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画入门指南

中国画入门指南

中国画入门指南
中国画入门指南

介休市老年大学中国画教材中国画基本知识

武吉毅编著

总论:

(一)中国画的基本概念……………………………………1-2 (二)笔法、墨法、艺术效果………………………………2-6 第一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7-8 第二章:临摹…………………………………………………9-15

①树法………………………………………………9-10

②山石法……………………………………………11-13

③点景、云水法……………………………………14-15 第三章:写生、透视………………………………………16-19 第四章:构图………………………………………………20-23 第五章:设色………………………………………………24-27 第六章:创作、题款、钤印………………………………28-31 附:中国画学习纲要………………………………………32-33

总论

(一)中国画的基本概念

学习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什么叫中国画?单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中国传统绘画”。按《辞海》中《中国画》的解释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体系”。

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美术的引进,出现了许多新的东西,有些作品如果不标以“中国画”几乎无法分类,这个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画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所以现在解释定义已不是那么简单。

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阶段,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传统中国画,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只有熟练的掌握绘画基本功和一定的学识修养以后,才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继而形成个人风格,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作品。

中国画的分类:

中国画历史悠久,分类也比较复杂

①从色彩上分,可分为水墨画,设色画两大类。

②从手法上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工夹写三种。

③以画科分为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草虫、走兽、鱼虾、瓜果、博古等。以上均可独立成画,又可结合在一起。如花卉、翎毛结合在一起名为花鸟。

④按技法分

山水画分:水墨、浅降、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没骨等。

花鸟画分:白描、勾填、没骨、点垛等。

人物画分:白描、重彩、半工半写、泼墨等。

⑤以绘画取向上分,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其中院体画泛指古代宫廷画家的作品,现代主题性创作的作品,这类作品讲究法度、风格华丽、周密不苟,主题性比较强,民间画以敦煌、永乐宫壁画及杨柳青、桃花坞等为代表。文人画一般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其实文人画与士大夫画还有区别,它只是相对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而言。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文学修养,重视笔墨技巧,在绘画历史上,建立了完整的绘画美学思想体系,理论著作甚多。

文房四宝、工具:

毛笔的种类繁多,当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短锋容易掌握,比较听话,长锋,不易掌握,含水量大,用硬毫勾线,易产生挺拔效果,但显得干枯。毛笔的好坏,以能达到锋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为宜。毛笔用完,要洗净悬挂,如长期泡在水中就是硬毫也容易发软,失去部分弹性。

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洁白稠密,能够吸附墨粒和扩散墨液,具有耐搓折,抗老化等特点,有“千年寿纸”之称,产地安徽泾县,宣纸的原料为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纸幅有三尺、四尺、六尺、八尺、丈二等。生宣具有吸水性,适宜于写意画。熟宣是在生宣的基础上加胶矾加工而成的,适宜于工笔重彩。除了宣纸外,还有夹江书画纸,皮纸、高丽纸,麻纸等等都具有生宣性质,均可使用。

墨分为油烟、松烟、漆烟三大类,油烟墨,墨彩光法,用处最

多,松烟墨浓艳无光,适宜于画发髻,鸟虫等,漆烟墨一般用于点睛之用。现在用墨方便了许多,均为研磨现成的墨液,购买使用时注意选用一些知名厂家好一些的产品。

砚在现代基本上已成为装饰品和收藏品,当然,有条件有兴趣的也可买来墨锭研磨,磨时要慢,所谓“磨墨如病夫”。现在砚的替代品为白色瓷盘。

除了文房四宝,作画还需要准备的工具和材料有镇纸、画毡、笔帘、笔洗、水勺、调色的盘子等。中国画颜料常用的颜色有花青、藤黄、赭石、朱腰、朱砂、石青、石绿等。市场上有12色、24色盒装等。

学一种专业,就应该知道和了解该专业的历史,应系统地学习一下中国绘画简史,欣赏一些历代名家的作品,这类书籍市面上大多有售,了解这些知识后,就可以正式学习中国画了。

(二)笔法、墨法、艺术效果。

所谓笔法就是笔峰的使用方法。一般分为中锋、侧锋,另外还有藏锋、露峰、逆峰、顺锋等。

中锋是笔峰居于线条的中央,中锋线条在中国画里很重要,有含蓄,圆浑、厚重的艺术效果,中锋行笔要快慢结合,太快了易轻浮,太慢碍流畅,行笔应稳重一些。

侧锋是笔锋在线条的一侧,程度大的也叫卧笔,侧锋的艺术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墨色丰富,奇峭多变,适于表现粗宽物象。二是容易形成飞白,得虚实变化的笔墨情趣,增加线条的形式美。

逆锋和顺锋是指用笔的运动方向与笔峰结构关系而言的,逆锋的效果,不同于侧锋,它有一种芲老、泼辣的韵味,有毛涩无光滑感觉,顺锋即拖笔,有流畅的感觉,适宜表现转折不多的线条。

藏锋浑厚,含蓄,露锋锋芒毕露线条锐利,并且有一些火气。

关于笔峰的使用,贺天健先生总结出十四种方法:

①直笔中锋

②卧笔中锋

③倒笔卷上

④倒笔提上

⑤卧笔旋拖

⑥放笔直下

⑦仰笔伸缩滚擦

⑧垂笔楷擦

⑨侧锋轻斮(音(酌))

⑩下笔重注

○11仰笔剔掠

○12仰笔旋拖

○13卧笔拖搁

○14卧笔横拖战动

这些用笔方法都是以上说过的方法上加以某些辅助或附带的动作而形成的。略显繁琐,可以作为参考,在实践中领悟和对证。

墨在中国画里不是一个单纯黑的概念,而是具有特殊意义和规

律的。

在中国画里,单纯用墨就能表现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有黑色五色之说。

用墨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六大类:

一、破墨。破在这里的意思是打破原有的墨迹而产生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滋润苍翠的艺术效果。有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所产生的艺术效各不相同。

二、积墨。顾名思义是一层一层积上的意思。元黄公望云:“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到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具体方法有干后积,半开半湿时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平涂,要见笔,积墨用好了有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

三、蘸墨。徐谓有诗:“尚有旧时书秃笔,偶蒋蘸墨写葡萄。”蘸墨就是毛笔饱含淡墨,蘸浓墨后速画。古人画兰竹时常用。

四、泼墨。泼墨并不是把墨直接往宣纸上倒,而还是用笔去画,不过从画面上看有泼墨的感觉,有酣畅淋漓的效果,适用表现云山烟画。

五、焦墨。焦墨和泼墨是两个对立的极端,焦墨不用水,直接用墨在宣纸上表现物象。

六、染。染的作用是使物体显出凹凸阴阳向背的作用,加强其立体感,古代画家把染分成点染、渲染、分染、烘染、接染、罩染等,主要是用笔的不同产生出的墨色效果。

在中国画里,借笔墨这个工具来抒发主观情感,叫“意象”造型,在一幅作品中,笔墨的要素要达到“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才能使用笔用墨有机的结合,才能使画面有“元气淋漓幛犹湿”的艺术效果。在一幅作品中好的笔墨关系具备三大职能:

