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核医学(PETCT显像剂

核医学(PETCT显像剂

核医学(PETCT显像剂
核医学(PETCT显像剂

正电子显像剂的一般性质量要求

正电子显像剂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即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内完成生产和就地就近使用,而且在生产与应用之间没有足够时间进行目前认可的所有质量控制(QC)试验,不仅细菌学、内毒素检查是如此,某些化学质量检查也是如此。

正电子显像剂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因所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短,生产这些化合物时必须涉及高水平的放射性,以便最后能得到临床研究需要的有用数量,生产工序必须遥控。其二,所研究的化合物极其微量,生产的绝大多数正电子显像剂不加载体,通常相当于近纳摩尔量级。这在测定生理机能时具有不产生药效效应的优点。因此,使用于质量控制的分析方法必须具有更低的探测下限。

在正电子显像剂这种特殊情况下,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受到时间的限制,对质量保证来讲,过程控制成为主要因素。因此应建立单独而又严格的生产控制测量方法和程序。例如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放射性气相色谱(GC)等方法,无疑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在线(Online)生产控制更有效的方法是连续监测合成中放射性的变化,这有可能在很早阶段就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大多数问题。生产工艺研究结束时以及随后工艺和物料来源的任何明显变化,都应通过对几批放射性显像剂的必要质量指标进行验证以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成分和原材料的质量管理是正电子显像剂质量保证的重要的过程控制。这些原材料包括生产器具以及药物制品等所有成分。每批原材料的一致性和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并有证明文件。经过“入口控制”后,该批产品必须作出标记并登记批号,且应备有关生产控制方式的证明文件,并制订试验记录和分析方法细则说明。凡药典收载的成分,有详细的说明书就足够了。如果试验方法药典未载明,则必须对其确认并被证实符合质量要求。如果药典未载明而通常用作PET显像剂合成前体的原材料,必须以专题报告形式作出说明,包括名称、鉴定方法、纯度试验说明、稳定性和物理、化学性质。

在18F-FDG生产中,比较重要的原材料包括靶材料的纯度和丰度、三氟甘露糖的纯度、乙腈的纯度与含水量的高低以及其它化学试剂的质量,同时也包括靶室的清洁程度、反应器皿的清洁程度以及分离纯化材料的质量等,只有这些材料均合乎要求,才能生产出符号要求的18F-FDG。

任何满足短寿命放射性药物质量要求的体系,均取决于经过良好培训、具有经验的高素质人员,这就要求有一支在药物实践方面有经验的放射性药物化学专家或有经验的放射性药物专家,并要在短寿命放射性药物的专业化生产与分析方面进行培训。

18F-FDG国家暂行标准

?本品为无载体的氟[18F]脱氧氧葡萄糖的无菌、无热原、等渗水溶液。含18F的放射性浓度,按其标签上记载的时间,为标示量的-110%。

?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测试液体

?鉴别:(1)取本品适量,用合适的仪器测量本品的半衰期(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附录XIII,半衰期测定法),其半衰期为105-115分钟之间。

?(2)取本品适量,照g谱仪法(中国药典2000牘二部附录XIII,g谱仪法)测量,其主要光子的能量应为和可能有的合成峰.

?(3)取本品适量,照放射化学纯度项下的方法测量,在Rf值约为处有放射性主峰。

?检查:pH值:应为-(中国药典2000牘二部附录XIII,pH值测量法)

?含氨基聚醚2.2.2()量对照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氨基聚醚于50ml 烧杯,加热的二次蒸馏水溶解,次却后定量转移到250ml量瓶里,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含氨基聚醚量为的对照溶液.

?工作曲线的绘制:精密量取对照溶液, 0.05.0.10,,,分别置于5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pH值为的柠檬酸一氢钠缓冲溶液(称取柠檬酸和氢氧化钠于烧杯,用50ml水溶解,以L的NaOH溶液和pH计调节pH值为,再稀释到250ml,摇匀,即可),含Pb2+500mg/ml的硝酸铅溶液(称取(NO3)2于烧杯中,加水溶解,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摇匀,即可),加水到刻度,摇匀.照紫外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IV A),在254nm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工作曲线相关系数不小于.

?测量法: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于5ml量瓶中,以下操作步骤同工作曲线的绘制.测定供试品的吸光度,根据工作曲线求出氨基聚醚量.本品每ml含氨基聚醚(2.2.2)量不超过25mg.

?细菌内毒素:取本品适量,至少稀释6倍后,依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IE检查,本品每1ml含细菌内毒素量应小于15EU.

?无菌:取本品适量,依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I H,无菌应符合规定.

?其它: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规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 IB)

?放射化学纯度取本品适量,以硅胶为固定相,以乙腈:水(85:5 V/V)为展开剂,按放射化学纯度测量第一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藏XIII)测量,含氟[18F]脱氧氧葡萄糖放射化学纯度应不低于90%.

?放射性浓度取本品适量,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III,放射性浓度测量法第一法,按标签上记载的时间,放射性浓度应不低370MBq/ml.

?类别放射性诊断用药

?规格

?贮藏本品密封于30ml或10ml无菌瓶中,置于铅容器内.

?有效期从标定时间开始计算为6小时.

