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产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产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产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产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68·《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9年7月第7卷第3期 J Development Med,July 2019,V ol.7,No.3

产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潘虹1 陈倩2(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实验中心,北京 100034 ;2.北京大学第一

医院 妇产科,北京 100034)

·专题笔谈·

2012年9月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中报告,我国出生缺陷率大约为5.6%[1]。遗传病是引起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由于遗传病常常在生命的早期就有所表现,如染色体数目或大片段的结构异常,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引起胎停育;染色体小片段的结构异常或一些单基因病可能影响不同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引起宫内影像检查时可见的结构畸形或胎儿生长受限等。一部分疾病通过准确的产前诊断方法能够得以诊断,通过遗传咨询父母有机会选择性生育,从而避免或减少有严重出生缺陷的胎儿出生。这是目前降低出生缺陷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对而言,染色体异常是孕期最常见的遗传学问题,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是最广泛和普遍使用的产前遗传学诊断技术。此外,与染色体数目异常和几种常见的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综合征相关的快速分子诊断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BoBs(BACs-on-Beads)等作为辅助技术也被广泛应用。近些年,随着基因组医学(genetic medicine)的蓬勃兴起以及相伴随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更多罕见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和复杂的单基因病得到诊断。了解不同遗传学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区分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别有助于正确选择最恰当的检测方法,更有效的应用于产前诊断的实际工作中。

近十年来为遗传病诊断做出巨大贡献的技术是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和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

1 CMA

CMA是全基因组分析,也称分子核型,无需筛选靶向,是目前检测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CNVs)的最好方法。CNVs指大小在1 kb~5 Mb之间的DNA片段,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CNVs广泛存在于基因组中,本身不具有临床意义,可以增加或减少(重复或缺失)。致病性CNVs引起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CNVs引起的疾病与基因组序列有关,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不同,不随母亲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因此,任何年龄段的孕妇均存在风险[2]。

CMA有两类平台,一类基于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分别用红绿二色荧光素标记等量的待测和对照DNA后与芯片上的互补探针序列杂交,比较荧光颜色的密度识别CNVs。另一类利用人类基因组存在的大约3×10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特性,用单色荧光标记待测DNA样本与芯片杂交,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确定数百万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CNVs。SNP-array除检出CNVs外还可以提示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LOH可能提示单亲二体(uniparental disomy,UPD),如果LOH的DNA片段存在印记基因,则存在印记相关

DOI:10.3969/j.issn.2095-5340.2019.03.002

通讯作者:潘虹(Email:panmuren@https://www.sodocs.net/doc/5d9750553.html,)

