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快准精打造严重创伤一体化高效救治体系

快准精打造严重创伤一体化高效救治体系

快准精打造严重创伤一体化高效救治体系
快准精打造严重创伤一体化高效救治体系

打造严重创伤一体化高效救治体系

(2018年)

摘要:

创伤是现代社会青壮年的主要死亡原因,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严重损失和沉重的负担。当前我国创伤救治缺乏完善的救治体系、专业化的救治团队和规范的救治流程。同济医院自1986年开始建设急诊创伤中心,拥有专业化创伤救治团队,围绕“创伤救治链”,以伤员为中心,形成了创伤院前急救-急诊复苏-紧急手术-重症监护-功能重建与康复的一体化快速、精准救治,规范了创伤救治流程,与传统创伤救治模式相比,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室停留时间(由2h至1h),降低了早期漏诊率(由35%至8%),提高了患者生存率(87%到99%)。本中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级课题20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并成为国内急诊创伤中心的示范基地。

关键词:

创伤;急救;团队;流程

案例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导致的严重创伤和群体伤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壮年是创伤的好发人群,创伤是国人45岁以下人群首位死亡原因,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居各种疾病之首。

我国的伤害致死率是大部分发达国家的2倍「1」。就各种损伤的专科救治技术而言,我们与发达国家几无差异,缺少一个完善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对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比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更为重要。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完善的创伤急救体系使创伤的总体死亡率降低15%[2]。欧美先进创伤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健全的院前急救网络和分级建立的创伤中心。

创伤救治体系包括院前和院内两个部分,目前我国创伤院前和院内救治都还存在诸多问题。院前急救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院前急救网络不完善,服务半径过大甚至存在服务盲区,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窗;2.院前院内急救人员间缺乏信息交换,缺乏有效的预警分级系统。

3.救治人员缺乏专业创伤培训,救治技术水平低;

4.转运条件差,救护车及转运设备仅有“搬运”作用而无良好救治功能。

院内救治主要的问题是传统创伤救治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创伤救治的需要。传统的创伤救治模式是专科会诊-分科治疗模式[3],由急诊科医师承担创伤病人的分诊和初步救治,同时请各专科医师会诊决定进一步诊治方案。过去,创伤主要由低能量致伤因素引起,多为单发伤,传统模式可以较好地救治。当前,创伤多由道路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引起,多发伤和严重创伤发生率高,传统救

治模式难以满足其救治需要。1.创伤急救需要团队协作和规范、合理的救治流程。缺乏经过专业培训的创伤医师,难以形成高效的创伤救治团队,救治流程混乱低效。2.严重创伤救治涉及多个专科,请专科会诊消耗大量时间,延误了急救的最佳时间窗。3.专科医生职责不清,缺乏最终决策者和领导管理者,容易相互推诿或争抢病人。4.片面注重本学科问题,整体意识弱,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救治的先后次序把握不当。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创伤急救的根本问题缺乏完善的救治体系、专业化的救治团队和规范的救治流程。

在裘法祖院士“建立创伤外科专科,提高多发伤救治水平”的呼吁下,同济医院于1991年成立了急救创伤中心,建立专业化创伤救治团队,拥有独立学科编制和固定的医护队伍,承担创伤院前急救、急诊复苏、紧急手术、严重创伤(多发伤、复合伤等)的重症监护与治疗,以及全身各部位创伤的连续性治疗及处理,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创伤中心之一。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建成快速、精准、高效、完善的一体化综合创伤救治体系。2015年和2016年,随着同济医院光谷和中法新城院区的正式运营,一体两翼格局形成。辐射范围更广,布局更为合理,进一步实现了创伤的区域化救治。通过我们的努力,

明显提高了严重创伤的救治效率,病死率、致残率显著降低。

执行过程

一.团队建设:

1. 专业化创伤中心医师:学科带头人白祥军教授是国内知名创伤医学专家。目前急救创伤中心医师团队现有医生25名(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6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学位20人,硕士2人,本科3人,8人有留学美国、德国的经历)。经过8-10年的创伤中心医师培训,每位创伤外科医师都能处理多发伤患者的伤情评估和急救工作,并能实施各部位的急诊和确定性手术。在创伤中心主任的领导下工作,人员岗位固定,职责明确,同时他们又有各自的主攻方向,真正做到“多能一专”。