18F-FDG的质量指标

18F-FDG是载于美国药典的第一个PET放射性药物,这里按照美国药典(1995年)制订的关于18F-FDG的质量要求,对18F-FDG的质量指标进行简要介绍。

①放射性核纯度

核杂质来源:对于不同的18F生产方法,可能产生不同的杂质同位素。以20Ne(d,α)

18F反应生产的18F-F

2的质量较高,可能的杂质同位素是寿命很短的钠和氖,在加工过程中会逐渐衰变,并在合成期间消失。

以18O-H2O为靶材料,通过18O(p,n)18F反应生产18F-F-,其放射性核纯度需要严格的控制,因18F-F-的质量不仅决定最终产品的核纯度,而且还影响亲核取代的反应性。随着

16O(p,α)13N反应生成13N的量增加。另外,来自靶窗箔膜和因18O-H

2O的丰度下降,通过

箔膜材料改变产生的阳离子型放射性核素杂质也是较有影响的因素。因此,建议用阴离子交换柱来固定吸附18F-F-。

核纯度的测定: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核纯度的鉴定。其一是利用锗半导体多道γ谱仪测量法进行测定,其γ谱出现一个的主光电峰。在检测中,可能出现一个的总峰,这取决于源的几何条件和探测器效率。其二是半衰期测定法,即取一定剂量的18F-FDG溶液,测定其放射性活度,并记录测量时间,然后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连续测定5个半衰期内18F-FDG 溶液的放射性活度,以时间为横坐标,放射性活度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斜率k<0的直线,由此直线上的任何两点可计算得半衰期,并求得在t=0时的总放射性活度,与原始总放射性活度相比,从而求得18F的核纯度。18F的核纯度大于%。

②化学纯度

除了合成前体三氟甘露糖(Mannose triflate)和3.4.6-三乙酰-D-葡萄糖醛(TAG)的纯度影响最终18F-FDG的化学纯度外,合成方法和反应条件也显著影响18F-FDG的化学纯度。

因此在市场购买前体时,尽量选用色谱级试剂。

在氨基聚醚Kryptofix 2.2.2()催化法中,必须在最终产品中控制有机溶剂和的含量。利用AG50树脂可以除去。元素分析、质谱和色谱已用于测定极微水平的。硅胶板-TLC法是目前分析最实用的方法,最低检出限量为ml,展开剂为甲醇-30%氨水(9:1 V/V)或%三乙胺甲醇溶液,用碘显色,并与50μg/mL标准的层析斑点比较,要求2-18F-FDG注射液所呈现斑点的大小及明暗度不能超过标准溶液。

在亲核或亲电取代法中会产生2-18F-FDG的差向异构体2-[18F]氟-2-脱氧-D-甘露糖(18F-FDM)(图)。特别以亲电取代法产生2-18F-FDG时,所选择的底物、亲电氟化试剂、反应溶剂对2-18F-FDG和2-18F-FDM的构成比例有很大的影响。表列举了以TAG为底物进行2-18F-FDG生产时亲电氟化试剂和反应溶剂对2-18F-FDG和2-18F-FDM的构成比例的影响。

表亲电氟化试剂和反应溶剂对2-18F-FDG和2-18F-FDM的构成比例的影响亲电氟化试剂反应溶剂2-18F-FDG :2-18F-FDM

18F-F

2CH3COOH65 :35

18F-F

2CH3CN65 :35

18F-CH

3COOF CH3COOH27 :75

18F-CH

3COOF CH3CN30 :70

18F-XeF

2C6H6/BF350 :50

18F-XeF

2Et2/ BF3100 :0

18F-CH

3COOF C6H14/CCl3F70 :30

18F-CH

3COOF C6H6/ CCl3F95 :5

利用纯的2-18F-FDG和2-18F-FDM进行PET脑显像,发现局部大脑的代谢率无差异,但是进行2-18F-FDG和2-18F-FDM比例的测定仍然是有必要的,并尽量使2-18F-FDM的比例低于5%。

HPLC法是进行2-18F-FDG化学纯度分析的最好方法,以85%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层析柱为反相氨基柱,以视差检测器进行检测,要求化学纯度大于95%。

③放射化学纯度

除含有2-18F-FDG外,可以通过放射分析方法来鉴定未反应的[18F]氟化物、部分乙酰化的[18F]氟-脱氧葡萄糖衍生物或[18F]氟标记化合物。要求2-18F-FDG的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

放射性-HPLC法:该法是快速而准确的方法,容易对放射性杂质进行有效的分离并进行定量测定。测定时同样以85%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层析柱为反相氨基柱,用放射性探测器进行检测,要求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但使用反相氨基柱,由于拖尾效应,2-18F-FDG与[18F]氟化物的分离不理想。因此,在乙腈水溶液洗脱的反相氨基柱法中,为了起排代作用,在洗脱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F,才能有效地将[18F]氟化物分离并从该柱上洗脱下来。另外,也可用Dionex PA100阴离子交换柱,用L NaOH作为洗脱剂,该法能使[18F]氟化物、葡萄糖、2-18F-FDG以及部分水解的糖实现分离。

TLC法:取适量注射液和标准2-19F-FDG溶液分别点于硅胶薄层层析板上,用95%乙腈水溶液为展开剂进行展开,直到溶剂移到层析板长度的约3/4处,取出并干燥,然后用适当的放射性测定法测定放射性分布。或在已展开的层析板上喷2N H2SO4溶液并在110℃下显色10min,以确定FDG的Rf值。其2-18F-FDG的Rf值应与标准2-19F-FDG的Rf值一致,约为。

④比活度

比活度(Specific activity)可以通过合成时引入合成系统的氟化物的量来确定。用不加载体的18F-F-的亲核取代法进行18F-FDG合成时,比活度能达到270Ci/μmol。在亲电取代合成的情况下,靶气体中的载体氟将会限制比活度,而此时比活度是靶气体中氟的浓度、靶体积和靶气体压力的函数。载体量依靶设计参数而定,通常可能在~之间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比活度在20~400GBq/mmol(~8Ci/mmol)之间变化,这时18F-FDG所含葡萄糖量在100~300μmol范围。虽然18F-FDG-PET显像对其比活度的要求并不严格,但在质量报告中应列出比活度值,也可用放射性浓度(MBq/ml)代替。

⑤物理与生物学指标

对于正电子显像剂的细菌学、内毒素、pH值、等渗性和稳定性等物理与生物学指标也有严格控制的质量参数。这些质量参数的保证主要在于按适当的生产工艺流程操作,并保证产品符合药典的要求。

