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体育学院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水平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经历了一段持续迅猛的发展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提高。基于这一形势,原来的地方院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下,不断升级重组。这些院校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建校的根本立足点,为地方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级人才,为当地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高校建设,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建设速度得到空前提高的同时,教育质量——这一对于高等教育更为核心的问题却日益受到社会的关切和质疑。从教育部对地方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结果来看。虽然,地方院校在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诸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等问题上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思路不清的问题。因此,对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研究,明确人才培养内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转化、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学术研究型人才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知识而寻求知识,在其所属的学科专业领域内追求精、深、专的知识背景,并能做出批判性思考;应用型人才则不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是需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用型人才则主要是指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实际操作,简单而言就是指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

2、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本科院校。主要是指在20世纪 90 年代末,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通过整合、共建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性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格形式多采用独立升格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升格后院校多采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习惯上称这种升格院校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和老牌院校错位竞争,开拓发展的空间,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习惯上称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应用型本科的内涵

目前,推行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校主体主要有地方院校、独立学院、民办本科三大类: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弄清应用型本科与其他本科教育,特别是与传统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区别与联系。在这一问题上,只有极少数学者认为,应把应用型本科划入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绝大多数的意见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连接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纽带。

当前,学者们普遍赞同的一种观点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生有着独特的背景和特定的内涵,它既不同于传统本科教育,更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放大与扩展。目前学界的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点:1、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在遵循本科层次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强调实践,突出应用。既不能因从事本科教育,而全盘照搬传统本科的办学模式;也不能因强调了实践和应用,而忽视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应该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在监控体系方面,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指导,而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接受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指导;在学位授予方面,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授予学士学位,而职业技术教育一般不授予学位;在终身教育方面,接受过本科教育的学生有着更强的继续学习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实施的要求上,应用型本科教育比职业技术教育的难度更高、更大。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 5 大要素组成,即“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和评价体系”。其中,办学定位是基础,培养目标是导向,课程体系是核心,教学实施是关键,评价体系是保障。这 5 部分相互制约,彼此依存。本文将从上述 5 个方面,对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阐述。

1、办学定位:立足地方,着眼行业

国际范围内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潮,一般是在本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实现的基础上兴起的。立足地方、着眼行业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定位的主要特色。

德国在上世纪中叶创办的应用科技大学,就在立足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强调办学定位与行业需求相契合,从而满足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无独有偶,我国地方院校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同样有着类似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的需求背景。这些院校长期以来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明确的行业发展导向。

就具体策略来讲,这些院校要在综合考虑行业内在结构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

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设置,分化专业方向,在教学组织中重视产学研相结合,着重体现行业特征,并建立随行业结构变化而快速转变的调整机制,从而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这样一来,一方面,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贡献了力量;另一方面,也能在办学过程中凸显了自身特色,提高了办学水平,从而实现了地方经济发展和高等院校的双赢共存。

2、培养目标凸显应用特色

毫无疑问,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就是应用性的体现。这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主线,要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因而,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这一主线的完好体现,即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高实践能力及知识转化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根据潘懋元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基础上,对我国的高教类型进行的分类,我国的各类型高校可以分为学术型大学(5A1),应用型本科院校(5A2)和职业技术院校(5B)三个大类。其中,学术型大学以传统的综合性大学为主(“985”院校和部分“211”院校),研习高深知识,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本科院校以地方院校、独立学院、民办本科为主体(外加部分部委直属高校和“211”院校),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强调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院校以高职高专为主体,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了在我国高教体系中的准确定位,使地方院校开拓了发展空间,明确了发展目标。学生的培养规格在知识、能力、素质 3 个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即:(1)学生能够以深厚的专业理论为基础,搭建能够普遍迁移的知识平台,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知识转化能力;(2)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3)学生道德、心理和创新、敬业等综合素质较高,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

3、课程设置面向行业需求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服务的。上文所提出的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决定了课程体系的设置既不能完全按照专业知识为标准,也不能完全按照岗位要求为标准,而必须要面向整个行业的内在结构和需求。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为例,按时间顺序,共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 3 个阶段。而且,在基础课程学习完成后安排测评,只有通过的学生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就在制度和质量上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更加注重。无论是实

