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宗教国际形势

宗教国际形势

宗教国际形势
宗教国际形势

2013年国际宗教形势观察

一、当前国际宗教的基本状况

据美国皮尤论坛、天主教《信仰通讯社》等估算,全球基督教信徒约有22亿,占世界人口的32%,其中50%是天主教徒,37%是新教徒。南半球基督徒人口已经占据基督教总人口的多数。目前基督徒分布百分比大致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36. 9%,美洲32.9%,亚太17.4%,欧洲12.6%,中东0.2%。东正教徒主要在俄罗斯,占俄罗斯总人口的75%至79%。

全球穆斯林约16亿,其中约90%是逊尼派,约10%是什叶派。穆斯林集中在亚太地区,该地区穆斯林人口占世界穆斯林总人口的60%以上,中东占20%,撒哈拉以南非洲占16%。欧盟成员国4.25亿居民中有大约5%的穆斯林,伊斯兰教成为欧洲增长最快的宗教,有人预测,到2043年,伊斯兰教可能成为爱尔兰第二大宗教,到2050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宗教。基于这种增长趋势,伊斯兰教全球网络也在逐步建立。

全球佛教徒约有4.88亿,占全球人口的7%,大都分布在亚太地区,但向欧美国家传播的趋势也在增强。在东南亚,佛教激进势力随着佛教政治化而兴起,已引起相关国家关注。

印度教徒约有10亿,占全球人口的15%,主要生活在南亚地区。印度80%以上居民信奉印度教。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教重现民族主义兴起之势,以“国际黑天意识会”为代表的印度教社团,呈现出印度教全球扩张的端倪。

犹太教信徒大约有1400万,占全球人口的0.2%,美国和以色列各占世界犹太教信徒总人口的40%以上。犹太教在美国发展迅速,世界进步犹太教联盟(改革派)和世界犹太教会堂联合会(保守派)都基于美国而向外扩展。

二、国际宗教的地区发展格局

美国是世界基督教的传教中心,目前福音派国际传教网络主要组织的总部都在美国。基督教内部组织、传教策略等都在不断分化、整合和调整,传教主体从传统的老线差会,向福音、新兴差会的方向发展,传教对象也向基督教影响弱的地区以及贫困者、背井离乡者、学生等群体集中。基督徒人口重心发生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结构性转移。在传教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强调“本色化”、“处境化”。

西欧国家日益世俗化,基督教新教虽然仍占主流地位,但教会活力和影响力都呈现持续衰减趋势。在天主教方面,新任罗马教宗以一种新的形象出现在普世天主教会和国际社会面前,其风格更加平民化,显现出俭朴亲民的特征。在外交关系方面,新教宗还表示希望与9个尚未与梵建交的国家尝试突破僵局。

作为伊斯兰教的核心腹地,2013年的中东地区依然处在风口浪尖之上。“三股势力”的影响在逐渐扩大,一批保守力量正在借助各种形式粉墨登场。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哈马斯以及伊拉克的什叶派政治力量组成反美阵营“什叶派新月”,与埃及、沙特和约旦构成的“逊尼派三角”相对立。埃及

军方政变后,政治伊斯兰力量有所下降,但伊斯兰教对中东政治的影响还在持续扩大。

伊斯兰教对中亚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亚五国的主体民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各国领导层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宗教活动给予支持。在复兴传统民族文化的大旗之下,一些地方出现了宗教狂热倾向,加上中亚各国政府宗教管制措施的放松和取消,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势力进一步蔓延,宗教极端势力又与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相结合,对中亚各国的世俗政权发起了更严峻的挑战。

东南亚传统宗教的复兴和新兴宗教运动的出现相互交替。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泰国严格恪守传统戒律,但也出现了法身寺、静无忧运动等新兴佛教运动。族群、宗教认同依然是地区冲突中的重要因素,伊斯兰教与佛教的冲突、基督教与佛教的冲突等在未来还将持续。东南亚伊斯兰教呈现出板块化趋势,与国际伊斯兰组织的联系更加紧密,可能成为国际性的力量。“伊斯兰祈祷团”等组织网络庞大,已渗透到东南亚各地,目的是建立包括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南部、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的泛伊斯兰教国。

南亚地区宗教冲突持续。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教信徒和巴基斯坦穆斯林的冲突难解难分。在印巴两国边境地区,因锡克教及其极端分子活动而引发的矛盾不断。巴基斯坦教派冲突严

重,攻击苏非派穆斯林、什叶派穆斯林、阿赫马迪人、基督教徒、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的活动时有发生。阿富汗跨境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犯罪贩毒集团活动猖獗。

宗教因素在非洲社会冲突中的作用有加强趋势。在撒哈拉以南各国,穆斯林多在北部,基督徒多在南部,“南北差异”由此而起。在东非国家,穆斯林多在东部,基督徒多在西部,“东西问题”因此而生。宗教冲突依然是非洲各国痼疾,且表现出多种类型,既有宗教内部的冲突、宗教间的冲突,也有以宗教为幌子的反政府活动和恐怖主义活动。

三、宗教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一)宗教越来越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传播基督教作为美国推行民主制度和普世价值的文化战略,在其全球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美国政坛中令人瞩目的茶党运动得到了以福音派为主的宗教保守派的大力支持,呈现出宗教保守力量和经济保守力量合流的趋势。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成为对外扩大影响的一面旗帜。俄罗斯国家政权积极扶持东正教以增强文化软实力。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教民族主义成为印度全球大国战略的价值支撑,佛教徒虽然不到总人口的1%,但印度特别重视在东南亚和东亚进行“佛教外交”,努力塑造“亚洲文化之母”形象。

(二)宗教原教旨主义进一步发展,宗教冲突依然频繁。世界各大宗教基要主义不断发展,并与国家和地区政治密切联

系。目前,基督教基要主义已经发展成一种全球现象,强调个人信仰的虔诚和圣经崇拜。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犹太教与世俗复国主义结合之间的冲突,加剧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冲突。印度教原教旨主义往往与印度人的民族主义要求相结合,发动和参与一系列反对穆斯林的教派活动。佛教在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暴力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非洲,宗教极端主义也因受“基地”组织影响而呈现上升趋势。

(三)宗教人权问题依然是西方国家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借口。宗教问题始终是国际人权对话和斗争的重要内容和常规项目,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遏制、打压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手段。自《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通过以来,宗教议题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越发凸显。除诉诸国际和多边机构等传统方法外,还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具体、直接和单边的干涉行动。宗教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渐次体现为“主权问题人权化”、“人权问题宗教化”、“宗教问题安全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