一般性状:本品应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明溶液。

细菌学检查:由于大多数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半衰期短,许多药物对热不稳定,因此,灭菌过程是通过μm无菌过滤器来实现的,并收集在无菌的带盖玻璃小瓶中。生产系统在生产用于人体的放射性药物前,其灭菌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合格职业人员采用合格流程独立的予以证实,并且必须至少有三次证明是生产无菌无热原产品的。依其放射和生产特性,本品可在无菌检查完成之前放行使用。

在常规的18F-FDG生产中,应每月进行一次细菌学抽样检查。送检时取双份1 ml常规生产的18F-FDG注射液,分别用2管营养肉汤增菌培养液培养72h,观察结果应无细菌生长。

细菌内毒素检查:细菌内毒素不能通过加热和过滤除去,因此,在生产流程中所应用的水溶液、试剂和实验器材等均要求无热原。在18F-FDG生产过程中,酸水解过程是除去热原的一个有效的过程,因为在pH<1时,在80℃以上加热10min,即可相当有效地破坏热原。

热原试验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进行。取装有鲎试剂溶液的试管4支,其中2支各加入18F-FDG注射液作为试验管,1支加入内毒素工作标准液作为阳性对照管,另一支加入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作为阴性对照管,混匀后在37℃水浴中保温60min。观察结果应为鲎实验阴性,定量测定其内毒素含量每mL不得超过175EU/V(EU为内毒素单位,V为在有效期限时总剂量的最大体积)。

pH值:18F-FDG注射液的pH随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同样,即使是相同工艺流程,批与批之间可能也有较大的变化。pH测定通常用pH计或pH试纸法测定。

由于pH测定方便快速,因此应按常规进行。要求18F-FDG注射液的pH必须在~之间。

18F-FDG注射液经研究证实,在300mCi以上的溶液中,18F-FDG在几小时内对氧化和辐射分解是稳定的。

PET显像剂的生产 18F-FDG的合成

18F-FDG

作用机理

2-18F-2-脱氧-D-葡萄糖(18F FDG)是最常用的代谢显像剂,其代谢途径与天然葡萄相似。通过载体-传递转运系统运输到组织细胞内,在己糖激酶作用下催化磷酸化,变成6-磷酸-

18F- 脱氧葡萄糖(18F-FDG-PO

4),但它不象6-磷酸-葡萄糖能继续代谢,而较长时间滞留在组织细胞内,在葡萄糖代谢平衡时,滞留量大体上与组织葡萄糖消耗量一致,因此,18F-FDG 能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状态。

放化合成

核反应

(1) 20Ne(d,a)18F

(2) 18O(p,n)18F

制备方法

(1) 亲电加成反应;

(2) 亲核取代反应包括固相亲核氟化反应和液相亲核氟化反应。水解分为盐酸水解和氢

氧化钠水解。

1)亲核取代法的合成流程(Kry2.2.2催化法)

氨基聚醚2.2.2()催化法是目前首选并广泛使用的方法,其流程如下:

① He加压将含有18F-F-的靶水从靶室内传出,使其通过预先活化的Sep-pak QMA柱而

捕获18F-F-;

②用含 K2CO3和 Kry2.2.2的洗脱液洗脱18F-F-到反应瓶中;

③将反应瓶在115℃的油浴中加热蒸干,然后,加入乙腈再蒸干;

④将20~30mg三氟甘露糖(Mannose triflate)溶解于1ml乙腈,并加入到反应瓶中;

⑤将反应瓶置于110℃的油浴中5min,使其进行亲核氟代反应,生成四乙酰基

-2-18F-2-脱氧葡萄糖(1.3.4.6-tetra-O-acetyl-2-deoxy-2-[18F]fluoro-D-glucose);

⑥吹入N2,吹干反应瓶中的乙腈;

⑦在反应瓶中加入1mol/L HCl溶液2ml,在115℃的油浴中加热,水解去掉乙酰保护

基(AcO-);

⑧向反应瓶中加入碱性磷酸盐缓冲液终止水解反应,并使溶液pH为中性;

⑨加压将反应瓶中所有溶液通过C18反相柱,Al2O3柱及μm微孔滤膜而收集产品瓶中,

得到可供注射的18F-FDG溶液。

2)亲电取代法的合成流程

亲电氟化试剂较多,现简单介绍以18F-CH3COOF为亲电氟化试剂合成18F-FDG的方法。

①将含有18F-F2的靶气体从靶室内传出,进入装有液氨和12~15ml冰乙酸的玻璃起泡

器中,得到18F-CH3COOF,并用KI-Na2S2O3滴定法测定18F-CH3COOF的化学产量;

② 在18

F-CH 3COOF 溶液中加入含25~30mg 3.4.6-三乙酰-D-葡萄糖醛(TAG)的冰乙酸溶

液1ml ,然后加热蒸干;

③ 加入2mol/L HCl 3ml ,120℃加热10~15min ;

④ 加入10 mg 活性炭,并加热蒸干;

⑤ 加入3ml 乙腈水溶液(%H 2O ),混合后,使该混合物通过硅胶柱(×10cm),然后

用相同的乙腈水溶液淋洗,弃去前面收集的洗提液,收集以后的洗提液15ml ;

⑥ 将15ml 洗提产物溶液蒸干,加入1 ml 无热源H 2O ,再次蒸干;

⑦ 加入无菌无热源生理盐水,溶解后,用μm 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并收集于产品瓶中,

得到可供注射的18F-FDG 溶液。

以上两类方法的生产流程均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在自动化合成装置中完成,如西门子公司生产的CTI CPCU 自动合成装置和GE 公司的FDG MicroLab 、TRACERLabFX FN 系列自动合成装置是利用亲核取代法进行18