验基地训练,还是企业实习环节,都占有很大比例。对于毕业论文的要求同样如此,必须与企业实习阶段的项目相结合,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遵循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规格,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出依托专业,面向行业的特征。按照教学内容不同,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三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体系又有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之分。这样一来,通过对基础理论课程的优化设计,更加凸显了基础性和系统性的要求,打牢了学生的理论功底,使学生具备宽厚的理论知识;强化专业理论课程,对专业教学进行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重视实践课程,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注重以通识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道德、心理和创新、敬业等综合素质,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

除此之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还要加入满足行业要求的各类职业资格认证的专项课程,把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列入课程评价的具体标准,从而为以后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教学实施突出实践主题

实践性教学处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位置,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有效运行的重要载体,是关系到是非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实现“三个结合”,即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扩展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实验相结合,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理论教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校内实验类课程要以巩固理论知识学习为目的,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校与行业的融合,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契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相结合首先要突出“合作研究”的基础地位。这种“合作研究”一方面体现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密切联系,通过共同合作、定期交流等方式,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科技成果,并将其有机整合到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又提高了高校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水平。另一方面体现在高校对于行业内技术升级和科技研发的积极参与,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协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实现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各行各业的多维互动,可以逐步凸显高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行业内在结构和需求

紧密契合的方式,实现了对于学生和行业现实需求的关注和满足,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的联通更为顺畅。因此,在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相结合是一种极其重要且必须坚持的环节和途径。

5、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基于上文所论述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等方面所具有的独有特色,决定了其评价体系,与单纯把学术水平作为评价标准的传统评价体系的根本不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和行业的现实需求,逐步建立以学生是否具备能够满足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实际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观。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首先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以往高校一家独大的不合理结构,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逐步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构建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技能评定组织等各方面协同参加的人才质量评价系统,建立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模式。其次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样化,改变以往单纯以学习成绩、学术水平为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逐步建立以应用能力评价为主体的,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的综合质量监控体系。最后体现在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改变以往过分倚重定量评级的倾向,提高定性评价的比重,逐步建立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合理结合的评级体系。

人才评价体系的合理化、多元化,是关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质量的核心问题。高校、政府和社会各方要通力合作,将人才质量的评价工作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四、黄山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建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路径选择

1、制定适用于黄山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一是要选择构建课程体系的主线,二是要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特点,选择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而下一步就是选择适当的技术路线,具体地构建起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作为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是制定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院校构建培养模式的主线,根据这条主线构建整体优化的、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是构建培养模式的归宿。以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为出发点,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出一个整体优化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应当采用怎么样的技术路线?笔者认为,这条技术路线应当包含下面几个环节:

第一是根据一级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根据近期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与咨询,对该学科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的分析,即进行学科知识要求分析、专业技能要求分析、综合素质要求分析。

第二是根据对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分析,按照“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主线,提出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即对应当设置哪些课程,应当包含哪些教学内容,应当安排哪些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都要有一个基本框架的方案,并确定主要课程与主要实践性教学内容。

第三是根据整体性原则,即整体优化原则对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梳理,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构建学科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既要拓宽又要夯实,因此必须根据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目标,打通在该学科下的若干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优选教学内容,并整合重组为学科基础课,构成整体优化的学科基础课平台。与此同时,构建公共基础课平台与专业方向课平台上的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

2、以社会人才需求市场作为课程导向,灵活开设课程

为积极适应社会体育市场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以全民健身为市场,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由于黄山地域相对比较偏僻,地方多山区,信息不太通畅,社会体育专业作为黄山学院招生时间比较短的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与社会培养的不同步,一直以来培养方案滞后于社会需求,针对存在的社会需求体育项目,体育学院可以与教务处协商,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或者开始机动课时,学习时下最流行体育项目,与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挂钩。

3、加大术科的教学力度,培养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人才

从课程体系各部分的关系来说,课程体系的安排需要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主干课程与相邻学科课程、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各方面的关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保证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从目前我院的社会体育培养方案而言,通过外出考察,结合考察兄弟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我们逐渐认识到,我们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对比较薄弱,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学院的社体的专业在第6学期开设,与湖州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相比较,专业课程开设较晚,而导致学生专业学习不精,就业时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针对上述问题,我院的社体培养方案应及时调整,提早开设专业学习,且增加学习的课时,如一周开设4课时专业课,同时借鉴南京晓庄学院的先进做法,建立专项健身俱乐部,每周由专业任课教师进行2-3次的专项训练,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此外,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尽量增加专

