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正确使用词语练习题及答案

正确使用词语练习题及答案

正确使用词语练习题及答案
正确使用词语练习题及答案

正确使用词语巩固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她的老同学从海边给她带来了一包贝壳,她高兴得不得了,爱不释手

....地拿在手里赏玩。

B.灾区人民挨冻受饿,他却不动声色

....,只管自己赚钱,哪管你的死活。

C.先辈华侨挥舞砍刀,乘风破浪

....,才把这一带的橡胶园、胡椒园、菠萝园开辟出来。

D.加上我们的文化落后,会写点东西的人实在不多,更容易敝帚自珍

....,发表了一两篇作品便目空一切。

1.D[A.“爱不释手”不跟介宾短语“在手里”配合使用,可改成“爱不忍释”。B“不动声色”多形容态度镇定,情绪冷静,用在本句不当,可改用能形容内心冷酷、感情麻木的“无动于衷”。C.这里是指开辟荒地,应将“乘风破浪”改为“披荆斩棘”。D.“敝帚自珍”比喻将自己不好的东西视为珍宝,这里用来比喻有的人过于看中自己并不怎么样的作品,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是一篇动人心弦的文章,读着读着,我感到一股波澜壮阔

....的激情在胸中激荡。

B.这位战士很英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不寒而栗

....。

C.他常常别出心裁,穿着打扮都不同凡响

....。

D.《红岩》问世后,在最初的几年间,大为风行,真有洛阳纸贵

....的势头。

16.D[A.“波澜壮阔”比喻规模宏伟或声势浩大,不能用来形容感情激荡,可改为“汹涌澎湃”。B.“不寒而栗”一般不用在否定句中,可改为“胆战心惊”或“心惊胆战”或“畏缩不前”。C.“不同凡响”多形容文学艺术作品,一般不用来形容人的五官、衣着等方面跟大家不一样。“与众不同”多形容人,包括人的五官、衣着、表情、举止等各方面跟大家不一样;还可以用于物,适用范围比“不同凡响”广,本句是形容“穿着打扮”的,可将“不同凡响”改为“与众不同”。D.“洛阳纸贵”形容文章著作广泛流传,本句用来形容小说《红岩》广泛流传,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我们中间,一个人发生困难,就会有上百、上千、上万个素不相识

....的人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

B.我知道,对于我刚才的说法,他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肯定是嗤之以鼻

....的。

C.“革命诗抄”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翼而飞

....,迅速传到全国各地。

D.她不由自主

....地握着余永泽的手,把头靠在他的肩上。

[B.“嗤之以鼻”前边不能加“心中”“心里”“思想上”等词语,可将“嗤之以鼻”改为“不以为然”。C.“不翼而飞”多用于形容具体的东西突然丢失,也可以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革命诗抄”不是消息、言论之类,不能用“不翼而飞”来形容。这里是说“革命诗抄”流传得很快,而不是突然丢失,该用“不胫而走”。D.“不由自主”是由不得自己做主,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本句中“她”“握着余永泽的手,把头靠在他的肩上”是由于感情激动,而不是“由不得自己”,应将“不由自主”改为“情不自禁”,因为“情不自禁”多形容感情激动。A.“素不相识”的意思是“向来不认识”,用在本句正确。]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们同这个犯罪集团展开了一场不共戴天

....的斗争。

B.五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民生凋敝、满目疮痍

....的面貌。

C.他已经养成了不务正业

....的习惯,整天东游西荡,专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D.这都小说是作者长期处心积虑

....写出来的,它一出版,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18.B[A.“不共戴天”一般只用于人,这里形容“斗争”不妥,可改为“你死我活”。C“不务正业”不能修饰名词“作风”“习惯”等,可改用“游手好闲”。D.“处心积虑”含贬义,指在不好的事情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本句不带贬义,可将“处心积虑”改为“呕心沥血”,因为“呕心沥血”含褒义,指为好的事业费神劳心,鞠躬尽瘁。B.“民生凋敝”形容社会经济衰败,人民生活困苦,用在本句正确。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由于外资出逃,股价下跌,生产下降,税收减少,俄罗斯的国家财政已到了岌岌可危

....的地步。

B.他成天跟不伦不类

....的朋友在社会上鬼混。

C.市长一走进我们的办公室,我们几位老师都不谋而合

....地站了起来。

D.在今天的会议上,他们一个说东,一个说西,如此南辕北辙

....,又怎能达成协议呢?