遗传性皮肤病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遗传性皮肤病产前诊断研究进展 吴 艳1,谢艳秋2综述 朱学骏1审校 (11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100034;21天津长征医院,天津300001)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对一些遗传性皮肤病的产前基因诊断方法及近来的发展。包括:①4种获取胎儿DNA 的方法:羊膜腔穿刺、胎盘绒毛膜活检、孕妇外周血分离胎儿细胞,植入前裂球细胞取材;②基因分析的主要方法:已知突变位点的可采用 DNA 直接测序法,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法(A SO ),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 FL P s )等方法,对于突变位点未 知者则进行家族单体性连锁分析。 关键词:产前基因诊断;遗传性皮肤病 中图分类号:R 75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048(2000)0620309204 收稿日期:1999210225 作者简介:吴 艳,女,1973年出生,住院医生,博士 许多遗传性皮肤病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部分疾病有致死性,部分即使患者存活下来也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进行产前诊断,以及早对患儿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1992年以前,这类疾病的产前诊断只能在孕18~20周时,B 超引导下取胎儿皮肤活检,作组织病理检查电镜或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检查等以作出诊断[1~4]。但这种有创伤性的方法会引起流产,胎儿皮肤瘢痕等弊端。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这类疾病的致病基因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使产前基因诊断成为可能。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进行遗传性皮肤病产前诊断的方法与进展作一综述。 1 获取胎儿DNA 的方法 111 羊膜腔穿刺(am n i ocen tesis ,AM N ) 羊膜腔穿刺是在孕15~17周在超声引导下抽取10~15m l 羊水,对其中的胎儿细胞进行培养,经 过一周左右在培养细胞约2×106个时收获[9],提取胎儿DNA 。也可以直接从羊水离心提取胎儿DNA 。后者所需羊水量比前者大,但母体细胞污染比前者轻。因为培养时间长了,可让母体的生长缓慢的纤维母细胞和上皮细胞赶上羊水中胎儿细胞的生长[36]。 选择此孕期是由于羊水量大,约250m l ,且有足够的成活细胞用于培养。随着高分辨超声的应用,早期即孕10~14周羊水穿刺也获得了类似孕中期羊水穿刺的结果[5,6]。此方法相对简单,技术要求 低,在产前诊断成功率高,是目前国内采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并发症有:羊膜腔穿刺可造成自然流产,流产率0.5%~1.5%。本方法要求高分辨超声,操作熟练,对有解剖不利因素如肥胖、子宫异常的患者不适合用本方法[7]。 112 胎盘绒毛膜活检(cho ri on ic villu s sam p ling ,CV S ) 即在孕9~11周B 超引导下吸取10~15m g 胎盘绒毛膜组织,进行细胞培养或直接提取胎儿 DNA 。有经腹(TA CV S )、 经宫颈(TCCV S )和经阴道(TV CV S )三种途径。CV S 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安全、可靠的孕早期产前诊断方法之一。与AM N 相比它具有能在孕早期进行产前诊断,和可以不需要细胞培养等优越性。但此方法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比AM N 高,国内普及情况不如AM N 。 CV S 主要并发症为自然流产,流产率:TA CV S 3.5%,TV CV S 3.7%~5.5%,TV CV S 无统计资料[10]。据B u rton 等报道,CV S 可导致胎儿肢体畸形。他观察391例成活婴儿其中4例发生横断畸形(1%),比正常婴儿1.8 10000的几率要高[8]。对于双胞胎其胎盘分界不清者最好选用AM N [7]。目前世界上对遗传性皮肤病的产前诊断多采用CV S 方法[11,12]。 113 孕妇外周血分离胎儿细胞(m aterm al b loodsam p ling ) [7] 即从孕妇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出胎儿有核红细胞,用于产前诊断。研究表明通过胎盘屏障进入母血的胎儿细胞有三种:有核红细胞、滋养层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最适合用于产前诊断。文献报道可利用抗转铁蛋白()单克隆抗体,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 (2019年2月28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 第2号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修改〈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等4件部门规章的决定》已于2019年2月2日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委主任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任马晓伟 2019年2月28日 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 (2002年12月13日原卫生部令第33号公布,根据2019年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修改〈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等4件部门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证产前诊断技术的安全、有效,规范产前诊断技术的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中所称的产前诊断,是指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包括相应筛查。 产前诊断技术项目包括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生化免疫、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第三条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各类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 第四条产前诊断技术的应用应当以医疗为目的,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伦理原则,由经资格认定的医务人员在经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中进行。 医疗保健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得实施任何非医疗目的的产前诊断技术。 第五条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全国产前诊断技术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管理与审批 第六条国家卫生健康委根据医疗需求、技术发展状况、组织与管理的需要等实际情况,制定产前诊断技术应用规划。 第七条产前诊断技术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条件和人员条件;颁布有关产前诊断的技术规范;指定国家级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对全国产前诊断技术应用进行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对全国产前诊断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进行规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规划、审批或组建本行政区域内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保健机构;对从事产前诊断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资格认定;对产前诊断技术应用进行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遗传病的诊断)

医学遗传学名词解释(遗传病的诊断) 1、携带者(carrier)是指表现型正常,但携带有致病遗传物质的个体。其体指:①携带有隐性致病基因,本人表现正常的个体;②携带有显性致病基因,但没有外显的正常个体;③携带有致病基因,迟发个体;④染色体平衡易位或倒位的个体。 2、系谱分析(pedigree analysis)家系分析是一诊断遗传疾病的重要步骤,根据系谱图,对家系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确定所发现的某一特定性状或疾病在这个家族中是否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及其可能的遗传方式。 3、产前诊断(prenatal diagnosis)产前诊断称为宫内诊断,是对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畸形做出准确的诊断。 4、绒毛取样法(chorionic sampling)绒毛取样法又称为绒毛吸取术,是通过特制的取样器,经孕妇阴道、宫颈进入子宫,达到胎盘处后吸取一定数量的胎儿绒毛组织。 5、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的或辅助临床诊断的技术,称为基因诊断,又称为分子诊断。 6、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它是模拟体内条件卜应用DNA酶反应特异性扩增某一DNA片段的技术。 7、遗传标志(genetic marker)所谓遗传标志是群体中存在多态性而遗传上遵循孟德尔规律的,同时不受环境影响而改变的特征物,如染色体上的某些结构、HLA类型以及特征性的DNA序列等。 8、核酸杂交(nuclear hybridization)是从核酸分子混合液中检测特定大小的核酸分子的传统方法。其原理是核酸变性和复性理论。即双链的核酸分子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双链解开,而在条件恢复后又可依碱基配对规律形成双链结构。 9、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 technique)基因芯片技术是大规模、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将许多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作为探针,有规律地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形成矩阵点。样品DNA/RNA按碱基配对原理进行杂交,再通过荧光检测系统等对芯片进行扫描,并配以计算机系统对每一探针的荧光信号做出比较和检测,得出所要的信息。 10、PCR- RFLP将聚合酶链反应与RFLP方法结合的一种检测技术。由于DNA序 列的差异,造成了内切酶位点的变化,或是新的酶切位点的产生;或是原酶切位点的 消失等,通过酶切后电泳图谱的判断,达到确定检测结果。 11、基因探针(Probe)是一段带有标记的,与待测基因有关的核酸序列。 1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以细胞遗传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新技术。该方法使用荧光素标记探针,以检测探针和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或分裂间期的染色质的杂交。 13、症状前诊断(pre-symptomatic diagnosis)是针对一些常染色体显性(AD)遗传病的杂合子个体的一种诊断方法。 14、新生儿筛查(neonatal screening )也是一种症状前的诊断。是对己出生的新生儿进行某些遗传病的诊断,是出生后顶防和治疗某些遗传病的有效方法。 15、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SD)是指用分子或细胞遗传学技术对体外受精的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确定正常后再将胚胎植入子宫。