业课实践教学比例,学生应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基础,对于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一个辅项学习,培养出一专多能的社会体育人才,增加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就业砝码。

4、实行与俱乐部有机结合,探索“订单式”培养人才路径

开展与俱乐部的合作,狠抓应用型实践环节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与俱乐部合作培养人才,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而且还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都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同时,通过“订单式”培养,可实现人才数量、质量上的按需培养,学校与俱乐部之间的双向培养,就业上的定向培养,规格标准上的“量身定做”培养。它打破了学校固定不变的培养模式,增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使人才培养从学校和课堂走向了社会,促进了人才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教研室

2013-4-17

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

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生产者,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技能性决定着教师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获取新兴的实用性知识,紧密结合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讲课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能不断通过科研、产品研发来反哺教学,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具有创新能力,既成为理论的专家,又成为实践的能手。 1.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应用型本科确实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崭新的内容,许多地方院校纷纷提出了应用型定位,注重培养适应工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好多应用型本科是几所学校合并或者是职业性专科院校升级而成,专业缺少科学

的合理布局,甚至许多地方明显还有高职的影子,师资队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专业发展不均衡严重制约学校的发展。 由于多校合并,专业分布、生师比非常不均衡,甚至趋高低两极之势。有的专业生师比偏低,一些教师长期课少或无课,造成师资浪费;有的专业生师比偏高的,造成一些班级外聘教师多,许多教师超负荷工作,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配备的不均衡,使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不能进行很好帮带,教师的教学、科研成长缺少肥厚的土壤,教学发展也受到制约和影响。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学校发展后劲。 从专科到本科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量的增加,而且是一个质的飞跃,需要强劲的超越,必须有优良的师资,才有坚强的发展后劲。但许多应用本科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年龄结构不合理,有青黄不接现象。教师年龄正常的比例结构应该是宝塔形,许多新的应用本科缺少30-40岁中间的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青黄不接,一些老教师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掌握不够,个别新教师高学历、低能力,而起承上启下重要作用的中年教师队伍人数较少,整个队伍年龄出现失调。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杨祥 一、引言 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22 条、第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

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内涵的意见

关于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的意见 各系(部)、实训中心: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手段,实训基地建设,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服务专业(群)建设,满足实习实训教学及能力培养要求;要创新实训基地模式,积极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校内之间的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创建重点专业、重点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专业实训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提升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和层次。为加强我院实训基地内涵建设,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是指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注重营造企业氛围,制定教学基本文件和管理制度、建立真实企业环境、创设实景教学氛围。 二、按专业设置规划实训基地,实现真仿结合。 根据专业设置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实用性。本着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建立先进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利于为取得“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证书”提供场地的原则, 在规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原则: (1)高职实训基地应该成为学生深化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创新思维方法的基地。 (2)高职实训基地应该为学生基本技能、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及综

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 (3)高职实训基地应该成为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基地。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真”与“仿”相结合,仿真是分析、研究、设计、控制系统及其调优不可少的手段。 三、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高职特色 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技术含量高、建设起点高、技术先进的原则。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与适应行业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要求,机电类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项目的设计上及仪器设备的配置上都与行业生产实际一致,使学生在完成实训内容的同时,能够接受工程实践能力训练。 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先进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要求实训基地既要适应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又要体现技术含量高、技术起点高、技术先进的特色。 二是工位性。实训基地的工位性体现在实训项目内容设计与实训工位数量配置两个方面。在实训内容设计上,实训项目要做到贴近行业技术领域的实际;在实训工位配置上,应以创造工程环境为宗旨,在数量配置和场地安排上,应尽量使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是可视性。采用解剖产品模型、模拟教版、模拟教具等设备,既可进行现场模拟,又可进行各个系统动态联系的演示。

