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完整)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完整)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完整)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完整)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

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

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

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

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一、世界

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艺摹仿说:文艺起源于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二、作者

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三、作品

文学本体论

.....:文学活动的主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概念

美国新批评派兰塞姆“文学本质论”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

四、读者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姚斯):将文学接受活动作为研究的焦点,并对

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

.............................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一)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

1、巫术仪式发生说

2、宗教发生说

3、游戏发生说

(二)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劳动说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及前人有关认识

文学

................................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

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

“.不平衡关系

.....”.。.

(二)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文学的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但物质生产或者说是经济是

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第一节文学概念辨析

一、文学概念三义

广义文学

.................................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

.................................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

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

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

折中义文学。

......

三种文学观念:文化的文学观念(广义文学),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

二、文学作为文化

三、文学作为审美

四、文学作为惯例

惯例

..........................经...,这里是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地某种未

言明而又约定俗成地规范

...........。

五、文学界定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承认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的中心地位,吸收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的某些合理成分。

指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在社会结

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

................................,这里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

总体组织

....。

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

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

上层建筑

.................................就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

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

..........

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与政

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

......。.........................及其他艺术等文学的意识形态一般包括:(1)文学与话语、(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

二、文学与话语

话语(discourse):人们的说、写、听、读、思等活动及其产品,即具体语言活动和产品。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

(1)说话人(2)受话人(3)本文(Text,或译为文本)(4)沟通

(5)语境(Context,或译上下文)

三、文学与社会

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话语是社会的产物,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话语的社会性集中表现在,它或隐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

四、文学与反映

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和能动反映的统一。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指文学依赖或受制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根本性质。

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文学业反映外部客体世界,二是文学也反映内在主体世界。

文学反映的能动性:指文学在反映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的选择或改造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

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

第三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审美意识形态

...............。

......,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文学直接地

...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或内在地

...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

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形象,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构成的思维过程。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次又是理性的。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是理性的,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与痛苦等)。审美情感往往是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

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

在文学中,审美感情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

......................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形态性质

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文学具有审美

....双重性质。

..与意识形态

在文学中,双重性质总是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y ùn jiè)之中,并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第四节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语话蕴藉

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着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状况。

话语

...............................蕴藉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

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本,即有待阅读的对象,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

但丁:文学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的意义。(相当于话语蕴藉)

文学的话语蕴藉的特点常常体现在两种典型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

含混。

含蓄,是指把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藉在有限的话语中,是读者从中体味无限。含混,有时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二、文学的定义

文学

........。

..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蕴藉

..是显现在话语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

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二)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时期。

(三)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利性。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第三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物质生产

................................是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

资改造活动

.....。

精神生产

................................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

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形象世界的生产

物资生产是在物资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资世界地生产。

................................

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地观念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

......................。

..........,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

文学创造不止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

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

2、客体即“情感说”

3、客体即“原始意象说”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社会生活,就是人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所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活动。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3、主体即“集体人”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作家)

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

...............................即自

..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

文学创造的主体

.......。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

文学创造材料

................................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

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直接材料)、折本获取(间接材料)。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者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特殊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三)艺术发现是作家个人内心体验和对外在事物独特把握的一个契合点,是一个机缘。

(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是作家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构思阶段是从观念上实现或基本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目标,为物化阶段做好准备。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累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主要有:

(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用回忆方式: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

再现想象,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

比拟想象,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虚构想象,凭空的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成异物。

文学创造者的艺术构思过程又叫形象思维,其核心就是借助于想象所从事的思维。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

接近联想,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类似联想,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想象联系起来;

对比联想,把两种以上相关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以上三个是亚里士多德的联想的三条规律。此外,还有意义联想,关系联想等。

(三)灵感与直觉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领悟。特征:非预期性,转瞬即逝性。

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直觉的两大作用:一是作家对某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把握;二是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四)理智与情感

理智是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识和思维。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情绪是指由有机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映;感情是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体验。

