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国殇》教学设计4长春版

2020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国殇》教学设计4长春版

2020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国殇》教学设计4长春版
2020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国殇》教学设计4长春版

国殇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赏析,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3、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

说明:《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

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从屈原的时

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精神支柱。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穿越漫长的时光仍然充满着力量与壮美情感的诗篇的美,仍需从情感入手体味涵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第一段战斗的壮烈场面

难点: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说明:《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

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虽然遥隔两千

多年,但《国殇》中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作者的高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原因,所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安排在作者表达情

感的方式上。

【教学方法】自学,合作讨论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

代表作者。21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

非出自屈原手笔。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 “乎” “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

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2、关于《楚辞》

《楚辞》是《诗经》后的第二个高峰,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巨大而丰富的源头之一,《楚辞》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主要的作用。《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屈原强

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步的政治主张,与黑暗势力不妥协的精神,都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屈

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远游》《下居》《涣父》共25篇。屈原的代

表作是《离骚》,因此后人提到楚辞又称为“骚体诗”。

3、关于《国殇》

它是《九歌》(共11篇)中的一首。《九歌》是一套自成体系的祭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 所祭的都是自然神祇,为什么最后要祭到人鬼的国殇?因为从楚怀王后期开始,就曾经和秦

国交战,大都是秦胜而楚败。(可参改“背景”)后当楚怀王入关不返,死在秦国后,民间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固而在祭神时不但最后列入阵亡将士,而且用极其沉痛的心情历史地

描绘战争实况,以示不忘激发斗志,这是可以理解的。

三、整体感知

1、国殇(sh mg)被犀甲车错毂(g u)旌(j ing)旗蔽日躐(li e)余行左骖(c m)殪(y 1)挚(zh i)四马援玉枹(f u)天时怼(du i )霾(m d )

2、注释:

(1)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

(2)毂:车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率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

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3)旌: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

⑸凌:侵犯。躐(li e舱列):践踏。行(h dig):行列。

⑹左骖: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肼“骖”。殪(y 1义: 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

(7) 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8,埋)。通埋。絷(zh 1,直);绊往。

(8) 援玉枹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鼓槌。

(9) 天时:天意。坠:通怼,恨。威灵怒:神曼震怒。

(10) 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

(11) 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

(12) 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

(13) 挟(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

(14) 首身离:头和身子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

(15) 诚:果然是,诚然。

(16) 终:始终。

(17) 神以灵:指精神永存。

(18) 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殇者。鬼雄:鬼中雄杰。

3、理清结构

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

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出

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酷,楚方受创惨重,然而

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

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

如生,跃然纸上。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

四、合作探究

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有名的宝剑干将、镆铘就出在吴国。犀甲,是犀牛皮制做的铠甲。《周礼?冬官考工记?函人》

记载:“犀甲寿百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但作者此处用“吴戈”、“犀甲”

二词,并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而是要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

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的战斗。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作者笔力一转,展开了对战场情景的描写。“车锗毅兮短兵接”三句是写初战时的情景。“旌蔽日兮敌若云” 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车错毂兮短兵接”,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真是“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崩雷电。” (李华《吊古战场文》)一场多么惊惊心动魄的厨杀呵!

但是,毕竟敌我力量悬殊。楚国的将士渐渐力不能支了。“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跨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国的将士们将剩余战车的两轮埋入土中,用绳索将驾车的战马羁绊在一起一一这是古代车战中所谓“方马埋轮” 的战术。尽管古代军事家孙子认为这种战术“末足恃也” (《孙子?九地》),但楚国将士们此刻正是运用这一战术行动,来表示他们必死的决心。而作为楚军统帅的将领,则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

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出丝毫的怯懦和恐惧!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楚军将士的尸体横陈在广阔的原野上,他们全体为国捐躯了。

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在那遥远的旷野里,你们安息了,永远地安息了! 但是,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作者用“出不入”和“往不反”这两个同义重复的词组,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游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者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

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旬,是写实,

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

咼点。

五、写作特点

1选材气势宏大,成功塑造了鲜明的群体形象

屈原在许多作品中都以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塑造和表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橘颂》《离骚》《涉江》等,在《九歌》中,他所歌颂的大多是自然界的神祇,唯独《国殇》是追

悼为国捐躯英勇将士的祭歌。屈原从战争敌胜我败着笔,选材气势恢宏,场面庞大,情绪悲

壮激昂,振聋发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多么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多么浩气长空的英雄气概!寥寥数句,让我们体味到了古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血腥场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楚军将士宁死不屈,

人虽败精神不倒的大无畏精神。这种选材充分体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热爱和对楚军将士无限崇仰的真挚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战士的集体群像。

2、运用多种手法,生动再现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

本诗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

灵活。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上阵,与敌交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其中既写了敌军

人多势重,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从写法上,作者采用了三个结合:把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结合,把动态描绘与静止画面结合,把暗写敌人凶猛与明写楚军奋勇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映衬,使

当时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强烈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此外诗中还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敌方的人多势盛,渲染战斗气氛,对将士们面

对强敌不畏惧的精神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

3、采用叙赞呼应,完满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国殇》顾名思义是为悼念死难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写的这篇诗不仅仅是为了

祭悼亡灵,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以振兴楚国。围绕这个主题,这首诗在谋篇时采用了叙和赞前后呼应、紧密结合的方法。本诗第一部分描写战争情况,第二部分赞颂烈士们的业绩和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4、句式齐整精练,增强了全诗的庄严肃穆感

屈原大多数作品的语言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词藻华美,花团锦簇,而在《国殇》这篇诗

中,由于题材的肃穆感,屈原采用了质朴通俗、刚劲坚定的语句。句式上也是整齐精练,七字一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