F-FDG 合成的自动化装置;美国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研制的SUO 自动合成装置是利用亲电取代法进行18F-FDG 合成的自动化装置。 PET 显像剂的质量要求 13N-氨水的质量要求

13N-氨水(13

N-NH 3·H 2O )的制备和质量要求

自1971年由Welch 利用12C (d ,n )13N 核反应生产出13N 以来,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了13N-NH 3·H 2O 的产生,并已成功的用于临床PET 研究。13N-NH 3·H 2O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PET 显

像,无创地评价心肌和大脑等组织的血流灌注,在静息和负荷状态下利用13N-NH 3·H 2O PET

心肌血流灌注显像早期诊断冠心病,并结合18F-FDG PET 心肌代谢显像作为缺血心肌存活评价的“金标准”。13N-NH 3·H 2O 作为PET 放射性药物已被美国药典收录,我国药典尚未收录。

(1) 13N-NH 3·H 2O 的制备

13N-NH

3·H2O的合成方法有两种,即还原法和就地在线法。可根据回旋加速器的装备和设置来选择生产方法。

①还原法

还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利用16O(p,α)13N反应,用还原剂还原经质子照射16O-H2O产生的13N-NO2-、13N-NO3-,加热并用He将产生的13N-NH3传送到吸收液中,使其捕集到生理盐水或微酸性的生理盐水中。根据所使用的还原剂不同,而分为戴氏合金(Devarda’s Alloy)还原法和钛还原法。

戴氏合金(Devarda’s Alloy)还原法:戴氏合金是一种粉末状的铜锌铝合金,三种金属成分所占的比例各为50%,5%和45%。合成时将含有13N-NO2-、13N-NO3-的靶水用He加压传送到装有戴氏合金和NaOH(2 :1 W/W)的密闭容器中,13N-NO2-、13N-NO3-一经还原成

13N-NH

3,便由He气流将气态的13N-NH

3带入生理盐水溶液中。经过滤除菌后,即可得到高比

活度的13N-NH3·H2O生理盐水溶液。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产物的放射性浓度高,可高达2220~2690MBq/ml,因此,能明显地产生“弹丸”效应。

钛还原法:使用氯化钛(TiCl3)或氢氧化钛[Ti(OH)3],在碱性介质中完成还原反应,其整个生产过程与戴氏合金(Devarda’s Alloy)还原法相同。

②在线法

在线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起先利用甲烷气为靶材料,通过12C(d,n)13N核反应生产出13N-氨。以后随着回旋加速器技术的进步,用16O-H2O为靶材料,通过16O(p,α)13N 反应,建立就地在线还原法来生产13N-NH3·H2O。

就地在线还原法:利用乙醇作为反应过程中的氧化性自由基清除剂清除靶水中产生的氧化性基团,阻止经质子照射16O-H2O而产生13N-NO2-、13N-NO3-等高氧化态的氮氧化物,在靶中直接产生13N-NH3·H2O。其方法是将乙醇加到无菌脱气的去离子水(电阻率大于15

MΩ.cm)中成为1~5mmol/L的乙醇水溶液,以该溶液为靶材料,用20~35μA质子束流照射15~20min。轰击结束后,He气加压将靶水传送到与管道末端相连接的IC-OH阳离子交换滤筒,然后用注射用生理盐水洗脱,经过滤除菌后即获得可供注射用的13N-NH3·H2O显像剂。该法靶材料准备简单,流程操作简捷,成本低廉,但与戴氏合金还原法相比,产物的放射性浓度较低。

甲烷气法:在气体靶里充入高纯度的甲烷(%),用氘核轰击通过12C(d,n)13N核反应生产出13N-氨。轰击结束后,用He气作为载气将靶内的活性气体传出并吸收在微酸性的无菌无热源蒸馏水中,吸收过程结束后进行碱化处理,然后进行蒸馏纯化,馏分出的13N-NH3吸收在为酸性的生理盐水溶液中,经过滤除菌后即获得可供注射用的13N-NH3·H2O显像剂。该法因其过程复杂,需要较昂贵的氘气等原因而未被广泛应用。

(2)13N-NH3·H2O溶液的质量指标

鉴于13N的物理半衰期只有10min,因此,13N-NH3·H2O溶液的放射性核纯度、放射化学纯度、化学纯度以及药物质量的控制均取决于良好的生产时间、过程控制、快速的质量控制流程和追溯试验。

①放射性核纯度

核杂质来源:除某些未经处理的靶水中的非挥发性阳离子放射性核素杂质外,还有来自靶窗箔以及少量因16O(p,pn)15O和18O(p,n)18F反应产生的15O和18F标记的杂质,其量取决于入射粒子的能量,也取决于生产方法和途径[9]。

在利用还原法的生产途径中,由于其过程经过热蒸发过程,因此可以有效地除去[18F]氟化物和其他以阳离子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核素杂质。但在该过程中,可能只有以15O-H2O形式存在的少量15O作为杂质核素而存在于13N-NH3·H2O溶液溶液中,但在生产完成到显像时的一段时间(约10~15min)内,足可以让少量的15O衰减掉。

在利用就地在线还原法生产13N-NH3的过程中,传出的靶水中可能含有来自靶窗箔膜的阳离子放射性杂质,其成分与含量决定于箔膜的材料、束流强度与能量。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将13N-氨吸附在阳离子交换柱上,随后进行分步解吸,以除去阳离子放射性核素杂质。由于其它放射性核素对13N-氨的污染比对其它正电子显像剂污染的可能性大,因此,对放射性核纯度的检验建议不仅在合成工艺研究阶段要进行,而且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

核纯度的测定: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核纯度的鉴定。其一是利用锗半导体多道γ谱仪测量法进行测定,其γ谱出现一个的主光电峰。在检测中,可能出现一个的总峰,这取决于源的几何条件和探测器效率。其二是半衰期测定法,即取一定剂量的13N-NH3·H2O溶液,测定其放射性活度,并记录测量时间,然后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连续测定5个半衰期内