19.A[B.“不伦不类”不能作“人”一类词的定语,可改用“不三不四”。C.“不谋而合”多指见解、主张、

思想相同,用它形容不同人的相同动作,不妥当,可改用“不约而同”。D.“南辕北辙”比喻行动与目标相背,用在此处形容意见不一致,不妥当,可改用“大相径庭”。A.“岌岌可危”形容极其危险,用在本句正确。]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作为作家,要善于从广阔的、汗牛充栋

....的生活素材里选择有价值的题材来创作作品。

B.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张老汉的病逐渐好了起来,他又一次起死回生

....了。

C.对各种自然灾害,我们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D.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一时间将“规范化”这个在学术领域炙手可热

....的话题,提到各种会议上来。

20.C[A.“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用在此处形容生活素材的繁多,不恰当,可改用“浩如烟海”。 B.“起死回生”是说医生的医术高明,能把垂死的病人救活;本句用来说明病人,不当,可改用“死里逃生”。D.“炙手可热”指“手一挨近就觉得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用在这里形容学术领域的话题,不恰当。C.“未雨绸缪”本指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用在本句正确。]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家建筑装潢公司拥有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把居室交由该公司装修,保管使你蓬荜生辉

....。

B.企业主管部门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行重奖,连一些亏损企业的经营者们也忝列其中

....。

C.广场似乎是历史的缩影,从历史博物馆到人民大会堂,百年沧桑

....终于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D.这批学徒的手艺表面看来胜似前人,其实却每况愈下

....。

21.D[A.“蓬荜生辉”是谦词,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现在用来说对方,不恰当。B.“忝列其中”是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这里用来形容他人,不恰当。C.“百年沧桑”中的“沧桑”用来比喻世事经历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并无句号可言;这里将“沧桑”误解为“苦难”了。D.“每况愈下”的意思是“情况越来越坏”,用在本句正确。]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世纪之交,我们回顾民族屈辱的过去,瞻望时代的挑战,不由生发多难兴邦

....的历史感怀。

B.始作俑者

....需要胆魄和才能,20年后,当红旗渠水仍汩汩流进万顷良田时,我们感慨尤深。

C.贪官污吏们在受贿之初,往往心有余悸

....,半遮半掩;趟惯了浑水,很快就心无顾忌、厚颜无耻了。

D.今年全国报考硕士生的人数达到39.2万人,这叹为观止

....的数字雄辩地证明了知识的价值。

22.A[B.“始作俑者”用来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这里用来形容红旗渠的修建者,不恰当。C.“心有余悸”的意思是“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害怕”;“受贿之初”并不表明危险的事情已经过去,用“心有余悸”来形容“受贿之初”,不恰当。D.“叹为观止”意思是“赞美看到的事情好到极点”;这里用来形容人数多,不恰当。A.“多难兴邦”意思是“国家多灾多难,可以激发人民发愤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起来”,使用恰当。]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张民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

....。

B.老师这几年对同学们耳提面命

....,谆谆教诲,大家都很感动。

C.太阳,它是旺盛的力量,使须发斑自的老教授闻鸡起舞

....,不知老之将至。

D.几年的时间,许明不但成为博士生,而且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

....。

23.B[A.“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用在这儿不恰当。C.“闻鸡起舞”指天还未亮就起床舞剑;用在本句中与句首的“太阳”相矛盾。D.“侧目两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该用“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不掌握点和线的理论就不懂得平面的知识,不掌握平面的理论就不懂得立体的知识,学习几何就得按部就班

....,由浅入深。

B.她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时耳闻目睹

....,多方接触,所以她也爱好音乐。

C.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姿、光.

怪陆离

...的昆虫世界。

D.遗憾的是,因临时有事我未能去车站送行,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失约,我一直耿耿于怀

....,迄今也未能忘记。

24.C[A.“按部就班”指事情按一定条理、照一定程序进行。学习几何是掌握点、线、面、体等科学规律的

不断提高过程,跟处理一项一项普通的事情不同,应改为“循序渐进”。B.“耳闻目睹”只是突出亲耳听和亲眼看,而“耳濡目染”在此基础上还强调了“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故“耳闻目睹”宜改为“耳濡目染”。C.“光怪陆离”意谓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是中性词,易误以为是贬义词。C句使用正确。D.“耿耿于怀”有一种意思:有所悬念而不能忘怀。这个意思与本句语意是吻合的,但与其后的“迄今也未能忘记”语意重复。]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班的吕宁同学,书报读得多,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常常令听者有如坐春风

....之感。

B.林散之的草书苍劲峭拔又不乏俊秀,洒脱不羁又讲究章法,可谓别具一格

....。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陌生的新同学不期而遇

....。

D.教师安居工程今年将有30套住房落成的消息传开后,广大教师弹冠相庆

....,称赞政府确实为他们办了件大实事。 25.B[A.“如坐春风”比喻受到教育感化,用于对上,不能用在同学之间;“滔滔不绝”不是形容讲话的内容,用“如坐春风”亦不妥。C.“报到那天”的时同、地点等是事先约定好的,“不期而遇”是事先没约定而碰到的意思,两者矛盾。 D.“弹冠相庆”是贬义词,喻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用在此句不妥。

1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个人,常常正经事不干,一见人就侃侃而谈

....,废话连篇。

B.遗憾的是,我们如今的许多作品,不见得都有那般基础,所以在读《沉沦的土地》时,便很有些鹤立鸡群

....之感。

C.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庸置疑

....的。

D.在李鸿章伤后,同伊藤博文进行议和条款的谈判时,他们之间有以下一段对话,可以看到一方是如何咄咄逼人,

一方是如何俯首听命

....。

26.D[A.“侃侃而谈”意为理直气壮地直抒已见,用在此句不合情理。B.“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显得很突出,此处用来写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不妥。C.“无庸置喙”指不容插嘴,用在此句讲不通,可用“无庸讳言”或“无庸置辩”。]

13.下列各旬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敷衍了事

....。

B.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里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