2. 专业化创伤中心护士:急救创伤中心护士岗前均接受规范的创伤救治培训并通过准入考核,3-5年培训期满并考核通过才能独立承担创伤急救工作。同时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利用微信

培训平台、案例考核和现场模拟演练不断深化提高理论及操作技能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每位严重创伤患者从急诊科急救到院内治疗的整个过程都由同一个救治团队负责,6个创伤小组轮流24小时承担当天的急诊任务,一个小组作为备班,随时待命,保证了救治的连续性。

二.体系建设:

(一)院前急救:

急救中心隶属于同济医院急救创伤中心,是院前急救单元,承担接警、出诊、现场拣伤和急救、转运和与院内交接整个过程。全过程都遵循2012年发表的《严重创伤院前救治流程:专家共识》进行,保证“白金十分钟”和“黄金一小时”的救治效果,为后续院内救治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4]。因此,本中心对院前的行动时间,包括接警反应时间、现场处理时间和转运时间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充分保证时效性和快速反应性。本中心急救响应时间5分钟以内,每年转运患者约1500例(其中严重创伤患者约300例),救护车行驶公里数约450万公里/年。本中心拥有10辆重症抢救型救护车,专用急救直升飞机,均配备有呼吸机、除颤起搏监护仪、床旁血气分析仪、自动心肺复苏系统、便携式B超、电动吸引器等先进车载抢救仪器和完备急救药品,为成功转诊严重创伤患者提供硬件保障。34名专业院前急救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BLS能力外,都经过了严格的创伤救治培训并取得合格资质,因此较一般急救人员有着更为专业的创伤救治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现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文件

德二院医字〔2018〕43号 令狐采学 关于印发《×××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人民医院 2018年9月3日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德卫医字〔2018〕20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创伤救治服务流程

附件1 创伤救治体系服务流程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流程,供参照执行。 一、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流程图示与说明是否 1.现场评估: 环境安全 受伤人数 受伤方式 联系院前急救机构 是否需要增派救护车和急救人员 2.快速分流伤员 3.伤情评估,启动预警 明确初步救治计划和预警 级别,给予必要处置 再次评估明确预警级别 联系确定接受医院并与医 院进行信息交换 送达救治医院或创伤中心,并与院内 人员进行病人情况交接

(一)现场评估。 1.确定环境安全:急救人员必须确定现场安全后,方可开展工作。 2.确定伤者人数和受伤方式:进入现场后,首先了解患者的人数、致伤原因,初步判断患者的伤情和部位,确定是否需要增派救护车和急救人员。 (二)快速分流伤员。 若现场伤员人数较多,检伤分类后应当依据伤情对现场伤员进行分流: 1.能行走伤员:请其去指定的安全地点集合。 2.不能行走的伤员:判断呼吸,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大于30次/分或者小于6次/分的患者,应立即处理。呼吸频率小于30次/分或者大于6次/分的患者,进一步检查颈动脉搏动,未触及搏动的应立即处理。可触及搏动的患者,进一步判断患者神志情况,神志异常者,应立即处理。 (三)伤情评估,启动预警。 评估神志(GCS评分)、生命体征及损伤部位(TI评分),评估应从伤情较重的患者开始,评估的优先次序是: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伤势;可能导致丧失肢体的伤势;其他非威胁生命或丧失肢体的伤势。 1.根据伤情明确初步救治计划和预警级别,并立即给予必

要的处理,特别是对红色和黄色预警的伤员给予辅助呼吸、电击除颤、胸外按压、止血、抗休克治疗等抢救措施。 2.转运途中再次进行评估,明确预警级别。 3.确定接收医院、创伤救治点/中心,在病人未到创伤救治点/中心之前,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告知拟送达的创伤救治点/中心预警级别、评分评估、预计到达时间、主要的伤情、必要的急救措施以及其它特殊情况。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组织院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提前到达急诊室,做好抢救前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抢救效率。 4.与院内创伤急救医师进行交接,明确患者的预警级别、GCS、TI评分及评估情况、主要的伤情、已经采取的急救措施、下一步可能需要的措施以及其他特殊情况。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设计文件资料