①是意象的造型。

②是笔墨本身相对存在的形式美。

③是主观情感溶于笔墨中。

笔墨在营造物象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要流露出画家的人品情操,感受和激情。所以古画论中有“人品即画品”之说。

力度的节奏感,简略概括及笔墨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所特有。需花很大功夫去练习。李可染先生说过:“做一辈子基本功”,古人讲“用笔用墨千古不易”。

第一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山水画萌芽于晋,而成于五代盛于宋,元代达到鼎盛之势。最初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存在。

东汉以后,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日盛,“自然、天为、清净、虚淡”的思想影响着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精神需要,魏晋直到两宋,文人墨客对山水林泉的眷恋达到“不归、不倦、忘返”的地步,随着大量的文人加入绘画的队伍,田园诗、山水诗、山水文学的成熟发展,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发展在这种文化历史背景下,从人物画的附属背景脱离出来,成为中国画的一种独立画料。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不像西方绘画称为风景画而称之山水画,是因为中国山水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哲学意境。恽南田的“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正是山水画天人合一道的境界。

中国山水画的骨髓在于通过画面来传达某种情感的意蕴,任何程式化都可以在个人的审美感受中演变出无限丰富的意象图式,同样通过这一“程式”的体验与应用构成了中国山水画造型语言审美的独特魅力,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讲“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治,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通过角度的不同,来表现山川的不同形象,把山川的各个部分看成一个有生命的空间。

学习中国山水画,须从临摹开始。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临摹是继承传统的必经之路,也是学习笔墨技法的捷径。董源、范宽、元四家、明四家、石涛、黄寅虹等的作品都是学习的最佳范本,跟古人学,还要跟民间艺术学,敦煌壁画、汉画像砖、以及剪纸木刻等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传统是无数艺术家不断总结出来的,不是从天而降,所以学习中国画,远离传统,那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对范本,应眼看手追,边临边想,一点一划都不应轻易放过,几十遍,上百遍的临,直到心领意会。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时代的前进,赋予画家不断创新的使命,深入生活是学习山水画的重要一点,潘天寿讲“山水画家,不观黄岳,雁山之变,不足以勾引画家的心灵之奇变”。所以山水画须深入生活,游历名山大川,一则引发感受与激情,二则搜集素材,石涛有句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丰富的生活感受,是积累创作素材的源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今相通。

第二章临摹

(一)树法

清半千在《画诀》中说“学画先画树,再画石”。清秦祖永在《桐荫论画》里说:“作画先从树起,而画树又从枯树起。”在古代画语论述中,古人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古人云:“山有体,树木为衣,石为山之骨,泉水为山之血脉”。我们通过艺术实践,如果一幅画上全是象月球表面一样的干枯,会使人感到没有生命的存在,如果画是荒山野岭,那还有什么山青水秀而怡情养性之说。

画树应从枯树画起,起手一般从上到下,从细到粗,从左到右,向左的树枝自上而下,从右的树枝自下而上,出枝处留出空隙。取其顺势,用笔须转折顿挫,从整体着眼。

画有叶之树,树杆无须画全,树干的用笔要粗细变化,不但是阴阳向背的需要,也是笔墨节奏美的需要。出枝须分前后左右,这样符合自然规律。代表性的有鹿角枝,蟹爪枝。

树叶分点叶法、夹叶法。古人把点叶、夹叶分出类别,是为了区别叶子的形状,容易归类,不可拘泥,常用的几种要熟练的掌握运用。

点叶的墨色,要充分运用浓淡干湿的变化方不呆板,要注意聚散关系。

夹叶用笔要松动,一般要填色,如运用不恰当,容易死板。

下面介绍几种山水画里常用树的画法。

1、松树的画法

画松树的关键是树皮用笔要苍劲有力,要毛而不光,松皮不要画圆圈子,要有长短、大小、聚散、浓淡的变化。

画松针要注意参差错落和疏密分布,画松针一般是由外向里画,由四周向中心画,要不断练习。

2、柏树的变化

画柏树一般用中锋,轮廓线和主要的纹路墨色较浓,用笔搭接处转折关系,要有来龙去脉,形状如解开的麻绳。画完后可用淡墨略染,求明暗关系。

3、柳树的画法

古人说:“画树难画柳”,在柳树中荒柳,枯柳还较容易一些,难得是婀娜之柳,尤其它的柳枝,随风飘拂,用笔极易呆滞。柳树的特性,是近水生长,多见于水边或平地,画柳树要枝和干分开画,画干时不画枝,画枝时不画干,先画干,笔笔向上冲,干成,另换一枝适宜的笔,由上而下,勾出全部柳条。这样就消除了用笔上的矛盾,难而不难了,画柳树要特别注意,柳条的结顶,即干与枝的转折处,结顶形成要相成相破,有疏密,有层次,有生发。清半千说:“画柳若胸中存一画柳想,便不柳矣,何也?干未上而枝已垂,一病也,满身皆小枝,二病也,干不古而枝不弱,三病也,惟胸中先著画柳想,画成老枝,随意勾下数笔,便得之矣”。

4、杂树和树根画法

杂树泛指各种树木形成的树林,因为我们不是研究植物学,所以分类不必过于详细。杂树在宋人小景中经常用到,杂树用之得当,

景物情幽深邃,富有诗意。

画杂树小林,切忌因其“杂”而乱,无前无后,没有空间深入的感觉,这样是难以有幽静的、诗情画意的。

所谓杂树,是用各种树本相互衬托,一片小树林,有高低错落,有疏密虚空,有前后层次,墨色要有浓谈变化,枯树、点叶、夹叶穿插,使画面有浓荫深邃之感。

树根在画面中经常用到。一般幼树露根者少,老树露根者多,生长在土厚水分充足之处根少外露,生长在水分不足而多石之处,树根容易外露,为了画树的变化,在群树之间画几株露根的树,可以显的画面不呆板,可灵活应用。画树根要与枝干紧密配合,盘曲得势,用之得当。

(二)山石法

在山水画里,山石在画面的位置,是和树木一样重要的。古人说:“山为石之积,画山先画石”。画石须明白皴法。

皴的原意,是指皮肤因干燥而皴裂的形状,在山水画中逐被引伸为一种技法,用来表现山石表面的质感,阴阳向背的体积感,因各地山川地貌外形特征的不同,古代画家所处地域的不同创造出了许多种皴法,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山形万状,皴法亦应随之万变,如果学习古人的皴法,却不知道这些皴法的道理,甚至以皴法师承来分门别派,那就与皴之本来之意相违背了。石涛说:“笔之于皴开生面也,……,世人但知其皴而失却生面,纵使皴也与山何有哉!”所以,必须因峰之体异,峰以

皴合,才能抓住皴法的本质和妙用。

皴法,大致可概括为三类。

1、线皴,是以长短不同的线条,为皴的方法,包括:“长披麻皴、短披麻皴、解索皴、卷云皴、荷叶皴等”。

2、面皴,是以区分山石断面为主的皴法,此皴以侧峰居多。包括“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弹窝皴、拖泥带水皴等。”

