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

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

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

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内容仅供参考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2.通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展开联想和想像,感悟文章的意境。 3.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体会范仲淹守边御敌的决心和将士思乡忧国的情 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赏析和体悟守边将士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描述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导入法) 分别展示江南秋天和边塞秋天的图片,让同学们讲讲印像中的两种秋天的景色是怎么样的,让同学们用语言描绘出来。通过对比,说说与江南的秋相比,塞外的秋天景色又“异”在哪里?。 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开边塞之风,格调苍凉悲壮,感情真挚,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吟风弄月的词风,后来成为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秋思”为全词的题目,“思”体现的是忧思之情。 公元1041年,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负责抵抗西夏。在此期间,看到了边防将士的生活困苦,内心苦闷,浓浓的忧国思乡之情让他们头发苍白,哀伤落泪,于是写下了这一首词。 二、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读,教师正音。 2.集体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来。 3.小组合作,参考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教师检查。 三、赏景 1.播放悲凉的配乐,让学生读词的上片。

2.让学生说说你刚才看到了怎么样的边塞秋景? (寒冷,荒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苍凉壮阔的塞外风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用你想到的词来形容一样当时的气氛是怎么样的? (萧瑟,肃杀,警戒) 四、品句 再次朗读课文,结合下列句子,请同学们说说词的下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想家) 2.燕然未勒归无计。(为国戍边,建功立业)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因功业未立,难以归家而哀伤流泪) 五、体悟 1.请同学们发挥联想与想像,选一个角色代入(如将军、将士)动笔写一写他们在戍边时的心里活动是怎么样的。 2.请各个小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 小结 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将广博的胸怀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六、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马鸣声,风号声一齐响起。重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七、拓展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如: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知识点

【编者:朱在彬(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 】 (上阕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交代地域、季节。 (2)“异”字概括总的感受,苍茫悲壮、悲凉奇异,勾勒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 (3)“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典故,借雁去衡阳的典故,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既反映了诗人思归念亲之情,又反衬了边地的荒凉,为下文做铺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环境描写,融情于景,描绘了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孤城紧闭城门的景象,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孤城闭”,反映北宋守军力量薄弱,暗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听觉、视觉相结合,既写出塞外景色奇异壮阔的特点,又反映了宋王朝守军力量的薄弱和当时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其中,“孤城闭”,既暗示了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将士们处境的艰难和劳苦,又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各种带有边地特色的声音四面响起。在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下阙借景抒情。 ) (1)“家万里”和“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 (2)“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表现了诗人渴望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内心苦闷、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3)“羌管悠悠霜满地”:环境描写,听觉、视觉相结合,融情于景,表现边地环境的凄清艰苦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辛,流露浓重的思乡之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细节描写,融情于景,既写出将士们彻夜无眠、鬓发如霜和感伤苍老、内心苦闷的样子,又表现了诗人深沉而强烈的忧国思乡之情。 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因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绘了边地奇异苍茫的秋景,表现了作者感叹功业未立和思乡念亲的复杂心情。上阕描绘边塞壮阔苍茫荒凉的秋景,表现边地的荒凉和将士的劳苦。下阙抒情,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思乡忧国之情。

《渔家傲 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

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整体理解 1、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前句表达思乡之情,后句用典表达报国之情。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画面?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作用是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写出了边塞秋景与家乡不同,流露出思乡之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修辞内容上:这句用的是互文,白发不但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流泪的也不只是征夫,将军也因为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思想感情: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4“衡阳雁去无留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实际上是以物写人的感受,雁犹如此,人何以堪。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 1.首句用“_______”点明地点,用“_______”点明季节,然后用“________”一字统领下文。在词中,风景异的具体体现在表现在(1)雁去无留意 2 边声四起 3 落日孤城、、。 2“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勒”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燕然未勒”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3.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__塞下秋景_________图,渲染了一种(悲凉)(壮阔)的气氛;下片以______为主,抒写将士们________________感慨和__________的情怀。 4羌管悠悠霜满地”这句话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夜寒霜重,又传来悠悠羌笛的声音,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这句话通过写景烘托了征人们的思乡之情。 连接中考 (一)(2011年江苏省徐州市)(3分) 13.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 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域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下面提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 (二)(2011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不同。 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

《渔家傲__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二)赏析:

(背蓝色的)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

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厌战思归?)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运用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2020年春季上学期部编版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岳阳楼记》两句名言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由学生介绍师再补充)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陕西守卫边疆多年。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 2、背景简介: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指名学生朗读) 2、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指名谈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主题思想】 《渔家傲秋思》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

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壮志难酬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浊酒一杯家万里”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勒石燕然”是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

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两首不同的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秋思》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介绍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三、品读《渔家傲》 (一)读 1.展示读,正字音 两位学生展示,点评、正音。根据刚才同学的朗诵,老师提示大家注意这些字音。塞下sài嶂zhàng浊酒zhuó燕然未勒yān lè羌管qiāng寐mèi 2.听范读,做指导 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3.自由读,悟感情 下面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自由地放声朗诵这首词。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渔家傲,词牌名,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词”者。此调始于晏殊词“神仙一曲渔家傲”,是北宋时期的流行曲调,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各五仄韵,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该词牌名在商业用途中,涵盖行业极为广泛。下面是为你带来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一 【试题】 1.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 析-古诗-赏析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2分) 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2分)

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3分)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7、【答案: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8.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9、理解填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2分)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2分)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2.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课题

《渔家傲·秋思》 教学流程: 读——品——悟——诵——练 导入:情景创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按照题材分,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而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这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一、读 1、听该诗的朗读,注意停顿和注音。 千嶂里燕然羌管人不寐 2、请同学们齐读,做到 正姿势:把书捧起; 凝精神:目光专注; 定气息:把气提起。 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而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些许的把握不到位,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品读该词,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后能朗诵该词。 二、品(景)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秋思:词名 我们知道词的篇幅可以分为上、下阙(片),本词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2、上阙: (1)、男生齐读,女生试着想象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苍凉、悲凉…

请同学们试想(言语引导想象画面): 塞外,我看到层峦叠峰之中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我的耳畔传来军中集结士兵准备迎敌的号角的声音。 (2)、请问词中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得知?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地点环境 秋来:点明了时节 (3)、我们现在也正值秋季,范仲淹笔下的景和我们身边的景一样吗?那个字告诉我们不一样了呢? 异:统领全词 (4)、细细地感知词人所描绘的这个景有什么不一样? A、“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飞到了衡阳。 〔知识链接:衡阳,又称‘雁城’。传说,秋天,大雁南飞过冬,飞到我们的衡阳便徘徊在我衡阳的上空,不再南飞,于是,“雁城”便由此而来,衡阳也一个地方与大雁有关---“回雁峰”〕“大雁南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作者在此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拟人,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边塞已经是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阅读答案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阅读答案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以一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2分) ②.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①.边塞秋景异(每空1分,满分2分) ②.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各1分,满分3分)

①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②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2分) 示例: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作品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 秋思

《渔家傲秋思》习题 徐秀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天冷;声杂;城孤。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情景,有何作用、? 景物: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写出了塞外的奇异风光。 作用;点名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3这首诗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慨叹功业未立,思念家乡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三)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 a、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诗词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诗词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

渔家傲·秋思 优秀教案

渔家傲·秋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二)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一)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一)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秋天)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八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渔家傲秋思》公开课教案 www.5y kj.co m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

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上片:写景“秋”(边塞秋景)塞下 雁去 边声 描绘出一幅萧瑟、 “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