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一、基础练习

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钳.制qián 积淀.diàn 烙.印luò得逞.于一时chěnɡ

B.媲.美bì刮垢.ɡòu 咀嚼.ju?有史可稽.jī

C.捉摸.mō威慑.sha蜕.除tuì一蹴.而就cù

D.攻讦.ɡàn 糟.糕zāo 筛.选shāi 昙.花一现t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发掘重震雄风事过境迁明日黄花

B.原型孤芳自赏播迁他邦贬褒不一

C.成分与时俱进面目全非急剧变换

D.崇尚余风遗响消声匿迹抱残守缺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__衰亡。

②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__,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③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__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

A.以至捉摸从而 B.以至琢磨因而

C.以致琢磨从而 D.以致捉摸因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长期努力,人们尽管普遍接受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现实中,追求升学仍然是人们在客观社会现实和利益追求驱动下主要的教育价值导向。

B.自主招生给了高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使高校不再完全按照高考成绩排队录取考生,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定终身。

C.财政部发布的第十二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报表明,房地产“暴利”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正在演变成一个经济问题。

D.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13日在北京举行会谈,就中美经贸关系的广泛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二、课内精读

阅读《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中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出现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

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绝裂。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5.“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中的“这一点”指代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严密辩证的论证是本文的最大特点。试结合选段就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段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可以打造吗?

冯骥才

①一个气势豪迈的词儿正在流行起来,这个词儿叫做: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了,已经有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听了一惊,口气大得没边儿。人家“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界了,用得着你来打造?你打造得了吗?

②毋庸讳言,这些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这种打造是政府行为。其本意往往还是好的,为了弘扬和振兴当地的文化。应该说,使用某些行政手段,是可以营造一些文化氛围、取得某些文化效应的。但这种“打造”还是造不出文化来。打造这个词儿的本意是制造。优良的工业产品和商品,通过努力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文化却不能,因为文化从来不是人为地打造出来的。温文尔雅的吴越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美国人阳刚十足的牛仔文化是打造出来的吗?谁打造的?

③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正像我们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可就难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东西可以打造,精神文化的东西——是不能用打造这个词儿的。难道可以用搞工业的方式来进行文化建设?

④坦率地说,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其中有一个明显的经济目的——发展旅游。因为,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文化才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切文化都是个性化的。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文化是老祖宗不经意之间留给后人的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在各地大打旅游牌的市场竞争中,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响亮、抢眼、冒尖、夺人?一句话,看来就得靠“打造”了。

⑤很清楚了,这里所谓的打造文化其本质是对原有文化的一种资源整合,一种商业包装,一种市场化改造。当今有句话不是说得更明白吗——要把某某文化打造成一种品牌。品牌是商业称谓。文化是没有品牌的。中国文化史从来没有把鲁迅或齐白石当做过“品牌”。鲁迅和齐白石也不是打造出来的。当下的打造文化者也并不想再打造出一个鲁迅或齐白石,却想把鲁迅和齐白石当做一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所以伴随着这种商业化的“文化打造”,总是要大办一场大哄大嗡的文化节来进行市场推广。这种打造和真正的文化建设完全是两码事。

⑥进而说,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凡是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吸引与诱惑人的、可以大做文章的,便拉到前台,用不上的则搁置一旁。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注定地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市场拒绝深层的文化,只要外表光怪陆离的一层。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涂脂抹粉,插科打诨,必不可少。这也是各个旅游景点充斥着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的真正原故;与此同时,便是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再有,就是假造的景点和重建的“古迹”。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由于老街拆光了而拿来充当古董的仿古“明清街”——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⑦这里边有文化吗?真实的历史文化在哪儿呢?打造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文化”?伪文化?非文化?谁来鉴别和认定?反正前来“一日游”的游客们只要看出点新鲜再吃点特色小吃就行,没人认真。也许那些对当地文化一无所知的洋人们会举着大拇指连声称好,凑巧被在场的记者拍张照片登在转天报纸的头版上,再写上一句“图片说明”:东方文化醉倒西方客。

⑧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和粗鄙的做法!

(《文汇报》2006年11月1日)8.第一段中说“这自然叫人奇怪了”中的“这”指代什么内容?为什么“叫人奇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认为“打造文化叫得这么响”的原因包括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些人“打造文化”的本质是什么?这和真正的文化建设一样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阐述了“打造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试分条概括。结合全文看,作者对此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咬文嚼字》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晕.车(yùn)红晕.(yùn)轮外圆晕.(yùn)晕.头转向(yūn)

B.咀嚼.(ju?)嚼.舌(jiáo)细嚼.慢咽(jiáo)咬文嚼.字(jiao)

C.没镞.(zú)斟酌.(zhuó)蕴.藉丰富(yùn)清沁.肺腑(qīng)

D.岑.寂(c?n)付梓.(zǐ)锱铢

..必较(zīizhū)尺牍.宣言(dú)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A.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援引:引用成例。援,引用。

B.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尺牍: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C.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D.杀青:泛指写定著作。付梓:把稿件印出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文章要简捷

..,努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B.每讲一题,老师都要告诉我们一些简洁

..的解题方法。

C.我们要养成学习所必须

..的好习惯。

D.我们必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是()

A.语文课上,王老师咬文嚼字

....,引经据典,深受同学喜爱。

B.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

....,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C.对那些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我们深恶痛绝

....,恨不能把他们全部扫地出门。

D.经过三个月的奋战,我们终于摔掉了后进的帽子,大家不禁自鸣得意

....起来。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C 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 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巷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二.阅读欣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9题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

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7.作者关于贾岛诗句中用“推”好还是“敲”好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5字)

答:

8.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阐发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0字)

答:

9.依作者的看法,贾岛诗句中的“推”字与“敲”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用自己的话扼要回答,不超过60字)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然后是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对不起,能换组曲子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你不应该忘记今天是你的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可是——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那里,竟然有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仁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气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选文有改动)

10、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1、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12、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13、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14、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