德二院医字〔2018〕43号 关于印发《×××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人民医院 2018年9月3日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德卫医字〔2018〕20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1.具备专用于创伤中心的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输液加温、颅脑损伤亚低温设备、支气管镜、CRRT血液滤过、颅内压检测仪、膀胱压检测设备、胃酸监测设备、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监护仪等设备,能进行床旁X线,超声检查。 2.除能开展常规血液检测外,还具备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心肌酶系列、高敏肌钙蛋、心衰系列监测的能力。 3.医院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包括X光、CT、MRI、CTA、超声、血管造影等。 (四)院前和院内创伤急救体系建设要求(急诊科牵头、输

严重创伤的现代救治体系探讨

严重创伤的现代救治体系探讨——综合性一体化创伤救治体系 曾俊 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研究所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中国科学院四川省转化医学研究医院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

创伤流行病学 ?创伤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健康事件。WHO报告2010年全球死于创伤的人数约510万,占全球死亡总数 的9%,仅次于心血管和肿瘤,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列第四位。 创伤位列40岁以下人群死因第一位。 ?根据我国卫计委的报告,每年创伤和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84万人,危重创伤患者的病死率更两倍于欧美发 达国家。直接经济损失约60亿元,导致医疗费用每年高达 600多亿元。 ?道路交通事故和生产事故是当今我国引发创伤的最主要原因。全球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70万人,我国每年道路 交通事故就死亡约9万人,占世界各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的第一位。

面临挑战,任何应对??建立和完善创伤救治体系

创伤救治体系的国内外概况? 国外创伤体系的发展历史 ? 我国创伤体系的建立

国外创伤体系的发展历史  ?1941年,世界上第一个创伤中心在英国伯明翰成立。?1966年,美国库克郡医院、芝加哥医院和旧金山陆军总医院也相应成立了创伤中心。从此,综合性的急诊医疗体系不断发展,创伤的院前急救和急诊室的治疗取得重大进展。

国外创伤体系的发展历史 ?20世纪70年代末围医疗服务的广泛开展、20世纪80年代初区域性创伤体系的逐步形成及美国外科医师学会(ACS)对创伤中心指定和创伤体系成立标准的公布标志着创伤体系的逐步形成和完善。 ?北美区域创伤体系的建立,使创伤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匹兹堡大学创伤中心(一级创伤中心)的一个研究显示, 1987年至1995年间,患者送至手术室进行剖腹探查、开颅手术的时间大大缩短,相应的并发症、创伤评分>15的患者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呈下降的趋势。

XX市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XX市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和《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477号),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进一步推动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结合本市各级医疗机构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落实各级医院功能定位,按照区域协同、分级救治的原则,全面提升全市创伤救治能力,提高创伤救治质量和效率,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构建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应对有序、运作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全市人口数量与结构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地域和交通状况,统筹规划全市创伤救治中心布局、规模及数量,到2020年实现目标:创建1个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附件4);依托三级综合医院,建设至少10个市级创伤中心;各区依托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根据服务半径建设至少20个

区级创伤中心,并在远郊区域一级医疗机构建立若干个初级创伤救治点。进一步健全院前医疗急救和血液应急保障机制,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信息互联互通。2020年底前逐步形成覆盖全市、救治高效、运作有序的四级区域创伤救治网络。 二、组织管理 市卫生健康委成立XX市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设在委医政医管处,办公室主任由刘先夺处长兼任。 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全市创伤中心建设规划,组织制定各级创伤中心质控和评估指标,组织开展认证评估和相关培训,成立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专家组。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专家组工作职责:在XX市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落实我市创伤中心建设与业务指导工作;为我市创伤中心综合救治体系建设、政策制定、规划布局等提供专业支持;参与我市各级创伤中心现场评估及动态监管和质控工作;掌握相关诊疗规范和技术标准,了解相关领域学术前沿,对我市创伤中心建设单位进行业务指导和规范化培训;指导医疗机构创伤救治并参与