加强内涵建设

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保教质量 一年来,我园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为指导,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幼儿园目标责任书中建设“优质、多元、品牌”的发展目标,以贯彻落实市区三年行动计划和幼儿园课程建设为主线,善于从“六化”(组织管理人性化、队伍建设优质化、课程建设园本化、教育科研实践化、家园教育互动化、环境创设课程化)的内涵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着手,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扎实有效、规范创新的开展幼儿园各项工作,注重形成各类长效管理机制,从而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深化教改,优化研修途径,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综合素质和办园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办园成效,并为全面迎接明年新一轮市一级园复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下面将一年来主要开展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重视学习引领,提高思想认识 幼儿园非常注重教工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在组织全体教工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同时,精心组织教师深化学习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市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指导意见》、《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等5个文件精神,结合迎世博与文明同行的师德师风建设,采取自学、集体学习、专题讨论、交流、演讲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深刻领会文件内涵,引导教师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正确对待幼儿园深化改革、优化课程建设、提升保教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园举措;鼓励教工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完善与补充,激发了全体教工立足本职,身体力行,在本质岗位上努力践行党的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投身课改,全心全意为家长幼儿服务的主动些和自觉性,为幼儿园和谐校园文化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基础管理,提升办园品质 幼儿园坚持“科学管理,内涵发展”的方向,在园务管理中注重抓“细”、抓“实”,将管理落到实处;善于及时把握教工思想动态,细致好思想疏导工作,努力做到重载体,抓落实;重检查,抓反馈,重基础,抓常规;重实践,抓效益,使幼儿园在加强内涵建设、深化园本研修、优化学习型团队活动,优化园本研修途径、推进幼儿园和谐发展等方面,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很好的提升了管理效益。我们的做法是: 1、注重目标引领。 全员共同参与制定幼儿园的三年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规划,并在明确幼儿园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要求中层干部围绕幼儿园工作的项目目标,细化目标,制订好自己部门工作的目标责任书,并通过对中层干部的述职报告与民主评议,做到职责明确,层层落实。要求一层对一层负责,一层对一层考核,确保措施到位,纵向上保证管理渠道的畅通。从而,初步健全和完善了幼儿园三级管理的网络(即园长——分管负责人———各班组长); 2、注重制度完善。 我们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形成的“开门听意见”制度有效运用于园务管 理,并作为优化幼儿园制度管理的有效手段。每学期定期广泛听取全体教工意见,引导 教工针对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提案,共同商讨对策;通过 对现行教育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地的修订与完善,以及这次全面迎接上海市对我区三年行 动计划专项督导的准备,有效促进了幼儿园细节管理,并对幼儿园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科学规范的常态管理,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一年来我们根据幼儿园课程管理的要求,先后调整修订的制度有:幼儿园教工的上 下班制度、上岗制度,园本研修制度、三大员一日规范操作制度,门卫制度、课程实施与监控检查制度、幼儿园分配制度等……。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研究与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现状入手进行剖析,紧扣“纲要”精神,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相应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对策;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现状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急剧增长,学科专业数量的快速,增加,其师资队伍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1、总体数量不能较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近10余年来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全国在校大学生数量从1998年的623万发展到2009年的2826万,而在岗的教师数量却没有按这样的速度同步增长。教师的总体数量明显不足。过去几十人的课堂,现在变成了上百人甚至几百人,使得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难以操作,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而且课外答疑、作业批改等环节也变成了粗放式。在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上,普遍出现一个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过多,指导不到位的问题。这种情况在地方本科院校更加明显与突出。 2、师资队伍结构制约队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了缓解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从而使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过大,总体结构不尽合理。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18岁以下教师平均占59.7%,35岁以下教师占47.7%,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十分突出。这些青年教师都是在急需教学人手的情况下被引进的,所以一般都没有经过助教的环节而直接走上讲台授课,所以缺乏应有的教学经验,难免会影响教学质量。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体育学院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水平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经历了一段持续迅猛的发展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提高。基于这一形势,原来的地方院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下,不断升级重组。这些院校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建校的根本立足点,为地方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级人才,为当地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高校建设,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建设速度得到空前提高的同时,教育质量——这一对于高等教育更为核心的问题却日益受到社会的关切和质疑。从教育部对地方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结果来看。虽然,地方院校在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诸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等问题上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思路不清的问题。因此,对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研究,明确人才培养内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转化、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学术研究型人才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知识而寻求知识,在其所属的学科专业领域内追求精、深、专的知识背景,并能做出批判性思考;应用型人才则不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是需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用型人才则主要是指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实际操作,简单而言就是指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 2、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本科院校。主要是指在20世纪 90 年代末,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通过整合、共建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性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格形式多采用独立升格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升格后院校多采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习惯上称这种升格院校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和老牌院校错位竞争,开拓发展的空间,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习惯上称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深化内涵建设

