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

1、1939年6月30日,美国国会讨论修改中立法时发生激烈的辩论,众议院以二百票对一百八十八票通过了对交战国维持军火禁运的议案。其说明当时的美国()

A.“孤立主义”仍占优势

B.国会支持法西斯

C.人民厌恶战争

C.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缓和

2、1938年慕尼黑会议前夕,墨索里尼承认“如果国联当初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星期内撤出埃塞俄比亚。”这一言论最能说明()

A.石油是意大利的侵略能否得逞的关键

B.英法纵容了意大利的侵略行为

C.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军事冒险

D.国联对意大利实行了有效的制裁

3、二战期间,中国曾两次和英美共同发表宣言或公告,这说明()

A.中国取得了与英美相同的国际地位

B.英美对日侵华态度较之战前发生了根本改变

C. 英三国是对日作战的主要国家,需要相互支持

D.英美为了中国的领土而对日作战

4、漫画图5中的文字部分是:“原谅

我,同志,但这机

会实在太诱人了。”对此幅漫画理解错

误的是()

A.斯大林手中握的是《苏德互不侵犯

条约》

B.本图揭示了苏联在战争初期处于劣

势的根本原因

C.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最终也自食恶

D.苏联签此条约实际上纵容了德国对法国、英国的侵略

5、慕尼黑的妥协后张伯伦和达拉第被热情的群众欢呼为和平的使者。罗斯福总统也向张伯伦道贺,对他说:“做得好”。英联邦各国领袖更是喜形于色。加拿大总理写道:“容我向您转达加拿大人民热诚的贺意……我与僚属及政府,对您对人类的贡献表示无尽感佩。”二战前这种情况反映了()

①以为妥协可以维护和平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②当时的欧美人士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尚未形成清醒认识

③北美的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拖垮欧洲

④罗斯福、张伯伦和达拉第都是战争狂徒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出现在苏德战场上的主要原因是()

A.它是欧洲最主要战场,抗击着德军绝大部分兵力

B.苏联的参战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C.苏德战场面积最大,时间最长

D.德国在该战场遭到第一次重创

7、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法西斯处于战略优势地位的原因有()

①对战争蓄谋已久,准备比较充分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战备松懈

③法西斯采取“闪电战”的战术④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不如德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法西斯国家结盟以“反共”作招牌,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不愿过早地刺激西方大国

B.苏联援助西班牙共和国对它们不利

C.打破共产国际倡导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英法美都受经济危机困扰

9、太平洋战争前,美国对日侵华的反应主要表现为()

A.保持中立

B.经济制裁为主

C.纵容侵略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列战场战局开始出现转折的先后顺序是()

A.苏德、中国、北非、太平洋

B.太平洋、北非、苏德、中国

C.中国、苏德、太平洋、北非

D.北非、太平洋、中国、苏德

11、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败

亡。这一军事行动是根据()

A.开罗会议的决议进行的

B.德黑兰会议的决议进行的

C.雅尔塔会议的决议进行的

D.波茨坦会议的决议进行的

12、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

好转主要表现在

①苏军转入战略反攻②北非战事结束

③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④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A. 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3、对于《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条约都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重大调整

B.条约的签订与美国的周旋密切相关

C.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条约的签订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和安全14、德国入侵波兰是对绥靖政策的致命打击,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已经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其中,两个“小孩”指()

A.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

B.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C.奥地利和波兰

D.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

15、1928年8月,美、德、法、比、英、意、日、波、捷等15个国家在巴黎作为创始国签署了《非战公约》。到193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或地区加入这个公约。关于《非战公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非战公约》具有虚伪性的一面

B.《非战公约》包含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一国际法准则

C.《非战公约》对蓄意发动战争的国家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非战公约》可以完全制止战争

1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扩展疆域,把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建立了所谓“东方战线”。此事始于()