2014年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协作组 目前,G 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仍然是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的“金标准”,但该技术具有细胞培 养耗时长、分辨率低以及耗费人力的局限性。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技术在内的快速产前诊断技术的引入虽然具有快速及特异性高的优点,但还不能 做到对染色体组的全局分析。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lcroarray analysis,CMA) 技术又被称为“分子核型分析”, 能够在全基因组水平进行扫描,可检测染色体不平衡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CNV),尤其是 对于检测染色体组微小缺失、重复等不平衡性重排具有突出优势。 根据芯片设计与检测原理的不同,CMA 技术可分为两大类:基于微阵列的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 技术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 技术。 前者需要将待测样本DNA 与正常对照样本DNA 分别标记、进行竞争性杂交后获得定量的拷贝数 检测结果,而后者则只需将待测样本DNA 与一整套正常基因组对照资料进行对比即可获得诊断结果。 通过aCGH 技术能够很好地检出CNV,而SNP array 除了能够检出CNV 外,还能够检测出大多 数的单亲二倍体(uniparental disomy,UPD) 和三倍体,并且可以检测到一定水平的嵌合体。而设计涵 盖CNV+SNP 检测探针的芯片,可同时具有CNV 和SNP 芯片的特点。 2010 年,国际细胞基因组芯片标准协作组(lntemational Standards for Cytogenomic Arrays Consortium,ISCA Consortium) 在研究了21698 例具有异常临床表征,包括智力低下、发育迟缓、多 种体征畸形以及自闭症的先证者的基础上,发现aCGH 技术对致病性CNV 的检出率为 12.2%,比传统 G 显带核型分析技术的检出率提高了10%。 因此,ISCA Consortium 推荐将aCGH 作为对原因不明的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多种体征畸形以及 自闭症患者的首选临床一线检测方法。近年来,CMA 技术在产前诊断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研 究也证明了该技术具有传统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CMA 对非整倍体和不平衡性染色体重排的检出效率与传统核型分析方法相同,并具有更 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且CMA 还能发现额外的、有临床意义的基因组CNV,尤其是对于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结构异常者,CMA 是目前最有效的遗传学诊断方法。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不少学者认为,CMA 技术有可能取代传统的核型分析方法,成为产前遗传学诊断的一线技术。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基于人群的大规模应用研究结果。 目前,在国内CMA 只有少数具有技术条件和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了小规模的探索,大致有以下几类临床应用情况: 1.儿童复杂、罕见遗传病,如: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多发畸形、孤独症样临床表现,排除染色体病、代谢病和脆性X 综合征之后的全基因组CNV 检测。 2.对自然流产、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等妊娠产物(product of concept,POC) 的遗传学检测。 3.对产前诊断中核型分析结果异常,但无法确认异常片段的来源和性质者进行DNA 水平的更精细分析。 4.对产前超声检查异常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正常的胎儿进一步行遗传学检测。 在产前诊断领域中,CMA 的应用主要在后两种情况中。虽然目前应用研究的范围不广,积累的例数也不多,但却显现出一些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 1.在部分开展应用的医疗机构,对CMA 检测前和检测后的产前咨询能力存在不足。