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动力的嚼勒。

(五)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观念。

意识对无意识起指导作用。

二、构思方式

(一)综合

作家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综合的特性:定向性、选择性、整体性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紧紧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并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明确、清晰和与众不同。

突出的两种途径:一是浓涂重抹、二是淡化背景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简化的目的仍在于突出。(三)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变形的方法:1、扩大法和缩小法;2、粘合法;3、漫画法;4、夸张法;5、幻事法。

陌生化,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人物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物化阶段是指作家将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物态化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即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

心手不一,即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发生矛盾,主要表现如下:(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心象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语词提炼不仅表现为准确的物化心象,也包含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和风格的和谐。

技巧,主要指具体的写作手法,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等。技巧的运用原则如下:

其一,技巧要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服务。内在物理即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在规定性。

其二,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心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中心意念是作家企图告诉读者的他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是他的思想和艺术认识的结晶。

三、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地选择、调动语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

第八章文学创造原则

第一节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一、艺术真实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

2、假定的真实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

2、诗艺的真实

艺术真实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

.........................

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二、艺术概括

内涵:要求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

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

术形象

...。

艺术概括的规律:

(一)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关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二)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艺术概括的方法:1、在广泛占有生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概括。

2、以一个生活原型为主,同时吸收融入其他生活素材。

第二节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一、情感把握

情感把握

.................................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

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

...................................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

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

评价

..。其要求如下:

(一)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性“裁判”;裁判体现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诚挚性与高尚性。

1、诚挚性

2、高尚性

(二)精神产品都是对客体对象的一种“裁判”,然而视角与方式各异;文学的“裁判”则是“诗意”的,即:它以审美的视角和艺术的方式,把情感把握寄寓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阐发相交融。

1、情与境

2、情与理

二、形式创造

形式创造

.................................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要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

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

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可见,艺术形式这...................................

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的

...................................存在方式与形态,是

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

形式创造的几个原则:(一)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

(二)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

(三)重视形式自身的饿独立的审美价值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

文学作品的题材,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

......................。

.....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一)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作具体刻划或摹拟。

(二)逼真性逼真,指以写实的手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二、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

......................。

.....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一)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理想、幻想等)直接表达出来。

(二)虚幻性

三、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

......................。

.....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一)暗示性暗示,指词语寄寓着某种超出本文的内涵。

(二)朦胧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一)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二)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1、浪漫主义文学(理想型)

2、现实主义文学

3、象征主义文学

(三)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摹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体裁

一、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

达思想感情地文学体裁

..........。

(一)凝练性

(二)跳跃性

(三)节奏、韵律性

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的变化。

诗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的重复出现。二、小说

小说

.......................。

..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地文学样式

(一)深入细致地人物刻画

(二)完整复杂地情节叙述

(三)具体充分地环境描写

三、剧本

剧本

...........................。

..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地文学体裁

(一)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二)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三)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一)散文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

.............................。

....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地文学体裁

1、题材广泛多样

2、结构自由灵活

3、抒写真实感受

(二)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

.................................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地文学

体裁

..。

1、及时性

2、纪实性

3、文学性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

本文(Text),这里指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本文的三个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中国古代《周易》,“言,象,意”)

(一)文学话语层面。

指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特点如下:

1、文学话语是内指性的。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

(二)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即“合情合理”)

所谓“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还意味着合乎理想。

所谓“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

3、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4、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

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分以下三个层面:

1、历史内容层

2、哲学意味层

3、审美意蕴层

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简称典型、意境、意象。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典型

.................