3、点皴,有米点皴、豆瓣皴、雨点皴等、点皴一般为表现雨景常用。

上述皴法名称,虽可望文生义,但不可构泥照搬,须临摹与实景相结合,体会创造或改进发展。

线皴参考作品:董源、巨然、四王等。

面皴参考作品:李唐、马远、夏圭等。

点皴参考作品:范宽、米芾等。

不管用什么皴法,画成一块石头、一座峰峦,都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勾:起笔用淡墨,勾的时候,线条要顿挫有力,不仅要勾出轮廓,而且石内石纹也应随笔勾出,再落墨时,可以同勾的线条错开。

皴:皴就是开始在勾好石纹的大势上及阴暗之处,加以皴斫,目的是表现出阴阳向背的立体感,同时又满足了笔墨疏密及黑白的需要。皴不是一遍完成的,应先淡后浓,根据画面需要积墨,皴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加一些擦,可增加画面的厚重程度,丰富了笔法。所以有时也叫皴擦。

染:染是用较淡墨水渲染,更进一步增加山石的立体感及厚重感。染不等于平涂,要讲笔法,需根据画面需要,有时须留空白及飞白,有时需逐渐过渡,使其墨阶矛和,过渡自然。

点:指点苔,点苔很重要,它可以使枯燥的岩石顿时增添了生命,点苔一般是等干后再点。近代山水画家的处理方法不一样。说“点染与皴俱分,通体气脉不相联,故乏生气”。我觉得很有道理,如干后点苔,画面的墨色必然不融洽。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对点苔有几句画诀:“点苔要茸茸,点圆内成空。要知圆厚处,只有笔中锋,淡处不妨淡,浓也不碍浓”。

点苔同样也给画面起到提神的作用,如觉得画面发灰没有神,可以用浓墨或焦墨在主要轮廓线及阴暗处,予以提醒一下,能使画面精神振起,但注意不易过多,要慎重。

技法纯熟后,可不必遵循勾,皴、染、点这样的程序。艺术手法没有绝对固定的步骤程序。正因为如此艺术才显得如此可贵。

山为石之积,山与石的手法是分不开的,但山的轮廓、规律、形状等另有规律。

山的轮廓,高而尖的山头叫峰,低而圆的山头叫峦,两山之夹道叫壑,山之斜上称坡,土高为丘,山有脊,由脊分脉,由脉分络。

远山不勾不皴,仅以淡墨或螺青泼成,上稍浓不稍淡。

画山头先起一笔,再一笔从前一笔搭着画,用折塔方式转换山势。这样的山脉就好顺势画出。因为主脉折塔的地方就是支脉的起点,支脉分出,顺势画出其它支脉,这是一种灵活的画起。

画山头有个巧妙的方法,就是用藤黄水加在墨中。效果润泽好看,不过不能多用,用多了反而滞笨。

元代黄公望在《画山水诀》中有关于画山石的论述:“画石头的方法,先用淡墨来勾,失误还可以补救。再逐渐加浓墨画出更好,石块要画的自然,不要画得过于真切,要有看出正面,顶面与侧面,形状在方和圆之间,即它的轮廓,应由直线和弧线构成,直线的部分多些,才能有坚硬的感觉”。

(三)点景、云水法

在山水画里,人物、舟车、房舍、桥梁虽作点景之用,但在画面上占的比重很大,很有份量,先说人物、点景,人物虽小,但姿态神清不可马虎草率。用笔要顿挫而浑厚,点景人物宜清瘦,不宜肥胖,山水画中的人物不外坐、立、行三种,这些姿态须与画面境界协调。画时先用淡墨勾大势,再以浓墨提,线条要简练。点缀屋宇,须先审地势,要让人感到可游可居,平坡处可置房舍茅亭,屋舍较多时,要纵横穿插,一味平排,便感呆板。

远屋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里有三种样式。

①隔江隔山远树用之,仅见屋顶。

②坡间山凹小树中用之,除屋顶外,仅见部分墙壁。

③平坡间见全貌,用墨均淡。

画寺院远处宜藏于山凹,露殿顶,所谓“深山藏古寺”,近处宜用树林掩映,不可全露。

桥在画面上有绝径引幽深之用,点景之笔。运用好了有点睛之

妙。

在山水画里,云水不单是意韵、气韵的需要,也是画面布局的需要。

云的画法,一般有勾云、染云两种,勾云具有装饰效果,用笔活,用墨淡,这种方法在人物画里用的较多。山水画多以染云为主,要诀是“手画淡墨处,心想白云处。”画的时,可用淡墨根据山形皴擦而留,也可利用墨色渗化而留。

画水时,下笔要流畅,波浪似鱼鳞,然而要似鳞而非鳞,宜用破线交叉重叠画之。

泉水瀑布应注意水的源,要交待明白。瀑布的两侧,黑色宜深一些,显得幽深,但水流的边线要模糊一些。

瀑布的画法,无论水量大小,由于山涧环境不同,产生的形状千差万别,需要到真山真水中去体验领悟。

第三章写生、透视

元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讲“皮袋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摸写之……”。

在山水画的写生观中,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地。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即是我,我即是山,天人合一,神完气足。

中国画的学习,自临摹始,通过临摹,能在短期时间内高效率地了解各种基本技法。然后运用学到的各种技法,到大自然去印证传统,用所学技法去表述真山真水,架起程式山水与真实山水的桥梁。

古人讲:“山形面面观,山形步步移”。“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可入画的景物,并非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不可,生活中随处见到的小景致也是可以入画的,因此,选景非常重要。

“万物静观皆自得”选好景后,就应定心静观。明唐志契讲“画必须静坐,凝有想”。要把写生当做创作对待,锻炼对景物的把控能力,营造能力。

开始作画前,要先凝视构想,画面如何表现,如何艺术加工,是浓重还是淡雅,是什么情调,要分清主次关系。

面对大自然,要学会取舍,能增加画面感染力的留下,对画面有不利影响的取掉,该夸张的夸张,该剪掉的剪掉。

无论写生还是创作,都离不开透视,透视这个词中国古代画论中没有,是西画的词汇。

透视就是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出一个物体的空间,立体的感觉,由于物体的高低、大小,以及观察者视点的位置、方向、远近、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视觉变化,这当中有一定的规律和变化。

中国画的透视与西画有不同的一面也有相同的一面,西画的表现方法由于景物逼真,所以用的是焦点透视,就是在视点不动的情况下,视觉所得到的形象。

而中国画另有一套特殊的观察方法和处理方法。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对物象的观察一般叫“远近法”。现在的叫法是“散点透视”。散点透视这个概念,其实是从西方绘画语汇推导来的。

关于中国画的透视问题,可参看陈兆复的《中国画研究》及王伯著、童中焘著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一书,这里所讲的是历代画家的一些重点常识,加上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王维的《山水论》中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天波,高与云齐”。已经在论述由于透视的关系给予人的感觉及形象的变化。