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研究进展

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研究进展 丁渭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广州 510665) 1 唐氏综合征概述 染色体病是先天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同时,也是引起出生缺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染色体上存在上千个基因,染色体发生数目异常,将会导致多个基因的增加或缺失,从而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故又称为染色体综合征,这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迟缓等。染色体异常是引起流产和新生儿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染色体综合征分为常染色体异常综合症和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其中,21-三体综合征、18-,13-三体综合征及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最为常见,在染色体异常患儿中约占95%。 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又称21-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是最早被人类认识的染色体畸变,也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同时也是引起先天性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占所有染色体疾病的首位,75%会在胎儿期发生流产。由于大部分染色体异常患儿有先天性多发性畸形、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缺陷,存活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因此,产前及时诊断染色体异常儿并终止妊娠,对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将发挥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唐氏综合征发病率及病因 新生儿的发生率约为1/600~1/800,占小儿染色体病的70%~80%。据估计我国目前大约有60万以上的唐氏综合征患儿,每年出生的唐氏综合征患儿可多达27万例左右,平均每20分钟就有1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其发生率随母亲生育年龄的增高而增高,尤其当母亲年龄大于35岁时,其生育的子女痴呆儿和畸形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孕妇年龄与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的关系见表1)。唐氏综合征的发生起源于卵子或精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不分离现象,通常是随机发生的,约95%的不分离现象来源于母亲,仅5%左右源于精子发生期。主要是由于产妇年龄过大,卵细胞可发生变化,人体包括卵巢所承受的各种有害物质和各种射线的影响也就越多,这些因素都会增加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机会,从而导致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不分离现象。21号染色体不分离最为常见,结果导致3条21染色体和单条21号染色体胚胎,几乎所有的单体胚胎和大部分三体胚胎在妊娠早期流产,而仅有小部分的21-三体则会顺利度过妊娠生产,结果出现唐氏综合征。 表1 孕妇年龄与先天愚型的发生率的关系 年龄20岁25岁30岁35岁38岁40岁42岁45岁风险1/14001/11001/10001/3501/1751/1001/651/25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环境污染及接触有害物质、饮酒、吸烟等均可造成精子、卵子的老化和畸形,是产生唐氏综合征和先天性畸形的重要诱因。 3 唐氏综合征遗传分型

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技术新进展培训班会议在福州市一医院举办

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技术新进展培训班会议在福州市一医院举办 发布人:福州市第一医院发布时间:2014-11-03 点击:118次 2014年10月25日,2014年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技术新进展培训班在福州市第一医院综合楼五层学 术厅举行。来自全省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从事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的临床、超声科等临床卫技工作人员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倩教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林元副院长、福州市卫生局妇幼处肖宁处长、福州市第一医院林晖副院长、福建省产前诊断中心徐两蒲副主任、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何德钦主任、省立医院产前诊断机构主任陈豪主任、省立医院儿外科主任徐迪主任、福建省协和医院妇产科陈宇涵主任、福州市妇幼保健院夏泳副院长、福州市第二医院妇产科郭超主任参加了会议开幕式。在开幕式上,福州市第一医院林晖副院长、福州市卫生局妇幼处肖宁处长、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林元副院长向参会人员致辞并表示欢迎,并表示此次培训班的召开意义重大,对我省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此次培训班中,参会人员接受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陈倩教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林元院长、福建省产前诊断中心徐两蒲副主任、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何德钦主任、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林晓文主任及福州市第一医院谢玲齐碧如、胡建苏副主任、黄秀琼副主任分别进行的FGR诊治新进展、复发性流产的 诊治现状、福建省产前血清学筛查质控、产前地中海贫血的诊断、产前超声筛查与诊断、采血点血清学产前筛查质量控制、产前筛查的规范化运作、胎儿颅脑脑室性改变超声检查与评估等相关内容的培训。 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应用最广泛、实用价值最为显著的预防性优生措施。通过简便经济及较少创伤性的检测方法,从孕妇群体中发现某些怀疑有先天缺陷和遗传疾病胎儿的高危孕妇,进一步明确诊断是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最明确的目的,通过本次培训班的开展,让福州市各产前筛查诊断机构人员能更加了解产前筛查、诊断的临床意义及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要事项,进一步规范产前筛查与诊断的运作,将推进产前筛查、诊断工作的开展,使更多的孕产妇享受到产前筛查与诊断的服务。