A.德军侵入波兰之际

B.法国被迫投降之际

C.英国遭受空袭之际

D.苏德战争爆发之际

17、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做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在以后一两年中,目前的局面将继续存在。”这表明德国签约的首要目的是()

A.在未来的战争中免于两线作战

B.在德军突袭波兰时避免与苏军发生冲突

C.首先攻占西欧,为将来进攻苏联做准备

D.防止苏联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

18、图8是美国的一幅宣传画,图中炮筒上分别绘有英、美、中、苏

等国的国旗。通过这幅宣传画,我们可

以感知到()

A.协约国力图瓜分世界和称霸,是导

致世界大战的原因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C.强大的军事实力,是联合国维护世

界和平的保障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成为时代趋势

19、德黑兰会议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根本好转的形势下召开的。“根本好转”的表现有()

①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夹击之中

②法西斯阵营开始瓦解

③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④苏德战场德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的是() A.反法同盟战争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2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转折

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2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

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

一情况的是()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

念币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

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23、1945年12月在诺贝尔纪念宴会上,爱因斯坦

指出“我们之所以曾经帮助创造这种新武器,是为

了预防人类的敌人比我们先得到它……但到目前为

止,我们既没有和平的保证,也没有《大西洋宪章》

所许诺的任何自由的保证。战争是赢得了,但和平

却还没有”。由此可见()

A.原子弹研制成功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B.冷战加剧,核讹诈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核武器无法保障世界和平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4、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语依据的事实是()

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是得到德国人的普遍支持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25、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A.1929年大危机的影响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法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

D.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和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材料二英法等列强在签署《非战公约》时,都提出了所谓的“保留条件”。

英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策之工具,使我想提醒阁下注意,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繁荣与完整,对我们的和平和安全具有特殊而重大的利害关系。英国政府在过去曾极力说明干涉这些地区是不能容许的。保护这些地区不遭攻击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一项自卫措施。必须清楚了解到:英国政府是在明确理解到条约不会损害他们在这方面的自由行动才接受新条约的。

法国对加入《非战公约》的“保留条件”:每个国家都保留合法的防御权;如果一国破坏了他的不进行战争的保证,则所有其他国家应自动解除义务;条约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抵触法国以前在国联盟约、洛迦诺协定或各项中立条约中所承担的义务。

——以上材料均摘自《非战公约》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提出的两大原则,简评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回答,英法两国参加《非战公约》最主要的“保留条件”是什么?

(3)他们提出的“保留条件”的实质是什么?而他们各自的借口又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前)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法国被德国吃掉。……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一一俄国。……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

一一摘自《圣彼得堡来客》

材料二(一战后初期)丘吉尔同他的同谋者认为:“要使前俄罗斯帝国臣服,不仅是军事上远征问题,而且是世界政治问题…我们只有依靠德国的帮助才能制止俄国。”

一一摘自《丘吉尔的一生》

材料三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一一摘自(丘吉尔的一生)

请同答:

(1)在材料一、二中,丘吉尔均称俄国为“魔王”,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相关史实概括说明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是怎样“制止俄国”的。

(3)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是怎样同“魔王”打交道的?二战结束后丘吉尔的态度又发生怎样的变化?

(4)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古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