北宋郭熙的三远法应该是中国画透视的鼻祖。

高远: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之巅,谓之高远。”自下仰视的高远,应该是远而高,主要表现“高”的形式感,达到高山仰止的效果。

深远:“深远是自山前而窥山后”。画出的景物,要即有深度又

有远的感觉。画深远须从三个方面着眼,一、俯视、登高、远望,景物的层次丰富,视野扩大了。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这种效果。二是远视距,近大远小的透视差别,如果按西画的透视法则,相差悬殊。在深远中表现的时候不是很悬殊,而是大小比较接近,为了达到深远的效果,可以设想把近的景物往远推,造成深远感觉。三是移动视点,在焦点透视中,是透线直射,不能打弯的。因此只能看到眼前的近山而看不见山后的景物。所以就得把视点逐步前移,一路看,一路画,再集中一个画面上,叫“窥后”,使画面有山重水复的感觉,达到深远效果。用这个办法,可以把几张写生的焦点透视稿,整合到一张作品中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平运:郭熙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还说:“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平远就是“平视”中的远近关系,视平线接近于焦点透视。在中国画里面由于观察方法的特殊,有时把视平线放在很高或在画的外面,所以并不严格遵守西方的透视法则。平远的方法一般适宜表现空阔的湖山远浦的内容,在生活中较为常见。

那么,在中国画的画面上如何处理透视关系呢?

在传统绘画里,处理透视关系的手法有这么几种。一、浓淡点染法:在构图布局决定以后,就用浓淡点染,近浓远淡,使画面层次分明,造成空间距离的不同,让人感到远近分明。二、云烟法:在山水画中用云烟手法处理画面,是中国画的高明之处,一是解决透视上某些不好交代的矛盾。二是可以使画面的虚实方面得到理想节奏感,三是可以对画面的境界加深理想的效果。三、跳跃法:中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高三(9)班黄旖韵 摘要: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中国画博大精深,内容多而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 关键字:国画,本质特性,博大精深 正文:中国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它包括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或者说中国画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点。历朝历代有着众多的著名画家,有着数不尽的作品,可时至今日,画中国画的人,看中国画的人,很多并没有弄清楚中国画的本质特征,这就影响了从文化的高度欣赏中国画,影响了判断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各自特性,影响了画家坚守中国画独特优势的自信心。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画的本质特征。 一、注重个体心灵体悟 中国画之所以被称作中国画首先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它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人类的精神文明受不同的宇宙观制约。依照不同的宇宙观而产生不同的民族精神,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和不同的艺术观,创造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民族艺术发生发展的生命路线。宇宙观是指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也就是人对世界万物的看法,以及人怎样与它们相处。我们的祖先与西方先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西方文化比较看重人与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宗教与科学交错而行、并行不悖的特色。中国的先哲几乎从一开始就着力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探玄求奥,而不看重人与“天”(神)、人与“地”(物)的关系,从而中国文化中宗教文化贫乏,在人与物关系上,强调感情色彩的“役万物为人所用”。中国文化思考方式是整体性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中国文化信奉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融为一体的关系之中。由此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等精神品质,渗透到审美意识中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无为”、“不着意”、“以人之天而合天之天”,崇尚自然优美。由这种理论所产生的审美意识一旦用于艺术创造,必然产生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现事物的方法,展现出这种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征。这就形成了中国画是最心灵化的艺术。 中国画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常常于静寂观照中,求返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节奏,以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中国画不是纯客观刻板的自然描绘,而是把作画的客体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来抒发画家自己内心的情绪,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去创作意境深远的胸中画面。作画首要是观察自然,中国画家是在行动中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边走边观察景物,逐渐将自己融入景物之中。此时在画家的心目中“物”即“我”,“我”即“物”,只有这样才最能表达画家感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尽管马路街头是那样的喧闹,却丝毫不能影响他,对时间的推移也浑然不觉。无边的喧闹和一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与本组古诗中的孩子们不同,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静静地读书,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

中国画的欣赏及分类

1 实验初级中学公开备课教案 (二○一二 至二○ 一三学年度第 一学期) 教者 陈瑞雪 科目 美术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中国画的分类及欣赏 教法 讲授、、欣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不同的表现绘画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懂得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准确无误地判断出中国画的分类。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领略祖国传统绘画艺术魅力,从欣赏中国画获得一些历史知识。 重、难点 掌握中国画的分类并懂得如何欣赏国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课件、中国画名画挂历等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一、课堂收入: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 二、中国画欣赏: 三、中国画的分类: 中国画从不同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科。 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 写意画:用简练、豪放、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惰。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它要有高度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耍准确,运笔熟练,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从唐代起就有这两种绘画风格。有的介干两者之间,兼工带写,如在一幅画中,松行用写意牛法,楼阁用工笔,使两者结合起来,发捍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 中国画从不同的表现题材可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 时间2012年10月17日 隋·展子虔《游春图》局部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唐·周昉《簪花仕 张大千 黄宾虹

中国画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解衣般礴:未必真有其事,借助虚构故事说明哲理为其目的。说明了绘画创作的特殊性,借绘画的故事表现道家无为,“任自然”的思想,成为后世艺术家的口头禅,强调艺术创作需要更好的表现自我,而不受任何拘束。不仅成为转子哲学的形象化说明,也成为中国画论的重要范畴。屡屡被后人引用。如清初的辉南田在其画礴中就说过“作画需要有解衣般礴若无人之意,然后画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将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 2.笔墨当随时代:语出石涛《大涤子提画诗跋》。傅抱石说:‘思想变了,笔墨就不得不变。笔墨不仅仅是对画家生活,感情的反映,时代变化了,思想也变了,笔墨就反映新的时代,歌颂新的时代和生活。 3.心师造化: 姚最(公元535-602年),是南梁至陈时的画评家,在他的作品《续画品录》中提到:『学穷性表,心师造化。』『性』指的是『现象』。意指对事物外的现象和内在本质都有透彻的认识,用自心去领会自然的法则。这里的『造化』,除了指自然风景外,有多少含有精神层面的『大自然运行的法则』之义。 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代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地说”造化“是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

内心的感悟,然后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5.气韵生动:是指把对象的精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6.荆浩山水画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7.谢郝绘画”六法:指南齐谢赫在《中国品录》中总结的绘画创作的六种原则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默写 8.顾恺之画论“六法”:传神、用笔、造型、敷色、结构、制作技巧。 9.“摄情”说:笔墨本无情,不能使用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 10.南北宗论:是董其昌提出,是文人思潮的一个反映,所以一经建立,使得到文人画家的赞同。此论树立了温和文雅,“精气内含”的作风,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兴。画家门户之见得加保,于是有了”正宗邪派”之分,缩小了画家的眼界,沉滞了画法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理论的混乱,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的消极的影响。 11.庶兔马首之络:明代王履在绘画美学中说道对这句话的见解,意思就是说不要把一个马套驾在任何一个马嘴上,其意思在今天当代艺术中可以说已经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意义,纵观当代艺术,抄袭、模仿无处不在,而这归咎一点就是在