13N-NH

3·H2O溶液的放射性活度。以时间为横坐标,放射性活度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得到

斜率k<0的直线。由此直线上的任何两点可计算得半衰期,13N的半衰期为10min,并求得在t=0时的总放射性活度,与原始总放射性活度相比,从而求得13N的核纯度。13N的核纯度大于%。

②化学纯度

化学杂质来源:不同的生产方法,其可能的化学杂质不同。在戴氏合金或氯化钛还原法中,其可能的化学杂质是来自于还原剂中的微量的金属离子如铝、钛等。就地在线还原法可能含有添加的乙醇,但因其含量低,不会影响显像。

化学纯度分析:利用HPLC和/或TLC法测定产物的化学纯度。TLC法采用硅胶层析板,以V水:V丙酮:V丙酸=2:3:1的溶液为展开剂,用10%H2SO4乙醇溶液进行喷雾显色;HPLC法用C-18色谱柱和电化学检测器,流动相为V甲醇:V水=85:15,流速为1ml/min;铝离子用铝试剂比色法,钛离子用点滴试验或水杨酸比色法进行检测,载体铵离子用奈氏试剂(Nessler’s reagent)显色法检测。13N-NH3·H2O溶液的化学纯度要求大于99%,铝离子含量<1ppm,载体氨的浓度<1mmol/L。

③放射化学纯度

利用放射性-HPLC和/或TLC法测定产物的放射化学纯度。TLC法采用硅胶层析板,以V

水:V丙酮:V丙酸=2:3:1的溶液为展开剂,用放射性薄层层析扫描仪进行放射性扫描,获得13N-NH

3·H2O溶液的放射化学纯度;如无该扫描仪,可将展开后的层析板切成等距离的硅胶条,用γ计数仪测定放射性,也能获得理想的结果;放射性-HPLC法用C-18色谱柱和放射性流量检测仪,流动相为V甲醇:V水=85:15,流速为1ml/min。13N-NH3·H2O溶液的放射化学纯度要求大于95%。

④比活度

根据13N-NH3·H2O溶液的放射性活度和HPLC法测得的化学量,即可获得比活度,要求

4MBq/mmol(10Ci/mmol);也可求得放射性浓度,13N-NH

3·H2O溶液的比活度不小于37×10

要求不小于740MBq/ml。

⑤物理与生物学指标

一般性状:本品应为无色澄清溶液。

细菌学检查:13N-NH3·H2O的除菌过程是通过μm无菌过滤器来完成的。在生产中,生产器材和试剂必须是无菌无热源产品。依其放射和生产特性,本品可在无菌检查完成之前放行使用。

在常规的13N-NH3·H2O生产中,应每月进行一次细菌学抽样检查。送检时取双份1 ml

常规生产的13N-NH3·H2O注射液,分别用2管营养肉汤增菌培养液培养72h,观察结果应无细菌生长。

内毒素检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进行。取装有鲎试剂溶液的试管4支,其中2支各加入13N-NH3·H2O注射液作为试验管,1支加入内毒素工作标准液作为阳性对照管,另一支加入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作为阴性对照管,混匀后在37℃水浴中保温60min。观察结果应为鲎实验阴性,定量测定其内毒素含量每mL不得超过175EU/V(EU为内毒素单位,V为在有效期限时总剂量得最大体积)。

pH值:13N-NH3·H2O注射液的pH随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同样,即使是相同工艺流程,批与批之间可能也有较大的变化。pH测定通常用pH计或pH试纸法测定。由于pH测定方便快速,因此应按常规进行。要求13N-NH3·H2O注射液的pH必须在~之间。

PET显像剂的生产 13N-氨水的制备

13N-氨水(13N-NH

3·H2O)的制备

13N-NH

3·H2O的合成方法有两种,即还原法和就地在线法。可根据回旋加速器的装备和设置来选择生产方法。

①还原法

还原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利用16O(p,α)13N反应,用还原剂还原经质子照射16O-H2O产生的13N-NO2-、13N-NO3-,加热并用He将产生的13N-NH3传送到吸收液中,使其捕集到生理盐水或微酸性的生理盐水中。根据所使用的还原剂不同,而分为戴氏合金(Devarda’s Alloy)还原法和钛还原法。

戴氏合金(Devarda’s Alloy)还原法:戴氏合金是一种粉末状的铜锌铝合金,三种金属成分所占的比例各为50%,5%和45%。合成时将含有13N-NO2-、13N-NO3-的靶水用He加压传送到装有戴氏合金和NaOH(2 :1 W/W)的密闭容器中,13N-NO2-、13N-NO3-一经还原成

13N-NH

3,便由He气流将气态的13N-NH

3带入生理盐水溶液中。经过滤除菌后,即可得到高比

活度的13N-NH3·H2O生理盐水溶液。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产物的放射性浓度高,可高达2220~2690MBq/ml,因此,能明显地产生“弹丸”效应。

钛还原法:使用氯化钛(TiCl3)或氢氧化钛[Ti(OH)3],在碱性介质中完成还原反应,其整个生产过程与戴氏合金(Devarda’s Allo y)还原法相同。

②在线法

在线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起先利用甲烷气为靶材料,通过12C(d,n)13N核反应生产出13N-氨。以后随着回旋加速器技术的进步,用16O-H2O为靶材料,通过16O(p,α)13N 反应,建立就地在线还原法来生产13N-NH3·H2O。

就地在线还原法:利用乙醇作为反应过程中的氧化性自由基清除剂清除靶水中产生的氧化性基团,阻止经质子照射16O-H2O而产生13N-NO2-、13N-NO3-等高氧化态的氮氧化物,在靶中直接产生13N-NH3·H2O。其方法是将乙醇加到无菌脱气的去离子水(电阻率大于15