C.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描写,把这几个有着不同性格特点的妇女形象惟妙惟肖

....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D.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

....了。

27.C[A.“敷衍了事”指做事不认真,随便应付一下,不能用来形容对待质量的态度,应改用“等闲视之”。B“萍水相逢”指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而此句说几年前即已认识,两者矛盾。该用“不期而遇”。D.前边说彼此的话彼此都不懂,当然就说不上“言为心声”了,可改为“心心相印”

1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没想到我忙到头来只是海底捞针一场空

.......,这种傻事我以后再也不干了。

B.他们炮制这些骇人听闻

....的谣言,显然是别有用心。

C.颐和园兼收并蓄

....地将帝王宫殿的宏伟豪华与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融为一体。

D.这个吸食人民血汗的害群之马

....,早就该受到正义的惩罚。

28.C[A.“海底捞针”有很难找到的意思,用在此句中不恰当;强调事情办不成,白费力气,可用“水中捞月”。B.“骇人听闻”是使人听了感到非常吃惊的意思,不能用于无中生有捏造出来的谣言,可改为“耸人听闻”。D.“害群之马”指的是危害集体的个体分子,此旬用来比喻危害人民的人不恰当,这样比喻岂不是将“人民”和“害群之马”视为同类,把“害群之马”视作“人民”中的一员了吗?可改用“害人虫”。]

1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损失已经造成,你再自怨自艾

....也不能挽回,还是振作精神,好好工作,以便弥补你的过失吧!

B.我们一行驱车来到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品尝了大名鼎鼎

....的北京烤鸭。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怎么竟洁身自好

....起来了。

D.诸葛亮在刘备入吴时,授予他锦囊妙计

....,到危急时刻刘备取出使用,果然逢凶化吉。

29.B[A.“自怨自艾”指为自己的错误而悔恨,用在此句中正确。B.“大名鼎鼎”一般只用于人,且含贬义,此处用来形容赢得广泛赞誉的北京烤鸭,不恰当,可改用“赫赫有名”。C.“洁身自好”的意思是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只顾自己,怕招惹是非。此句中用的是后一意义,正确。D.“锦囊妙计”原指封在锦囊中的神

机妙算,语本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圆:“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后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此句用其本义,正确。

16.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他很清楚,国民党官场中,尔虞我诈,钩心斗角

....,派系斗争非常激烈。

B.如果离开正确的轨道,人们的努力不但会“事倍功半

....”,而且会弄得“南辕北辙”。

C.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

....,必将自食其果。

D.他那绘声绘色

....的叙述使我入了神,我仿佛跟着他进入了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

30.C[C.“置之度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是褒义词。此处褒词贬用,且意思不合语境,不恰当。A.“尔虞我诈”是你骗我,我骗你,互相欺骗的意思,用在本句正确。B.“南辕北辙”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用在本句正确。D.“绘声绘色”的“绘”是“描摹”,整个成语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用在本句正确。] 17.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我们刚刚战胜了“非典”,而禽流感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2004年的春天从天而降。

B.居庸关地势十分险要,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地方,因此历代军事家都很重视它。

C.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而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D.一年之计在于春

.......,趁今年春天雨水充足,赶紧安排好春耕生产,千万不要误了农时。

31.A[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字面意思是:螳螂捕捉知了,不知道黄雀正在后面想吃它。比喻只想取得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也比喻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正在算计他。本句中的“非典”和“禽流感”并不具有这两个比喻意义所说明的情况,故本句使用这个熟语不恰当。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指一人守住关口,千军万马也攻不破,形容地势险要,便于防守,用在本句正确。C.“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蒙蔽,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主流或本质,用在本句正确。D.“一年之计在于春”是说春天对当年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用在本句正确。]

18.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谭嗣同愿作为变法牺牲的始作俑者

....,相比之下,康梁二位确实少了些刚烈。

B.这可是你答应的,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不要反悔。

C.在这次军事演习中,战士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优势。

D.我们要牢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句古语,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不要忽视别人的意见。

答案:A[A.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始作俑者”指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是贬义词。谭嗣同变法是好事,本句中“牺牲”一词及拿康梁二人和谭嗣同比较,表明作者是赞扬谭嗣同的,可见作者将“始作俑者”误作褒义词了。B.驷马:古代用四匹马拉一辆马车,是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一句话既然说了,就是套上最快的马车也追不回来。形容话一出口,无法收回,用在本句正确。C.“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用各的本领来完成任务、达到目的。用在本句正确。D.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比喻当事者往往因对利害得失考虑过多而认识不清,反不及局外人看得全面、客观。用在本句正确。

19.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件事是你发起的,你又带头打退堂鼓,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B.这个人记性特别好,凡是和他有一面之交的人,他都能认出来,真是“丁是丁,卯是卯

.......”,从来没有差错过。

C.就业问题时常困扰着大家。没工作的人找工作,有工作的人又存在着随时被炒鱿鱼

...的危险。

D.青岛队主教练汤乐普根据这种情况,决定让这名新队员“吃小灶

...”,先单练一周,然后再随队训练。

20.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个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总不是个办法。