浅谈中国画的写生与创作

浅谈中国画的写生与创作 在中国画的造型艺术中,写生与创作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两者是紧密相连,逐渐转换的因果关系,写生与创作是中国画家终生探索与追求的热门课题。 历代有成就的中国画家都重视写生。唐代的山水画家张操,十分肯定姚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明代沈颢在其画论中说:“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笔砚,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郭河阳取真山惊涌作山势,尤称巧绝”。现代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提出“吾所师法者造物而已,碧云之松吾师也,栖霞之岩吾师也,田野牛马、篱外鸡犬……亦皆吾所习师也,窃愿依附之而谋自立焉”。他认为写生是“外师造化”的基础,也是画家认识自然,认识生活的重要手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中最有活力、最有朝气、最能反映生活、也最能表达画家思想感情的画论,它是绘画遗产中的精华。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的名言,也应该是山水画中的核心。石涛的早年,屡游安徽的敬亭山、黄山,中年时苦行江、浙、皖等地的名山大川,二十多年间,云游四方,成了“诸方乞食苦瓜僧”。他长期在山川中漫游,使他的感情融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他客观地对待自然中的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主观地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予代山川而言”,他和山川成为一体,从而名山之精华,大川之灵气为“神遇”,并将画家自己对名山大川的认识“迹化”成幅,这样的作品便是徐悲鸿大师所说的“感觉敏锐,韵趣隽永”。石涛说:“得山川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得山川之理,是说画家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只有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化才能得其精华。 写生是发展艺术,推动艺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是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再认识,并不断深入的过程。画家通过长时期的体验生活,进行写生,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就会对春、夏、秋、冬,风、雪、雨、云,以及朝晖、夕霞中的山川景物的变化了然于胸。因为能够对自然景物有充足的时间观察,还可以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情况下,了解到自然景物的不同变化,所以说,这时的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认识和理解是深入的,细致的,甚至是本质的。如果在深入生活进行写生时,如同旅游团一样地观光游览,走到那里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能深入下去,那就只看到大自然的表面现象,而不能得到自然景物的真性情和内在美,甚至不能激发出真实的,深邃的情感。中国山水历来提倡不但要画其景,更要画其情,画其性。只有得山水之灵性,才能得到绘画的真谛。正如明代李日华在其《六研斋》笔记中所讲:“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清代王翠在《题画》中说:“昔黄子久日坐湖桥,看山饮酒,以造化为师,得其神韵,不在形似,遂尔入妙”。 “以造化为师,得其神韵”,是中国画家对生活深入认识的结果。大自然的形是直观的,而气韵却是感知的。在写生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抓住山川景物的神韵灵性,而只是画其形,画其景,即只看到和抓住山川景物的表面和外在的东西,

儿童水墨画教案(奇妙课程)

第1课彩墨游戏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接触传统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对水墨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2.通过体验尝试、感受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传统水墨画工具材料的特性,学生对水墨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有一定了解,会使用水墨绘画语言表现自己体会到的物象。 教学难点: 学生大胆尝试传统水墨画工具材料、自然地用点线面组织画面,学生在笔墨造型能力方面能有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水墨画工具材料、教具。 教学过程: 一、认识水墨画材料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在美术课堂上认识一些新的小伙伴,看看你们桌上的小可爱,它们很特别吧?摸摸看,闻一闻,感受一下吧。(说说你的感受。)它们和我们平时用的工具材料有何不同? 二、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1.出示一幅图,猜猜看,老师用了桌上的哪些材料?怎么画出这幅画的? 2.按你猜的办法试一试,老师用了十秒,给你们一分钟吧,提出活动要求:分小组合作尝试笔墨游戏。集体协作完成,小组长和小组成员商量,要求先由同学们大胆地在纸上用墨和水在宣纸上留下痕迹。其他同学观察笔墨的变化。师记时,一分钟任务。

卫生习惯作要求,轻拿轻放,惜墨、惜纸、小心不要弄脏衣物。 展示作品,让学生们说说你是怎样完成的,评价引导,贴上“标签”干、湿、浓、淡、焦,分类。 宣纸,是笔墨的舞台,水是墨的灵魂,墨注入了水,就活了,就有了千变万化的模样。 三、玩水墨,观察墨色变化体验运笔方法。 1.游戏,点点和线条。 孩子们领到自己小组的“任务卡”分成点点组和线条组,完成“模仿任务”和“创意任务”,分享经验,合作画点和线,组员互相学习,认真听各小组代表发言、经验分享。(画点线的要求,是墨色要有焦浓淡干湿的变化。) 提示孩子们用笔方法“立起来”、“倒着”(中锋、侧锋等),笔腹蘸淡墨,笔尖蘸浓墨,笔蘸淡墨,在笔毛根部加浓墨,你还有什么好点子? 四、师生创作,一起玩彩墨游戏。 教师示范,笔墨还可以这样玩,“浓破淡”、“淡破浓”、线在宣纸上的游走、嬉戏。 学生作业,点、线、彩结合,注重墨色变化。 第1课彩墨游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接触传统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对水墨画基本用笔、用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运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尝试完成一幅水墨小品画。 2.通过体验尝试、感受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感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幼儿国画阶段教案

国画课教案(一) 适于学龄前小朋友 一、教学目标及意义 帮助学龄前小朋友实现对中国画的启蒙认识,通过对国画作品的欣赏和师生之间的讨论让孩子对中国画的历史、来源以及基本特点加以了解,通过尝试和练习使孩子会使用毛笔勾画各种简单的线条,培养孩子对中国画绘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中国画的历史渊源,让孩子认识国画的含义和来源。让孩子自己动手使用毛笔进行绘画,感受毛笔的使用力度和技巧,掌握简单的事物绘画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分辨中国画与其他形式的绘画的区别; 2、正确掌握毛笔的使用姿势; 3、运用不同的运笔方法作画。 四、教学过程 1、欣赏中国画作品; 2、师生讨论关于孩子对中国特点初步印象; 3、老师对于中国画的特点加以概括;(颜色、线条、中国画对象等各个方面加以概括。) 4、通过历史故事再现中国画的历史渊源; 5、对中国画基本工具加以认识;(毛笔、墨汁、宣纸以及砚台。) 6、学习正确的毛笔使用姿势; 7、使用毛笔练习粗细墨线的画法;(立笔画细线,卧笔画粗线。) 8、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幅简单的国画作品。(建议画蝌蚪荷叶等简单的花鸟对象。)

