、技能面广泛,是多个内容的有机整合,可实行小组分工合作的模式完成具体任务。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团队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在模块化实验教学环境中得到重要的锻炼。

浅谈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浅谈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作者:张威全 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02期 机电一体化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改革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时太少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专业课程和其他专业课一样,教学课时被明显缩减,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2.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有关安装位置图、面板开孔图、电气接线图及安装、调试等工艺设计方面几乎均未涉足,理论教学与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制造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 PLC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应强调对象模型的实例化与控制流程的动态演示。但受控对象往往由于其体积大、质量大、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于实验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工程实践中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4.生源整体素质差 由于学生多数来自中考落榜生,在接受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比较低,许多基础课的学习不够扎实。 二、改革的思路 1.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 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1)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 (2)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工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ware、Powerpiont、Flash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3)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 (2)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电子工艺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PLC与变频技术、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 (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学生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在不同的岗位上完成实践任务,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建设特色课程

新课改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之我见

新课改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之我见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是: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放开眼界,借鉴发达国家的课程理论,设计出了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和课程标准。在知识体系本身的确立上,没有按学科主义那样强调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选取最有用的知识,抓取知识的骨干,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知识本身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借助于知识,搭起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桥梁,注意挖掘知识本身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发展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直接关系着教学改革的成败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从哪些方面改革,怎样改革,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甚至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师一定不会放松课堂教学的管理,而是千方百计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从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多措并举,提高教学实效性三个方面

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教学将如何进行改革、怎样改革进行了阐述,对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趋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知识本身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借助于知识,搭起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桥梁,注意挖掘知识点本身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发展的功能。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甚至教学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随之发生着深刻变化。面对新课程的诸多新要求和新变化,教师应怎样按新课程理念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如何转变教学理念找到设计教学的合理突破口、掌握实施新教学方式的策略,是我们急待共同探讨解决的现实问题。现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一种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宗旨,兼容多种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观念已经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新课改要求一线教师必须树立新理念,转换角色,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我认为新课改下应树立四大新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在教学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当前,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新)

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点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建设小组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我国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劳动者。学生就业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而学校的发展必须以教学为重点,教学的重点必须以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突出技能培养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上,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又突出以学生“做”为主的项目任务驱动模式,就是要像在企业里一样,只给你作业要求说明或样板,自己就要用所学知识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完成作业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也以此为主线来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帮助学生学的好,做的更好。 在此需要强调几点: 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这里的“更好”包含几层意思:①原来的教学模式也是好的,也有此目的和效果,所以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时不能全盘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原来的教学方法还要继续灵活采用,所谓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②更好不光是要比原来的教学效果好一些,纵向比较;更好是还要让更多的学生实实在在的有所收获,也包括横向比较。 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强调做和学,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培养,既是技能技术的学习训练,更是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学技能。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没有范本,为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实施有效教学,千万不能为实施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绞尽脑汁的完任务。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1、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常设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研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制定适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标准。 2、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规范:授课计划、教学设计及教案、考核评价模式。 3、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讲义、校本教材。 4、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中职教育新教学体系。 三、改革方案实施进程计划

建筑设计教学改革新模式实践

建筑设计教学改革新模式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师成为紧缺人才。作者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了党中央国务院2007“2号文件”及校党政领导最新指示精神,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用了三年时间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与用人单位和兄弟院校进行建筑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逐步摸索出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并有针对性的挑选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班级进行改革试点,试点班的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理论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更加规范了对建筑设计教学现状动态评价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存在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确立了定期与用人单位互相反馈信息的机制,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调整教学体系和内容。 (二)建立了新的建筑设计教学目标、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目标的细分化 根据目前建筑设计市场对设计分工的要求更细,细分教学目标。根据市场的要求,确立了总平面设计、建筑方案、施工图、表现几个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总图、方案设计、施工图、效果图等方面的能力。 2.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教学原则

a.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 b.培养学生建筑师的基本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3.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基本教学方法 a.重视方法论的应用; b.运用互动式的教学组织方法,强调多向反馈的过程教学; c.重视过程教学; d.建立新的考核模式。 (三)确定建筑设计教学———“三横、四纵”的层次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教学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依据培养目标,确立了分年级分层次教学体系。一年级以建筑鉴赏和空间类型教学、形态构成训练为主。通过对形态设计“形”的抽象分析,使学生掌握一套处理建筑造型的方法。二年级学习设计原理,掌握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学生尝试设计小型的建筑,实现与建筑初步知识的衔接,培养建筑设计观念。三年级注重设计构思,培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性建筑的设计,要求考虑城市和文化因素。四年级学生重视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五年级注重和实践的联系,学生参与到教师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真题真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及早与市场接轨。 1.“三横”的内容 “三横”是建筑设计教学总的质量控制体系,包含课程体制化、知识系统化和设计方法形成化三个方面。(1)课程体制化。在传统建筑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市场的要求和专业发展趋势,补充建筑设计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内容。建立相对稳定(成熟的理论)和不稳定部分(专业新动向)相互补充的弹性教学体制。低年级层次(一、二年级),以无约束限定条件的题目为主,以空间的构成、功能以及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建筑空间感。教学以“放”为主。中年级层次(三、四年级),设计题目给出各种限定条件,让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曾元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曾元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结合当前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浅谈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6-031-01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作为传统产业的机电行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显著增加。机电行业在当前工业领域的地位日趋重要,随之而来的是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因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结构本身,更重要的是该专业毕业生有着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必要技能。因此,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角度来思考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现状 1.机电一体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是机械和电子两方面,但课程体系明显偏重机械方面,如有的学校只设机床、数控机床的理论学习与实训,对电子类课程如PLC可编程控制、电力拖动及电子技术等课程设置不足。其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学时少,随着教学的深入,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分配不均,这就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立刻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而需要花时间去学习本该在学校掌握的知识。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理解困难 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机电一体化专业课较多,个别专业的理论概念抽象,机械理论繁琐,机械、电力原理图多,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部分结构安装图、电气接线图在安装、调试等方面的说明较为简单,学生在学习之前尚未涉足该领域,造成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存在差距,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困难。 3.机电一体化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职业院校以往的教师队伍,只要理论基础扎实,就能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但是随着我国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及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实操功底以及与时俱进的能力。从培养能够满足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上讲,一支新型的机电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形成是刻不容缓的,需要职业院校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4、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毕业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主要体现在:一是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盲目,基本功不扎实,对传统机械设备排斥,一味的崇尚数控、电子等新设备;二是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不够。学生往往只记住教科书或教师传授的知识,不会查阅资料获取新的知识与能力,对新型领域的知识比较淡薄。 以上这些问题,使我们迫切感到机电一体化教学应尽快规范与完善,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 二、改革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思路 1.根据市场需要制定新形势的教学内容。 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现代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