基层版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基层版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创伤中心是指医院将院内与创伤相关的主要外科专业科室、辅助检查科室集中前移到急诊功能区域,为加强和规范创伤患者而建立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负责为创伤急救患者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监护、评估、诊断和医疗服务。为规范创伤患者救治,推进全区创伤中心建设,构建创伤患者分级救治体系,结合实际,现制定创伤中心建设指南(试行)。 一、功能定位 具备收治本区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具备对上元的快速评估、复苏、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力;参与本县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建设条件 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救治团队依托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急诊外壳诊室,急诊抢救室具备一定数量、满足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生,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快速救治能力。 各级创伤中心应设置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五官科、介入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设置有创伤复苏单元,一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

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AST)、胸片、骨盆X线、全身快速CT、血管造影等检查,力争做到介入时间及手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急诊手术。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力和条件。建立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立统一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此外,相关中医院(专科医院)达到条件的,参照标准执行。 (二)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 急诊外科应在符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 1.基层版创伤中心 (1)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清创室、急诊监护病房; (2)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X线、急诊CT提供“24小时x7天”服务;

XXXX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

珠海xx医〔2020〕xx号 关于印发《珠海市xx医院 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xx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xx医院 2020年4月24日

珠海xx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市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2020-2022年)》(粤卫〔2020〕2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总务科、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推进:1.外院参观学习 2.网络收集资料)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教部-专科组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4.创伤中心人员应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脾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连枷胸内固定、上肢截肢术等三级以上手术能力。 (三)创伤相关设备要求(设备科牵头) 1.具备专用于创伤中心的设备。包括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便携式多普勒血流探测仪、输液加温、颅脑损伤亚低温设备、支气管镜、CRRT血液滤过、颅内压检测仪、膀胱压检测设备、胃酸监测设备、中心静脉压CVP监测的监护仪等设备,能进行床旁X线,超声检查。 2.除能开展常规血液检测外,还具备凝血功能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心肌酶系列、高敏肌钙蛋、心衰系列监测的能力。 3.医院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包括X光、CT、MRI、CTA、超声、血管造影等。 (四)院前和院内创伤急救体系建设要求(急诊科牵头、输

推进创伤中心,提高救治水平

推进创伤中心建设与分级救治提升创伤救治水平 1 创伤危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创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已成为我国人群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在45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首位。当前,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是创伤主要致伤原因,导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发生率高,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以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1-2]。 创伤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身心健康,而且社会负担极其严重,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和社会问题,每年造成的直接医疗费就达650亿人民币,而随之的康复及早死、残疾或功能丧失更是消耗着巨额的费用,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特点、现状(1)严重创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第一个死亡高峰于伤后数分钟,约占死亡人数的50%,这部分患者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难以救治;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1~ 3 h,约占死亡人数的30%,大多数死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如抢救及时,可免于死亡;第三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数天或数周,约占死亡人数的20%,死亡原因主要是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其发生原因主要是低氧血症和脓毒症等严重病理生理紊乱未得到及时纠正。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创伤发生后1 h内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发生率,

将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反之,病死率将大大提高。因而创伤发生后第1小时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3-4]。 (2)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及时性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城市,尤其是边远及农村、山区、矿区等的创伤医疗急救时间长,难度大,以致严重影响救治的质量。有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急救网络划分不够合理,急救到达时间长,院前和院内急救的衔接环节断链等问题。另外,不同系统的各种救治体系和网络之间不能衔接,造成救治脱节和资源浪费。 (3)创伤救治的整体性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整合: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提升效率和减少误诊和漏诊。创伤救治涉及院前急救与生命支持、急诊医学、危重症监护和外科各亚专科(创伤外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等多学科和部门。由于创伤救治对于时效性和整体性的要求远远超过其他非急诊患者,尤其需要在短时间内高效整合院前急救体系、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外科各亚专科医师协同工作,需要迅速调动大量资源。因此,一个良好的急救体系是由快速的院前急救(含现场急救)和统一的院内急救两部分组成。尤其是在重大灾难面前,现场急救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整体性与时效性,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缩短院前和院内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而现阶段,院前与院内常常没有关联,各自为政;120独立设点而不在医院设点设站(而医院也不是按人口分布来布局);大多数院前急救资料缺失;严重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在院内也因多学科会诊、转科或伤病救治的矛盾而丧失了最佳时机。 3 建立区域性分级创伤中心,提升创伤救治水平传统的创伤救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整合创伤救治所需的各种资源,建立综合性创伤中心,打造创伤专业化救治团队,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复苏与救治、急诊手术、术后复苏和监护治疗、二期确定性手术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创伤一体化综合救治,有利于提高效率,