MΩ.cm)中成为1~5mmol/L的乙醇水溶液,以该溶液为靶材料,用20~35μA质子束流照射15~20min。轰击结束后,He气加压将靶水传送到与管道末端相连接的IC-OH阳离子交换滤筒,然后用注射用生理盐水洗脱,经过滤除菌后即获得可供注射用的13N-NH3·H2O显像剂。该法靶材料准备简单,流程操作简捷,成本低廉,但与戴氏合金还原法相比,产物的放射性浓度较低。

甲烷气法:在气体靶里充入高纯度的甲烷(%),用氘核轰击通过12C(d,n)13N核反应生产出13N-氨。轰击结束后,用He气作为载气将靶内的活性气体传出并吸收在微酸性的无菌无热源蒸馏水中,吸收过程结束后进行碱化处理,然后进行蒸馏纯化,馏分出的13N-NH3吸收在为酸性的生理盐水溶液中,经过滤除菌后即获得可供注射用的13N-NH3·H2O显像剂。该法因其过程复杂,需要较昂贵的氘气等原因而未被广泛应用。

18F-NMSP

18F-3-N-烷基螺环哌啶酮

3-N-[18F]甲基螺环哌啶酮(18F-NMSP)的合成是用环丙基-对-硝基苯酮与18F-F-进行亲核反应方法完成的。其18F-NMSP的产率为10%~15%,比活度大于10Ci/mμmol。 3-N-[18F]

氟乙基螺环哌啶酮(18F-NESP)可通过螺环哌啶酮的功能性3-N-乙烯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来生产。利用3-(2’-溴乙基)-螺环哌啶酮与[K/Kryptofix]+ 18F-在乙氰溶液中进行取代反应,18F-NESP的产率为30%~40%,比活度为2~10Ci/mμmol[67]。

18F-NMSP和18F-NESP已成功的用于测定突触后D

2受体的位置与密度,对测定纹状体中

D2受体的位置它是一非常有效的示踪剂。注射后,放射性迅速从血液中清除,大脑尾状核和豆状核有较高的摄取,额叶皮质摄取最低。对于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和其它精神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18F-NaF

18F-氟化钠(18F-NaF)

18F-氟化钠(18F-NaF)是重要的骨血流和代谢显像剂。18F-NaF PET全身显像在骨质疏松、骨髓纤维化、Paget氏病、骨癌及转移性骨癌等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反应的监测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8F-NaF的制备

18F-NaF制备方法可分为离子交换法和直接处理法。KHCO

3生理盐水淋洗阴离子交换膜(如Bio-Rex AGI-X8)法和淋洗离子交换柱(如Dowex 1×8)法是比较理想的半自动化方法,这些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回收18O-H2O,但需要自动化设备及其它特殊装置。直接处理法是用质子束流持续轰击18O-H2O后,得到含18F-F-的水溶液,溶液纯化后,通过μm

的微孔滤膜,经10~20ml无菌生理盐水洗涤吸收后,在收集瓶中得到18F-NaF生理盐水溶液。

放化纯度测定

HPLC法:NH2-柱,流动相为含KF的60%乙腈水溶液。

TLC: 硅胶板,展开剂为95%乙腈水溶液,Rf=0。

用量与显像

74--555 MBq (2--15 mCi);静脉注射后90 min开始显像。

用途

用于骨显像和骨血流测定;定量测定骨代谢,用于骨移植和恢复治疗监测;全身骨扫描有助于转移瘤的早期诊断。

18F-MPPF

18F-MPPF

PET显像能定量的监测体内5-HT1A受体的病理变化。4-(2’-methoxyphenyl)-

1-[2’-(N-2’’-pyridinyl)-p-[18F]fluorobenzamido]ethylpiperazine (18F-MPPF)是适宜的5-HT1A受体PET显像剂,18F-MPPF对5-HT1A受体的结合有较高的选择性。 18F-MPPF的合成是利用亲核取代反应由18F-F-取代相应底物分子中的芳香化硝基基团。18F-MPPF的放化纯度大于99%,比活度大于mmol。

18F-FU

18F-5-氟脲嘧啶(18F-5-FU)

18F-5-FU已成功的用于探测肿瘤,在恶性肿瘤中,18F的累积增加。18F-5-FU-PET显像也可以测量5-FU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药物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改变提供有价值的依据。18F-5-FU是用脲嘧啶与18F-F2在冰乙酸溶液中直接进行氟化反应来合成的,

18F-5-FU 的放化纯度大于99%,比活度为×10-5Ci/μmol。

18F标记的显像剂 18F-FMISO

18F-FMISO

作用机理

18F-FMISO是在临床上较早使用的一种乏氧显像剂,属于2-硝基咪唑的衍生物,主要应用于乏氧组织的显像。它可通过主动扩散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硝基(NO2)在硝基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在非乏氧细胞内,硝基还原产物可立即被氧化;而在乏氧细胞内,硝基还原产物则不能发生再氧化,还原产物与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发生不可逆结合,滞留于乏氧细胞中,其浓聚程度与乏氧程度成正比。因此18F-FMISO显像可以用来表示肿瘤组织中乏氧组织的乏氧程度。乏氧组织的有无与多少对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肿瘤组织的氧合程度决定了肿瘤对射线的敏感程度,对于精确放疗来讲同样也决定了肿瘤中射线的剂量分布情况,而这些条件是否能够达到,对临床治疗的最终疗效有着显著的影响。因为照射剂量不足,肿瘤组织组织不能有效消灭;剂量过高患者有可能无法耐受,