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为进一步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在校五届四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徐放鸣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校行政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到会的特邀代表、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催人奋进的一年,也是我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全校师生员工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度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聚精会神抓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一)强化学科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 学科学位点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了学校“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兄弟高校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举办了院长学科建设专题研讨班;成立了外联、宣传、条件保障和材料等四个申博职能组,相关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国内主要媒体推出我校学科建设最新成就系列宣传,学校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邀请近60位高层专家学者和主要业务部门领导,举办13次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加强了与上级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的沟通与联系,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成就,为申博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获得横向科研项目28项,横向科研经费同比也有大幅增长。在人才培养、城乡规划、新农村建设、产品研发等领域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继2006年与盐城市签订市校合作协议之后,2007年又与连云港市签订市校合作协议,与宿迁市的合作也在洽谈推动之中;同时与江苏豪森药业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全力推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淮海发展研究院以及新成立的汉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也面向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承担招标项目、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等方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科研课题立项以及科研获奖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突破。一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其他部级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4项,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8项,省社科联项目6项,各级各类项目经费约2569万元;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2项,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项。共发表SCI及SCIE论文116篇,居全国普通高校第97名,已连续五年居全国高校排名百名以内。 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一年来学校主办或承办了包括第三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文学历史学术专场等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型学术会议13场,举办各类学术报告170多场次,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二)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了新突破 一年来,我们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教高〔2007〕1、2号文件,全面启动教学质量工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2007年暑假专门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深入研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从2007级新生开始,全面启用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专业和课程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开展“2+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农业、商贸业、生产制造业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所属模块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整个行业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这无疑是对物流行业人才储备量和综合素质的严峻挑战。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所需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此外,现今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总量不断增加,需求层次差异日益显著,从高端的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及基层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因此,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以及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和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依据 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实现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依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置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是解决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问题的重要举措。 1.教育部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层次外,还应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层次延伸,既满足人们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要求,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验室文化建设方案

实验室文化建设方案 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实验室文化建设,而实验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文化建设包括实验室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需要。实验室文化建设体现科学、和谐的环境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养。为达到上述目标,特制定成都学院(成都大学)实验室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实验室环境文化建设项目 1.门牌和房屋功能标识。包括实验房间准确的中、英文名称及安全责任人等信息。 2.宣传橱窗。以承担较多实验教学任务和管理较多实验室的实验室(中心)为主,相对集中建立一个比较大的宣传橱窗。主要介绍实验(中心)室的整体情况,如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实验室面积、设备总值、台套数、专兼职人员情况、分室情况,实验室为教学科研服务情况,实验教学及科研成果,实验室开放和为社会服务情况,学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情况,以及体现专业学科内涵特点的介绍等。要求橱窗整体与周围环境协调相宜,设计美观,大小合适。 3.室内文化氛围营造。在实验室的适当位置张贴与本实验室相关的科学家头像、名言等,也可以制作实验教学挂图或挂画等。 4.实物展示。既可展示实验室和学生所取得的成果,包括获奖证书、实验教材及课件、学生课外开放实验和科技活动制作出的实物等;也可展

示实验教学用的标本、模型等。 5.实验大楼门厅环境布局。实验大楼门厅环境项目主要涉及科技实训大楼和实验室相对集中的楼宇,包括楼宇平面图、楼宇实验室分布介绍、适当的人文景观布置等。 二、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项目 1.实验室制度牌。各主要实验室室内基本制度上墙,包括学生实验守则、安全卫生制度、实验教学人员职责、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材料低值品易耗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管理制度等,各实验室根据本实验室特点制定相应的制度具体内容,并制作出制度牌安装上墙。基本制度由学校统一提供,体现本实验室特点的制度由各实验室制定。根据不同的实验室功能选择其中的2-4幅上墙即可。 2.特色实验项目展板。有特色实验项目的实验室可制作1-2幅展板,内容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学时、所属课程、适用专业、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照片、图形以及流程图等。展板既可固定在实验房间内,也可挂在室外走廊上。 3.仪器设备操作规程牌。对于大型仪器设备室或成套设备实验室,要求根据本设备特点制定相应的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并负责安装上墙。 4.实验室简介牌。各主要实验室或分室门口,制作一块展板,简单介绍本实验室名称、服务对象、能开设的实验项目,本实验室管理者姓名,联系电话、网址、电子邮箱等内容。 5.实验室通知及开放信息张贴栏。