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研究进展

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研究进展  丁渭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广州 510665)  1 唐氏综合征概述  染色体病是先天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同时,也是引起出生缺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染色体上存在上千个基因,染色体发生数目异常,将会导致多个基因的增加或缺失,从而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故又称为染色体综合征,这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迟缓等。染色体异常是引起流产和新生儿 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染色体综合征分为常染色体异常综合症和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其中, 21-三体综合征、18-,13-三体综合征及性染色体异常综合征最为常见,在染色体异常患儿 中约占95%。  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又称21-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是最早被人类认识的 染色体畸变,也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同时也是引起先天性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占所有染色体疾病的首位,75%会在胎儿期发生流产。由于大部分染色体异常患儿有先天性多发性畸形、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缺陷,存活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因此,产前及时诊断染色体异常儿并终止妊娠,对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将 发挥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唐氏综合征发病率及病因  新生儿的发生率约为1/600~1/800,占小儿染色体病的70%~80%。据估计我国目前大约有60万以上的唐氏综合征患儿,每年出生的唐氏综合征患儿可多达27万例左右,平均每20分钟就有1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出生。其发生率随母亲生育年龄的增高而增高,尤其当 母亲年龄大于35岁时,其生育的子女痴呆儿和畸形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孕妇年龄与唐氏 综合征的发生率的关系见表1)。唐氏综合征的发生起源于卵子或精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 色体的不分离现象,通常是随机发生的,约95%的不分离现象来源于母亲,仅5%左右源于精子发生期。主要是由于产妇年龄过大,卵细胞可发生变化,人体包括卵巢所承受的各种有 害物质和各种射线的影响也就越多,这些因素都会增加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机会,从而导致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不分离现象。21号染色体不分离最为常见,结果导致3条21染色体和单条21号染色体胚胎,几乎所有的单体胚胎和大部分三体胚 胎在妊娠早期流产,而仅有小部分的21-三体则会顺利度过妊娠生产,结果出现唐氏综合征。 表 1 孕妇年龄与先天愚型的发生率的关系  年龄20岁25岁30岁35岁38岁40岁42岁45岁风险1/14001/11001/10001/3501/1751/1001/651/25 大量研究资料显示,环境污染及接触有害物质、饮酒、吸烟等均可造成精子、卵子的老 化和畸形,是产生唐氏综合征和先天性畸形的重要诱因。  3 唐氏综合征遗传分型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PreimplantationGeneticDiagnosis,PGD) 一、定义 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GD) 是指在体外受精过程中,对具有遗传风险患者的胚胎进行种植前活检和遗传学分析,以选择无遗传学疾病的胚胎植入宫腔,从而获得正常胎儿的诊断方法,可有效地防止有遗传疾病患儿的出生。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是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即“试管婴儿” 技术发展而开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是产前诊断的延伸,遗传学诊断的又一更有希望的新技术。 二、意义 (一)对高龄孕妇和高危妇女进行PGD 可以有效地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二)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的产前诊断技术,对异常胚胎进行治疗性流产,避免中期妊娠遗传诊断及终止妊娠所致的危险及痛苦。 (三)PGD技术的产生与完善可以排除遗传病携带者胚胎,阻断致病基因的纵向传递, 从而降低人类遗传负荷。 三、适应征 理论上只要有足够的序列信息,PGD能针对任何遗传条件进行诊断,即凡是能够被诊 断的遗传病都可以通过PGD来防止其患儿出生。 进行PGD 的主要对象是可能有遗传异常或高危遗传因素,需要产前诊断的病例,尤其是可能同时具有两种以上不同的遗传异常情况。 PGD现已用于一些单基因缺陷的特殊诊断,包括Duche nne 型肌营养不良、脆性X 综合征、黑朦性白痴(TaySachsdiseade) 、囊性纤维病(cysticfibrosis) 、Rh 血型、甲型血友病、镰型细胞贫血和地中海贫血、进行性营养不良、新生儿溶血、21 抗蛋白缺乏症,、粘多糖贮积症(MPS )、韦霍二氏脊髓性肌萎缩(WerdingHofmandisease) ,还有染色体异常如Down 'S 综合征、18 三体,罗氏易位等。

河南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细则

河南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证产前诊断技术的安全、有效,规范产前诊断技术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和《河南省母婴保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指的产前诊断,是指对胎儿进行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包括相应的筛查。 产前诊断技术包括: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生化免疫等技术。 产前筛查技术包括:单项21-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产前筛查技术等。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开展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 第四条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的应用应以医疗为目的,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伦理原则,由取得省级资格认定的医务人员在

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中进行。 第二章规划设置 第五条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的规划、审批;对从事产前诊断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认定;对开展产前诊断、产前筛查的技术服务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组织研究和推广应用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新技术。 第六条各省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省统一规划,结合当地医疗卫生资源实际情况,统筹考虑本区域内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对本辖区内申请开展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服务的机构,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初审后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省直医疗保健机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审批。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落实筛查阳性病例的后续诊断管理工作。 第七条产前诊断技术应在省辖市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中开展。省级规划设置4-6个产前诊断技术机构,每个省辖市规划设置1-2个产前诊断技术机构。必须同时具备遗传咨询、医学影像、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生化免疫学等五项产前诊断技术条件的医疗保

产前诊断自查报告

XXX妇幼保健院 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保障母婴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区卫计委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下,我院不断完善产前诊断各个环节技术工作,在基础设施、人员培训、设备配备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2000年12月26号我院获得产前诊断技术、地贫诊断分中心资质开始,在市卫计委的领导下,我院两年来,优生遗传咨询室、影像诊断、生化免疫、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相关科室严格按《XXX医疗保健机构产前诊断技术许可评审细则(试行)》的要求,开展产前诊断的技术。现将本院开展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工作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㈠XXX基本概况 XXX位于西南部,管辖10县2市2区,人口总数745.52万,是一个交通方便、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全市设有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共XX家,其中县级以上机构XX家,乡镇卫生院XX家,开展产前筛查的有XX家。 全市活产数2015年为28219人,2016年为29621人,2017年1-5月为13265人。2010-2015年我市出生围产儿数共178660人,出生缺陷发生1932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0.81‰;2016-2017年5月我市出生围产儿数共43066人,出生缺陷发生41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0.69‰,出生缺陷率明显下降9.66‰,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近5年地贫筛查率:2012年86.94%,2013年98.60%,2014年99.90%,2015年99.04%,2016年99.53%。 ㈡XXX妇幼保健院的基本概况 XXX妇幼保健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预防、科研、信息为一体的专科医院。旧院医院占地面积5423平方米,建筑面积8498.08平方米,新院目前正在装修中。全院职工210人,其中卫技人员167人,占全院职工的79.52%。本科学历89人,大专学历49人,高级职称90人,中级职称126人。设有妇产科、优生遗传科、围产保健科、儿科、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等临床保健科室和医学检验、超声科等医技科室。医院拥有实时彩超、进口B超、CR、腹腔镜、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染色体分析系统、听力检测系统等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从2003年起,XXX妇幼保健院已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产前筛查技术。几年来,新生儿疾病筛查和产前筛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我院开展产前筛查为1535人,地贫筛查为1995人;2015年,我院开展产前筛查为1583人,地贫筛查为1770人;2016年,我院开展产前筛查为2024人,地贫筛查为1877人。 二、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工作情况 ㈠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产前诊断工作组织机构 为进一步做好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建设的工作,在市卫计委的领导下,我市成立了以市卫计委王斌副局长为组长、市妇幼保健院蓝静院长为副组长、科室主任和技术骨干为成员的产前诊断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产前诊断技术各项工作和人员的协调。产前诊断机构各小

