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几种大气运动形式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A B C D

2.我国下列天气现象与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北方夏季的暴雨——暖锋过境B.清明时节雨纷纷——冷锋过境C.台风——热带气旋D.冬季寒潮——反气旋

3.下图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

A.地球表面平均气温降低B.夜晚的最低温度降低

C.白天的最高气温降低D.气温日较差减小

5.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出()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

C.飞机在信风带中飞行D.风从北侧吹来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6~7题。

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

6.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逆辐射B.地面反射C.大气削弱作用D.地面削弱作用

7. 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雾能使()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增强

8.关于右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9.下列四幅风带图中,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A B C D

10.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干燥B.上升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

11.下图中表示南半球气旋示意图是()

A B C D

12.当今,导致大气成分比例发生不合理变化的人为因素有()

①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②大量生产制冷设备

③大量植树造林④大量开荒种地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3.下图为近地面某气压场中的受力平衡的风向图,图中字母a代表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D.近地面风向14.下图中A、B、C、D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15.下图为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30°N附近B.乙地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气流D.②是盛行西南风

二、综合题

16.读下面的资料和图,完成以下活动。

资料一图“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资料二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2003年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败,将要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1)1860年~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大致呈__________ 趋势。

(2)最暖的年份是在__________年。

(3)造成气温变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按照因果关系将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图中的方框内。

A.全球海平面上升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

C.极地冰雪融化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H.大量森林被破坏和砍伐

(4)你认为使图瓦卢成为第一个“环境难民”国家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国家海洋局在2007年1月12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2003年至2006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8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沿海地区的人居环境和经济建设将面临比洪水、海啸、风暴潮危害更大的风险。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给海平面上升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对策。(至少说出二点)

17.读“我国12月某日11时天气形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甲地为压,中心为气流,其天气状况为。

(2)从图中看冷空气正向方向移动,我国华北地区经历了一次锋天气过程。

(3)此时北京的天气情况是,过境后北京的天气情况是。

(4)该天气系统给北京带来的影响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应用的知识点。热处气流上升,冷处气流下沉。白天山顶接受光热多,气流上升,谷底气流去补偿。

2.C

解析:北方夏季的暴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冬季寒潮是锋的活动,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形式。

3.A

解析:气流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4.D

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表白天获取热量减少,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损失热量减少,从而使气温日较差减小。

5.B

解析:高空气流平行于等压线,在北半球向右偏,所以吹西风,飞机逆风飞行。

6.C

解析: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7.D

解析:人造烟雾可使二氧化碳增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

8.D

解析:近地面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冷,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空为低压。

9.A

解析:西风位于中纬地区(即30°~60°纬度范围)从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气流向右偏。

10.A

解析:②是副热带高压带。

11.A

解析:南半球气旋特征是气流由四周向中部辐聚,呈顺时针。

12.A

解析: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大量生产制冷设备释放氯氟烃等。

13.B

解析:图中d为水平气压梯度力;a与气流垂直,是地转偏向力;h为摩擦力;c为近地面风向。

14.C

解析:海洋热容量大,阴天日较差小,二者结合,所以温差最小。

15.A

解析:甲处是副热带高压。

二、综合题

16.(1)上升

(2)1998

(3)

(4)全球变暖(或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5)至少说出二点,言之有理。

①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A控制人口增长;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高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C提高生产和生活的能源利用率;D开发清洁能源)。

②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量(A植树造林B固碳技术)。

③建设海岸防护堤坝。

17.(1)高下沉晴朗

(2)东南(或东)冷

(3)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升压、雨雪;气温降低、天气晴朗。

(4)有利,大风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大气质量变好;降温可以有效杀灭病菌。

或不利,大风降温造成出行不便;大风降温造成冻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试题(带答案)

2019-2019学年上学期 高一地理半期考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命题:地理集备组 答第Ⅰ卷前,考生先将姓名、座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选项标号(ABCD)涂黑 试卷的第Ⅱ卷在答题卷上作答。考试结束,将答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读右图,回答1~2题。 1. 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A.水星或地球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地球 2. 与地球相比,M天体没有生命存 在的原因 可能是()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②没有坚硬的岩石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太高④没有卫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某一恒星昨晚21时位于观测者头顶,今晚同一地点再次位于观测者头顶的时间为 A.21时B.21时56分4秒 C.20时D.20时56分4秒 4.太阳大气层从外到里依次是() 第1页/共11页