开迪树丹冬水画馆 国画课教案(二) 适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 一、教学目标及意义 帮助低年级小学生实现对中国画的初步认识和了解,通过对国画作品的欣赏和师生之间的讨论让孩子对中国画的历史、来源以及特点基本了解,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毛笔的使用方法并能利用其完成简单的国画作品,培养孩子对中国画绘画的兴趣同时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重点 通过讲解使学生基本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渊源,让孩子认识国画的含义和来源,以及丹冬水画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让孩子自己动手使用毛笔绘画,感受毛笔的使用力度和技巧,掌握简单的事物绘画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分辨中国画与其他形式的绘画的区别; 2、正确掌握毛笔的使用姿势; 3、运用不同的运笔方法完成画作。 四、教学过程 1、欣赏中国画作品; 2、师生讨论关于孩子对中国特点初步印象; 3、老师对于中国画的特点加以概括;(颜色、线条、中国画对象等各个方面加以概括。) 4、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渊源以及中国画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5、对中国画基本工具加以认识;(毛笔、墨汁、宣纸以及砚台。) 6、学习正确的毛笔使用姿势; 7、使用毛笔练习粗细墨线的运笔方法;(立笔画细线,卧笔画粗线。) 8、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幅简单的国画作品。(建议画蝌蚪荷叶等简单花鸟对象。)

浅谈中国画与中国诗的关系

一、前言 中国的艺术家和西方的艺术家一直都在商讨诗和中国画的关系,但是他们各自都有各自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西方艺术家认为诗与中国画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是有关联的,可以合二为一。如黑格尔认为诗歌有音乐的一面,也有绘画的一面,西蒙尼蒂斯也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中国画与诗存在着许多的共融性,本来就是感情的产物,两者相互的交融在一起,可谓“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中国画与诗的关系的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了,在很久以前已经有许多的艺术家对此做以了解和研究,并且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说诗与中国画都是人类的本性加之感情的结合体。不管是的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是到了唐代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形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都讲究的是意境美,也就是说意境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产物。例如明清时期的书法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也有人说诗与中国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变现形式,虽然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互交融想通的地方,但是这两种艺术也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它们在某些表现形式上也是不通的,各有各的表现领域。 一、诗与中国画的传统性 诗与中国画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它们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相互交融的地方,而且两者也是相互影响着,并且在发展中相互影响和督促,使它们都经受了艺术文化的层层洗礼,最后向人类见证了发展的必然性。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诗和中国画都是依托于艺术形象来表达它们各自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领悟,用语言艺术与大家一起分享艺术的领悟。无论它们两者是在艺术精神,或者还是在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和共通性。 中国的诗词绘画开始联系是因为刘褒为《诗经》上的《北风》、《云汉》二首诗作了两幅插画,《洛神赋图》就是晋代顾恺之为《洛神赋》所画的插图。在晋代末期陶潜创作了田园山水诗,并且在这个时候大批的田园山水画家开始出现在画坛,从此诗与中国画的逐渐的结合,在唐代兴盛了起来,在那个时候诗人会给自己所作的诗作画,画家也为自己所画的画作诗,为以后的诗画的发展做了铺垫性的作用。到了宋代,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变得更加的密切,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总结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原则。现在这个原则已经成为了千古定论,所有的诗人和画家都会以这个原则为最高的目标和创作目的,在诗和中国画的创作中有意识的向这个原则靠拢,同时这个美学原则也成为了诗与画创作的美德形式和标准。 从中国的史料上看,中国画流传下来的要比诗多的多,也久的多。例如中国画的岩画、彩陶艺术等等美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各种各样,而且色彩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以线条的美感来丰富作品的内容和美化画面,而诗保存下来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了许多,剧资料记载,诗歌保留最完整的也只有《诗经》和《楚辞》这两部巨作的了,这两部诗歌不仅都充满了时代精神,还为以后的诗和中国画的创作创造了条件。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还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成为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诗是用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变现形式,他用简练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它用色彩、线条等来描绘出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形状以表达出思想感情。中国画多是以意造境,究竟是为了意境美,在这一点上诗也是一样。中国画与中国诗词具有同样意义的意境美。 二、诗与中国画的互补性 (一)、诗中有画 对于诗与中国画的结合,我们讨论的不是形式的像与像,似与不似,重点是要放在诗画的本身去,也就这样说,诗不依赖于画而有画意,画也不会依赖于诗而有诗情。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多数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就像大家熟悉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漠漠水田分白鹭,隐隐夏木啭黄鹂”。这些诗句虽然说不是绘画,但是它们的那种鲜明形象,活

大班水墨画公开课教案

大班水墨画公开课教案 【篇一:水墨画葡萄幼儿园美术教案】 幼儿园美术教案:葡萄【水墨画】 活动目的: 1、知道水墨画是我国的国画,学习使用毛笔、墨汁等画葡萄,体验 画水墨画的乐趣。 2、能大胆地进行绘画。 活动准备:欣赏国画(葡萄)ppt、范例、宣纸、毛笔、墨汁、国 画颜料、报纸。 活动过程: 一、欣赏水墨画 1、出示国画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这幅画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 什么不同?这些画是什么材料画出来的? 2、引导幼儿分析国画绘画过程中的运笔和颜料的使用 国画需要特殊的颜料-----墨汁,并了解墨汁的浓淡变化(水稀释)。正确的使用毛笔,知道作画过程中侧锋、中锋的运用。 运笔过程中的留白好,那现在介绍一下我们画国画的工具:笔墨纸 砚(多媒体展示图片) a) 毛笔:狼毫、羊毫、兼毫;那么大家知道 毛笔是用 什么东西做的吗?(留给小朋友讨论)没错,大家都很聪明,毛笔 是由动物身上的毛和竹子做成的,狼毫毛笔是用狼身上的毛做的, 羊毫毛笔是用羊身上的毛做成的,那么兼毫毛笔就是用两种不同动 物的毛做成的。(多媒体展示图片)每种毛笔都有家人,他们分别 是大毛笔爸爸,中毛笔妈妈,还有小毛笔宝宝。他们相亲相爱互相 帮助一起完成国画作品。大毛笔爸爸是负责画大竹子还有大荷叶, 中毛笔妈妈负责画树枝还有叶子,而小毛笔宝宝是画小果子和写名 字的,他们分工明确。 b) 墨:墨条,墨汁;(多媒体展示图片)而 我们现在一般都使用墨汁,因为他比较方便。c) 宣纸:生宣、熟宣;(多媒体展示图片)大家来猜猜为什么这个宣纸会有生和熟?(小 朋友讨论)那是因为宣纸就像大家吃的食物,本来食物是生的,但 是爸爸妈妈把食物拿去煮之后就变熟了,宣纸也是一样的,本来宣 纸是生宣,但是工人叔叔把宣纸拿去加工之后他就变熟了。现在让 我来教大家简单区分生宣和熟宣的方法吧!手指蘸一点点清水去触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精选.)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专业老师,他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些天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 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几天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的学习是我所学课程中最叫我放松的一门课程,虽然有时我不在状态,但是我会尽量把心情调节好后再继续进入状态,我认为不在状态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笔,不然的话会越画越糟糕。中国画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放松心情的良药,就如写毛笔字一样,虽然我没有写过毛笔字,但是我想应该一样吧。 学国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李老师课上所说的话,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但是在洒脱之余又要格外注意整幅画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我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对中国画的感悟在学习美术史后,就知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一种是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的写实型绘画,它以西方古典油画为代表;一种是以表现主观心绪与情感为主的浪漫、表现型绘画。中国画就是以后者为其基本特