一战和二战对比

相同: 1、原因相同: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都是为了掌握政权,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革命。 2、领导阶级:三国的革命都由资产阶级领导。 3、革命动力:人民群众在三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 4、结果相同:三国的资产阶级都取得胜利,掌握了政权,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美各国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不同点: 1、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为了要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革命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国革命是要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 2、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除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以外,英国还有新贵族;美国还有南方种植园奴隶主阶级;法国还有自由派贵族参加对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 3、特点:英国是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独立战争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4、意义不同:英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美国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赢得国家独立;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理解: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关认识: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属于这一范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打倒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1)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处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 而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又有着尖锐的矛盾.一战后,德国为了取得英法美对它的侵略扩张的支持与纵容,希特勒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而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波兰的侵略,更使法西斯德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使得英法美等大国”坐失良机”,”自食其果”.二战时,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 2)原因: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 :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法国退居世界第三, 四位, 新兴的美国, 德国跃居世界第一, 二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丧失的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已经基本上被瓜分完毕, 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 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 欧洲形成了三个基本矛盾. 即法德矛盾, 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失控法国东山再起, 极力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表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他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匈帝国独立. 英德矛盾: 英国从他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即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实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 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围绕着这三对基本矛盾, 形成了三国同 盟 (德, 意, 奥) 及三国协约 (英, 法, 俄) 两大军事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对峙局面, 激烈争夺加速了欧洲的紧张局势, 最中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刺,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爆发也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9年至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打击下, 德, 意, 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企图通过对外疯狂扩张的途径摆脱经济危机, 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欧洲策源地: 1932年,纳粹当一越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掌握了国家政权, 对内实行恐怖统治, 对外积极扩张道路,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亚洲策源地: 守军部法西斯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 对内禁止工人罢工, 限制人民言论, 结社, 新闻和出版自由; 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德基本国策, 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 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也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二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利益耳机进行的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比较----08历史董源 一.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处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都与社会主义苏联有矛盾,而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又有着尖锐的矛盾.一战后,德国为了取得英法美对它的侵略扩张的支持与纵容,希特勒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而后法西斯国家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波兰的侵略,更使法西斯德经济军事力量大增.使得英法美等大国“坐失良机”,“自食其果”.二战时,不得不与苏联结盟,对抗法西斯势力. 二.原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加剧.: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退居世界第三,四位,新兴的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二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丧失的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基本上被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欧洲形成了三个基本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法德矛盾: 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失控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充军备.俄奥矛盾:

表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又怕他统治下的斯拉夫人脱离匈帝国独立.英德矛盾: 英国从他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即不愿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俄国的实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围绕着这三对基本矛盾,形成了三国同盟(德,意,奥)及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间的对峙局面,激烈争夺加速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最中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德爆发也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打击下,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通过对外疯狂扩张的途径摆脱经济危机,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欧洲策源地:1932年,纳粹当一越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道路,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亚洲策源地: 守军部法西斯控制的广田宏毅上台组阁,对内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新闻和出版自由;加紧扩军备战.对外制定了侵略扩张德基本国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英法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也都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帝国主义二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利益耳机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在战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密切合作,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进行反法西斯的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四.影响:

太平洋战争的结果怎么样

太平洋战争的结果怎么样 太平洋战争是从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拉开帷幕的,并在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情况下结束。太平洋战争的结束也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太平洋战争的结果怎么样,希望大家喜欢! 在1945年7月26日由中国、美国和英国一起发布的《波茨坦公告》中明确写着让日本进行无条件的投降,因为综观全球局势,日本都是已经处在穷途末路之中,而日本拒绝投降的行为无疑也只是强弩之末了。美国在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分别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下了两个原子弹之后,日本在国土内损失了近乎20万人的伤亡,并且在广岛和长崎造成了永久性伤害。 在美国投掷原子弹的同时,苏联也终于空出手来对日本进行了宣战。要知道,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兵力掌握在美国和苏联手上,当这两个全世界最顶尖的军事大国也向日军宣战的时候,日军已经必败无疑,继续反抗下去只是徒增伤亡罢了。尽管日军的败局早可预见,但是只有在意大利与德国纷纷兵败,苏联也调头攻打日军的时候,日军在正式看清自己所处的形势。 太平洋战争结果就是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公告》,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与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一起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了投降协议,并且各战胜国依次进行了签