A.光球、色球、日冕B.日冕、色球、光球 C.色球、光球、日冕D.光球、日冕、色球 读太阳直射点一年中移动的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5. 2013年5月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 A.AB之间B.BC之间 C.CD之间D.DA之间 6.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下列地理现象描述 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速度继续加快B.松溪昼长达到最长 C.松溪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D.南极附近的极夜范围达到最大 读右图,回答7-8题。 7、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 A 地幔 B 上地 幔 C 软流层 D 地核 8.岩石圈位于 A.①顶部 B.②的全部 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③外部 9.下图中几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读右图,回答第10题。 第2页/共11页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单元测试

第一章单元测试 (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 1. 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① B.② C. ③ D.④ 2.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确的是()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多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下图为老年人口5年增加速度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 关于老龄化的说确的是() A.老龄化人口比例在减少 B.老龄化程度在加深 C.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D.当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趋于0时,老年人口总数量最少

4 下图是包括中国地在的五个国家和地区2010-2050年老年人口预测比较,对五个国家的排列,甲、乙、丙、丁、戊分别对应国家符合图息的一组是() A.日本、、中国地、泰国、马来西亚 B.、中国地、日本、马来西亚、泰国 C.、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地 D.日本、中国地、、泰国、马来西亚 5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下列说确的是①将抑制人口向迁移;②将抑制产业结构升级;③带动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部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6 结合表信息进行两国比较,判断下列说确的是() 国家人口(万)面积(万 KM2) 可开采石油 储量(亿吨) 年可再生 水资源量 (KM3) 人均GDP (美元) 菲律宾9270 29.97 0.19 457 1746 俄罗斯14100 1710 361.9 4498 12000 A.俄罗斯环境承载力较大 B.俄罗斯达到了人口合理容量 C.菲律宾劳动人口比重较小 D.菲律宾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下图为四种人口增长模式统计图。回7-8题。 7.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测试题可以检测你一个阶段的学习,那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你都掌握了吗?接下来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答案1~2.【解析】1.B 2.C 根据表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区为华北平原;乙为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夏季气温不会太高;由于云贵高原地处亚热带,冬季气温不会在0度以下。 3.【解析】答案选B 三角洲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而成,高原面的沟壑则是流水侵蚀作用而成,沙丘则是由于风力搬运作用而成,他们都是由于外力作用而成。 4.【解析】答案选A。考查的知识点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其中,由于温度的变化,水的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等,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变成松散的碎屑物,这种破坏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在风化作用基础上,流水、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经过外力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 5.【解析】答案选C。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既有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又有流水的物理冲刷作用,它的形成条件是:石灰岩地

区;降水和热量条件比较好的地区。 6.【解析】答案选D。水滴石穿属于水蚀作用。应属于流水侵蚀作用。 7.【解析】答案选D。根据岩层向上弯曲可知,该地层为背斜构造,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根据水、油、气的比重可知,水最大,油居中。 8.【解析】答案选D。题干中提到的两次余震,①发生在岛屿的西略偏北100千米海底,②发生在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而且地震均发生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综合以上的推理,尽管不知道该海沟的名称,也能作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判断。 9.【解析】答案选C。两大板块中的印度洋板块较易判断出,亚欧板块较易误作太平洋板块。区分的方法为发生地震的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是亚欧大陆的延伸部分,从而作出亚欧板块的正确判断。 10.【解析】答案选A。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对考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具体考查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知识。解此题,首先要明确这是一幅地球剖面图,其次从图中可知此剖面线经过亚欧大陆和南美洲,此时可以判断该剖面线经过太平洋和大西洋,为一个斜剖面。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亚欧、太平洋和美洲三个板块,注意六大板块中没有大西洋板块。 11.【解析】答案选C。本题考察板块的构成图的阅读能力。 12.【解析】答案选A。通过材料和图形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之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 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京广线 京-冀-豫-鄂-湘-粤 北京-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武汉-长沙-株洲-衡阳-韶关-广州 华北平原-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 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我国铁路网的中轴,运量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焦柳线 豫-鄂-湘-桂 焦作-洛阳-襄樊-枝城-怀化-柳州 豫西山地-江汉平原-湘西山地-两广丘陵 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能力,分流京广线运量 宝成-成昆线 陕-甘-川-滇 宝鸡-成都-攀枝花-昆明 秦巴山地-成都平原-云贵高原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 三横 京包-包兰线 京-冀-晋-内蒙古-宁-甘 北京-大同-集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中卫-兰州 冀北山地-内蒙古自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促进华北与西北联系,分担陇海线运量,建设民族地区,巩固边防 陇海-兰新线 苏-皖-豫-陕-甘-新 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 沟通东部和西北,促进西北发展,巩固边防,横向联合贯亚欧为主的第二条大陆梅,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沪-浙-赣-湘-黔-滇 上海-杭州-鹰潭-萍乡-贵阳-六盘水-昆明 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东、中南、西南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______有规律性____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差异——大气不断运动,交换输送热量3.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_____热量差异___和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 _____ 。 (2)类型: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3)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太阳直射点__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b .规律( 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二、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 匀,气压带相对完整。 (2)北半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__________控制,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 __________控制,温和多雨。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图: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图3-2-4 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某国际机构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五区)主持视频会议,请中国的王教授在北京给远在非洲(西一区至东三区)的同行介绍经验。下列时段中,对三方最合适的是: A.华盛顿时间14:00~16:00 B.北京时间14:00~16:00 C.华盛顿时间2l:00~23:00 D.北京时间21:00~23:00 图1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2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2一3题。 2.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3.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图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 A.0°B.23°26′C.66°34′D.90° 5.夏至日这一天,下列地点白昼最长的是: A.哈尔滨B.北京C.上海D.广州 6.下列关于太阳和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氮 B.黑子、耀斑和极光都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是17年 D.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目冕层 某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OM和正午的影子ON之间夹角——∠MON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7~9题。 7.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MON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