专业内涵建设实施方案

专业内涵建设方案 目录 1.1专业内涵建设目标与需求 职校专业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及就业率达预期目标。通过行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调研,了解行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格、职业能力要求及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进行专业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会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制定”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方案,同时建立企业订单班,及对订单班针对培养。制定与我校人才培 养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与考核标准,自编N门专业课的校本教材,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制作中,逐步探索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基本建成XX专业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 同时,建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完成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聘请兼职教师,加强实训实习,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占比,校企共建管理实训基地。 1.2专业内涵建设实施机构 建议学校XX专业尽快组建相应的骨干专业内涵建设项目小组,及可持续的优化与完善机制。我司建议如下: 1、实施机构名称: XX专业内涵建设项目小组

2、成员组成: 组长一人,建议由专业主任担任。统筹、协调、指挥本专业的内涵建设工作,对建设 结果负责。组员:XX专业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部分双师型教师、部分兼职教师。总 共6-8人。 3、工作分工与职责: 按照骨干专业建设的内容,建议设置以下工作小组。 1)调研小组: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参加,4-6人,分为三组;负责行业、企业、毕业生的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及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方案的撰写。 2)课程改革小组: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参加,4-6人,负责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规划、设计,核心课程(内容)开发。 3)校本教材编写小组: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参加,2-4人,承担本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确定主编人选(建议是专业带头人)。 4)师资与校企合作组,2-3人,主要负责师资建设的工作执行、相关建设材料的收集、整理、编写。 5)文档管理员,1人,可以兼任。负责本专业的建设材料目录设置、材料归档、专业自查,及时提供本专业建设材料的完成进度。 4、可持续的机制我司建议学校层面制定XX专业内涵建设以及后续示范的长效激励机制,建设工作纳入常规的教师考核,对参加建设的教师,优先安排参加学校学期/学年的评优、评先,优先安排培训进修,参加建设的工作时间合理的划入课时,给予恰当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并纳入今后的教师职称评定、职务升迁、薪资提高的评选指标。建设组在建设期间作为子项目的执行、实施机构;在项目完成后,则成为专业建设的统筹机构继续发挥作用,包括:每年或每两年进行行业需求调研,及时把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发展趋势,保持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的发展基本同步;继续编写更多的校本教材、继续开发核心课程或精品课程,持续提升专业教师的各项能力。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摘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 元化构成。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中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范围狭窄、高层次体育人才匮乏,体育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技术技能实践型体育教师缺乏的瓶颈,提出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导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先考虑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科研能力;引培并举,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推动青年体育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转型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快速扩招,到2012年,我国新建(新升格)本科院校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人数占全国本科生在校人数的50%以上,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60%以上集中在地市级城市,管理上以省市共管为主,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性及鲜明的发展指向,这批高校被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从合并组建、稳步发展逐步走向凝练特色、快速发展,初步得到社会认可。然而,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显示,①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比老本科院校好。②表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的质量水平和特色,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1—2020年)》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这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和动力。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特别提及“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得到确认,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型转,而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③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 发展应用技术型院校是大势所趋,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狭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职业资格,但学术型体系下发展而来的教师构成多样,有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技能型等,一刀切要求所有教师均为双师型、“通”“专”结合不太现实;但可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等提出此类要求,而其他教师则兼顾多元,以个人特色在专业团队平台上发挥个人优势。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构成包含两