都会导致治疗的失败。使用18F-FMISO显像我们可以有效的获得有关肿瘤组织的氧合状态的信息,使用这些信息制定放疗计划,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确定肿瘤细胞的那些部位需要提高照射剂量,从而使照射剂量分布更加合理或者在治疗前根据乏氧情况使用增敏剂提高肿瘤组织的氧合程度。对于放疗后的患者同样可以确定肿瘤组织的乏氧状态的变化,实时监控肿瘤的氧合状态,对于肿瘤的继续治疗意义重大。

放化合成

核反应: 18O(p,n)18F

制备方法:

1-(2'-nitro-1'-imidazolyl)-2-O-tetrahydropyranyl-3-O-toluenesulf onylpropanediol(NITTP)作为前体合成[18F]FMISO

1.在Dewar瓶中加入液氮。检查冷阱是否干燥,如不是,请替换。

2.打开真空泵。

3.打开压缩空气和惰性气体开关。

4.左上角的排气口安装无菌过滤器。向产物导出管安装无菌过滤器(对于真空试剂瓶应是非通气的过滤器)和无菌针头。不要摘下针头帽。

5.热室外部的铅防护容器中设置一个用隔膜帽密封的真空瓶。将其连接到装配有无菌过滤器和针头的导出管上。

6.安装好18F阴离子分离柱(QMA)(V10-V11之间),以及Al2O3分离柱(Alumina N)(V14-V12之间)。带有male Luer 接头的Teflon试管连接到分离柱的顶端。确保分离柱连接到相应的分离柱支架和管路上。7.将V18和V15之间的管路直接相连。

8.1号瓶中(阀V1上方对应的试剂瓶,其余类推)加入15 mg Kryptofix

2.2.2.和 3 mg K2CO3(溶于 1 ml乙腈和ml水中)。

9.6号瓶中加入 1 ml HPLC淋洗液(水/乙醇=95/5,v/v)。

10.4号瓶加入 1 ml 1 N HCl(市售浓盐酸 1 ml,加去离子水至10 ml体积)。11.5号瓶加入ml 30%乙酸钠(4.286 g乙酸钠溶于10 ml水中)。

12.3号瓶加入 5 mg前体NITTP(溶于 1 ml DMSO中)。

核医学名词解释

核医学名词解释 1.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或核射线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领域研究的学科。 2.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3.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4.ECT:发射式计算机断层显像。 5.放射性核素:不稳定核素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同时变成另一种核素,称为放 射性核素。 6.核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同时转变成别的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放 射性核衰变,简称核衰变。 7.半衰期(T1/2):指放射性核素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物理半衰 期,常用来表示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 8.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放射性活度(A):是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是一个反映放射性强弱的 常用物理量。其SI单位是贝克(Bq),定义为每秒一次衰变。即1Bq=1s 旧制单位是居里(Ci),1居里表示每秒×1010次衰变。居里与贝 克的换算关系:1Ci=×1010 Bq;1mCi=37MBq;1Bq=。 10.母牛:即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是一种从较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母体核素中分离出由它衰变 而产生的较短半衰期子体放射性核素的一种装置,常用的是99Mo——99M Tc发生 器。 11.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的化学分子作为示踪剂,应用核射线探 测仪器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在发生核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射 线,来显示被标记的化学分子的踪迹,达到示踪目的,用于研究 被标记的化学分子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的客观存在及其变 化规律的一类核医学技术。 12.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达到高峰处于较为稳定状态进行的显像称 为静态显像,是最常用的显像方法之一。 13.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人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种连续影 像或系列影像,称为动态显像。 14.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是指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且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 或摄取很少,在静态影像上病灶组织的放射性比正常组织高,而呈“热区” 改变的显像。 15.阴性显像:又称冷区显像,指显像剂主要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而病变组织基本不 摄取,在静态影像上表现为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病变部位呈放射性分布稀 疏或缺损。 16.体外放射分析:是指在体外条件下,以结合反应为基础,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物为踪剂, 以放射测量为定量手段,对体内微量物证进行定量检测的技术的总称。 17.RIA:即放射性免疫技术,是在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中,加入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 与有限量的特异性抗体发生竞争结合,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反应体系中的标记 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游离标记抗原分离,并测定其放射性,从而测出待测抗原的含 量。 18.IRMA:即免疫放射分析技术,是把放射性核素标记到抗体上,然后以过量的标记抗体 与待测抗原结合,将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未结合的标记抗体分离,通过放 射测量求的待测抗原的含量。

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探讨

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探讨 核医学在临床医学中属于一门特殊的学科,其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给予诊治疾病。核医学影像诊断的优点在于其功能以及代谢特征。现如今,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达到分子层次,然而核医学和其联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分子核医学,分子核医学能够为肿瘤进行有效鉴别,为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标签:发展现状;肿瘤;分子核医学 肿瘤指的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之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对人们身体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危害。虽然大家对肿瘤的初期诊断给予关注,可是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依然较低,特别是肺癌,其5年生存率只有15%。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根据相关报道表明,分肿瘤标记物在肿瘤方面的应用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通过其示踪技术,揭示病理变化组织细胞受体的相关变化以及基因的异常表达等,为其初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2-3]。本文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对肿瘤分子核医学的发展现状给予详细阐述,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1 肿瘤标记物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Herberman在USA国立癌症研究所召开的人类肿瘤免疫诊断会当中所提出来的[4]。肿瘤标记物一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846-1928年,第一次发现本周蛋白;第二阶段:在1929-1962年,发现部分蛋白、激素酶以及同工酶在肿瘤出现异常情况,如乳酸脱氢酶、促性腺激素、异位激素以及碱性磷酸酶;第三阶段:在1963-1975年,发现了部分胚胎蛋白性标记物,如AFP、CEA等[5];第四阶段:从1976年到今天,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日益成熟,众多的标记物被发现,如CA19-9、CA15-3及CA125等[6]。 这些物质一般是糖蛋白,能够利用检验血液等相关体液检查出来,同时给予监测[7]。现如今,经常使用的肺癌肿瘤标记物去、消化道肿瘤标记物群、hCG、CA125、CA153、CA724、CA199等[8]。其一般在肿瘤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检测出来,有助于初期及时发现病灶,则显示治疗效果也许不明显;如临床手术切除肿瘤一段时间以后标记物开始明显升高,则一般显示身体当中也许有肿瘤细胞增殖和生长,如在临床治疗以后显著降低,则显示治疗有效,不然,需要给予密切监测。所以,有相关临床丰富经验的医师一般会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对瘤体大小给予全面评估,动态观察相对应标记物,以便对其相关状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提醒临床医师是否更换疗法[9]。 2 肿瘤标记物 2.1 甲胎蛋白(AFP)