妇产科(20)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与产前诊断

第二十章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与产前诊断 第一节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gene【ic COtli~岫)是由从事医学遗传的专业人员或咨询医师.对咨询者就其提出的家庭中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遗传方式、诊断、预后、复发风险率、防治等问题予以解答,并就咨询者提出的婚育问题提出建议和具体指导供参考。遗传咨询是预防遗传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遗传咨诲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展,诊断手段不断提高,新的遗传病不断被发现,截止至1998年,仅人类常染色体疾病已报道4228种.平均每年增加百种左右。可见遗传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常见病、多发病。不少遗传病病情严重,甚至导致终生残废.给患者带来痛苦,给家庭、国家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遗传咨询是在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迅猛发展的基础上,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目的明确,就是及时确定遗传性疾病患者和携带者,并对其生育患病后代的发生危险率进行预测,商谈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遗传病儿出生,降低遗传性疾病发生率,提高人群遗传素质和人口质量,获取优生效果。 【二)遗传咨询的步骤 1明确诊断咨询者若为患病者,要通过其家庭调查及系谱分析,首先应明确是不是遗传性疾病。要确认为遗传性疾病,必须正确认识遗传性疾病与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的关系。遗传性疾病是指个体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发生突变.或突变引起的疾病.具有垂直传递和终生性特征。先天性疾病或称先天缺陷,是指个体出生后即表现出来的疾病.如先天梅毒、先天性白内障是先天性疾病而不是遗传性疾病,伴有形态结构异常则为先天畸形。家族性疾病是指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以上成员患相同疾病。要依靠收集详细的病史资料,了解夫妻双方三代直系血亲。直系血亲是指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等。旁系血亲是指直系血亲以外,在血统上和自己同出于一源的亲属,如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若咨询者为近亲结婚,其对遗传性疾病的影响应作出正确估计,应进行必要的系统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明确诊断。 2.预测对子代的影响预授I遗传性疾病患者子代再发风险率,可以根据遗传性疾病类型和遗传方式作出估计。至于官内胚胎或胎儿接触致畸因素,则应根据致畸原的毒性、接触方式、剂量、持续时间以及胎龄等因素,进行 综合分析其对胚 一202—胎、胎儿的影响并做出决定。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夫妻一方患病,应该不生第二胎。夫妻外观正常,因特殊原因可以生第二胎。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夫妻均为携带者,出生儿有1/4发病,以不生第二胎为佳。近亲结婚的夫妻极易发生这类情况。