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摘要: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具有延续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可从建设理念、规章制度、环境文化、创新氛围、国际化水平五个方面开展建设工作。 关键词:实验室文化建设内涵途径 实验室作为大学的心脏,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同创新、服务地方的重任,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基石。以往,高校实验室建设重点倾向于硬件投入,呈现体量发展模式,自从国家将“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文化建设命题后,高校开始逐渐重视和发展实验室文化建设,并不断凝练实验室文化品质和特色。 一、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持续增长,大多用于采购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有效提升了教学科研水平。但是,实验室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发展理念不清晰、发展目标不明确、资源购置重复浪费、协同合作意识淡薄、实验环境脏乱等,严重影响到实验室整体形象和师生认同感。文化建设的功能恰恰是解决精、气、神的问题,通过不断挖掘治学传统,培育符合时代精神和现代科学发展规律的实验室文化,树立科学严谨的实验室精神;破除陈旧制度,坚持合理制度,不断创新制度的措施、方法和条件,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优化环境建设,集中展示实验室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研究成果及人才培养质量等内容,体现实验室特色,增强软实力的感召力,从而吸引汇聚社会多方资源,推动实验室跨越式发展。 二、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实验室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种延伸,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灵魂,集中表现在实验室的治学理念、发展战略和价值观念,它是一种追求科学真理、崇尚学术、求真务实的文化;制度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保障,集中表现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它是约束和规范成员的行为准则;环境文化是实验室文化的气质,集中表现在工作环境、建筑风格和学术氛围,它是展现综合实力和物质形态的标志。 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第一,它具有延续性,实验室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通过几代人的坚持与发展,形成历史积淀,并不断影响着新成员的思想与行为;第二,它具有全面性,实验室文化是多维度的集合体,体现在建设过程的方方面面,涵盖范围广泛;第三,它具有发展性,技术的革新必定会带来变化,实验室文化在保持传统和主流的基础上,要不断进行开拓创新,丰富文化体系内容。 三、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明确建设理念和目标,形成实验室品牌与特色。 建设理念是主线,工作目标是方向,实验室只有按照既定思路建设和发展,才能避免出现方向混乱、人员分流、经费分散的现象,坚持发展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建设理念和目标,不能急功近利,为追求短期效应而改弦更张,导致工作没有积累和延续,更不能因人事变动而改变建设思路,导致发展方向不集中,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任何实验室建设都不可能涵盖所有内容,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整合资源,集中突破若干方向,形成品牌和特色。国家提出“双一流”发展战略,将大力推进实验室品牌与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规章制度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必要保障,是监督和约束成员行为的有效手段,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依据。坚持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实验室良好运转并健康发展,才能保证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当前,大部分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内容陈旧、流于形式、不易操作,已无法适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摘要】在当期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以应用型专业为培养目标的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从目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的现状来看,就业层次、就业质量还有待提高,亟需引起高校、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调查我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就业现状,由此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思考针对问题采取对应措施,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层次较低 从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从事一线技术类的占49%,从事服务经营类的占21%,从事管理销售类的占14%,从事文职类的占5%,其他种类的占11%,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都是以应用型的人才,毕业生往往以从事技术类的蓝领为主的岗位。而这与高校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者以及大学生家长和个人对大学生本身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

(二)就业稳定性较低 随着这些年来的高校招生政策和高校办学定位的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出现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大学生供给的大幅度增加和就业机会的相对削减。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是不是都是合理的、应用型的,经过调查发现,部分专业存在严重滞后、不适应市场变化等问题;在就业政策问题上,在追求就业率这单一目标的政策影响下,先就业再择业,签订灵活的就业合同已经成为许多院校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受到当前国家经济转型的影响,竞争压力大导致岗位的供应比不上毕业生的数量,因而在大学毕业生最初就业的阶段,企业单位提供的薪资水平较低,大学生为了能就业一般都会接受,特别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生来说,更容易接受。但当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因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原因,就会导致频繁跳槽的现象。 (三)就业率较低 很多应用型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应付上一级就业部门的检查或为了对外宣传的需要,而强制要求大学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或者灵活就业协议,以造成就业的假象。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这种现象存在比较突出。通过调研显示,灵活就业协议占到就业率的30%,这部分的大学毕业生无形中成为了“被就业”的对象,实际上高校就业率偏低。