快准精打造严重创伤一体化高效救治体系

打造严重创伤一体化高效救治体系 (2018年) 摘要: 创伤是现代社会青壮年的主要死亡原因,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严重损失和沉重的负担。当前我国创伤救治缺乏完善的救治体系、专业化的救治团队和规范的救治流程。同济医院自1986年开始建设急诊创伤中心,拥有专业化创伤救治团队,围绕“创伤救治链”,以伤员为中心,形成了创伤院前急救-急诊复苏-紧急手术-重症监护-功能重建与康复的一体化快速、精准救治,规范了创伤救治流程,与传统创伤救治模式相比,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室停留时间(由2h至1h),降低了早期漏诊率(由35%至8%),提高了患者生存率(87%到99%)。本中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累计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级课题20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并成为国内急诊创伤中心的示范基地。 关键词: 创伤;急救;团队;流程 案例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导致的严重创伤和群体伤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壮年是创伤的好发人群,创伤是国人45岁以下人群首位死亡原因,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居各种疾病之首。 我国的伤害致死率是大部分发达国家的2倍「1」。就各种损伤的专科救治技术而言,我们与发达国家几无差异,缺少一个完善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是造成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对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比医生个人的临床经验更为重要。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完善的创伤急救体系使创伤的总体死亡率降低15%[2]。欧美先进创伤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健全的院前急救网络和分级建立的创伤中心。 创伤救治体系包括院前和院内两个部分,目前我国创伤院前和院内救治都还存在诸多问题。院前急救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院前急救网络不完善,服务半径过大甚至存在服务盲区,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窗;2.院前院内急救人员间缺乏信息交换,缺乏有效的预警分级系统。 3.救治人员缺乏专业创伤培训,救治技术水平低; 4.转运条件差,救护车及转运设备仅有“搬运”作用而无良好救治功能。 院内救治主要的问题是传统创伤救治模式难以适应当前创伤救治的需要。传统的创伤救治模式是专科会诊-分科治疗模式[3],由急诊科医师承担创伤病人的分诊和初步救治,同时请各专科医师会诊决定进一步诊治方案。过去,创伤主要由低能量致伤因素引起,多为单发伤,传统模式可以较好地救治。当前,创伤多由道路交通事故、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引起,多发伤和严重创伤发生率高,传统救

创伤中心建设要点2019

区域严重创伤医疗急救服务系统/创伤中心建设要点 急救医学科2019-5-23 一、创伤救治理念: 1、“白金10分钟” 创伤救治点(区域医疗中心/综合型卫生院/120急救站/急救网络医院):现场急救2、“黄金1小时” 创伤救治链条: 120院前急救/移动ICU→急救重症监护室→血库→急诊(创伤)外科→手术室 3、创伤区域一体化救治 4、创伤救治“谁牵头、谁负责”; 急救医学科牵头创伤中心建设与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治疗,对严重创伤患者负责; 多学科会诊建议, 创伤中心领导人员或授权的管理人员、急救医学科管理第一责任人决策。 不属于医疗事故情形: 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②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③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⑤因患者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⑥因不可抗拒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创伤中心建设目标: 1、国家创伤医学中心、 2、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 3、省级创伤医学中心、 4、省级区域创伤医疗中心、 5、Ⅰ级创伤中心/三级医院/市级创伤中心 6、Ⅱ级创伤中心/二级医院/县级创伤中心

7、创伤救治点(乡镇) 三、县域创伤救治网络 1、创伤救治点/创伤急救网络医院 ①创伤救治点:村室、卫生院、中心卫生院 ②创伤急救网络医院:区域医疗中心、120急救站 2、120院前急救/移动ICU 3、急救重症监护室 4、血库 5、急诊(创伤)外科 6、手术室、麻醉科 四、创伤救治相关临床专科建设 模式一:院前急救、急诊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颌面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放射学专业等 模式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虚拟创伤救治团队指在严重创伤救治中能快速抽调外科各专科、相关辅助检查科室等,形成多学科抢救小组(即院内MDT团队),以急诊科为平台,为严重创伤患者建立多学科综合救治模式,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诊疗、监护服务。 模式三: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实体化创伤救治团队 五、能够对全部的创伤患者进行确定性治疗 (Ⅰ级创伤中心/三级医院/市级创伤中心创建标准) (技术服务能力)具备开展: 1、(急诊科)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 2、(普外科、胸外科)开腹探查、开胸探查、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枷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开胸探查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楔形切除术、 3、(神经外科)颅脑外伤急诊手术、 4、(骨科)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 创伤致死三联征: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