字。太平洋战争结果以日军的完败而告终。 太平洋战争始末众所周知,太平洋战争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时间是从1941年12月8日到1945年8月15日,标志性事件是日本偷袭美军的珍珠港。但是除了日军偷袭美军珍珠港之外,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太平洋战争的起源要追溯到中国的抗日战争以及更早以前日本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累积的宿怨。 因为日本在中国侵略时间过长,国力已经渐渐难以跟上军事输出,并且由于日本不肯在国际上谈和,使得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断绝了与日本的经济往来,对其进行了经济制裁。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战争物资,日本向欧美诸强发动了战争,并且试图夺取欧美诸强在亚洲的殖民地。 在1941年12月7日的时候,日本军队不宣而战,主动偷袭了美军在太平洋珍珠港的海军基地,并且同事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发起攻击,因此在第二天的时候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并且在第三天中英美向日本帝国宣战,同时和日本穿一条裤子的意大利与德国也向美军宣战,欧亚两大战场开始合流。 战争一开始,日军以有心算无心,取得了战争初期的极大优势,但由于两军实力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美军渐渐稳住了颓势,并且后来由于日本的坚决不投降,将两颗原子弹丢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这也是后来日军签署无条件投降的主演原因之一。 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的影响有多大?太平洋战争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1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九年级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九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1课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战争的爆发时间,标志事件。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 2、过程与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慕尼黑会议,德国突袭波兰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课前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成学习小组,发放各组的预习案。包括:二战的全面爆发;德国西进的过程。 导入 1.歌曲 (随着法西斯政权的稳定,实力的增强,对外扩张也越来越猖狂,引发二战。西方国家是否也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呢,导入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1.说说看:什么是绥靖政策?背景、目的、对象、表现、影响。 2.思考与讨论: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教师要及时的启发、引导。如:德国最初的侵略方向;西方国家想祸水东引;一战后,战争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团的一部分人不敢同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只要有妥协的希望,就坚持妥协。) 3.说一说:绥靖政策的表现。 慕尼黑阴谋:背景、参与国、内容、影响。 二、德国进攻波兰和战争的爆发

一战和二战的练习题(对比)

一战和二战的练习题 1、材料: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 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借此能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合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合约的经济后果》(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主张的主要原因。 2、下列材料摘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好心肠”?他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材料一:经历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来临的世界时什么样子,甲同学说:战争已经永久结束了,真正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 材料二: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所说的话(虚拟): “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得听我的。” “节前给我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 “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 “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材料三: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列宁 (1)如果你站在甲同学的立场上请用史实说明。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前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哪些矛盾? (3)材料三列宁所作的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4、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并且也是徒劳的。——保罗.肯尼迪《联合国的过去和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要求:注意明确,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太平洋战争观后感

太平洋战争观后感 战争,能使人性最底层的阴暗和脆弱展现出来的源泉,在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在忍耐,都在煎熬。 参战伊始,所有人还是只是憧憬着交战,杀敌,建功立业,但瓜达尔卡纳岛上美军在二战中第一次进攻日军,这第一次让所有的参战士兵永身难忘,没有战士的荣耀,没有杀敌的快感,只有对岛上恶劣的天气无声的忍受,还有对日军自杀式冲锋的不理解,以及对战争中对手宁战死也不降的郁闷。瓜岛一战,陆战一师一战成名,但所有参战人员没有成功地喜悦,只有无限的感到疲劳。。 到了硫磺岛,冲绳战役,这些疲惫更加明显,当我看见吉布森亲手掐死一个虚弱的日本兵,并且露出的那种笑容的时候,我感到他的心灵是受到了多大创伤,以至于嗜血到如此的地步,但我看见尤金这个从本土来的小男孩,收到战争残酷摧残,以至于在日本兵死后也学着一个老兵从尸体的嘴里抠出镶在嘴里的金牙,我想这种交战双方刻骨的仇恨,彼此间的深恶痛绝,以至于使人们内心备受煎熬。每天都有新的牺牲,每天都会看间战友在自己身边倒下,无奈战争持续下去,陆战队员们就要坚守下去,日本人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更加负隅顽抗,更加丧心病狂,更加让美军无法承受,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在这样压抑的岁月中,在如