核医学新技术碘粒子治疗肿瘤

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其实也是一种放射治疗肿瘤的方法。不过,它是在CT和超声引导下,将发出低能量γ射线的碘125粒子直接植入肿瘤组织内,对肿瘤组织进行持续性的、最大程度的毁灭性杀伤。 常规治疗肿瘤的方式有3种:手术切除、化疗和放射治疗,以及生物治疗等,而这几种疗法并非对所有肿瘤都适宜,常规放射性治疗由于辐射面积较大、放射性射线剂量大和贯穿人体,对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损伤很大。与常规外照射治疗相比,在CT和超声引导下植入碘125粒子优势显着:内照射射线剂量小,作用时间更长,治疗定位更准确,对肿瘤局部作用均匀,辐射半径小(两厘米左右),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极小,是一种非常好的局部治疗措施。与化疗配合,治疗肿瘤的效果更加明显(可以杀灭远处的微转移病灶)。 该技术对肿瘤的局部治疗可以达到或接近手术和其他毁损病灶疗法的效果。对于某些经手术后,出现复发或者局限转移的肿瘤,碘125粒子植入具有明显优势。此外,还可作为常规放射治疗的补充和协同治疗的手段,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很多人眼中,碘125粒子植入只是治疗肿瘤的辅助方式。其实不然,它不但可以作为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而且对部分肿瘤可以作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对常规放化疗不敏感的肿瘤,碘125粒子植入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如前列腺癌,过去常用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综合治疗,其效果并不理想。如今,可以不用手术,直接植入碘125粒子,抑制肿瘤生长,达到常规治疗一样或更好的效果,而且保留了它的生理功能。另外,对于不愿行根治性手术以及一些无法手术的子宫颈癌、鼻咽癌患者,碘125粒子植入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对于已发生转移的肿瘤患者,选用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可达到有效控制转移

核医学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核医学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肿瘤治疗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前沿与热门问题之一,核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以其学科特色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PET\CT 的临床应用,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转移灶的寻找,对肿瘤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总要意义,是常规CT和MRI的有效补充。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方法,疗效肯定,是肿瘤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体层摄影术,单光子,内照射,DTC,粒子植入 核医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近年来飞速发展,与各个学科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使得临床传统科室间的界限划分受到挑战。曾经,核医学作为独立学科单独发挥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各种新技术的应用,现代核医学已经在包括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改善肿瘤的预后及延长生存期有跨时代意义。125I粒子植入技术日臻成熟,其作为粒子源植入体内,目前在国内外广泛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尤其是用于前列腺癌治疗已相当成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在国内的应用也日益增多,现以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改善肿瘤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延长生存期起了重要作用。 1.PET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是利用11C、13N、15O、18F等正电子核素标记或合成相应的显像剂,引入机体后定位于靶器官,这些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正电子,这种正电子在组织中运行很短的距离后,即与周围组织中的负电子作用,发生湮没辐射,发射出方向相反、能量相等(511KeV)的两个光子。PET显像是采用一系列成对的互成180°排列并与符合线路线路相连的探测器来探测湮没辐射光子,从而获得机体正电子核素的断层分布及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代谢和功能,对疾病进行诊断[1]。可以称之为生化显像、分子显像或功能显像,它可以在生化、血液浓度或组织改变之前发现异常而诊断疾病[2],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同时也是技术比较成熟的肿瘤核医学显像方法。此种显像剂反应了体内葡萄糖的代谢及利用情况[3],能够对肿瘤良恶性鉴别、临床分期、复发等进行早期诊断,指导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研究也得到了较为肯定的结论。相关研究表明,18F-FDG PET结合CT指导放疗可以发现更多的转移淋巴结,提高适形强调放疗(IMRT)的治疗剂量,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局部控制率。但是,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18F-FDG PET的局限性和不足。目前研究较多的是11C标记的甲硫氨酸(11C-MET),他进入细胞后通过几种生化途径,能够被蛋白合成系统利用或转化为S-腺苷甲硫氨酸,后者是甲基转移反应的主要供体和多种氨基酸合成的前体,起被摄取的程度反映了肿瘤细胞氨基酸转运增加。 另外,PET技术对放射治疗中靶区的确定也具有重要意义。放射治疗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靶区的确定,以CT、X线等影像技术为基础确定靶区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核医学技术是显示机体功能的技术,其影像结果是功能性影像,不仅对放射治疗靶区的确定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这些技术可以显示组织的代谢状态,使得肿瘤的体外无创性检查成为可能。核酸代谢显像剂3,-脱氧-3,[18F]-胸腺嘧啶核苷能够反映肿瘤的增殖状况,且其在炎症病灶中的摄取率明显低于肿瘤病灶,这解决了传统显像剂因为炎症病灶的摄取而产生假阳性的问题,为肿瘤的诊断打开的新的篇章。 2.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 美国的统计治疗显示,确诊肿瘤的患者甲状腺癌占1.4%,甲状腺癌占因肿瘤死亡患者的0.2%。我国上海市的统计资料显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为2.39/10万,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DTC分为乳头状和滤泡状两种,乳头状癌约占85%,恶性程度较低,但较早发生淋巴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