安达市医院创伤救治中心

安达市医院创伤救治中心 一、创伤中心成员组成: 组长:韩仁环高志成 副组长:魏士军高志光王志强肖立文段红慧苏春平 组员:方印王树龙李元辉钟守春徐庆安刘锋牛春江李厚琪王恒兆高智睿刘晓辉刘亮马洪伟王立臣徐涛刘秋萍宋军王才王春志张旭李晓雷刘春龙关明杰段明韩斌李厚琪王彦东王鹏崔光洁韩绍杰娄艳辉柴宝娟李志玲吴凤杰仲飞霞刘秀杰许洪英王雪 二、创伤中心设备配备: 急诊抢救床位2张 急诊复苏床位4张 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4张 创伤急救、抢救病床13张 三、创伤中心职责: 1、建立以创伤救治为核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 2、建立创伤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接诊创伤患者。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

创伤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 3、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疾病的救治和转诊标准流程; 4、建立院前救治与院内救治之间的无缝衔接流程,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直接送达创伤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必要时可直接送达手术室; 5、建立针对医院、创伤救治点\中心、院前急救中心(站)、区域内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提高相关创伤救治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 6、建立创伤患者的快速评估、检伤分类和分级诊疗机制,对创伤患者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 7、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创伤规范化诊治能力。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重点提高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能力,提高群发伤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 8、创伤中心能够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的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院内创伤综合救治团队; 9、能够对全部的创伤患者进行确定性治疗; 10、向签订协同救治协议的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建立患者信息共享平台; 11、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和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自救和互救能力。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1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一、基本要求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创伤中心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承担全国创伤医学及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多次组织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和推动国家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

(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 (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国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任务; (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引领我国创伤医学发展。已初步建立全国性的创伤救治网络或创伤医联体,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推动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

初级创伤救治(PTC)课程

初级创伤救治概论(一) 一、初级创伤救治体系(Primary Trauma Care System PTCS)内容 创伤预防 按伤情分类伤员 初步检查 进一步检查 稳定病情 转运 二、创伤的国内外现状与预防(略) 三、初步检查与分类 检查步骤 气道(A airway) 呼吸(B breathing) 循环(C circulation,) 神经功能障碍(D disability) 显露(E esposure) 检伤分类的等级与救治顺序 现场检伤分类为四个等级(Mutag system ): 死亡(黑色标识 重伤(红色标识) 中度伤(黄色标识) 轻伤(绿色标识) 现场必须遵循的救治顺序 第一优先重伤员 其次优先中度伤员 稍后处置轻伤员 最后处理死亡遗体 创伤检伤分类的ABCD四项指标(模糊定性分类法): 为正确评判且方便记忆,结合伤势归纳为4个字母 A. Asphyxia 窒息与呼吸困难(常见胸部穿透伤、气胸或上R梗阻) B. Bleeding 出血与失血性休克(短时间内急性出血量> 800ml) C. Coma 昏迷与颅脑外伤(伴有瞳孔改变和NS定位体征) D. Dying (die) 猝死与心搏呼吸骤停(心搏骤停时间不超过8 ~10分 钟) 模糊分类判断标准 ABCD只要其中任何一项出现明显异常,即为重伤员;