B.作家不深人生活,坐在屋子里管窥蠡测

....,就创作不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

C.某厅长前不久因违纪受到处分,最近又因腐败丑行而被停职,真是雪上加霜

....。

D.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昨天我见他时还好好的,可今天就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

33.B[B.“丁是丁,卯是卯”形容对事情认真,一点儿不含糊、不马虎。本句用它来形容某个人记性好,不恰当。A.“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人造成。用在本句正确。C.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撤职。用在本句正确。D.吃小灶:比喻受到特殊照顾。用在本句正确。]

34.C[C.“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含有不该一再遭受灾难却偏偏一再遭受灾难之意,一般不用在坏人身上或非正义的事情上。本句中的“某厅长”是坏人,他因违纪和腐败而一再受惩处是自作自受,甚至是罪有应得,谈不上“雪上加霜”。A.“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对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只从表面现象或枝节上应付,用在本句正确。B.“管窥蠡测”指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本句作者使用这个成语将其误解为“胡编乱造”之意,曲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此外,用“坐在屋子里”来修饰这个成语也讲不通。D.“天有不测风云”比喻人有难以预料的灾祸。用在此句正确。]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考点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考点复习教案 对本考点的测试,近些年有逐渐加重的趋势。XX年全国试题中词语使用就占到3题9分(虚词、实词、成语各一题,每题3分)。XX年京皖春季试题继续保持这个格局。XX年夏季全国试题减少虚词1题。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指要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近义词。近义词语的正确选用自1994年开始年年考,已从考近义成语的选用扩展到考一般近义词语的选用,从考近义实词的选用到考近义虚词的选用。要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必须了解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短语的结构、意义等基础知识。需具备以下能力: ①能根据语境辨析多义词的音义。 ②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③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④能正确运用虚词,特别是“关联词语”。要做到这些,准确把握词义是关键。 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增

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 近年来词语考查经历以下题型的变化: 1.同义词的辨析与选用,如1995年高考试题。这种题型是最常见的,从1995年~XX年都采用这种题型,每年设置一道题,每道题包含三对近义词。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 2.容易误解误用的词语,如1994年高考试题。这类试题也不多见,从1995年以后再未采用过。考容易误解误用词语,多采用直接选择题的方式。 3.易混易误虚词的比较和把握。(1)易混虚词的比较选择,如1996年高考试题。(2)易误虚词的选择,如1999~XX 年高考试题。易混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从1992年至XX年9年间,只有1996年采用过一次。易误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直接选择题的形式,1997年、1999年来用了这种题型。 4.关联词语的选择、搭配,如1998年高考题。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直接选择题型,1992年、1993年、1998年高考采用了这种形式。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考点一常见易混实词、虚词辨析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一正确使用词语 考纲展示命题探究 基础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 是成语)。所谓“词语”,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所谓“正确使用”,一是考查“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中考查。 (1)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对实词的考查主要是对近义实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判断词语使用正误、选出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直接根据语境 填空的主观题。 (2)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种,对虚词的考查既有单独考查,也有将它和 实词、熟语三者合并考查的形式。 (3)熟语是指汉语中所有常见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结,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歇 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中成语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 不合语境等方面。 (4)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设题时,常故意把词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 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 重难点:1.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2.熟知有特定意义的词语。 [考法综述]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本考点几乎是必考题,成语的考查频率最高,辨析选用近义 词语的考查频率加大,不容忽视。做好这类试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有特定适用对象,有固定搭 配,有特定句子成分的词。 命题法1 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 词。高考对“实词”的考查着重于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如“滋养”与“滋润”,“安静”与“宁静”。同时,也会涉及一些同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如“太阳”与“日头”,“玉米”与“棒子”。因此,考生必须掌握词语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等。 典例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 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______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________的精 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词语成语及运用

第五、六课时词语(成语)及运用 一、考点分析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主要偏重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并能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中考中所考查的词语,往往是两音节的或者是成语。分值往往在四到六分。对于词语的考查,可以在语文基础知识中进行,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词语是我们学好语文的基础。在写作当中,我们同样会用到词语。词语掌握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作文水平的高低。 二、备考指南 对于词语的识记,同学们要尽可能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揣摩和理解词语的意义。同学们应该总结教材中每一篇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要复习词语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复习要点 1、掌握课文中常用词语的书写; 2、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根据语境进行揣摩,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 3、能根据语境需要正确选用词语,并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或成语)运用的正误;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运用词语(或成语); 5、能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 (一)正确理解词义 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了汉语的词义特点,同学们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二)词语的感情色彩 类型概念举例 褒义词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秀壮丽谦逊刚强 贬义词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笨奸诈卑劣渺小 中性词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结果状况配合方法 (三)辨析近义词: 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 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 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猾”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 感情色彩不同: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贬义词。 语体色彩不同:如“出租车”适用于书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3.从用法方面来辨析 搭配对象不同:如“爱戴”适用于对长辈、上级,“爱护”适用于对晚辈、下属。 语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在句中还可以作谓语和定语,如“事件的真相早已公开了”,“公开的秘密”。 (四)正确使用成语 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望文生义。如“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是指专家学者,句中误理解为“出手大方的人”。 2.意思弄反。如“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倍功半”