浅谈中国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浅谈中国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摘要:中国画的写生是其创作的重要基础,虽然中国画的创作有很多种途径,但是可以说写生是中国画创作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同时,写生也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的训练环节。随着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知道一幅好的中国画作的诞生如果仅仅依靠绘画技法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将写生与技法完美的结合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中国画。本文通篇论述了中国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让我们从中能够看出写生对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画;写生;创作;关系;浅谈 生动率真的绘画表现方式和纯粹性的绘画语言是写生作品的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是其与其他类型作品最大的区别之处,美术史上的很多佳作都是写生作品,写生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真实性,让欣赏者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并且看过之后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中国画采用笔墨线条进行勾勒造型,因此,中国画的写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足性,中国画通过写生,实现形象的转换,将绘画者心中的意象描绘在画纸之上。一般情况下,每论及创作,许多人会马上想到基于照片以及素描稿的基础所“改编”的作品,没有考虑到写生作为材料所构设的作品。因而,在部分大规模的美术展览中基本上无法见到出色的写生作品,很多作品实际上是通过描绘照片的方式获得的。 中国画写生是绘画者通过临摹的方式提高自己绘画的技巧和技法,掌握其要领,并完善自己的表现手法,同时,写生有利于绘画者积累创作经验与素材,掌握绘画对象,更有利于培养绘画者的审美能力。历史上所说的“师造化”就是指绘画的写生,“师古人”就是指绘画的临摹,在长期的绘画实践过程中,我国的画家将中国画的写生总结为“写意写生”与“写实写生”两个方面。“写实写生”是对具体物象进行写生;“写意写生”是在掌握写实的基础上,涵泳自然,对景物进行意象的描述,而不对其做如实的体现,“写意写生”一般是为了通过绘画表达绘画者心中的某种情感态度,创作与写生既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与创作相比,写生是低层次的绘画实践活动,创作作品中不仅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而且其具有更高水平的画面形式美。 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环节就是写生,绘画者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积累绘画素材,凝练绘画语言,并进一步提升感受力以及拓展绘画视野。写生是美术专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中国画的传统、创作与创新

传统 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是一切艺术文化之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博大精深、包容万物的伟大的民族,它的传统既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大量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所以中国民族的传统是继承的传统,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传统。 中国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特征,并演化成为追求笔墨观、色彩观、线条观,表现内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审美思想,体现在用笔、用墨、用色等方面上,并形成了中国画的特点。 学习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尊重祖先所留传下来的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继承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便捷学习,这虽然是某种表面意义上的程式化,但也是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性和民族化。学习传统不能忽视创新,任何传统都是和创新联接起来的。否定传统是无源之水,否定创新就无生命力。正确的继承传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早在南北朝时谢赫就指出了:“传移摹写”,明确了重视传统的重要性。我们反对以捍卫传统艺术为名而反对创新,也反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统。否定传统的人往往是对传统的“无知”,而否定创新的人,又是对传统的”无为”。对于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的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入和出都很难,但它是正确对待传统的关键所在。

对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十分赞成徐悲鸿先生在北大画法研究会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指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采入者融之”。 创作 学习绘画的技巧和方法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作品的创作。艺术家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表现成“手中之竹”,必须依赖于创作,它是一个由构思、构图到创作的过程。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由认识生活到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个性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所以中国画家以“造化为师”。创作过程就是表现心意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最终创作出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出对象的形神。 艺术创作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运用艺术的构思、构图、夸张、取舍、笔墨等方法,塑造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最终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与翻版,而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的加工处理来完成的。其中形象的塑造又体现出作者对物象的理解以及作者对物象的感受。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画家希望通过有限的具体的形象,给观者一个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而艺术家的一切思想、感情、技法、审美思想,要通过绘画的创作才能完成。“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一个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通过创作最终实现的。 创作的几个过程 郑板桥在画竹时提出了画竹的三个过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胸无成竹”,形象地阐明了艺术创作的三个过程。 1、“眼中之竹”

浅谈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

浅谈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只有不断地继承与创新,才能发展具有无穷魅力的中国画。 中国画虽历经千年,却日久弥新,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占一席之地。它荟萃了无数人的经验而成功发展的。它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东晋顾恺之以“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唐代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见解,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详细地阐明了他的“六法论”,这与顾恺之的画理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又有所发展的。唐代文人画家王维的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后世山水画创作,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的董其昌在深入研究前人绘画的基础上,以佛教的禅宗为喻,提出了“南北宗论”,虽有其片面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山水画作了一个分门别类。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指出绘画要“搜尽奇峰打草稿”,给后世以深刻的启迪。徐悲鸿先生的“古法谁者守,重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法珂采者融融。”从古至今历代画家的大量中国画作品中,都有许多的优秀佳作,都值得我们以去发扬光大。艺术越有民族性就越有独特性,越有时代性就越有永久性。我们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画。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定的艺术总是根植于一定的艺术土壤当中的,如果我们看不到中国画的继承,那么中国画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不可常青;无源之水,必会枯竭。 我们将如何继承地发展中国画呢?在新的时代,用笔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赞美新的时代,颂扬新的人物、新的事物,新的河山是现代中国绘画的共同特点。我们不但要继承传统的创作方式,而且在对象表现、意境开掘、笔墨渲染等方面都要有新的提高和认识。 对中国画的创作来说,观念上的立新也是很重要的。一是“破水墨为上”的传统技法观念,把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五光十色提炼后,置于中国画中,使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二是破“自然结构为上”的造型观念,可吸取彩陶文化、青铜文化中的分解构成的手法,造就新的笔墨形态,造就水墨

儿童中国画教案模板讲课教案

儿童水墨画教案

1、执笔方法与写字姿势 一、教学时间 第一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正确的执笔姿势,“五指执笔法”。 2、对坐姿的培养、学习悬腕的书写方法。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准备:字帖、毛笔 四、教学过程 1.学习正确的执笔姿势 师:一(1)班的孩子,我听说学习特别努力,可上进了!看你们这精神气,我想:这肯定是真的了。所以,老师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能把你的名字写在这张纸的白边上吗?让我们大家互相认识一下。 生:好。 师:谁愿意到前边来,大声读读你的名字,快,看谁先和老师成为朋友。生:(陆续上来。) 师:你们长得这么漂亮,想不想把你的名字也写漂亮呀?那今天,我就教你们一些把字写漂亮的小窍门,谁想学习呀! 生:我。 师:请你先抓住关键的地方,体会体会,同桌之间交流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讲讲这些话,你又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进行自由讨论。 师:其实我走了好几桌,我都能听到同学们的发现,你们真了不起,会读书啊,谁来谈谈,想说哪就哪,两位同学想说了,三名、四名、五名!越来越多了!好!请你来说说! 生:要想把字写美观,“五指执笔法”是十分重要的。 师:给他掌声!谢谢!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 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