ABCD四项重要生命体征全部保持正常,则为轻伤员; 介于两者之间,即ABCD其中一项有异常但不严重,则可判定为中度伤员。 创伤检伤分类(院前指数法)(PHI)具体评分表 参数级别分值 1、收缩压(kPa)>13.33(100mmHg) 11.46 ~ 13.20(86~99 mmHg)10.0 ~ 11.33(75~85 mmHg) <9.86(74mmHg) 1 3 5 2、脉搏(次/分)51 ~ 119 >120 <50 3 5 3、呼吸(次/分)正常(14 ~ 28) 费力或表浅>30 缓慢<10 3 5 4、神志正常 模糊或烦躁 不可理解的言语 3 5 5、附加伤部及伤型 胸或腹部穿通伤无 有0 4 PHI法的分类评判标准将上述5项参数级别所得分值相加: 评分0 ~ 3分轻伤员 评分 4 ~ 5分中度伤员 评分 6 分以上重伤员 评价:上述两种方法中模糊定性法简单实用,PHI法敏感度和特异度高。 PHI法应用举例 例1、一闭合型尺骨骨折患者,收缩压96mmHg、脉搏96次/分、呼吸20次/分、神志正常、 无胸腹穿通伤。 PHI评分为:1+0+0+0+0=1分,故检伤分类判定为轻伤; 例2、一腹部刀刺伤患者,收缩压110mmHg,脉搏84次/分、呼吸20次/分、神志正常, 腹部有穿通伤口。 PHI评分为:0+0+0+0+4=4分,故检伤分类判定为中度伤;

创伤急救中心平台建设方案

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方案 各科室: 为了推进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的建设,提高我院的创伤综合救 治水平,顺利完成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的认证工作,建立长久可行 高效的工作机制,根据《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国卫医发〔2017〕73号)和《江西省创 伤急救中心建设指南(试行)》(赣卫医字〔2018〕107号)的有关 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xx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方案,具体如下: 一、功能定位 根据《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 设指南》)中各级中心的功能定位、条件等,结合我县的救治需求和医疗资源实际,力争在2019年底建成3级创伤急救中心,具备收治本县域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具备运送严重创伤患者至上级医院救治的能力;具备对伤员的快速评估、复苏、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力;参与本县域内创伤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 二、建设条件 (一)基本要求 3级创伤急救中心:建立以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创伤救治团队,救治团队依托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设在急诊外科诊室,有固定的急诊外科医生,具有临床各学科和医技辅助相关科室快速联动机制,具备创伤急救病人快速救治能力。 (二)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 急诊外科应在符合《江西省综合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以下条件: 1、功能区域设置应当包括:急诊分诊区、急诊外科诊断区、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急诊清创室、急诊监护病房;

2、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X线、急诊CT提供“24小时×7天”服务; 3、急诊抢救室包含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心电图机、心肺复苏仪、深静脉置管等设备;具备≥3张床位的抢救单元; 4、急诊病房床位≥6张; 5、急诊留观室床位≥12张; 6、急诊监护病房≥4张; 7、能够随时为急诊病人提供清创缝合手术; 8、急诊外科医生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准确对创伤急救病人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分诊意见,合理进行分诊急救。 (三)建设要求 1.绿色通道 明确绿色通道救治范围,规范绿色通道救治程序,建立绿色通 道管理办法,具备与3级创伤急救中心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 备、药品和技术力量,各功能区域设置合理、布局紧凑、流向顺 畅,设置醒目的标识及引导指示标牌,以保障创伤急救工作畅通、 高效、规范开展(创伤急救中心负责,医务科协调)。 2.急救流程 (详见附件2) 3.信息共享 与1级、2级创伤急救中心之间建立包含远程会诊、微信群、手机短信、传真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与120院前急救建立适时信息传输系统,以便及时为1、2级创伤急救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创伤中心建设方案文件.doc

2.创伤中心建设方案文件4 德二院医字〔2018〕43 号 关于印发《×××人民医院创伤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现将《×××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 学习并遵照执行。 ×××人民医院 2018 年9 月3 日 —1 —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 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 年)》(德卫医字 〔2018 〕20 号)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

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 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 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 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 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 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2 —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最新版】

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提高创伤患者救治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六大中心”建设完善重点疾病防治康复体系的实施意见(2018-2020年)》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伤中心建设,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提高我院创伤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建立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长久可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创伤中心建设及相关要求 (一)创伤中心标识与指引设置要求(宣传科牵头) 1.在医院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医院门诊、大厅、急诊入口和医院内流动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醒目指引标志,引导患者快速到达创伤中心。