高考语文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

第三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新田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考纲内容】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D级(表达运用) 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实词、虚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高考考查的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如“熟悉”和“熟习”,“审定”和“审订”等。另一种是双音近义词,如“妨碍”和“妨害”,“干涉”和“干预”等。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向看,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是一个着重点。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考查的近义词大多以动词为主,也有名词性近义词,如“发源地”与“发祥地”的区别。 【课时安排】 6课时(包括《优化方案》和《课时作业本》上相关内容的讲解) 一、考点分布 (1)近义实词辨析。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 (2)近义虚词辨析。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几类。 二、考点分析 1.正确使用实词 一般来说,考生在词语使用题上出现的失误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内涵。高考侧重考查的词语一般是那些似曾相识,但又常常用错的词语,如果只凭对该词语的感性认识,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仔细揣摩与辨析其意义和用法,就难免牵强附会,失之偏颇。 ②不能正确理解词语的外延。汉语的词语多义性强,色彩丰富,同一个词语,使用的场合或对象不同,其表达效果就会迥异。如果不能仔细审查词语的使用对象、色彩、程度以及语法功能等,就容易把词语用错。 ③词汇贫乏,只凭语感答题。有些考生平时重理轻文,懒于读书,或者即使读书,也是心不在焉,不注重丰富词汇,充实词语仓库,其结果,在解答主观题时,心里想到了,就是没有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在做词语使用题时,无章可循,只能“跟着感觉走”。 ④临场习惯不好,心态不佳。有些考生平日小考时词语使用题做得较好,但是一到正规考试就丢分太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缺乏主见,顾虑重重。 正确使用实词主要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⑴意义 ①词义范围不同。如“财富”和“财产”;“边疆”和“边境”。②词义轻重不同。如“毁坏”和“损坏”;“竭力”和“努力”。③词义重点不同。如“精巧”和“精美”;“诡辩”和“狡辩”。

中职语文“正确使用词语”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过程】: 一、近义词的辨析与选用: (一)题型及解题示例: [试题1].(2005年高考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 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 【答案】A 【解析】“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原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不止”和“不只”: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辨析。“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不管……还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好的男子汉”的“园地”。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最后这两个空可以成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但也同时说明这道题迷惑项的设置过于简单。 [试题2](2005年高考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 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 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 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选用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能力。从整体上看,这道题的难度不大。第一个空比较明显,“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与“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选用“所以”。“必须”与“必需”的差别也较明显,“必需”是个形容词,而“必须”是个副词,这里当然应该用“必须”。第三个空,“表示”“思想感情”很明显动宾不搭配,应选用“表现”。“思想”没有“精确”也属于动宾不搭配,所以第四个空应选用“透彻” [试题3].(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 教案 教学目标: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实词 教学重点:1、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2、积累常用易错同义词、近义词(见《名师探究》“附录”)。 教学过程: 一、高考分析: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是词语考查的重点,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同时,在病句辨析题和第二卷的修改题中也会涉及。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常用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二、方法指导:握常用近义词的辨析方法 1、别语素(区别词语的不同语素) (1)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中止) 析:终,结束;中,中途。根据语境,应是“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2)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能力。(鉴别、鉴赏) 析:“鉴别”是指“辨别(真假好坏)”;“鉴赏”是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本题中“盲目地去摹仿”实际上就是不能“辨别好坏”。 2、定范围(确定词语的适用范围) (3)校园流行语,各个时期都有,各类学校又各有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不适用于正式。(场合、场所) 析:场合: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场所:活动的处所

(4)寺院里有两棵银杏树,枝繁叶茂的,看上去它们的足有上千岁。(年龄、年纪) 析: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范围小。 再如:局面——场面时代——时期边疆——边境——边界战争——战役——战斗 3、明色彩(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5)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从容_____________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付、应对) 析:“应付”敷衍了事,将就,一般做贬义;“应对”是积极面对的意思;选“应对”。 (6)他这种勇于承认的精神值得大家。(效尤、效仿) 析:“效尤”是指明知别人的行为错误而照样去做,贬义;”效仿”是意思是效法。再如:成果——后果节俭——吝啬维护——庇护聪明——狡猾 果断——决断——武断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 牺牲——死亡——丧命 宏大——巨大——庞大 (7)如果不彻底转变旧观念,没有一种创新精神,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我们就迈不开前进的。(步子、步伐) 析:步子,口语;步伐,书面语。此句为书面语体,故应选“步伐”。 (8)我生于山东胶州半岛,内蒙古是我的第二。(故乡、家乡) 析:家乡,多用于口语;故乡,常见于书面语。再如:哆嗦——颤抖吓唬——恫吓商量——商榷(口语、书面语);诞辰—生日商讨——商议陵墓——坟苍穹——天空(庄重与一般);头部—脑袋(专业与一般)。 4、辨轻重(辨别词语表义程度上的轻重)