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生:正确的握笔方法是: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较拇指低些,手指尖应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与作业本保持六十度的倾斜,掌心虚圆,指关节略弯曲。 师:记住我是怎么写的了吗?来试试。(师生重复书写时的要点)生:好。 师:咱们写一个试试,来!(师一笔一笔板演,学生看后再书写,教师巡视) 谁写得最棒,到前面来。 三颗星标准:大小合适、方正、有运笔 2. 同桌互相纠正,示范。 师:要想把字写漂亮,还要有正确的坐姿。 你们边看边体会老师是如何写字的。 师:练二三寸大楷字无须站立,坐着写就行了;二则坐着省力又利于凝神聚气,注意力容易集中。 1. 手腕要悬空。 2. 头部稍低,肩平,双脚平放。 3. 左手的肘和手掌平放在桌上,要撑开,并与右手保持基本对称。 4.练习手腕运笔手腕做圆周运动 5. 师:谁来做个示范? 给他掌声!谢谢! 生:(展示,评议,教师印奖章) 师:再感谢这名同学让我们明白了正确的坐姿。 生:好,给点掌声!(鼓掌) 师:下课! 教学反思:大部分同学的拿毛笔的方法已经掌握了,只是有少部分同学还是不会拿,坐姿方面同学们都能坐得端正,

中国画作品赏析

中国画作品赏析 系别:教育系班级:12应心班姓名:张晴雯学号:122212150 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于全世界,诗意,可以说是中国画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一幅优秀的国画作品,往往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使人在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着艺术美! 阎峰的中国画风神超逸韵致清婉。或设色、或水墨,或斗方、或扇面,或巨幅大作、或雅致小品,在从不以画家自居的阎峰笔下俱是神采飞扬,从容自得。虽然阎峰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多次参加国家级艺术作品的展览但一直很低调,看得出阎峰是训练有素。有备而来,随心所欲之间,个性使然。 阎峰出生大连,从小在东北部队大院长大自幼爱好丹青,15岁随父母来到苏州。他的身上有着东北汉子张扬豪爽的个性,在他的巨幅大作中能明明白白的感受到他的大道天成。然而他也有江南委婉细腻的一面,他的扇面小品颇具诗意,运思落笔,不紧不慢,指掌之间心会神融,意蕴悠长。 “搜尽奇峰打草稿”,生活中的阎峰是一个有心人,他深知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心灵感受。注重绘画创作题材的积累,他曾无数次在海边驻足、在山林穿越、在乡村往返,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收获心性。因而他笔下的山峦、河流、乡村,不仅形象独特,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既“我有我法”又“言之有物”,用笔老辣、爽利,甚至有点恣肆,浓淡枯湿的变幻,在墨块和线条的交融中意蕴万千。 令阎峰颇为得意的是他精心创作的以海为题材的作品,他的《海》长卷系列作品大都场景开阔,气势宏大,汹涌澎湃的海浪约占画面的三分之二,在视觉上有一种极大的冲击力。其中以画面辽阔、气韵生动、人物传神最为惊异,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但见突兀的山石上,人物形象凝神远望,咏叹人生,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堪称力作。而他的斗方、扇面人物小品不求大雄强、大气派,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或听涛、或对弈、或静观,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可谓风神超逸,韵致清婉。 阎峰说他的艺术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中对生命的感悟,他说很幸运赶上这么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这个时代太需要英雄,激情岁月推动着我的创作。继承传统、创作唯一,是我的创作追求。 他说感谢生活在这个时代,不论生活在贫困还是富贵时,今后他

谈中国画创作的笔墨意象

谈中国画创作的笔墨意象 正确把握中国画笔墨意象特征既可以认识中国画造型思维特征,也有助于中国画论概念程式 的认识转换。笔墨是中国画的标志语言,笔墨意识的形成源于古典文人思想的时代观照———儒、道、释文化的意识基础,但其中映射着独特的“物”“我”逻辑———“借形写神”“得意忘形”。 笔墨造型形式笔线主观客观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中国画不仅具备了东方特色,更具备着鲜明的华夏民族特色。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和美感特点主要是受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特有 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支配的,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而独步于世界艺术之林。 中国绘画形式的主流从比较严谨缜密工整的写实、着色的画法,发展到注重心灵抒发、注重 神韵气势的写意风格,是中国画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绘画特点很多,但其传统本色拟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 深邃的意境 意境在中国画中包括的内容很多,大多根据特定主题进行构思、取景、构图、造型以及安排情节进行主次描写、虚实关系和画面的处理等,都在“立意”上下功夫,并且以足可传神为要领。王维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张彦远所谓:“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 还有人说:“画立于意而归于笔”。总之,“意旨”是画的灵魂。而“意”既指“意象”,又指“意境”。一幅画常常是对象的特征和画家的感受相融合的真实表现。情景交融的形象,才是诗 的形象;“意中有意,味中有味”,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一幅情意深厚、表现力强的绘 画作品,对欣赏者的确具有深厚而持久的吸引力。 中国画表现形式比较概括、简练。自然界形象至为繁杂,绘画时必须加以概括、取舍,画面却要求表达的内涵愈“多”。中国画主张以少胜多,以有限表现无限,要求景愈少而意愈深, 如果景少而意寡就不行。概括是舍弃不必要的细节,中国画在人物形象、衣纹组织、山水树石、花鸟草虫等无不进行大胆概括,大量去掉烦琐细节。关键在作画时胸中画意要浓,随兴抒意,意不在形迹,落笔工中求写,直中含曲,经意而不经意,变幻多机。提炼是复杂现象 中单纯简练的造型法则,如,人物勾描、渲染、山水皴法、花鸟点簇等,表现形式愈单纯, 简练效果愈佳。景物中的某些局部亦可大胆省略,这些留下的空白不是无画,而是有画,是更重要的画。山水画中的远景全留空白,仅有数帆,但觉天水一色,浩淼无际,意境深远, 给观者带来无穷的想象。 2 传神的笔墨 关于用笔,谢赫在他的著作《六法》中第二点就讲“骨法用笔”。一幅画有了“立意”,通过什 么形式来表现并完成呢?作为中国画,其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段形象除了借助于色彩外,更主 要的是借助于运笔着墨。所以,笔和墨加在一起,经过画家的巧妙运用,就构成了中国画的 基本艺术表现手法。画家对笔墨运用的造诣深浅,决定一个画家的功力高低。这就是说,画 家对笔墨运用的好坏,关系到物象的表现,意境的表达;能否做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均 取决于运笔着墨这个基本功。 中国画很重视线条的表现艺术,善于用线条来塑造形象。所谓“骨法”,就是通过具体的线条 去表现形象。“线”是表现客观物象、提炼取舍的艺术手段,有人称为“物象之本”。中国画塑 造形体时特别注重“线”的运用。无论是工笔重彩还是水墨写意,或是人物画和山水、花鸟画,都很讲究“线”,并和书法相通。用笔的提按、重轻、粗细、浓淡等勾线技巧,使每一线条都 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某种感情倾向,这就是中国画的特有技巧。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一定要以 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这也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靠笔墨来表现,并以线为主。古代画家的用笔,依赖于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和深厚功力,对线的组合已达到以笔为主骨的 境界,在有限的创作空间范围内,展示无限的艺术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