A.中亚B.西亚C.东南亚D.南欧 8.我国某学校,每年有两天不存在∠MON,该校可能位于的省区(简称)是: A.滇B.湘C.皖D.鄂 9.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MON发生了小一大一小的变化。该月是: A.3月B.6月C.9月D.12月 10.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火星的“左邻右舍”分别是: A.金星、地球B.地球、木星C.木星、土星D.水星、木星 11.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 A.金星B.月球C.太阳D.火星 12.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13.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是: A.夏季B.春节C.冬季D.秋季 14.地球内部的软流层分布于: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 读右图判断15—17题(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1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0°,30°E B.0°,60°E C.30°N,30°W D .0°,120°E 16.此时有两条经线两侧日期不同,这两条经线是: A.日界线,本初子午线B.0°,180° C.0°,150°W D.150°W,180° 17.此时北京时间和北极圈上日落的时间分别是: A.10时12时B.12时18时C.14时16时D.18时18时一架从上海飞往美国洛杉矶的飞机,日落时正好飞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此时北京时间是下午2点整,据此回答18~20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 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 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 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 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 界人口增长处于增长下降阶段。 非洲:高增长阶段---过度模式 亚洲、拉丁美洲:增长下降阶段---过度模式 欧洲、北美、大洋洲:低增长阶段---三低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以上)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 1、定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变更----居住地改变或者户籍改变;时间范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 空间位置变化----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人口迁移的类型(课本P11~P13) 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 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 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 等 西欧、北美、 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 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 均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 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中国成立到 20世纪80年 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支边等)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 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 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 策) 迁移流量大,流 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 工矿区 农村——城市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主要因素(课本P13~14)举例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收入、生活条件, 其中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 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 2、政治因素:战争、宗教、变革、政策、政治中心变更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 3、社会文化因素:教育求学、宗教信仰、民族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求学 4、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爱尔兰水灾引发饥荒,许多农户迁往美国 5、其它因素:人的心理和生理,性别年龄,家庭和婚姻, 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距离等 因与外国人结婚,迁居到国外青年比少年 和老年迁移的比重更大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7) 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 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警戒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 源数量。全球为110亿,我国为16亿。 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2、科技发展水平;3、人类文化水平等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和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虚拟值,不确定性,相对确定)影响 因素 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正相关);⑵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⑶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⑷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反相关) 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 发展战略 实现 措施 世界:发展中国家要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 不断追求高水平生后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三、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实战演练: 1.如右图,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分别属于( ) A.“三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B.“高低高”模式和过渡模式 C.“三低”模式和“高高低”模式 D.“高高低”模式和过渡模式 2.日本和荷兰等国合理人口容量较高的原因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 (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木桶效应 ①资源(最主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1)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 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 (2)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球上的大气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

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类型 成因 风向特点 高空大气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 名称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压带 0附近 热力作用 受热膨胀上升 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 炎热干燥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 极地高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却下沉 寒冷干燥 风带

精选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测试题完整版(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A.银河系、太阳系B.河外星系、地月系 C.太阳系、地月系D.总星系、太阳系 2. 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A、氢气燃烧 B、氦气爆炸 C、核裂变反应 D、核聚变反应3.地球上温度适宜的主要原因是() A.日地距离适中B.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C.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D.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4. 12月22日,下列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均为0o的是() A、北极点 B、北京市 C、广州市 D、南京市 5.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现象是:() A、昼夜的交替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春夏秋冬的更替 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6.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的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A.5月1 日B.7月1 日C.8月1日D.10月1 日7.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B.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D.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 8.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期是: A.春分日至秋分日B.秋分日至春分日 C.夏至日至冬至日D.冬至日至夏至日 9.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北京时间为:

A .9月24日2时 B .6月22日8时 C .3月21日0时 D .12月22日12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回答5~6题。 10.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A .地壳中 B .上地幔中 C .下地幔中 D .地核中 11.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图为某地5月5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7~9题。 12.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 A .反气旋造成 B .气旋造成 C .冷锋造成 D .暖锋造成 13.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 A .气流下沉造成 B .气流对流上升造成 C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14.此系统易造成: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 .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 C .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图5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5.关于乙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受冷锋影响,气温将降低 B.受暖锋影响,气温将升高 C.受冷锋影响,气压将降低 D.受暖锋影响,气压将升高 16.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地区地质构造为褶皱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 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 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 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 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一、选择题 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 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1~4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知识结构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气压带和风带气 压 带 风 带 的 分 布 及 移 动 规 律 三圈环流的形成 高低纬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三圈环流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及风带 七个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六个风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移动规律 北移?夏季 南移?冬季 北半球 北半球气压中心及 季风环流 1月份气压 中心及冬季风 亚欧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大西洋:冰岛低压 切断了南移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 冬季风:亚欧大陆→太平洋和大西洋 7月份气压 中心及夏季风 亚欧大陆:印度低压 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切断了北移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风: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欧大陆 季风环流 东亚 冬季风:西北季风 夏季风: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 冬季风: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风: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单一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 单一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压和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大地暖大气(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 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形成原理 图示 热力环流及 等压面的弯曲 (比较ABCD四地的气压大小:) 热力环流及 等温面的弯曲 (比较ABCD四地的气温大小:) 温压关系 近地面高温→大气上升→ 近地面热低压 对应高空热高压 近地面低温→大气下沉→ 近地面冷高压 对应高空冷低压 风压关系:水平面上风总是:高压?低压 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向关系:凸向相反 同一水平面等压面与等温面凸向关系 近地面:凸向相反 高空:凸向相同 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影响 海陆风:夏天(白天)海风,冬天(夜晚)陆风 山谷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城郊热力环流 近地面:郊区→城市 高空:城市→郊区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复习 课题:第二章知识结构 2

高一地理必修一综合试题整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综合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2010年元旦过后,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上映。影片讲述地球人试图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开采矿产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发生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据此完成1-3题 1.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不可能属于 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2.影片中地球人在“潘多拉”星球行动时需要带氧气罩,证明其大气不适合人类呼吸,下列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A.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3. 下列能源不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是 A.水能 B.风能 C.潮汐能D.煤炭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宣布,新一轮为期11年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已经到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太阳黑子研究专家向记者表示,太阳黑子活动预计2011、2012年达到峰值。据此回答4~5题: 4.某年正值太阳活动高峰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产生在太阳色球层上 B.黑子活动增强,耀斑活动减弱 C.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影响有线电话 D.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5.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地球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卫星电视节目、

移动电话信号受影响④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图上所注节气为北半球节气),回答6~8题。 6.图中a、b、c、d四地,位于赤道的是( ) A.a B.b C.c D.d 7.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慢到快依次是( ) A.c、d 、b、a B.a、b、c、d C.d、c、b、a D.c、d、a、b 8.当c地昼最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 B.北京昼长夜短 C.上海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北极出现极昼现象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9~10题。 9.关于地震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固体。 B.④和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传到①时波速加快。 D.横波的传播速度高于纵波。 10.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核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壳和地幔 D.地幔和地壳 如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 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 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第二章测试题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1~2题。 1.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A.海拔高度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D.交通流量 2.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A.拉萨B.重庆 C.大庆D.海口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第2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1.C 2.A (原创题)新华网拉萨2010年1月7日电一项可提高太阳能光伏电站使用效率的“液流储能电池系统集成及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在拉萨设立的试验示范点测试,该项目有望2010年在高原城市太阳能光伏电站中应用。目前,西藏各类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的总容量超过9MW,西藏是全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应用面和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省区。据此回答3~4题。 3.西藏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应用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省区。下列有关其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B.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C.西藏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D.西藏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4.下列有关太阳辐射能及其来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太阳能主要来自太阳活动 B.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C.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其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的能量就是耀斑爆发时突然出现的明亮斑块释放出的能量 解析:第3题,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西藏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第4题,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 3.D 4.B 5.(2011·安庆联考)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固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B.太阳辐射的能量由质量转化而来,所以太阳的质量一直处于消耗中 C.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球,因而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D.太阳辐射能量大且集中,可以用其进行大规模商业性发电 解析: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其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该反应通过消耗质量来释放能量。太阳辐射能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球,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虽然巨大,但其能量分散,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密度较小。 答案: B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时间超过6分钟,下图为中国最佳观测点东平大坝拍摄的日全食时太阳的“贝利珠”照片。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被遮挡住发黑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相关主题