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10-09T15:14:10.21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2期作者:程丹丹姚伟红 [导读] 本文主要对这些技术在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3453 【摘要】染色体病是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产前诊断是防止染色体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为了快速、准确的诊断染色体病,一系列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F-PCR)、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等被广泛应用于产前诊断。本文主要对这些技术在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染色体病;快速产前诊断;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189-02 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是指在遗传咨询、诊断基础上,对高风险和严重危害性的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对可识别的遗传性疾病进行检测,最大限度减少遗传病的出现,做出准确诊断[1]。产前诊断的范畴包括染色体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以及各种环境致畸因子所致的先天畸形。其中染色体病是由于染色体异常所引起的一类遗传性疾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约占0.5%。传统的产前诊断方法是对羊膜腔穿刺获得羊水细胞或是绒毛抽吸获得的绒毛细胞进行培养,对染色体有丝分裂期的核分裂相进行核型分析,从而准确地诊断各种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但是常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存在细胞培养时间长、易受培养条件限制、技术难度大等局限性。随着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快速、高效的分子产前诊断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就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量荧光PCR 技术(QF-PCR)、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等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FISH 技术是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1992年Klinger等[1]首次研究报道使用FISH技术对未培养的羊水间期细胞进行了染色体非整倍性异常检测,将产前诊断时间缩短到24~28h。FISH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特殊荧光标记的DNA序列探针与样本DNA杂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杂交信号来检测样本的数目和结构异常。FISH技术与传统的核型分析方法相比,被检测的样本并不局限于羊水细胞和绒毛细胞,还可以是胎儿有核红细胞或单个卵裂球细胞等[2-5]。检测的样本无需进行细胞培养,间期细胞也可以用于杂交分析,并且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在获取样本1~2d后即可出结果,比核型分析所需的10~14d时间明显缩短。大量的研究证明,FISH商品化试剂盒用于间期核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6]。 但FISH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受特异性探针的限制,只能检测已知的染色体异常,仅仅能提供有限的染色体信息,目前该技术在临床主要用于检测13、18、21、X和Y等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由于一种探针往往只能检测出一种异常,对同时存在多种异常染色体需采用多个探针进行检测,将增加检测成本;FISH对相互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异常无法检出,这是由于断裂点的不可预见性很难制备适宜的探针;FISH还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嵌合体及母体细胞污染等问题也无有效的解决方法[7]。因此,FISH技术不可能完全代替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当FISH结果不确定时,还需要与经典的核型分析相结合对染色体病进行产前诊断。 2. 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sction,QF-PCR) QF-PCR是将荧光能量传递技术应用于PCR中,利用荧光引物对染色体上特异的短串联重复序列进行扩增,不同的染色体上STR位点的序列因碱基重复数不同导致扩增片段长短不同,经毛细管电泳即可进行判断。QF-PCR不需要细胞培养,操作相对简便,省时省力,24h即可出结果,消除了95%夫妇等待核型分析结果所造成的焦虑[8],并且在产前诊断中具有敏感性、准确性高的优点。通过扩增非多态的Amelogenin基因(AMXY),该位点可在X、Y染色体上扩增出长度不一的特异性片段,可检测胎儿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如47,XXY;47,XYY;48,XXXY)[9-10]。QF-PCR产前诊断的成本较低,可同时检测大批标本,已在很多产前诊断中心常规应用,特别是在欧洲地区。 但是QF-PCR也存在自身局限性,如只能检测多个拷贝的基因位点的有无,而无法检测具体的拷贝数的改变,而且需要找到多个位点进行复合扩增,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即使检测结果正常也不能排除染色体畸形的风险,如染色体嵌合型和易位型。因此,QF-PCR仍不能完全替代细胞遗传学诊断技术。 3. 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Amplification,MLPA) MLPA是一种基于PCR的非整倍体检测方法,于2002年首次报道。MLPA的基本原理是将被扩增且定量化的探针加入样本中,利用杂交、连接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毛细管电泳分离,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实现在一个反应管里同时检测50种不同基因组DNA或RNA序列的异常拷贝数变化[11],是一种多重PCR。MLPA结合了PCR扩增和DNA探针杂交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高效性,一次反应可以检测50个核苷酸序列的拷贝数变化;②快速性,一次检测可以在24h内完成;③特异性,可以针对单一位点进行点突变检测;④简便性,多采用试剂盒进行检测,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目前MLPA用于检测非整倍体常用的试剂盒是SALSA P095,在13、18、21、X染色体上各有8个探针,Y染色体有4个探针,通过检测待测样本与对照样本探针各位点对比,根据比值判断被检测样本的染色体数目。Van Opstal等[12]、Boormans等[13]应用P095试剂盒对收集的羊水样本和绒毛样本进行产前诊断的结果表明,MLPA可以准确的判断非嵌合样本的13、18、21、X和Y染色体的拷贝数,部分嵌合体也能检测出来。基于MLPA的可靠性,一些产前诊断中心已单纯根据MLPA结论终止妊娠而不用进行核型分析进一步验证。但是MLPA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用于单个细胞的检测,只能检测已知的基因缺失或重复,不能检测未知的畸变,也不能检测染色体平衡易位,因而不能对染色体结构异常进行检测。 4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 aCGH是在FISH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够检测全基因组染色体拷贝数不平衡改变的一种技术。aCGH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在支持物上与待测样本分子进行杂交,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软件对两种信号的荧光强度比率进行分析,确定待测样本全基因组DNA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aCGH检测不需要进行羊水或绒毛细胞培养,且对冰冻组织、陈旧组织等储存样本也能检测,解决了临床上自然流产组织样本培养失败率高和不能及时检测的问题。aCGH具有高通量、高分辨率、高准确率、高灵敏度、高自动化及快速的优点。aCGH可在一张芯片上实现全基因组检测,在染色体微结构畸变、追溯标记染色体来源等方面具有明显