最新专题+基础知识之正确使用词语--讲义

专题+基础知识之正确使用词语--讲义

基础知识之正确使用词语 主讲教师:涂洁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 主要考点梳理 一、考查范围 1、实词 2、虚词 3、熟语 二、考查目的 检测常用实词(包括熟语)和常用虚词的使用能力 三、考查重点 易混词语语境意义的辨析和运用 (一)正确使用实词 一、定范围 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通过留同析异,确定词义适用的范围,来推断出正确的选项。 二、明色彩 词语的色彩主要指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分褒、贬、中三种。语体色体分书面语和口头语。 三、辨轻重 词义所表现的程度有轻重之分,比如“束缚”与“禁锢”,都有受到约束限制之义,但前者在词义程度上就要轻一些。 四、试搭配 词往往在搭配对象上有差异,比如“充足”与“充沛”,“充足”的搭配对象大多为实在的东西,如“弹药充足”等,而“充沛”的搭配对象多为较抽象的东西,如“体力充沛”“感情充沛”等。 五、析词性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有利于辨析近义词。例如“代表”与“代替”,“代表”既有名词性又有动词性,由于有名词性,它可以充当主语,又可以充当宾语;由于有动词性,又可以充当谓语。“代替”是动词,不可以做主语和宾语。 易错小题考考你 选词填空 (1)囊括、包括

A、本词典共收词6万多条,_______了现代汉语绝大多数语词。 B、在2003年春季运动会上,这个队_______了田赛的全部冠军。 (2)勾通、沟通 A、国际互联网传递着世界的最新消息,它_______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 B、原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的秘书李真,滥用手中的权力,上下_______,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大肆侵吞国家财产,收受巨额贿赂。 (3)信任、信赖 A、他永远是一个能够以诚相待的值得_______的同志。 B、共产党是给他们指出前进道路的最可________的灯塔。 (4)留传、流传 A、经过世代的筛选,_______至今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 B、眉山苏氏一门才俊当然不错,而“苏小妹三难新郎”纯属虚构,然而这个浪漫故事却至今_______,多少说明古今人们对苏氏一门的偏爱。 (5)勉励、勉力 A、北京和东北的两位历史学教授都在回信中_______他执著追求,并向他介绍了一些考研必读书目和学习方法。 B、乡邻的冷言冷语,生活的艰难困苦,都没有动摇他考研的决心,他在逆境中 _______苦学,终于在40岁考上了重庆师院历史系研究生。 (二)正确使用虚词 虚词,是指现代汉语中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起着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种。 近年来高考中主要考查连词、介词、副词、助词。 一、虚词的作用 虚词的表达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1)语法作用 1、修饰(如副词) 2、连接(如介词、连词) 3、附着(如助词) (2)修辞作用 虚词用得好,语句可表达得准确严密、委婉、曲折,起到很好的帮助表达的作用,并且能够提高表达效果。 二、虚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1. 副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高考语文解题策略技巧--“正确使用词语”考点复习设计

“正确使用词语”考点复习设计 【考点分析】 对本考点的测试,近些年有逐渐加重的趋势。2000年全国试题中词语使用就占到3题9分(虚词、实词、成语各一题,每题3分)。2001年京皖春季试题继续保持这个格局。2001年夏季全国试题减少虚词1题。 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指要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近义词。近义词语的正确选用自1994年开始年年考,已从考近义成语的选用扩展到考一般近义词语的选用,从考近义实词的选用到考近义虚词的选用。要做到正确使用词语,必须了解词义、词性、词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短语的结构、意义等基础知识。需具备以下能力:①能根据语境辨析多义词的音义。②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③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④能正确运用虚词,特别是“关联词语”。要做到这些,准确把握词义是关键。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 近年来词语考查经历以下题型的变化:1.同义词的辨析与选用,

如1995年高考试题。这种题型是最常见的,从1995年~2001年都采用这种题型,每年设置一道题,每道题包含三对近义词。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2.容易误解误用的词语,如1994年高考试题。这类试题也不多见,从1995年以后再未采用过。考容易误解误用词语,多采用直接选择题的方式。3.易混易误虚词的比较和把握。(1)易混虚词的比较选择,如1996年高考试题。(2)易误虚词的选择,如1999~2000年高考试题。易混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间接选择题的形式,从1992年至2000年9年间,只有1996年采用过一次。易误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直接选择题的形式,1997年、1999年来用了这种题型。4.关联词语的选择、搭配,如1998年高考题。这是常见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直接选择题型,1992年、1993年、1998年高考采用了这种形式。 【样题分析】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2000年京皖春季第2题)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过程】: 一、近义词的辨析与选用: (一)题型及解题示例: [试题1].(2005年高考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 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 【答案】A 【解析】“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原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不止”和“不只”: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辨析。“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不管……还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好的男子汉”的“园地”。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最后这两个空可以成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但也同时说明这道题迷惑项的设置过于简单。

[试题2](2005年高考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 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 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 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选用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能力。从整体上看,这道题的难度不大。第一个空比较明显,“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与“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选用“所以”。“必须”与“必需”的差别也较明显,“必需”是个形容词,而“必须”是个副词,这里当然应该用“必须”。第三个空,“表示”“思想感情”很明显动宾不搭配,应选用“表现”。“思想”没有“精确”也属于动宾不搭配,所以第四个空应选用“透彻” [试题3].(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胜地缩小控制 B.圣地减少控制 C.圣地缩小抑制 D.胜地减少抑制 【答案】C 【解析】①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都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地方,当然选用“圣地”。第②句可以从词语搭配角度考虑,一般说“缩小差距”,而“减少差距”动宾不搭配。第③句,抑制房价,是指让房价降低;控制房价,是指让房价保持稳定。原句意思是说政府想要使房价降低,避免“房价增长过快”,所以应用“抑制”。 [试题4](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人心。 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了4年。 A. 制定振奋推迟 B. 制定震撼推迟