此血腥的大战中,什么人性,什么日内瓦公约,什么交战守则,什么保护平民都是扯淡,每个人都是高度的紧张,看见人就杀,杀红了眼,心理极限也到底了,晚上战士们的唾骂和汉姆的精神崩溃,深深得震撼心灵! 斯莱奇也处在崩溃的边缘,日军又一次自杀式冲锋,让他差点失去理智,以至于和史丹格中尉顶撞,但在后来的推进过程中,在一间破屋子里,他发现了一名严重受伤的冲绳居民,一开始他十分戒备,并随时准备开枪,但那个女人(冲绳居民)慢慢的吧他的枪顶到自己头上示意斯莱奇结束自己的生命,斯莱奇也许是心中最后一丝的怜悯没有消失,他没有开枪,他选择了放下武器,把那名妇女拥进怀里,妇女安详地死去了,在时间宝贵的美剧镜头里,这个镜头足足演绎了有2分钟,可见导演对人性拿捏地非常到位。 战争也学已经远去,但从历史书上,影视作品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性,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无法接受战争,但又必须面对他,其实,没有贪婪,就没有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对比表

两次世界大战的对比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结束: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历程 (一)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存在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3)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确立了战后的世界秩序。 (4)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6)评价: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②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7)矛盾: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存在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91年。 (3)建立: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②二战后不久,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③20世纪50年代末,战后国际格局由两大阵营的对峙发展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4)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5)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3.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1)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2)存在时间:1991年至今。 (3)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4)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2、影响: ⑴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的矛盾 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 绪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 ①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②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①时间:1936年。 ②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③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3、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⑴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 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⑵不同点: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三、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1935年——1936年 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⒊西班牙内战 ⑴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1936年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⑵时间:1936年——1939年。 ⑶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⑷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1936年11月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四、走向世界大战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⒈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⑴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②祸水东引。(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事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实行姑息纵容的政策。) ⑵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⑶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⑷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⑸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的原因