产前诊断

产前诊断: 一、产前诊断概念 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是对胚胎或胎儿在出生前应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手段,影像学,生化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发育情况,如胎儿有无畸形,分析胎儿染色体核型,检测胎儿的生化检查项目和基因等,对胎儿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作出诊断,为胎儿宫内治疗及选择性流产创造条件。 二、产前诊断适应症: ①年龄≥35岁的高龄孕妇; ②有习惯性流产、死胎史; ③妊娠早期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 ④羊水过多或过少; ⑤有分娩过先天性严重缺陷的婴儿; ⑥夫妇之一为先天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或有遗传病家族史; ⑦胎儿发育异常或胎儿畸形可能 三、.产前诊断的方法 主要方法有三种: 1、胎儿结构检查:B超、X射线检查、胎儿镜、核磁共振等仪器检查胎儿结构是否存在畸形; 2、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羊水、绒毛、胎儿细胞培养检测胎儿染色体疾病 3、基因检测:胎儿DNA分子杂交、限制性内切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原位荧光杂交技术,诊断胎儿基因疾病 4、检测基因产物:利用羊水,羊水细胞,绒毛细胞或血液,进行蛋白质、酶和代谢产物捡测,诊断胎儿神经管缺陷,先天性代谢性疾病。 四、产前诊断的疾病 染色体异常、型连锁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结构畸形。 五、产前筛查 1、概念:对胎儿的遗传筛查又称产前筛查。唐氏综合症妊娠早期筛查包括:血清β-HCG、妊娠相关蛋白A测定和超声检查;妊娠中晚期筛查指标有:血清AFP、HCG和游离E3。神经管畸形主要筛查:孕妇血清AFP和超声检查。 2、筛查时间及项目: (1)孕早期(9周-13周)筛查:PAP-A(妊娠相关血清蛋白-A)、F-β-HCG(β-促绒毛膜性激素)、NT(胎儿颈项皮肤厚度);病原体检测巨细胞病毒、弓形虫、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U型。 (2)孕中期(15周-20周)筛查:AFP(甲胎蛋白)、Fβ-HCG(β-促绒毛膜性激素)、UE3(游离雌三醇)、病原体检测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乳头瘤病毒、爱滋病病毒等。 (3)孕中、晚期筛查B超、彩超(筛查部分体表畸形,如唇裂、腭裂、联体畸形等)。筛查不等于诊断,筛查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筛查结果阴性的孕妇仍有可能怀有先天愚型的患儿,但其发生的概率极低。若发现阳性结果则建议抽羊水或脐带血进行染色体检查。早期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是目前降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发生率、保证优生优育的重要手段。 六、出生缺陷定

产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168·《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19年7月第7卷第3期 J Development Med,July 2019,V ol.7,No.3 产前遗传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潘虹1 陈倩2(1.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实验中心,北京 100034 ;2.北京大学第一 医院 妇产科,北京 100034) ·专题笔谈· 2012年9月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中报告,我国出生缺陷率大约为5.6%[1]。遗传病是引起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由于遗传病常常在生命的早期就有所表现,如染色体数目或大片段的结构异常,影响胚胎正常发育,引起胎停育;染色体小片段的结构异常或一些单基因病可能影响不同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引起宫内影像检查时可见的结构畸形或胎儿生长受限等。一部分疾病通过准确的产前诊断方法能够得以诊断,通过遗传咨询父母有机会选择性生育,从而避免或减少有严重出生缺陷的胎儿出生。这是目前降低出生缺陷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对而言,染色体异常是孕期最常见的遗传学问题,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是最广泛和普遍使用的产前遗传学诊断技术。此外,与染色体数目异常和几种常见的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综合征相关的快速分子诊断技术,如荧光原位杂交、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BoBs(BACs-on-Beads)等作为辅助技术也被广泛应用。近些年,随着基因组医学(genetic medicine)的蓬勃兴起以及相伴随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更多罕见的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和复杂的单基因病得到诊断。了解不同遗传学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区分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别有助于正确选择最恰当的检测方法,更有效的应用于产前诊断的实际工作中。 近十年来为遗传病诊断做出巨大贡献的技术是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和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 1 CMA CMA是全基因组分析,也称分子核型,无需筛选靶向,是目前检测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CNVs)的最好方法。CNVs指大小在1 kb~5 Mb之间的DNA片段,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CNVs广泛存在于基因组中,本身不具有临床意义,可以增加或减少(重复或缺失)。致病性CNVs引起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CNVs引起的疾病与基因组序列有关,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不同,不随母亲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因此,任何年龄段的孕妇均存在风险[2]。 CMA有两类平台,一类基于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分别用红绿二色荧光素标记等量的待测和对照DNA后与芯片上的互补探针序列杂交,比较荧光颜色的密度识别CNVs。另一类利用人类基因组存在的大约3×10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的特性,用单色荧光标记待测DNA样本与芯片杂交,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确定数百万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并分析CNVs。SNP-array除检出CNVs外还可以提示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LOH可能提示单亲二体(uniparental disomy,UPD),如果LOH的DNA片段存在印记基因,则存在印记相关 DOI:10.3969/j.issn.2095-5340.2019.03.002 通讯作者:潘虹(Email:panmuren@https://www.sodocs.net/doc/5d9750553.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