高考语文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复习教案

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备考必读 【考点明示】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A 【考点解读】 高考《大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中的“成语”改为“熟语”,从而扩大了词语考查的范围。“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一般是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语、熟语的语境义;另外,还包括准确把握和调配词的感情色彩。 正确使用词语,在高考中包括这样几点:(1) 辨析同义词。(2) 正确使用虚词。 (3) 辨析成语(熟语)的使用情况。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需要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关于词义、词性、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的轻重、词的使用范围、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知识;关于成语(熟语)的意义、特点、结构、出处等知识;此外,还应该了解虚词及短语(熟语)的有关知识。 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结合语境辨析选择同义词、近义词;结合语境辨析选择正确或错误的选项;用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解释词语语境义;在病句修改题中修改用错了的词语等。 【考情分析】 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在前些年中,基本上是近义词辨析与成语并行考查,“缺一不可”,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和高考试卷结构的变化,近义词辨析(以虚词、实词为主)的考查渐渐处于次要地位,特别是近一两年来,近义词辨析的比重逐渐降低,而成语(包括熟语)的考查依然是“必考”的内容,几乎所有的试卷中都有涉及。 【复习指津】 一、实词的使用 正确使用的前提是正确理解。理解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词语本身的意义,即词义;二是辨析近义词。 (一) 词义 词是语言交际的基础。对词义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能进行交际、阅读和写作,所以掌握词义很重要。 1. 了解词义和字义的关系。词义以语素意义为基础,但不等于字义。在合成词里,字义只是理解词义的基础与线索,有些词是语素义的相加,而有些词则不可照字面意义机械理解,望文生义。 2. 了解多义词的不同义项。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词最初的时候只有一个意思,叫本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词语使用范围的扩大,会派生出一些新意,使词有了多义性。现代汉语里,除了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法律用语外大部分都是多义词,有本义,还有转义,包括引申义、比喻义。 (二) 近义词辨析 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词义方面:①范围不同,②轻重不同,③侧重不同,④个体与集体不同。2. 用法方面:①适用对象不同,②搭配关系不同,③词性和句法功能不同。3. 色彩风格方面:①感情色彩不同,②语体风格不同。 二、虚词的使用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表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更细致的辅助意义。 (一) 正确使用介词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专题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专题练 (附答案及解析)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这座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正对松花江,由于山高水低 ....,过境洪水和山上的来水都通过这里的九道沟泄入江中。 ②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不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也将损害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其恶果不容小觑。 ③有时候,很多人低头看着自己索然无味的生活现状,会突然想有一次旅 行,希望旅行中有班荆道故 ....的欣喜。 ④中国品牌彩电技压群芳 ....,在2016年稳扎稳打,以8360万台的全球出货量超越对手韩国,跃居世界第一。 ⑤杨绛先生对中国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都非常纯粹,格调非常之 高,令知道她的人对她高山仰止 ....。 ⑥我国各级俱乐部,乃至国字号球队、中国足协,在如何对待留洋问题 上,一直是首鼠两端 ....,处于犹豫之中。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⑤⑥D.②④⑥ 答案 A 解析①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此处望文生义。②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望文生义。③班荆道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使用正确。④技压群芳:比赛中技高一筹,超越众女子。此处搭配不当。⑤高山仰止:比喻对有品位有气质有道德的人的敬仰之情。使用正确。⑥首鼠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经过推荐、初选和终选,科技部于近日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 进展”,这些研究成果是科学家智慧的结晶,与你我的生活休戚相关 ....。 ②丽江古城景色秀美,风光旖旎,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往观光旅游,但 多年来游客投诉却居高不下 ....,近日再度被国家旅游局严重警告,限期整改。

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 【考纲内容】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D级(表达运用)【考纲阐释】词语辨析题以高考命题成熟题型而备受命题者青睐。其命题点聚焦在“辨析”上,它包括词语包括熟语的“判定”与“辨别”。特别是“近义词辨析“虚词辨析”“熟语(成语)的辨析”等,以近义词辨析为重中之重。命题形式有:选择判断题;填空选择题;主观改错题,主观简答试题。特别是将实词与虚词.成语相互整合考查是一个明显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排除法及创设情景是两种基本方法。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实词.虚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高考考查的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如“熟悉”和“熟习”,“审定”和“审订”等。另一种是双音近义词,如“妨碍”和“妨害”,“干涉”和“干预”等。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向看,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是一个着重点。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考查的近义词大多以动词为主,也有名词性近义词,如“发源地”与“发祥地”的区别。