..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

的性格

...。它在叙事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我们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

做.“.特征化

...”.。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魅力的表现: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

魅力的实质: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蕴藉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什么是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

................................,.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地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

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

括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

第三节文学意境

一、意境的形成及界定

意境

.................................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和

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情境交融

1、景中藏情式

2、情中见景式

3、情景并茂式

(二)虚实相生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三)韵味无穷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三、意境的分类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第四节文学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把它简称为意象或文学意象。

审美意象,界定为“一种理性观念最完满的感性形象的显现”,“一种暗示超越性境界的示意图”。(朱光潜)

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型。

(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审美意象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型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

到人类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

............。

三、审美意象的分类

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有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其作用本质上不过是一种表意符号。可分为两类:

1、抽象型:是指你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

2、具象型:一般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叙事理论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

..。特征如下:

..,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

...........过程

(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

总之,叙事的社会本质在于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叙事的内容与方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

四、叙事的构成(三方面涵义):

1、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3、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一)事件。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

作用:1、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二)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

(三)人物。

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四)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

(一)表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三、行动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因而是叙述内容实现的根本途径。

所谓的行动逻辑

............。其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律

式序列:

1、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第三节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叙事作品中时间的二元性: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

本文时间,即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

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在时序、时长、频率中。

叙事作品中的时序

.......................。

..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

人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为“顺叙”;否者则称为逆时序,逆时序又分为插叙和倒叙。

时长是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可概括为四个运动形式:省略、概括、场景、休止。

叙述频率

...............。重复的两个类型:事件的重复,....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

话语的重复

二、视角

视角

..................。视角的特征..,也称聚焦,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一)第三人称叙述。

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的立场进行的叙述。特点是无视角限制,也称无焦点叙述。

(二)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

(三)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

叙述人称一般是不变换的。故事叙述中的焦点和视角常变换。

第四节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抒情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语言组织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第一节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抒情,指一种偏向于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

抒情性作品,指表现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种文学作品。

抒情作品的主要体裁:抒情诗、抒情散文。

二、抒情与现实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四、抒情与宣泄

第二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二、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一)声与情

1、诗与乐

2、声调与情调

3、节奏与情感运动形式

(二)景与情

1、诗与画

2、情境关系

3、真与幻

第三节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喻本)的修辞方法。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二)倒装与歧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抒情角色是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

(一)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二)代言的抒情方式:代人抒情或托人抒情

(三)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述事件过程中抒情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第一节风格概念

一、风格界定

(一)风格辨析在文学活动中,风格通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二)风格的本质何内涵

(三)风格的定义

文学风格

.................。

............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

二、风格与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它是作家个人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情趣、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

三、风格与话语情境

话语情境是指本文中由语词、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环境。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就是通过这种话语情境所体现出来的。

(一)风格与语词运用

(二)风格与体裁选择

(三)风格与结构安排

(四)风格与形象创造

1、风格与题材选择和主题提炼。

2、风格与人物塑造。

3、风格与环境描写。

四、风格的特性

(一)独创性

(二)稳定性

(三)多样性

第二节风格的形态

风格的形态,是作家创作个性表现在作

品中的客观存在形式。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中指出四对八体:

一、简约与繁丰

二、刚健与柔婉

三、平淡与绚烂

四、谨严与疏放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学流派的风格

一、风格的时代性

二、风格的民族性

三、风格的地域性

四、文学流派的风格

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广义的文学消费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广义的文学生产,包括创作、出版、发行和阅读等要素。

狭义的文学生产是指作家的观念形态或本体形态的生产和出版家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物化为文学读物的物化生产。(通常所说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兼指文学作品的出版与流通。

文学消费主要指读者的阅读。

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关系: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一)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

(二)文学生产规定者文学消费的方式。

(三)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求。

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一)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

(二)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三)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物质消费,精神消费)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它具有一般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特性,因而必须维护其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消费,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民族、阶级、阶层以及集团的利益相关,历来起着维护或破坏特定的社会结构的巨大作用。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区别:

1、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2、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4、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文学消费研究主要属于文艺社会学和文艺经济学的范畴;而文学接受研究则着重从美学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整个文学活动过程(创作、作品及阅读)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着重考察接受主体与文学本文之间的辨证关系。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联系:

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或者说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鉴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