2.医院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各窗口处设置急诊、创伤患者优先标识。 3.在急诊科设置创伤患者进入救治绿色通道的明显标识。 4.设立健康教育板报,以宣传栏、知识角、电子屏等方式宣传创伤救治相关知识,提升群众对各种创伤防治的认识和健康素养。 (二)创伤中心人员和相关技术开展要求(医务科牵头) 1.急诊科:具有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人员,能常规开展急诊创伤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抗休克和紧急气道管理等),并能高效联动院前急救和创伤专科救治团队。 2.外科团队:具有24小时实施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烧伤整形外科手术等并有资质的专业人员,人员相对固定。严格落实多学科会诊制度,院内会诊时间在1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其他科室:影像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心电图室、输血科和康复治疗室。

(完整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专科“创伤救治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专科“创伤救治中心” 我国各大城市综合医院由于分科过细,缺乏专业创伤救治团队,致使我国创伤总体救治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亟待建立并形成高效、规范的城市创伤救治体系。 2017年3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下简称“创伤中心”)成立大会在医院科教楼三层多功能厅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创伤中心主任姜保国,创伤中心副主任、急诊科副主任王传林、创伤中心副主任、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凤雪,及临床外科主任、副主任、副教授、住院医师和创伤中心专家成员参加了大会。北京市各级各类118家三级、二级、区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急诊、呼吸、心脏、神内、神外、肾内、妇产、放射、影像等科室专家和“中国创伤救治联盟”部分成员到场一起聆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创伤中心执行副主任王天兵主持了会议。现状:中国交通创伤救治水平亟待提升 姜保国院长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各类创伤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每年因创伤就医患者数高达6200万人次,其中致死人数达70~80万。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常涉及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需要多学科联合进行科学、规范的综合性救治。我国各大城市综合医院由于分科过细,缺乏专业创伤救治团队,致使我国创伤总体救治

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亟待建立并形成高效、规范的城市创伤救治体系。如何提升有效的救治率,就需要在快速转运患者的基础上,实施多学科联合的整体性救治措施。 对于医院来说,创伤的救治往往比较棘手。比如,交通伤患者多半是严重的多发性创伤,涉及多个科室,但很多医院还做不到第一时间调配多科室专家联合救治,因而可能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另外,目前存在的院前急救不规范、院前转运时间长、院前救治和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等问题,造成医院通常在没有任何预警的状态下,突然接诊严重创伤患者。 姜院长接着说: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置专业的创伤科,严重创伤、多发伤患者的救治分散到各个专业学科,缺乏整体的救治流程及专业团队,导致多发伤的救治能力及效果远远低于一个整合专科的医疗水平。 尝试:“创伤一体化联合救治模式”成效显著 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的多名医生在姜保国主任的带领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严重创伤、多发伤、交通伤流行病学调查,创伤救治规范建立,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团队先后获得了原卫计委卫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教育部“创伤十三五规划项目”、北京市首发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在全国30余个城市及地区试点进行创伤规范及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导原则,供各地参照执行。 一、基本条件 (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 (二)设置急诊医学科、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介入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等与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 (三)有创伤综合救治团队,配备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急诊抢救室具备一定数量、满足需求的抢救床位和复苏床位。 (五)设置创伤复苏单元,一定数量的创伤重症监护室(ICU)病床,及创伤普通病床。 (六)具备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 (七)能够快速完成创伤重点超声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胸片、骨盆X 线

检查、全身快速CT检查、血管造影检查、力争做到介入时间及手术时间提前,特殊患者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急诊手术。 (八)具备开展紧急气管插管、环甲膜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心包穿刺术、开腹探查、开胸探查、颅脑外伤急诊手术、肠切除术、胃肠穿孔修补术、胃肠造口术、吻合术、胃部及十二指肠手术、胃肠吻合术、肝脾损伤的处理、直肠切除术、回盲部切除术、多发性肋骨骨折、连伽胸内固定、胸廓成形术、膈肌修补术、胸壁外伤扩创术、开胸探查术、心包开窗引流术、肺大泡切除修补术、肺禊形切除术、四肢及骨盆外架外固定术、四肢骨盆及脊柱脊髓损伤急诊手术、肢体残端修整术、大腿截肢术、小腿截肢术、足踝部截肢术、截指术等相关能力和条件。 (九)建立院前登记系统与院内登记系统,建立统一的患者确认码,做到创伤患者的全病程追踪。 (十)具备严重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 二、组织管理 (一)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创伤中心的日常管理。 (二)成立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团队,并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