【考点分布】(1)近义实词辨析。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 (2)近义虚词辨析。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几类。 【真题解析】 .(09年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 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 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干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 画山水 A.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训练(附练习及答案)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训练 (附练习及答案) 【考情解读】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新课标卷主要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而又易错的成语和虚词的用法。 从命题形式上看,近两年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包括四选一、六选三),具体命题形式有两种:一是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二是辨析近义虚词的选择填空题。 从考查点来看,成语和虚词也主要考查“理解”这一考点。成语方面,除了考查理解成语的意义之外,还要考查适用对象、适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搭配习惯、语法习惯等。而虚词方面,主要考查固定搭配,此外还有结合语境分析分句间的关系。 【学案引语】 对成语的考查,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需要认真审清题干要求,分辨清楚是选择使用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对于一些成语使用的特殊方面要格外注意,如适用对象、色彩和语法习惯等。掌握了成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后,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排除,只要认真细心,此类试题的难度不会很大。如果出现较为生僻的成语,一是回忆是否在哪里见过,二是看看能否进行迁移。而近义成语辨析,则要注意这一组成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此外就是根据语境进行排除。 虚词则要注意一些常见固定搭配,并且能够从语境进行分析,准确辨识分句关系,根据选项内容进行选择排除。 【真题引领】 类型一熟语(成语) [2017·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

语文(五)--正确使用词语二__成语

五、正确使用词语二成语 一、考点总结 成语运用题的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二、复习注意 1.高度重视积累。 2.确切掌握意义。 3.仔细辨析差异。 4.巧扣语境选用。 三、考查重点 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例如: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教程》62页第2题A项) 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例如: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 ....,结果落选了。(62页第1题B项) 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例如: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的繁荣景象。 4.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例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 ....扑哧一声笑起来。 5.要明确成语的本来意义。 例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 ....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67页第17题D项) 6.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例如:本刊将洗心革面 ....,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63页第4题C项) 7.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例如:判断下句中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 ....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8.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例如: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 ....,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9.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例如:只要你设身处地 ....,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10.要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例如: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62页第1题C项) 11.要注意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 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62页第1题) 12.要弄清成语的来源及其故事的内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教案 复习目标 1、熟悉成语辨析题的命题特点; 2、熟悉成语辨析的四个方面。 自主复习 一、成语略解: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浓缩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堪称汉语宝库中的精华。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成语 二、考纲解读 1.过去怎么考(命题特点) (1)成语题属容易题。中华成语虽多,但考查立足于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不考冷、偏、怪的成语。 (2)语料取自生活,鲜活生动。 (3)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大家辨析句中的成语是否使用恰当。); (4)近义成语辨析(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近义成语的使用) 2.将会怎么考: 极可能继续考查近义成语辨析 (1)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中在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不合逻辑等方面。 (2)所考熟语一般是常用且易误易混的。尤其突出三不辨(不辨词义、不辨对象、不辨色彩)、三不合(不合语境、不合逻辑、不合习惯)。 三、同学们存在的问题 1. 积累的量不够大,存在盲区 2.积累时未形成体系,似是而非不扎实 3.容易受报刊、电视等媒体成语误用的影响 4、语境意识不够,对所记成语不能灵活应用。 四:如何复习备考: 1、积累是前提,是根本。 坚持记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 要多要素并重而有侧重。即意义、色彩、对象、搭配等兼顾,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易导致误用的因素。 不可死记,要结合语境识记。要在理解中,在运用中识记,并及时地把它们用到作文中。 近义成语。1.联想记忆;2.不但要记清楚各自的意思,还要理解彼此的差别。 积累的四大途径: 随时记忆,积少成多 追本溯源,了解出处 合理联想,举一反三 课外训练,巩固落实 2、把握语境是关键。知道了成语的意义,只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把握语境。要能根据语义找照应,划分关系看搭配。 3、灵活使用做题技巧。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练习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练习题 河南李伟强

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本题考查了古文化常识,应引起备考注意。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4分)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转辗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与水生植物体内。 【解析】属“提取关键词”题型。解题步骤:1.读题,明确陈述的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观点,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2.分层次,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题中要求“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接着”、“最终”提示我们这一过程可分三层次,三个层次的核心动词便是“吸碳”、“施魔法”、“光合作用”。答案:(1)吸碳(2)略施魔法(3)光合作用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君主沙贾汗为其宠妃蒙泰姬修建的_______。这是一座_______着宝石的伊斯兰建筑。后来,泰姬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____在今天的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它也是______的。A.陵墓点缀虽然绝无仅有 B.陵寝镶嵌即使独树一帜 C.墓茔装饰固然独一无二 D .墓室装点尽管举世无双 【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陵墓: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陵寝: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墓茔:墓地,茔地。墓室:①犹墓庐; ②犹墓穴。坟墓中放棺椁的处所。点缀:①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②装点门面,应景儿,凑数儿。镶嵌:①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②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装饰:打扮,修饰;装潢;点缀,装点;指装饰品;犹夸饰。装点:装饰点缀;点缀品;张扬,夸大。虽然:即使如此;犹即使。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固然:连词。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尽管:①副词,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②〈方〉副词,老是;总是;③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参考答案:B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易错提醒】本题不是传统的两个词选一个,而是四个词选一个,涉及实词(名词、动词)、虚词、成语,容量加大。 【备考提示】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②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③辨析用法。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虚词要考虑句间关系和习惯搭配。 14、(09年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画山水 A.遏制次序善于 B.遏制秩序擅长 C.遏止秩序擅长 D.遏止次序善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