内涵建设年心得体会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个人内涵 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推进我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当前的教育是粗放的,离教育的理想状态有很大的距离,现在我们进一步研讨学校内涵式发展这个问题十分必要。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对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理解 内涵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即概念的内容;另一层是指内在的涵养。外延是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是一种相对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是通过一定的指标来体现的,这些指标包括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结构转换、速度加快、条件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增高、民主、开放、稳定、公平程度提高等等。那么,在这些指标中哪些可称之为“内涵式发展”呢?或者说,在构成学校教育进步的指标中,哪些属于“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呢?质量和效益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是人们界定学校教育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数量与质量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不同层面,以人的发展为例,数量的增长主要指人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总量的变化;而质量则是指人的身心、品格、能力等机能的变化。就学校教育而言,数量是指学校可计量的教育资源;质量是指教育工作有效的程度。从学校教育活动的过程看,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多少表现为数量,而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制度、决策、管理、校园文化,以及目标达成度和工作满意度等则表现质量。从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看,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以及课时的多少等表现为数量,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育方法的合理度,教学力,科研力,时效等则表现为质量。从学校教育活动的结果看,学生的巩固率、毕业率、就业率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数量,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综合素质、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则表现为学校教育发展的质量。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学校教育的过程、内容和结果,质量与效益都是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质量和效益又怎么体现出来呢?质量和效益最终都集中表现为师生成长和发展的水平。这是由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构成学校教育的要素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设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他们既是教育活动总体中的主要部分或者中心部分,也是教育活动中有意识的、有能动性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人是决定教育成效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系统讨论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行状况,然后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带來重大作用。 标签: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引言: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实现院校跨越式发展都需要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撑。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鼓励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的方式方法,要敢于尝试,反常规的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教育方向。 一、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程,不管从院校的规模方面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前提是院校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师资队伍建设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资队伍的结构比例不符合常理,创新水平不够。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在师资队伍的人数方面没有得到妥善的安排,教师在面对如此艰巨任务的情况下,在教学工作方面必然会有所疲乏,教学质量的低下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我国本科院校中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造成各个学科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力量薄弱,不利于师资队伍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现在本科院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会在短时间内壮大教师队伍,这就造成了学历和年龄结构不合理,影响师资队伍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2.创新创业的观念不强。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会单纯的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只是看学生是否对知识有了充分的掌握,没有重视学生兴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再加上教学的内容时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没有注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点,教学的内容比较落后,对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另外,部分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比较少,教师创新能力不够,

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策略王英辉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186期2013年第4期Serial No.186 No.4,2013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完成以后,如何巩固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基础实验室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更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实验室发展观,其核心是优化基础实验室软环境、提高硬件设施使用效率,其目标是立足当前,实现基础实验室建设持续、整体、 协调发展。(一)持续性 在通识教育的新人才培养理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基础实验课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完成好三个转变:一是深化现有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变革,完成基础实验教学单纯服务于基础理论教学向提高学生实践素养的转变;二是依托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发展和实验仪器设备资源的优化,完成实验教学内容侧重于对基本原理的检验、对理论知识点的验证向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素质培养的转变;三是加快仿真实验和演示实验项目的开发应用,完成学生对理论真伪性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事物的科学发展规律上转变。 (二)整体性 院校教学工作评价对基础实验项目和内容的规范,为基础实验室育人功能整体优化提供了良性互动空间。基础实验室可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统一对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场地进行协调,充分发挥基础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实现不同学科实验仪器设备共享,从而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的利用率。提高实验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基础实验室也可以发挥自身人员结构优势,统一对实验室人员进行选拔和协调,优化实验教员队伍结构,培养学术带头人,为实验教员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多 层次的实验教员队伍,为基础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三)协调性 基础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是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等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一人一组”是基础实验室发展的首要指标,属于“数量”;实验项目中“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是“结构”,这些可以通过硬件设施建设达标。但是,基础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质量”和“效益”。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创新意识、 工程素养和动手能力,全面更新教学内容,把原来过多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更新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把定时定位定项实验更新为开放性实验;把必做实验更新为必做与选做相结合实验,还要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管理模式引入基础实验室建设中,从而实现基础实验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综合平衡。 二、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应树立 的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基础实验作为人才培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实验项目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设施的装备全都是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生成服务。基础实验室建设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加强实验教学设计,丰富实验教学资源,除了基本实验知识、技能、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效益最大化的理念 实验室是为教学、科学研究提供实践支撑的平台,实验室先进的设备和优良的环境必须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真 收稿日期:2012-12-08 作者简介:王英辉(1964-),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从事基础实验教学研究。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策略 王英辉 (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18) 摘要:通过分析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需树立的理念,指出促进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于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实验室;可持续发展;内涵;理念;策略;标准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310-02 3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