最近美国一份封藏60多年的最高机密档案不慎流出,揭露了二次大战期间盟军之所以能够破解轴心国密码,如德国的Enigma、日本的「紫」密码,藉以扭转战局的真实内幕。根据档案内容,事实上盟军当年根本没有能够破解轴心国密码,盟军之所以能够料敌机先,完全是另有原因。 以前已经有研究二战的历史学者怀疑,怎么二战的历史发展那么凑巧,开战3年的德国和开战半年的日本,在欧洲、非洲、及太平洋上,都几乎是同时尝到了关键性的败绩,而这个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却偏偏都发生在1942年夏季之后。这份最高机密档案揭开了这个令人百思不解的谜底。 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转折点事实是发生在1942年4月21日下午六时三十八分,一架前所未见的奇型战机突然出现在位于南太平洋的美国第17特遣舰队上空,以垂直的方式降落在护卫航空母舰「长岛」号(USS Long Island, CGV-1/ACV-1/CEV-1)上。由于天气状况不佳,且时近黄昏,舰队大部分都没有目击该机降落。「长岛」号在当夜带着两艘驱逐舰脱离舰队,航向美国西海岸外海域,以至于没有参加珊瑚海海战。这个事件的重要性是当时在「长岛」号上的官兵没有想到过的。就在两个星期以后,美国第17特遣舰队剩下的两艘航空母舰「雷克星顿」号及「约克镇」号上经验不足、飞行时数平均仅350小时的飞行员跟号称世界上最精锐、平均飞行时数达700小时以上的日本海航打了个平手,虽然损失了「雷克星顿」号,却击沈了「祥凤」,大破「翔鹤」,更让「瑞鹤」上的飞行队损失惨重。不但阻止了日军进击摩勒斯比港的计划,更让这两艘日本最新的主力航舰无法参加后来的中途岛之战。 中途岛之战就更不用说了,人人已经耳熟能详。劣势的美军舰队伏击没有戒心的日本舰队,把从珍珠港以来所向无敌的四艘日本航空母舰送进了海底,而这些都被归功于密码破解人员的功劳。可是,密电只会通报目标的情资或行动的开始,可不会通报详尽的计划,那么美国舰队如何能够准确地掌握日本舰队的位置,并且在关键的一刻发动了致命的攻击?有的战史学者把这个功劳归诸于在珍珠港的美国海军战斗情报室主任乔瑟夫'罗彻佛特少校(CommanderJoseph Rochefort)奇迹般的预测能力(按,他也预测了日本舰队对摩勒斯比港的进击!)事实上,这还是跟南太平洋上的那个事件有关,罗彻佛特少校不过是为了掩盖这个秘密所散布的烟幕之一罢了。如果说真有破解密码的能力,或者预测能力,那么在1943年后,美国海军兵力大规模成长,对日本舰队有压倒性的优势,为何却一直无法早早摧毁日本舰队,而要拖到1944年底?这是无法用破解密码来解释的。 这个事件不但影响了太平洋战局,更影响到了遥远的非洲战场。 1942年夏季,隆美尔指挥下的德国非洲军大举反攻,6月21日,托布鲁克陷落,英国第8军团节节败退,退守埃及边界,士气颓萎。势如破竹的非洲军距离亚历山大城最近的时候只有113公里,征服埃及、拿下阿拉伯半岛的油田似乎有如探囊取物。可是,就在几个月之间,蒙哥马利扭转了情势,英第8军团击退了非洲军的猛烈攻击,转为反攻,终于在1943年春季配合美军的登陆,在突尼西亚全歼了非洲军。英国一向不以陆战见长,陆军将领一直乏善可陈,现在有了个打败了天才隆美尔的蒙哥马利,自然要大捧特捧。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蒙哥马利后来不论是在意大利战场还是西欧战场,表现一直平庸无奇,行事温温吞吞,耗用大量物资而无寸进,反而影响了其它较为积极进取的将领如巴顿等人的战果。而他在1944年主导的「市场花园」作战,有如小孩玩大车,终以失败收场。像他这样前后表现差异这么大,实在很难相信他竟然有能力可以打败隆美尔。现在,这份最高机密档案总算提供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

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 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新课]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 一、慕尼黑会议(板) (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

一战和二战

考点14-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考试范围 1、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局势的加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5、“亚洲觉醒”的先驱:甘地 二、真题回放 (宁波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卷21)观察右图,这是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对邮票表达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邮标上的人物Sun Yat-Sen和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 “国父”②邮票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美两国当 时有共同目标③邮票中心突出“抗战建国”的目的是为了美、中 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④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 为中美英发表了《开罗宣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邮票中人物分别的是林肯和孙中山。①项中被称为美国国父的是首任总统华 盛顿,孙中山是中国的国父一说正确。④项中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明 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东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必须归还,材料要求的时间不吻合。三、思路引领 20世纪,是生产力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成就不断涌现的一个世纪,全球联系加强,人类文明程度提高;20世纪,又是一个两次世界大战相伴的一个世纪,残酷的战争,核武器的威胁,局部冲突和战争接连不断。二战后,在两极格局中争取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运动不断兴起,各国要求国家独立、经济发展和公正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下扩大国际合作的普遍愿望日益强烈,汇聚成一股世界性潮流。在这股潮流推动下,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两大时代主题。 四、考点探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解析】18世纪英国确立殖民霸权;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相对衰弱,美德成为科技中心,尤其是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新兴帝国主义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分配殖民地。 2、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三国同盟(1882年德奥意,核心是德国)、三国协约(1907年英法俄,核心是英国)。 3、20世纪世界基本形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面。 4、物质和技术基础: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5、军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加剧了国际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